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結局
安樂王本已諸事安排妥當, 正準備大幹一場, 先時明帝調返的禁衛軍, 都被他暗中換成了自己人,至於兵器盔甲, 一些是從南安王府私庫中所得, 一些是扒了那些陣亡的兵卒衣裳換來的。
明帝對此恍然未覺, 因為統領禁衛軍的是柳皇後的外家,這麽多年, 明帝就未曾懷疑過皇後, 加之守城之戰時正是由於柳老將軍指揮有度, 才得以和皇長孫的漠北軍抗衡那麽久。明帝對柳家是極為放心的, 柳皇後膝下無出,在明帝眼中向來是個無欲無求的主。
明帝想不到最後要了自己性命的, 正是枕邊之人, 結發之妻,糊裏糊塗就見了閻王。
寒繼最後現身之時已是三日後的朝會, 眾臣得知明帝駕崩無不驚疑,可寒繼手頭居然有傳國玉璽和虎符,再將先時誆騙南安郡王的言辭一說,眾大臣也不敢有什麽意見, 隻是有那麽些明帝的舊部, 力主帝位應該傳給明帝之子,而非安樂王寒繼。
然而兵權牢牢掌握在寒繼手中,旁人就算如何誹謗, 又能耐他如何,當下最要緊的是平定戰亂,輕徭薄賦,讓百姓得以修養生息,那些嚷嚷得厲害的寒繼默默把他們都記住了,隻待將來再收拾。
俗話說滿瓶不響半瓶搖,現下叫嚷得最兇的,正是先時那波為明帝歌功頌德的人,讒言不少,也沒做什麽為國為民的實事。
這些人陣仗鬧得那麽大,後麵必是有後台,想來拿捏一個小娃娃,比拿捏寒繼容易得多,流言甚囂塵上,直指寒繼沒有資格繼承大統,應當還政於明帝之子,甭管是哪一個。
寒繼倒也不慌,就讓這流言慢慢發酵,後麵這波官員人見差不多了,集結起事,想把南安郡王拉入自己的陣營,密謀之後,便開始了遊說南安郡王,一個去說不成就派另一個,三個不成就派四個。
南安郡王假意應了,讓他們來兵營中密議,一一細節都商議好了,到了起事那日,南安郡王入宮覲見,那群顧命大臣又提及皇儲之事,言辭激烈直到寒繼喪心病狂,篡奪皇位。
“同是父皇的孩兒,兄長得了大位就是遵循皇命,而我便成了篡奪之人。”
寒繼一點也不惱,輕飄飄說了一句拿下,湧入的禁軍就將一幹大臣製服。
“若我是篡奪皇位,諸位所行又該如何,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本王並不似什麽奶娃娃了,諸位大臣怕是要失望了。”
隻見寒繼擺了擺手,一幹反臣被斬於階下,甚至都來不及求饒,後宮的淑妃得了消息,一丈白綾懸梁自盡了。
寒繼此舉早已震懾了不少人,但見寒繼大權在握又有傳國玉璽,行事又果決狠辣,絲毫不顧及名聲,眾臣都曉得這位是個厲害的主兒,和明帝那種守成之君不同。先時寒繼治理江南,穩定江南局勢,就可見他是個本事的。
寒繼斬了這波人,順勢就用這些人的血祭一祭自己的登基大典,而後還不忘把謀害明帝的罪名扣在他們頭上,全國緝捕景國公府漏網之魚。他可沒得這個耐性來和這些大臣們你來我往,要麽幹活,要麽卸任,寒繼可不會顧念什麽舊情。
登基之後除了整飭三軍,首要的就是清點國庫,賑濟災民。可是國庫銀兩有限,再怎麽精打細算也盤不過這筆賬,寒繼隻好又讓天下的富商出了次血,禦筆寫了幾個匾額,就換來了大筆的錢糧。
當然,寒繼也沒那麽黑吃黑,隨即又頒布詔令,減免商販各項賦稅,鼓勵南北貨物往來,又親筆寫了幾句體諒商販往來辛苦的話,商人雖然還排在最末,但是起碼沒有從前那麽低賤了。
所以那些富商們覺著自己用銀錢米糧換得了這等好處,還是十分劃算的。
世人多言寒繼乃是天命所歸之人,自他登基之後,國中風調雨順,無旱無澇,百姓是種什麽活什麽,加上輕徭薄賦,不過兩年就填滿了糧倉。民間多言這便是真龍天子現世,不然緣何為何突然轉了國運。
柳皇後為了不讓他人懷疑,自己也服了毒,雖然中毒不深,但是她向來身子骨不好,而後又活了兩年,也駕鶴西去,臨死前交待黛玉,將自己的殘軀一把火燒了,骨灰帶到漠北去,誓死不入皇陵。
黛玉遵循柳皇後遺願,把骨灰交與柳老將軍,老將軍領兵北去,戍守邊疆,不出兩年也歸西了,其長子接過了父親的使命。而楊如簡自戰後就沒了音訊,黛玉久尋未果,顧遠讓她就此放下,莫要再尋。
楊如簡的兩個兒子在軍中效力,最後也沒有換迴茹家的姓氏,依舊姓楊,畢竟楊如簡覺著自己是個妓生子,不配姓茹,此是後話。
十一殿下繼承大統,順其自然,黛玉也該封後,不想此時下麵那些臣子又不安分,上書直言黛玉身子不濟,難當國母大任。又言嫡係無出會有大亂,話裏話外就是讓寒繼重新娶個會生孩子的人做媳婦,還讓聖上采選秀女,充盈後宮。
先時旁人再怎麽議論自己篡奪皇位,行事殘暴,寒繼半點不放在心上,可是竟然有人如此攻訐黛玉,寒繼那暴脾氣就忍不了啦。
寒繼發起脾氣來可是了不得的,他倒是也沒得心思和那些言官理論,言官不是讓他充盈後宮麽?那他就先給言官充盈後院,將那群宮中的舞姬每家賞了兩個。那些留了女兒不嫁的人家,心裏有自己的算盤,就想把女兒往宮裏送,寒繼見狀也做起了媒婆,拿了名冊東指一下,西指一下,也不管才學品貌,這就算牽了紅線了。
眾臣見狀,直道寒繼昏庸,寒繼冷冷笑了。
“朕不過是沒按著你們的心意行事,這就叫做昏庸了,如朕這樣的昏君自然是絕後最好,諸位大臣說說可是如此?”
這一幹大臣才想起來,寒繼剛剛上位那時是個心狠手辣雷厲風行的主兒,這一兩年來寒繼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這些言官一來二去,就忘了這茬兒,連忙跪下跪求開恩,是他們失言了。
“就算朕今後無出,皇家還有別的子孫,若是朕何處做得不好了,諸位大臣說的有理,朕可以改之。但是朕的家事,奉勸諸位還是莫要摻和。”
寒繼這話說出來,大臣們聽了簡直是□□裸的威脅,再不敢放半個屁。當然他這做皇帝的,不會那麽和臣子們過不去,深知現下若是女兒家嫁得不好一輩子就毀了,也不顧金口玉言,隻說自己先時說笑而已,諸位大臣可要為兒女仔細挑了好人家,至於舞姬自然也不會再賞了。
後宮隻有一個黛玉,那叫一個省錢啊!寒繼想到這裏,越發覺得自己做得對了。黛玉也沒得那麽些閑心,勸寒繼納小,平白給自己添堵,寒繼作為天子,連寵個女子都要被人轄製,這樣也太不像話了。
黛玉在宮中也沒閑著,宮裏藏書之多,都夠她翻上一輩子了,然有些古籍孤本,放在宮中書庫裏發黴,還不如拿了出來,讓天下人品讀。黛玉便組織人抄了古本,雕板印刷,光是賣書就賺了好大一筆銀子,連寒繼這個當皇帝都心悅誠服,這等發家的法子,倒是比收取賦稅還好些。
黛玉是背靠大樹好乘涼,為了不讓外麵的人哄抬書架,特地搬了寒繼這大靠山,也用上了皇後的名頭,出版的書一律統一訂價,專店銷售,薄利多銷,盡量讓那些寒門子弟也看得上書,因為此舉大義,黛玉這皇後在讀書人眼中比雷厲風行的寒繼還得人心些。
傳說民間有的地方開蒙之時除了拜孔夫子,還要為皇後娘娘祈福,因為皇後娘娘的仁義之舉,很多古籍得以現世,免去了失傳的厄運,不僅功在當代,更是利在千秋。
話說賈府那邊,鳳姐逃脫之後就和平兒隱居鄉裏,最後發賣榮國府的女眷之時,鳳姐花了銀錢買了巧姐和惜春。好歹姐妹一場,都是榮國府的女兒家,鳳姐也不願見惜春被賣到醃臢之處。惜春得救之後遁入空門,鳳姐見她冷情冷性,也懶得計較,自己帶了女兒和平兒一路南下,最後在揚州城裏落了腳。
二房的史湘雲和王夫人都沒得什麽好下場,王夫人滿心想著自己罪不至死,殊不知私自放貸乃是重罪,當下就判了斬立決。湘雲和一幹下人一起被發賣,因為是榮國府出來的奶奶,到還沒有一般的奴婢賣得好,最後也不知被誰買了去。
寧榮二府的男丁盡數流放,三歲小童也不曾放過。這原本是明帝在世時的旨意,等到寒繼繼位,這些該流放的要麽已經到了蠻荒之地,要麽病死在半途,再頒旨意也沒什麽意義,寒繼那時滿腦子想著賑災,哪裏願意在這些公卿身上再費心思。
就這麽平平順順過了好些年,國中可謂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東西倉裏俱豐實,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寒繼又開了幾次恩科,招攬了一批人才,國中百廢俱興,說得上是國泰民安了。
隻是寒繼登上帝位的第十一年,柳皇後和王太後均已仙逝,時年黛玉已是三十歲了,但保養得宜,又沒什麽煩憂,瞧著也就二十多歲的模樣,四月裏天氣迴暖,寒繼照例晨起去上朝,臨行前還和黛玉約好過幾日出門去踏青。
不想他散朝歸來,隻見宮苑裏開得極好的各式花木,居然頃刻間凋零枯死,寒繼早聽紫鵑雪雁說過,黛玉先時歸家有百花齊放的奇景,這些年來每到黛玉的生辰,宮中的花木甭管是否當時令,都會開花,好不熱鬧。
如今才四月裏,還不至於開到荼蘼花事了,寒繼見了百花凋零,心中暗道不妙,從龍輦山跳了下來,三步並作兩步往鳳儀宮跑去。
他心尖尖上的黛玉不能和他一起去踏青了,黛玉好似知道自己大限將至,衣裳穿得齊整,頭發也是盤好的,安然躺在床榻之上,一切都準備妥當了。
皇後仙逝,舉國大悲,江南一地饑荒之年受過黛玉恩惠的百姓更是傷心欲絕,而後向來勤於政事的寒繼罷朝兩月有餘,微服出宮,扶靈南下,親手將黛玉葬迴林家祖墳,百官再於朝廷上見到寒繼之時,方才發現這位帝王竟是白了雙鬢。
而後又過三年,寒繼還政於明帝所出第五子,從此在人間泯了蹤跡,雖然後人曾竭力尋找,皆不得其蹤。
作者有話要說: 後麵還有一章番外?( w )?
補充一下
是甜甜的番外
安樂王本已諸事安排妥當, 正準備大幹一場, 先時明帝調返的禁衛軍, 都被他暗中換成了自己人,至於兵器盔甲, 一些是從南安王府私庫中所得, 一些是扒了那些陣亡的兵卒衣裳換來的。
明帝對此恍然未覺, 因為統領禁衛軍的是柳皇後的外家,這麽多年, 明帝就未曾懷疑過皇後, 加之守城之戰時正是由於柳老將軍指揮有度, 才得以和皇長孫的漠北軍抗衡那麽久。明帝對柳家是極為放心的, 柳皇後膝下無出,在明帝眼中向來是個無欲無求的主。
明帝想不到最後要了自己性命的, 正是枕邊之人, 結發之妻,糊裏糊塗就見了閻王。
寒繼最後現身之時已是三日後的朝會, 眾臣得知明帝駕崩無不驚疑,可寒繼手頭居然有傳國玉璽和虎符,再將先時誆騙南安郡王的言辭一說,眾大臣也不敢有什麽意見, 隻是有那麽些明帝的舊部, 力主帝位應該傳給明帝之子,而非安樂王寒繼。
然而兵權牢牢掌握在寒繼手中,旁人就算如何誹謗, 又能耐他如何,當下最要緊的是平定戰亂,輕徭薄賦,讓百姓得以修養生息,那些嚷嚷得厲害的寒繼默默把他們都記住了,隻待將來再收拾。
俗話說滿瓶不響半瓶搖,現下叫嚷得最兇的,正是先時那波為明帝歌功頌德的人,讒言不少,也沒做什麽為國為民的實事。
這些人陣仗鬧得那麽大,後麵必是有後台,想來拿捏一個小娃娃,比拿捏寒繼容易得多,流言甚囂塵上,直指寒繼沒有資格繼承大統,應當還政於明帝之子,甭管是哪一個。
寒繼倒也不慌,就讓這流言慢慢發酵,後麵這波官員人見差不多了,集結起事,想把南安郡王拉入自己的陣營,密謀之後,便開始了遊說南安郡王,一個去說不成就派另一個,三個不成就派四個。
南安郡王假意應了,讓他們來兵營中密議,一一細節都商議好了,到了起事那日,南安郡王入宮覲見,那群顧命大臣又提及皇儲之事,言辭激烈直到寒繼喪心病狂,篡奪皇位。
“同是父皇的孩兒,兄長得了大位就是遵循皇命,而我便成了篡奪之人。”
寒繼一點也不惱,輕飄飄說了一句拿下,湧入的禁軍就將一幹大臣製服。
“若我是篡奪皇位,諸位所行又該如何,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本王並不似什麽奶娃娃了,諸位大臣怕是要失望了。”
隻見寒繼擺了擺手,一幹反臣被斬於階下,甚至都來不及求饒,後宮的淑妃得了消息,一丈白綾懸梁自盡了。
寒繼此舉早已震懾了不少人,但見寒繼大權在握又有傳國玉璽,行事又果決狠辣,絲毫不顧及名聲,眾臣都曉得這位是個厲害的主兒,和明帝那種守成之君不同。先時寒繼治理江南,穩定江南局勢,就可見他是個本事的。
寒繼斬了這波人,順勢就用這些人的血祭一祭自己的登基大典,而後還不忘把謀害明帝的罪名扣在他們頭上,全國緝捕景國公府漏網之魚。他可沒得這個耐性來和這些大臣們你來我往,要麽幹活,要麽卸任,寒繼可不會顧念什麽舊情。
登基之後除了整飭三軍,首要的就是清點國庫,賑濟災民。可是國庫銀兩有限,再怎麽精打細算也盤不過這筆賬,寒繼隻好又讓天下的富商出了次血,禦筆寫了幾個匾額,就換來了大筆的錢糧。
當然,寒繼也沒那麽黑吃黑,隨即又頒布詔令,減免商販各項賦稅,鼓勵南北貨物往來,又親筆寫了幾句體諒商販往來辛苦的話,商人雖然還排在最末,但是起碼沒有從前那麽低賤了。
所以那些富商們覺著自己用銀錢米糧換得了這等好處,還是十分劃算的。
世人多言寒繼乃是天命所歸之人,自他登基之後,國中風調雨順,無旱無澇,百姓是種什麽活什麽,加上輕徭薄賦,不過兩年就填滿了糧倉。民間多言這便是真龍天子現世,不然緣何為何突然轉了國運。
柳皇後為了不讓他人懷疑,自己也服了毒,雖然中毒不深,但是她向來身子骨不好,而後又活了兩年,也駕鶴西去,臨死前交待黛玉,將自己的殘軀一把火燒了,骨灰帶到漠北去,誓死不入皇陵。
黛玉遵循柳皇後遺願,把骨灰交與柳老將軍,老將軍領兵北去,戍守邊疆,不出兩年也歸西了,其長子接過了父親的使命。而楊如簡自戰後就沒了音訊,黛玉久尋未果,顧遠讓她就此放下,莫要再尋。
楊如簡的兩個兒子在軍中效力,最後也沒有換迴茹家的姓氏,依舊姓楊,畢竟楊如簡覺著自己是個妓生子,不配姓茹,此是後話。
十一殿下繼承大統,順其自然,黛玉也該封後,不想此時下麵那些臣子又不安分,上書直言黛玉身子不濟,難當國母大任。又言嫡係無出會有大亂,話裏話外就是讓寒繼重新娶個會生孩子的人做媳婦,還讓聖上采選秀女,充盈後宮。
先時旁人再怎麽議論自己篡奪皇位,行事殘暴,寒繼半點不放在心上,可是竟然有人如此攻訐黛玉,寒繼那暴脾氣就忍不了啦。
寒繼發起脾氣來可是了不得的,他倒是也沒得心思和那些言官理論,言官不是讓他充盈後宮麽?那他就先給言官充盈後院,將那群宮中的舞姬每家賞了兩個。那些留了女兒不嫁的人家,心裏有自己的算盤,就想把女兒往宮裏送,寒繼見狀也做起了媒婆,拿了名冊東指一下,西指一下,也不管才學品貌,這就算牽了紅線了。
眾臣見狀,直道寒繼昏庸,寒繼冷冷笑了。
“朕不過是沒按著你們的心意行事,這就叫做昏庸了,如朕這樣的昏君自然是絕後最好,諸位大臣說說可是如此?”
這一幹大臣才想起來,寒繼剛剛上位那時是個心狠手辣雷厲風行的主兒,這一兩年來寒繼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這些言官一來二去,就忘了這茬兒,連忙跪下跪求開恩,是他們失言了。
“就算朕今後無出,皇家還有別的子孫,若是朕何處做得不好了,諸位大臣說的有理,朕可以改之。但是朕的家事,奉勸諸位還是莫要摻和。”
寒繼這話說出來,大臣們聽了簡直是□□裸的威脅,再不敢放半個屁。當然他這做皇帝的,不會那麽和臣子們過不去,深知現下若是女兒家嫁得不好一輩子就毀了,也不顧金口玉言,隻說自己先時說笑而已,諸位大臣可要為兒女仔細挑了好人家,至於舞姬自然也不會再賞了。
後宮隻有一個黛玉,那叫一個省錢啊!寒繼想到這裏,越發覺得自己做得對了。黛玉也沒得那麽些閑心,勸寒繼納小,平白給自己添堵,寒繼作為天子,連寵個女子都要被人轄製,這樣也太不像話了。
黛玉在宮中也沒閑著,宮裏藏書之多,都夠她翻上一輩子了,然有些古籍孤本,放在宮中書庫裏發黴,還不如拿了出來,讓天下人品讀。黛玉便組織人抄了古本,雕板印刷,光是賣書就賺了好大一筆銀子,連寒繼這個當皇帝都心悅誠服,這等發家的法子,倒是比收取賦稅還好些。
黛玉是背靠大樹好乘涼,為了不讓外麵的人哄抬書架,特地搬了寒繼這大靠山,也用上了皇後的名頭,出版的書一律統一訂價,專店銷售,薄利多銷,盡量讓那些寒門子弟也看得上書,因為此舉大義,黛玉這皇後在讀書人眼中比雷厲風行的寒繼還得人心些。
傳說民間有的地方開蒙之時除了拜孔夫子,還要為皇後娘娘祈福,因為皇後娘娘的仁義之舉,很多古籍得以現世,免去了失傳的厄運,不僅功在當代,更是利在千秋。
話說賈府那邊,鳳姐逃脫之後就和平兒隱居鄉裏,最後發賣榮國府的女眷之時,鳳姐花了銀錢買了巧姐和惜春。好歹姐妹一場,都是榮國府的女兒家,鳳姐也不願見惜春被賣到醃臢之處。惜春得救之後遁入空門,鳳姐見她冷情冷性,也懶得計較,自己帶了女兒和平兒一路南下,最後在揚州城裏落了腳。
二房的史湘雲和王夫人都沒得什麽好下場,王夫人滿心想著自己罪不至死,殊不知私自放貸乃是重罪,當下就判了斬立決。湘雲和一幹下人一起被發賣,因為是榮國府出來的奶奶,到還沒有一般的奴婢賣得好,最後也不知被誰買了去。
寧榮二府的男丁盡數流放,三歲小童也不曾放過。這原本是明帝在世時的旨意,等到寒繼繼位,這些該流放的要麽已經到了蠻荒之地,要麽病死在半途,再頒旨意也沒什麽意義,寒繼那時滿腦子想著賑災,哪裏願意在這些公卿身上再費心思。
就這麽平平順順過了好些年,國中可謂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東西倉裏俱豐實,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寒繼又開了幾次恩科,招攬了一批人才,國中百廢俱興,說得上是國泰民安了。
隻是寒繼登上帝位的第十一年,柳皇後和王太後均已仙逝,時年黛玉已是三十歲了,但保養得宜,又沒什麽煩憂,瞧著也就二十多歲的模樣,四月裏天氣迴暖,寒繼照例晨起去上朝,臨行前還和黛玉約好過幾日出門去踏青。
不想他散朝歸來,隻見宮苑裏開得極好的各式花木,居然頃刻間凋零枯死,寒繼早聽紫鵑雪雁說過,黛玉先時歸家有百花齊放的奇景,這些年來每到黛玉的生辰,宮中的花木甭管是否當時令,都會開花,好不熱鬧。
如今才四月裏,還不至於開到荼蘼花事了,寒繼見了百花凋零,心中暗道不妙,從龍輦山跳了下來,三步並作兩步往鳳儀宮跑去。
他心尖尖上的黛玉不能和他一起去踏青了,黛玉好似知道自己大限將至,衣裳穿得齊整,頭發也是盤好的,安然躺在床榻之上,一切都準備妥當了。
皇後仙逝,舉國大悲,江南一地饑荒之年受過黛玉恩惠的百姓更是傷心欲絕,而後向來勤於政事的寒繼罷朝兩月有餘,微服出宮,扶靈南下,親手將黛玉葬迴林家祖墳,百官再於朝廷上見到寒繼之時,方才發現這位帝王竟是白了雙鬢。
而後又過三年,寒繼還政於明帝所出第五子,從此在人間泯了蹤跡,雖然後人曾竭力尋找,皆不得其蹤。
作者有話要說: 後麵還有一章番外?( w )?
補充一下
是甜甜的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