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的禦批很快就通過急遞送達蘇州,朱載坖當然再次召集蘇州的各位官吏,商量監斬的事情。
大家一致決定,由趙貞吉監斬一幹死囚。
不過朱載坖還是沒想到,嘉靖還是沒有饒祝續一命,不過這也在朱載坖的預料之中,如此大案,祝家一個人都不死,恐怕也說不過去,祝續作為家主,肯定是要承擔責任的。
朱載坖想了想說道:“既然陛下已有恩典,改祝續斬立決為絞立決,就不必市曹行刑了,止於獄內斬決複命,諸位以為如何?”
這些事情都是小節,總之都是要處決祝續的,倒也不必非要市曹刑戮,況且市曹行刑,本就是一種對士大夫的羞辱,嘉靖既然將祝續減罪一等,由斬改絞,這次又是裕王開口,也算給祝家最後一點體麵,倒也無妨,一眾官吏們也樂得給朱載坖這個麵子。
朱載坖接著說道:“還請趙繡衣給孤行個方便。”
趙貞吉說道:“下官當不得殿下一個請字,隻要不違律法成憲,殿下盡管吩咐。”
朱載坖說道:“祝家雖有大罪,但是能夠自首,如實供述,理當矜憫,況吳中如徐博士昌穀詩,祝京兆希哲書,沈山人啟南畫,足稱國朝三絕,孤不忍令其舉家發往苦寒,孤聞是可以贖刑的,為祝家贖刑之費,便由孤出了,還望趙繡衣行個方便。”
趙貞吉說道:“此事有成憲可依,殿下既願為祝家贖刑,照律納米即可。”
朱載坖感謝道:“那就謝過趙繡衣了。”
一次斬決這麽多人犯,趙貞吉要準備的還很多,蘇州府沒有這麽多劊子手,朱載坖還令朱希孝和陸繹從錦衣衛中挑選出一批劊子手,務必從速斬決人犯,迴報嘉靖。
同時朱載坖命人準備了一桌酒宴,給祝續送去,祝續看到這酒宴,當然明白朱載坖的意思,隻是還是請求見朱載坖一麵。
朱載坖於是前去見祝續,朱載坖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不料陛下,孤對不住老先生了。”
祝續倒是很灑脫,他畢竟也是當過一省藩台的人,他很清楚,這般大案,祝家要是還想全身而退,無異於天方夜譚,隻殺他一人,況且還是絞刑,已經算是法外開恩了。
朱載坖說道:“祝家的其他人,孤已經為他們贖刑了,不必流放遼東。”
祝續說道:“罪民謝過殿下高義了,罪民的兒子沒什麽成器的,唯獨一孫祝效允,還算聰慧,殿下日後要是有差事,可以交給他辦。”
朱載坖點點頭,問道:“先生可要去家人們見見。”
祝續說道:“如此就謝過殿下成全了。”
朱載坖隨即命人將祝續的家人們帶來,自己離開了。
晚間時分,陸繹迴報朱載坖:“祝續已經伏法了。”
朱載坖吩咐為祝續準備一副好棺木,就安葬在祝枝山旁邊。
隨著趙貞吉將一幹人犯斬決,除了被朱載坖贖刑的祝家人外,其餘三家均被充軍遼東,祝家人得到朱載坖的贖刑後,被先行釋放,在朱載坖的授意下,將之前祝家的一處小宅院發還給祝家,以供他們居住。
同時各種抄沒的財產也被馬坤和馮保等人分門別類的處理了,除了要歸還太倉的八十萬石稅糧之外,剩下的都是要進入嘉靖的內承運庫的,朱載坖當然知道,這種大有油水的活,肯定是大家利益均沾,果不其然,很快馮保就給朱載坖送來了一筆財物。
朱載坖本想不收的,但是一想,朱載坖不拿,馮保他們怎麽拿,馮保不拿,趙文華怎麽拿,趙文華不拿,下麵的官吏們怎麽進步啊,然後還囑咐馮保,千萬不要給海瑞去送,否則肯定要穿幫的。
海瑞那份,朱載坖會想辦法給他的。
馮保還海瑞那份送來後,朱載坖就將海瑞召來,海瑞最近署理蘇州府事,明眼人都知道他肯定很快就能轉正了,府衙之內也沒什麽事情,不過海瑞最近在收拾府衙的小吏們,搞得他們痛不欲生。
海瑞來了後,朱載坖說道:“海二府(同知別稱),此案也多虧了你,雖然陛下有升賞,孤這裏也有一份,萬勿推辭。”
雖然海瑞極力推辭,朱載坖還是逼他收下了一部分,好讓他可以把家眷接來。
朱載坖接著問道:“海二府對於蘇州行政,可有什麽看法?”
海瑞沒想到上來就給朱載坖來個大的,他準備清丈田畝,清丈是整理田地和稅糧的重要措施,也是賦稅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但是朱載坖很清楚,地主豪強與官府勾結,瞞地漏稅,與國家爭奪財富,且既得利益集團內部成員複雜,勢力強大,清丈田畝勢必會引起他們的反彈。
不過朱載坖倒是覺得,眼下是清丈蘇州田畝的好時機,現在蘇州的士紳已經被朱載坖震懾了,想來他們不敢再鬧事了,海瑞的阻力大減,況且隻要將蘇州的田畝清丈了,就好向其他地區推廣。
朱載坖說道:“清丈田畝,清溢額、 脫漏、詭借諸弊,是國家之福也。然蘇州積年逋賦數累億萬,至煩部使督催,經年累月,猶不能償,此事不可再有了。”
這是朱載坖最擔心的情況,雖然這次朱載坖的催征效果不錯,但是朱載坖擔心的就是一旦他離開,東南的士紳們又故態複萌,繼續欠糧,這種事情是經常發生的。
而現在嘉靖對於欠糧的容忍已經很低了,一旦蘇州再次發生大規模的欠糧,海瑞肯定會被嘉靖嚴懲的。蘇州的欠糧,根深蒂固,難以治理,僅洪武一朝,共有十四位蘇州知府落得“左謫”、“坐事去”、“被逮”、“坐贓黥麵”、“坐法死”等下場。固然和朱重八重典治吏有關,但是蘇州的難治,在大明也是首屈一指的。
朱載坖不得不警告海瑞:“國家財賦仰給東南,而蘇鬆常鎮四府居半,但其土沃民澆,飛詭百出,管糧同知權輕不能鎮壓,或持法稍嚴,則豪猾大姓輒相與排根去之,故奸弊滋長,國賦不登,此治蘇之要也!”
大家一致決定,由趙貞吉監斬一幹死囚。
不過朱載坖還是沒想到,嘉靖還是沒有饒祝續一命,不過這也在朱載坖的預料之中,如此大案,祝家一個人都不死,恐怕也說不過去,祝續作為家主,肯定是要承擔責任的。
朱載坖想了想說道:“既然陛下已有恩典,改祝續斬立決為絞立決,就不必市曹行刑了,止於獄內斬決複命,諸位以為如何?”
這些事情都是小節,總之都是要處決祝續的,倒也不必非要市曹刑戮,況且市曹行刑,本就是一種對士大夫的羞辱,嘉靖既然將祝續減罪一等,由斬改絞,這次又是裕王開口,也算給祝家最後一點體麵,倒也無妨,一眾官吏們也樂得給朱載坖這個麵子。
朱載坖接著說道:“還請趙繡衣給孤行個方便。”
趙貞吉說道:“下官當不得殿下一個請字,隻要不違律法成憲,殿下盡管吩咐。”
朱載坖說道:“祝家雖有大罪,但是能夠自首,如實供述,理當矜憫,況吳中如徐博士昌穀詩,祝京兆希哲書,沈山人啟南畫,足稱國朝三絕,孤不忍令其舉家發往苦寒,孤聞是可以贖刑的,為祝家贖刑之費,便由孤出了,還望趙繡衣行個方便。”
趙貞吉說道:“此事有成憲可依,殿下既願為祝家贖刑,照律納米即可。”
朱載坖感謝道:“那就謝過趙繡衣了。”
一次斬決這麽多人犯,趙貞吉要準備的還很多,蘇州府沒有這麽多劊子手,朱載坖還令朱希孝和陸繹從錦衣衛中挑選出一批劊子手,務必從速斬決人犯,迴報嘉靖。
同時朱載坖命人準備了一桌酒宴,給祝續送去,祝續看到這酒宴,當然明白朱載坖的意思,隻是還是請求見朱載坖一麵。
朱載坖於是前去見祝續,朱載坖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不料陛下,孤對不住老先生了。”
祝續倒是很灑脫,他畢竟也是當過一省藩台的人,他很清楚,這般大案,祝家要是還想全身而退,無異於天方夜譚,隻殺他一人,況且還是絞刑,已經算是法外開恩了。
朱載坖說道:“祝家的其他人,孤已經為他們贖刑了,不必流放遼東。”
祝續說道:“罪民謝過殿下高義了,罪民的兒子沒什麽成器的,唯獨一孫祝效允,還算聰慧,殿下日後要是有差事,可以交給他辦。”
朱載坖點點頭,問道:“先生可要去家人們見見。”
祝續說道:“如此就謝過殿下成全了。”
朱載坖隨即命人將祝續的家人們帶來,自己離開了。
晚間時分,陸繹迴報朱載坖:“祝續已經伏法了。”
朱載坖吩咐為祝續準備一副好棺木,就安葬在祝枝山旁邊。
隨著趙貞吉將一幹人犯斬決,除了被朱載坖贖刑的祝家人外,其餘三家均被充軍遼東,祝家人得到朱載坖的贖刑後,被先行釋放,在朱載坖的授意下,將之前祝家的一處小宅院發還給祝家,以供他們居住。
同時各種抄沒的財產也被馬坤和馮保等人分門別類的處理了,除了要歸還太倉的八十萬石稅糧之外,剩下的都是要進入嘉靖的內承運庫的,朱載坖當然知道,這種大有油水的活,肯定是大家利益均沾,果不其然,很快馮保就給朱載坖送來了一筆財物。
朱載坖本想不收的,但是一想,朱載坖不拿,馮保他們怎麽拿,馮保不拿,趙文華怎麽拿,趙文華不拿,下麵的官吏們怎麽進步啊,然後還囑咐馮保,千萬不要給海瑞去送,否則肯定要穿幫的。
海瑞那份,朱載坖會想辦法給他的。
馮保還海瑞那份送來後,朱載坖就將海瑞召來,海瑞最近署理蘇州府事,明眼人都知道他肯定很快就能轉正了,府衙之內也沒什麽事情,不過海瑞最近在收拾府衙的小吏們,搞得他們痛不欲生。
海瑞來了後,朱載坖說道:“海二府(同知別稱),此案也多虧了你,雖然陛下有升賞,孤這裏也有一份,萬勿推辭。”
雖然海瑞極力推辭,朱載坖還是逼他收下了一部分,好讓他可以把家眷接來。
朱載坖接著問道:“海二府對於蘇州行政,可有什麽看法?”
海瑞沒想到上來就給朱載坖來個大的,他準備清丈田畝,清丈是整理田地和稅糧的重要措施,也是賦稅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但是朱載坖很清楚,地主豪強與官府勾結,瞞地漏稅,與國家爭奪財富,且既得利益集團內部成員複雜,勢力強大,清丈田畝勢必會引起他們的反彈。
不過朱載坖倒是覺得,眼下是清丈蘇州田畝的好時機,現在蘇州的士紳已經被朱載坖震懾了,想來他們不敢再鬧事了,海瑞的阻力大減,況且隻要將蘇州的田畝清丈了,就好向其他地區推廣。
朱載坖說道:“清丈田畝,清溢額、 脫漏、詭借諸弊,是國家之福也。然蘇州積年逋賦數累億萬,至煩部使督催,經年累月,猶不能償,此事不可再有了。”
這是朱載坖最擔心的情況,雖然這次朱載坖的催征效果不錯,但是朱載坖擔心的就是一旦他離開,東南的士紳們又故態複萌,繼續欠糧,這種事情是經常發生的。
而現在嘉靖對於欠糧的容忍已經很低了,一旦蘇州再次發生大規模的欠糧,海瑞肯定會被嘉靖嚴懲的。蘇州的欠糧,根深蒂固,難以治理,僅洪武一朝,共有十四位蘇州知府落得“左謫”、“坐事去”、“被逮”、“坐贓黥麵”、“坐法死”等下場。固然和朱重八重典治吏有關,但是蘇州的難治,在大明也是首屈一指的。
朱載坖不得不警告海瑞:“國家財賦仰給東南,而蘇鬆常鎮四府居半,但其土沃民澆,飛詭百出,管糧同知權輕不能鎮壓,或持法稍嚴,則豪猾大姓輒相與排根去之,故奸弊滋長,國賦不登,此治蘇之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