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看來驚歎不已、巨大無比碟形飛船,在馮倩的眼中,除了大點以外,功能方麵隻是差強人意。


    即便是采用了這個時代最強的集成電路芯片,使用了她專門設計的編程方式,編寫出在現在的人看來已經非常複雜的控製程序,飛船也隻是實現了一些必要功能的自動化,駕駛員仍然需要完成許多複雜操作才能控製飛船飛行。


    為了完成火星飛船的建造,他們的團隊在伯克利的郊外選址,耗費一萬多噸鋼材,建造出一個體育館一樣的圓形穹頂建築。


    這棟比飛船稍大一號的建築直徑一百五十米,高度七十米,耗時將近半年建造完成,不得不承認,這個時代燈塔國的工人還是很有效率的。


    現在飛船完工,準備試飛之前,這棟耗費巨資建造的生產車間需要徹底拆除,這也是建造之前就考慮好的必要步驟,不然飛船都沒法飛出去。


    當初就是按照臨時建築設計建造,拆除起來也格外方便,隻用了一個月,地麵部分就徹底拆除了,地基、大部分的材料和設備都可以重複使用,後續建造第二艘就可以節省大量的成本和時間。


    飛船外形就是仿照曾凡當初的設計,底部是個巨大的半圓形,在建造的時候沒有支撐無法保持平衡,因此在球形底部安裝了六個直徑三米,高度五米的圓形支撐柱,托住整艘巨大的飛船。


    六根支撐柱已經先於外麵的建築,提前拆除了。


    飛船內部對應六根支撐柱的位置,也各有一個相似的可以伸縮調整的支撐柱結構,用於飛船在其他地方降落時進行固定支撐。


    在飛船建造的後期,每安裝好一個內部支撐柱,就拆除一個外部柱子,由飛船自身支撐進行替換,六根支撐柱現在都是飛船自身的結構。


    這六根支撐柱不僅是飛船的支撐結構,內部中空的結構裏安裝了升降機構,也是人員進出的通道,隻要有三根柱子就可以支撐起飛船的全部重量。


    如果達到設計指標,不需要支撐柱的情況下,飛船也可以靠自身動力係統,在地球上任何地點進行懸停,自由調整懸浮高度。


    那時候,這些隱藏的支撐柱隻是用於人員進出的通道。


    一切準備就緒後,飛船進行試飛前的第一步就是懸停實驗,測試飛船的反重力係統能不能托起飛船,能不能保持平穩。


    按照他們編寫的駕駛手冊,火星飛船正常起飛需要至少五個人的團隊共同配合,一名主駕駛,一名隨時可以接替的副駕駛,負責動力係統操控,還要有至少一名設備工程師,監控飛船所有設備狀態,一名導航工程師,負責飛船信息管控,提供導航信息,與外部進行通訊聯絡等工作,最後還要有一個萬能替補,能隨時接替上麵任何一個人的工作。


    不過,火星飛船與土星五號火箭,阿波羅飛船不同,沒有巨大的液體燃料罐,沒有易燃易爆的危險源,雖然是第一次全係統懸停實驗,也不用太擔心安全問題。


    飛船的整體結構設計當然也有安全方麵的考慮,巨大的扁平構造,重心居中難以傾覆,即便遇到最壞的狀況,在空中突然失去動力,也隻會是緩慢落地,內部人員有足夠時間找到抵禦衝擊的避難場所,安全性比現在的大型客機更高。


    巨大的船身構造也讓內部有很多的空間,除了中央的三十多米的球體空間外,周圍的輪翼根部區域也有十幾米高的空間,向邊緣逐漸變小,這些未來都可以作為載人或者載貨的空間進行設計,現在則是純粹空置,還沒有進行細致規劃,那是試飛成功後才會進行的工作。


    原先規劃中十幾個成員主要生活居住區在飛船中上部,控製室在最上層,底層是倉儲物資區,飛船內部設備占用的實際空間隻有很小一部分。


    現在飛船整體擴大,即便按照兩年半的物資儲備量,也可以一次性裝載一百人以上去火星。


    第一次懸停實驗,馮倩當然必須上去,沒有人比她更了解飛船整體情況,更何況動力係統暫時隻有她能精確控製。


    此外,兩男一女三個宇航員也要上去,他們要跟著學習操控,此外還有兩名設備工程師,兩名導航工程師。


    即便沒有太大危險,也不能一次上去太多人,八個人乘坐一個電梯進入飛船內部。


    從安裝第一台支撐柱電梯的時候,飛船內部就已經啟用了基礎能量源,為照明、門禁、電梯等係統進行供電。


    乘坐電梯直達第七層,出了電梯後,是一個半圓形小廳,左右兩側都是一個巨大的環形走廊的一部分,前方一條十多米長的走廊,盡頭是一個六邊形電梯廳,對應六條走廊,電梯廳中央麵對四個方向各有一部電梯,還有可以步行的樓梯。


    這裏的電梯才可以到達飛船最頂層,飛船上最重要的功能艙都在這一層,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飛船的駕駛艙。


    乘電梯到達最高層,出來後是一個環形走廊,走廊外側等距離有四個門口,每個門後就是一個扇形區域的艙室。


    馮倩帶領幾人進入一號主控艙,正對麵就是一麵巨大的弧形單向透光玻璃,可以看到飛船外麵的景象,因為飛船駕駛艙的高度本身就有四十多米,可以看到幾公裏外的城區景象。


    玻璃舷窗前麵是四五米寬的弧形操作台,布滿密密麻麻的按鈕,旋鈕,操控杆,各種儀表,前方還有一排幾十個十二英寸的電子管顯示屏,用來顯示各種信息。


    操作台最中央主駕駛位最簡潔,隻有少數幾個儀表,三個電子管顯示屏,最顯眼的是一排五個鑽狀能量源,一半鑲嵌在操作台內,隻漏出三分之一的高度,除了最左側第一個發出紅光,其他能量源都發出淡淡的紫色光芒,操作台最邊緣是一個飛機上類似功能的方向舵,一個加減速的檔杆。


    操作台前麵共有兩排高靠背座椅,第一排中央主駕駛左右各兩個位置,算是飛船行駛的主操控員,第二排隻有四個座位,是備份操控員位置,前麵人員有事,後麵備份操控員上前接替。


    “艾莎,你坐我的右側,當我的副駕,呂萬鵬你做設備管控,漢斯做通訊導航,其他人隨便找位置坐吧!”馮倩安排完畢,坐到了主駕駛位置,綁好安全帶。


    艾莎三十歲,來自西德,雖然是個女人,卻是宇航員中意念場最強的一個。


    呂萬鵬四十二歲,來自華國,機械和電氣工程師,還是一個優秀的鉗工,飛船從無到有建設起來,他功不可沒。


    漢斯就是燈塔國人,也是馮倩帶過的博士生,雖然最初是理論物理專業,現在卻成了一個計算機專家,馮倩關於芯片和新型編程方法的構想都是他帶領人實現出來的,從頭到尾參與了馬爾斯計劃,算是她的得力助手之一。


    雖然是懸停實驗,沒打算起飛,也按照正常操作步驟進行,現在的設備自動化程度太低,很多步驟不能省略,馮倩帶領上萬人辛苦這麽久,可不想失敗。


    漢斯打開前麵的一排顯示屏幕,是飛船下方和周邊的監控畫麵,還有飛船本身的雷達監控屏幕,檢查飛船下方情況,聯係地麵人員,報告飛船附近人員都已經撤離到安全地帶,可以開啟懸停實驗。


    呂萬鵬接著報告飛船設備一切正常,可以開啟實驗。


    “既然如此,那咱們就開始吧!”馮倩伸出左手按到左邊第二個能量源上,能量源的顏色從紫色變成藍色,然後依次開始變成青色,綠色,黃色,橙色,紅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腦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曾經心動Zzz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曾經心動Zzz並收藏腦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