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無事,大家都休息得很好,李自成的追兵也沒有在夜間跟來,他們也怕掉落懸崖下摔死。
天亮的時候,王昊又查看了一下孫傳庭的傷勢。
發現孫傳庭的情況已經有了明顯好轉,燒也退了,傷口也沒有發炎,傷口周邊的肌肉的紅腫也消退了很多。
王昊又給孫傳庭喂了三粒“絕世仙丹”。
同時不忘叮囑他:“受恩莫忘。”
……
吃過早餐之後,有留在“七十二拐”放哨的親兵過來稟報:
“稟告提督大人,有大隊賊軍已進入“七十二拐”的山道,人數很多,至少在五千人以上。”
看來,李自成還是不甘心,必欲致孫傳庭於死地而後快。
不過,這種山道,他來十萬大軍都沒用。
隻要用一百名燧發火槍兵守在上麵,給他們足夠的彈藥,來多少死多少。
……
將斷後的事交給奶奶的熊……熊少平。
如圖所示:
……
(附錄圖片,奶奶的熊。)
……
王昊給了熊少平兩百名親兵,又給了他一些火藥包。叮囑他守上一天就行。
然後,就砍了兩根木杆,用一塊布匹紮在兩根木杆之間。
親手為孫傳庭做了一副擔架,讓親兵們輪流抬著孫傳庭走。
同時不忘叮囑孫傳庭:“受恩莫忘。”
……
白陘的道路,最艱險的就是“七十拐”和“山巔”路。過了這兩個地方,雖然道路依舊艱險,但卻好走了很多。
不過,依舊走得不快。
因為孫傳庭的身體有些支撐不住。
此前失血很多身體很虛,後來,清洗爛肉和傷口縫合時,又幾次疼得昏死過去。這樣反複折騰,自然是大傷元氣,沒有個三五個月,估計都恢複不過來。
現在雖然有人用擔架抬著他走,但是,山路蜿蜒曲折,高低不平,在這種山路上抬著擔架走,也難免會有顛簸。幾乎是每隔兩個小時,就要停下來休息一段時間。
就這樣走了兩天,到第三天早上時,斷後的熊少平也跟上來了。李自成的軍隊又死了上千人。最後,李雙喜和高一功見根本無法通過“七十二拐”和“山巔路”,隻好心不甘情不願地退迴去了。
就這樣又走兩個時辰,便來到了黑毛溝大峽穀。
……
(附錄圖片:黑毛溝大峽穀。)
……
這裏差不多相當於是白陘的出口,出了這裏就到達了山西晉城市陵川縣馬圪當鄉雙底村了。
峽穀全長大約4公裏左右,白陘的道路從狹穀中間穿過。這是非常險峻的深穀幽峽,峽穀蜿蜒,峭壁聳天,最窄處不足10米。
峽穀中修有關隘。
這種地方修的關隘,要想強攻是非常困難的,在原本的曆史上,直到孫傳庭死後,李自成才從陝西方向攻入山西。若是想從白陘攻入山西,幾乎是不可的。
而現在,山西全境都還在明軍手上。
守在關隘中的,是山西總兵周遇吉。這個周遇吉,也算是一員良將。
在原本的曆史上,周遇吉多次擊退張獻忠和李自成對山西的進攻,並且,周遇吉還曾數次與清軍血戰。到崇禎十六年,孫傳庭戰死之後,李自成揮師攻打山西,周遇吉率軍抵抗,最後因寡不敵眾,在寧武關死戰不退,被亂箭射死。
從官職上來說,周遇吉算是孫傳庭的下屬。
不過,王昊並不想暴露孫傳庭的行蹤,隻是寫了份通關文書,再蓋上孫傳庭隨身攜帶的印授,便順利通過了關隘。
過了關隘,便進入了山西。
到了這裏,才算是徹底擺脫了李自成的追兵,然後,便依舊混在商隊之中,踏上了返迴皮島的行程。
……
……
懷慶府,李自成軍營。
李自成大勝了一場,擊敗了宿敵孫傳庭,民軍士氣大振。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孫傳庭給跑了。
為此,李自成連續派出了三支追兵,第一支李過率五百騎兵追擊,李過戰死,騎兵被擊潰;第二支李雙喜帶一千騎兵追擊,在“白陘七十二拐”遇阻,死傷過半;第三支田見秀帶五千人追擊,也先後受阻於“白陘七十二拐”和山巔道。
“到底還是讓這隻惡魔給跑掉了。”
慶功宴上,李自成歎了口氣,略微覺得有些美中不足。
“闖王勿憂。”
一旁的牛金星站起身來,向李自成施了一禮道:
“聽說那孫傳庭身受多處重傷,早已奄奄一息。如今時至夏日,外邪易入。依屬下看,孫傳庭就算不死,也活不了多久了。
而且,如今闖王大勢已成,而明軍精銳盡失。就算孫傳庭活得好好的,也休想再撼動闖王半分!”
帳中諸將聞言,紛紛出聲讚同。
隨後,軍師顧君恩又站出來說道:“明朝氣數已盡,精銳盡失,再無人能擋闖王兵鋒。依屬下之見,咱們今後再也不需要到處轉戰劫掠了。
咱們應該據城而守,設官牧民,圈地稱王,圖謀萬世基業了。”
“難道……叫闖王不好嗎?”李自成問道。
“不是不好。”
顧君恩笑道:“闖王這個稱號,倒是威武霸氣,但卻不適合用來建國。如果咱們要建國,稱為……“闖國”,未免就顯得不夠文雅。為了建國著想,還是得改一個文雅點的王號為好。”
李自成想了一下,覺得“闖王”這個稱號,也確實是匪氣太重,隻適合於在建國之前使用。
遂問道:“依顧軍師之見,該取何稱號?”
顧君恩道:“前有劉伯溫為太祖朱元璋算卜,卜明朝曆數之長短時,劉伯溫曾有言曰:朱氏基業三百單八,遇順則止。”
李自成不是很明白,便向顧君恩拱了拱手道:“還請軍師解惑。”
“大王客氣了。”
顧君恩還了一禮,又接著說道:“這個“三百單八”,不是三百零八年,而是一個“順”字。
這個“順”字,左邊是豎著的“三”,右邊的上部是“百”字,中間是“一”字,下部是“八”字。
所以,“順”字拆開,就是……“三百一八”,一為單,故可稱為是“三百單八”。
後麵一句“遇順則止”,意思是……明朝氣數,在遇到順王後就完結了。
因此,屬下建議大王的王號裏,得有一個“順”字,所建的國號裏,也得有一個“順”字。”
李自成一聽,覺得賊有道理。
經過一番討論,便決定趁機攻打潼關奪取西安,等到攻破西安後,再以西安為都城,稱王建國。
從此刻起,李自成便正式結束了流寇生涯。
並且決定采納顧君恩的建議,每攻下一塊地盤,就給百姓分田分地,善待讀書人,設官牧民,建立屬於他自己的行政管理架構。
……
(附錄圖片二:劉伯溫預言碑,至今無人能懂。)
……
(附錄圖片一:神機妙算劉伯溫。)
天亮的時候,王昊又查看了一下孫傳庭的傷勢。
發現孫傳庭的情況已經有了明顯好轉,燒也退了,傷口也沒有發炎,傷口周邊的肌肉的紅腫也消退了很多。
王昊又給孫傳庭喂了三粒“絕世仙丹”。
同時不忘叮囑他:“受恩莫忘。”
……
吃過早餐之後,有留在“七十二拐”放哨的親兵過來稟報:
“稟告提督大人,有大隊賊軍已進入“七十二拐”的山道,人數很多,至少在五千人以上。”
看來,李自成還是不甘心,必欲致孫傳庭於死地而後快。
不過,這種山道,他來十萬大軍都沒用。
隻要用一百名燧發火槍兵守在上麵,給他們足夠的彈藥,來多少死多少。
……
將斷後的事交給奶奶的熊……熊少平。
如圖所示:
……
(附錄圖片,奶奶的熊。)
……
王昊給了熊少平兩百名親兵,又給了他一些火藥包。叮囑他守上一天就行。
然後,就砍了兩根木杆,用一塊布匹紮在兩根木杆之間。
親手為孫傳庭做了一副擔架,讓親兵們輪流抬著孫傳庭走。
同時不忘叮囑孫傳庭:“受恩莫忘。”
……
白陘的道路,最艱險的就是“七十拐”和“山巔”路。過了這兩個地方,雖然道路依舊艱險,但卻好走了很多。
不過,依舊走得不快。
因為孫傳庭的身體有些支撐不住。
此前失血很多身體很虛,後來,清洗爛肉和傷口縫合時,又幾次疼得昏死過去。這樣反複折騰,自然是大傷元氣,沒有個三五個月,估計都恢複不過來。
現在雖然有人用擔架抬著他走,但是,山路蜿蜒曲折,高低不平,在這種山路上抬著擔架走,也難免會有顛簸。幾乎是每隔兩個小時,就要停下來休息一段時間。
就這樣走了兩天,到第三天早上時,斷後的熊少平也跟上來了。李自成的軍隊又死了上千人。最後,李雙喜和高一功見根本無法通過“七十二拐”和“山巔路”,隻好心不甘情不願地退迴去了。
就這樣又走兩個時辰,便來到了黑毛溝大峽穀。
……
(附錄圖片:黑毛溝大峽穀。)
……
這裏差不多相當於是白陘的出口,出了這裏就到達了山西晉城市陵川縣馬圪當鄉雙底村了。
峽穀全長大約4公裏左右,白陘的道路從狹穀中間穿過。這是非常險峻的深穀幽峽,峽穀蜿蜒,峭壁聳天,最窄處不足10米。
峽穀中修有關隘。
這種地方修的關隘,要想強攻是非常困難的,在原本的曆史上,直到孫傳庭死後,李自成才從陝西方向攻入山西。若是想從白陘攻入山西,幾乎是不可的。
而現在,山西全境都還在明軍手上。
守在關隘中的,是山西總兵周遇吉。這個周遇吉,也算是一員良將。
在原本的曆史上,周遇吉多次擊退張獻忠和李自成對山西的進攻,並且,周遇吉還曾數次與清軍血戰。到崇禎十六年,孫傳庭戰死之後,李自成揮師攻打山西,周遇吉率軍抵抗,最後因寡不敵眾,在寧武關死戰不退,被亂箭射死。
從官職上來說,周遇吉算是孫傳庭的下屬。
不過,王昊並不想暴露孫傳庭的行蹤,隻是寫了份通關文書,再蓋上孫傳庭隨身攜帶的印授,便順利通過了關隘。
過了關隘,便進入了山西。
到了這裏,才算是徹底擺脫了李自成的追兵,然後,便依舊混在商隊之中,踏上了返迴皮島的行程。
……
……
懷慶府,李自成軍營。
李自成大勝了一場,擊敗了宿敵孫傳庭,民軍士氣大振。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孫傳庭給跑了。
為此,李自成連續派出了三支追兵,第一支李過率五百騎兵追擊,李過戰死,騎兵被擊潰;第二支李雙喜帶一千騎兵追擊,在“白陘七十二拐”遇阻,死傷過半;第三支田見秀帶五千人追擊,也先後受阻於“白陘七十二拐”和山巔道。
“到底還是讓這隻惡魔給跑掉了。”
慶功宴上,李自成歎了口氣,略微覺得有些美中不足。
“闖王勿憂。”
一旁的牛金星站起身來,向李自成施了一禮道:
“聽說那孫傳庭身受多處重傷,早已奄奄一息。如今時至夏日,外邪易入。依屬下看,孫傳庭就算不死,也活不了多久了。
而且,如今闖王大勢已成,而明軍精銳盡失。就算孫傳庭活得好好的,也休想再撼動闖王半分!”
帳中諸將聞言,紛紛出聲讚同。
隨後,軍師顧君恩又站出來說道:“明朝氣數已盡,精銳盡失,再無人能擋闖王兵鋒。依屬下之見,咱們今後再也不需要到處轉戰劫掠了。
咱們應該據城而守,設官牧民,圈地稱王,圖謀萬世基業了。”
“難道……叫闖王不好嗎?”李自成問道。
“不是不好。”
顧君恩笑道:“闖王這個稱號,倒是威武霸氣,但卻不適合用來建國。如果咱們要建國,稱為……“闖國”,未免就顯得不夠文雅。為了建國著想,還是得改一個文雅點的王號為好。”
李自成想了一下,覺得“闖王”這個稱號,也確實是匪氣太重,隻適合於在建國之前使用。
遂問道:“依顧軍師之見,該取何稱號?”
顧君恩道:“前有劉伯溫為太祖朱元璋算卜,卜明朝曆數之長短時,劉伯溫曾有言曰:朱氏基業三百單八,遇順則止。”
李自成不是很明白,便向顧君恩拱了拱手道:“還請軍師解惑。”
“大王客氣了。”
顧君恩還了一禮,又接著說道:“這個“三百單八”,不是三百零八年,而是一個“順”字。
這個“順”字,左邊是豎著的“三”,右邊的上部是“百”字,中間是“一”字,下部是“八”字。
所以,“順”字拆開,就是……“三百一八”,一為單,故可稱為是“三百單八”。
後麵一句“遇順則止”,意思是……明朝氣數,在遇到順王後就完結了。
因此,屬下建議大王的王號裏,得有一個“順”字,所建的國號裏,也得有一個“順”字。”
李自成一聽,覺得賊有道理。
經過一番討論,便決定趁機攻打潼關奪取西安,等到攻破西安後,再以西安為都城,稱王建國。
從此刻起,李自成便正式結束了流寇生涯。
並且決定采納顧君恩的建議,每攻下一塊地盤,就給百姓分田分地,善待讀書人,設官牧民,建立屬於他自己的行政管理架構。
……
(附錄圖片二:劉伯溫預言碑,至今無人能懂。)
……
(附錄圖片一:神機妙算劉伯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