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對李林甫並非全無印象,隻是印象不深罷了,但還記得他是宗室的後代、薑皎的外甥:“他現在是五品太子中允,你卻要他改任八品禦史?”
“他的官職是因先楚國公才得來的,如今先楚國公已死,他也該迴到他應該在的位置。”
李隆基想了想,道:“阿薑死都死了,何必對他的外甥趕盡殺絕,你當我真那麽冷酷無情?他做這太子中允也有一段日子了,便升他為國子司業吧。”
這倒是意外之喜。國子監副手司業,從四品下,掌儒學訓導之政,不僅升了職,也算有點實權了。
蕭江沅迴想起李林甫那一瞬間失控的神情,竟有些暗暗期待起來。她今日給了他機遇,不知日後,他能否用行動證明自己。一個在當朝宰相看來,連個郎官都不稱職的哥奴,日後能在朝堂上走到哪一步呢?
她正想著,邊令誠急匆匆入殿來報:“不好了,大家,出事了!”
蕭江沅聞言聲音一沉:“理好思緒,好好說話。”
邊令誠忙道了一句“是”,才接著說:“張尚書和張相公打起來了!”
張相公自然是張說,這個張尚書指的則是近日剛被李隆基召喚迴京,任職戶部尚書的張嘉貞。
眼下已是開元十二年,據戶部統計,自從宇文融覆田勸農三年來,全國上下足足增添了八十餘萬戶子民,同時有大量土地隨人口入籍,得稅收百萬餘貫。這對於李隆基來說可是個天大的好消息,但與此同時,戶部的工作量也大了起來,李隆基便覺得現任的戶部尚書能力不足了。想到從前張嘉貞確實精明強幹,便把他召了迴來,結果沒想到人才迴來沒幾天,就又出事了。
——還是在這一晚,李隆基親自安排,於中書院所設的接風洗塵飲宴上。
李隆基不覺有點頭疼,便聽又一個宦官入內報道:“啟聖人,左監門衛將軍凱旋,人已在大明宮外了!”
右監門衛將軍是蕭江沅,左監門衛將軍正是她結拜義兄楊思勖。七月五溪蠻族作亂,李隆基便派了楊思勖率兵前去平亂。楊思勖早在開元初年就小試牛刀,已得李隆基信任與肯定,如今更不負眾望,很快就平息了亂象,贏得十分痛快。
李隆基大悅之餘,剛見到楊思勖,就讓張九齡擬製:晉楊思勖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加輔國大將軍銜。然後,他笑對蕭江沅道:“你這義兄數年來步步高升,你怎麽還在原地?”
蕭江沅謙遜地道:“阿兄高升,乃是軍功之故,理所應當,無可指摘。臣無能,隻能在大家身邊,於一些小事上略加幫襯,多年不升官也算正常。”
更何況今日之前,她的位置還是大唐開國以來,宦官中最高者,而今日之後新的最高者雖換了人,卻還是她的義兄,其實差別不大,都在為宦官的勢力添磚加瓦。她雖不滿足,卻並不著急,隻要她身份不變,加官進爵是早晚的事。
蕭江沅身無大功,貿然升官恐會引得朝野側目,確實不如楊思勖順理成章,但這不代表李隆基不會想別的辦法,提高她的真實地位。
蕭江沅這些年來對李隆基的好,他心裏還是念著的,便道:“你這就妄自菲薄了。將軍當上,我寢方安,這便是將軍的功勞,誰也難以企及,誰都無可比擬。”
楊思勖也幫腔道:“正是。大家身邊事或大或小,千頭萬緒,若是老臣,可絕對做不來的,賢弟卻能得心應手,未曾出錯,又得大家如此讚譽,真真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了。”
蕭江沅知道李隆基不是個冷心冷情之人,多年來的照顧也好,合作也好,他一定會看在眼裏、放在心上,雖然他平日裏很少表達。但她沒想到,就在今日,看似尋常如每一日,他竟突然地開口了。她更沒想到,他竟會用如此直接的表達方式,說出口的話竟也這般有份量。
蕭江沅一直以來,情緒上很少有波動,今夜卻著實感動了一番。這代表她多年的付出終於有了些許的迴報,也代表李隆基認可了她作為宦官的價值和意義,盡管這並不意味著,李隆基會因此便放棄讓她迴歸女子的身份。
蕭江沅看似隨遇而安,實則並不容易知足,可今夜,她想細細品品這滋味。
這話的份量確實不輕,竟能讓一直淡淡坐在一邊安然辦公的張九齡,極為偶然地筆下一頓,就連剛剛聽聞張嘉貞和張說打架的時候,他作為張說引為同宗又大力提攜之人,都沒有任何反應。
而此時,張九齡已經擬好了晉封楊思勖的製書。李隆基看罷,隻覺得萬分滿意:“天色已晚,這裏也無其他事了,你且隨邊令史去用一用晚膳,然後再去中書省值夜吧。”
張九齡感激過李隆基的細心,又向蕭江沅和楊思勖相互致禮,便退出了紫宸殿,全程沒有多說一個字,仿佛什麽都沒有聽到一般。
待張九齡離去,李隆基不禁歎道:“真是個不一般的人物,一身正氣卻溫文爾雅,不鋒利而堅韌,怎麽跟張相公聚到一起了呢?除了文采,張相公能與他說得上話,其他的,張相公怎麽同他比啊?”
再如何逃避也沒用,李隆基終是讓蕭江沅親自去中書院一趟,無論如何都要讓張說和張嘉貞承諾,以後他們二人必將和平相處,隻是表麵上的也可以。實在不行,他學一學中宗皇帝的方法,幹脆讓他二人連為同宗結拜兄弟也成。
蕭江沅把李隆基的話轉達成了淡淡的威脅,這下張說和張嘉貞都老實了。
待蕭江沅離開,張九齡才從屏風後走了出來——他剛剛來通知過張說,日後對待蕭江沅,要以尊敬為主,保持距離為輔。具體是為什麽,他身為中書舍人,為了保證天子身邊的事至少不從他的口中泄露,便怎麽都不肯說。
張說起初不明白,卻仍是照做了,盡管他是挨打的一方,就算鬧到天子麵前甚至朝堂之上,他也理直氣壯。
張嘉貞則是覺得,今晚的蕭江沅與他從前見過的不太一樣,讓他不由自主地便想聽話,反正聽她的準沒錯。
一場鬧劇到此結束,歡笑卻並沒有停止。李隆基對蕭江沅的讚譽,也漸漸地在蕭江沅和楊思勖,甚至李隆基本人的授意下,流傳開來。
前朝很是熱鬧,後宮則意外地安靜。
自從尚宮之爭落敗,王皇後就把自己關在了蓬萊閣裏,再未出門。李隆基聽聞了此事,不覺有些擔心,就去蓬萊閣看過她幾次。可每次過去,王皇後要麽在率領身邊所有識字的人,苦讀醫書,要麽讓清陽公主入宮,給她嚐試各式各樣的民間助孕偏方。
於是,李隆基就不太想去了。一則壓力甚大,二則……他看到王皇後那般充滿熱忱幾近癡狂的模樣,會覺得愧疚。
——因為他從來就沒放棄過廢後的念頭。
這一年,機會終於來了。
王皇後多年未有身孕,能嚐試的方法都嚐試過了,故而她再如何強求,也沒有讓結果有任何的改變,更何況李隆基都不怎麽來了。百般無奈之下,她上書李隆基,請求他務必準許,讓她的哥哥王守一入宮相見,聊表慰藉。
李隆基沒有拒絕王皇後,王守一便再度堂而皇之地出入宮闈了。在王皇後的決心之下,王守一請來了一個法號為明悟的僧人,對外說是幫皇後靜心,實則是行壓勝之術,希望這最後不得不行的辦法,能讓他們願望達成。
那明悟幫王皇後做了一場“祭祀南北鬥”的法事,然後將法事中用到的那塊刻有“天”、“地”和“李隆基”五字的霹靂木,交給王皇後,讓她佩戴在身上,然後照著與霹靂木放置在一起的符文絹帛念上一遍,就算大功告成,最後靜候佳音即可。
隻可惜,佳音未得,噩耗已至。
蓬萊閣發生的一切,李隆基早已心知肚明,便拿捏好了時機,人贓並獲。
但有一點,李隆基始料未及,他也沒有想到,他的結發妻子,竟真能喪心病狂到這種地步!
——那符文上寫著的咒語是:佩此有子,當如則天皇後!
“他的官職是因先楚國公才得來的,如今先楚國公已死,他也該迴到他應該在的位置。”
李隆基想了想,道:“阿薑死都死了,何必對他的外甥趕盡殺絕,你當我真那麽冷酷無情?他做這太子中允也有一段日子了,便升他為國子司業吧。”
這倒是意外之喜。國子監副手司業,從四品下,掌儒學訓導之政,不僅升了職,也算有點實權了。
蕭江沅迴想起李林甫那一瞬間失控的神情,竟有些暗暗期待起來。她今日給了他機遇,不知日後,他能否用行動證明自己。一個在當朝宰相看來,連個郎官都不稱職的哥奴,日後能在朝堂上走到哪一步呢?
她正想著,邊令誠急匆匆入殿來報:“不好了,大家,出事了!”
蕭江沅聞言聲音一沉:“理好思緒,好好說話。”
邊令誠忙道了一句“是”,才接著說:“張尚書和張相公打起來了!”
張相公自然是張說,這個張尚書指的則是近日剛被李隆基召喚迴京,任職戶部尚書的張嘉貞。
眼下已是開元十二年,據戶部統計,自從宇文融覆田勸農三年來,全國上下足足增添了八十餘萬戶子民,同時有大量土地隨人口入籍,得稅收百萬餘貫。這對於李隆基來說可是個天大的好消息,但與此同時,戶部的工作量也大了起來,李隆基便覺得現任的戶部尚書能力不足了。想到從前張嘉貞確實精明強幹,便把他召了迴來,結果沒想到人才迴來沒幾天,就又出事了。
——還是在這一晚,李隆基親自安排,於中書院所設的接風洗塵飲宴上。
李隆基不覺有點頭疼,便聽又一個宦官入內報道:“啟聖人,左監門衛將軍凱旋,人已在大明宮外了!”
右監門衛將軍是蕭江沅,左監門衛將軍正是她結拜義兄楊思勖。七月五溪蠻族作亂,李隆基便派了楊思勖率兵前去平亂。楊思勖早在開元初年就小試牛刀,已得李隆基信任與肯定,如今更不負眾望,很快就平息了亂象,贏得十分痛快。
李隆基大悅之餘,剛見到楊思勖,就讓張九齡擬製:晉楊思勖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加輔國大將軍銜。然後,他笑對蕭江沅道:“你這義兄數年來步步高升,你怎麽還在原地?”
蕭江沅謙遜地道:“阿兄高升,乃是軍功之故,理所應當,無可指摘。臣無能,隻能在大家身邊,於一些小事上略加幫襯,多年不升官也算正常。”
更何況今日之前,她的位置還是大唐開國以來,宦官中最高者,而今日之後新的最高者雖換了人,卻還是她的義兄,其實差別不大,都在為宦官的勢力添磚加瓦。她雖不滿足,卻並不著急,隻要她身份不變,加官進爵是早晚的事。
蕭江沅身無大功,貿然升官恐會引得朝野側目,確實不如楊思勖順理成章,但這不代表李隆基不會想別的辦法,提高她的真實地位。
蕭江沅這些年來對李隆基的好,他心裏還是念著的,便道:“你這就妄自菲薄了。將軍當上,我寢方安,這便是將軍的功勞,誰也難以企及,誰都無可比擬。”
楊思勖也幫腔道:“正是。大家身邊事或大或小,千頭萬緒,若是老臣,可絕對做不來的,賢弟卻能得心應手,未曾出錯,又得大家如此讚譽,真真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了。”
蕭江沅知道李隆基不是個冷心冷情之人,多年來的照顧也好,合作也好,他一定會看在眼裏、放在心上,雖然他平日裏很少表達。但她沒想到,就在今日,看似尋常如每一日,他竟突然地開口了。她更沒想到,他竟會用如此直接的表達方式,說出口的話竟也這般有份量。
蕭江沅一直以來,情緒上很少有波動,今夜卻著實感動了一番。這代表她多年的付出終於有了些許的迴報,也代表李隆基認可了她作為宦官的價值和意義,盡管這並不意味著,李隆基會因此便放棄讓她迴歸女子的身份。
蕭江沅看似隨遇而安,實則並不容易知足,可今夜,她想細細品品這滋味。
這話的份量確實不輕,竟能讓一直淡淡坐在一邊安然辦公的張九齡,極為偶然地筆下一頓,就連剛剛聽聞張嘉貞和張說打架的時候,他作為張說引為同宗又大力提攜之人,都沒有任何反應。
而此時,張九齡已經擬好了晉封楊思勖的製書。李隆基看罷,隻覺得萬分滿意:“天色已晚,這裏也無其他事了,你且隨邊令史去用一用晚膳,然後再去中書省值夜吧。”
張九齡感激過李隆基的細心,又向蕭江沅和楊思勖相互致禮,便退出了紫宸殿,全程沒有多說一個字,仿佛什麽都沒有聽到一般。
待張九齡離去,李隆基不禁歎道:“真是個不一般的人物,一身正氣卻溫文爾雅,不鋒利而堅韌,怎麽跟張相公聚到一起了呢?除了文采,張相公能與他說得上話,其他的,張相公怎麽同他比啊?”
再如何逃避也沒用,李隆基終是讓蕭江沅親自去中書院一趟,無論如何都要讓張說和張嘉貞承諾,以後他們二人必將和平相處,隻是表麵上的也可以。實在不行,他學一學中宗皇帝的方法,幹脆讓他二人連為同宗結拜兄弟也成。
蕭江沅把李隆基的話轉達成了淡淡的威脅,這下張說和張嘉貞都老實了。
待蕭江沅離開,張九齡才從屏風後走了出來——他剛剛來通知過張說,日後對待蕭江沅,要以尊敬為主,保持距離為輔。具體是為什麽,他身為中書舍人,為了保證天子身邊的事至少不從他的口中泄露,便怎麽都不肯說。
張說起初不明白,卻仍是照做了,盡管他是挨打的一方,就算鬧到天子麵前甚至朝堂之上,他也理直氣壯。
張嘉貞則是覺得,今晚的蕭江沅與他從前見過的不太一樣,讓他不由自主地便想聽話,反正聽她的準沒錯。
一場鬧劇到此結束,歡笑卻並沒有停止。李隆基對蕭江沅的讚譽,也漸漸地在蕭江沅和楊思勖,甚至李隆基本人的授意下,流傳開來。
前朝很是熱鬧,後宮則意外地安靜。
自從尚宮之爭落敗,王皇後就把自己關在了蓬萊閣裏,再未出門。李隆基聽聞了此事,不覺有些擔心,就去蓬萊閣看過她幾次。可每次過去,王皇後要麽在率領身邊所有識字的人,苦讀醫書,要麽讓清陽公主入宮,給她嚐試各式各樣的民間助孕偏方。
於是,李隆基就不太想去了。一則壓力甚大,二則……他看到王皇後那般充滿熱忱幾近癡狂的模樣,會覺得愧疚。
——因為他從來就沒放棄過廢後的念頭。
這一年,機會終於來了。
王皇後多年未有身孕,能嚐試的方法都嚐試過了,故而她再如何強求,也沒有讓結果有任何的改變,更何況李隆基都不怎麽來了。百般無奈之下,她上書李隆基,請求他務必準許,讓她的哥哥王守一入宮相見,聊表慰藉。
李隆基沒有拒絕王皇後,王守一便再度堂而皇之地出入宮闈了。在王皇後的決心之下,王守一請來了一個法號為明悟的僧人,對外說是幫皇後靜心,實則是行壓勝之術,希望這最後不得不行的辦法,能讓他們願望達成。
那明悟幫王皇後做了一場“祭祀南北鬥”的法事,然後將法事中用到的那塊刻有“天”、“地”和“李隆基”五字的霹靂木,交給王皇後,讓她佩戴在身上,然後照著與霹靂木放置在一起的符文絹帛念上一遍,就算大功告成,最後靜候佳音即可。
隻可惜,佳音未得,噩耗已至。
蓬萊閣發生的一切,李隆基早已心知肚明,便拿捏好了時機,人贓並獲。
但有一點,李隆基始料未及,他也沒有想到,他的結發妻子,竟真能喪心病狂到這種地步!
——那符文上寫著的咒語是:佩此有子,當如則天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