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半島三國
重生: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作者:紅黑色的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那些世家最後肯定要失望了。
當世家商人和高句麗商人聯係上之後,開始推銷自己的商品。
魏國對高句麗十分防備,畢竟兩國多次交戰,雖然都是魏國取勝,但是,高句麗對於遼東可是覬覦已久。
其實,魏國也規定了,高句麗商人隻能前往西蓋馬和魏國交易,這裏也不會有魏國官營商鋪,所以那些世家將高價從宋國買來的紙張全部運送到這裏。
很快,一隊高句麗商隊來到了西蓋馬,他們這次主要是要購買羊和馬匹,還有就是想要購買一批兵器鎧甲,哪怕魏軍淘汰下來的,不僅如此,他們還派出一隊船隊前往青州,打算從宋國手中購買一些兵器。
這個時候,高句麗和半島南部的新羅和百濟總是摩擦不斷,所以,高句麗王高璉打算增強自身實力,如果能夠得到宋國或魏國的支持那就可以趁機攻滅新羅和百濟。
新羅的母體是古代朝鮮半島南部“三韓”中的辰韓,據《三國誌》記載,公元3世紀,辰韓分為十二個“國”(其實是部落或酋邦),其中一個叫“斯盧國”,就被認為是新羅的前身。
新羅形成國家政權的公元4世紀,周邊分布著高句麗、百濟、伽倻、倭等國家或勢力,可謂強鄰環伺。
公元4世紀末,新羅受到倭國的侵略,向高句麗求救,高句麗好太王於399年發兵五萬援救新羅,驅逐倭人。
到了公元5世紀,隨著高句麗遷都平壤、重心南移,新羅又在公元433年同百濟結盟,以對抗高句麗的南下。
百濟的國號最早出現於中國史書《三國誌·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中,寫作“伯濟”。
《晉書》所錄公元345年東晉燕王官員封裕上書中,提到燕王慕容皝的內容中有寫“句麗、百濟及宇文、段部之人”,可知最晚到那時,其國號就已固定為“百濟”兩字。
公元414年所立的高句麗好太王碑中,則寫作“百殘”,被認為是高句麗對百濟的蔑稱。
關於“百濟”的語義,朝鮮半島正史《三國史記》的解釋是百濟始祖溫祚王從高句麗南下建國時,“以十臣為輔翼”,故稱“十濟”,其後溫祚之兄沸流部眾來歸,遂以“百姓樂從”之意改國號為“百濟”,《隋書》則記載“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
如今的百濟在半島西南,新羅在東南,兩國現在聯合在一起對抗高句麗南下,被稱為半島三國時代。
半島三國時代是指公元4世紀至7世紀今半島區域範圍內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並立的時代,後來唐朝稱其為海東三國。
其中,高句麗和百濟的統治者並非來自半島本土,而是來自今華夏東北境內的夫餘,高句麗本為華夏邊疆政權,百濟是夫餘人在半島西南部馬韓故地所建立的國家,隻有新羅脫胎於半島東南部土著辰韓。
公元4世紀以前,半島北部處於中原王朝所設郡縣(樂浪郡、帶方郡)的管理下,南部則是三韓部落。
公元4世紀,高句麗作為來自半島之外的政治力量,不僅打碎了半島的郡縣體製,還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對半島北部諸族的整合,迅速成為半島內部實力最強大的政權。
與此同時,百濟、新羅吞並三韓故地興起的諸小國、也在迅速發展。
公元4世紀後期,高句麗與百濟爭霸,公元5世紀前期,高句麗成為朝鮮半島獨一無二的霸主,霸權維持約半個世紀。
公元5世紀中期,百濟與新羅結盟對抗高句麗。
如今正是高句麗南下河新羅百濟爭霸的時候。
高句麗多次敗於魏國,收複失地無望,於是高句麗決定南下,從魏國失去的,打算從新羅和百濟身上拿迴來。
不過僅僅憑借高句麗自己的力量也就和兩國打個平手,所以,高句麗王決定加強軍備,等待時機南下。
於是高句麗王派出兩隊商隊,一隊前往魏國玄菟郡西蓋馬城和魏國交易,一隊從海上奔青州,和宋國交易。
而抵達西蓋馬的這支商隊很快和魏國專門設置的和高句麗交易的官員見麵。
這些官員都是由宗室之人擔任,雖然不是主支,但是依舊是宗室,他們不僅能夠得到一定的分成,還有高句麗商人總是會送一些禮物給他們。
既然是宗室,當然跟世家不對付,那些世家來到的事情他也是知道的,隻要不太過分他也不會過問。
當得知高句麗商人來意,羊和馬匹無所謂,魏國北方也有牧場,所以這些不是問題,但是兵器鎧甲就做不了主了,於是他派人返迴平城征求意見,並告知了高句麗的意圖。
拓跋晃並不擔心高句麗,更不擔心半島三國爭霸,於是他毫不猶豫的同意了。
這個期間,那些世家商人也找上了高句麗商人。
他們希望可以將手中的紙張盡快出售,因為皇家紙坊的紙張大量上市之後他們就徹底虧了。
然而讓他們意外的是,高句麗商人並沒有購買紙張的意思,高句麗國內已經可以製作紙張了,不用再從其他國家購買,而且就算買,以前也是和宋國購買,不可能去魏國購買。
這讓這些世家商人鬱悶不已。
“諸位,看來高句麗是從宋國購買紙張了,而且還比咱們便宜,這次我們被宋國戲弄了,宋國早就知道影衛盜取了紙張製作方法,他就是在給我們挖坑。”
“是啊,現在怎麽辦?這些紙張算是砸在咱們手裏了。”
“還能怎麽辦,隻能低價賣出了。”
“哎,暫時以前,那些高句麗暫時不買咱們的東西就別想走。”
“不要惹事,萬一導致兩國爆發戰爭,陛下不會饒了我們的。”
最終,高句麗商人帶著購買的貨物返迴高句麗,而世家商人隻能就近低價出售紙張。
同樣的,另一路商人也很順利,從宋國買到了很多商品,不過提出要購買兵器鎧甲的時候,黃金沒能答應,而是向劉義隆匯報。
當世家商人和高句麗商人聯係上之後,開始推銷自己的商品。
魏國對高句麗十分防備,畢竟兩國多次交戰,雖然都是魏國取勝,但是,高句麗對於遼東可是覬覦已久。
其實,魏國也規定了,高句麗商人隻能前往西蓋馬和魏國交易,這裏也不會有魏國官營商鋪,所以那些世家將高價從宋國買來的紙張全部運送到這裏。
很快,一隊高句麗商隊來到了西蓋馬,他們這次主要是要購買羊和馬匹,還有就是想要購買一批兵器鎧甲,哪怕魏軍淘汰下來的,不僅如此,他們還派出一隊船隊前往青州,打算從宋國手中購買一些兵器。
這個時候,高句麗和半島南部的新羅和百濟總是摩擦不斷,所以,高句麗王高璉打算增強自身實力,如果能夠得到宋國或魏國的支持那就可以趁機攻滅新羅和百濟。
新羅的母體是古代朝鮮半島南部“三韓”中的辰韓,據《三國誌》記載,公元3世紀,辰韓分為十二個“國”(其實是部落或酋邦),其中一個叫“斯盧國”,就被認為是新羅的前身。
新羅形成國家政權的公元4世紀,周邊分布著高句麗、百濟、伽倻、倭等國家或勢力,可謂強鄰環伺。
公元4世紀末,新羅受到倭國的侵略,向高句麗求救,高句麗好太王於399年發兵五萬援救新羅,驅逐倭人。
到了公元5世紀,隨著高句麗遷都平壤、重心南移,新羅又在公元433年同百濟結盟,以對抗高句麗的南下。
百濟的國號最早出現於中國史書《三國誌·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中,寫作“伯濟”。
《晉書》所錄公元345年東晉燕王官員封裕上書中,提到燕王慕容皝的內容中有寫“句麗、百濟及宇文、段部之人”,可知最晚到那時,其國號就已固定為“百濟”兩字。
公元414年所立的高句麗好太王碑中,則寫作“百殘”,被認為是高句麗對百濟的蔑稱。
關於“百濟”的語義,朝鮮半島正史《三國史記》的解釋是百濟始祖溫祚王從高句麗南下建國時,“以十臣為輔翼”,故稱“十濟”,其後溫祚之兄沸流部眾來歸,遂以“百姓樂從”之意改國號為“百濟”,《隋書》則記載“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
如今的百濟在半島西南,新羅在東南,兩國現在聯合在一起對抗高句麗南下,被稱為半島三國時代。
半島三國時代是指公元4世紀至7世紀今半島區域範圍內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並立的時代,後來唐朝稱其為海東三國。
其中,高句麗和百濟的統治者並非來自半島本土,而是來自今華夏東北境內的夫餘,高句麗本為華夏邊疆政權,百濟是夫餘人在半島西南部馬韓故地所建立的國家,隻有新羅脫胎於半島東南部土著辰韓。
公元4世紀以前,半島北部處於中原王朝所設郡縣(樂浪郡、帶方郡)的管理下,南部則是三韓部落。
公元4世紀,高句麗作為來自半島之外的政治力量,不僅打碎了半島的郡縣體製,還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對半島北部諸族的整合,迅速成為半島內部實力最強大的政權。
與此同時,百濟、新羅吞並三韓故地興起的諸小國、也在迅速發展。
公元4世紀後期,高句麗與百濟爭霸,公元5世紀前期,高句麗成為朝鮮半島獨一無二的霸主,霸權維持約半個世紀。
公元5世紀中期,百濟與新羅結盟對抗高句麗。
如今正是高句麗南下河新羅百濟爭霸的時候。
高句麗多次敗於魏國,收複失地無望,於是高句麗決定南下,從魏國失去的,打算從新羅和百濟身上拿迴來。
不過僅僅憑借高句麗自己的力量也就和兩國打個平手,所以,高句麗王決定加強軍備,等待時機南下。
於是高句麗王派出兩隊商隊,一隊前往魏國玄菟郡西蓋馬城和魏國交易,一隊從海上奔青州,和宋國交易。
而抵達西蓋馬的這支商隊很快和魏國專門設置的和高句麗交易的官員見麵。
這些官員都是由宗室之人擔任,雖然不是主支,但是依舊是宗室,他們不僅能夠得到一定的分成,還有高句麗商人總是會送一些禮物給他們。
既然是宗室,當然跟世家不對付,那些世家來到的事情他也是知道的,隻要不太過分他也不會過問。
當得知高句麗商人來意,羊和馬匹無所謂,魏國北方也有牧場,所以這些不是問題,但是兵器鎧甲就做不了主了,於是他派人返迴平城征求意見,並告知了高句麗的意圖。
拓跋晃並不擔心高句麗,更不擔心半島三國爭霸,於是他毫不猶豫的同意了。
這個期間,那些世家商人也找上了高句麗商人。
他們希望可以將手中的紙張盡快出售,因為皇家紙坊的紙張大量上市之後他們就徹底虧了。
然而讓他們意外的是,高句麗商人並沒有購買紙張的意思,高句麗國內已經可以製作紙張了,不用再從其他國家購買,而且就算買,以前也是和宋國購買,不可能去魏國購買。
這讓這些世家商人鬱悶不已。
“諸位,看來高句麗是從宋國購買紙張了,而且還比咱們便宜,這次我們被宋國戲弄了,宋國早就知道影衛盜取了紙張製作方法,他就是在給我們挖坑。”
“是啊,現在怎麽辦?這些紙張算是砸在咱們手裏了。”
“還能怎麽辦,隻能低價賣出了。”
“哎,暫時以前,那些高句麗暫時不買咱們的東西就別想走。”
“不要惹事,萬一導致兩國爆發戰爭,陛下不會饒了我們的。”
最終,高句麗商人帶著購買的貨物返迴高句麗,而世家商人隻能就近低價出售紙張。
同樣的,另一路商人也很順利,從宋國買到了很多商品,不過提出要購買兵器鎧甲的時候,黃金沒能答應,而是向劉義隆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