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聞言,心神都是一震。
他們光顧著抱怨,卻沒想過要如何改變這一切,劉幽求這句話仿佛剛剛打開的閘門,讓他們洪流一般的思緒,洶湧蓬勃而出,滔滔而來。隨即精神不由一振,他們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李隆基身上。
李隆基沒有絲毫意外之色,仿佛這句話是他授意劉幽求說的一般。他淺淺地勾唇笑著,將眼前眾人一一看過。
見李隆基但笑不語,劉幽求接著道:“韋後做了這麽多,隻怕是早已有了謀朝篡位之心,再這樣下去,大唐之存亡都未可知,你我本就如同螻蟻,到時候又該如何?”頓了頓,一字一頓地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四周瞬息一靜,李隆基收迴目光,垂眸一笑,頗有幾分無奈地攤了攤手:“依劉公所言,我能怎麽做呢?”
劉幽求道:“昔日則天皇後寵幸二張,先帝為了中興大唐,是如何做的?”
“……政變?”
“正是!”
政變一事,李隆基也不過今日才有所想法,可劉幽求顯然是來此之前,心裏就有了打算,甚至可能已製定了計劃,隻差尋得一個合適的人,來做他的伯樂和主君了。李隆基對劉幽求愈發欣賞,口中卻歎道:“劉公可真是高看三郎了。三郎不過區區郡王,手上不過一批儀仗,根本算不得兵力,又無能臣相助,僅僅救父親脫困一事,三郎便已是無計可施,又何談政變?”
劉幽求率先朝李隆基拜道:“臣願隨大王左右,助大王撥亂反正,救國救己,為國為民!”
在座諸人誰都不是傻子,聽到李隆基這樣說,還能不明白他是什麽意思?這半年多相交以來,李隆基是個什麽樣的人,他們大致都已有所了解,對他自然是心服口服。此刻相王府受困,大唐也隱約有風雨飄搖之勢,他們都是小人物,壞的影響微乎極微——已經這樣了,還能再壞到什麽程度呢?
古往今來,往往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今日是小人物,明日就有可能封侯拜相,百年前大唐開國,不就有許多這樣的人嗎?
隻要政變成功了,眼前這位臨淄王便立下了大功。他推翻了韋後,總不是為了讓新帝坐穩皇位吧?相王做了皇帝,他居功至偉,那便是太子了,是未來的皇帝,他們跟著他,何愁不能一躍成為大功臣,三品五品又都算得了什麽?既能建功立業,封妻蔭子,又可效忠大唐,以全忠義,有何不能為?
眾人相視一眼,齊齊拜道:“臣願隨大王左右,效犬馬之勞!”
書房裏的氣氛一時異常振奮人心,李隆基的心情頓時好了很多,卻總覺得有哪裏不夠。他剛要起身扶起眾人,便聽一陣敲門聲響起,同時蕭江沅的聲音淡淡地傳來:“奴婢迴來了。”
其實,她已經在門外聽了很久了。
劉幽求之謀雖未透露隻言片語,她卻和李隆基一樣,品出了不少的意味。此刻眾人都已被動員起來,興致勃勃,十分振奮,那樣大的一個計劃,這便要確定了?
是時候打斷他們了。
蕭江沅一入書房,便見眾人紛紛坐好。她一時明白了什麽,卻一副視而不見的模樣,行過禮後,淡然一笑:“相王一切還好,還請阿郎放心。”
方才的氛圍驟然被打散,眾人已有些迴過神來,迴想起自己方才說的做的,有的神色不改,有的則臉色稍變。李隆基眼見他們如此,立即明白了是哪裏不夠了——堅定與忠心。
“此事事關重大,牽係了你我的身家性命,當然不可貿然決定。”李隆基當即道,“兄弟們若是想迴去仔細考慮一番,倒也不是不可。隻是……此事畢竟非同小可,稍有牽連也是大罪,若有誰存著戴罪立功的心思,將三郎賣了,三郎也隻能自認倒黴……”
“大王說的這是哪裏話?”葛福順不樂意了,“臣這便立誓,今日之事若是說出去哪怕一個字,就叫我不得好死!”
李隆基平日裏便是俠肝義膽,交好的人自然品性也不算太差,他們又都在長安生活多年,此等機密要如何處置,自己怎能心裏沒數?當即齊聲立誓賭咒,絕不泄露今日言談之所有,與李隆基相約了兩日後重聚,他們便各懷心思,灑然拜別。
在葛福順等人結伴離開的時候,李隆基一直斜睨著劉幽求。劉幽求自然注意到了這道目光,心下感知到了什麽,便動作慢了幾分,在屋內隻剩下李隆基主仆和自己之後,拱手問道:“大王留臣,可是有事?”
李隆基這才把目光投向書房門外:“方才,你可看出了什麽?”
劉幽求道:“他們的應承暫時還多為衝動,若能當機立斷立刻成事,便也罷了,隻可惜此事太過重大,單是計劃最快也要經曆數日,尚不能保萬無一失,若是敗了,其罪又極大,不是今日,也會是明日,他們早晚會對此事產生懷疑和動搖,與其到時候人心不穩,誤了大事,不如眼下就杜絕了這一隱晦,讓他們堅定效忠。”
蕭江沅暗暗點頭——方才李隆基一直以退為進,便是為此。他要的是忠心又堅定的幕僚與手下,而非隨時會給他造成麻煩的識時務者,正因事關重大,他才要寧缺毋濫。
這一點,她也是因為多年與李隆基相識,對他有所了解才得以明了,劉幽求此先與李隆基並無接觸,此刻卻能一點即透,當真非尋常之才。隻是太過鋒芒畢露,又恃才傲物,恐怕難得長久。
這卻是不重要的,此人眼下能用便好,他來日如何,是要看他自己,與他人就無關了。
李隆基也滿意地勾了勾唇角:“那我將人心一事交給劉公去辦,不知劉公可否勝任?”
劉幽求又是一驚。眼前的郡王還這麽年輕,就擁有了這般用人不疑的氣度,這樣的坦蕩與豁達,哪裏是尋常人能夠做到的?他愈發覺得今日自己摸對了門道,人生大業,出將入相,終於到了眼前!
“臣必當不負大王所望!兩日之後,今日在座之人,一個都不會少!”
李隆基對這個答複十分滿意,便親自送了劉幽求到五王宅門口,蕭江沅也一直跟著。待劉幽求走後,她暗歎了一聲:“如今文臣謀士也有了,可算全了。”
“你說什麽?”李隆基沒聽清。
“奴婢說,阿郎心中偉業,或許將到實現的那一天了。”
李隆基隻付之一笑,轉身往宅中走去:“你去了相王府,就隻知道了阿耶安好?”
“相王托奴婢轉告阿郎,若有輕舉妄動,便要不認阿郎這個兒子了。”
“……我便知道會是這樣。”李隆基的聲音沉了沉,“此次我卻不想遵從了。”
“阿郎,這可是不孝。”
李隆基輕笑一聲:“若是事成,他也真的要依他所言那般,不認我麽?”
若是事成,李旦便要取代新帝,登臨帝位,李隆基再如何居功至偉,也越不過親生父親去,到時候,李旦還能這樣言出必行,不認李隆基這個兒子,也不做這個皇帝麽?
就算他真的能做到,朝臣們也是不允許的吧。
頓了頓,李隆基低聲道:“到時候,他認也得認,不認也得認。”
兩日之後,果真一個都沒少,還多了一個普潤。這一天的葛福順等人已非之前模樣,個個滿懷信心,毫無猶豫,誓要將韋氏推翻!
王毛仲和李宜德向來是李隆基的貼身仆人,因蕭江沅來了,才退居二線。但許多大事,李隆基並沒有因此便隱瞞了他們,還給他們參與的機會,特別是此次這種足以讓他們擺脫賤籍,反仆為主的機遇,李隆基從無吝嗇。
李宜德向來老實,李隆基說什麽便是什麽,他跟著做便是了。但王毛仲就不同了。他自小跟在李隆基身邊,便是因為機靈二字,這兩個字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不用說了,壞處則是,許多事,他要比一般的人看到的更多。
他對李隆基這次要做的事,並不認同。且不說韋後不一定會謀朝篡位,就算她真的那樣做了,難道僅憑他家阿郎和這幾個連五品都沒混上的人,便能攔阻,甚至轉圜得了?
韋後有的是太後的名分,對付她那就是謀逆,是造反,老百姓可不管你是否為國為民,他們隻要看到你在新帝存在的時候,便對太後豎起征討的大旗,便會將你視為叛逆,人人得而誅之。師出無名,又不得民心,這事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還有什麽計劃的必要?
韋後還有五萬府兵,五萬啊,別說鎮守長安圍困相王府了,就是韋後立即廢掉新帝,自己登基,也控製得住整個長安!而他家阿郎呢,葛福順和陳玄禮雖身在號稱“天子親兵”的萬騎,卻也不過兩個果毅,能領來多少願意效忠的兵?
這些道理,連他都看得明白,那蕭內侍卻為何沒有絲毫阻攔,反倒有順水推舟之勢?這樣也配做阿郎的貼身小廝?
盛唐絕唱
他們光顧著抱怨,卻沒想過要如何改變這一切,劉幽求這句話仿佛剛剛打開的閘門,讓他們洪流一般的思緒,洶湧蓬勃而出,滔滔而來。隨即精神不由一振,他們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李隆基身上。
李隆基沒有絲毫意外之色,仿佛這句話是他授意劉幽求說的一般。他淺淺地勾唇笑著,將眼前眾人一一看過。
見李隆基但笑不語,劉幽求接著道:“韋後做了這麽多,隻怕是早已有了謀朝篡位之心,再這樣下去,大唐之存亡都未可知,你我本就如同螻蟻,到時候又該如何?”頓了頓,一字一頓地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四周瞬息一靜,李隆基收迴目光,垂眸一笑,頗有幾分無奈地攤了攤手:“依劉公所言,我能怎麽做呢?”
劉幽求道:“昔日則天皇後寵幸二張,先帝為了中興大唐,是如何做的?”
“……政變?”
“正是!”
政變一事,李隆基也不過今日才有所想法,可劉幽求顯然是來此之前,心裏就有了打算,甚至可能已製定了計劃,隻差尋得一個合適的人,來做他的伯樂和主君了。李隆基對劉幽求愈發欣賞,口中卻歎道:“劉公可真是高看三郎了。三郎不過區區郡王,手上不過一批儀仗,根本算不得兵力,又無能臣相助,僅僅救父親脫困一事,三郎便已是無計可施,又何談政變?”
劉幽求率先朝李隆基拜道:“臣願隨大王左右,助大王撥亂反正,救國救己,為國為民!”
在座諸人誰都不是傻子,聽到李隆基這樣說,還能不明白他是什麽意思?這半年多相交以來,李隆基是個什麽樣的人,他們大致都已有所了解,對他自然是心服口服。此刻相王府受困,大唐也隱約有風雨飄搖之勢,他們都是小人物,壞的影響微乎極微——已經這樣了,還能再壞到什麽程度呢?
古往今來,往往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今日是小人物,明日就有可能封侯拜相,百年前大唐開國,不就有許多這樣的人嗎?
隻要政變成功了,眼前這位臨淄王便立下了大功。他推翻了韋後,總不是為了讓新帝坐穩皇位吧?相王做了皇帝,他居功至偉,那便是太子了,是未來的皇帝,他們跟著他,何愁不能一躍成為大功臣,三品五品又都算得了什麽?既能建功立業,封妻蔭子,又可效忠大唐,以全忠義,有何不能為?
眾人相視一眼,齊齊拜道:“臣願隨大王左右,效犬馬之勞!”
書房裏的氣氛一時異常振奮人心,李隆基的心情頓時好了很多,卻總覺得有哪裏不夠。他剛要起身扶起眾人,便聽一陣敲門聲響起,同時蕭江沅的聲音淡淡地傳來:“奴婢迴來了。”
其實,她已經在門外聽了很久了。
劉幽求之謀雖未透露隻言片語,她卻和李隆基一樣,品出了不少的意味。此刻眾人都已被動員起來,興致勃勃,十分振奮,那樣大的一個計劃,這便要確定了?
是時候打斷他們了。
蕭江沅一入書房,便見眾人紛紛坐好。她一時明白了什麽,卻一副視而不見的模樣,行過禮後,淡然一笑:“相王一切還好,還請阿郎放心。”
方才的氛圍驟然被打散,眾人已有些迴過神來,迴想起自己方才說的做的,有的神色不改,有的則臉色稍變。李隆基眼見他們如此,立即明白了是哪裏不夠了——堅定與忠心。
“此事事關重大,牽係了你我的身家性命,當然不可貿然決定。”李隆基當即道,“兄弟們若是想迴去仔細考慮一番,倒也不是不可。隻是……此事畢竟非同小可,稍有牽連也是大罪,若有誰存著戴罪立功的心思,將三郎賣了,三郎也隻能自認倒黴……”
“大王說的這是哪裏話?”葛福順不樂意了,“臣這便立誓,今日之事若是說出去哪怕一個字,就叫我不得好死!”
李隆基平日裏便是俠肝義膽,交好的人自然品性也不算太差,他們又都在長安生活多年,此等機密要如何處置,自己怎能心裏沒數?當即齊聲立誓賭咒,絕不泄露今日言談之所有,與李隆基相約了兩日後重聚,他們便各懷心思,灑然拜別。
在葛福順等人結伴離開的時候,李隆基一直斜睨著劉幽求。劉幽求自然注意到了這道目光,心下感知到了什麽,便動作慢了幾分,在屋內隻剩下李隆基主仆和自己之後,拱手問道:“大王留臣,可是有事?”
李隆基這才把目光投向書房門外:“方才,你可看出了什麽?”
劉幽求道:“他們的應承暫時還多為衝動,若能當機立斷立刻成事,便也罷了,隻可惜此事太過重大,單是計劃最快也要經曆數日,尚不能保萬無一失,若是敗了,其罪又極大,不是今日,也會是明日,他們早晚會對此事產生懷疑和動搖,與其到時候人心不穩,誤了大事,不如眼下就杜絕了這一隱晦,讓他們堅定效忠。”
蕭江沅暗暗點頭——方才李隆基一直以退為進,便是為此。他要的是忠心又堅定的幕僚與手下,而非隨時會給他造成麻煩的識時務者,正因事關重大,他才要寧缺毋濫。
這一點,她也是因為多年與李隆基相識,對他有所了解才得以明了,劉幽求此先與李隆基並無接觸,此刻卻能一點即透,當真非尋常之才。隻是太過鋒芒畢露,又恃才傲物,恐怕難得長久。
這卻是不重要的,此人眼下能用便好,他來日如何,是要看他自己,與他人就無關了。
李隆基也滿意地勾了勾唇角:“那我將人心一事交給劉公去辦,不知劉公可否勝任?”
劉幽求又是一驚。眼前的郡王還這麽年輕,就擁有了這般用人不疑的氣度,這樣的坦蕩與豁達,哪裏是尋常人能夠做到的?他愈發覺得今日自己摸對了門道,人生大業,出將入相,終於到了眼前!
“臣必當不負大王所望!兩日之後,今日在座之人,一個都不會少!”
李隆基對這個答複十分滿意,便親自送了劉幽求到五王宅門口,蕭江沅也一直跟著。待劉幽求走後,她暗歎了一聲:“如今文臣謀士也有了,可算全了。”
“你說什麽?”李隆基沒聽清。
“奴婢說,阿郎心中偉業,或許將到實現的那一天了。”
李隆基隻付之一笑,轉身往宅中走去:“你去了相王府,就隻知道了阿耶安好?”
“相王托奴婢轉告阿郎,若有輕舉妄動,便要不認阿郎這個兒子了。”
“……我便知道會是這樣。”李隆基的聲音沉了沉,“此次我卻不想遵從了。”
“阿郎,這可是不孝。”
李隆基輕笑一聲:“若是事成,他也真的要依他所言那般,不認我麽?”
若是事成,李旦便要取代新帝,登臨帝位,李隆基再如何居功至偉,也越不過親生父親去,到時候,李旦還能這樣言出必行,不認李隆基這個兒子,也不做這個皇帝麽?
就算他真的能做到,朝臣們也是不允許的吧。
頓了頓,李隆基低聲道:“到時候,他認也得認,不認也得認。”
兩日之後,果真一個都沒少,還多了一個普潤。這一天的葛福順等人已非之前模樣,個個滿懷信心,毫無猶豫,誓要將韋氏推翻!
王毛仲和李宜德向來是李隆基的貼身仆人,因蕭江沅來了,才退居二線。但許多大事,李隆基並沒有因此便隱瞞了他們,還給他們參與的機會,特別是此次這種足以讓他們擺脫賤籍,反仆為主的機遇,李隆基從無吝嗇。
李宜德向來老實,李隆基說什麽便是什麽,他跟著做便是了。但王毛仲就不同了。他自小跟在李隆基身邊,便是因為機靈二字,這兩個字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不用說了,壞處則是,許多事,他要比一般的人看到的更多。
他對李隆基這次要做的事,並不認同。且不說韋後不一定會謀朝篡位,就算她真的那樣做了,難道僅憑他家阿郎和這幾個連五品都沒混上的人,便能攔阻,甚至轉圜得了?
韋後有的是太後的名分,對付她那就是謀逆,是造反,老百姓可不管你是否為國為民,他們隻要看到你在新帝存在的時候,便對太後豎起征討的大旗,便會將你視為叛逆,人人得而誅之。師出無名,又不得民心,這事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還有什麽計劃的必要?
韋後還有五萬府兵,五萬啊,別說鎮守長安圍困相王府了,就是韋後立即廢掉新帝,自己登基,也控製得住整個長安!而他家阿郎呢,葛福順和陳玄禮雖身在號稱“天子親兵”的萬騎,卻也不過兩個果毅,能領來多少願意效忠的兵?
這些道理,連他都看得明白,那蕭內侍卻為何沒有絲毫阻攔,反倒有順水推舟之勢?這樣也配做阿郎的貼身小廝?
盛唐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