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實力增長(下)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 作者:顏醜文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周宇來說,守望僧在倭國的發展根本都不算什麽。實力增長的速度太慢了,甚至到現在都還沒有擴大領地,也沒有在外交上做出成效。
可守望禪師麵對周宇雖然惶恐,但還是給出了解釋,說倭國的那些勢力頭頭大多不是什麽聰明的人,也沒有什麽遠見,眼睛隻能看到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如果是能看幾個月或者一兩年之後的未來並且進行規劃,在倭國這裏已經算是厲害的人傑了。
所以守望禪師必須把自己的勢力弄大一點才好進行\"外交\",如果不這樣的話,那些人是根本不會在意守望禪師的。
他們隻會看你領地有多大,人口有多少,覺得你實力不足,那就算看在守望僧身為大明人的份上稍微客氣點,但實質意義上的合作是無法達成的。
甚至還會覺得守望禪師是個如同\"乞丐\"一樣的人,過來想要和自己結盟,就是為了占他的便宜。
守望禪師一動不如一靜,反倒確實起到了效果。反倒是和小野寺一樣夾在將軍和伊達家勢力之間的小大名,反而先跑過來想要主動和守望禪師\"結盟\"。
除了這些小勢力之外,也有其他大名過來想從守望禪師這裏獲取軍備采購通道,把這位大和尚當成了軍火商了。
但也不是不行,隻要能讓倭國更亂,守望禪師會遵守周宇的指示,出售部分裝備,讓倭國的各種勢力軍事實力\"更加平衡\"的。
這讓“隆空山派”的名聲和守望禪師的個人名氣交織到了一起,變得熠熠生輝。
如果說守望禪師過去在倭國的個人名氣就像是一坨可以讓倭國人口水直流的白米飯,那麽可以出售軍事裝備的能力就是白米飯上麵的魚肉,讓平平無奇的白米飯變成了“壽司”,價格翻了十倍都不止。
如果單獨一個“得道高僧”,能憑借名氣找大家“化緣”,求大家送一些造寺廟的木材。因為不值什麽錢,隻要出一些免費的勞力,所以有時候領主們覺得無所謂,就當送給“乞丐”給自己漲名聲了。
也就是守望禪師不同,他能付一點錢,而且付的是可以從延壽教那兒買軍事裝備的壽字幣,這才讓他更受歡迎,大家都願意去弄木材賣給守望禪師。然後用拿到的壽字幣再去跟延壽教接觸,從他們那邊買裝備。
現在“隆空山派”直接就能弄來軍事裝備,都不用壽字幣再找人倒一手了,那可不就成一站式服務的“軍火商”了嗎?
守望禪師的重要性就和白米飯變壽司的價格一樣暴漲十倍。
於是從9月中旬開始,事情發生了質的變化。
在這個時候,倭國開始了秋收,稻穀成熟開始收割。但是這本來應該是因為豐收而高興的事情,卻出現了亂子。
一些領主為了戰爭而征集軍糧,將農民的大部分糧食都榨了幹淨,隻給他們留下了一部分口糧。逼迫他們去采集野果,吃野菜,打獵來維持生活。
本來倭國的農民是可以繼續忍受下去的,但是一則傳聞讓其他地方的農民們對自己的現狀產生了巨大不滿。
沒有對比沒有傷害。當他們聽說守望禪師的領地裏,信奉“隆空山派”的民眾竟然吃上白米的時候,都羨慕地眼珠子都紅了。
其實他們也不是頓頓都能吃白米飯,隻不過守望禪師按照自己的傳統觀念,認為收獲之後肯定要嚐一嚐新米的。在中原就算再窮的農民也會在收獲的時候吃上新米,嚐嚐自己辛苦一年的成果。
從來這些珍貴的白米都是被收走,隻能由領主、武士、上層人才有資格吃。仿佛這種食物被他們壟斷了一般。
甚至有倭國的將軍因為一輩子吃精米,缺少粗糧攝入,缺少維生素而生腳氣病的情況發生。因為將軍們經常得這種病,一開始倭國人還以為這是遺傳病呢。
於是一輩子都沒嚐幾次白米飯的窮苦農民竟然真的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有些人感動地眼淚都流了下來。在他們的想法裏,這些東西都是貴人們才有資格吃的啊。
沒想到在大明的高僧這裏,這些食物是他們也能享受的。這讓他們的思想突破了一些禁錮,開始忽然覺得自己農民的身份其實並不低賤,起碼在“隆空山派”這裏是不低賤的。
他們中一些人開始隱隱感覺到,他們所謂的低賤其實來自於貴人們的“定義”,貴人們認為他們是和泥巴一樣的低賤人,那他們自然就成了低賤的。
天朝上國那邊的農民肯定是能天天都吃到香噴噴的白米飯的,根本不用像倭國這裏的他們過的這麽苦。
一些人忍不住去問從大明過來的人,雖然因為語言不通所以需要通過翻譯,但是有了向往就有了學習的興趣,有興趣就是最大的動力。一些倭國人都開始磕磕絆絆地學習漢語了,時不時嘴裏能蹦出一些漢語的詞來。
然後除了這些香噴噴的白米飯之外,在領地裏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裏種植的土豆、紅薯,產量讓沒見過高產作物的人們震驚。
雖然這東西因為地不夠肥,所以挖出來的時候其實個頭並不大,而且果實有些奇形怪狀的,剛挖出來的時候並不好看。
可是在這個時代,能填飽肚子的東西隻要產量高就是好糧食。大家吃起土豆和紅薯的時候都非常高興,因為紅薯甚至有一些甜味,太好吃了。
許多過來經商的商人們很敏感地發現了這個東西。有些商人見識過這種東西,因為這東西在東雲家那裏也有種,但不知道為什麽沒有推廣開來,種植的規模也不算大。隱隱約約地有傳聞說似乎種子有問題,種植的方式不對,有時候種著種著就全死了顆粒無收,不知道是得病還是怎麽樣。
這些有見識的商人對土豆和紅薯雖然感興趣但還不狂熱。但那些沒見過這兩樣東西的商人,立刻就買下了土豆和紅薯,請教了農民種植方法,想要把種子帶到別的地方去種植。
農民們也是狡猾的,他們雖然聽了守望禪師說這東西必須在本地種植才能成活,拿到別處的土地上必定無法成活,因為它們不懂種植的方式,肯定會導致作物死亡。
可農民們覺得就算是真的,也不妨礙商人們拿錢跟他們買的時候他們也願意賣啊。他們隻不過閉嘴沒有說不能種而已,賣糧食給別人嚐嚐,也不算作惡吧。
而且萬一別人運氣好種出來了呢,反正他們閉嘴不說。
土豆和紅薯吃多了會反酸,但這和能填飽肚子相比根本不算什麽大事。他們也是懂的把它們做成菜,或者和雜糧一起煮著吃的。反酸?那肯定是吃飽了才能感受到的幸福的煩惱吧。
而且此時港口碼頭的擴建已經完成,從大明來的海船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已經輕鬆成為了整個倭國抵達的大明海船最頻繁的港口。
這種人為推動的繁榮是可以讓整個地區發生質的變化的。因為這裏海船多,大明的貨物多,商人來往多,那麽就有大量的商品聚集,這裏也就成為了附近勢力采購商品的重要地點。
別的地方沒有的這裏有,別的地方有的這裏更便宜,而且你家有港口的話自己派船過來交易吧,裝船運走成本更低。
大量的商人和海船往來讓小野寺家收管理費都賺了一大筆。他們是不敢收稅的,那會被附近的勢力記恨,他們是不敢做的。管理費雖然不多,但耐不住數量足夠多,積少成多就是一筆可觀的進賬了。
原本一個平平無奇的地區,一個平平無奇的港口,如今竟然飛速繁榮了起來。
大明的海員水手是有消費能力的,因此從大明來的占豆油也被進口到了這裏,然後在碼頭上“炸薯條”,海員水手們都很願意掏錢吃這種零食。
炸薯條的香氣總能吸引孩子的圍觀,饞的口水直流。
他們很難吃到炸薯條的,除非海員水手不小心把薯條掉到地上,然後不撿起來走開的話,立刻就有人衝上去搶,搶到的第一時間就塞進嘴裏然後死不張嘴。因為有孩子會去掰對方的嘴,想要把它再摳出來。
因為場麵有點太難看了,所以守望禪師讓人從表現的比較好的孩子之中挑選幾個出來,給他們分薯條吃作為獎勵。同時不許他們去圍觀炸薯條的小店。
而且如果薯條不小心炸壞了炸過了變黑不能賣了,也會被擺攤的人送給在碼頭上做工的婦女。那樣的話她們的孩子就能幸運地吃到炸黑的薯條了。
炸黑了?這可是用油炸的啊,香噴噴就夠了,香就是一切。
隨著“隆空山派”貿易港的名氣越來越大,貿易愈發繁榮,守望禪師讓建的倉庫和旅社現在都開始盈利了,不論是短期出租還是長期出租,都有的賺。
在小野寺家的領地上,現在正在全麵提倡使用壽字幣。因為這種錢商人們會毫不猶豫地收下,不會一枚一枚地挑挑揀揀,把比較差的銅錢挑出來然後要求補差價,原因是錢幣破損。
別小看這一點一滴的,隻要討價還價計較一下,商人們的利潤可能就能上漲十分之一呢。
壽字幣因為有可以購買大明進口軍備的能力,現在已經成了“外匯”一樣的存在。小野寺家本來對壽字幣也是拚命收集的,因為數量真的不多。
但是現在壽字幣隨著大明海船、水手海員的到來,隨著他們的消費,以及大明海貿商品在本地的交易。最重要的是海船交的管理費竟然也是壽字幣,讓小野寺家的壽字幣多的花不完。
這些其他地方緊缺的“外匯”,在小野寺家這裏卻變得很常見了。他們根本不用再存著這些錢,因為他們擔心因為富有了而被其他勢力盯上這筆錢。
但他們又沒有發展軍事的膽量和能力,於是就用了小野寺家領地內隻能用壽字幣交易的名義,故意往外“放”這些壽字幣。
其實根本沒有監管,在這裏什麽錢都能用。除了一個地方——港口。港口那邊的消費全都是壽字幣,已經沒人收其他銅錢了,除非你把銅錢拿來打賞,那沒人會不收。但是正經消費,全都被規範為壽字幣。
小野寺家為此光明正大地開了個“兌換點”,讓別人可以用銅錢來兌換壽字幣,每天可兌換的壽字幣數量有限,而且不是一次性放出。
如今在“兌換點”,兩文的倭國銅錢才能換一文錢的壽字幣,甚至還是鐵錢,簡直誇張。
可是對一些有野心,或者軍情緊急想要弄到錢買“進口裝備”的大名們來說,這“外匯”該花錢換就換。換完還能直接在“隆空山派”這裏訂大明軍備,不用把錢帶來帶去的風險很大,十分方便。
小野寺家“殫精竭慮”,總算讓自己脫離了被其他大勢力盯上的可能。
忽然靠著“隆空山派”有了“外匯”,本來是實力增長的情況,但小野寺家卻把它當成了危險,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再變成“小透明”,隻希望能維持住現在的局麵他們就很感激了。
這些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守望禪師和“隆空山派”的重要性,正在所有的倭國勢力眼中提升,已經慢慢全麵壓過了小野寺家。
可守望禪師麵對周宇雖然惶恐,但還是給出了解釋,說倭國的那些勢力頭頭大多不是什麽聰明的人,也沒有什麽遠見,眼睛隻能看到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如果是能看幾個月或者一兩年之後的未來並且進行規劃,在倭國這裏已經算是厲害的人傑了。
所以守望禪師必須把自己的勢力弄大一點才好進行\"外交\",如果不這樣的話,那些人是根本不會在意守望禪師的。
他們隻會看你領地有多大,人口有多少,覺得你實力不足,那就算看在守望僧身為大明人的份上稍微客氣點,但實質意義上的合作是無法達成的。
甚至還會覺得守望禪師是個如同\"乞丐\"一樣的人,過來想要和自己結盟,就是為了占他的便宜。
守望禪師一動不如一靜,反倒確實起到了效果。反倒是和小野寺一樣夾在將軍和伊達家勢力之間的小大名,反而先跑過來想要主動和守望禪師\"結盟\"。
除了這些小勢力之外,也有其他大名過來想從守望禪師這裏獲取軍備采購通道,把這位大和尚當成了軍火商了。
但也不是不行,隻要能讓倭國更亂,守望禪師會遵守周宇的指示,出售部分裝備,讓倭國的各種勢力軍事實力\"更加平衡\"的。
這讓“隆空山派”的名聲和守望禪師的個人名氣交織到了一起,變得熠熠生輝。
如果說守望禪師過去在倭國的個人名氣就像是一坨可以讓倭國人口水直流的白米飯,那麽可以出售軍事裝備的能力就是白米飯上麵的魚肉,讓平平無奇的白米飯變成了“壽司”,價格翻了十倍都不止。
如果單獨一個“得道高僧”,能憑借名氣找大家“化緣”,求大家送一些造寺廟的木材。因為不值什麽錢,隻要出一些免費的勞力,所以有時候領主們覺得無所謂,就當送給“乞丐”給自己漲名聲了。
也就是守望禪師不同,他能付一點錢,而且付的是可以從延壽教那兒買軍事裝備的壽字幣,這才讓他更受歡迎,大家都願意去弄木材賣給守望禪師。然後用拿到的壽字幣再去跟延壽教接觸,從他們那邊買裝備。
現在“隆空山派”直接就能弄來軍事裝備,都不用壽字幣再找人倒一手了,那可不就成一站式服務的“軍火商”了嗎?
守望禪師的重要性就和白米飯變壽司的價格一樣暴漲十倍。
於是從9月中旬開始,事情發生了質的變化。
在這個時候,倭國開始了秋收,稻穀成熟開始收割。但是這本來應該是因為豐收而高興的事情,卻出現了亂子。
一些領主為了戰爭而征集軍糧,將農民的大部分糧食都榨了幹淨,隻給他們留下了一部分口糧。逼迫他們去采集野果,吃野菜,打獵來維持生活。
本來倭國的農民是可以繼續忍受下去的,但是一則傳聞讓其他地方的農民們對自己的現狀產生了巨大不滿。
沒有對比沒有傷害。當他們聽說守望禪師的領地裏,信奉“隆空山派”的民眾竟然吃上白米的時候,都羨慕地眼珠子都紅了。
其實他們也不是頓頓都能吃白米飯,隻不過守望禪師按照自己的傳統觀念,認為收獲之後肯定要嚐一嚐新米的。在中原就算再窮的農民也會在收獲的時候吃上新米,嚐嚐自己辛苦一年的成果。
從來這些珍貴的白米都是被收走,隻能由領主、武士、上層人才有資格吃。仿佛這種食物被他們壟斷了一般。
甚至有倭國的將軍因為一輩子吃精米,缺少粗糧攝入,缺少維生素而生腳氣病的情況發生。因為將軍們經常得這種病,一開始倭國人還以為這是遺傳病呢。
於是一輩子都沒嚐幾次白米飯的窮苦農民竟然真的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有些人感動地眼淚都流了下來。在他們的想法裏,這些東西都是貴人們才有資格吃的啊。
沒想到在大明的高僧這裏,這些食物是他們也能享受的。這讓他們的思想突破了一些禁錮,開始忽然覺得自己農民的身份其實並不低賤,起碼在“隆空山派”這裏是不低賤的。
他們中一些人開始隱隱感覺到,他們所謂的低賤其實來自於貴人們的“定義”,貴人們認為他們是和泥巴一樣的低賤人,那他們自然就成了低賤的。
天朝上國那邊的農民肯定是能天天都吃到香噴噴的白米飯的,根本不用像倭國這裏的他們過的這麽苦。
一些人忍不住去問從大明過來的人,雖然因為語言不通所以需要通過翻譯,但是有了向往就有了學習的興趣,有興趣就是最大的動力。一些倭國人都開始磕磕絆絆地學習漢語了,時不時嘴裏能蹦出一些漢語的詞來。
然後除了這些香噴噴的白米飯之外,在領地裏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裏種植的土豆、紅薯,產量讓沒見過高產作物的人們震驚。
雖然這東西因為地不夠肥,所以挖出來的時候其實個頭並不大,而且果實有些奇形怪狀的,剛挖出來的時候並不好看。
可是在這個時代,能填飽肚子的東西隻要產量高就是好糧食。大家吃起土豆和紅薯的時候都非常高興,因為紅薯甚至有一些甜味,太好吃了。
許多過來經商的商人們很敏感地發現了這個東西。有些商人見識過這種東西,因為這東西在東雲家那裏也有種,但不知道為什麽沒有推廣開來,種植的規模也不算大。隱隱約約地有傳聞說似乎種子有問題,種植的方式不對,有時候種著種著就全死了顆粒無收,不知道是得病還是怎麽樣。
這些有見識的商人對土豆和紅薯雖然感興趣但還不狂熱。但那些沒見過這兩樣東西的商人,立刻就買下了土豆和紅薯,請教了農民種植方法,想要把種子帶到別的地方去種植。
農民們也是狡猾的,他們雖然聽了守望禪師說這東西必須在本地種植才能成活,拿到別處的土地上必定無法成活,因為它們不懂種植的方式,肯定會導致作物死亡。
可農民們覺得就算是真的,也不妨礙商人們拿錢跟他們買的時候他們也願意賣啊。他們隻不過閉嘴沒有說不能種而已,賣糧食給別人嚐嚐,也不算作惡吧。
而且萬一別人運氣好種出來了呢,反正他們閉嘴不說。
土豆和紅薯吃多了會反酸,但這和能填飽肚子相比根本不算什麽大事。他們也是懂的把它們做成菜,或者和雜糧一起煮著吃的。反酸?那肯定是吃飽了才能感受到的幸福的煩惱吧。
而且此時港口碼頭的擴建已經完成,從大明來的海船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已經輕鬆成為了整個倭國抵達的大明海船最頻繁的港口。
這種人為推動的繁榮是可以讓整個地區發生質的變化的。因為這裏海船多,大明的貨物多,商人來往多,那麽就有大量的商品聚集,這裏也就成為了附近勢力采購商品的重要地點。
別的地方沒有的這裏有,別的地方有的這裏更便宜,而且你家有港口的話自己派船過來交易吧,裝船運走成本更低。
大量的商人和海船往來讓小野寺家收管理費都賺了一大筆。他們是不敢收稅的,那會被附近的勢力記恨,他們是不敢做的。管理費雖然不多,但耐不住數量足夠多,積少成多就是一筆可觀的進賬了。
原本一個平平無奇的地區,一個平平無奇的港口,如今竟然飛速繁榮了起來。
大明的海員水手是有消費能力的,因此從大明來的占豆油也被進口到了這裏,然後在碼頭上“炸薯條”,海員水手們都很願意掏錢吃這種零食。
炸薯條的香氣總能吸引孩子的圍觀,饞的口水直流。
他們很難吃到炸薯條的,除非海員水手不小心把薯條掉到地上,然後不撿起來走開的話,立刻就有人衝上去搶,搶到的第一時間就塞進嘴裏然後死不張嘴。因為有孩子會去掰對方的嘴,想要把它再摳出來。
因為場麵有點太難看了,所以守望禪師讓人從表現的比較好的孩子之中挑選幾個出來,給他們分薯條吃作為獎勵。同時不許他們去圍觀炸薯條的小店。
而且如果薯條不小心炸壞了炸過了變黑不能賣了,也會被擺攤的人送給在碼頭上做工的婦女。那樣的話她們的孩子就能幸運地吃到炸黑的薯條了。
炸黑了?這可是用油炸的啊,香噴噴就夠了,香就是一切。
隨著“隆空山派”貿易港的名氣越來越大,貿易愈發繁榮,守望禪師讓建的倉庫和旅社現在都開始盈利了,不論是短期出租還是長期出租,都有的賺。
在小野寺家的領地上,現在正在全麵提倡使用壽字幣。因為這種錢商人們會毫不猶豫地收下,不會一枚一枚地挑挑揀揀,把比較差的銅錢挑出來然後要求補差價,原因是錢幣破損。
別小看這一點一滴的,隻要討價還價計較一下,商人們的利潤可能就能上漲十分之一呢。
壽字幣因為有可以購買大明進口軍備的能力,現在已經成了“外匯”一樣的存在。小野寺家本來對壽字幣也是拚命收集的,因為數量真的不多。
但是現在壽字幣隨著大明海船、水手海員的到來,隨著他們的消費,以及大明海貿商品在本地的交易。最重要的是海船交的管理費竟然也是壽字幣,讓小野寺家的壽字幣多的花不完。
這些其他地方緊缺的“外匯”,在小野寺家這裏卻變得很常見了。他們根本不用再存著這些錢,因為他們擔心因為富有了而被其他勢力盯上這筆錢。
但他們又沒有發展軍事的膽量和能力,於是就用了小野寺家領地內隻能用壽字幣交易的名義,故意往外“放”這些壽字幣。
其實根本沒有監管,在這裏什麽錢都能用。除了一個地方——港口。港口那邊的消費全都是壽字幣,已經沒人收其他銅錢了,除非你把銅錢拿來打賞,那沒人會不收。但是正經消費,全都被規範為壽字幣。
小野寺家為此光明正大地開了個“兌換點”,讓別人可以用銅錢來兌換壽字幣,每天可兌換的壽字幣數量有限,而且不是一次性放出。
如今在“兌換點”,兩文的倭國銅錢才能換一文錢的壽字幣,甚至還是鐵錢,簡直誇張。
可是對一些有野心,或者軍情緊急想要弄到錢買“進口裝備”的大名們來說,這“外匯”該花錢換就換。換完還能直接在“隆空山派”這裏訂大明軍備,不用把錢帶來帶去的風險很大,十分方便。
小野寺家“殫精竭慮”,總算讓自己脫離了被其他大勢力盯上的可能。
忽然靠著“隆空山派”有了“外匯”,本來是實力增長的情況,但小野寺家卻把它當成了危險,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再變成“小透明”,隻希望能維持住現在的局麵他們就很感激了。
這些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守望禪師和“隆空山派”的重要性,正在所有的倭國勢力眼中提升,已經慢慢全麵壓過了小野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