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駟在這半年裏,也零零星星地解決了邊境蕃人部族的一些小衝突、小麻煩,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在環州幫著種師道訓練種家軍、還是迴到了慶州整頓環慶兵馬,都一一取得了極好的成績,所以在孫路調去熙河路之前,給他請旨便升任了環慶路兵馬都監,寄祿官從供備庫副使再向上升了三階,現為東染院副使,官品還是從七品。
不過,眼下的他還是環慶路武將,未得詔令,不同可隨意跨路走動。
而身為商人的胡衍便就自由得多了,在童貫的再三邀請之下,他便以勘察商路為由,陪其一同前往熙州。
沿途之中,不僅僅是向童貫介紹這西北的民風民情、還是曆數各地的財貨特產,更是時不時地向他描述了今後若能打通前往西域的商路,便能夠從這條商路獲得各種的巨大收益。
童貫漸漸地對於這次的西北用兵的方略,有了與先前離京時完全不同的概念與思路了。
當然,行進中的一路之上,他也是將自己此行所看、所聞、所察的一切信息,事無巨細地寫成折子,及時傳送迴京城裏的皇帝。
童貫深知:攻取青唐,打通西域通道,恢複中原朝廷的對西影響,這樣一種全新的思路與格局,要比之前隻是簡單地鉗製西夏、震懾吐蕃的純軍事思路,更能激起當今這位天子的雄心壯誌。
隻要青唐用兵的大策既定,他這走馬承受,便極有可能搖身一變,成為此次西北大軍的監軍,便能重走他的老師李憲之路,成為大宋一朝極為少見的知兵、掌兵且能立下不世功勳的大宦官。
這也是他多年以來,一直根植於內心的夢想。
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而對於胡衍而言,原本隻是應趙駟之邀,幫其接待一下這位曾有過一麵之緣的宦官,卻不想在閑聊中,竟是與童貫越聊越投機,由此也發現了一個可以利用此次青唐用兵,獲得控製西域商路的重大機會。
在陪同童貫去往熙州之前,他也給西北商行的其它主要大商人去信,邀請他們一同去熙州相商,共同探討一下此事的可行性與大家的參與程度。
其實胡衍在西北成立的這家商行行會,也得到了趙子裪的大力協助。他如今在京城的生意自然不用去說;河北路那裏,在李禠的酒坊與香水坊都加入了股份;東南沿海,從第一支海貿船隊開始,現在已經經營起了三支船隊,兩支跑南洋、一支跑高麗,做得是風生水起。
本來對於風險偏高、收益一般的西北生意他是看不上的,但是好在趙子裪卻有一個非常樸素與簡單的經驗,那就是,凡是秦剛的生意,都值得摻和一腳。再加上他現在生意做大了,宗族裏求他幫忙、以及求依附與投靠的人也越來越多,正好在陝西京兆府這裏也有一個遠房的族弟求了他許久,於是便也應胡衍的要求,把部分生意也做到了西北。
畢竟,有了楚王府的站台,行會的檔次與號召力便不一樣了。
就在童貫先行與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及各處軍隊將官頻頻接觸以了解其他情況的時候,大約三十多名商人先後來到了熙州,胡衍看得很欣慰,陝西六路的大行商們或者本人、或者代表,居然這次都到得非常整齊。
趁著童貫還沒到的功夫,胡衍先給大家開了個會,當然胡衍對在座的各位非常客氣與尊重,開會前手裏記事的小本,也是非常小心地輕輕放在了桌上,沒有做出隨手扔上去的不妥當行為。
“請各位過來,是想告訴大家,現在西賊已經不再成憂患,朝廷能夠騰出手來,想要拿下青唐城。各位,”胡衍此時露出了精明的眼光,環視了眾人一眼,“可否知道拿下青唐城的意義?”
而這些商人聽了都是興奮不已,在河西走廊被西夏人占據了之後,中原地區與西域的通商之路,就剩下了青唐城所占據的青海路一線。吐蕃人的經商能力一直又磕磕絆絆,而眼睜睜地看著大筆致富機會被浪費的宋商們卻又鞭長莫及。
之前在他們中間就曾議論過:朝廷要是哪天能消滅西夏,徹底收迴河西走廊也就好了,或者退一步講,能先把青唐城收迴來,也也算是有了一條次一等的通道。卻想不到,今天胡衍就在這個會議上向大家宣布了。
“胡掌櫃,你這話可是當真?老朽可是聽京城裏的人說,朝中反對攻打青唐的人不在少數啊?”說這話的是做絲綢生意的梁記大掌櫃。
“你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朝中反對攻打青唐的人並非是反對針對青唐,因為總有那麽一批官老爺,反對所有的對外戰爭。但是你可知,支持攻打青唐的人,是誰?”胡衍不以為然地反問道。
“可是……當今的天子?”試探著說出此話的是茶商劉掌櫃。
“算你有點見識?知道某這次是陪誰一起來熙州的麽?”胡衍高坐上首座位,翹起了二郎腿,穩穩地喝了一口茶後,才繼續說道,“大內後苑勾當、都總管陝西六路走馬承事童貫。等到再過一會兒,他也要來我們這裏。”
“啊,童貂璫!我可知道他可是當今天子的新寵。”
“童走馬來陝西,豈不是接下來有可能會做監軍?”
“我可知這童走馬的師父便是威震西北的李大璫!”
眾商人一時間議論紛紛。宋人稱太監,以大璫、巨璫為最,然後便是左璫、貂璫與近璫。這李大璫指的自然是李憲。
“各位各位。”胡衍見大家議論了一會兒,便再次開口道,“你們可知朝中反對出兵、或者準確地說擔心出兵不利的原因是什麽?”
“可是擔心糧秣軍資補給不利?”還是那個梁掌櫃是個有見識的。
“正是。”胡衍讚許地點點頭道,“某便與那童閣長說,糧道,其實也就是商道。隻要朝廷許我等以後在那青唐城的通商之利,這軍資運輸之事……”
“……童貂璫若能給我等承諾,這運輸之事,便由我們給他做了就是!”發言的這個急性子是較晚加入的柴掌櫃,據說與京城的柴家有點遠親。
大家都是明白了胡衍的意思,一下子氣氛便有點熱烈了起來。因為軍中最擔心的運輸之事,雖然在這西北挺費精力,但在商人的眼裏,卻都不是大事。
有幾個行事穩妥的大掌櫃卻是在提醒胡衍,這麽大的事情,必須要商討出一個完善的章程來,比如說,誰負責什麽事?誰又負責多少事?然後到了戰後又如何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如何去限定彼此的經商領域?或者說也可以反過來,先來商定後麵的利益劃分的事情,然後再反向攤派在一開始需要承擔的責任付出。
於是,在各種爭爭吵吵、來來迴迴之中,胡衍總算是帶著這些誰也不是省油的人商量出了一個基本的分配方案。在這裏,楚王府的代表還是堅定地挺了他一把,由他和楚王府兩支無論是從生意規模、還是壟斷性商品的占比比例都是最大的兩家起頭,再在一些大家膠著的地方主動帶頭讓出一點利,在座的各家,很快就達成了全麵合作的協議意向。
其實,更準確地講,應該是戰後分贓的協議意向。
基於在順寧寨與劉延慶合作的經驗,胡衍還特意擬定了一份關於戰場戰利品的打掃規範與收購標準,並約定必須由前期負責運輸的這些商家來進行收購。
待得一切都基本討論成型之後,胡衍便示意跟著他的錢貴,可以去通知童貫過來了。
童貫早已結束了安撫司那裏的事情,正在一旁的休息室靜候胡衍的佳音呢。
尤其是最後他與經略安撫使孫路的交談中,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對方急於求戰的心態。
原本孫路並不想與這位宦官走得太近,但是,由於自己連續多次的上奏都被朝堂擱置在那裏,這次好不容易來了一個走馬承受,而且這童貫明顯就是當今天子的心腹,所以影響並讓這位走馬能夠認同或支持他的求戰觀點,就變得非常地重要。
更尤其在剛才的談話中,童貫有意無意地提及了,可以通過利用商人的運輸及管理能力,不管是大戰前、還是攻取了青唐之後,可以將所有糧秣軍資的運輸工作承包給這些商人,並與他們約定軍令狀,這樣既有嚴格軍法的製約,又有其後市場贏利的誘惑,原先最擔心的運輸與後勤問題,將不複存在。
而孫路在聽了這一觀點之後,不由地也為童貫的這一奇思妙想拍案叫絕,竟也是真正由衷地恭維了童貫幾句,讓其很是受用。
而現在,童貫則更關心胡衍那頭與眾位商人們商量得怎樣了?
很快,童貫被迎了進去,除了胡衍與楚王府的代表是見過他之外,大多數的商人都是被童貫這樣的氣度給震住了,果真是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威武不凡的宦官。
接下來,胡衍授意,便是由梁大掌櫃代表眾位商人,先是表明了自己身為大宋子民,決心永為朝廷效力的基本原則。然後,便是簡單介紹了一下,由熙河路向青唐地區進攻的主要通道以及相關的交通狀況,接下來便是他們初步商議出來的各種采購、裝載、運輸以及後續保障的計劃,聽得童貫是連連點頭,心中暗道:“果真還是得靠這幫子商人,同樣的事情,要是交給朝堂那幫官僚,就算是討論個一兩個月下來,也不知道能否有個準確的結果呢!”
最後,梁大掌櫃自然還是代表大家提出,朝廷一旦交戰獲勝,掌握了青唐城及周圍的區域之後,必須承諾許可在座各位商家的相關權益。
童貫在這裏聽得很是仔細,因為這得關係到他迴京之後對皇帝的匯報。
好在商人眼光永遠是的利益之後,無非就是對於一些朝廷管禁的商品經營權的豁免、對於邊境商稅的優惠或免除,還有的便是胡衍所提出的對於戰場戰利品的收購權。
其實在童貫的認知裏麵,無論是管禁商品的經營權、還是商稅的優惠,其實在邊境地區,原本就是可以執行與中原完全不同的標準,更不要說,這次的交換條件,是拿著眼下根本就還沒有到手的青唐地區的利益來談,這又有什麽是不可以做得呢?
至於稍微長久一點的未來,這就不是童貫所要考慮的事情了。
當然了,商人的思維也簡單,他們同樣不會輕易相信官府裏的信用與長久承諾,商業操作中原本就有一個折舊或分攤的概念,隻需要能夠基本保證三到五年的收益,所有的商業利潤的賺取以及未來風險的評估,都可以在這三到五年中分攤掉。所以,再之後的事情,即使有了變化也不可惜,如果還能持續,那便是意外地多賺了。
在座在這群人的熱烈討論中,竟然沒有人能夠意識到:
這種由商人參與擴張戰爭的前期策劃,並由商人通過自己的能力甚至是資金、財貨的支持,推動軍隊實現擴張戰爭的勝利,然後由這些商人從戰爭勝利中分享勝利後的收益、並獲得戰後的商機與權益分配。這種事情,原本需要等到好幾個世紀之後的資本主義時代才會發生。
例如在十九世紀的兩次鴉片戰爭,便是大批的英國商人,在正常商品交易中無法抵禦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經銷,轉而企圖利用鴉片翻盤,卻又被林則徐等人查禁。之後,惱羞成怒的他們便通過各種手段去慫恿英國軍隊對中國開戰,進而在兩次戰後的和約協議中,得到打開中國的國門、控製中國的關銳、進而可以肆意瓜分到中國廣闊市場的收益。
所以,曆史上的帝國主義擴張戰爭,一度被視為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商人為了謀求更大的市場、更大的利益,而驅動了他們的國家政權裏的那些代理人的戰爭。
元符元年七月,陝西六路走馬承受童貫秘密迴京密報。
之後,趙煦多次召集章惇入宮,或許是想迷惑吐蕃人,開始了一係列西北將官的調整:
原先一直對於吐蕃人磨刀霍霍的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孫路,拜為兵部尚書,並以龍圖閣學士知成都府。而在原有的曆史時空中,他卻是因為與王贍在進攻青唐的具體戰術上屢有分歧,才被改任了此職,然後又因後續戰事不順,被削職知興國軍。但在這裏,卻顯然因提前就任,避開了他自己的一場災事。
原先同樣是對於吐蕃人頗不友好的熙河路兵馬副都鈐轄王贍卻被徙至鄜延路任同職;
令時知慶州的胡宗迴任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再調環慶路兵馬都監趙駟至熙河路任同職。
這胡宗迴是個沒啥主見的文官,最早為編修敕令官,後來曾做到過京東陝西轉運使、吏部郎中。紹聖初年時,以直龍圖閣知桂州,卻因罪降集賢殿修撰、轉了多地後到了慶州。所以,把這麽一個人派到了熙河路,換掉了一直主戰的孫路,好像在象征著朝廷並不是太想在這最西之地惹事生非的意思。
而同樣換掉了主戰派王贍的趙駟,雖說是在對西夏的數戰之中頗有威名,但是他在西北的資曆畢竟還低,比不得那些個殺氣更重的武將。
表麵上看起來,朝廷在努力降低對於吐蕃人的敵意。
而隻有在滄州的秦剛看得明白:童貫的密奏顯然起了效果。
其實要想征服青唐,根本不需要那麽多的將領,能有一個坐鎮中軍的王厚,再加一個衝殺沙場的趙駟,就足夠那幫吐蕃兵吃夠苦頭了。
而接下來,就要看童監軍會在哪一天出行了。
不過,眼下的他還是環慶路武將,未得詔令,不同可隨意跨路走動。
而身為商人的胡衍便就自由得多了,在童貫的再三邀請之下,他便以勘察商路為由,陪其一同前往熙州。
沿途之中,不僅僅是向童貫介紹這西北的民風民情、還是曆數各地的財貨特產,更是時不時地向他描述了今後若能打通前往西域的商路,便能夠從這條商路獲得各種的巨大收益。
童貫漸漸地對於這次的西北用兵的方略,有了與先前離京時完全不同的概念與思路了。
當然,行進中的一路之上,他也是將自己此行所看、所聞、所察的一切信息,事無巨細地寫成折子,及時傳送迴京城裏的皇帝。
童貫深知:攻取青唐,打通西域通道,恢複中原朝廷的對西影響,這樣一種全新的思路與格局,要比之前隻是簡單地鉗製西夏、震懾吐蕃的純軍事思路,更能激起當今這位天子的雄心壯誌。
隻要青唐用兵的大策既定,他這走馬承受,便極有可能搖身一變,成為此次西北大軍的監軍,便能重走他的老師李憲之路,成為大宋一朝極為少見的知兵、掌兵且能立下不世功勳的大宦官。
這也是他多年以來,一直根植於內心的夢想。
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而對於胡衍而言,原本隻是應趙駟之邀,幫其接待一下這位曾有過一麵之緣的宦官,卻不想在閑聊中,竟是與童貫越聊越投機,由此也發現了一個可以利用此次青唐用兵,獲得控製西域商路的重大機會。
在陪同童貫去往熙州之前,他也給西北商行的其它主要大商人去信,邀請他們一同去熙州相商,共同探討一下此事的可行性與大家的參與程度。
其實胡衍在西北成立的這家商行行會,也得到了趙子裪的大力協助。他如今在京城的生意自然不用去說;河北路那裏,在李禠的酒坊與香水坊都加入了股份;東南沿海,從第一支海貿船隊開始,現在已經經營起了三支船隊,兩支跑南洋、一支跑高麗,做得是風生水起。
本來對於風險偏高、收益一般的西北生意他是看不上的,但是好在趙子裪卻有一個非常樸素與簡單的經驗,那就是,凡是秦剛的生意,都值得摻和一腳。再加上他現在生意做大了,宗族裏求他幫忙、以及求依附與投靠的人也越來越多,正好在陝西京兆府這裏也有一個遠房的族弟求了他許久,於是便也應胡衍的要求,把部分生意也做到了西北。
畢竟,有了楚王府的站台,行會的檔次與號召力便不一樣了。
就在童貫先行與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及各處軍隊將官頻頻接觸以了解其他情況的時候,大約三十多名商人先後來到了熙州,胡衍看得很欣慰,陝西六路的大行商們或者本人、或者代表,居然這次都到得非常整齊。
趁著童貫還沒到的功夫,胡衍先給大家開了個會,當然胡衍對在座的各位非常客氣與尊重,開會前手裏記事的小本,也是非常小心地輕輕放在了桌上,沒有做出隨手扔上去的不妥當行為。
“請各位過來,是想告訴大家,現在西賊已經不再成憂患,朝廷能夠騰出手來,想要拿下青唐城。各位,”胡衍此時露出了精明的眼光,環視了眾人一眼,“可否知道拿下青唐城的意義?”
而這些商人聽了都是興奮不已,在河西走廊被西夏人占據了之後,中原地區與西域的通商之路,就剩下了青唐城所占據的青海路一線。吐蕃人的經商能力一直又磕磕絆絆,而眼睜睜地看著大筆致富機會被浪費的宋商們卻又鞭長莫及。
之前在他們中間就曾議論過:朝廷要是哪天能消滅西夏,徹底收迴河西走廊也就好了,或者退一步講,能先把青唐城收迴來,也也算是有了一條次一等的通道。卻想不到,今天胡衍就在這個會議上向大家宣布了。
“胡掌櫃,你這話可是當真?老朽可是聽京城裏的人說,朝中反對攻打青唐的人不在少數啊?”說這話的是做絲綢生意的梁記大掌櫃。
“你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朝中反對攻打青唐的人並非是反對針對青唐,因為總有那麽一批官老爺,反對所有的對外戰爭。但是你可知,支持攻打青唐的人,是誰?”胡衍不以為然地反問道。
“可是……當今的天子?”試探著說出此話的是茶商劉掌櫃。
“算你有點見識?知道某這次是陪誰一起來熙州的麽?”胡衍高坐上首座位,翹起了二郎腿,穩穩地喝了一口茶後,才繼續說道,“大內後苑勾當、都總管陝西六路走馬承事童貫。等到再過一會兒,他也要來我們這裏。”
“啊,童貂璫!我可知道他可是當今天子的新寵。”
“童走馬來陝西,豈不是接下來有可能會做監軍?”
“我可知這童走馬的師父便是威震西北的李大璫!”
眾商人一時間議論紛紛。宋人稱太監,以大璫、巨璫為最,然後便是左璫、貂璫與近璫。這李大璫指的自然是李憲。
“各位各位。”胡衍見大家議論了一會兒,便再次開口道,“你們可知朝中反對出兵、或者準確地說擔心出兵不利的原因是什麽?”
“可是擔心糧秣軍資補給不利?”還是那個梁掌櫃是個有見識的。
“正是。”胡衍讚許地點點頭道,“某便與那童閣長說,糧道,其實也就是商道。隻要朝廷許我等以後在那青唐城的通商之利,這軍資運輸之事……”
“……童貂璫若能給我等承諾,這運輸之事,便由我們給他做了就是!”發言的這個急性子是較晚加入的柴掌櫃,據說與京城的柴家有點遠親。
大家都是明白了胡衍的意思,一下子氣氛便有點熱烈了起來。因為軍中最擔心的運輸之事,雖然在這西北挺費精力,但在商人的眼裏,卻都不是大事。
有幾個行事穩妥的大掌櫃卻是在提醒胡衍,這麽大的事情,必須要商討出一個完善的章程來,比如說,誰負責什麽事?誰又負責多少事?然後到了戰後又如何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如何去限定彼此的經商領域?或者說也可以反過來,先來商定後麵的利益劃分的事情,然後再反向攤派在一開始需要承擔的責任付出。
於是,在各種爭爭吵吵、來來迴迴之中,胡衍總算是帶著這些誰也不是省油的人商量出了一個基本的分配方案。在這裏,楚王府的代表還是堅定地挺了他一把,由他和楚王府兩支無論是從生意規模、還是壟斷性商品的占比比例都是最大的兩家起頭,再在一些大家膠著的地方主動帶頭讓出一點利,在座的各家,很快就達成了全麵合作的協議意向。
其實,更準確地講,應該是戰後分贓的協議意向。
基於在順寧寨與劉延慶合作的經驗,胡衍還特意擬定了一份關於戰場戰利品的打掃規範與收購標準,並約定必須由前期負責運輸的這些商家來進行收購。
待得一切都基本討論成型之後,胡衍便示意跟著他的錢貴,可以去通知童貫過來了。
童貫早已結束了安撫司那裏的事情,正在一旁的休息室靜候胡衍的佳音呢。
尤其是最後他與經略安撫使孫路的交談中,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對方急於求戰的心態。
原本孫路並不想與這位宦官走得太近,但是,由於自己連續多次的上奏都被朝堂擱置在那裏,這次好不容易來了一個走馬承受,而且這童貫明顯就是當今天子的心腹,所以影響並讓這位走馬能夠認同或支持他的求戰觀點,就變得非常地重要。
更尤其在剛才的談話中,童貫有意無意地提及了,可以通過利用商人的運輸及管理能力,不管是大戰前、還是攻取了青唐之後,可以將所有糧秣軍資的運輸工作承包給這些商人,並與他們約定軍令狀,這樣既有嚴格軍法的製約,又有其後市場贏利的誘惑,原先最擔心的運輸與後勤問題,將不複存在。
而孫路在聽了這一觀點之後,不由地也為童貫的這一奇思妙想拍案叫絕,竟也是真正由衷地恭維了童貫幾句,讓其很是受用。
而現在,童貫則更關心胡衍那頭與眾位商人們商量得怎樣了?
很快,童貫被迎了進去,除了胡衍與楚王府的代表是見過他之外,大多數的商人都是被童貫這樣的氣度給震住了,果真是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威武不凡的宦官。
接下來,胡衍授意,便是由梁大掌櫃代表眾位商人,先是表明了自己身為大宋子民,決心永為朝廷效力的基本原則。然後,便是簡單介紹了一下,由熙河路向青唐地區進攻的主要通道以及相關的交通狀況,接下來便是他們初步商議出來的各種采購、裝載、運輸以及後續保障的計劃,聽得童貫是連連點頭,心中暗道:“果真還是得靠這幫子商人,同樣的事情,要是交給朝堂那幫官僚,就算是討論個一兩個月下來,也不知道能否有個準確的結果呢!”
最後,梁大掌櫃自然還是代表大家提出,朝廷一旦交戰獲勝,掌握了青唐城及周圍的區域之後,必須承諾許可在座各位商家的相關權益。
童貫在這裏聽得很是仔細,因為這得關係到他迴京之後對皇帝的匯報。
好在商人眼光永遠是的利益之後,無非就是對於一些朝廷管禁的商品經營權的豁免、對於邊境商稅的優惠或免除,還有的便是胡衍所提出的對於戰場戰利品的收購權。
其實在童貫的認知裏麵,無論是管禁商品的經營權、還是商稅的優惠,其實在邊境地區,原本就是可以執行與中原完全不同的標準,更不要說,這次的交換條件,是拿著眼下根本就還沒有到手的青唐地區的利益來談,這又有什麽是不可以做得呢?
至於稍微長久一點的未來,這就不是童貫所要考慮的事情了。
當然了,商人的思維也簡單,他們同樣不會輕易相信官府裏的信用與長久承諾,商業操作中原本就有一個折舊或分攤的概念,隻需要能夠基本保證三到五年的收益,所有的商業利潤的賺取以及未來風險的評估,都可以在這三到五年中分攤掉。所以,再之後的事情,即使有了變化也不可惜,如果還能持續,那便是意外地多賺了。
在座在這群人的熱烈討論中,竟然沒有人能夠意識到:
這種由商人參與擴張戰爭的前期策劃,並由商人通過自己的能力甚至是資金、財貨的支持,推動軍隊實現擴張戰爭的勝利,然後由這些商人從戰爭勝利中分享勝利後的收益、並獲得戰後的商機與權益分配。這種事情,原本需要等到好幾個世紀之後的資本主義時代才會發生。
例如在十九世紀的兩次鴉片戰爭,便是大批的英國商人,在正常商品交易中無法抵禦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經銷,轉而企圖利用鴉片翻盤,卻又被林則徐等人查禁。之後,惱羞成怒的他們便通過各種手段去慫恿英國軍隊對中國開戰,進而在兩次戰後的和約協議中,得到打開中國的國門、控製中國的關銳、進而可以肆意瓜分到中國廣闊市場的收益。
所以,曆史上的帝國主義擴張戰爭,一度被視為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商人為了謀求更大的市場、更大的利益,而驅動了他們的國家政權裏的那些代理人的戰爭。
元符元年七月,陝西六路走馬承受童貫秘密迴京密報。
之後,趙煦多次召集章惇入宮,或許是想迷惑吐蕃人,開始了一係列西北將官的調整:
原先一直對於吐蕃人磨刀霍霍的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孫路,拜為兵部尚書,並以龍圖閣學士知成都府。而在原有的曆史時空中,他卻是因為與王贍在進攻青唐的具體戰術上屢有分歧,才被改任了此職,然後又因後續戰事不順,被削職知興國軍。但在這裏,卻顯然因提前就任,避開了他自己的一場災事。
原先同樣是對於吐蕃人頗不友好的熙河路兵馬副都鈐轄王贍卻被徙至鄜延路任同職;
令時知慶州的胡宗迴任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再調環慶路兵馬都監趙駟至熙河路任同職。
這胡宗迴是個沒啥主見的文官,最早為編修敕令官,後來曾做到過京東陝西轉運使、吏部郎中。紹聖初年時,以直龍圖閣知桂州,卻因罪降集賢殿修撰、轉了多地後到了慶州。所以,把這麽一個人派到了熙河路,換掉了一直主戰的孫路,好像在象征著朝廷並不是太想在這最西之地惹事生非的意思。
而同樣換掉了主戰派王贍的趙駟,雖說是在對西夏的數戰之中頗有威名,但是他在西北的資曆畢竟還低,比不得那些個殺氣更重的武將。
表麵上看起來,朝廷在努力降低對於吐蕃人的敵意。
而隻有在滄州的秦剛看得明白:童貫的密奏顯然起了效果。
其實要想征服青唐,根本不需要那麽多的將領,能有一個坐鎮中軍的王厚,再加一個衝殺沙場的趙駟,就足夠那幫吐蕃兵吃夠苦頭了。
而接下來,就要看童監軍會在哪一天出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