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期,儒墨學派勢衰,道家學派興起。代表人物,乃是宋國蒙人莊周,稱為莊子。


    莊子繼承老子思想觀點,使道家思想真正成為學派,並得流傳,自己也成為道家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


    莊周終生不仕,窮於治學,依老子之言,著書十餘萬字,名曰《莊子》,多以寓言喻理,辨明老子主張。將“貴生”、“為我”理念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道我合一。


    莊子周遊列國,以光大道家學派,嚐與魏相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臨淵觀魚。


    莊子讚道: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駁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反駁: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不知魚之樂是矣。


    莊子: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此謂濠梁之辯,乃是中國哲學史上重要命題,不可以詭辯之術視之。


    其後不久,莊子在濮水釣魚,楚王遣使來訪,請其出仕做官。


    莊子執竿不顧,對來使說道:我聞楚有神龜,死時三千餘歲,王裹以錦緞,置於竹匣,藏於宗廟。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楚使答道: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遂道: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楚使方知莊子之意,隻得告辭,還報楚王。


    莊子猶恐楚王再來囉唕,將欲離家遠行,再去看望惠施。


    有人聞此,便對惠子道:莊子既辭楚王之聘,前來大梁,是將欲取代明公為相也。


    惠施大懼,命人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必要驅逐莊子出境,方才安心。


    莊子聞此,遂喬妝躲過搜捕,竟至相府求見。惠施聞說莊子登門,不得不見。


    莊子登堂,開門見山道:南方有鳥,名叫鵷鶵,子知之乎?


    惠施:未知也。其鳥如何?


    莊子: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見鵷鶵過之,便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惠施聞此,麵紅過耳,急離席謝罪,令人擺酒,為莊子洗塵接風。


    莊子與惠施出遊,行於山中。隻聞林中叮叮作響,入而觀之,見是匠人正在伐木。


    兩人甚有興味,觀之半晌。惠施忽見不遠處有棵大樹,枝葉盛茂,參天直立,而伐木者視若不見,繞行不取,隻伐旁側之樹。


    於是上前,問其伐木工人:此木高而且直,何不見伐?


    伐木工頭也不迴,順口答道:無所可用,故而不伐。


    惠施聽罷,目瞪口呆。


    莊子上前,喟然歎道:此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矣。


    惠施:先生此言何意?


    莊子:正因無用,方是有用。此間道理,兄不知耶?


    眼見日色近午,二人攜仆出山,至於鄉邑,來訪故人之家。故人喜而相迎,命家人盛具酒肉,並令豎子為客殺雁饗之。


    豎子請問家主:家中共有兩雁,其一能鳴,一不能鳴,殺哪一個?


    主人笑罵道:這還用問?殺其不能鳴者。


    時有莊周弟子在傍,聞此一問一答,忽然若有所悟,便問師父莊子:山中之木,以不成材得終天年;主人之雁,以不善鳴而死,先生將何以處?


    莊子笑答:我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


    惠施問道:我兄此言何謂?


    莊子: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則不然:無訝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禾為量,而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此神農、黃帝之所法。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成則毀,大則衰,廉則銼,尊則虧,直則骫,合則離,愛則隳,多智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


    當日便以雁肉為饌,佐以家釀美酒,賓主盡歡。


    莊子微醉,臥於涼棚之下,酣然入睡。直到日薄西山,這才醒來,睜眼看時,惠施正與主人在院中喝茶,相談甚歡。


    惠施聽到動靜,見莊子醒來,於是笑問:賢兄一睡半日,有何好夢?


    莊子:果然有夢,果然有夢!


    惠施:未知夢到何人,何景,何情?


    莊子:並未夢到他人,亦無他景,隻夢到我莊周本人,化為蝴蝶。


    惠施:化為蝴蝶,其情狀為何?


    莊子: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誌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也。


    便在莊周做夢化蝶之時,西北風雲漸起。


    時有西羌義渠,是為諸戎部族中一支,據今陝西省北部、甘肅省北部及寧夏等地。至此逐漸改變遊牧方式,擇地而居,築有城邑。


    秦惠王三年,義渠部族向秦國進攻,在洛水流域打敗秦軍。


    趙肅侯聞而驚懼,遂大發民工,開始修建固關長城,以備義渠敗秦之後,再來侵趙。


    畫外音:固關長城,位於漳、滏二水之間,地勢險要,後與娘子關、舊關共成鼎足之勢,為曆代軍事要塞。明萬曆十七年再次修複,即現存之河北長城。南段新關經將軍塔到白灰村,長十五裏;北段固關經嶺後底到娘子關嘉峪溝段,長二十六裏,是為現存遺址。


    鏡頭快進,風雲突變。


    楚威王七年,圍齊徐州,大敗齊將申縛;


    韓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燕文公薨,子易王立;


    齊國趁燕國之喪出兵,攻取燕國十城。


    秦惠文王拜犀首為大良造,張儀為客卿,並依其連橫親秦策略,親燕盟魏。至此楚齊相伐,齊燕互攻,便使六國合縱抗秦聯盟,徹底煙消雲散。


    趙王召來蘇秦,責問道:六國相攻,合縱渙散,秦若伐我,如其奈何?


    蘇秦謝罪道:臣請為大王出使燕國,且必有以報魏。必破秦國連橫,請大王放心。


    趙王從之,蘇秦於是去趙至燕。


    燕易王在位,聞說蘇秦到來,大為驚喜,待若上賓,複又拜為相國。然後問道:先君以舉國聽命先生,終成六國合縱。今先君之骨未寒,而齊兵取我十城,如洹水之誓何?


    蘇秦答道:臣請為大王使齊,必奉十城還燕。


    燕易王信之,便請出使齊國。


    蘇秦於是南趨臨淄,來見齊宣王道:燕王者,大王之同盟,而秦王之愛婿也。大王利其十城,結燕、秦兩國之怨,非善計也。大王聽臣,不如歸燕十城,以結燕、秦之歡。則齊為方伯,複興桓、威霸業,號召天下不難矣。


    齊宣王聞言大悅,乃以所奪十城還燕,並遣使重新修好。


    秦惠王聞說蘇秦複出,隻三言兩語,便使齊燕結盟,不由大懼,遂問計張儀。


    張儀:其能盟之,我能破之。大王隻需結好燕相國子之,與其結為兒女之姻;又使蘇秦兩位同胞兄弟蘇代、蘇厲,再與子之結為兄弟,便可重固秦燕之盟也。


    秦王大喜,照計而行。由是燕國內部便分兩派,燕易王與蘇秦一派,持合縱之政;相國子之與蘇代、蘇厲同黨,奉連橫之策。


    蘇秦自齊還燕,載譽而歸。易王因見十城失而複得,大喜若狂,連日擺宴以待蘇秦,對其奉若神明,侍之如父。易王生母文夫人正當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因素慕蘇秦才能,遂使左右召入宮內,與其私通。


    易王漸漸聞知,但思家醜不可外揚,於是隱忍不言。


    蘇秦恐怕因此獲罪,乃思脫身之計,入說易王道:以燕、齊之勢,今雖暫時釋怨結盟,終當相並為仇。臣願為大王江山社稷,行苦肉反間之計。


    燕易王:何謂苦肉反間之計,其功如何?


    蘇秦:臣偽作得罪於燕,出奔齊國,齊王必重用臣。則臣可居中設計,敗齊興燕。


    燕易王正欲蘇秦離去,以斷其與母親奸情,當即許之,乃借故收迴蘇秦相印,並欲問罪。蘇秦遂奔齊國,齊宣王果然不疑,用為客卿。


    蘇秦見用於齊,果然想方設法,暗行弱齊興燕之策。齊宣王好樂,蘇秦說以田獵鍾鼓;宣王好貨,蘇秦因使厚其賦斂;宣王好色,蘇秦因使妙選宮女。


    客卿孟軻當時在齊,看出此中蹊蹺,於是屢次上書切諫,說以其中利害,無奈齊宣王正信蘇秦,皆不肯聽。反而引起王後鍾離春警覺,出麵問政,蘇秦才不敢十分放肆。


    楚威王熊商在位十一年去世,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魏國欲圖乘喪攻楚,為免除後顧之憂,先遣使至秦,許諾戰勝楚國之後,便將河西上郡獻給秦國。張儀聞說師兄蘇秦已離燕國,又見魏使來至,認為連橫時機已至,遂勸秦王。


    張儀:大王可應允來使,並宜助魏攻楚。


    秦王:卻為何故?


    張儀:若魏國取勝,秦國可得上郡;如果不勝,秦國亦可乘機攻取。


    秦王喜而從之,遂征調駐皮氏軍隊萬人,戰車百輛,助魏攻楚。魏、秦聯手,天下無敵,於是大勝楚軍,攻取陘山(今河南漯河)。


    聯軍得勝凱旋,秦王因此極重張儀,寵愛有加,專設相國之職,委予張儀,是為秦之首任相國。張儀既任秦相,便對魏國軟硬兼施,迫其全部歸獻上郡十五縣,以為賀禮。


    至此秦國占有黃河天險,便以所占焦邑、曲沃河東之地還魏,以為投桃報李。


    秦國大良造公孫衍素與張儀不和,此番見其拜相,恐為所害,離秦至魏。


    魏王素知公孫衍之能,立即用為上將。


    公孫衍既拜大將,便與齊將田蚡合謀,將欲出兵伐趙。無奈魏、齊二王尚持蘇秦往年合縱之約,均不同意與趙國開仗。


    公孫衍見此,遂寄書田蚡:我等隻要說服魏、齊二王,先發少量軍馬,造成伐趙事實;則兩兵相交,二王必不會坐視兵敗,將發大軍助戰,以成滅趙大功也。


    遣使入齊之後,公孫衍複勸魏王:趙國三麵裹魏,榻側之虎,不可不除。臣與齊將計議,隻兩國各出兵五萬,不出五月,即可攻破趙國。


    魏王耳軟心活,終於同意。便在此時,田蚡亦以此言勸說齊王,齊王亦從其奏。


    於是公孫衍、田蚡各率本國五萬兵力,合力伐趙。各軍未出國境,魏惠王、齊威王果憂不能一戰而勝,又發大軍隨後。


    魏、齊聯軍分進合擊,果然一舉打敗趙國,俘虜趙將韓舉,攻占平邑、新城。


    張儀聞此,急勸秦王聯合韓、魏,就此趁火打劫,向趙國西部發起進攻。


    趙王雖然新敗於魏、齊,依舊不服,遂遣趙疵為將,率軍與秦軍戰於河西。結果秦軍大勝,殺死趙疵,並乘勝渡河,複又攻占離石、藺邑。


    宋君剔成四十一年,弟公子偃發兵叛亂。剔成戰敗逃往齊國,公子偃自立為君。


    孟子因不得齊宣王重用,於是去齊至宋,相助宋王偃進行改革,在國內推行仁政。


    宋君偃出於沽譽釣名,外加大臣戴不勝、薛居州極力攛掇,佯行仁政,並非出於仁愛之心。更因身側小人橫行,宋王兇殘暴虐本性逐步暴露。


    魏國為抵抗秦人入侵,設置河東郡,管轄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


    是年中山郡苦陘縣中,有嬴姓廉氏人家,夫人生產一子,名曰廉頗,字洪野。過百天之時,被奶姆抱往街市玩耍,兩人忽然同時丟失不見。


    正在全家焦急萬分,派人四出尋找之時,有鄰舍入府,言於廉公:今日巳時,我家小廝往市中購米,見有一頭白額猛虎不知從何處而來,忽現市中,哧死你家奶姆,將公子叼走,逃往曲陽黃山之中。公子既入餓虎之口,估計其命難保。


    廉公聞此,隻得自歎命苦,痛哭一場,命人將奶姆屍首運出城郊埋葬,不再追究。


    當此之時,乃是周顯王四十三年。忽一日,周王遣使四出,傳諭諸侯,說王室九鼎在遷移之時,沉沒於彭城泗水之中,遍尋不見,打撈不出。


    諸侯聞此,無不大驚。於是便以朝見為名,各遣使往洛陽王城打探,果然隻見基座尚存,九鼎皆都不見蹤影。九鼎乃為大禹所鑄,作為鎮國之寶,流傳兩千餘年,就此下落成謎。


    畫外音:其後直至秦始皇一統天下,在南巡之時,曾派數千人在泗水中打撈九鼎,但也一無所獲。到至清代,曆史學家王先謙在其《漢書補注·郊祀誌》中提出:由於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逐鹿中原,九鼎成為群雄爭奪焦點。為息事寧人,周王於是毀鼎鑄錢,對外則詭稱不知去向,免得各路諸侯舉兵相向,興師問鼎。


    事件懸疑:又有一說,秦武王四年,攻占韓國重鎮宜陽,直入洛陽,以窺周室。因力舉雍字秦鼎,離地半尺,失手砸斷脛骨而死。若依此說,則九鼎並未失蹤。


    周失九鼎之時,滕國太子出使楚國,途經宋國時兩次拜見孟子,請教治政之策。


    太子後為國君,是為滕文公。因受孟子教誨,在國內推行仁政,實行禮製,興辦學校,改革賦稅製度,不久名聲大震,稱為賢君,遠近來附者絡繹不絕。


    趙肅侯二十四年,趙國聯合韓國攻魏,包圍襄陵。魏軍以一敵二,大敗趙、韓聯軍。


    次年,趙肅侯死,在位二十五年。子趙雍即位,是為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即位,為雪襄陵戰敗之恥,任用趙豹為相,虛心求教,又置博聞師、左右司過各三人,以便隨時請教,糾正自身過失。每遇大事,先請教貴臣肥義,並尊禮壽高老者。


    因思常受胡人侵擾,議於群臣道: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


    計議結果,乃決心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強兵衛國。


    張儀聞說楚威王已薨,懷王繼立,乃遣人致書懷王,迎其妻子,且言昔日盜璧之冤。楚懷王因懼秦國之強,收到來書,急遣使禮送張儀妻子至秦,再三致歉。


    發遣使者去後,楚懷立召昭陽至殿,當麵責道:張儀賢士,其才天下共知。當初既為子門客,何不進於先君?又誣其為盜,迫其終為秦用,非遺我楚之大患何?


    昭陽受責甚愧,並無一語可答,迴到家中,便即發病而死。


    與此同時,衛平侯姬勁死,子嗣君即位,是為衛襄侯。


    時有衛國徒役,逃到魏國,因醫好魏惠王之病,便被魏王留做魏國醫官。衛襄侯欲以五十金購迴,使其繼續服役,魏惠王不從。衛襄侯甚是固執,又欲用左氏之地易之。


    眾臣諫道:以一城易以刑徒,何謂也?


    衛襄公道:若聽任此徒逃脫,使刑不能施,甚於失一城也。


    魏惠王聽說,遂令人將此刑徒送迴衛國,並未索要左氏之城,以及任何財物。


    法律高於一切,衛襄公可謂中國史上首位踐行者。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十三年、魏惠王後元十年、韓宣惠王八年。


    魏國上將公孫衍重新提出合縱聯盟,共同抗禦秦國。魏惠王與韓宣惠王先在巫沙(今河南滎陽)相會,又與韓王前往趙國,會見趙武靈王。


    次年,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改稱王號,重新結成合縱抗秦聯盟。


    楚懷王聞此,複申蘇秦合縱之約,將欲結連中原諸侯。


    張儀聞而大怒。因思此番合縱,並非出於師兄蘇秦之策,乃入見秦王:臣請辭相印,前往魏國,請大王恩準。


    秦惠文王驚問:孤有何得罪之處,君欲舍秦,往投魏國?


    張儀:臣此番東去,非是叛秦投魏。山東六國溺於蘇秦之說,未能即解;今又聽秦國叛臣公孫衍蠱惑,聯盟抗秦。臣此去必令魏國事秦,以為諸侯之倡。


    秦惠文王聞言大喜,這才明白張儀意圖,由是欣然許之。


    張儀乃辭相印,去秦投魏,來至大梁。魏王得之大喜,用為客卿。


    張儀因說魏王:大梁南鄰楚,北鄰趙,東鄰齊,西鄰韓,而無山川之險可恃,此四分五裂之道也。故非事秦,國不得安。


    魏王因受蘇秦合縱思路影響,未聽張儀連橫之議。


    張儀知道不能僅以言辭打動魏王,遂還至己府,暗派心腹家人急還秦都鹹陽,往招秦師伐魏。秦惠王立即配合,發兵攻取曲沃。


    未料此舉適得其反,魏王大怒,愈加不肯事秦,並與齊王會於東阿,再次謀為合縱,並推楚懷王為縱約長。齊宣王從之,於是各發使節,前往楚國郢都,請結楚盟。


    楚懷王見說魏、齊皆肯奉己為縱長,不由激發雄心,慨然答應結盟合縱。因欲改革朝政,振興楚國,便擢用大夫屈原為左徒,命其主持製定新法。


    屈原名平,出身王族遠支。博聞強識,通曉國家盛衰興亡之道,擅長外交辭令。


    既受命為左徒,於是製定新法,改革楚國政治,提拔賢能官吏,采取聯齊抗秦之策。


    改革新政,自然難免觸犯舊貴族利益,於是群起抵製,不肯配合。楚懷王幼子熊蘭、寵姬鄭袖,聯合上官大夫,對屈原交相進諂。楚懷王初時不信,漸被迷惑。


    屈原迭遭迫害,終被免官,流放汩羅。


    便在魏惠王謀劃聯合山東各國,共同抗秦之時,張儀卻也趁機私離大梁,與齊、楚兩國大臣在齧桑(今江蘇沛縣)相會,商議破壞合縱之策。


    次年,張儀向魏惠王進言,並獻聯合秦、韓,以伐齊、楚之策。魏惠王經不住張儀舌燦蓮花,最終采納其議,並用張儀為相,以代惠施。


    公孫衍聞而大怒,急派人至韓,將張儀聯合秦魏攻韓計劃告之。


    韓惠王如夢方醒,急派人向魏惠王表示歸順,並聲言韓魏複合,完全歸功於公孫衍。


    魏惠王果然因此信任公孫衍,就而疏遠張儀。


    韓惠王由此說服齊、楚、燕、趙四國,皆都支持公孫衍合縱策略。在五國支持之下,魏惠王複又改任公孫衍為相,並將張儀逐迴秦國。


    周顯王四十八年,顯王姬遍垂暮,因念舊情,遂帶親隨出京,到過去埋名避難之地巡遊。因天氣炎熱、舟車勞頓,至寶堌堆一病不起,遂病死於吳家阜(今河南鹿邑)。


    因遺體難以送迴都城,就地發喪埋葬,稱為顯王墓。


    鏡頭閃迴。姬扁被立為儲君之時,遭到王室諸子忌恨,派人暗殺。


    大將吳震保護太子衝出都城,一路向東,見前方大河擋路,遂背起姬扁,躍上小船,奮力劃渡。追兵萬箭齊發,吳震脫其盔甲遮在姬扁身上,搖擼劃船,終於脫離險境。


    吳震身中數箭,血流如注,行至寶堌堆西北淺灘,傷重而死。


    姬扁其後返國,為王四十八載,老來思及往事,重遊寶堌堆,未料死葬於此。


    閃迴結束。周顯王既崩,子姬定即位,是為周慎靚王。


    與此同年,燕易王薨逝,子燕王姬噲即位。


    齊靖郭君田嬰有四十個兒子,田文乃賤妾所生,但倜儻智略,勸說父親散財養士。


    靖郭君從之,便使田文主家,接待賓客。


    賓客爭譽田文之美,皆請靖郭君冊立此子為嗣,靖郭君從之。


    田嬰病卒,田文繼嗣為薛公,號曰孟嚐君。因遍招諸侯遊士及有罪亡人,皆為之築舍立業,給予厚遇,並存救其親戚。坐間食客常有數千人眾,各以為孟嚐君親己。


    孟嚐君奉齊王之命使楚,楚王厚禮以待,並贈以自己所臥象牙之榻。孟嚐君愛如珍寶,遂令家臣登徒直率領家甲親兵,護送象牙床迴國。


    登徒直奉命,甚覺為難,便向門客公孫戌問策:此象牙床價值千金,若有絲毫損傷,既賣妻子兒女,亦不能償也!公若使我躲過此差,我有祖傳寶劍贈公。


    公孫戌應之,乃入見孟嚐君道:各小國之所以爭請公子擔任國相,是因公子扶助弱貧,存國延嗣,欽佩公子仁義廉潔。今公子方才至楚,就受楚王象牙床厚賜;則尚未到至諸國,將以何物以獻公子哉!


    孟嚐君信以為然,於是謝絕楚王象牙床之賜。


    公孫戌見目的達到,喜而告辭,快步離廳下堂。孟嚐君深感奇怪,急命人將其召迴。


    孟嚐君:卿何來時心事滿腹,去時趾高氣昂、神采飛揚哉?


    公孫戌見被識破心事,不敢隱瞞,隻得將登徒直賄以寶劍之事說之。


    孟嚐君於是令人懸榜於門:能宏揚田文名聲,止我過失者,即使私受饋贈無妨。


    出使諸國歸齊之後,孟嚐君名聲大噪,更大築館舍,以招天下之士。


    凡士來投,不問賢愚,無不收留,天下亡人及有罪者並皆歸之。


    孟嚐君雖貴,飲食與諸客相同,並無二致。一日待客夜食,因有仆人立於案前侍候,無意間蔽其火光,遮住孟嚐君麵前飯食。


    時有俠客初次來投,正在座中。見仆人遮遮掩掩情狀,便懷疑自己案上飯菜,必與主人飯食不同,定有優劣之分。於是心中不快,便即投箸不食,起身請辭。


    孟嚐君不明所以,起初一愣。見客人目視自己桌案,便明其意,於是不動聲色,起身揮令侍仆走開,笑道:客人若去,田文不敢強留。便請至前,以禮話別再走,未知可否?


    俠客見主人有禮有節,遂懷忿上前,便要說話。此時燈光映照,案上飯菜一覽無餘,卻與自己案上飯食一般無二,樣樣相同。


    其客歎道:孟嚐君待士如此,而吾過疑,真小人矣,尚有何麵目,立其門下!


    歎說已罷,乃引刀自剄而死。在座諸賓,無不動容,齊聲驚歎。


    孟嚐君見狀落淚,歎道:一念之誤,人且不知,癡子何必如此!


    於是下令厚殮,親臨其喪,哭祭甚哀。由是天下來歸者益眾,食客嚐滿數千人。諸侯皆聞孟嚐君之賢,且多賓客,都是身懷異能者;由是又皆尊重齊王,相戒不敢犯境。


    齊宣王因田嬰之死,乃用儲子為相。


    魏惠王在位五十年而卒,壽止八十一歲,子魏嗣繼之,是為魏襄王。


    孟軻前來拜見魏襄王,相談之下,甚不融洽。


    魏襄王忽問:天下以何能安?


    孟子答道:天下統一而安。


    襄王又問:統一天下者誰?


    孟子答道:不濫殺者。


    襄王又問:誰願使其統一?


    孟子迴答:天下百姓皆願。


    襄王又問:以何知之?


    孟子迴答:王知禾苗乎?炎夏遇旱,禾苗皆都枯萎。然逢烏雲密布,大雨滂沱,則生機勃勃,一片蔥鬱。如此勢頭,誰能阻擋!


    魏襄王聞此,默然不語。孟子眼見話不投機,便即告辭,離開王宮,來見惠施。


    惠施:子與魏王論政,尚得意否?


    孟子:魏王態度,不似一國君主。與其接觸言談,不能產生敬畏之感也。


    周慎靚王三年,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推舉楚懷王為縱長。


    楚懷王在位十一年,既為五國縱長,便道:齊乃東方大國,豈可不與我盟?


    遂遣使至齊,勸齊王共同發兵攻秦。齊宣王不能決斷,問於群臣。


    左右皆道:秦國與齊乃甥舅之親,未有仇隙,不可伐也。


    蘇秦此時在齊為客卿,力主當年合縱之約,堅執以為秦國可伐,雙方爭執不下。


    孟嚐君獨持異議:言可伐與不可伐者,皆非也。


    齊宣王:卿何出此言?


    孟嚐君:伐則結秦之仇,不伐則觸楚國之怒,對齊國皆大不利。以臣愚計,莫如發兵從伐,而緩其行速,不與五國為異同,以觀望進退。


    宣王深以為然,即使孟嚐君為帥,引兵二萬前往。孟嚐君方出齊郊,遽稱病延醫療治,一路耽擱不行。


    韓、趙、魏、燕、楚五王會於函穀關外,刻期進攻;秦守將樗裏疾於關外陳兵索戰,五國互相推諉,莫敢先發。


    樗裏疾遂突出奇兵,先絕楚國餉道。楚兵敗走,韓趙魏燕四國皆還。


    五國合縱伐秦之事,由是虎頭蛇尾,終未成功。自此之後,山東各國反又畏秦如虎。


    孟嚐君未至秦境,聞說五國之師已撤,便即率軍歸齊。齊宣王見不費一兵一卒,乃賜贈孟嚐君黃金百斤,為食客之費,自此益愛重之。


    六國合縱失敗,蘇秦由此含愧,自以為智謀不及孟嚐君。楚懷王亦恐齊、秦就此交合,乃遣使厚結於孟嚐君,與齊國再次申盟結好,兩國聘使往來不絕。


    函穀關一戰,五國聯軍慘敗;因為魏國近於秦境,損失最為慘重。魏襄王欲與秦國媾和,又恐得罪合縱之長,遂派惠施前往楚國,說明此意。


    楚懷王隻得順隨魏國之意,亦向秦國求和。


    秦國本欲不從,奈何義渠君乘機起兵來襲,大敗秦軍於李伯(今甘肅天水東)。秦國受到義渠牽製,不便再與五國聯軍交戰,最終同意媾和。


    宋康公偃聞說五國聯軍大敗,不由大喜,於是自立為王,史稱宋康王。


    是年鬼穀門兵家弟子樂池奉命下山,返迴祖父樂羊封邑中山,就任中山國相。


    樂池使人持鬼穀令至秦,示以秦惠文王,請複用師兄張儀為相,以破公孫衍合縱之謀。秦王見而大喜,且不敢不從,遂複拜張儀為秦相,統攬軍政大權。


    張儀對鬼穀令使整衣四拜:龐涓師兄不知此令,因有馬陵之敗,以至亡身;孫臏師兄因持此令,雖受臏刑而終至獲勝,乃為萬世兵家師表。鬼穀令之重,其非重於泰山乎?


    令使笑道:師兄即知此令之重,便請以鬼穀門弟子身份自重可也。


    因持令牌而歸,還報令主樂池。


    樂池既為中山國相,便選兵車百乘,派弟子出使趙國,並選門客中有智能者為將,統領兵車而行。及至中道,隊伍雜亂,不成章法。到趙都邯鄲之後,便為趙人所笑。


    門客帶隊還歸中山,樂池早聞弟子說其亂伍之事,因而責問:吾以公為智謀之士,故使為將,出使趙國。今中道而亂,遺笑於趙人,是何故也?


    門客拜揖稱罪,告辭而去,告於其他門客:樂公雖是鬼穀兵門高弟,卻甚不知治兵之道。我聞用人之法,威足以服人,而利足以勸之,故能治之。我僅是樂公門客而已,又無官職。則使某從少正長,從賤治貴,而不得操其利害之柄以製之,此所以亂,豈能怪我耶!


    聽者便問:既如此,公如何方能使軍伍不亂?


    其客答道:授某以升殺大權則可。彼軍中之善者,我能以為卿相,不善者,我得以斬其首,何故不治!


    搖頭晃腦言罷,揚長而去。


    樂池聞此,笑不可抑:此愚夫之論也。將在外,可得專權,升殺是也,其誰禁之?


    眾客聞此,恍然大悟。便有人問道:向聞鬼穀門下弟子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則明公諸位師兄之中,龐涓與蘇秦孰勝?


    樂池答道:必是蘇秦。龐涓為人氣量太過狹小,我孫賓師兄誠心往投,此為絕大臂助,其尚欲損之;蘇秦卻以智激之法,將張儀師兄送往敵國,此所謂養敵自重,更能在魏國以固自身之安。諸公試思,張儀若死,魏王不依蘇秦,則誰能製之?


    眾客聽罷,愈加恍然大悟,由是對鬼穀門智謀,豔羨不已。


    周慎靚王四年,魯景公薨逝,子姬叔即位,是為魯平公。


    秦國為報五國聯軍來伐之仇,展開反攻,先伐韓國,奪取鄢陵。複戰於魚邑,再次大敗韓軍,斬殺八萬餘人,韓國大將和申差被俘,諸侯震驚。


    楚大夫陳軫聞此,入宮來見懷王,說以利害,建議發兵救韓。楚兵乃出,戰車塞滿道路。


    秦師聞而驚懼,還師河西。


    鏡頭閃迴,敘說陳軫其人。


    陳軫乃是田氏始祖陳完後裔,生於齊國,就學於雲夢山王禪老祖,乃是蘇秦、張儀同門師弟,縱橫一派。下山之後,先仕齊,再仕秦,最後仕楚。(本集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真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背砍刀詩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背砍刀詩人並收藏華夏真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