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隻是大約地知道趙煦在紹聖之後還有另一個年號,隻是得知了朝廷這次荒唐的受寶大典之後,這才明白了這個新年號的由來關係。
也正是這次的受寶鬧劇,徹底地讓他收起了對趙煦殘存的一點點指望:皇帝就是皇帝,這種將天下億萬生民的命運與未來均依賴於一人之身的政治製度,終究逃避不了它必將走向昏庸或荒唐的結局。
遠些的秦始皇、漢武帝怎麽樣?近點的唐太宗、宋太祖又能如何?任是這些不世英雄在早年曾有著胸懷天下的氣度與悲憫蒼生的情懷,最後依舊擺脫不了對於一姓皇權延續的那種天然自私情節:無數次的曆史關鍵點,無不盡數敗於“隻要我皇權在握,哪管它洪水滔天”的念頭之下。
也就是他秦剛眼下羽翼未滿、也就是他秦剛尚無能力與朝中權臣分庭抗禮。
所以別看現在的趙煦對他偏袒之至、動輒與他共言“少年華夏之誌”。其實也用不了多久,但凡秦剛再進一步,稍稍具有些重臣、權臣的長成跡象,提防、監視、猜忌、牽製、疏遠、打壓甚至是治罪之著都會轉瞬即至,這些曾經在其他人身上發生過的事情,無一例外地都極有可能會在他的身上重演。
當然,關於《皇帝的新衣》這個故事,他隻是在信中與李清照分享了一下,他還沒有頭熱到在這件事上去給大宋的皇帝上個書、更不會利用他在京城好不容易培育出來的《東京時報》這樣的小幼苗,去觸碰趙煦已經開始敏感而自卑的神經。
其實秦剛沒有像其他的大臣,去給皇帝上一份歌功頌德的慶賀改元的奏章、以及挖空心思搞出來的各種祥瑞,這已經算是表達出了他最明顯的政治觀點與立場了。
京城裏,由於在傳國玉璽一事上表態落後的章惇,明確地感受到蔡京的咄咄逼人之勢。再加上樞密院那裏的曾布時不時地尋找麻煩,他已經發現小皇帝對他的信任與依賴感正不斷減退。
而想要重新樹立自己的權威並強化政治資本,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次打仗!
問題是打誰?
西夏至少表麵已經低頭,簽訂了對大宋極其有利的和約,沒有理由與必要去毀約;
北遼依舊是個可怕的怪獸,能令其在北麵安穩不動就算是幸事了;
大理與安南那邊的方向,一是沒有打對方的理由,二是大宋也缺乏對其動兵的基礎條件。
而正在當前最強的西軍攻擊範圍之內的青唐地,便成為了最好的目標。
去年年底,他就授意剛剛調任為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的孫路上表,奏請在鄰近青唐的要地邈川【注:今青海省樂都】修築斫龍寨,以作收複青唐的戰略準備。
當時,進取心滿滿的趙煦還專門讓童貫去向秦剛請教了西軍作戰方麵的一些情況。但是,在新年過去,北遼的異動,打亂了他們的既有部署,使得朝堂眾人的關注力轉向了河北。
眼下,春暖冰釋,遼人南下的風險不斷消退,而同樣這個季節,卻正是可以對青唐地區動兵的好時間。
同時,宋夏議和的蝴蝶翅膀也在悄悄地改變著整個西北區域的總體形勢。
青唐這一地區,在漢代時曾設河西四郡,並征討平定了該地的羌人,納入了中央政府的管控範圍。之後,吐穀渾人開始建立政權,不斷與中原地區的兩晉十六國政權爭奪青唐。
唐朝時,鬆讚幹布統一吐蕃時盡得青唐,之後又因分裂,遂為各部落先後占據。
大宋立國時,吐蕃的部落首領欺南陵溫號稱唃廝囉【注:藏語佛之子之意】勢力漸強,便以青唐城為中心在河、湟、洮地區建立政權,並向大宋稱臣。
之後曆代唃廝囉讚普都會被朝廷冊封為保順軍節度使及西平軍節度使。按理說,大宋是沒有理由去攻打自己的臣子屬地的。
不過,眼下的機會卻來了。
紹聖三年,唃廝囉第三任讚普阿裏骨去世,其子瞎征繼位後,由於阿裏骨是第二任讚普董氈的養子,於是各個青唐部落的首領都開始質疑他的繼任權合理性,並在不服之後開始紛紛謀求自立。
曆來藩國內亂,便是中央政權動手幹涉甚至實施吞並之舉的極好時機。外有孫路上奏,內有章惇力主,雖然曾布再三阻撓,趙煦最終還是同意了對青唐用兵的總體意向。
為了能夠獲取更加準確的第一手資料,他還特意派出了最近甚得其心的宦官童貫作為西北六路走馬承受,專項為青唐戰事進行事前摸底與籌劃。
雖然不是正式的監軍,但是童貫卻清楚,前往戰區成為走馬承受,便是他邁向監軍之位的前奏。他的師父李憲當年在正式派出就任王韶平定河湟之戰的監軍之前,恰恰就是先後在永興軍、太原府、延安府等邊境之地為走馬承受。
躊躇滿誌的童貫領了皇命之後就沒敢耽擱,直接出京,一路風塵仆仆地趕向西北。在到了秦鳳路的鳳翔府後,他卻沒有繼續向西前往熙州,卻是先折向北方。
他要去的地方便是慶州,想去見的人卻是趙駟。
童貫的拜帖送到趙駟這裏時,正好他在與胡衍談話。
胡衍在神居水寨時,就曾與其一起處理生意之事。隻是後來去了京城,相對疏遠了些。再次來到保安之後,趙駟也曾說他在京城待得久了,身上的商人味道太濃、市儈氣息過重。胡衍那時哪能聽得進去,自然關係也就一般了。
不過,之後胡衍因驕縱一事被秦剛斥責後,雖然並未對外明說,趙駟多少也知道了一些,在這過程中還是私下裏幫著胡衍說過了幾次好話,胡衍知道後,心裏甚是感激。
這次秦剛先是迴京、再是去滄州,卻是留了他們兩人在環州,胡衍願意向趙駟低頭示好,兩人相互之間的關係倒是近了不少。
胡衍看到趙駟拿到拜帖時的臉色有點古怪,便問是誰?
“當今大內後苑勾當、都總管陝西六路走馬承事童貫童道夫。”趙駟揚了揚手中之帖後說道:“正月時,秦先生就從高郵來信,說朝廷有意要收複青唐,並說這個童貫極有可能會在此戰時就任監軍。想不到才幾個月,此人便來陝西了。”
胡衍卻是哦了一下道:“童貫現在宮裏升官了麽?之前在京城時就曾見過,大哥似乎對他很看重,想不到都能當上監軍了。”
趙駟一聽胡衍見過他,不禁一喜道:“我素來不喜與這宦官打交道,但是秦先生囑咐在前,這麵還是要見見的。衍哥又是自己人,與這個童貫又是見過麵的,不妨與我一起見他吧!”
胡衍欣然同意。
童貫的拜訪相當低調,隻帶了一名小黃門隨從,而且到了後便將其留在了門外,隻身一人進來,卻意外地看到了胡衍,立即大喜道:“想不到滄海兄弟也在這裏,童貫這裏有禮了。”
趙駟卻是第一次見童貫,卻是因為沒有準備,一下子被其魁梧的身材、濃密的胡須嚇了一跳,若不是童貫因為看到胡衍,發出了十分尖銳的嗓音,他還真的以為見到的是一位武將呢!
童貫轉而再對趙駟行禮道:“咱家雖然閉在宮中,卻能屢聽趙將軍威赫西夏的戰功,由來心下景仰已久,今日得見,果然是英雄人物啊!”
這童貫素來善於揣摩人心,待人接物的禮節麵麵俱到,他與胡衍先前認識,便立即以表字以示親近,而對趙駟卻以將軍稱之以示尊崇。所以今天他雖然身居上位,但卻沒有一絲一毫的驕氣與傲氣,再加上他的長相異人,卻是令趙駟頓時心生了不少好感,趕緊讓其入座並道:“趙某行伍之人,些許寸末之功,汙了閣長之耳,不值一提。”
胡衍此時卻是笑道:“童閣長乃是天子身邊人,這次出京專行來西北,可是這西北局勢會有什麽個變動?我是個生意人,提早知道些個消息,說不上多賺些錢,至少也能少些不必要的損失吧?”
童貫卻是毫不見外地直言道:“官家想對青唐用兵,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此前西賊未定,還能以其作為牽製之用。而如今青唐的瞎征後院起火,局勢已變,咱家這次過來,就是想把情況再瞧個仔細。趙將軍是西北名將,滄海掌櫃又是西北行商之首,在出京之前,秦修撰就有過指點,所以此次專程來向二位請教,還望不吝相告。”
童貫的風格與態度的確令趙駟有點另眼相看,再加上有秦剛提前的囑咐,趙駟也就簡明扼要地將目前西軍將士對於此戰的積極態度一一講明:
當兵的自然都是希望有戰可打。目前西夏服軟,北遼勢大,的確向西的青唐是最適合動兵的對象。由於麵對青唐地區的就是熙河路,包括他自己的手下,就有不少人來找他打聽,有沒有調轉去熙河路的機會或途徑。
“熙河路將官甚多,唯三王為重。”
“這三王,應是王厚、王湣、王贍三位將軍吧?”童貫來之前,做的功課也是不少。
“正是。”趙駟點點頭,“王厚,主持河湟開邊的王相公之子,又是西北宿將,熟悉羌情,嫻掌兵事,以其為將,必無憂也;”
“王湣,亦是西北名將,曾於鄜延路屢敗西賊,又有破宥州之功,且其深得熙河路孫經略之重用與信賴,若令其領兵,亦可斬獲。”
“王贍,昔日開邊功臣王君萬之子,驍勇善戰,雖為人稍顯驕縱,但西軍中多有追隨其之死士之兵,平定青唐,亦不在話下。”
“趙將軍之意,是這三位王將軍,無論誰去領兵都可?”童貫探問道。
“駟哥的真正意思是,三人皆可為將,但不可同為將!”胡衍倒是說出了關鍵點。
“哦!”童貫恍然大悟,但是他又問道,“在二位口中,這青唐之地似為探囊之物,可朝中的諸位相公,除了章相公外,卻又多有躊躇之意,更有言得不償失之說呢?”
“某為兵將,隻談兵事之成敗,他事某亦不懂!”趙駟硬梆梆地說道。
看童貫似乎還未真正明白,隻能是由胡衍來開口:“童閣長覺得,皇上隻是想教訓一下青唐人,還是想將青唐之地納入國土?”
“征伐四方,開疆拓土,此乃當今聖上之雄圖大誌。這青唐本為我漢唐故土,自然是收複失地,再置軍州,以沐我皇宋之恩。”童貫一邊說著,一邊手中作勢向東麵揖禮。
“那就是了!”胡衍笑道,“駟哥的意思就是,若是隻問兵事,這西軍之中,無論盡起哪一支隊伍,攻城拔寨、拿下青唐城,並不是難事。但這河湟之地,蕃民居多,漢民極少,民眾多驕橫難管,是其一也;而自炳靈寺渡河以西,其道險地遠,若形勢有變,其後援難以短時間救及,是為其二;但若是駐紮大軍,眼下止青唐幾城之存,食資不足月餘,也難久以支撐,便為其三;所以朝中相公,多是思慮納土之難耳。”
“原來如此!”果然是許多事情,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童貫也是慶幸自己能夠提前結識秦剛,又在此地能有其兄弟二人之實情相告。如果要是直接去了熙州,卻被那些邊境好戰貪功的將領一陣鼓動,便就以為這攻打青唐之事有百利而無一弊,擅起兵事,其後患則無窮矣。
看到童貫為此事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胡衍便笑道:“朝堂大臣,多是以中原之地經驗考慮。其實,邊境之地,更須施以邊境之策。對於收納青唐之地,在下倒是有一主意可獻。”
童貫正愁沒有思路,一聽之後便道:“滄海若有計謀,可快快講來。”
“對於青唐之地,並非隻有牽製威脅西夏之軍事價值。尤其是在當前宋夏罷兵、和平生息之際,如果青唐可盡歸我朝,則是打通了中原地區麵前西域通商的一條通道,無論是於闐、迴鶻、高昌、龜茲等國,都將可以直接通商,其間的商業經濟價值不可小看。”胡衍所說的,其實恰恰正是如今吐蕃所享用的區域利益。
“滄海所言的確有理,隻是若以商賈之利,說服朝中眾臣,似有不足。”童貫卻有點遲疑。
“商賈之價值,並非止在於小利。”胡衍卻轉而先問一問題,“昔日邊關之地運送糧草,沿途損耗極大,往往運十耗損能達七八,不知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這點咱家知道。”童貫點點頭道,“朝廷將邊關運糧之事交於商賈執行,商人自會管控成本,糧食便以最低成本運到邊關,然後商人便能換取到可提領鹽、茶等禁榷物資的鹽引、茶引,從而可從中賺取收益。”
“自古商人無利不起早,但若有利,便是上刀山、下火海,也會有人敢於嚐試。”胡衍感慨地說道,“在下在陝西諸路,得蒙同行恭推,做了個邊路商行行首,便知有不少商賈,對於打通西域商路一事,翹首以待。而朝廷謀求青唐之戰事,如果能準許商人參與,並許以戰後拿下此地後的特許經商之權利。之前朝中所憂慮的,諸如軍資運送、後勤保障等等難題,其實便都不在話下了。”
胡衍所提的這個想法,其實多少受了昔日秦剛與他提過的流求攻略思路所影響。簡單地說來,就是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官府考慮施政與管理,軍隊專注攻戰與打仗,商人負責運輸與保障,然後最終大家依據一定的原則分配最後的收益。
至少讓商人分享政府的經濟收益,請相信這時的大宋王朝,絕對是具有這樣的認識與覺悟的,更何況對於今天的朝廷來說,青唐之地還不在自己的手上,等於是在“慷他人之慨,謀眼下之已利”。
所以,胡衍的這個思路,卻是說得童貫的雙眼越來越亮、越來越有神采。
也正是這次的受寶鬧劇,徹底地讓他收起了對趙煦殘存的一點點指望:皇帝就是皇帝,這種將天下億萬生民的命運與未來均依賴於一人之身的政治製度,終究逃避不了它必將走向昏庸或荒唐的結局。
遠些的秦始皇、漢武帝怎麽樣?近點的唐太宗、宋太祖又能如何?任是這些不世英雄在早年曾有著胸懷天下的氣度與悲憫蒼生的情懷,最後依舊擺脫不了對於一姓皇權延續的那種天然自私情節:無數次的曆史關鍵點,無不盡數敗於“隻要我皇權在握,哪管它洪水滔天”的念頭之下。
也就是他秦剛眼下羽翼未滿、也就是他秦剛尚無能力與朝中權臣分庭抗禮。
所以別看現在的趙煦對他偏袒之至、動輒與他共言“少年華夏之誌”。其實也用不了多久,但凡秦剛再進一步,稍稍具有些重臣、權臣的長成跡象,提防、監視、猜忌、牽製、疏遠、打壓甚至是治罪之著都會轉瞬即至,這些曾經在其他人身上發生過的事情,無一例外地都極有可能會在他的身上重演。
當然,關於《皇帝的新衣》這個故事,他隻是在信中與李清照分享了一下,他還沒有頭熱到在這件事上去給大宋的皇帝上個書、更不會利用他在京城好不容易培育出來的《東京時報》這樣的小幼苗,去觸碰趙煦已經開始敏感而自卑的神經。
其實秦剛沒有像其他的大臣,去給皇帝上一份歌功頌德的慶賀改元的奏章、以及挖空心思搞出來的各種祥瑞,這已經算是表達出了他最明顯的政治觀點與立場了。
京城裏,由於在傳國玉璽一事上表態落後的章惇,明確地感受到蔡京的咄咄逼人之勢。再加上樞密院那裏的曾布時不時地尋找麻煩,他已經發現小皇帝對他的信任與依賴感正不斷減退。
而想要重新樹立自己的權威並強化政治資本,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次打仗!
問題是打誰?
西夏至少表麵已經低頭,簽訂了對大宋極其有利的和約,沒有理由與必要去毀約;
北遼依舊是個可怕的怪獸,能令其在北麵安穩不動就算是幸事了;
大理與安南那邊的方向,一是沒有打對方的理由,二是大宋也缺乏對其動兵的基礎條件。
而正在當前最強的西軍攻擊範圍之內的青唐地,便成為了最好的目標。
去年年底,他就授意剛剛調任為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的孫路上表,奏請在鄰近青唐的要地邈川【注:今青海省樂都】修築斫龍寨,以作收複青唐的戰略準備。
當時,進取心滿滿的趙煦還專門讓童貫去向秦剛請教了西軍作戰方麵的一些情況。但是,在新年過去,北遼的異動,打亂了他們的既有部署,使得朝堂眾人的關注力轉向了河北。
眼下,春暖冰釋,遼人南下的風險不斷消退,而同樣這個季節,卻正是可以對青唐地區動兵的好時間。
同時,宋夏議和的蝴蝶翅膀也在悄悄地改變著整個西北區域的總體形勢。
青唐這一地區,在漢代時曾設河西四郡,並征討平定了該地的羌人,納入了中央政府的管控範圍。之後,吐穀渾人開始建立政權,不斷與中原地區的兩晉十六國政權爭奪青唐。
唐朝時,鬆讚幹布統一吐蕃時盡得青唐,之後又因分裂,遂為各部落先後占據。
大宋立國時,吐蕃的部落首領欺南陵溫號稱唃廝囉【注:藏語佛之子之意】勢力漸強,便以青唐城為中心在河、湟、洮地區建立政權,並向大宋稱臣。
之後曆代唃廝囉讚普都會被朝廷冊封為保順軍節度使及西平軍節度使。按理說,大宋是沒有理由去攻打自己的臣子屬地的。
不過,眼下的機會卻來了。
紹聖三年,唃廝囉第三任讚普阿裏骨去世,其子瞎征繼位後,由於阿裏骨是第二任讚普董氈的養子,於是各個青唐部落的首領都開始質疑他的繼任權合理性,並在不服之後開始紛紛謀求自立。
曆來藩國內亂,便是中央政權動手幹涉甚至實施吞並之舉的極好時機。外有孫路上奏,內有章惇力主,雖然曾布再三阻撓,趙煦最終還是同意了對青唐用兵的總體意向。
為了能夠獲取更加準確的第一手資料,他還特意派出了最近甚得其心的宦官童貫作為西北六路走馬承受,專項為青唐戰事進行事前摸底與籌劃。
雖然不是正式的監軍,但是童貫卻清楚,前往戰區成為走馬承受,便是他邁向監軍之位的前奏。他的師父李憲當年在正式派出就任王韶平定河湟之戰的監軍之前,恰恰就是先後在永興軍、太原府、延安府等邊境之地為走馬承受。
躊躇滿誌的童貫領了皇命之後就沒敢耽擱,直接出京,一路風塵仆仆地趕向西北。在到了秦鳳路的鳳翔府後,他卻沒有繼續向西前往熙州,卻是先折向北方。
他要去的地方便是慶州,想去見的人卻是趙駟。
童貫的拜帖送到趙駟這裏時,正好他在與胡衍談話。
胡衍在神居水寨時,就曾與其一起處理生意之事。隻是後來去了京城,相對疏遠了些。再次來到保安之後,趙駟也曾說他在京城待得久了,身上的商人味道太濃、市儈氣息過重。胡衍那時哪能聽得進去,自然關係也就一般了。
不過,之後胡衍因驕縱一事被秦剛斥責後,雖然並未對外明說,趙駟多少也知道了一些,在這過程中還是私下裏幫著胡衍說過了幾次好話,胡衍知道後,心裏甚是感激。
這次秦剛先是迴京、再是去滄州,卻是留了他們兩人在環州,胡衍願意向趙駟低頭示好,兩人相互之間的關係倒是近了不少。
胡衍看到趙駟拿到拜帖時的臉色有點古怪,便問是誰?
“當今大內後苑勾當、都總管陝西六路走馬承事童貫童道夫。”趙駟揚了揚手中之帖後說道:“正月時,秦先生就從高郵來信,說朝廷有意要收複青唐,並說這個童貫極有可能會在此戰時就任監軍。想不到才幾個月,此人便來陝西了。”
胡衍卻是哦了一下道:“童貫現在宮裏升官了麽?之前在京城時就曾見過,大哥似乎對他很看重,想不到都能當上監軍了。”
趙駟一聽胡衍見過他,不禁一喜道:“我素來不喜與這宦官打交道,但是秦先生囑咐在前,這麵還是要見見的。衍哥又是自己人,與這個童貫又是見過麵的,不妨與我一起見他吧!”
胡衍欣然同意。
童貫的拜訪相當低調,隻帶了一名小黃門隨從,而且到了後便將其留在了門外,隻身一人進來,卻意外地看到了胡衍,立即大喜道:“想不到滄海兄弟也在這裏,童貫這裏有禮了。”
趙駟卻是第一次見童貫,卻是因為沒有準備,一下子被其魁梧的身材、濃密的胡須嚇了一跳,若不是童貫因為看到胡衍,發出了十分尖銳的嗓音,他還真的以為見到的是一位武將呢!
童貫轉而再對趙駟行禮道:“咱家雖然閉在宮中,卻能屢聽趙將軍威赫西夏的戰功,由來心下景仰已久,今日得見,果然是英雄人物啊!”
這童貫素來善於揣摩人心,待人接物的禮節麵麵俱到,他與胡衍先前認識,便立即以表字以示親近,而對趙駟卻以將軍稱之以示尊崇。所以今天他雖然身居上位,但卻沒有一絲一毫的驕氣與傲氣,再加上他的長相異人,卻是令趙駟頓時心生了不少好感,趕緊讓其入座並道:“趙某行伍之人,些許寸末之功,汙了閣長之耳,不值一提。”
胡衍此時卻是笑道:“童閣長乃是天子身邊人,這次出京專行來西北,可是這西北局勢會有什麽個變動?我是個生意人,提早知道些個消息,說不上多賺些錢,至少也能少些不必要的損失吧?”
童貫卻是毫不見外地直言道:“官家想對青唐用兵,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此前西賊未定,還能以其作為牽製之用。而如今青唐的瞎征後院起火,局勢已變,咱家這次過來,就是想把情況再瞧個仔細。趙將軍是西北名將,滄海掌櫃又是西北行商之首,在出京之前,秦修撰就有過指點,所以此次專程來向二位請教,還望不吝相告。”
童貫的風格與態度的確令趙駟有點另眼相看,再加上有秦剛提前的囑咐,趙駟也就簡明扼要地將目前西軍將士對於此戰的積極態度一一講明:
當兵的自然都是希望有戰可打。目前西夏服軟,北遼勢大,的確向西的青唐是最適合動兵的對象。由於麵對青唐地區的就是熙河路,包括他自己的手下,就有不少人來找他打聽,有沒有調轉去熙河路的機會或途徑。
“熙河路將官甚多,唯三王為重。”
“這三王,應是王厚、王湣、王贍三位將軍吧?”童貫來之前,做的功課也是不少。
“正是。”趙駟點點頭,“王厚,主持河湟開邊的王相公之子,又是西北宿將,熟悉羌情,嫻掌兵事,以其為將,必無憂也;”
“王湣,亦是西北名將,曾於鄜延路屢敗西賊,又有破宥州之功,且其深得熙河路孫經略之重用與信賴,若令其領兵,亦可斬獲。”
“王贍,昔日開邊功臣王君萬之子,驍勇善戰,雖為人稍顯驕縱,但西軍中多有追隨其之死士之兵,平定青唐,亦不在話下。”
“趙將軍之意,是這三位王將軍,無論誰去領兵都可?”童貫探問道。
“駟哥的真正意思是,三人皆可為將,但不可同為將!”胡衍倒是說出了關鍵點。
“哦!”童貫恍然大悟,但是他又問道,“在二位口中,這青唐之地似為探囊之物,可朝中的諸位相公,除了章相公外,卻又多有躊躇之意,更有言得不償失之說呢?”
“某為兵將,隻談兵事之成敗,他事某亦不懂!”趙駟硬梆梆地說道。
看童貫似乎還未真正明白,隻能是由胡衍來開口:“童閣長覺得,皇上隻是想教訓一下青唐人,還是想將青唐之地納入國土?”
“征伐四方,開疆拓土,此乃當今聖上之雄圖大誌。這青唐本為我漢唐故土,自然是收複失地,再置軍州,以沐我皇宋之恩。”童貫一邊說著,一邊手中作勢向東麵揖禮。
“那就是了!”胡衍笑道,“駟哥的意思就是,若是隻問兵事,這西軍之中,無論盡起哪一支隊伍,攻城拔寨、拿下青唐城,並不是難事。但這河湟之地,蕃民居多,漢民極少,民眾多驕橫難管,是其一也;而自炳靈寺渡河以西,其道險地遠,若形勢有變,其後援難以短時間救及,是為其二;但若是駐紮大軍,眼下止青唐幾城之存,食資不足月餘,也難久以支撐,便為其三;所以朝中相公,多是思慮納土之難耳。”
“原來如此!”果然是許多事情,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童貫也是慶幸自己能夠提前結識秦剛,又在此地能有其兄弟二人之實情相告。如果要是直接去了熙州,卻被那些邊境好戰貪功的將領一陣鼓動,便就以為這攻打青唐之事有百利而無一弊,擅起兵事,其後患則無窮矣。
看到童貫為此事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胡衍便笑道:“朝堂大臣,多是以中原之地經驗考慮。其實,邊境之地,更須施以邊境之策。對於收納青唐之地,在下倒是有一主意可獻。”
童貫正愁沒有思路,一聽之後便道:“滄海若有計謀,可快快講來。”
“對於青唐之地,並非隻有牽製威脅西夏之軍事價值。尤其是在當前宋夏罷兵、和平生息之際,如果青唐可盡歸我朝,則是打通了中原地區麵前西域通商的一條通道,無論是於闐、迴鶻、高昌、龜茲等國,都將可以直接通商,其間的商業經濟價值不可小看。”胡衍所說的,其實恰恰正是如今吐蕃所享用的區域利益。
“滄海所言的確有理,隻是若以商賈之利,說服朝中眾臣,似有不足。”童貫卻有點遲疑。
“商賈之價值,並非止在於小利。”胡衍卻轉而先問一問題,“昔日邊關之地運送糧草,沿途損耗極大,往往運十耗損能達七八,不知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這點咱家知道。”童貫點點頭道,“朝廷將邊關運糧之事交於商賈執行,商人自會管控成本,糧食便以最低成本運到邊關,然後商人便能換取到可提領鹽、茶等禁榷物資的鹽引、茶引,從而可從中賺取收益。”
“自古商人無利不起早,但若有利,便是上刀山、下火海,也會有人敢於嚐試。”胡衍感慨地說道,“在下在陝西諸路,得蒙同行恭推,做了個邊路商行行首,便知有不少商賈,對於打通西域商路一事,翹首以待。而朝廷謀求青唐之戰事,如果能準許商人參與,並許以戰後拿下此地後的特許經商之權利。之前朝中所憂慮的,諸如軍資運送、後勤保障等等難題,其實便都不在話下了。”
胡衍所提的這個想法,其實多少受了昔日秦剛與他提過的流求攻略思路所影響。簡單地說來,就是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官府考慮施政與管理,軍隊專注攻戰與打仗,商人負責運輸與保障,然後最終大家依據一定的原則分配最後的收益。
至少讓商人分享政府的經濟收益,請相信這時的大宋王朝,絕對是具有這樣的認識與覺悟的,更何況對於今天的朝廷來說,青唐之地還不在自己的手上,等於是在“慷他人之慨,謀眼下之已利”。
所以,胡衍的這個思路,卻是說得童貫的雙眼越來越亮、越來越有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