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百越自古便為秦土,祭武廟
大秦:玩呢,你在古代搞經濟建設 作者:公子玄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十年,十月。
天還未亮,秦始皇便已按規矩祭祀太廟中供奉著的曆代先君。他素來勤政,自及冠掌權起便未曾怠惰。他有著雄心壯誌,隻要能實現他的野心抱負,一切皆可拋。
宗正公孫成捧著絹帛,主持祭祀。既為天子祭祀,三牲牛、羊、豕作為太牢必不可少。祭祀是很莊嚴肅穆的事,不能有半分差錯。
秦自襄公起,乃用駵(liu)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彼時諸侯爭霸,周室衰微,各諸侯僭越祭天。曆代先君篳路藍縷,欲謀霸業。故做鄜畤、密畤、上畤、下畤,分別祭祀白帝、青帝、黃帝、炎帝。至此,秦國也有了屬於自己的神係。
秦滅六國後,以十月為歲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見。同時按照時令,每年四季的仲月進行祭祀。
秦始皇手握玉璧,站在前方行稽首禮。至於文武百官,皆在其後行九拜大禮。很多人都說先秦時期沒有跪禮,都是後世為抬高皇帝才有的。實際上自周朝開始,九拜大禮便齊全著呢。隻不過這時期跪禮很常見,並無多少侮辱性質。畢竟平時也都是跪坐,就是君跪臣都曾有之。
“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
公孫成言罷,抬手跪拜。
數名謁者捧著玉器,恭敬獻上。
玉器,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祭品。除去三牲外,最重要的便是玉器。獻上玉器後,還得獻上做工精美的繒帛作為祭品。鹽選用的是上好的安邑池鹽,色白如雪顆粒分明。酒選的是雲夢黍酒,用的都是最好最貴的。
“獻九鼎!”
夏禹九鼎,一一獻上。
唯獨雍州鼎,新的不像樣。
秦始皇踱步向前,自九鼎一一而過。這象征著天下的九鼎,終究是盡歸大秦。他轉過身來,拂袖而誦:“先祖伯益,助禹治水,受舜賜姓,故為嬴秦先祖。古者禹死,欲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所以,天下本就是我嬴秦的!”
“大秦萬年。”
“陛下萬年!”
“大秦萬年!”
“……”
秦始皇望著九鼎,麵露冷意。既然有人喜歡以古論今,那就好好論。有人說秦祖曾為周天子馬夫,代周而行是為以下犯上。如此那就得掰扯掰扯,禹帝時期本就打算禪位給伯益。是夏啟發動軍事政變,奪取了伯益的位置,自此開啟了家天下。所以說,這天下本就該屬於秦嬴!
後排的廷臣麵麵相覷,不明所以。皇帝提及此事,必然是有其緣由。不僅僅是為了宣揚秦國統治的合法性,絕對還有深層次的含義。
那麽……是何原因?
“報!!!”
謁者慌忙趨步入太廟。
“何事如此驚慌?”
“武信侯南征得神石,已運至宮中。”
“神石?”
秦始皇佯裝不解,拂袖輕揮。
“抬進來!”
李斯麵色如常,毫不在意,因為以後嶺南發現的神石會越來越多。高端的侵略往往不是甲兵,而是無形中的文化民俗。秦國奪取嶺南,是要將其徹底並為秦國郡縣。曾經的南蠻越人,也將歸順為秦人。所以,便要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越人,讓他們認可自己的身份。
所以,蒙毅便獻上一策。
借助鬼神,給越人洗腦!
伴隨著甕聲甕氣的哼哧聲,數位武士扛著巨石。落地時,群臣皆是心頭一顫。謁者連忙撤去上麵覆蓋著的布帛,一排晦澀古字躍然於上。
“這是何字?”
“似是禹帝所書古字?”
“禹帝曾書石壁篆文,是有些像。”
“是了,是在南郡嶽麓山。”
“形似蝌蚪,是禹之古字!”
“太史令!”
“臣在。”
“可否解讀?”
“臣試試。”胡毋敬向前而行,仔細觀察巨石上所刻文字,而後緩緩道:“天下大水,殃及九州。大費(伯益)至揚,治水南拓,故賜姓嬴。嶺南之土,世代為嬴。這……”
胡毋敬瞠目結舌的向後退去,若非有人攙扶,隻怕會當場昏厥過去。這樣的考古發現,不論何時都是相當炸裂的。要擱後世,相當於是在白宮挖石油挖出來塊石碑,上書:美洲自古是我大秦國土。
霎那間,全場嘩然。
數位老儒連忙上前圍觀。
一個個皆是滿臉錯愕。
他們的世界觀,崩塌了……
好好好,嶺南也是秦國的固有領土?
老秦人世居西戎,和越地隔了十萬八千裏。要說楚人和嶺南有關係,還有點說頭,可這事還能輪到秦國?
“太史令,你可確定?”
“臣不敢妄言!”
胡毋敬抬手作揖。
他就是覺得有點奇怪,依他所見這神石和字跡的確沒問題。可他心裏總覺得有些古怪,甚至這套操作都很眼熟,天下能有這麽巧的事?
胡毋敬也算是精通史學,諸侯各國史書皆是倒背如流。就這段石刻來說,的確有部分與史書能對的上。伯益的確協助禹帝治水有功,而後被賜姓為嬴。可真的曾前往揚州治水,還把嶺南封給了伯益?
“如此,便都說的通了。”蒙毅堅定走出,認真道:“臣聞越國先祖為少康庶子無餘,故越以奉守禹之祀。後越被楚滅,分布嶺南各地,如東甌、閩越、梅部……皆為禹之苗裔。嶺南越人,便是秦嬴先祖伯益帶去的。他們世代為秦嬴守護越土,隻待秦嬴後人至嶺南取迴舊土。”
“……”
“……”
“……”
蒙毅此言一出,震驚四座。
本就瀕臨破碎的世界觀,徹底崩塌。
還帶這麽套用的?
的確,史書確有記載越為大禹苗裔。可問題在於時隔兩千多年,是真是假也沒人能說的清。關鍵是,還能說出越人給秦國守候封地的鬼話來?
騙哥們可以,別騙自己啊!
“臣亦有所聞。”
“丞相有何高見?”
李斯手握一尺二寸紫玉圭,抬手作揖道:“秦嬴先祖伯益擅治水,還曾為禹帝虞官。其擅造井,而嶺南便有不少水井,或許便是伯益帶去的。”
“李相說的對。”
“對對對,太對了!”
“伯益還曾於南方開墾荒地,種植水稻。所以,嶺南越人食稻便是自其始!”
“還有!”郎中令任囂也是出麵作揖,“臣聽聞,嶺南各部以蟲獸為圖騰。有水牛、蜜蜂、蛇、蟒、蛙……而伯益本就掌管山澤,負責繁育鳥獸。或許便是因為伯益為遭受水患的越地繁育鳥獸,所以各部以此為圖騰!”
“對對對,西甌圖騰就為蛙神。相傳古之嶺南洪水泛濫,天旱酷熱,禾苗枯槁。故祭祀蛙神,認為蛙神能馭洪水戰勝水患。而伯益擅養蛙,故有此一說!”
“臣記得,禹巡行四瀆,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招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族,殊國異域土地裏數。使益疏而記之,命曰《山海經》。似乎,便有提到此事!”
“……”
這些是真的嗎?
沒人能下定論。
看似都很合理,實則根本經不起推敲。就他們說的,也隻是生搬硬套而已。望著他們急於表現自己,胡毋敬隻感到脊背發涼。
他作為太史令,主要就是負責修錄史書。他估摸著這顆神石都是假的,隻是沒有證據。現在群臣皆如此,已是無力迴天。他素來是恪守史官的節操,不依喜惡隻依史而書。卻沒曾想,皇帝恰恰就利用了他這點。
“善!”
秦始皇拂袖輕揮。
“太史令!”
“臣在。”
胡毋敬提筆走出,抬手便於帛書上快速書寫,“維三十年十月,武信侯使人自嶺南還,獻神石,曰:天下大水,殃及九州。大費至揚,治水南拓,故賜姓嬴。嶺南之土,世代為嬴。”
落筆時,胡毋敬隻覺胸口好似壓著塊巨石。昔日他就以秉筆直書而揚名諸侯,皆知他凡落筆成書絕不更改一字。這些年來,他也始終恪守史官的操守。可自黑夫入鹹陽後,他卻間接成了幫兇。縱然他知曉有問題,可卻不得不秉筆直書!
“善!”
秦始皇拂袖揮手。
數名武士扛著帝輦而來。
坐上去後,武士便扛著他而去。
馮去疾與李斯對視了眼,緊隨其後。他們混跡官場多年,知道皇帝的心思。秦國若要動真格的,這嶺南百越說滅也就滅了。
滅越容易,治越難!
秦始皇思索再三,決定采用懷柔之策也是這道理。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的拿下嶺南自是最好。減少損失,還能便於後續治理。
此次大費周章,整這麽出就是為了治越。用文化潛移默化的改變越人,不出三代便可令他們歸心於秦。
這時就體現出小說家的重要性,他們需要根據現有史料編寫成書,主要就是描述伯益南拓幫助越人治理水患,飼養鳥獸。而後被越人君長視作神靈,將鳥獸視作圖騰。
書名也已定下,就叫《伯益傳》!
所以,焚書哪有編書香?
秦國現在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隻要小說家稍微潤色番,便可將黑的說成是白的。主要伯益都是兩千年前的人,如何能辨別真假?
你說是假的?
嶺南出土的大量文物不是假的吧?
各種石刻,都表明伯益曾來過!
……
……
按理說,祭祀完太廟也就結束了。隻是今年有所不同,畢竟武廟已建立完畢,就建於太廟之下。四周皆有持戟衛士守護,充斥著這股肅殺之氣。
武廟建造的並不奢靡,低調內斂。跨過門檻,殿內幹淨的幾乎是一塵不染。墨玉鋪設的地板,更添肅穆。
最深處正坐於王座之上的,便是秦襄公。不過這王座略有不同,後方如孔雀開屏插著六把利劍。秦獻公正坐於上,雙手握劍直插地麵。
高高掛著的帛圖,僅僅隻寫了一字。
武!
在襄公旁邊,則站著位披甲佩冠的將軍。從其容貌來看,自然便是武成侯王翦。能作為武廟配祀,當世也就唯有王翦有這資格。
左右兩側,各立十八位名將大賢。隻是因為都已作古,無法辨明。秦國以六為吉數,所以便追三十六人入武廟。以此彰顯秦國的正統地位,同時也是借此收各地民心。
秦始皇一步步來至襄公俑前,麵前的四方銅鼎插著通天香。他親自點燃根長香,再恭敬獻上。
奉常公孫成手握帛書,轉身宣告:“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故今日追封為秦烈襄王,享武廟主祭!秦嬴不絕,香火不絕!”
“臣等拜見秦烈襄王!”
群臣同時皆行拜禮。
諡(shi)號皆有講究,像昭、烈、襄、莊、武、文皆是美諡褒諡。比如說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至於說襄,則是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
不過,從秦始皇自號為始皇帝便廢除諡法。因為在他看來,所謂諡法便是子議父臣議君,甚無謂,朕弗取焉。
朕便是始皇帝,無需諡號!
後世則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因為,無人有資格評價他!
這迴追封,也是破例。
秦始皇則轉過身來,目光自這些武將大賢一一掠過。有的是功成身退,有的是身首異處三族被坑殺。他們皆是有能之輩,卻未能遇到明主。
謁者是時候送來酒樽。
秦始皇端起酒樽,遙望群臣,緩緩開口道:“古之諸侯相誅伐,天下共苦戰鬥不休。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此酒朕不當孤飲,且請諸君共飲!”
言罷,便將濁酒灑在地上。
“此酒,祭商君變法!”
“此酒,祭武信君連橫!”
“此酒,祭武安君拓土!”
“此酒,祭秦開大破東胡!”
“此酒,祭李牧大破匈奴!”
“……”
秦始皇長舒口氣。
群臣皆是看著他。
眸中帶著期待與敬畏。
“吾秦既為諸夏正統,故立武廟緬懷曆代先君。凡於諸夏有功者,皆可入武廟!諸侯之地,已為秦土。諸侯之臣,已為秦臣。諸侯之人,自當為吾秦黔首!”
“大秦萬年,陛下萬年!”
“大秦萬年,陛下萬年!”
以馮去疾為首的百官,紛紛叩拜。
有朝一日,他們也能配享武廟!
【ps:第一更送到,四千字大章】
天還未亮,秦始皇便已按規矩祭祀太廟中供奉著的曆代先君。他素來勤政,自及冠掌權起便未曾怠惰。他有著雄心壯誌,隻要能實現他的野心抱負,一切皆可拋。
宗正公孫成捧著絹帛,主持祭祀。既為天子祭祀,三牲牛、羊、豕作為太牢必不可少。祭祀是很莊嚴肅穆的事,不能有半分差錯。
秦自襄公起,乃用駵(liu)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彼時諸侯爭霸,周室衰微,各諸侯僭越祭天。曆代先君篳路藍縷,欲謀霸業。故做鄜畤、密畤、上畤、下畤,分別祭祀白帝、青帝、黃帝、炎帝。至此,秦國也有了屬於自己的神係。
秦滅六國後,以十月為歲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見。同時按照時令,每年四季的仲月進行祭祀。
秦始皇手握玉璧,站在前方行稽首禮。至於文武百官,皆在其後行九拜大禮。很多人都說先秦時期沒有跪禮,都是後世為抬高皇帝才有的。實際上自周朝開始,九拜大禮便齊全著呢。隻不過這時期跪禮很常見,並無多少侮辱性質。畢竟平時也都是跪坐,就是君跪臣都曾有之。
“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
公孫成言罷,抬手跪拜。
數名謁者捧著玉器,恭敬獻上。
玉器,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祭品。除去三牲外,最重要的便是玉器。獻上玉器後,還得獻上做工精美的繒帛作為祭品。鹽選用的是上好的安邑池鹽,色白如雪顆粒分明。酒選的是雲夢黍酒,用的都是最好最貴的。
“獻九鼎!”
夏禹九鼎,一一獻上。
唯獨雍州鼎,新的不像樣。
秦始皇踱步向前,自九鼎一一而過。這象征著天下的九鼎,終究是盡歸大秦。他轉過身來,拂袖而誦:“先祖伯益,助禹治水,受舜賜姓,故為嬴秦先祖。古者禹死,欲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所以,天下本就是我嬴秦的!”
“大秦萬年。”
“陛下萬年!”
“大秦萬年!”
“……”
秦始皇望著九鼎,麵露冷意。既然有人喜歡以古論今,那就好好論。有人說秦祖曾為周天子馬夫,代周而行是為以下犯上。如此那就得掰扯掰扯,禹帝時期本就打算禪位給伯益。是夏啟發動軍事政變,奪取了伯益的位置,自此開啟了家天下。所以說,這天下本就該屬於秦嬴!
後排的廷臣麵麵相覷,不明所以。皇帝提及此事,必然是有其緣由。不僅僅是為了宣揚秦國統治的合法性,絕對還有深層次的含義。
那麽……是何原因?
“報!!!”
謁者慌忙趨步入太廟。
“何事如此驚慌?”
“武信侯南征得神石,已運至宮中。”
“神石?”
秦始皇佯裝不解,拂袖輕揮。
“抬進來!”
李斯麵色如常,毫不在意,因為以後嶺南發現的神石會越來越多。高端的侵略往往不是甲兵,而是無形中的文化民俗。秦國奪取嶺南,是要將其徹底並為秦國郡縣。曾經的南蠻越人,也將歸順為秦人。所以,便要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越人,讓他們認可自己的身份。
所以,蒙毅便獻上一策。
借助鬼神,給越人洗腦!
伴隨著甕聲甕氣的哼哧聲,數位武士扛著巨石。落地時,群臣皆是心頭一顫。謁者連忙撤去上麵覆蓋著的布帛,一排晦澀古字躍然於上。
“這是何字?”
“似是禹帝所書古字?”
“禹帝曾書石壁篆文,是有些像。”
“是了,是在南郡嶽麓山。”
“形似蝌蚪,是禹之古字!”
“太史令!”
“臣在。”
“可否解讀?”
“臣試試。”胡毋敬向前而行,仔細觀察巨石上所刻文字,而後緩緩道:“天下大水,殃及九州。大費(伯益)至揚,治水南拓,故賜姓嬴。嶺南之土,世代為嬴。這……”
胡毋敬瞠目結舌的向後退去,若非有人攙扶,隻怕會當場昏厥過去。這樣的考古發現,不論何時都是相當炸裂的。要擱後世,相當於是在白宮挖石油挖出來塊石碑,上書:美洲自古是我大秦國土。
霎那間,全場嘩然。
數位老儒連忙上前圍觀。
一個個皆是滿臉錯愕。
他們的世界觀,崩塌了……
好好好,嶺南也是秦國的固有領土?
老秦人世居西戎,和越地隔了十萬八千裏。要說楚人和嶺南有關係,還有點說頭,可這事還能輪到秦國?
“太史令,你可確定?”
“臣不敢妄言!”
胡毋敬抬手作揖。
他就是覺得有點奇怪,依他所見這神石和字跡的確沒問題。可他心裏總覺得有些古怪,甚至這套操作都很眼熟,天下能有這麽巧的事?
胡毋敬也算是精通史學,諸侯各國史書皆是倒背如流。就這段石刻來說,的確有部分與史書能對的上。伯益的確協助禹帝治水有功,而後被賜姓為嬴。可真的曾前往揚州治水,還把嶺南封給了伯益?
“如此,便都說的通了。”蒙毅堅定走出,認真道:“臣聞越國先祖為少康庶子無餘,故越以奉守禹之祀。後越被楚滅,分布嶺南各地,如東甌、閩越、梅部……皆為禹之苗裔。嶺南越人,便是秦嬴先祖伯益帶去的。他們世代為秦嬴守護越土,隻待秦嬴後人至嶺南取迴舊土。”
“……”
“……”
“……”
蒙毅此言一出,震驚四座。
本就瀕臨破碎的世界觀,徹底崩塌。
還帶這麽套用的?
的確,史書確有記載越為大禹苗裔。可問題在於時隔兩千多年,是真是假也沒人能說的清。關鍵是,還能說出越人給秦國守候封地的鬼話來?
騙哥們可以,別騙自己啊!
“臣亦有所聞。”
“丞相有何高見?”
李斯手握一尺二寸紫玉圭,抬手作揖道:“秦嬴先祖伯益擅治水,還曾為禹帝虞官。其擅造井,而嶺南便有不少水井,或許便是伯益帶去的。”
“李相說的對。”
“對對對,太對了!”
“伯益還曾於南方開墾荒地,種植水稻。所以,嶺南越人食稻便是自其始!”
“還有!”郎中令任囂也是出麵作揖,“臣聽聞,嶺南各部以蟲獸為圖騰。有水牛、蜜蜂、蛇、蟒、蛙……而伯益本就掌管山澤,負責繁育鳥獸。或許便是因為伯益為遭受水患的越地繁育鳥獸,所以各部以此為圖騰!”
“對對對,西甌圖騰就為蛙神。相傳古之嶺南洪水泛濫,天旱酷熱,禾苗枯槁。故祭祀蛙神,認為蛙神能馭洪水戰勝水患。而伯益擅養蛙,故有此一說!”
“臣記得,禹巡行四瀆,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招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族,殊國異域土地裏數。使益疏而記之,命曰《山海經》。似乎,便有提到此事!”
“……”
這些是真的嗎?
沒人能下定論。
看似都很合理,實則根本經不起推敲。就他們說的,也隻是生搬硬套而已。望著他們急於表現自己,胡毋敬隻感到脊背發涼。
他作為太史令,主要就是負責修錄史書。他估摸著這顆神石都是假的,隻是沒有證據。現在群臣皆如此,已是無力迴天。他素來是恪守史官的節操,不依喜惡隻依史而書。卻沒曾想,皇帝恰恰就利用了他這點。
“善!”
秦始皇拂袖輕揮。
“太史令!”
“臣在。”
胡毋敬提筆走出,抬手便於帛書上快速書寫,“維三十年十月,武信侯使人自嶺南還,獻神石,曰:天下大水,殃及九州。大費至揚,治水南拓,故賜姓嬴。嶺南之土,世代為嬴。”
落筆時,胡毋敬隻覺胸口好似壓著塊巨石。昔日他就以秉筆直書而揚名諸侯,皆知他凡落筆成書絕不更改一字。這些年來,他也始終恪守史官的操守。可自黑夫入鹹陽後,他卻間接成了幫兇。縱然他知曉有問題,可卻不得不秉筆直書!
“善!”
秦始皇拂袖揮手。
數名武士扛著帝輦而來。
坐上去後,武士便扛著他而去。
馮去疾與李斯對視了眼,緊隨其後。他們混跡官場多年,知道皇帝的心思。秦國若要動真格的,這嶺南百越說滅也就滅了。
滅越容易,治越難!
秦始皇思索再三,決定采用懷柔之策也是這道理。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的拿下嶺南自是最好。減少損失,還能便於後續治理。
此次大費周章,整這麽出就是為了治越。用文化潛移默化的改變越人,不出三代便可令他們歸心於秦。
這時就體現出小說家的重要性,他們需要根據現有史料編寫成書,主要就是描述伯益南拓幫助越人治理水患,飼養鳥獸。而後被越人君長視作神靈,將鳥獸視作圖騰。
書名也已定下,就叫《伯益傳》!
所以,焚書哪有編書香?
秦國現在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隻要小說家稍微潤色番,便可將黑的說成是白的。主要伯益都是兩千年前的人,如何能辨別真假?
你說是假的?
嶺南出土的大量文物不是假的吧?
各種石刻,都表明伯益曾來過!
……
……
按理說,祭祀完太廟也就結束了。隻是今年有所不同,畢竟武廟已建立完畢,就建於太廟之下。四周皆有持戟衛士守護,充斥著這股肅殺之氣。
武廟建造的並不奢靡,低調內斂。跨過門檻,殿內幹淨的幾乎是一塵不染。墨玉鋪設的地板,更添肅穆。
最深處正坐於王座之上的,便是秦襄公。不過這王座略有不同,後方如孔雀開屏插著六把利劍。秦獻公正坐於上,雙手握劍直插地麵。
高高掛著的帛圖,僅僅隻寫了一字。
武!
在襄公旁邊,則站著位披甲佩冠的將軍。從其容貌來看,自然便是武成侯王翦。能作為武廟配祀,當世也就唯有王翦有這資格。
左右兩側,各立十八位名將大賢。隻是因為都已作古,無法辨明。秦國以六為吉數,所以便追三十六人入武廟。以此彰顯秦國的正統地位,同時也是借此收各地民心。
秦始皇一步步來至襄公俑前,麵前的四方銅鼎插著通天香。他親自點燃根長香,再恭敬獻上。
奉常公孫成手握帛書,轉身宣告:“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故今日追封為秦烈襄王,享武廟主祭!秦嬴不絕,香火不絕!”
“臣等拜見秦烈襄王!”
群臣同時皆行拜禮。
諡(shi)號皆有講究,像昭、烈、襄、莊、武、文皆是美諡褒諡。比如說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至於說襄,則是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
不過,從秦始皇自號為始皇帝便廢除諡法。因為在他看來,所謂諡法便是子議父臣議君,甚無謂,朕弗取焉。
朕便是始皇帝,無需諡號!
後世則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因為,無人有資格評價他!
這迴追封,也是破例。
秦始皇則轉過身來,目光自這些武將大賢一一掠過。有的是功成身退,有的是身首異處三族被坑殺。他們皆是有能之輩,卻未能遇到明主。
謁者是時候送來酒樽。
秦始皇端起酒樽,遙望群臣,緩緩開口道:“古之諸侯相誅伐,天下共苦戰鬥不休。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此酒朕不當孤飲,且請諸君共飲!”
言罷,便將濁酒灑在地上。
“此酒,祭商君變法!”
“此酒,祭武信君連橫!”
“此酒,祭武安君拓土!”
“此酒,祭秦開大破東胡!”
“此酒,祭李牧大破匈奴!”
“……”
秦始皇長舒口氣。
群臣皆是看著他。
眸中帶著期待與敬畏。
“吾秦既為諸夏正統,故立武廟緬懷曆代先君。凡於諸夏有功者,皆可入武廟!諸侯之地,已為秦土。諸侯之臣,已為秦臣。諸侯之人,自當為吾秦黔首!”
“大秦萬年,陛下萬年!”
“大秦萬年,陛下萬年!”
以馮去疾為首的百官,紛紛叩拜。
有朝一日,他們也能配享武廟!
【ps:第一更送到,四千字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