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王昊做出端茶送客之舉,陳演心中雖有些許不滿,但也不敢過多表露。
隻得緩緩站起身來,向王昊拱手施禮,表示自己還有要事,需要迴驛站處理。
堂堂的內閣次輔兼欽差大臣,不遠千裏來到這皮島之上,卻未曾料到,竟然連一頓飯都沒能吃完,便被王昊如此生硬地給“請”出了將軍府。
然而,對於陳演而言,這次前來皮島雖然遭遇這般冷遇,但其實他此行的目的已經算是基本達成了。
通過與王昊短暫的接觸以及觀察其言行舉止,陳演覺得目前的王昊尚無造反之意。想來應該隻是心中憋著一股悶氣,需要朝廷乃至崇禎皇帝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或者交代罷了。
這個其實很好辦。
背鍋的人早就找好了……周延儒和陳新甲,這兩人早就被關押在大牢裏了。
如果崇禎舍得,隻要將這兩人的腦袋砍掉送到皮島,估計也就可以將王昊安撫得七七八八了。
然後再給些賞賜,再給張若麒和邱民仰升一升官職,估計這事情也就過去了。
於是,陳演和張若麒在皮島的驛館裏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便搭上來往於登州和皮島船隻,迴京複命去了。
……
在送走了陳演和張若麒的第二天。
一大早的,王昊又將皮島上的幾位核心人物叫到一起開會。
這一次,王昊開會的主要目的,是想談談軍隊的重組和調整方麵的事情。
之前,由於王昊這支軍隊主要是在沿海或海島附近作戰,因此,幾乎所有的軍隊既是水師又是陸師。與之對應的,手下的幾員主要將領,也是既管水師又管陸師。
但是,現在的實際情況又有了一些改變。
按計劃,再過幾天,就要出兵鐵山島,並進一步從清軍手中奪占整個平安道。
那麽接下來,東江軍將會開始進入離岸較遠的內陸地區作戰。因為,必須將水師和陸師分開,各司其職,進行分工更加明確的精細化管理。
通過一番仔細權衡,綜合考慮到手下將領們的能力和特長,王昊做出了以下決定:
其一,登萊的情況不做改變,依舊由王廷臣擔任總兵,兵力一萬,戰船100艘。這100艘為各登萊地區港口守衛船隊,不列於“第幾艦隊”編製,直接叫做……登萊船隊。
其二,濟州島的情況,也不做改變,由代理總兵林明駐守,兵力三萬,戰船兩百條。這兩百條戰船也是交給林明直接統領,不列入“第幾艦隊”,直接叫做……濟州島艦隊。
其三,王昊的第一艦隊不變,依舊叫第一艦隊,由王昊親任艦隊的統帥,許策和肖熊任副統帥。
不過,這支艦隊要進行擴編。
之前隻有七艦風帆戰列艦,分別是:蒼龍號、雷龍號、劍龍號、梁龍號、棘龍號、鯊龍號、甲龍號。
而現在,王昊決定將已經安裝上了蒸汽機的80條小型海滄船也放在第一艦隊。
還有那艘鐵甲艦……“暴龍號”。
等舾裝好了之後,暴龍號也將屬於第一艦隊。
其四,原先的曹變蛟、韋何、郭紹振三人手下的艦隊,合在一起,稱為第二艦隊。
第二艦隊主要是本土艦隊,合並之後有船隻三百五十多艘,以後會不斷增加。按王昊的計劃,第二艦隊在三年之內,戰船的數量將達到一千艘以上。
第二艦隊的統帥,由郭紹振擔任,擢升郭紹振為水師代理總兵。
其五:組建三支主力陸師,分別稱為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
陸師第一軍,也叫陸師親軍,直屬王昊。由韋何擔任統帥,暫定兵力一萬五千。
陸師第二軍,由曹變蛟擔任統帥,暫定兵力一萬。
陸師第三軍,由賀人龍擔任統帥,暫定兵力一萬。
……
經過這種整編之後,軍隊的分工變得更加明確,將會更有利於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也更有利於進行水陸聯合作戰。
而且,從此之後,東江軍不僅具備了在海洋沿岸作戰的能力,還具備了……深入內陸作戰的能力。
……
由於這一次軍隊整編後的變動比較大,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交接和磨合,還需要進行一些針對性的訓練。也同時考慮到,冰天雪地裏打仗,對進攻一方非常不利。
所以,王昊決定將進攻平安道的計劃,推遲到年後的農曆二月中旬。
……
在安排好軍隊整編的事情之後,王昊又帶著王徵等一幫高級技師來到了皮島上的礦山。
這裏的礦山是鐵礦山。
皮島之上,是有著很豐富的鐵礦的。海峽對岸是鐵山郡,鐵山郡因鐵礦豐富,才得以用“鐵山”為名稱。而皮島靠近鐵山半島,正處在同一條鐵礦帶上。
這一次,王昊是想要來改進鐵礦冶煉技術的。
一場皮島之戰,打掉了幾百萬斤鐵!
這讓王昊再次意識到,在熱武器時代鋼鐵的重要性。剛好皮島有鐵礦山和鐵礦冶煉作坊,所以,王昊決定在這一段時間裏,利用後世學到的一些知識,對鐵礦冶煉進行一些改善。
在參觀了現有的冶煉窯之後,王昊發現明朝的生鐵冶煉,從原理和概念上來說,其實已經比較接近於後世的“高爐煉鐵”了。
但是,隻是原理和概念接近。
技術上的事情,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王昊以前聽說一個故事,說是某國花了幾億美金向日本購買某種金屬的高端冶煉技術,結果,人家日本人就給了一個包得嚴嚴實實的大紙團,說是冶煉秘方在紙團裏。
然後,購買者就開始拆紙團,拆了一層又一層,拆了一層又一層。直到拆到第十八層上,才發現一個小紙團上寫著兩個字……“攪拌”,也就是在他們現有的技術上和工藝流程上,在礦液出爐前增加一道攪拌工序,將礦液中的氣體釋放掉。
而明代的冶鐵也一樣,雖然已經在原理上甚至工藝流程接近了高爐冶煉,但實際上,不論是效率和質量都與後世的高爐煉鐵相差很遠。
於是,王昊就給王徵他們畫了一個圖。
如下圖所示:
……
(附錄圖片:高爐煉鐵。)
……
在將示意圖畫出來之後,又為王徵等人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講解。
然後,又讓王永春派人弄來一台蒸汽機,對鐵礦石進行粉碎,因為粉碎後的鐵礦石,更有利於冶煉出好鐵。
又將燃料由木炭改為焦炭,教會他們焦炭的悶製方法。
經過二十多天的努力,終於成功地煉出了第一爐鐵,這一爐鐵,出鐵達兩千多斤,是原來的冶鐵作坊傳統的十倍。而且,鐵的質量也比傳統工藝煉出的鐵好了很多。
王徵等人,都將王昊視若神明。
……
生產燧發槍需要鐵;生產炮彈需要鐵;造船鑄炮需要鐵。
有了足夠多的質量上乘的生鐵。
東江軍的發展,便會再上一個台階。
……
……
隻得緩緩站起身來,向王昊拱手施禮,表示自己還有要事,需要迴驛站處理。
堂堂的內閣次輔兼欽差大臣,不遠千裏來到這皮島之上,卻未曾料到,竟然連一頓飯都沒能吃完,便被王昊如此生硬地給“請”出了將軍府。
然而,對於陳演而言,這次前來皮島雖然遭遇這般冷遇,但其實他此行的目的已經算是基本達成了。
通過與王昊短暫的接觸以及觀察其言行舉止,陳演覺得目前的王昊尚無造反之意。想來應該隻是心中憋著一股悶氣,需要朝廷乃至崇禎皇帝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或者交代罷了。
這個其實很好辦。
背鍋的人早就找好了……周延儒和陳新甲,這兩人早就被關押在大牢裏了。
如果崇禎舍得,隻要將這兩人的腦袋砍掉送到皮島,估計也就可以將王昊安撫得七七八八了。
然後再給些賞賜,再給張若麒和邱民仰升一升官職,估計這事情也就過去了。
於是,陳演和張若麒在皮島的驛館裏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便搭上來往於登州和皮島船隻,迴京複命去了。
……
在送走了陳演和張若麒的第二天。
一大早的,王昊又將皮島上的幾位核心人物叫到一起開會。
這一次,王昊開會的主要目的,是想談談軍隊的重組和調整方麵的事情。
之前,由於王昊這支軍隊主要是在沿海或海島附近作戰,因此,幾乎所有的軍隊既是水師又是陸師。與之對應的,手下的幾員主要將領,也是既管水師又管陸師。
但是,現在的實際情況又有了一些改變。
按計劃,再過幾天,就要出兵鐵山島,並進一步從清軍手中奪占整個平安道。
那麽接下來,東江軍將會開始進入離岸較遠的內陸地區作戰。因為,必須將水師和陸師分開,各司其職,進行分工更加明確的精細化管理。
通過一番仔細權衡,綜合考慮到手下將領們的能力和特長,王昊做出了以下決定:
其一,登萊的情況不做改變,依舊由王廷臣擔任總兵,兵力一萬,戰船100艘。這100艘為各登萊地區港口守衛船隊,不列於“第幾艦隊”編製,直接叫做……登萊船隊。
其二,濟州島的情況,也不做改變,由代理總兵林明駐守,兵力三萬,戰船兩百條。這兩百條戰船也是交給林明直接統領,不列入“第幾艦隊”,直接叫做……濟州島艦隊。
其三,王昊的第一艦隊不變,依舊叫第一艦隊,由王昊親任艦隊的統帥,許策和肖熊任副統帥。
不過,這支艦隊要進行擴編。
之前隻有七艦風帆戰列艦,分別是:蒼龍號、雷龍號、劍龍號、梁龍號、棘龍號、鯊龍號、甲龍號。
而現在,王昊決定將已經安裝上了蒸汽機的80條小型海滄船也放在第一艦隊。
還有那艘鐵甲艦……“暴龍號”。
等舾裝好了之後,暴龍號也將屬於第一艦隊。
其四,原先的曹變蛟、韋何、郭紹振三人手下的艦隊,合在一起,稱為第二艦隊。
第二艦隊主要是本土艦隊,合並之後有船隻三百五十多艘,以後會不斷增加。按王昊的計劃,第二艦隊在三年之內,戰船的數量將達到一千艘以上。
第二艦隊的統帥,由郭紹振擔任,擢升郭紹振為水師代理總兵。
其五:組建三支主力陸師,分別稱為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
陸師第一軍,也叫陸師親軍,直屬王昊。由韋何擔任統帥,暫定兵力一萬五千。
陸師第二軍,由曹變蛟擔任統帥,暫定兵力一萬。
陸師第三軍,由賀人龍擔任統帥,暫定兵力一萬。
……
經過這種整編之後,軍隊的分工變得更加明確,將會更有利於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也更有利於進行水陸聯合作戰。
而且,從此之後,東江軍不僅具備了在海洋沿岸作戰的能力,還具備了……深入內陸作戰的能力。
……
由於這一次軍隊整編後的變動比較大,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交接和磨合,還需要進行一些針對性的訓練。也同時考慮到,冰天雪地裏打仗,對進攻一方非常不利。
所以,王昊決定將進攻平安道的計劃,推遲到年後的農曆二月中旬。
……
在安排好軍隊整編的事情之後,王昊又帶著王徵等一幫高級技師來到了皮島上的礦山。
這裏的礦山是鐵礦山。
皮島之上,是有著很豐富的鐵礦的。海峽對岸是鐵山郡,鐵山郡因鐵礦豐富,才得以用“鐵山”為名稱。而皮島靠近鐵山半島,正處在同一條鐵礦帶上。
這一次,王昊是想要來改進鐵礦冶煉技術的。
一場皮島之戰,打掉了幾百萬斤鐵!
這讓王昊再次意識到,在熱武器時代鋼鐵的重要性。剛好皮島有鐵礦山和鐵礦冶煉作坊,所以,王昊決定在這一段時間裏,利用後世學到的一些知識,對鐵礦冶煉進行一些改善。
在參觀了現有的冶煉窯之後,王昊發現明朝的生鐵冶煉,從原理和概念上來說,其實已經比較接近於後世的“高爐煉鐵”了。
但是,隻是原理和概念接近。
技術上的事情,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王昊以前聽說一個故事,說是某國花了幾億美金向日本購買某種金屬的高端冶煉技術,結果,人家日本人就給了一個包得嚴嚴實實的大紙團,說是冶煉秘方在紙團裏。
然後,購買者就開始拆紙團,拆了一層又一層,拆了一層又一層。直到拆到第十八層上,才發現一個小紙團上寫著兩個字……“攪拌”,也就是在他們現有的技術上和工藝流程上,在礦液出爐前增加一道攪拌工序,將礦液中的氣體釋放掉。
而明代的冶鐵也一樣,雖然已經在原理上甚至工藝流程接近了高爐冶煉,但實際上,不論是效率和質量都與後世的高爐煉鐵相差很遠。
於是,王昊就給王徵他們畫了一個圖。
如下圖所示:
……
(附錄圖片:高爐煉鐵。)
……
在將示意圖畫出來之後,又為王徵等人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講解。
然後,又讓王永春派人弄來一台蒸汽機,對鐵礦石進行粉碎,因為粉碎後的鐵礦石,更有利於冶煉出好鐵。
又將燃料由木炭改為焦炭,教會他們焦炭的悶製方法。
經過二十多天的努力,終於成功地煉出了第一爐鐵,這一爐鐵,出鐵達兩千多斤,是原來的冶鐵作坊傳統的十倍。而且,鐵的質量也比傳統工藝煉出的鐵好了很多。
王徵等人,都將王昊視若神明。
……
生產燧發槍需要鐵;生產炮彈需要鐵;造船鑄炮需要鐵。
有了足夠多的質量上乘的生鐵。
東江軍的發展,便會再上一個台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