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對孫小空腦波的分析總結,曾凡忽然有所感悟。
不同的音視頻信號進入大腦裏,也是轉換成強弱不一的生物電信號。
這些信號通過視網膜神經,耳蝸神經處理後傳輸到大腦中樞,先在視皮層,聽皮層等區域進行簡單處理。
然後,信息被相關的神經元突觸傳遞到更高級的認知區域,如海馬體,杏仁核,前額葉等相關聯區域,這些區域負責將外來感知輸入與上下文、時間和個人情緒狀態相結合,形成具有情境性的情節記憶。
海馬體區域通過其位置細胞、頭部方向細胞等功能單元,將空間信息和其他非空間信息整合在一起。
前額葉區域則參與構建情景框架,並對事件的意義進行評估和解釋。
與此同時,杏仁核區域等邊緣係統結構處理與情緒相關的記憶成分,增強了記憶的情感強度和持久性。
這些隻是看到視頻後的短期瞬時記憶,在大腦中存在的時間很短暫。
在經曆一段時間後,新形成的比較深刻的記憶從短期存儲轉換為長期存儲,將要經曆另一個記憶鞏固的過程。
夜間睡眠,特別是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對記憶鞏固至關重要,因為在這些階段中,大腦皮層會迴放白天部分記憶深刻的經曆,相關聯的神經元會重新經曆一遍信號放電過程,有助於穩定和加強新產生的神經連接。
長期記憶的形成也意味著大腦中處理相關聯信號的神經元新的突觸產生,新的蛋白質被合成,它們像圖書館藏書一樣,將一直存在於大腦中,直到因為空間不足被新的記憶內容取代,或者關聯的神經元老化衰亡而逐漸消失。
如果能理清這些神經元的功能和編碼,各種突觸產生的規律,關聯蛋白質的編碼規則,那麽就可能直接讀取大腦中存儲的記憶。
反過來,對不同的神經元施加相應的生物電信號,也可能直接在生物體大腦中生成同樣的記憶,就像不同的計算機之間複製傳輸文件一樣簡便快捷。
曾凡的親身體驗已經證實,他可以通過腦波對小猴子孫小空直接產生影響,隻是這種影響很微弱,還需要匹配語言和手勢。
當然,也可能不是影響微弱,而是孫小空的認知有限,理解能力差,如果他倆接觸多了形成默契,或許不需要手勢和語言配合,一個眼神,甚至不需要眼神,它就能明白自己的意圖。
曾凡又想起那次在食堂想拿兒子做腦波測試的事情,他和薛燕沒有任何交流,薛燕就清晰的感受到了他的想法,對他提出嚴重警告。
那次也可能隻是薛燕出於母親的敏感產生的聯想,與腦波感應無關,但是至少也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
不少的夫妻或者朋友同事,相處久了會產生默契,很多時候不需要直接的語言溝通,就能產生一樣的想法,為什麽就不能是腦電波彼此產生共振呢?
有的人是相處久了,足夠熟悉和了解,才能偶爾產生腦電波共振。
有的人從沒有見過麵,第一次相見,也會產生同樣的共振,和音樂上的共鳴有種異曲同工之妙。
專心於研究之中的曾凡對時間的感應變得很遲鈍,一天的時間他總是感覺很短,經常感覺剛工作進行一會,又到了吃飯的時間,午飯後時間不久,又到了晚飯的時間,一天的時間就沒了,工作幾乎沒有多大進展。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偶爾關注一次,發現幾個月的時間又過去了。
整個二零零六年,曾凡感覺除了多了一個兒子,幾乎沒有完成什麽工作,就飛速的溜走了。
無心插柳的藍藻監控係統對國家來說可能意義重大,對他的研究工作來說,隻是一個過渡階段,算不上真正的成果。
移植藍藻編碼通訊功能的醫療菌還沒有做出來,半年來程飛盡管很努力了,可是似乎總是差一點運氣,幾次都功敗垂成。
要麽能實現組隊通訊,可是可控性太差,終於實現了精準可控,組隊通訊效果又太差,兩者好不容易達成平衡,又發現這種醫療菌治療手段不足。
當初設計出來是對付血管中的各種堵塞和血栓,攻擊手段不足,實用價值就太低,不符合曾凡的設想,程飛這段時間正在絞盡腦汁增加醫療菌的實用性。
基因功能演化模擬進展緩慢,從開始到現在胚胎發育到了十五周,始終沒有嚴重錯誤出現,精衛就算一直全功率運轉,也不能滿足需求,更何況還有其他研究員也要使用超算進行研究,他也不可能一直獨占全部算力。
通過這次演化模擬獲取的數據與獼猴的腦波數據進行對比,曾凡對大腦的結構和作用機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模擬演化中胎兒大腦的基本結構形態十二周就已經發育完全了,剩下的時間將會逐漸擴展細胞數量和完善具體功能。
目前模擬中的胎兒大腦已經可以感知到外界信息並作出一定的反應,盡管還很初級,也表示已經具備基本功能了。
他想起以前設想過的生物計算機,或許現在可以嚐試一下了,藍藻的基因組太簡單,做個簡易的通訊模塊都要幾十萬個體組合才行,假如用自己的基因組嚐試呢?
克隆自己的身體有法律和倫理困境,如果隻克隆一個大腦呢?那別人不好指責什麽了,更何況自己不去宣揚,也沒幾個人會知道。
以曾凡現在的技術來說,可以通過刺激體細胞定向發育,培育出一個接近於他本人大腦結構的人腦出來,這個項目對其他科學家來說可能很難,對他來說,有很大的實現可能。
可是他想做的是輔助精衛進行模擬演化的生物計算機,還想更大膽一點,成年人的神經元數量是八百多億個,如果在精衛超算機房中進行培養,神經元數量擴張一百倍,達到八萬億個,能達到什麽效果呢?
從質量來說,擴張一百倍也不過一百三十多千克,體積的增加更不明顯,大腦直徑增加也就幾倍,也就半米左右大小,機房內完全可以容納,其他空間還可以培養藍藻和其他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來提供大腦生長需要的氧氣和各種營養物質。
機箱上麵散熱的金屬探針能和藍藻等微生物建立聯係,與大腦的神經元連接應該更不是問題。
隻是探針的數量和神經元的數量不成比例,每顆芯片對應一百根探針,哪怕所有機房的芯片探針都連接上,也不過一億多根,與八萬多億神經元數量差距太大。
不過也不是所有神經元都要與超算建立連接,大腦的算力和存儲能力在於內部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超算的探針隻相當於信號輸入輸出的通道,多了固然好,少一些影響也不大。
想好了基本架構後,還需要進行更周密的詳細設計,沒有身體的大腦營養物質怎麽獲取,要不要保留複雜的血管係統,輸送營養物質和氧氣,提供新陳代謝的通道,需不需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適應海水中的鹽堿腐蝕等等一係列的考慮。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少做改動,人的基因組太複雜了,改動一處就可能牽連到很多地方,曾凡想到一種簡單的共生方式,就像珊瑚蟲一樣,大腦的結構不需要大改動,隻需要在大腦組織間隙內共生一些不同種類的藻類生物,利用光合作用消耗大腦產生的二氧化碳,為大腦提供氧氣和其他必須的營養物質就行了。
這樣他隻需要修改大腦的生長限製,別的地方不需要太多改動就能達到目的,就可以進行培養實驗了。
不同的音視頻信號進入大腦裏,也是轉換成強弱不一的生物電信號。
這些信號通過視網膜神經,耳蝸神經處理後傳輸到大腦中樞,先在視皮層,聽皮層等區域進行簡單處理。
然後,信息被相關的神經元突觸傳遞到更高級的認知區域,如海馬體,杏仁核,前額葉等相關聯區域,這些區域負責將外來感知輸入與上下文、時間和個人情緒狀態相結合,形成具有情境性的情節記憶。
海馬體區域通過其位置細胞、頭部方向細胞等功能單元,將空間信息和其他非空間信息整合在一起。
前額葉區域則參與構建情景框架,並對事件的意義進行評估和解釋。
與此同時,杏仁核區域等邊緣係統結構處理與情緒相關的記憶成分,增強了記憶的情感強度和持久性。
這些隻是看到視頻後的短期瞬時記憶,在大腦中存在的時間很短暫。
在經曆一段時間後,新形成的比較深刻的記憶從短期存儲轉換為長期存儲,將要經曆另一個記憶鞏固的過程。
夜間睡眠,特別是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對記憶鞏固至關重要,因為在這些階段中,大腦皮層會迴放白天部分記憶深刻的經曆,相關聯的神經元會重新經曆一遍信號放電過程,有助於穩定和加強新產生的神經連接。
長期記憶的形成也意味著大腦中處理相關聯信號的神經元新的突觸產生,新的蛋白質被合成,它們像圖書館藏書一樣,將一直存在於大腦中,直到因為空間不足被新的記憶內容取代,或者關聯的神經元老化衰亡而逐漸消失。
如果能理清這些神經元的功能和編碼,各種突觸產生的規律,關聯蛋白質的編碼規則,那麽就可能直接讀取大腦中存儲的記憶。
反過來,對不同的神經元施加相應的生物電信號,也可能直接在生物體大腦中生成同樣的記憶,就像不同的計算機之間複製傳輸文件一樣簡便快捷。
曾凡的親身體驗已經證實,他可以通過腦波對小猴子孫小空直接產生影響,隻是這種影響很微弱,還需要匹配語言和手勢。
當然,也可能不是影響微弱,而是孫小空的認知有限,理解能力差,如果他倆接觸多了形成默契,或許不需要手勢和語言配合,一個眼神,甚至不需要眼神,它就能明白自己的意圖。
曾凡又想起那次在食堂想拿兒子做腦波測試的事情,他和薛燕沒有任何交流,薛燕就清晰的感受到了他的想法,對他提出嚴重警告。
那次也可能隻是薛燕出於母親的敏感產生的聯想,與腦波感應無關,但是至少也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
不少的夫妻或者朋友同事,相處久了會產生默契,很多時候不需要直接的語言溝通,就能產生一樣的想法,為什麽就不能是腦電波彼此產生共振呢?
有的人是相處久了,足夠熟悉和了解,才能偶爾產生腦電波共振。
有的人從沒有見過麵,第一次相見,也會產生同樣的共振,和音樂上的共鳴有種異曲同工之妙。
專心於研究之中的曾凡對時間的感應變得很遲鈍,一天的時間他總是感覺很短,經常感覺剛工作進行一會,又到了吃飯的時間,午飯後時間不久,又到了晚飯的時間,一天的時間就沒了,工作幾乎沒有多大進展。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偶爾關注一次,發現幾個月的時間又過去了。
整個二零零六年,曾凡感覺除了多了一個兒子,幾乎沒有完成什麽工作,就飛速的溜走了。
無心插柳的藍藻監控係統對國家來說可能意義重大,對他的研究工作來說,隻是一個過渡階段,算不上真正的成果。
移植藍藻編碼通訊功能的醫療菌還沒有做出來,半年來程飛盡管很努力了,可是似乎總是差一點運氣,幾次都功敗垂成。
要麽能實現組隊通訊,可是可控性太差,終於實現了精準可控,組隊通訊效果又太差,兩者好不容易達成平衡,又發現這種醫療菌治療手段不足。
當初設計出來是對付血管中的各種堵塞和血栓,攻擊手段不足,實用價值就太低,不符合曾凡的設想,程飛這段時間正在絞盡腦汁增加醫療菌的實用性。
基因功能演化模擬進展緩慢,從開始到現在胚胎發育到了十五周,始終沒有嚴重錯誤出現,精衛就算一直全功率運轉,也不能滿足需求,更何況還有其他研究員也要使用超算進行研究,他也不可能一直獨占全部算力。
通過這次演化模擬獲取的數據與獼猴的腦波數據進行對比,曾凡對大腦的結構和作用機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模擬演化中胎兒大腦的基本結構形態十二周就已經發育完全了,剩下的時間將會逐漸擴展細胞數量和完善具體功能。
目前模擬中的胎兒大腦已經可以感知到外界信息並作出一定的反應,盡管還很初級,也表示已經具備基本功能了。
他想起以前設想過的生物計算機,或許現在可以嚐試一下了,藍藻的基因組太簡單,做個簡易的通訊模塊都要幾十萬個體組合才行,假如用自己的基因組嚐試呢?
克隆自己的身體有法律和倫理困境,如果隻克隆一個大腦呢?那別人不好指責什麽了,更何況自己不去宣揚,也沒幾個人會知道。
以曾凡現在的技術來說,可以通過刺激體細胞定向發育,培育出一個接近於他本人大腦結構的人腦出來,這個項目對其他科學家來說可能很難,對他來說,有很大的實現可能。
可是他想做的是輔助精衛進行模擬演化的生物計算機,還想更大膽一點,成年人的神經元數量是八百多億個,如果在精衛超算機房中進行培養,神經元數量擴張一百倍,達到八萬億個,能達到什麽效果呢?
從質量來說,擴張一百倍也不過一百三十多千克,體積的增加更不明顯,大腦直徑增加也就幾倍,也就半米左右大小,機房內完全可以容納,其他空間還可以培養藍藻和其他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來提供大腦生長需要的氧氣和各種營養物質。
機箱上麵散熱的金屬探針能和藍藻等微生物建立聯係,與大腦的神經元連接應該更不是問題。
隻是探針的數量和神經元的數量不成比例,每顆芯片對應一百根探針,哪怕所有機房的芯片探針都連接上,也不過一億多根,與八萬多億神經元數量差距太大。
不過也不是所有神經元都要與超算建立連接,大腦的算力和存儲能力在於內部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超算的探針隻相當於信號輸入輸出的通道,多了固然好,少一些影響也不大。
想好了基本架構後,還需要進行更周密的詳細設計,沒有身體的大腦營養物質怎麽獲取,要不要保留複雜的血管係統,輸送營養物質和氧氣,提供新陳代謝的通道,需不需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適應海水中的鹽堿腐蝕等等一係列的考慮。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少做改動,人的基因組太複雜了,改動一處就可能牽連到很多地方,曾凡想到一種簡單的共生方式,就像珊瑚蟲一樣,大腦的結構不需要大改動,隻需要在大腦組織間隙內共生一些不同種類的藻類生物,利用光合作用消耗大腦產生的二氧化碳,為大腦提供氧氣和其他必須的營養物質就行了。
這樣他隻需要修改大腦的生長限製,別的地方不需要太多改動就能達到目的,就可以進行培養實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