李成棟自然不是不知道自己一個人肯定是打不過林士奇,吳三桂和韓雄的兩麵夾擊,但他知道,就算自己降了孟浚,恐怕最後的結局,也是死路一條。
他殺了明朝兩個皇帝,這對孟浚勢力而言,並不是什麽大事,隻是自己屠了江南那麽多城,而孟浚起家就在江南,大量的中高層將領,文臣都有家人親戚死在自己的手中,自己要是降了,屆時無兵無權,怎麽死的都不知道,因此,他寧願逃往安南,也不願將自己的生死,托付於孟浚之手。
因此,早在孟浚控製北方後,李成棟就將大量的財貨,兵馬,以及許多丁壯,都從廣東調往南寧一帶,因此在孟浚使者一離開,李成棟知道孟浚動手的時間已經不遠了,於是也了以防萬一,李成棟自己就先行至忠州,做好隨時撤入安南的準備。
安南本來自己三國大戰玩的挺好,突然間北方就衝進來了李成棟的數萬大軍,直接打了位居北方的黎朝鄭梉一個措手不及。
當時的鄭梉已經七十有四了,年老體弱,突聞噩耗,心神驚懼下,死於升龍府中,其子鄭柞即任家主。
當時鄭氏主力在南麵和阮氏對峙,剩下的一部分兵力又在西北麵和高平莫氏相持,而中原又在混戰不休,鄭梉認為北麵並無什麽威脅,因此,在北麵隻有少量的軍隊駐守,且都是地方二線駐軍。
結果突然間李成棟部將閻可義率兵兩萬眾,直接從上思州一帶,衝入安南,在邊境的千餘安南守軍,被閻可義一衝即散。
而安南鄭氏的主力又都在南麵,一時難以迴防,閻可義在極短的時間裏,就殺到了升龍府,鄭柞在繼承家主之位的第二日,就逃往南方義安府。
結果鄭氏將在廣平一帶主力往北移動時,阮氏就趁機發兵攻打廣平,本來安南中,莫氏,鄭氏,阮氏三家,鄭氏實力最強,結果經過李成棟這麽一折騰,鄭氏元氣大傷。
就在李成棟準備撤入安南時,贛州城的韓雄已經收到談判破裂的消息,他當即整頓三軍,隻待孟浚的命令一抵達,就要發兵南下。
韓雄是孟浚剛起兵之時的元老,隻是孟浚為了後方的穩固,於是韓雄屢屢鎮守後方,數次大戰,韓雄都沒有機會出場。
韓雄收到孟浚出兵的命令後,即刻召集部將:“今得陛下詔命,出兵討伐李成棟,一統天下,身為武臣,職責在身,在所不辭。”
他身著戎裝,目光炯炯有神,常年鎮守後方,這一戰,他一定要橫掃李成棟,這幾年,韓雄雖一直鎮守贛州,但是對廣東邊境數城都有潛伏細作,探查軍報,現在正是用武之時。
韓雄沉聲道:“軍中無小事,軍令為先,大軍出征,必嚴明軍紀,旦有違者,嚴懲不貸!”
諸將齊聲應諾,隨後,大軍整頓完畢,鼓角連天,軍容整肅,韓雄兩萬眾浩浩蕩蕩,向著韶關方向前進,準備威脅廣州,韓雄知道自己是偏師,林士奇和吳三桂才是主力,但是,即便是偏師,他也要打出主力的氣勢來。
韓雄興致勃勃,在行軍途中也在和部將商議著作戰細節,隻是大軍剛剛啟程兩日,就傳來韶關兵變,舉城而降,隨後河源,梅州等地相繼兵變。
韓雄聞訊,先是一歎,心中有些預感,這一路,恐怕不會如自己所想,隨後又將各城相繼而降的消息,通傳全軍,韓雄甚至對部下言:“恐林帥未至,吾便已平李賊!”
隨後命大軍全速南下,欲先期攻克廣州。
而在西南方向,吳三桂有些惆悵的對著方光琛說道:“廷獻,吾這一生,猶如落水之秋葉,隻能隨波逐流,本欲一生為明臣,封侯拜將,封妻蔭子,可甲申之變,無奈而降清,平心而論,清廷待我並不薄,雖任其驅使,但也曾領略過王爵之貴。”
吳三桂說到這,盯著方光琛,其意是有些埋怨方光琛,你當初不是說孟浚是試探嗎?怎麽結果還是侯爵?現在漢中,川中的兵力都被收編。
近半部下在林士奇的監視下,相繼調往北方,吳三桂費盡心血所建起的八萬大軍,現在吳三桂所能控製的,隻有三萬部眾。
孟浚猶如鈍刀子割肉般,一刀又一刀的割在他的身上,吳三桂心中屢次想要發怒,質問,可想想眼下的局勢,隻能壓下心頭的怒火。
方光琛歎了口氣,低聲道:“王……侯爺,王爵雖好,可若是不降,無非是讓天子多費些手腳,屆時,恐怕求一生路而不可得,侯爺何必要逆著大勢而行。”
吳三桂有些憋屈的說道:“多爾袞驅使,好歹也以王爵相酬,孟…天子卻降爵,分我兵權,又驅我東進,與李成棟相攻,這實在是,令人憋悶!”
方光琛安慰道:“天子起兵以來,說殺,就一定殺,說不殺,就一定不殺,其諾,還是可信的,便如清廷現在即便是給侯爺一個親王爵,就算連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職銜都給了,可侯爺您願意嗎?”
吳三桂心中無限惆悵,自己當初在湖廣決戰時,若是不跑,有沒有可能孟浚就敗了?又或是沒有割據南陽,沒有襲奪關中,清廷會不會如此快速的被孟浚所驅逐。
可惜世間沒有如果,到了眼下這一步,吳三桂即便憋悶,卻也隻能遵從孟浚的調兵令,東進擊李。
吳三桂出雲南,經貴陽,進抵桂林,而吳三桂率軍剛剛抵達桂林時,就傳來韓雄的急報,韓雄率軍,攻克廣州。
韓雄一路上,是一場硬仗沒打過,不,是連仗都沒打過,什麽是簞食壺漿,什麽是遍地帶路黨,所過之處不是士紳勞軍,就是子弟要從軍。
部將徐藩有些為韓雄和自己感到不值,這幾年駐守贛州虧大了,就李成棟這水平,簡直是令人笑掉大牙。
韓雄聽完徐藩貶低李成棟的話後,哈哈一笑,道:“這其實並非是現在的李成棟,太過不堪,而是李成棟自己,乃至部將,軍士都知道打不贏了,撐著也沒希望,就連士紳,百姓,乃至我軍任何一個士卒,都知道陛下伐李,必勝。”
他殺了明朝兩個皇帝,這對孟浚勢力而言,並不是什麽大事,隻是自己屠了江南那麽多城,而孟浚起家就在江南,大量的中高層將領,文臣都有家人親戚死在自己的手中,自己要是降了,屆時無兵無權,怎麽死的都不知道,因此,他寧願逃往安南,也不願將自己的生死,托付於孟浚之手。
因此,早在孟浚控製北方後,李成棟就將大量的財貨,兵馬,以及許多丁壯,都從廣東調往南寧一帶,因此在孟浚使者一離開,李成棟知道孟浚動手的時間已經不遠了,於是也了以防萬一,李成棟自己就先行至忠州,做好隨時撤入安南的準備。
安南本來自己三國大戰玩的挺好,突然間北方就衝進來了李成棟的數萬大軍,直接打了位居北方的黎朝鄭梉一個措手不及。
當時的鄭梉已經七十有四了,年老體弱,突聞噩耗,心神驚懼下,死於升龍府中,其子鄭柞即任家主。
當時鄭氏主力在南麵和阮氏對峙,剩下的一部分兵力又在西北麵和高平莫氏相持,而中原又在混戰不休,鄭梉認為北麵並無什麽威脅,因此,在北麵隻有少量的軍隊駐守,且都是地方二線駐軍。
結果突然間李成棟部將閻可義率兵兩萬眾,直接從上思州一帶,衝入安南,在邊境的千餘安南守軍,被閻可義一衝即散。
而安南鄭氏的主力又都在南麵,一時難以迴防,閻可義在極短的時間裏,就殺到了升龍府,鄭柞在繼承家主之位的第二日,就逃往南方義安府。
結果鄭氏將在廣平一帶主力往北移動時,阮氏就趁機發兵攻打廣平,本來安南中,莫氏,鄭氏,阮氏三家,鄭氏實力最強,結果經過李成棟這麽一折騰,鄭氏元氣大傷。
就在李成棟準備撤入安南時,贛州城的韓雄已經收到談判破裂的消息,他當即整頓三軍,隻待孟浚的命令一抵達,就要發兵南下。
韓雄是孟浚剛起兵之時的元老,隻是孟浚為了後方的穩固,於是韓雄屢屢鎮守後方,數次大戰,韓雄都沒有機會出場。
韓雄收到孟浚出兵的命令後,即刻召集部將:“今得陛下詔命,出兵討伐李成棟,一統天下,身為武臣,職責在身,在所不辭。”
他身著戎裝,目光炯炯有神,常年鎮守後方,這一戰,他一定要橫掃李成棟,這幾年,韓雄雖一直鎮守贛州,但是對廣東邊境數城都有潛伏細作,探查軍報,現在正是用武之時。
韓雄沉聲道:“軍中無小事,軍令為先,大軍出征,必嚴明軍紀,旦有違者,嚴懲不貸!”
諸將齊聲應諾,隨後,大軍整頓完畢,鼓角連天,軍容整肅,韓雄兩萬眾浩浩蕩蕩,向著韶關方向前進,準備威脅廣州,韓雄知道自己是偏師,林士奇和吳三桂才是主力,但是,即便是偏師,他也要打出主力的氣勢來。
韓雄興致勃勃,在行軍途中也在和部將商議著作戰細節,隻是大軍剛剛啟程兩日,就傳來韶關兵變,舉城而降,隨後河源,梅州等地相繼兵變。
韓雄聞訊,先是一歎,心中有些預感,這一路,恐怕不會如自己所想,隨後又將各城相繼而降的消息,通傳全軍,韓雄甚至對部下言:“恐林帥未至,吾便已平李賊!”
隨後命大軍全速南下,欲先期攻克廣州。
而在西南方向,吳三桂有些惆悵的對著方光琛說道:“廷獻,吾這一生,猶如落水之秋葉,隻能隨波逐流,本欲一生為明臣,封侯拜將,封妻蔭子,可甲申之變,無奈而降清,平心而論,清廷待我並不薄,雖任其驅使,但也曾領略過王爵之貴。”
吳三桂說到這,盯著方光琛,其意是有些埋怨方光琛,你當初不是說孟浚是試探嗎?怎麽結果還是侯爵?現在漢中,川中的兵力都被收編。
近半部下在林士奇的監視下,相繼調往北方,吳三桂費盡心血所建起的八萬大軍,現在吳三桂所能控製的,隻有三萬部眾。
孟浚猶如鈍刀子割肉般,一刀又一刀的割在他的身上,吳三桂心中屢次想要發怒,質問,可想想眼下的局勢,隻能壓下心頭的怒火。
方光琛歎了口氣,低聲道:“王……侯爺,王爵雖好,可若是不降,無非是讓天子多費些手腳,屆時,恐怕求一生路而不可得,侯爺何必要逆著大勢而行。”
吳三桂有些憋屈的說道:“多爾袞驅使,好歹也以王爵相酬,孟…天子卻降爵,分我兵權,又驅我東進,與李成棟相攻,這實在是,令人憋悶!”
方光琛安慰道:“天子起兵以來,說殺,就一定殺,說不殺,就一定不殺,其諾,還是可信的,便如清廷現在即便是給侯爺一個親王爵,就算連天下兵馬大元帥的職銜都給了,可侯爺您願意嗎?”
吳三桂心中無限惆悵,自己當初在湖廣決戰時,若是不跑,有沒有可能孟浚就敗了?又或是沒有割據南陽,沒有襲奪關中,清廷會不會如此快速的被孟浚所驅逐。
可惜世間沒有如果,到了眼下這一步,吳三桂即便憋悶,卻也隻能遵從孟浚的調兵令,東進擊李。
吳三桂出雲南,經貴陽,進抵桂林,而吳三桂率軍剛剛抵達桂林時,就傳來韓雄的急報,韓雄率軍,攻克廣州。
韓雄一路上,是一場硬仗沒打過,不,是連仗都沒打過,什麽是簞食壺漿,什麽是遍地帶路黨,所過之處不是士紳勞軍,就是子弟要從軍。
部將徐藩有些為韓雄和自己感到不值,這幾年駐守贛州虧大了,就李成棟這水平,簡直是令人笑掉大牙。
韓雄聽完徐藩貶低李成棟的話後,哈哈一笑,道:“這其實並非是現在的李成棟,太過不堪,而是李成棟自己,乃至部將,軍士都知道打不贏了,撐著也沒希望,就連士紳,百姓,乃至我軍任何一個士卒,都知道陛下伐李,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