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兵進河東
重生: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作者:紅黑色的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州都督龍明率軍來到弘農郡,匯合弘農兵馬準備進兵河東。
趁著此時魏軍注意力都在洛陽,龍明率軍渡河,但是大陽的魏軍對宋軍進行了頑強阻擊。
接連半月,宋軍攻城不下。
“將軍,大陽守軍依舊拚死抵抗,再有幾日,魏國援軍必到。”
“傳令大軍明日再攻大陽,如不下,後撤三十裏。”
“諾。”
第二日,宋軍再次對大陽城展開猛烈攻擊。
宋軍投石車最先向城牆發起進攻,巨石撞擊城牆,發出陣陣悶響。
宋軍隨即開始向城牆發起衝鋒,盾車在前方掩護,抵擋守軍床弩和弓箭手的攻擊。
抵達城牆,宋軍開始登城的魏軍利用滾木擂石開始阻止宋軍士卒登城。
宋軍士卒冒著箭雨、飛石、滾木向著城頭前進。
一炷香後,宋軍終於登上城頭,開始向魏軍發起進攻。
魏軍隻得和宋軍近身肉搏。
城頭一時間喊殺聲和刀劍碰撞聲交織在一起。
由於宋軍頻繁攻城,魏軍士卒心理幾近崩潰,但是依舊牢牢守著城牆。
守將見此,立刻加強兵力,後備的士卒立刻登城,對宋軍展開猛烈攻擊。
很快宋軍難以在城頭支撐,被魏軍趕下城牆。
這一日,宋軍多次嚐試攻城,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龍明無奈,隻得率軍後撤三十裏休整,等待時機再攻大陽。
三日後,劉潔率軍進駐大陽,同時洛陽方向傳來消息,魏軍被趕迴河北,返迴河內,很有可能支援河東。
龍明隻得上表劉義隆,告知河東的情況。
如今戰事進展並不順利,廣平和魏軍相持日久,洛陽曾遭到魏軍進攻,樂陵也沒有進展,至於五原郡,仍然在五原城外和魏軍對峙。
雖然水軍在遼東給魏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是並不影響大局。
雖然洛陽世家不再反對北伐,但是戰事進展到現在,劉義隆也是無可奈何,魏國防守極為頑強,至今雙方都沒有占到便宜。
魏國長孫嵩戰死,宋國王仲德病逝,也算是打了個平手。
河東的戰報傳到廣平宋軍大營,劉義隆此時真的很是頭疼,這次北伐準備充足,不過現實與戰前推測簡直天地之別,而且劉義隆感覺到魏軍和宋軍的戰鬥力差距在縮小。
並不是說宋軍變弱了,宋軍相比上次北伐強了不少,但是魏軍提升巨大。
由於拓跋燾越來越重視步卒,使得魏軍守城越來越嫻熟,這也導致宋國攻城難度增加。
龍明雖然是西域人,但是熟讀兵書,也是一位將才,這次攻打大陽並不是他能力不行,而且魏國準備充分,而且魏軍據城而守,這讓宋軍很難快速攻破城池。
而且如今庫存的猛火油和轟天雷已經不足,雖然軍械坊加緊生產,但是消耗巨大,很難供應上。
這也讓劉義隆意識到,依靠這些利器並不合適,這些利器可以作為破局之用,但不能太過依賴。
很快,劉義隆批複,龍明伺機攻打河東,事不可為撤守弘農,以防魏軍。
龍明收到聖旨,心中有些不甘,雖然劉義隆沒說什麽,他自己覺得麵上無光,所以他暫時不打算撤迴弘農。
如今大陽城情況也不好,原本守軍已經不足一半,要不是劉潔大軍趕來,恐怕大陽就要失守了。
不過劉潔知道,自己也守不住大陽,宋軍此時怕河內援軍,但是他知道,河內的魏軍守城尚且還行,支援河東是做不到的。
洛陽之敗,讓奚斤麾下已經銳氣盡喪,此時已經不適合再戰。
拓跋燾在崔浩的建議下,下旨讓奚斤守在河內,不得出兵,采取守勢。
劉潔知道,如今河東隻能靠他,奚斤如今無法給予他支援。
三日後,宋軍弘農的援軍抵達,龍明再次兵進大陽城。
這次僅僅五日,魏軍不得不放棄大陽,後撤至郡治安邑抵擋宋軍。
宋軍隨即占領大陽城。
城內百姓對宋軍倒很歡迎,宋軍也給百姓分發糧食,並且秋毫無犯,這讓大陽百姓相信傳聞中宋軍種種是真的。
不過龍明暫時沒有繼續進軍,而是在大陽暫且停留。
“將軍,斥候傳來消息,糧草還有三日就到。”
“務必小心,魏國騎兵聞名天下,不得不防。”
副將道:“將軍,是否太小心了?”
龍明道:“劉潔雖然是文官,但是其非等閑之輩,不可小覷,小心為上,立刻派出騎兵接應糧隊。”
“諾。”
隨後副將親自率領三千騎兵接應糧隊。
果然和龍明猜測的一樣,劉潔當初撤守大陽,將糧草全部焚毀,導致大陽糧草不足,而且宋軍不可能眼看百姓餓死,所以宋軍必然會從陝縣運糧。
劉潔派出三千騎兵秘密留在大陽附近,準備截擊宋軍糧隊。
押糧將領是弘農郡都尉,他害怕出事,所以親自押送糧草,而且一路十分小心,尤其渡過黃河以後,大陽雖然被宋軍占領,但是這裏畢竟是魏國地盤,魏軍對於大陽更加熟悉。
“將軍,斥候來報前方無事。”
“不可懈怠,這批糧草至關重要,不容有失。”
副將不以為意,“將軍,大陽已經被我軍占據,何必如此小心?”
“不容本將軍不小心,這次北伐我軍並沒有占據絕對優勢,所以魏軍並不好對付,無論什麽時候都不能小看敵人,會吃虧的,繼續派遣斥候探查,並向大陽派人告知龍明將軍,讓其派騎兵接應。”
“諾。”
一個時辰之後,前方出現一隊騎兵,他們大約有千人,身穿宋軍鎧甲,弘農都尉立刻讓糧隊戒備,“結成防禦陣型,將輛車集中,弓箭手上前,長槍兵準備,將民夫圍在當中。”
宋軍立刻結成防禦陣型,騎兵將領見後眉頭一皺,他沒想到宋軍反應如此之快,他確信自己沒有暴露,看來宋軍將領十分謹慎。
“立刻告知,我們是來接應的,不必如此。”
“諾。”
一名騎兵來到宋軍陣前,“將軍,我們是龍明將軍派來接應的,將軍何故如此。”
副將道:“將軍,我們太過小心了吧!”
弘農都尉感到那裏不對,但是他卻想不出究竟哪裏不對。
趁著此時魏軍注意力都在洛陽,龍明率軍渡河,但是大陽的魏軍對宋軍進行了頑強阻擊。
接連半月,宋軍攻城不下。
“將軍,大陽守軍依舊拚死抵抗,再有幾日,魏國援軍必到。”
“傳令大軍明日再攻大陽,如不下,後撤三十裏。”
“諾。”
第二日,宋軍再次對大陽城展開猛烈攻擊。
宋軍投石車最先向城牆發起進攻,巨石撞擊城牆,發出陣陣悶響。
宋軍隨即開始向城牆發起衝鋒,盾車在前方掩護,抵擋守軍床弩和弓箭手的攻擊。
抵達城牆,宋軍開始登城的魏軍利用滾木擂石開始阻止宋軍士卒登城。
宋軍士卒冒著箭雨、飛石、滾木向著城頭前進。
一炷香後,宋軍終於登上城頭,開始向魏軍發起進攻。
魏軍隻得和宋軍近身肉搏。
城頭一時間喊殺聲和刀劍碰撞聲交織在一起。
由於宋軍頻繁攻城,魏軍士卒心理幾近崩潰,但是依舊牢牢守著城牆。
守將見此,立刻加強兵力,後備的士卒立刻登城,對宋軍展開猛烈攻擊。
很快宋軍難以在城頭支撐,被魏軍趕下城牆。
這一日,宋軍多次嚐試攻城,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龍明無奈,隻得率軍後撤三十裏休整,等待時機再攻大陽。
三日後,劉潔率軍進駐大陽,同時洛陽方向傳來消息,魏軍被趕迴河北,返迴河內,很有可能支援河東。
龍明隻得上表劉義隆,告知河東的情況。
如今戰事進展並不順利,廣平和魏軍相持日久,洛陽曾遭到魏軍進攻,樂陵也沒有進展,至於五原郡,仍然在五原城外和魏軍對峙。
雖然水軍在遼東給魏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是並不影響大局。
雖然洛陽世家不再反對北伐,但是戰事進展到現在,劉義隆也是無可奈何,魏國防守極為頑強,至今雙方都沒有占到便宜。
魏國長孫嵩戰死,宋國王仲德病逝,也算是打了個平手。
河東的戰報傳到廣平宋軍大營,劉義隆此時真的很是頭疼,這次北伐準備充足,不過現實與戰前推測簡直天地之別,而且劉義隆感覺到魏軍和宋軍的戰鬥力差距在縮小。
並不是說宋軍變弱了,宋軍相比上次北伐強了不少,但是魏軍提升巨大。
由於拓跋燾越來越重視步卒,使得魏軍守城越來越嫻熟,這也導致宋國攻城難度增加。
龍明雖然是西域人,但是熟讀兵書,也是一位將才,這次攻打大陽並不是他能力不行,而且魏國準備充分,而且魏軍據城而守,這讓宋軍很難快速攻破城池。
而且如今庫存的猛火油和轟天雷已經不足,雖然軍械坊加緊生產,但是消耗巨大,很難供應上。
這也讓劉義隆意識到,依靠這些利器並不合適,這些利器可以作為破局之用,但不能太過依賴。
很快,劉義隆批複,龍明伺機攻打河東,事不可為撤守弘農,以防魏軍。
龍明收到聖旨,心中有些不甘,雖然劉義隆沒說什麽,他自己覺得麵上無光,所以他暫時不打算撤迴弘農。
如今大陽城情況也不好,原本守軍已經不足一半,要不是劉潔大軍趕來,恐怕大陽就要失守了。
不過劉潔知道,自己也守不住大陽,宋軍此時怕河內援軍,但是他知道,河內的魏軍守城尚且還行,支援河東是做不到的。
洛陽之敗,讓奚斤麾下已經銳氣盡喪,此時已經不適合再戰。
拓跋燾在崔浩的建議下,下旨讓奚斤守在河內,不得出兵,采取守勢。
劉潔知道,如今河東隻能靠他,奚斤如今無法給予他支援。
三日後,宋軍弘農的援軍抵達,龍明再次兵進大陽城。
這次僅僅五日,魏軍不得不放棄大陽,後撤至郡治安邑抵擋宋軍。
宋軍隨即占領大陽城。
城內百姓對宋軍倒很歡迎,宋軍也給百姓分發糧食,並且秋毫無犯,這讓大陽百姓相信傳聞中宋軍種種是真的。
不過龍明暫時沒有繼續進軍,而是在大陽暫且停留。
“將軍,斥候傳來消息,糧草還有三日就到。”
“務必小心,魏國騎兵聞名天下,不得不防。”
副將道:“將軍,是否太小心了?”
龍明道:“劉潔雖然是文官,但是其非等閑之輩,不可小覷,小心為上,立刻派出騎兵接應糧隊。”
“諾。”
隨後副將親自率領三千騎兵接應糧隊。
果然和龍明猜測的一樣,劉潔當初撤守大陽,將糧草全部焚毀,導致大陽糧草不足,而且宋軍不可能眼看百姓餓死,所以宋軍必然會從陝縣運糧。
劉潔派出三千騎兵秘密留在大陽附近,準備截擊宋軍糧隊。
押糧將領是弘農郡都尉,他害怕出事,所以親自押送糧草,而且一路十分小心,尤其渡過黃河以後,大陽雖然被宋軍占領,但是這裏畢竟是魏國地盤,魏軍對於大陽更加熟悉。
“將軍,斥候來報前方無事。”
“不可懈怠,這批糧草至關重要,不容有失。”
副將不以為意,“將軍,大陽已經被我軍占據,何必如此小心?”
“不容本將軍不小心,這次北伐我軍並沒有占據絕對優勢,所以魏軍並不好對付,無論什麽時候都不能小看敵人,會吃虧的,繼續派遣斥候探查,並向大陽派人告知龍明將軍,讓其派騎兵接應。”
“諾。”
一個時辰之後,前方出現一隊騎兵,他們大約有千人,身穿宋軍鎧甲,弘農都尉立刻讓糧隊戒備,“結成防禦陣型,將輛車集中,弓箭手上前,長槍兵準備,將民夫圍在當中。”
宋軍立刻結成防禦陣型,騎兵將領見後眉頭一皺,他沒想到宋軍反應如此之快,他確信自己沒有暴露,看來宋軍將領十分謹慎。
“立刻告知,我們是來接應的,不必如此。”
“諾。”
一名騎兵來到宋軍陣前,“將軍,我們是龍明將軍派來接應的,將軍何故如此。”
副將道:“將軍,我們太過小心了吧!”
弘農都尉感到那裏不對,但是他卻想不出究竟哪裏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