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階深夜前往陸炳府上,這讓陸炳極為意外,但是陸炳轉念一想,其實也並不意外,眼下裕王殿下在蘇鬆清理欠糧,徐家肯定是首當其衝,徐階這次來訪,肯定是和此事有關。


    陸炳於是在書房接待了徐階,徐陸兩家畢竟是親戚嘛。


    陸炳問道:“徐閣老深夜到訪,所為何事啊?”


    徐階說道:“還不是為了那幾個逆子。”徐階也沒有隱瞞陸炳,將此事和盤托出,說到傷心之時,徐階不禁老淚縱橫,涕泗橫流,真是聞者落淚,觀者傷心。奧斯卡真的欠徐閣老一座小金人。


    不過陸炳倒是沒有被徐階所打動,開什麽玩笑,陸少保在詔獄,見過比這更慘的,對於徐階這套,陸炳根本不吃。陸炳直接說道:“徐閣老,事情還未到如此地步,咱們兩家畢竟是姻親,有什麽能幫的,陸某決不袖手旁觀。”


    徐階也不囉嗦,他希望陸炳通過陸繹直接在朱載坖麵前代為寰轉,徐家願意繳清欠糧,希望朱載坖高抬貴手。


    陸炳想了想說道:“徐閣老,此事裕王殿下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還是陛下,隻要陛下鬆口,此事就好說了。”


    徐階點點頭同意陸炳的看法,這事肯定要經過嘉靖,否則恐怕難以收場的。陸炳答應去信陸繹,向朱載坖代為寰轉此事,徐階這才放心的告辭而去。


    陸炳通過錦衣衛的消息渠道給陸繹去信。


    蘇州府,在朱載坖一口氣砍了百十顆人頭後,蘇州府的士紳們終於認識到,這位裕王殿下不是開玩笑的,他此番手握重兵而來,又有臨機專斷之權,和他對著幹沒有好果子吃。


    在朱載坖的推薦下,海瑞以蘇州府推官的名義開始清理欠糧,數額其實很好確定,戶部那裏早就有數字了,蘇州府曆年積欠七百三十萬石稅糧,朱載坖大手一揮,給減去了三十萬石,不要說裕王殿下沒有打折啊。


    清理欠糧首先就是核實田畝,其中投獻好核實,但是比較麻煩的是飛灑詭寄等手段,一時之間難以核實。


    所謂飛灑詭寄,就是將自己的田畝分散寫入別人的名下。行使這種勾當,首先得與衙門中管魚鱗冊的小吏勾結買通,又稱為“灑田”或“灑糧”。由於將田分別飛散在別戶身上,所以亦稱“飛灑”。其中散給實有人戶的叫活灑,散給逃亡滅絕戶的叫死寄。說白了就是將地主本該承擔的稅賦轉嫁給百姓身上,百姓的田地沒有增加,但是賦稅卻增加了。


    為了逃避朝廷的賦稅,士紳們的套路多的是,無優免權的農村地主就將田地寄在鄉宦、舉監、生員、吏丞、坊長、裏長等有優免權的人名下,名“詭寄”;將田產零星分附於親鄰佃仆等戶名下,化整為零,名為“花分”;請托縉紳冒認田產,名為“投獻”。豪紳勢宦常利用優免權包攬、受獻,趁機侵吞朝廷賦稅,剝削和奴役投靠來的百姓,變相蓄養奴仆,這些手段多了去了。


    想要一時之間把這些東西都清理出來,是不太現實的,不過朱載坖也有自己的辦法,田賦的多少,也許州縣官員們不清楚,但是朱載坖知道,有一類人,他們是肯定清楚的。那就是衙門的小吏,他們久在衙門,士紳們搞這些各種手段都需要衙門小吏的配合。


    朱載坖才沒有耐心和這些士紳們玩什麽清丈田畝的把戲,朱載坖也沒這個時間,朱載坖直接下令陸繹把蘇州府各縣及府衙戶房的一眾小吏全部拘拿,拷問他們士紳隱匿的田產。


    朱載坖知道,朝廷雖然有記載田產的黃冊,但是賦役黃冊在編造的過程中,編造人員常與官吏串通舞弊,私自塗改捏造,致使人戶、田地和實際大多不符,不能作為賦役征派的依據,黃冊因此不起作用。


    而這些小吏們手上,則掌握了實際的田產歸屬,那就是白冊,這個才是追繳欠糧的依據。最開始這些小吏們還嘴硬,朱載坖直接命令陸繹動大刑,打死幾個小吏,根本不算什麽事情,錦衣衛的各種刑具一上,這些小吏們紛紛受不了了,吐露了實情。


    別看不起這些小吏,他們雖然無品無級,知縣、知府要殺他們如殺一狗,但是實際上他們才是掌握了州縣最真實的情況,誰家富裕,誰家貧窮,誰家有多少田產,都逃不過這些小吏的眼睛,雖然朱載坖對這一幫為虎作倀,對百姓敲骨吸髓的小吏極為厭惡,恨不能把他們的狗頭也掛到閶門去,但是朱載坖很清楚,催征稅糧還需要這幫小吏。


    朱載坖吩咐陸繹:“告訴這些小吏,孤此次前來,就是為了追繳稅糧,這七百萬石的稅糧,若是少了一粒,孤都要將他們懸首閶門,不信的話,他們可以試試!令各縣的衙役按照實有土地給孤計算這些士紳們應當繳納的稅糧,若是不足的,就 叫他們拿命來抵!”


    朱載坖同時命令錦衣衛查訪,找幾個平日裏民憤最大的小吏,市曹刑戮,安撫民心。


    現在這些士紳們瘋狂尋求趙文華和唐順之的幫助,雖然他們平時並不把趙文華放在眼中,但是現在恐怕也隻有這位浙直總督能夠在朱載坖麵前說上話了。


    他們來找趙文華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趙文華能夠說服朱載坖同意改折,對於改折,其實朱載坖和趙文華都是同意的,江南卑濕潮熱,糧食儲存不易,即便是這些士紳之家,也不可能儲存這麽多本色米,朱載坖想要全收本色,顯然是不可能的。


    況且全收本色的話,轉運到京師也是極為困難的,就在江南,那不是放著給這些碩鼠嗎?全收本色顯然是不可行的,這點無論是士紳們還是朱載坖都很清楚。


    關鍵問題是改折的比例,按照士紳們的想法,弘治年間曾經規定了本色和折色的兌換比例,那就是一兩銀子折四石米,士紳們希望也就按照弘治年間的比例來折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慶中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休息的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休息的雲並收藏隆慶中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