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洵看著眾人的表情,波瀾不驚,但心中暗喜,這波老迷弟收割成功已是板上釘釘。
雖然葉洵今日這話是有針對性的,但倒不是為了博取一眾大儒的好感。
自古以來,基本上國家覆滅,離不開農民起義,不管是天災人禍也好,不管是對外擴張步子邁的太大扯著蛋也罷。
無論什麽時候,民為本這話錯不了。
“殿下,這真是您說的真心話?”王宗一改常態,一本正經的望著葉洵。
葉洵毫不猶豫的點了點頭,“當然,這話還能有假?”
民惟邦本,本固國寧。
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不至。
這些話如同一柄柄力若千鈞的鐵錘,鑿在王宗,李然這些人的心間。
今生能聽到當今太子爺這番話,這麽多年的壯誌難酬與抑鬱不得誌,也算釋然了。
畢竟,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片土地終於有了新的希望。
大夏有此太子爺,國家甚幸,百姓甚幸。
頓了頓。
王宗端起酒盞,站起身來,眼眸濕潤,嚴肅道:“太子殿下,老朽敬你!”
話落,王宗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見此一幕。
葉洵卻是愣住了,他沒想到一向不拘小節,放蕩不羈的王宗王大儒,竟因為自己一番話而潸然淚下。
“王老,您這是?”葉洵跟著站起身來,端起酒盞一飲而盡。
見葉洵起身。
李然,趙孟通幾人的眼眸中又泛出一絲光亮。
太子爺從各個細節而言,皆是無可挑剔,他仿佛天生便會稀釋那森嚴的階級觀念。
無論是對百姓,商賈,還是他們這些鄉野村夫,骨子裏便有一種眾生皆平等的尊重。
王宗哀歎一聲,捋順著胡須。
“廣元年間,老朽還是一名充滿雄心壯誌,打算為大夏奉獻一生的憤青讀書人。”
“但廣元十年的時候,老朽曾跟隨家父迴鄉省親,正值那年關州大旱,赤地千裏,寸草不生,河流幹涸,地上但凡能看得見的綠葉枯葉,全都成了果腹的食物。”
“那一年,前朝八皇子奉命賑災,家父身為禦史中丞自然被臨時征調。老朽曾登臨城頭,望著那城外如同浪潮一般的災民人流,城牆內外皆是披堅執銳的甲士,是阻止災民進城的。”
“兩天之後,大批錢糧運送至城中,老朽心想這些可憐的災民呀,總該是有救了。但第二天,老朽跟隨家父出城施粥的時候,發現那施粥的木桶中,連米粒都看不到,隻有從那泛白的水質中才能看出,這水中是加米煮過的。”
“老朽當時就問家父,依大夏律,災年施粥應“粥插筷不倒,巾裹不滲”,但這粥中為何米粒不見?父親隻是歎息沒有說話,後來我知道,剛剛運到城中的賑災錢款,隔日就被偷偷運出了城。”
“再後來,吃不飽飯的災民便團結起來抗議,但那在太守府中左擁右抱,吃著山珍海味,喝著瓊漿玉露的八皇子,輕輕的揮了揮手,淡漠的說了一句,“暴民起義,當誅!”。”
“老朽再次佇立牆頭時,血霧早已彌漫於城牆內外,城外已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男女老少,婦孺孩童,無一幸免於難,儼然一片人間煉獄的景象。”
“自從那時,老朽便對朝廷和上位者死了心。這世上大抵是沒有能體恤百姓疾苦的上位者,尤其是皇二代,在他們心中早已將自己與百姓劃清了界限。”
此話落地。
王宗長出一口氣,端起酒盞,痛飲三杯。
直至此時葉洵才明白,為什麽他這番話給了王宗如此之大的觸動。
沒想到這看似最沒心沒肺的王大儒,竟有如此經曆。
怪不得越來越多的大儒,不願入朝為官,不願再經仕途,也許他們不想有朝一日,自己的手中也沾滿了天下黎民的鮮血。
葉洵心中估摸著,若是自己也經曆過這一番,恐怕也不願再入朝為官。
葉洵身為太子,可能還有實力管,而這禦史中丞的兒子在一國皇子麵前,就如同螻蟻一般。
葉洵端起酒盞,微微揖禮,“諸位前輩們,我葉洵雖然不才,但方才說過的話,此生不忘,隻要我葉洵在世一日,便會以天下萬民為己任。”
話落。
葉洵一飲而盡。
王宗,李然,趙孟通幾人紛紛端起酒盞。
李然看向葉洵,目光如炬,“太子殿下,今後有用的上地方,殿下盡管言語,五望桃李遍天下不假。但我們大夏所有鄉野村夫加在一起,麾下子弟也不一定會少多少,今後太子殿下想要治理哪個州,吾等自當竭盡全力,傾盡所有人脈,也要為太子殿下,趟出一片大道!”
葉洵望著幾人,深深揖禮,“如此一來,多謝諸位,晚輩沒齒難忘。”
......
夜,月明星稀。
山東城。
驛館。
樓頂。
穆淩霜和唐沐嵐兩人各自倚靠在葉洵的肩頭,望著天上那輪皎潔的明月。
清風拂麵,帶來些許涼意。
“夫君,你今日跟那幾位大儒說的話......”穆淩霜坐直身體,疑惑的看向葉洵。
葉洵淡然一笑,“怎麽?你感覺為夫是在逢場作戲?”
穆淩霜這麽問,葉洵一點都不感覺奇怪。
畢竟,這不像一個未經人間疾苦,未見過百姓冷暖的皇二代,所說出來的話。
一個皇子所感覺的生活不易,大抵是不想讀書,或者不想習武,亦或是受不受皇帝喜愛。
但他們不知道,百姓的生活不易是。
青黃不接時,真的會餓死;
嚴冬臘月時,真的會凍死;
身患輕疾時,真的會病死。
穆淩霜柳眉微蹙,搖了搖頭,“妾身不是這個意思......”
唐沐嵐亦是直起身體看著葉洵。
說實話,穆淩霜感覺葉洵有些聰明的可怕了,因為她感覺葉洵真的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她越發的分不清葉洵哪些話是真情流露,哪些話是逢場作戲。
因為他所表達出來的,一定是與之交流者想要聽到亦或是想要看到的。
雖然葉洵今日這話是有針對性的,但倒不是為了博取一眾大儒的好感。
自古以來,基本上國家覆滅,離不開農民起義,不管是天災人禍也好,不管是對外擴張步子邁的太大扯著蛋也罷。
無論什麽時候,民為本這話錯不了。
“殿下,這真是您說的真心話?”王宗一改常態,一本正經的望著葉洵。
葉洵毫不猶豫的點了點頭,“當然,這話還能有假?”
民惟邦本,本固國寧。
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不至。
這些話如同一柄柄力若千鈞的鐵錘,鑿在王宗,李然這些人的心間。
今生能聽到當今太子爺這番話,這麽多年的壯誌難酬與抑鬱不得誌,也算釋然了。
畢竟,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片土地終於有了新的希望。
大夏有此太子爺,國家甚幸,百姓甚幸。
頓了頓。
王宗端起酒盞,站起身來,眼眸濕潤,嚴肅道:“太子殿下,老朽敬你!”
話落,王宗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見此一幕。
葉洵卻是愣住了,他沒想到一向不拘小節,放蕩不羈的王宗王大儒,竟因為自己一番話而潸然淚下。
“王老,您這是?”葉洵跟著站起身來,端起酒盞一飲而盡。
見葉洵起身。
李然,趙孟通幾人的眼眸中又泛出一絲光亮。
太子爺從各個細節而言,皆是無可挑剔,他仿佛天生便會稀釋那森嚴的階級觀念。
無論是對百姓,商賈,還是他們這些鄉野村夫,骨子裏便有一種眾生皆平等的尊重。
王宗哀歎一聲,捋順著胡須。
“廣元年間,老朽還是一名充滿雄心壯誌,打算為大夏奉獻一生的憤青讀書人。”
“但廣元十年的時候,老朽曾跟隨家父迴鄉省親,正值那年關州大旱,赤地千裏,寸草不生,河流幹涸,地上但凡能看得見的綠葉枯葉,全都成了果腹的食物。”
“那一年,前朝八皇子奉命賑災,家父身為禦史中丞自然被臨時征調。老朽曾登臨城頭,望著那城外如同浪潮一般的災民人流,城牆內外皆是披堅執銳的甲士,是阻止災民進城的。”
“兩天之後,大批錢糧運送至城中,老朽心想這些可憐的災民呀,總該是有救了。但第二天,老朽跟隨家父出城施粥的時候,發現那施粥的木桶中,連米粒都看不到,隻有從那泛白的水質中才能看出,這水中是加米煮過的。”
“老朽當時就問家父,依大夏律,災年施粥應“粥插筷不倒,巾裹不滲”,但這粥中為何米粒不見?父親隻是歎息沒有說話,後來我知道,剛剛運到城中的賑災錢款,隔日就被偷偷運出了城。”
“再後來,吃不飽飯的災民便團結起來抗議,但那在太守府中左擁右抱,吃著山珍海味,喝著瓊漿玉露的八皇子,輕輕的揮了揮手,淡漠的說了一句,“暴民起義,當誅!”。”
“老朽再次佇立牆頭時,血霧早已彌漫於城牆內外,城外已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男女老少,婦孺孩童,無一幸免於難,儼然一片人間煉獄的景象。”
“自從那時,老朽便對朝廷和上位者死了心。這世上大抵是沒有能體恤百姓疾苦的上位者,尤其是皇二代,在他們心中早已將自己與百姓劃清了界限。”
此話落地。
王宗長出一口氣,端起酒盞,痛飲三杯。
直至此時葉洵才明白,為什麽他這番話給了王宗如此之大的觸動。
沒想到這看似最沒心沒肺的王大儒,竟有如此經曆。
怪不得越來越多的大儒,不願入朝為官,不願再經仕途,也許他們不想有朝一日,自己的手中也沾滿了天下黎民的鮮血。
葉洵心中估摸著,若是自己也經曆過這一番,恐怕也不願再入朝為官。
葉洵身為太子,可能還有實力管,而這禦史中丞的兒子在一國皇子麵前,就如同螻蟻一般。
葉洵端起酒盞,微微揖禮,“諸位前輩們,我葉洵雖然不才,但方才說過的話,此生不忘,隻要我葉洵在世一日,便會以天下萬民為己任。”
話落。
葉洵一飲而盡。
王宗,李然,趙孟通幾人紛紛端起酒盞。
李然看向葉洵,目光如炬,“太子殿下,今後有用的上地方,殿下盡管言語,五望桃李遍天下不假。但我們大夏所有鄉野村夫加在一起,麾下子弟也不一定會少多少,今後太子殿下想要治理哪個州,吾等自當竭盡全力,傾盡所有人脈,也要為太子殿下,趟出一片大道!”
葉洵望著幾人,深深揖禮,“如此一來,多謝諸位,晚輩沒齒難忘。”
......
夜,月明星稀。
山東城。
驛館。
樓頂。
穆淩霜和唐沐嵐兩人各自倚靠在葉洵的肩頭,望著天上那輪皎潔的明月。
清風拂麵,帶來些許涼意。
“夫君,你今日跟那幾位大儒說的話......”穆淩霜坐直身體,疑惑的看向葉洵。
葉洵淡然一笑,“怎麽?你感覺為夫是在逢場作戲?”
穆淩霜這麽問,葉洵一點都不感覺奇怪。
畢竟,這不像一個未經人間疾苦,未見過百姓冷暖的皇二代,所說出來的話。
一個皇子所感覺的生活不易,大抵是不想讀書,或者不想習武,亦或是受不受皇帝喜愛。
但他們不知道,百姓的生活不易是。
青黃不接時,真的會餓死;
嚴冬臘月時,真的會凍死;
身患輕疾時,真的會病死。
穆淩霜柳眉微蹙,搖了搖頭,“妾身不是這個意思......”
唐沐嵐亦是直起身體看著葉洵。
說實話,穆淩霜感覺葉洵有些聰明的可怕了,因為她感覺葉洵真的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她越發的分不清葉洵哪些話是真情流露,哪些話是逢場作戲。
因為他所表達出來的,一定是與之交流者想要聽到亦或是想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