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之後,朝廷宣旨官員來到秦府,正式宣讀了聖旨之後,便不住地向秦剛賀喜:“恭喜秦龍製,朝廷這次首開東南海事院,秦龍製如此年紀,便就已是正五品的差遣,將來拜相封候,指日可待啊!”


    秦剛接過宣讀完的聖旨,笑著客氣了幾句,一旁的秦湛卻是立即給宣旨舍人及一同過來的小吏們送上不菲的紅包表示感謝。


    “秦龍製請裏麵借一步說話。”宣旨舍人與秦剛進了裏麵的廂房,卻是另外又拿出了一疊東西,居然都是一些空白的官告。


    “這是……”秦剛表示疑惑。


    “章相公特意讓在下帶來的心意。”宣旨舍人道,“他說,秦龍製初立衙門,人手定然奇缺,他可許你,凡是從七品以下的官吏,如有龍製中意、且自己個人願意,便可先行填寫並調任過去,而後再由吏部補辦手續即可。”


    秦剛眼睛一亮,章惇的這個禮不可謂之不大:


    他要去明州開設這海事院的新衙門,光是商稅、軍事、蕃事及造船便就需要下設四個執事司,更不要說還有眾多符合條件的沿海州地需要新設的市舶務,這些位置,僅僅隻是他自己原來手下的那幾個人,是遠遠搭不成架子的。


    不過,這個世界,向來隻缺官位,而不缺做官的人。秦剛自那天早朝結束之後,就已經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朝堂新晉紅人,皇帝對他的看中,以及這次新衙門的消息不徑而走,這幾日排隊上門的拜帖,在門房那裏已經是都堆起來了。


    但是,倘若政事堂那裏不配合,吏部再給你使點絆子,秦剛的這個新衙門也是舉步維艱,至少要折騰掉他不小的一些精力。


    所以,這才顯得章惇的這份人情來得及時、來得重要。


    “望舍人代秦剛迴謝章相公,說這份心情,下官心領了!”秦剛迴道。


    這倒不是他在更改了自己的初衷,而是他已經到達了足以與章惇平等對談條件的地步了。


    在此之前,章惇的所有示好,是需要秦剛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或者是立場原則之後對他進行絕對的投靠。而現在,同樣的橄欖枝伸過來,則是雙方都具備了談判或商量的基礎條件之後的相互表示。


    政治並不隻有真刀實槍地鬥爭,它同樣需要各種權衡博弈以及利益交換。


    秦剛自然清楚章惇需要什麽:章惇的政治生命早就與趙煦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但是天子的健康卻是永遠懸在他頭頂上的利劍,令其始終無法安心。而宮中大哥的出生,即意味著為這柄劍套上了一層劍鞘,他比任何人、甚至是比起秦剛,都要相當地看中於目前隻是在繈褓中的這名小嬰兒。


    也正是如此,章惇才會在天子未曾安排他配合的情況下,迅速領會到讓秦剛去組建海事衙門的真實用意,因此極其準確地迅速選擇了響應與支持,這也令他在天子心中的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


    宣旨舍人等人離去後,留在家裏的眾人這才歡聲笑語起來。


    由於今天的宣旨在昨天就已經通知過來,不僅是秦福、秦規與秦湛,而且連胡衍、李禠以及聽聞消息後的李綱、趙駟等人,都是提前守在了家裏等候。此時都是眉開眼笑,喜氣洋洋。


    秦福倒是先有意識:“剛哥受封了這麽大的官,接下來定是有的忙了,我這次京城一行,親家媳婦那邊也是看過了,這婉兒也是風風光光地出嫁了。所以,再過兩天,就由規哥和盼姐陪我迴高郵吧!”


    “不妨的,駟哥娶了婉姐,總得要迴鄉祭祖的。他們也是與您同路,去過高郵後,他們也好直接再去明州,與我在那匯合。”秦剛半是解答半是安排地說道。


    “那你們好好忙吧!我這把老骨頭還算硬朗,不給你添麻煩就好。”秦福說完,便拉著秦盼兮出去了。


    看著廳裏剩下的這些人,秦剛便從懷裏掏出剛從宣旨舍人那裏拿到了一疊空白官告,擺在了桌上,笑道:“好了,我們就談談正事,大家可以自薦一下,想在我這海事院裏做什麽事情?”


    這一下子,便給眾人都看傻了。


    這叫什麽?分官麽?


    要知道,在大宋,許多士人曆經千辛萬苦,考得了進士之後,不過也就隻能得個九品主簿縣丞之類的官職。而在秦剛這裏,此刻他扔在桌上的官告,竟然最高能夠填寫到從七品。


    “當然了,你們也不要簡單地認為,這便就是別人所說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其實在座的各位,都是隨我多年,無論是為人品質、還是做事能力,都是我信得過的。”秦剛笑道,“更不要說,駟哥、衍哥也是之前有過官職、官身了。我主要還是希望大家能幫著我,盡快將這海事院的衙門班子給撐起來。”


    “十八叔,像我就覺得自己不適合做官,而且京城裏的生意還這麽多,我就留在京城裏幫你看管這點家業吧,不過我要是想給你推薦別人,可否?”秦湛問道。


    “舉賢不避親啊!是人才就好。”


    “我也是不諳政務,和湛哥一起忙忙生意便好了。剛哥若是能給機會,我三個哥哥那邊看看能否有一個兩個能用得上,那就是最好了。”李禠也是堅守著他老李家的兄弟分工原則。


    秦剛笑道:“你的兄長,都是有大才之人,他們如果願意來,我自當是求之不得的。”


    很快,眾人的去向便大致確定了下來。


    趙駟與正在滄州的金宇目前的官品與資曆都夠得上邊了,所以可以分別掌管起負責軍事的製置司及分管商稅的市舶司主官;


    胡衍可以在市舶司當個副手,配合一下金宇沒問題;


    而蕃民司初建時也不一定非要設立主官員,李綱雖然年輕,但他在報社的鍛煉期也已結束,安排 他與到了滄州沒多久的黃友搭檔,可以擔任這裏做事的勾當公事官;


    而造船司目前不急,先將事務歸並在市舶司再看。


    大宋的冗官,主要表現在差遣不多,太多的人有官無職。許多人好不容易考中了進士,得到了寄祿官品,便卻因為名次不高或者缺乏關係推薦,而隻能長年候補沒有差遣做事。這裏麵,本身碌碌無為者較多,但也避免不了一些有著真才實學的人才被埋沒。


    秦湛這些年,表麵上隻是幫著掌管秦剛留在京城裏的生意,實際上他的手底下還管控著最早在京城布置好的一張諜報網。所以對於這京城裏的大大小小事情,包括會有哪些本身確有本事、卻鬱鬱不得誌的人,都是知道一些的。


    正好現在秦剛的新衙門裏缺人,他便揀著為人可靠、能力突出的點推薦了三四個。


    李禠則考慮到大哥李祥之前做的官職不低,擔心秦剛不太好安排,則推薦了自己的二哥李祉,之前蒙蔭入官後,也做到了正九品的承事郎,不過自父親失勢之後,便就又被閑置了。


    秦剛讓京城這裏的人立即出發去明州,自己則帶了胡衍迴滄州去處理那裏的事務交接。


    實際上,滄州這裏的浮陽寨、養馬寨都不在官府明麵上,全部都在秦剛私下的勢力範圍內,而這次新設海事院時,更是把顧大生所管的新滄軍,從河北禁軍中單獨劃至了海事院的製置司管轄。


    隻是離京時,秦剛卻得到了吏部的通知,由於滄州麵臨著對北的重要政策延續,朝廷思索再三,希望秦剛能在滄州留下一兩個熟悉既往事務的幫手,所以擬提升原滄州推官金宇為正八品通直郎、權發遣滄州通判。


    前後權衡一下,秦剛也覺得這樣的安排,無論是對金宇本人,還是對整個北方的局勢,都算是有益,當然這事,是需要他去了滄州當麵與金宇說清楚的。


    隻是海事院那邊的市舶司,就隻能讓胡衍獨自挑一挑大梁了。


    到了滄州,金宇對於秦剛的安排自然沒有異議,畢竟,通判一職算是正任官,不論是不是權發遣,做過一任,對於今後的前途的意義不可小覷。


    秦剛又去問了如今正在諜報崗位上幹得不亦樂乎的機宜文字楊應詢的想法,得到了肯定的迴複之後,他便大筆一揮,扔給了他一份海事院製置司機宜文字的官告,通知他帶著原班人馬仍然在原地負責對遼的諜報工作,但卻算是另投門庭了。


    還沒來得及去和虎哥說安排,這小子自己倒是跑來求見,他沒有在西北直接投軍,而是萬裏迢迢來到滄州,就是為了追隨秦剛,所以便懇求這次不論擔任何事也能夠隨其南下。


    秦剛聽了他的請求恰巧與趙駟的建議相符,想著長門徐退雖然有著打探偵察的異能,但受限於他是倭人的身份,在大宋行事總是有點不便,不如就讓虎哥過來跟著他一起學習。


    於是他便爽快地答應了虎哥的請求,並讓他把從童子營一起帶過來的幾人都調到身邊,成立了一個特別的行動小隊,暫時聽從長門徐退的調度安排。


    虎哥欣喜不已地接令迴去召集同伴。


    秦剛一行在滄州停留了數天,處理完事情後,一行人便從浮陽寨出發,海路直下明州。


    的確是海船更為暢快,竟然能夠與京城提前出發的眾人差不多同一時間到達。


    上次秦剛來明州,一舉鏟除了當地的“五駙馬”一家,又徹底顛覆了明州的海商布局。至今民間還有著秦小官人的諸多傳說。


    談建這些年更是在明州深耕,四海銀行的總部也從杭州搬到了明州,除了沒有當年馮家的欺行霸市的惡行惡舉,如今談掌櫃在明州的地位,隻會遠超而無不及。


    現任明州知州劉珵,字純父,前任知州也姓劉,叫劉淑,而且這二人都是以戶部郎中的身份來知明州,又都是頗愛吟詩作文,不太愛管政事。因此上迴和秦剛一起處理這馮家襲官一案的,出麵的都是當時的通判張存。


    不過,這次的秦剛來明州,可是要在這裏為東南海事院是開設衙門,雖然巡閱使是之前沒聽過的新官職,但是他頭上的從四品的龍圖閣待製,正五品的中大夫官階,卻是明白無誤地擺在那裏的。整個明州的官場都對此甚是重視。


    明州的碼頭在這一兩年又發展了很多,是那北方的幾個港口所完全不能相比的。


    碼頭區域沿著海岸及入海河口蜿蜒分布,足有上百裏長,在時人的筆記裏記錄:乘著馬車遊覽那些環繞彎彎曲曲的河岔修建的蕃商碼頭,整整一天下來都看不完所有的泊位。


    秦剛此行過來的海船上,懸掛有官方色旗以及他獨有的秦字旗,早就被談建事先通報過的港口廂軍船隻,在港口外就迎了上來,引著他的船隻暢行無阻地駛向最裏的官船碼頭而去。


    而在船上跟著秦剛的四名倭衛此時完全震撼於這裏一眼看不到邊的船隻、如密林般的桅杆、以及更加繁多的貨物,即使是他們已經去過了京城,依舊還是會被眼前的景象所驚呆。


    明州官船碼頭上,早已等候在那裏的明州官員在等到秦剛的坐船靠上碼頭後,也為他們所看到的情況而驚住:


    秦剛的船上,先下船的是一隊親兵部隊,這是他從浮陽寨水軍中專門選出的兩百人,如今這些水軍的訓練水平怎麽樣先不說,經過天津港日益繁盛的北方交易,這些水兵身上的裝備絕非兩浙廂軍所能相比,就算是駐守這裏的禁軍也望之興歎。


    而且,就次的秦剛還特意換了一身的戎裝,就是想要給明州的官場一個首要印象,他這個海事院以及巡閱使,可不是來明州喝酒吟詩的,而是要在大海上明白無誤地動槍立威的!


    碼頭上列好的一排官員早就畢恭畢敬地站在那裏,最前麵的一位中年緋服官員率先開口問好:


    “下官劉珵,率明州官員恭迎秦龍製,龍製一路辛苦了!”


    劉珵來知明州前的戶部郎中不過正六品,不說秦剛的從四品龍圖閣待製,就算是本官階中大夫與巡閱使的差遣品級都已經是正五品,這個“下官”自然是準確無誤的。


    秦剛抬眼已經看到了跟在官員身後向他點頭示意都“準備好了”的談建,這才點點頭道:“本官先行去安置好,隨後再與各位見麵,如何?”


    眼前這位年輕的朝廷新晉並沒有表現得過於跋扈與高冷,這讓迎接的官員都鬆了一口氣,連聲說:“秦龍製隨意,下官等在城南十洲閣恭候。”


    秦剛便隨著談建而去,一路上聽著他的匯報:“劉知州比較配合,在城東之處幫著劃撥了一片宅子,用以改造成海事院衙門,大約有一半的房子可以稍稍修繕就能使用,另一半我已經安排動工推倒了重建。另外就在出了城牆之外的地方,我也安排購置了數千畝土地,用於整修建房,安置製置司的兵營駐地。”


    提前到達的胡衍向他匯報:“明州州衙中過去曾兼過市舶司的吏員,我都已經見過一遍了,尤其是下層辦事的,有一半人是願意轉來海事院的,包括新設的明州市舶務。劉知州也表示全力配合。”


    “嗯,劉知州表字是什麽的……對,劉純父,是個好人啊!好好相處,大家都不錯。”


    李綱則匯報道:“學生離京前,就給辛員外去過了信,他也差不多明後天能到明州,他是這裏的蕃民行首,到時蕃民司的事有了他來牽頭,一定會順利。”


    “有理,伯紀在報社圈裏這兩年,借力做事的本領生了不少。”秦剛現在稱唿的是李綱的表字,這次他能正式擔任秦剛的幕僚官,其父李夔十分重視,專門給他起了表字“伯紀”以適應官場交際之用。


    秦剛想了一下又補充道,“這次找個借口把辛第迦在明州多捆捆,倭國九州那邊的生意不希望他去攪和。所以,可以給他任個蕃官做做以示補償嘛!”


    大宋的官職,對於像辛第迦這樣已經決定在此落地生根的蕃商的吸引力還是足夠大的。


    李禠的二哥李祉是因為被貶在京東東路,得了吏部的調令後正在趕來的路上,而秦湛推薦的幾人雖然已經到了明州,但因與秦剛不熟,又都想積極表現,就都在籌建中的衙門裏開始忙碌起來了,所以也就是現在的幾人,去出席了知州劉珵在十洲閣設下的接風宴。


    這十洲閣便在明州城西南的西湖邊。


    天下州城多有西湖,明州的西湖是從四明山出來的溪流匯聚而成。


    明州因為地處海邊,湖水蓄淺,容易流泄。所以明州百姓的飲用之水,多賴此湖。因此,從宋初的錢鏐之子錢弘億知明州時、名臣曾鞏知明州時,都曾對此湖進行過大規模的疏浚。


    而這些年,由前任知州劉淑開始,在疏浚西湖的同時,積土為洲,並遍植鬆柳,從而在湖麵化出芙蓉、芳草、菊花、雪汀、柳汀、煙嶼、花嶼、竹洲、月島、竹嶼這十洲,並建成了可環觀湖景的十洲閣,這項工程到了劉珵手上才最終完工。


    劉珵為秦剛的接風酒宴就設在了十洲閣上,也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政績。隻不過秦剛並不太以這種花草工程為重,倒是過來時,對於控製湖麵水位的幾處鬥閘設施甚為關心。


    明州的官員,包括劉珵,對於這個從天而降的東南海事院衙門幾乎是一無所知,但是與他們利益最緊密的便就是市舶司了。


    明州海貿發展迅速,一年的海稅就能收上百萬貫,而這市舶司的主官依慣例都會由知州兼任,所以這一塊的權力著實不小。


    但是紹聖之後,新黨將各地市舶司或者直接關閉,或者收掉了稅權,所有的海船都統一在廣州進行抽解。


    所以,聽說這次東南海事院設立之後,將會在沿海的各個港口城市都全麵開放市舶司業務,這是利好的消息。當然,海事院會在明州重新設立最高市舶司機構,統管起來後,又會在各港口城市設立市舶務,隻是不知這之後的市舶務還能保留多少的地方權力。


    隻是,如今的官員們,他們對於海事所有的理解,都僅僅隻是看在“海稅的抽解”上,在大家坐定了之後,明州官員在敬酒之後的反複試探中,想要了解的也隻有這點。


    秦剛先在心底裏歎了一口氣,不過想到這也是這一時代人的局限而已,便舉杯說道:“諸位,海貿之利眾所周知,各地重開市舶司也勢在必行。隻是大家想想,一旦如此,海商就將分流。我們要想保持原先的稅收,必然要在如何促進擴大海貿的規模之處入手。本官承朝廷旨意,開設這東南海事院的一個初衷便就是此。”


    原來如此,反應快的人已經明白,海事院不是去分流,而是要開源。


    “海貿要擴大,一是重視蕃人蕃商的安置,此事便是蕃民司的職責;保障海貿,盜賊清剿不得輕視,此事由製置司負責;而商稅監管以及造船、市場等事,皆為新歸攏的市舶司要務。”秦剛簡明扼要地介紹了他海事院下設三個分司的職權,但也是在宣布,許多原先在明州衙門裏的權力,他現在是毫不客氣地拿走了。


    當然,他的語氣一轉,“海事院設在了明州,自然也要給地方做些事情的。本官離京前得陛下恩準,製置司將會整編裁撤明州地方禁軍與廂軍,新建東南水師,且糧餉自負。”


    實際上地方禁軍及廂軍一直都是駐地官府的沉重負擔,秦剛這句話卻是給明州免去了一大筆的開支,尤其是令劉珵喜不自禁。


    “再者,海事興盛,需要大量了解商貿與海洋的人才。有人曾聽聞過本官家鄉的菱川書院,這些年得前相公蘇觀文執掌山長,所研格致學日益聞名。本官見明州人傑地靈,有意在此陸續投入五十萬貫,以創辦明州格致學堂,除了基礎的教字習文之外,更多地是研究與出海、生產及商貿相關的百業之術,也算是為明州百姓多做點實事!”


    “五十萬貫?!”在場的官員,尤其是明州學諭,趕緊衝過來敬酒,並機靈地拉起了近乎:“秦龍製先前便就任過提舉天下學政使,時日所短,但推行圖書館等新政,卻是造福天下學子,今日又能出此巨資助學,實是我明州萬民之福啊!”


    接下來,也有其他官員想著主意,這秦龍製、秦巡使如此慷慨大方,是不是也能多套套關係,看看在其它方麵也撈點實惠呢?


    此宴高潮便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流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二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二虎並收藏風流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