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以前也是在晉文公落難的時候跟隨的人。他呢是個性情中人,看不慣狐偃的一些作為,覺得這些人都很虛假,就不想和他們一起同朝為官,所以就到鄉下去住了,靠編織鞋履謀生。
他有個鄰居叫做解張的,知道他的情況,看到晉文公大賞群臣,而且還貼了告示,有漏掉賞賜的都可以提出來,他呢就替介子推打抱不平,就去給介子推說這件事情。
介子推聽了解張的意思,也沒有表態,就笑了笑。介子推的老母親這個時候在廚房聽到了謝張的說話,就對介子推說:“你呢給主公效勞的時間不短,也有十九年了,而且還割了自己的肉來給主公解餓,這樣的功勞可是不小啊。為什麽現在不給主公提一下呢?咱們不要求什麽,就是給一點米糧,資助平時的飲食也是好的嘛。總比我們現在勞心費力的編織鞋子來賣好得多啊。”
介子推說:“母親大人的話還是不妥。咱們以前的君上獻公一共生了有九個公子,隻有當前的主公最是賢良。惠公、懷公沒有好的品德,得到了國家也很快丟失了,上天都要把晉國交付給主公。這是妥妥的上天的旨意。朝廷裏麵那些大夫些哪裏知道這個道理啊,總以為是自己的功勞。協助君上不是當臣子分內的事嗎?拿了俸祿還好意思要獎賞。我是把這種行為當做恥辱的。我就是編一輩子的草鞋,也不去奢求什麽賞賜。”
老母親說:“你就是不求賞賜,但是還是也應該入朝去見一下主公啊,未必你曾經割肉救主的功勞就這樣埋沒了?”
介子推說:“孩兒既然沒有對主公有什麽要求,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老母親歎了口氣說:“你想當廉潔的士人,老母親難道不能當廉士之母嗎?我們母子兩個就應該在深山裏麵隱居,就不要待在這個市井的地方了。”
介子推聽了,很是高興,他說:“孩兒也喜歡在深山裏麵隱居,那裏不和世俗打交道,而且環境優雅,住起非常舒服,也沒有外人打擾。”於是他就帶著老母親在深山裏麵蓋了草廬,就住在山裏麵當隱士了。
介子推隱藏在了深山裏麵,鄰居們都不知道他到哪裏去了,隻有解張這個鄰居知道他的行蹤。話說解張這個人也愛管閑事,愛巧不巧他也會寫點文字,就把介子推的情況寫了一封信掛在了晉國的朝門的門上。
晉文公一上朝,就有臣下把文書獻了上去。信上怎麽寫的:“有龍矯矯,悲失其所。數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饑乏食,一蛇割股。龍返於淵,安其壤土。數蛇入穴,皆有寧宇。一蛇無穴,號於中野。”
晉文公看了文章,當場大吃一驚。他對大臣們說:“這是介子推埋怨寡人啊。當年寡人逃難的時候,沒有吃的,為了寡人介子推割自己身上的肉給寡人吃。今天寡人大賞群臣,唯獨把介子推給忘記了,這是寡人的過錯啊。”他就安排人去尋訪介子推。但是介子推早就不住在那邊了,怎麽找得到啊。
手下把介子推的鄰居找了來,詢問介子推去了哪裏,許諾誰提供了介子推下落的信息就認命誰為官員。解張進言說:“這篇文章並不介子推寫的,是小人我代寫的。介子推本人是不想要什麽上次的,就帶著他的母親,母子二人在深山裏麵隱居了。小人呢對於介子推的功勞被埋沒覺得很惋惜,就寫了這篇文章。”晉文公說:“多虧了你的文書,不然寡人真成了忘恩負義的人了。”他就認命解張為下大夫,安排車駕,要解張作為想到,親自到山區來尋找介子推。
話說介子推隱身的那座山名字叫做綿山,大山景色非常漂亮,峰巒疊疊、草木蔥蘢,流水潺潺,濃霧彌漫,森林裏麵小鳥鳴叫,迴聲都在山穀裏麵響起,大家找尋了很久,都沒有找到介子推的行蹤。
古時有句詩叫做:“雲深不知處,隻在此山中。”真是這個道理。
晉文公叫軍士找了周圍的幾個農夫過來問話,親自問這些人。那些農夫說:“幾天以前了,我們確實看到一個人,背著一個老婦人,在這座山裏麵歇息和飲水,然後沒有多久,又離開了。現在我們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裏。”
晉文公聽了,也沒有辦法,繼續叫人尋找,找了很久,一點線索也沒有,眼看著晉文公就有點不高興了,他對解張說:“難道是介子推因為怨恨寡人,故意躲避寡人嗎?我聽說介子推是個孝子,寡人用火來燒山,那樣把他們逼出來。”
一邊的魏犨這個時候也表示同意,他說:“主公啊,跟隨主公的人可多了,大家都有功勞,難道隻是介子推的功勞大嗎?今天介子推不見主公,浪費大家夥兒的時間,等他躲避大火逃跑出來的時候,臣當麵得好好地羞辱他一下。”
大家就決定放火燒山,軍士們在山前山後,四處放起了大火,風助火勢,就看見好一場大火,連綿燒了幾公裏,大火接著燒了三天才慢慢地熄滅。
但是就是這樣,還是沒有看到介子推出來。等大家進山尋找的時候,看見介子推母子兩個人抱在一起,早就死在了一棵枯萎的柳樹下。晉文公看了,當場就流下了眼淚,他非常地懊悔。
晉文公為了表彰介子推的骨氣,就把綿山改名叫做介山,給介子推修了一座祠堂,叫人按時祭祀。安排農夫終年守護這裏。
晉國人思念介子推,感慨他死在大火裏麵,不忍心燒火煮飯,大家就一個月都沒有生火,靠吃冷的食物度過一個月,以後減到三天。這個習俗一直到很久,山西太原、上黨等地方現在沒到清明期間都有禁火的習慣,也有一說禁煙。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家家都在門口插柳條,借以表示為介子推招魂。
晉文公歎息了一陣子,也沒有辦法了,就迴去了。
畢竟不知後事如何,請看下迴分解。
他有個鄰居叫做解張的,知道他的情況,看到晉文公大賞群臣,而且還貼了告示,有漏掉賞賜的都可以提出來,他呢就替介子推打抱不平,就去給介子推說這件事情。
介子推聽了解張的意思,也沒有表態,就笑了笑。介子推的老母親這個時候在廚房聽到了謝張的說話,就對介子推說:“你呢給主公效勞的時間不短,也有十九年了,而且還割了自己的肉來給主公解餓,這樣的功勞可是不小啊。為什麽現在不給主公提一下呢?咱們不要求什麽,就是給一點米糧,資助平時的飲食也是好的嘛。總比我們現在勞心費力的編織鞋子來賣好得多啊。”
介子推說:“母親大人的話還是不妥。咱們以前的君上獻公一共生了有九個公子,隻有當前的主公最是賢良。惠公、懷公沒有好的品德,得到了國家也很快丟失了,上天都要把晉國交付給主公。這是妥妥的上天的旨意。朝廷裏麵那些大夫些哪裏知道這個道理啊,總以為是自己的功勞。協助君上不是當臣子分內的事嗎?拿了俸祿還好意思要獎賞。我是把這種行為當做恥辱的。我就是編一輩子的草鞋,也不去奢求什麽賞賜。”
老母親說:“你就是不求賞賜,但是還是也應該入朝去見一下主公啊,未必你曾經割肉救主的功勞就這樣埋沒了?”
介子推說:“孩兒既然沒有對主公有什麽要求,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老母親歎了口氣說:“你想當廉潔的士人,老母親難道不能當廉士之母嗎?我們母子兩個就應該在深山裏麵隱居,就不要待在這個市井的地方了。”
介子推聽了,很是高興,他說:“孩兒也喜歡在深山裏麵隱居,那裏不和世俗打交道,而且環境優雅,住起非常舒服,也沒有外人打擾。”於是他就帶著老母親在深山裏麵蓋了草廬,就住在山裏麵當隱士了。
介子推隱藏在了深山裏麵,鄰居們都不知道他到哪裏去了,隻有解張這個鄰居知道他的行蹤。話說解張這個人也愛管閑事,愛巧不巧他也會寫點文字,就把介子推的情況寫了一封信掛在了晉國的朝門的門上。
晉文公一上朝,就有臣下把文書獻了上去。信上怎麽寫的:“有龍矯矯,悲失其所。數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饑乏食,一蛇割股。龍返於淵,安其壤土。數蛇入穴,皆有寧宇。一蛇無穴,號於中野。”
晉文公看了文章,當場大吃一驚。他對大臣們說:“這是介子推埋怨寡人啊。當年寡人逃難的時候,沒有吃的,為了寡人介子推割自己身上的肉給寡人吃。今天寡人大賞群臣,唯獨把介子推給忘記了,這是寡人的過錯啊。”他就安排人去尋訪介子推。但是介子推早就不住在那邊了,怎麽找得到啊。
手下把介子推的鄰居找了來,詢問介子推去了哪裏,許諾誰提供了介子推下落的信息就認命誰為官員。解張進言說:“這篇文章並不介子推寫的,是小人我代寫的。介子推本人是不想要什麽上次的,就帶著他的母親,母子二人在深山裏麵隱居了。小人呢對於介子推的功勞被埋沒覺得很惋惜,就寫了這篇文章。”晉文公說:“多虧了你的文書,不然寡人真成了忘恩負義的人了。”他就認命解張為下大夫,安排車駕,要解張作為想到,親自到山區來尋找介子推。
話說介子推隱身的那座山名字叫做綿山,大山景色非常漂亮,峰巒疊疊、草木蔥蘢,流水潺潺,濃霧彌漫,森林裏麵小鳥鳴叫,迴聲都在山穀裏麵響起,大家找尋了很久,都沒有找到介子推的行蹤。
古時有句詩叫做:“雲深不知處,隻在此山中。”真是這個道理。
晉文公叫軍士找了周圍的幾個農夫過來問話,親自問這些人。那些農夫說:“幾天以前了,我們確實看到一個人,背著一個老婦人,在這座山裏麵歇息和飲水,然後沒有多久,又離開了。現在我們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裏。”
晉文公聽了,也沒有辦法,繼續叫人尋找,找了很久,一點線索也沒有,眼看著晉文公就有點不高興了,他對解張說:“難道是介子推因為怨恨寡人,故意躲避寡人嗎?我聽說介子推是個孝子,寡人用火來燒山,那樣把他們逼出來。”
一邊的魏犨這個時候也表示同意,他說:“主公啊,跟隨主公的人可多了,大家都有功勞,難道隻是介子推的功勞大嗎?今天介子推不見主公,浪費大家夥兒的時間,等他躲避大火逃跑出來的時候,臣當麵得好好地羞辱他一下。”
大家就決定放火燒山,軍士們在山前山後,四處放起了大火,風助火勢,就看見好一場大火,連綿燒了幾公裏,大火接著燒了三天才慢慢地熄滅。
但是就是這樣,還是沒有看到介子推出來。等大家進山尋找的時候,看見介子推母子兩個人抱在一起,早就死在了一棵枯萎的柳樹下。晉文公看了,當場就流下了眼淚,他非常地懊悔。
晉文公為了表彰介子推的骨氣,就把綿山改名叫做介山,給介子推修了一座祠堂,叫人按時祭祀。安排農夫終年守護這裏。
晉國人思念介子推,感慨他死在大火裏麵,不忍心燒火煮飯,大家就一個月都沒有生火,靠吃冷的食物度過一個月,以後減到三天。這個習俗一直到很久,山西太原、上黨等地方現在沒到清明期間都有禁火的習慣,也有一說禁煙。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家家都在門口插柳條,借以表示為介子推招魂。
晉文公歎息了一陣子,也沒有辦法了,就迴去了。
畢竟不知後事如何,請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