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漢中南鄭,漢丞相府中。孔明與黃承彥對坐,皆有所思。


    畫外音:孔明所說之意,便是興複漢室所用二十七人。加上孔明自身,恰好上應天界二十八宿,以衛獻帝劉協。六師者,蔡邕、史子眇、左慈、水鏡、龐德公、黃承彥;四龍,徐州陳元龍、穎川伏龍徐庶、常山趙子龍、隱龍陳到;五令,兗州刺史劉岱、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太中大夫劉曄、豫州牧劉備,皆為漢帝宗室,謹奉臥龍令者;一鳳,鳳雛龐統;三友,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八將,徐州刺史臧霸、征南將軍張遼、驃騎將軍馬超、漢壽亭侯關羽、車騎將軍張飛、後將軍黃忠、南郡太守諸葛瑾、橫江將軍魯肅。今六師除蔡邕外五師尚在,四龍隻餘隱龍陳到,一鳳落於雒城,三友猶在,八將隻餘諸葛瑾矣。


    此時孔明將要出兵北伐,因思良將,與嶽父黃承彥說起這些人時,不由潸然淚下。


    次日祭旗誓師,派將出兵。令魏延、薑維領五千兵,星夜直奔陳倉,須於三日內到達,搶奪此城。又喚關興、張苞二將,各受密計而去。


    與此同時,魏帝接到郝昭病重奏表,急命張合兼程去代替把守陳倉。


    魏延、薑維領兵星夜兼程,三日內到至陳倉城下。卻並不見城上有一麵旗號,又無打更之人。二人驚疑,忽聽得城上一聲炮響,四麵旗幟齊豎。


    隻見諸葛丞相站在城頭叫道:你二人來的遲了!


    二人拜倒城下,心中狐疑,不明所以。


    孔明令放二將入城,說道:某打探郝昭已死。令你三日內領兵取城者,乃穩眾人之心也。卻令關興、張苞隻推點軍,隨我暗出漢中。又先派細作在城內放火、發喊相助,魏兵無有主將,即棄城而走,我因而取之,易如反掌。


    關、張二人及眾將聽了,無不拜伏:丞相神出鬼沒,何人能及。


    孔明憐惜郝昭為報嶽父恩義,又為魏國盡忠而死,因其為嶽父義子,與自己也算同門師兄弟,便贈以重金,令妻小扶柩迴魏,以表其忠。


    因謂魏延、薑維道:你二人且莫卸甲,可引兵去襲散關。把關之人若知兵到必然驚走,若稍遲便有魏兵至關,即難攻矣。


    魏延、薑維受命,引兵徑到散關。把關之人見蜀兵到來,果然盡走。二人上關才要卸甲,遙見關外塵頭大起,張合恰好兵至。


    張合見蜀兵占了關隘把住要路,遂令退軍。


    孔明親自領兵出陳倉斜穀,取了建威,各路蜀兵陸續進發。安下營寨,聚眾言道:魏軍必依舊戰之地,疑我取雍、郿二處。我卻出其所料,取陰平、武都二郡。著令薑維引兵一萬攻取武都,王平引兵一萬奪取陰平。就便據此二城,以分魏兵之勢。


    張合迴到長安,果依蜀軍舊日出兵之路,部署兵馬抵敵。自己把守長安,令孫禮保守雍城,郭淮引兵星夜來郿城守禦,一麵上表入洛陽告急。


    魏主曹睿接報,見說陳倉城已失,郝昭已亡,散關亦被蜀兵奪了,不由大驚。


    忽又接南陽滿寵來報,說東吳孫權僭稱帝號,遣陸遜在武昌訓練人馬,旦夕也必入寇。曹睿愈加驚慌,又知曹真病重,隻得召司馬懿進京商議。


    司馬懿懿接詔,入京參見天子:以臣愚意所料,東吳必不舉兵。孔明非不欲吞吳,暫與結盟耳。陸遜亦知其意,故假作興兵以應,實是坐觀成敗。陛下不必防吳,隻須防蜀。


    曹睿讚道:卿真高見!每次都能猜中吳、蜀兩國動靜,洞若觀火,曹子丹實不能比。


    如此誇讚司馬懿,實因曹真病重,國中已無帥才之故。遂封司馬懿為大都督,總攝隴西諸路軍馬,令人前往大將軍府索取總兵將印,以賜仲達。


    曹真見天子命人討印,知道自己不是孔明對手,隻得忍痛交出,心實不甘。


    司馬懿領了將印,合了虎符,揚眉吐氣,與二子引兵十萬,到達長安。


    紮下大營,點鼓升帳,張合率關中諸將入帳拜見,拜受聖旨已畢。司馬懿見到張合,暗自咬牙切齒:張儁乂,這迴你終於落我手中!且看某怎樣收拾於你,與我那史侯兄出口惡氣,以報前番街亭敗軍之恨。


    心中雖恨,免不得口頭溫言嘉勉,令張合為先鋒大都督,戴陵為副,引兵三萬先行。


    司馬父子三人隨後拔寨,率中軍離長安西行,止於渭水之南,立下中軍大營。


    郭淮、孫禮聞說大將軍到至,急入中軍大帳參見,並與大將軍祝賀升官之喜。


    司馬懿問道:孔明既出漢中,公等可曾與蜀兵對陣否?


    二人答道:自從失了陳倉關隘,郝昭死難,我等未得命令,隻等朝廷援軍到來。蜀兵亦不往東推進,故此未曾接戰。


    司馬懿:蜀兵千裏跋山履險而來,卻不速戰,必有陰謀。我隴西諸路,隻有武都、陰平二處薄弱,諸葛亮必往取之。我於正麵拒住,你二人可急從小路掩在蜀兵之後襲之,其必自亂而走,便是你二人大功。


    口中如此安排,心中暗道:你兩個皆是曹真、張合幫兇,不將爾等性命送與孔明,難消我兄之恨。若令你二人從正麵阻擊蜀軍,敗亦可逃,今令深入敵後,怕你不死!


    二人對司馬懿險惡用心毫無察覺,以為妙計,遂引本部兵馬五千,從隴西小路來救武都、陰平,並欲突襲蜀兵之後。


    忽哨馬來報:陰平、武都已被蜀將打破。前有蜀兵列陣,似是專候我等。


    郭、孫二將大驚,急傳令退軍。忽然一聲炮響,山後閃出一枝軍馬,左有關興,右有張苞,來勢兇猛。尚未接戰,後軍來報:蜀兵不知從何處而來,截斷我軍後路!


    郭淮、孫禮亡魂皆冒,急迴後軍。見蜀兵陣中推出一輛四輪小車,蜀漢丞相孔明坐於車上,以羽毛大扇指著二將笑道:司馬懿之計,安能瞞得過我?他令人在前邀戰,卻教你等襲我之後。你二人不早來降,尚欲決戰耶?


    郭淮、孫禮對視道:他與司馬懿商量好的?便是合謀,也不能如此默契,若合符節!


    想到此處,孫禮開口竟問:諸葛丞相,你認識我家都督司馬懿否?


    孔明搖頭:隻是聞名,未曾見過。


    說罷將手一招,發出攻擊信號。孫禮愈加驚奇,忽聽喊殺連天,王平、薑維引兵當麵殺至,關興、張苞二將從後麵殺來。兩下夾攻,魏兵大敗。


    郭淮、孫禮果然機智過人,毫不猶豫,扔下五千軍馬給孔明,自顧棄馬爬山而走。


    五千魏軍,約有千餘乖巧者跟著主將爬山而去,餘者全部降了孔明。


    郭、孫二人走脫,迴見司馬懿報說:武都、陰平二郡已失,我二人險些遭俘。


    司馬懿見二人竟能迴來,頗為驚奇,笑道:非你等之罪,是孔明智在我先。你二人可去守把雍、郿二城,我自有破敵之策。


    二人拜辭而去,出帳即破口罵道:自有破敵之策?策你奶奶!


    司馬懿支走二將,移營大進,與張合、戴陵合兵,喚至大帳分付:孔明事必躬親,今得武都、陰平,則必到此二城以安民心,不在大營之中。你二人可各引一萬精兵,抄在蜀兵營後殺將過來;我卻引軍在前布陣,攻殺進去。兩軍並力前後夾攻,破敵何難?


    如此安排,又似前番誘哄孫禮、郭淮,更無二致。二人受計,引兵而去。


    是夜三更時分,戴陵在左,張合在右,各取小路深入蜀兵之後,從蜀兵背後殺來。未到蜀營,卻見數百輛草車橫塞去路。張合叫道:又是火攻之計!三軍速退。


    未待傳令,隻見滿山火光齊明,鼓角大震,伏兵四下皆出。


    孔明立在山上,衝穀中叫道:戴陵、張合聽著!司馬懿料我往武都、陰平撫民,故令你二人來劫寨,卻中吾計也。還不下馬早降,更待何時!


    張合大奇道:孔明先生,你莫非認得司馬懿?


    孔明亦奇道:你魏將甚麽毛病,皆如此問我?我與司馬懿隻是聞名,並不相識。


    戴陵叫道:不可能!你二人定是學的一家兵法。若非如此,便是通謀賣我魏軍!


    言訖縱馬挺槍,殺上山來。山上矢石如雨,馬不能進。張合拍馬舞槍,衝出重圍,迴頭見戴陵困在垓心,又奮勇翻身又殺入,救出戴陵而迴。


    孔明見張合在萬軍之中往來自如,乃謂左右:嚐聞當年張翼德大戰張合,今日見之,方知其有趙子龍之勇。若留下此人,必為蜀中之害。


    司馬懿剛引兵布成陣勢,尚未發動攻擊,忽見張合、戴陵狼狽而來,大唿小叫:諸葛亮早就猜著都督心思,在那裏等我二人去哩,因此大敗而歸。


    司馬懿大驚,暗道:隻侯所為何故?兩次送到嘴裏之肉,卻又吐還給我!


    他卻不知,孔明雖能猜著其計,但手下苦無大將,故兩次均使魏將逃脫,也是無可奈何。


    孔明大勝,每日令魏延前往魏營挑戰。司馬懿本打算將四員魏將賣給孔明,隻剩自己嫡係,便可引蜀軍去奪長安。今見四將均入死地而得出,如何不驚?故此不出迎戰。


    張合每日亦在帳中揣摸司馬懿心思,左思右想,不明其意。


    如此兩軍相持半月有餘,曠日持久,蜀軍糧草又告不繼。


    忽然侍中費禕到至,宣讀後主詔命: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相父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愛征,郭淮遁走;降集氏、羌,複興二郡。威震兇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抑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複君丞相之位,君其勿辭!


    孔明聽詔,謂費禕道:某國事未成,安可複丞相之職?


    費禕勸道:丞相若不受職,不但拂了天子之意,又冷了將士之心。將士若無進取之階,如何肯奮勇建功?宜且權受。


    孔明方才拜受,即留費禕於軍營,命為中護軍,兼行軍司馬,打發從人迴報後主。


    字幕:費禕,字文偉,江夏鄳縣人,少時喪父,隨族父費伯仁而居。


    鏡頭閃迴,敘述費禕來曆。原來費伯仁之姑,便是益州牧劉璋之母。劉焉死後,劉璋遣使往荊州迎接費伯仁入蜀,費禕便即隨同遊學入川。


    劉備平定蜀中,費禕留任益州,與汝南人許叔龍、南郡人董允齊名。


    許靖喪子,董允欲與費禕出席葬禮,向父董和請求車駕,董和賜以豪華鹿車。董允見此麵有難色,怕人物議;費禕卻從容先上鹿車。


    及至喪所,諸葛亮及國中貴人均已齊集,董允神色猶未泰然,費禕卻晏然自若。


    駕車人迴府,董和問及葬禮備細,向董允道:我常以為你跟費文偉之間優劣未可分別,但從今以後,對此再無疑惑矣。


    建興三年,孔明征討南中而還,朝中眾官出城迎逢,孔明獨請費禕同坐一車。乃以費禕為昭信校尉,令其出使東吳,重申盟好。


    吳主孫權為人滑稽,酒醉而問費禕:楊儀、魏延皆為牧豎小人,雖有鳴吠之益於國,但勢同水火。若一朝無諸葛亮時,必為禍亂。蜀主糊塗,不知防慮於此,則將來如何?


    費禕愕然,心道此等雞零狗碎之事,吳主怎生得知?一時不能即答。


    宣信中郎董恢為費禕副使,低聲提醒:公可指楊儀、魏延不諧,純起於私忿,並無黥布、韓信難禦之能。今我要掃除強賊,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豈可因懼風波,而廢其舟楫哉?


    費禕記之無誤,朗朗說出,一字不差。孫權聞之,頻頻點頭,哈哈大笑。


    酒酣之時,費禕因見吳國眾臣皆有輕視蜀國之意,便問諸葛恪:蜀字雲何?


    諸葛恪答:有水者濁,無水者蜀。橫目苟身,蟲入其腹。


    費禕複問:吳字雲何?


    諸葛恪道:無口者天,有口者吳,下臨滄海,天子帝都。


    孫權見諸葛恪應答如流,不由大樂。為示親近之意,常設食招待費禕;但又自恃人多地廣,欲折辱蜀使,便先令群臣:蜀使來時,伏食勿起。


    費禕來到,孫權停食迎之,群臣卻不起身。費禕嘲道:國有鳳凰來儀,麒麟吐哺停食;奈何驢騾無知,隻是伏食如故。


    諸葛恪便答:我國種植梧桐,本欲以待鳳凰,今甚燕雀至此,竟稱鳳凰來翔?何不彈而射之,使彼返迴故鄉!


    費禕停食其餅,索筆而作一篇《麥賦》。諸葛恪亦請筆作《磨賦》,看罷互相稱善。


    孫權對費禕讚道:先生具天下淑德,將來必為蜀之股肱重臣,即恐不能常來東吳。


    即以常佩寶刀贈予,以作紀念。


    費禕遜謝道:臣不才,何堪當殿下謬讚?然刀乃以討不庭、禁暴亂之物,臣不敢領受。願大王可以其勉建功業,同扶漢室,如此則臣雖暗弱,亦不負此次東顧貴國之行也。


    因不辱使命,迴國後遷為侍中。


    閃迴結束。費禕被孔明留於軍中,轉為中護軍,後又為司馬。


    當時軍師中郎魏延與長史楊儀互相憎惡,每次並坐,皆必爭論互詬。魏延依仗勇武,一言不合,便常舉刀指向楊儀威嚇。楊儀膽小,每至此則威儀盡失、泣涕橫集。


    費禕常介入二人坐間,為其諫喻分別,以釋其怨毒。因此終孔明之世,可以各盡魏延、楊儀之所用者,全賴費禕從中匡救之力。


    鏡頭轉換,日月更替,時光如梭。


    孔明見司馬懿堅守不出,思得一計,傳令各寨皆起,揚言糧草已盡,將要退兵。


    細作報入魏營,司馬懿遍觀諸將,故意說道:孔明必有大謀,我軍不可輕動。


    張合暗道:先賣我軍將,此時又要縱敵。孔明有計無計,都是你在這裏自說自話。


    於是挺身而起:其因糧盡而迴,如何不追?


    司馬懿:蜀國上年大收,今又麥熟,糧草豐足;雖然轉運艱難,亦可支吾半載,安肯便走?彼見我連日不戰,故作此計引誘。將軍不信,可令人遠遠哨之。


    張合聽了不答,隻是冷笑。司馬懿暗道:休看你這時猖獗,且看後來怎樣死法。


    過了五日,軍士迴報:孔明今已退出一百五十裏,將要退進穀中去了。


    張合哈哈大笑:這分明是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以保其全軍而退,不受折損。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不需都督親自出馬,張合願引本部,往決一戰!


    司馬懿見激將之計奏效,又故作害怕道:孔明詭計極多,神鬼莫測。將軍倘有差失,必喪我軍銳氣。若依我計,將軍還是不可輕進。


    張合見他再三阻攔,愈發懷疑,不由勃然大怒:某去若敗,甘當軍令!


    司馬懿見他怒發,更不著急,便道:既將軍要去,某也不要你簽軍令狀,反而全力相助。今可分兵兩枝:公引一枝軍先行,須要奮力死戰;我隨後前來接應,防其伏兵。將軍休急,今日已晚,次日進兵,到半途駐紮,後日交戰,好使兵力不乏。


    分兵已畢,但卻不發兵符。張合急得搓手,但主將未發兵符,無可奈何。


    次日五更侵晨,張合便等在大帳之外;等到日上三竿,直要七竅噴火,大都督司馬懿才率二子洋洋而來,升帳點兵,發下兵符。


    張合、戴陵即引副將數十員、精兵三萬,奮勇先進,到半路下寨。司馬懿留下大半軍馬守寨,隻引五千精兵,隨後進發。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密令細作哨探,聞說魏兵隨後追來,但每至半路而歇,知是司馬懿不讓真心追趕。心中暗自著急,不由喃喃自語:仲達,仲達。你隻想送我安全返迴漢中,未知某屢出祁山,是欲滅魏軍,收複兩京也。拜托賢弟,默契一些如此之難耶!


    是夜出帳觀星,見關中分野有一將星其大無倫,暗淡無光,搖搖欲墜。


    由是忽然大悟,猜出司馬懿心思,不由大喜道:我道仲達既得古琴,必知我真實身份,因何不配合我軍?卻是原來如此!可歎張合,你末日到矣。


    觀星已畢,孔明急迴大帳,連夜喚集眾將:魏兵來追,必然死戰,汝等皆須以一當十,我以伏兵截其後。張合乃魏之名將,有萬夫不當之勇,絕非一人可敵。王平、張翼二位將軍,可引一萬精兵伏於山穀;待魏兵趕上,任他過盡,汝等卻引伏兵從後掩殺。若司馬懿隨後趕來,張翼引軍當住後隊,王平截其前隊。兩軍須要死戰,我自有別兵相助。


    又喚薑維、廖化:與你二人一個錦囊,引三千精兵,偃旗息鼓,伏於前山之上。如見魏兵圍住王平、張翼,不必去救,隻開錦囊看視,自有解危之策。


    又令吳班、吳懿、馬忠、張嶷四將:魏兵到來,銳氣正盛,不可纏鬥,隻需且戰且走。隻看關興、張苞引兵來時,你等便迴軍趕殺,我自有兵接應。


    又喚關興、張苞:你二人引五千精兵,伏於山穀;隻看山上紅旗颭動,卻引兵殺出,必破曹魏大軍,生擒張合、戴陵。


    孔明布下天網地羅,諸將欣然受計,分別引兵而去。


    張合、戴陵領兵前來,憋了一肚子怒氣,驟如風雨。馬忠、張嶷、吳懿、吳班四將接著,出馬交鋒數合,迴馬便走。張合引兵追趕五十餘裏,汗如潑水,盡皆氣喘。


    孔明在山上看見,把紅旗一招,關興、張苞引兵殺出,馬忠等四將一齊掩殺迴來。張合、戴陵死戰不退,王平、張翼兩路軍殺出,截其後路。


    張合奮力衝突,不得脫身,仰天大叫:司馬懿!你真敢見死不救乎?


    言猶未了,忽聽背後殺聲大起,一人高聲叫道:張合,你敢誣我父子?司馬師在此!


    迴頭看時,果見司馬懿父子三人領精兵五千殺到,反把王平、張翼圍在垓心。張合由此心安,複又來迴衝殺。


    張翼見魏兵來圍,便問王平:司馬懿不去解救張合,圍我兩個作甚?


    王平:圍的是你,卻不是我。這張合可恨,你抵住司馬懿,某還是去戰張合!


    於是便引本部軍馬輕鬆突出包圍,截住張合、戴陵,揮兵死戰。張翼不解王平之意,隻得引領本部軍卒,力當司馬懿父子三人。


    煞是奇怪,司馬懿父子卻又皆不出戰,隻令部下五千軍圍住張翼一萬兵,叫殺連天。


    張翼暗道:丞相盡說司馬懿是用兵高手,今日方信之矣。兵法雲十則圍之,今其兵少我一倍,反敢來圍我,這是什麽兵法?


    因見沒有對手來戰,便自顧耍起大刀,不亦樂乎。一萬軍兵,也盡學主將模樣,一時穀中笑聲大作,沸反盈天。


    薑維在山上見魏兵勢大,恐蜀兵抵當不住,謂廖化道:如此危急,可開錦囊看計。


    拆開視之,見內有絹書寫道:若魏兵來圍王平、張翼,可命薑維、廖化竟襲魏營。


    薑維看罷奇道:某在天水時常助馬遵處理來往文書,盡識魏國朝中高官字跡。此字怎不是我丞相字體,反似司馬懿筆跡?


    廖化笑道:說不得他是我國奸細?休去管他,照計而行可也。


    於是二人分兵兩路,徑襲司馬懿大營而去。魏兵自有流星探馬看見,急報主帥。司馬懿故作大驚失色,埋怨眾將道:某早料孔明有計,你等不信,勉強追來,卻壞我大事!


    提兵急迴,連張合也顧不得了。張翼隨後掩殺,魏兵大敗。


    關興、張苞、王平、馬忠、張嶷、吳懿、吳班等七將,竭盡全力死戰張合、戴陵。


    張合正在拚力死戰,見司馬懿忽然退兵,脫口罵道:老賊,賣得我好!


    此時再也顧不得徒逞英雄,隻得與戴陵棄了盔甲馬匹,撇了三軍部眾,望山上偏僻小路而走。顧不得荊棘將衣服刮得稀爛,幾乎赤身迴營。


    由此蜀兵大勝,關興、張苞引兵接應諸路,大獲軍資而迴。


    司馬懿奔入本寨時,聞說薑維、廖化兩路蜀兵已自迴去,魏軍大營安之如堵。於是收聚敗軍,命諸將排列而立,從頭到尾逐個責罵:爾等不知兵法,隻憑血氣之勇,強欲出戰,致有此敗,幸虧大營未失。今後切不許妄動,再有不遵,決正軍法!


    罵完眾將,適逢張合、戴陵赤身祼體迴來。眾將又不敢笑,張、戴二人羞慚而退。


    隻這一陣,魏軍死者極多,喪失馬匹器械無數。


    孔明雖然大勝一陣,隻因糧草不繼,隻得暗傳號令,教當夜拔寨,皆迴漢中。


    早有魏營細作報進大營,說蜀兵起營退迴漢中去了。司馬懿看看張合,又看眾將。張合及眾將全都低頭,再不肯提定要追擊之語。


    司馬懿於是佯做大怒,痛罵細作:前日因你枉報不實,使某損折三萬兵馬。再胡亂報說軍情,小心你的狗頭!


    細作屁滾尿流,退出帳去,也不去再探,幹脆迴自己營帳喝酒解悶去了。


    直待孔明大軍去了五日,司馬懿方才仰天長歎:孔明神出鬼沒,吾不能及也!


    於是留下諸將,將關中軍權全部委托張合,憑其分派眾將守把各處隘口,再不過問。司馬懿父子自率朝廷所賜禁軍,班師迴京麵見天子,自陳擊退蜀兵大功去了。


    鏡頭轉換,字幕:建興八年秋七月,魏都督大將軍曹真病可,上表自請率軍伐蜀。


    魏主覽其奏曰:蜀兵數侵我界,屢犯中原,若不剿除,必為後患。今值秋涼,人馬安閑,正當征伐。臣願與司馬懿同領大軍,徑入漢中,殄滅奸黨,以清邊境,伏惟聖裁。


    魏主覽奏大喜,即召司馬懿入朝,將曹真表章示之。


    司馬懿暗道:曹子丹拉我同去伐蜀,是其死期將至矣。老天使其久病之後突然痊愈,不令某助他一臂之力,直送入到孔明史侯兄手裏領死,又怎肯甘心?


    於是大喜奏道:大將軍一心為國,且料敵如神,真可令人讚佩。臣料東吳未敢動兵,今日正可乘此去伐西蜀。


    曹睿亦喜,即拜曹真為大司馬、征西大都督,司馬懿為大將軍、征西副都督,共引二十萬大兵,西進伐蜀。


    曹真與司馬懿各引十萬兵馬,浩浩蕩蕩出了洛陽,穿過長安,徑奔劍閣,來取漢中。沿途招集張合、戴陵、郭淮、孫禮等將,各引本部兵馬取路而行。


    早有細作入漢中,報於丞相。


    孔明自迴漢中之後每日操練人馬,習演八陣之法,半年有餘,將領軍士盡皆精熟。本欲兵出祁山以取中原,聞報魏軍來犯,便即升帳聚將,安排迎敵。


    點將三遍,不見張苞前來應卯。剛要發怒,忽見張皰之子張遵掛孝痛哭入帳:我父自去歲征北迴來,便感傷寒。昨夜忽大叫“父親休要急躁,兒便來也”,便即絕氣身亡。


    眾將聽得背後直冒寒氣,暗道:原來是翼德將軍嫌在陰司孤單,將兒子叫去相陪。


    孔明聞報,大叫一聲,吐血滿地,以至昏厥。眾將救醒,痛哭半日方才止淚,令有司主理厚葬,命張遵襲其父爵,在家守墳。


    因思又失一員上將,急令使節傳檄江州,令陳到緊守永安,調李嚴自引二萬兵馬前來漢中,嚴陣以待魏兵來寇。


    養病三日,便即升帳理事,喚過張嶷、王平:著你二人引一千兵去守陳倉古道,以當魏兵;某卻籌集軍資齊備,便提大兵前來接應。


    二人失驚哀告:魏軍今有二十萬眾,再兼關西各部,不下三十萬兵馬。如何隻與我兩個一千兵去守隘口?丞相若欲殺某二人,就此請殺便了,好歹不至身死客鄉。


    孔明笑道:你等不知,今番又是司馬懿領兵前來。上次其將張合送我手中兩次,可惜你等都讓他跑了。今番又送曹真前來,如此重禮,也需待我去笑納方可。令汝二人隻帶一千人去,尚還嫌多。又不作戰,人多何為?空費軍餉。某昨夜仰觀天文,見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月內必有大雨淋漓;魏兵雖有三四十萬,安敢深入山險之地?因此不用多軍,決不受害。待魏兵退時,我大軍以逸待勞從後掩殺,十萬之眾即可勝其四十萬大軍。


    二人皆知丞相上通天文,下精地理,絕無失算,遂轉懼為喜,拜辭領兵而去。


    曹真、司馬懿引軍徑到陳倉,見城池關隘已被孔明放火燒毀。曹真要從陳倉道進發,司馬懿通曉天文,算出大雨即臨,知道這番苦心又待付諸東流。


    於是不使奸詐,誠心諫止曹真:大將軍不可輕進。我夜觀天文,見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若深入重地,徒使人馬受苦,無法爭戰,到時要退也難。


    曹真向來信服司馬懿,即從其言,止於陳倉。


    未及半月,果然天雨大降,淋漓不止。平地水深三尺,軍器盡濕,人不得睡,晝夜不安。大雨連降一個月餘,馬無草料而死,軍士大半病倒。


    魏主遠在洛陽得知此信,即問群臣如何應對。散騎常侍王肅、少府楊阜、太尉華歆不約而同,均上疏諫請迴兵。魏主即下詔旨,命曹真、司馬懿罷兵還朝。


    孔明聞報魏兵迴師,亦令罷兵,休養生息,再練陣法。使李嚴迴歸江州,防備東吳。


    字幕:魏太和四年,明帝令滿寵重築合肥新城,以備東吳。


    此時吳主孫權年屆半百,再無雄心北伐。於是詔立學官都講祭酒,教學諸子。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兵士萬人,渡海尋求傳說中夷洲、亶洲,欲獲當地民眾,增益吳國人口。


    陸遜、全琮聯名上表勸止,孫權怒而不聽,終令二將航海東去。(本集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真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背砍刀詩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背砍刀詩人並收藏華夏真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