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華聞言,不禁笑了,弘治時的規定的比例,你怎麽不拿太祖洪武時規定的比例呢?那會還可以用大明寶鈔來折抵呢!
趙文華說道:“諸位是欺趙某不懂世事,還是欺裕王殿下不懂世事呢?弘治朝是米價多少?如今米價多少?爾等要是這般欺辱本部堂和裕王殿下的嗎?”
趙文華說道:“洪武二十六年,戶部曾定改折比例,銀一兩折二石,絹一匹折一石二鬥,綿布一匹折一石,苧布比綿布減三鬥,綿花一斤折米二鬥。而今尚不如洪武朝乎?”
這些士紳連忙舉出當年朱元璋的詔書,這會他們又是大明祖製的堅決扞衛者,朱重八當時曾經下詔:折收逋賦,蓋欲蘇民困也,今如此,其重將愈困民,豈恤之之意哉?其金銀每兩各加一倍,鈔止二貫五百文折一石,餘從所議。
他們還拿出了朱重八當年的詔書:朕荷天眷,代元為君,統一寰宇,主宰生民已三十年矣,設官分職,各有攸司,邇年郡縣租賦,因官吏不職,不能宣布條章,民愈窮困,今敕戶部,凡天下積年逋賦,皆許隨土地所便,折收絹布金銀等物,以免民轉運之勞,爾百司一如朕命,毋怠!
對於他們的詭辯,趙文華隻是冷笑,這麽喜歡太祖爺是吧,要不然就都按照太祖爺的章程來?
趙文華說道:“要是真的按照太祖之法,爾等的九族還不夠殺的!”
吳江縣士紳吳寀說道:“趙部堂,凡事都有的商量嘛。”
這位吳寀,來頭可不小,他的祖父吳洪,官拜南京刑部尚書,父親吳山也曾經官拜刑部尚書,還曾經參與郭勳案,吳山的幼弟吳崑,嘉靖十七年進士,現任右僉都禦史巡撫江西,吳家在吳江縣,可謂是累世簪纓,吳江縣的第一豪門,其在吳江縣的居所名叫宮保坊尚書巷,至今尚存吳氏舊宅於吳江。
吳寀的話趙文華還是要聽聽,趙文華說道:“折納當然可行,但是具體折納的比例本部堂還需要與與昂殿下商量之後,再做打算。”
既然答應了折納,那就有的談嘛,反正到時候在商量具體的折納比例就行。
吳寀走後,趙文華趕赴朱載坖的住處,和朱載坖商量此事,朱載坖聽趙文華說明來意後,將唐順之叫來,一同商量折納比例,其實絹帛等物的折納比例一向沒有多大變動,重要的是銀子的折納比例。
朱載坖問道:“現在市麵上糧食價格多少?”
唐順之說道:“迴殿下,按豐荒時節,大致在三錢二分到二錢五分之間。”蘇鬆本就是魚米之鄉,出產稻米,米價便宜,所以士紳們要求按照一兩銀折四石米的比例來折納。
朱載坖顯然不能同意這個比例,蘇鬆的糧價本就是最低的了,而且朱載坖這次隻催征正賦,也沒有加耗,士紳們本就占了大便宜,按照這個比例的話,朱載坖隻能征收到一百萬兩折色銀和三百萬石本色米,朱載坖時萬萬不能接受了,兄弟我萬餘精銳陪你玩幾個月,就弄這點錢來?
太看不起孤了,朱載坖認為,要一兩銀折三石才對,這樣的自己可以收到二百萬兩銀子和一百萬的本色米,朱載坖相信嘉靖肯定會十分高興的。
不過唐順之和趙文華顯然不讚同朱載坖的這個看法,因為這樣的話,折銀的價格就是三錢三分了,比糧價最高的時候還高,禦史言官們到時候肯定不會放過自己的。
趙文華的意思是加征火耗,即在一兩銀四石米的基礎上,加征部分火耗,這樣的話,也可以補貼部分,現在新糧已下,正是糧食最便宜的時候,若果朱載坖在此時從蘇鬆征收大量的銀子的話,會造成蘇鬆的銀貴物賤,間接導致穀賤傷農的事情發生,這是他們作為地方官吏必須要考慮的事情。
朱載坖也知道他們的擔心,他也必須要考慮此事,趙文華說道:“折納也不拘金銀,絹帛也可以折納,棉布絹帛也可以折納。”
現在棉布一匹值銀三到五錢,絲綢一匹大概在二兩左右,蘇鬆之地,出產此物,價格便宜,即便是以市價折納,運送到京師去,也是大有賺頭,朱載坖於是決定,棉布一匹折銀一石五鬥,絹帛折銀八石,看起來對於士紳們來說,用棉布折抵欠糧看起來是最劃算的。
朱載坖也希望他們用棉布給來折納,絲綢屬於奢侈品,即便是他們折納了,最後還不是淪為嘉靖賞賜近臣、神棍所用,但是棉布可以折抵軍餉,給九邊的士卒、京營的官兵們用,對於國庫來說也是一種硬通貨。
關於火耗的問題,朱載坖也和唐順之、趙文華等人詳細商量了,按照本色的加耗來算的話,弘治十六年,每100石正糧,征收38.9石加耗。這個比例是極為驚人的,加耗已經達到了四成,當然主要是轉運本色在路途上的消耗也頗大也有關係,不過朱載坖更願意相信,多餘的糧食大部分都進了各級官吏的口袋裏。
征銀的火耗肯定不可能這麽恐怖,朱載坖最開始建議加征兩成,唐順之等人害怕加征的太多引起士紳們的反彈,畢竟朱載坖到時候拍拍屁股走了,他們還要繼續在東南為官,很多事情還需要士紳們的配合,所以和朱載坖商量之後,加耗一成三,朱載坖、唐順之、趙文華各得一成,同時再從其中拿出二萬兩給隨裕王南下的士卒們,作為犒賞。
同時再折納布匹絹帛的時候,也要相應的多征收一些,作為犒賞士卒們之用,這點唐順之、趙文華等人也都明白,要收攏軍心,沒有財物那是絕對不行的。
和朱載坖談好了之後,趙文華等人離開準備和這些士紳們談談。
與此同時,京師,無逸殿,內閣次輔徐階今日請求嘉靖召見,嘉靖在無逸殿召見徐階。
徐階一進來,當即長跪不起,向嘉靖請罪。
趙文華說道:“諸位是欺趙某不懂世事,還是欺裕王殿下不懂世事呢?弘治朝是米價多少?如今米價多少?爾等要是這般欺辱本部堂和裕王殿下的嗎?”
趙文華說道:“洪武二十六年,戶部曾定改折比例,銀一兩折二石,絹一匹折一石二鬥,綿布一匹折一石,苧布比綿布減三鬥,綿花一斤折米二鬥。而今尚不如洪武朝乎?”
這些士紳連忙舉出當年朱元璋的詔書,這會他們又是大明祖製的堅決扞衛者,朱重八當時曾經下詔:折收逋賦,蓋欲蘇民困也,今如此,其重將愈困民,豈恤之之意哉?其金銀每兩各加一倍,鈔止二貫五百文折一石,餘從所議。
他們還拿出了朱重八當年的詔書:朕荷天眷,代元為君,統一寰宇,主宰生民已三十年矣,設官分職,各有攸司,邇年郡縣租賦,因官吏不職,不能宣布條章,民愈窮困,今敕戶部,凡天下積年逋賦,皆許隨土地所便,折收絹布金銀等物,以免民轉運之勞,爾百司一如朕命,毋怠!
對於他們的詭辯,趙文華隻是冷笑,這麽喜歡太祖爺是吧,要不然就都按照太祖爺的章程來?
趙文華說道:“要是真的按照太祖之法,爾等的九族還不夠殺的!”
吳江縣士紳吳寀說道:“趙部堂,凡事都有的商量嘛。”
這位吳寀,來頭可不小,他的祖父吳洪,官拜南京刑部尚書,父親吳山也曾經官拜刑部尚書,還曾經參與郭勳案,吳山的幼弟吳崑,嘉靖十七年進士,現任右僉都禦史巡撫江西,吳家在吳江縣,可謂是累世簪纓,吳江縣的第一豪門,其在吳江縣的居所名叫宮保坊尚書巷,至今尚存吳氏舊宅於吳江。
吳寀的話趙文華還是要聽聽,趙文華說道:“折納當然可行,但是具體折納的比例本部堂還需要與與昂殿下商量之後,再做打算。”
既然答應了折納,那就有的談嘛,反正到時候在商量具體的折納比例就行。
吳寀走後,趙文華趕赴朱載坖的住處,和朱載坖商量此事,朱載坖聽趙文華說明來意後,將唐順之叫來,一同商量折納比例,其實絹帛等物的折納比例一向沒有多大變動,重要的是銀子的折納比例。
朱載坖問道:“現在市麵上糧食價格多少?”
唐順之說道:“迴殿下,按豐荒時節,大致在三錢二分到二錢五分之間。”蘇鬆本就是魚米之鄉,出產稻米,米價便宜,所以士紳們要求按照一兩銀折四石米的比例來折納。
朱載坖顯然不能同意這個比例,蘇鬆的糧價本就是最低的了,而且朱載坖這次隻催征正賦,也沒有加耗,士紳們本就占了大便宜,按照這個比例的話,朱載坖隻能征收到一百萬兩折色銀和三百萬石本色米,朱載坖時萬萬不能接受了,兄弟我萬餘精銳陪你玩幾個月,就弄這點錢來?
太看不起孤了,朱載坖認為,要一兩銀折三石才對,這樣的自己可以收到二百萬兩銀子和一百萬的本色米,朱載坖相信嘉靖肯定會十分高興的。
不過唐順之和趙文華顯然不讚同朱載坖的這個看法,因為這樣的話,折銀的價格就是三錢三分了,比糧價最高的時候還高,禦史言官們到時候肯定不會放過自己的。
趙文華的意思是加征火耗,即在一兩銀四石米的基礎上,加征部分火耗,這樣的話,也可以補貼部分,現在新糧已下,正是糧食最便宜的時候,若果朱載坖在此時從蘇鬆征收大量的銀子的話,會造成蘇鬆的銀貴物賤,間接導致穀賤傷農的事情發生,這是他們作為地方官吏必須要考慮的事情。
朱載坖也知道他們的擔心,他也必須要考慮此事,趙文華說道:“折納也不拘金銀,絹帛也可以折納,棉布絹帛也可以折納。”
現在棉布一匹值銀三到五錢,絲綢一匹大概在二兩左右,蘇鬆之地,出產此物,價格便宜,即便是以市價折納,運送到京師去,也是大有賺頭,朱載坖於是決定,棉布一匹折銀一石五鬥,絹帛折銀八石,看起來對於士紳們來說,用棉布折抵欠糧看起來是最劃算的。
朱載坖也希望他們用棉布給來折納,絲綢屬於奢侈品,即便是他們折納了,最後還不是淪為嘉靖賞賜近臣、神棍所用,但是棉布可以折抵軍餉,給九邊的士卒、京營的官兵們用,對於國庫來說也是一種硬通貨。
關於火耗的問題,朱載坖也和唐順之、趙文華等人詳細商量了,按照本色的加耗來算的話,弘治十六年,每100石正糧,征收38.9石加耗。這個比例是極為驚人的,加耗已經達到了四成,當然主要是轉運本色在路途上的消耗也頗大也有關係,不過朱載坖更願意相信,多餘的糧食大部分都進了各級官吏的口袋裏。
征銀的火耗肯定不可能這麽恐怖,朱載坖最開始建議加征兩成,唐順之等人害怕加征的太多引起士紳們的反彈,畢竟朱載坖到時候拍拍屁股走了,他們還要繼續在東南為官,很多事情還需要士紳們的配合,所以和朱載坖商量之後,加耗一成三,朱載坖、唐順之、趙文華各得一成,同時再從其中拿出二萬兩給隨裕王南下的士卒們,作為犒賞。
同時再折納布匹絹帛的時候,也要相應的多征收一些,作為犒賞士卒們之用,這點唐順之、趙文華等人也都明白,要收攏軍心,沒有財物那是絕對不行的。
和朱載坖談好了之後,趙文華等人離開準備和這些士紳們談談。
與此同時,京師,無逸殿,內閣次輔徐階今日請求嘉靖召見,嘉靖在無逸殿召見徐階。
徐階一進來,當即長跪不起,向嘉靖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