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秦剛此次是以提舉天下學政使的名義而來,孫路過來之前,也通知了全路各地的學政官員趕緊到環州拜見上官。
因為這次不僅僅隻是簡單地禮節拜見,而是從常理分析,朝廷新設立這樣一個提舉全國的新職位,又怎可能不會給其一定的財權或者其他特權呢?
章楶見狀也趕緊讓人通知涇原路的各地學政前來,讓其一並接待。
原本以為隻是簡單地接見幾個學政官員,加上了解一下各地的基本情況,結果被章楶與孫路這樣唯恐厚此薄彼地一折騰,倒也讓秦剛有些為難。
“伯紀,你倒幫我想想,在對這些充滿期待而來的各地學政,我該用什麽樣的應對或饋贈,才能讓他們滿意呢?”秦剛有點頭疼,便把這個問題拋給了李綱。
李綱倒是非常實在地問道:“修撰此次可否能從朝廷為州學、縣學多爭取一些經費與投入呢?”
“若是一地需用個幾千貫,倒還能夠有所商量,隻是這些錢看似不少,但也隻能是一次性的投入。隻是一州之地,數千學子,還有年年的學習,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
李綱聽後,思考了一會兒道:“學生這段時間與菱川書院的幾位學長交流,問及當初書院對於他們的最大吸引力時,就有多人都提到一個共同之點,就是菱川書院裏的豐富藏書。”
李綱的這一說法,令秦剛的心中略有一動,卻未開口,靜待李綱的繼續闡述。
“昔日學習,李綱的家中富足,尚能買得起五經傳注以及一些精版校閱過的經史子集。但也見過許多家貧的同學,隻能借閱後再自己手抄,不僅極費精力,而且傳抄過程中又多有錯漏。想必天下貧寒士子皆會有此盼心:擁有一間裝滿好書的屋子多好!”
秦剛來自於現代,所以一直不能確切地感受到這一時代貧寒學生對於書籍的渴求。而經李綱的提醒,他便憶起了自己的前身當初四處求借書籍迴家抄寫的模糊迴憶。而且當年他在高郵端陽詩會中力拔頭籌,知軍毛滂拿出來的最重磅獎品,就是一本在尋常縣城裏根本買不著的《程文匯編》。
“今之學生求學,好的學堂書院及裏麵的老師固然重要,但是那些一則投錢巨大、二則耗費時日須久。但如能在每一州縣,設立一所官立閱書堂,裏麵存放正版校閱過的經史子集、供本地學生來此借閱,勢必意義無窮!”
李綱的這個提議令秦剛耳目一新:“閱書堂?或者叫圖書館如何?”
“對,老師提的圖書館之名更為妥帖。而且它的標準可高可低,能為讀書者遮風擋雨、能為書籍防潮防蛀即可。而且圖書館不需要像私人藏書樓那樣需求孤本或珍本,而隻需有普遍通用的正版書籍,數量從數十冊至數百冊皆可。而且除了官府先期的投入,還可以倡議本地鄉紳踴躍捐書,以補其缺。”
“伯紀出的好策略!”秦剛聽得大喜,“各個州縣設立官辦圖書館,可由我先行出錢,地方出地,置辦些基礎書籍,其後可大力接受民間捐贈。本官還可以當這首捐之人,以作‘拋磚引玉’之效!”
“修撰此舉,功德無量。”李綱心悅誠服地讚歎道。
其實此時之人,確實少有能夠看到此時讀書人出頭的瓶頸所在。許多貧苦出身的學子,他們的智力沒有問題、學習精神更是刻苦,但是最後卻栽在了看不到正規的書籍上麵。
其一,他們所能讀到的,有可能是已經傳抄了十幾遍後的手抄本,到處都是錯漏之處;
其二,“讀書破萬卷,下筆猶有神”的說法,就是指看的書不夠的話,見識與學問也不會太高,個人底蘊自然會差上一大截;
其三,此時科舉考試中的許多試題,多是取自於當朝的典故。而記載這些典故的書籍,卻是嚴禁民間私藏,那麽能夠收藏它們的官立圖書館,則給予了寒門子弟一個可以與世族子弟拉近差距的好地方。
幾天後,當涇原與環慶兩路的各地學政官們來到環州的時候,秦剛把他們帶到了環州州衙旁的一處建築,原本這是一處空置的院落,如今的門楣上卻掛有一塊新置的匾額,上書“環州官立圖書館”七個大字。
走進去便是一處寬敞明亮的大堂,擺放了滿滿的書案,足以坐得下三五十人,兩邊的廂房裏矗立著簡單牢固的木質書架,上麵擺放著最近三四天裏,秦剛派人在環州本地能夠收集到的各類正規書籍。
“各位皆為各地學政,都是一地之文明及開化的倡導者與先行者,本官在西北也有一年多,深知大家的兢兢業業與不辭辛苦,於心甚慰。”秦剛把眾人引進大堂之後,便先行開口肯定一番,“西北之地民生困弊,學政之事,猶如獨木行舟,猶難為也。秦剛來此,先是代表朝廷感謝各位這些年來在地方的努力支撐。”
上官講話,多為訓誡之語,但像秦剛這樣上來卻是鼓勵加感謝的,倒也少見。眾人稍愣之後,先行反應過來的學官們則趕緊躬身口稱:“謝學政使勉勵!”
“關於學習,本官嚐有思考。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仁義也’。然烏鴉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情,說明其雖為禽獸,也曾有仁義之情。再觀北酋西夷,雖為人形,卻常行背信棄義之事,此便為人卻仍不講仁義者。何如?”
秦剛這是給諸位學政提出了一個偏哲學思考的問題了。
結果底下還真有人能答得上來,一中年學政官上前答道:“禽獸雖有善舉,然不知其仁義,故泯然也;世人縱多惡行,卻知其不仁義,天下譴之,終能感化也!”
“善也!”秦剛喜道,再問,“究其因何故也?”
“下官不知,請學政使提點。”那學政官迴道。
“書卷也!”秦剛則明確給出了答案,“聖人造字,述以成書,則仁信可記,禮義可敘,文化得以傳承。故人與禽獸之別,雖在仁義之約束,卻有賴於書卷之記述,中原之人崇讀書而明仁禮,明仁禮而為華夏;失禮則為蠻夷,再失則為禽獸,何也?無讀書也!”
秦剛這是將先秦以來關於“華夷之辨”的觀點搬了出來,指出區分華夷的標準是有否禮儀,然後再進一步分析,能否弘揚禮儀的關鍵則在於讀書。
“於我華夏之地,廣設圖書館,此提議出自我身邊的這位李伯紀。”秦剛不忘推薦一下站在第一排的李綱,後者此時慌忙向眼前的眾位學政官員行禮。
秦剛繼續說道:“學而無書,事倍功半;學而有書,事半功倍。歐陽文忠公曾有言曰:‘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詩聖杜子美更有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高爾基曰‘書籍乃士人進步的階梯’……”
秦剛一不小心說滑了嘴,卻發現底下眾人皆沉醉於他所講的這些至理名言之中,唯有最前麵的李綱正努力思考著,順便小聲詢問:“老師,這高什麽基是何人?”
秦剛沒去理會他,又一連串地講出了他在後世聽得耳朵都能出老繭的一大堆讀書名言:“書籍是打開智慧的鑰匙;讀一本好書,便似與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這最後一句是漢時大儒劉向劉子政之語。”李綱不再發問,而是對著一旁的學政官員喃喃自語,“想必其它之語皆是出自老師之手,老師之智慧,何異於聖賢之人乎。”
“學政使精言妙語,下官當牢記於心!”
屬官們的馬屁秦剛也不去管了,隻要他們能把這些話都能記住,也算是一件不錯的事。
“所以,本使在西北諸地,不求各位多設學堂、多招賢師,現決定,每州縣撥款五十貫,因地製宜,設一‘官立圖書館’,入館之書,不求新舊,但必是精校之本。本使並以個人名義,向各地建成之圖書館,每館各捐書一百本。”秦剛最後作了自己的首次施政決定。
這每個地方五十貫的費用看起來並不多,但是西北人少,官府空屋甚多,稍稍花點錢,整修一下,便足以辦些書架書桌,餘者還可收購些舊書。更何況學政使還表示了,其實花費最大的購書一塊,他已用個人名義捐出了一百書,有此示範,其實各地都會有些鄉紳大戶,向他們每家募捐幾本書籍,豈不是又得名聲、又顯風雅之大好事情?
至於圖書館設立之後的看護、維持、管理之事,這便就是交給各位學政官們自己去謀劃的了,哪能是上官幫你把所有的問題全解決了呢?
之後,又有一地方學政提出,聽聞學政使來西北收容了大量孤童成立了童子營,不僅供其吃穿,還能教其文化,希望能一瞻其況。
秦剛看了看這個官員,心底默默地給他加了一個馬屁精的標簽,不過口頭上也是應承了其請求:“大家可隨我來。這孤童在各地皆有,本官此舉,不敢求各位皆來仿效,日後但有其想入圖書館求讀,望能依聖人‘有教無類’之訓,不以其窮弊而拒之,順手供以食水,便為大善也!”
眾人皆言:“善也!”
秦剛攜各地學政官來童子營觀摩,負責的黃友喜出望外,不僅賣力的向眾位官員展示了童子營中孩子們在操場上的整齊規範操練,更是帶他們聆聽了課堂中學習時的朗朗書聲。
隻是聽了課堂裏的朗讀之聲之後,秦剛的臉色突然一變,急忙把黃友拉在一邊問道:“這堂上學生所誦讀的是何?”
黃友一聽,便頗為自得地講道:“迴稟老師,學生在教習這些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基礎都比較差,原來蒙學所用的《千字文》對於他們來說,有點拗口難讀,好多孩子四個字一句的總是給我漏一個字。於是學生就想,不如改成三字一句,豈不更容易,所以就改成這樣來教他們了!”
黃友短短的幾句話,卻是說得秦剛心底大震。當初盼兮去讀蒙學之時,他便知道,當時的私塾蒙學教材,多為《千字文》以及《百字姓》,都是四字一句,而且就如黃友所說,其實成句都十分拗口難記,其實並不十分適合孩子啟蒙所讀。
秦剛之前曾經想過《三字經》,但記憶中,那應該要到南宋中後期才會出現。不過,此時黃友的說法,則證明一定會有人已經注意到了此時蒙學教材的種種不足,三字經的前身在此時出現,並不稀奇,正好現在有兩路的學政官員都在這裏,秦剛決定好好推一把。
他立即將眾人再次召集過來,先讓黃友講了自己為何想到要將蒙學課本從四字改成三字的理由,然後又進一步啟發大家,這蒙學教育,重在淺入深出,四字改三字,看似一字之差,但立即下降了孩子們的記憶難度。接下來,還應該改動句式,讓這些語句的內容更加淺顯易懂,不要讓孩子們望而生畏;最後,最好記憶的應該是故事,這種蒙學課本應該有故事性,最好能將自古以來的典故傳說、哲理大義都包含在裏麵。
最後秦剛宣布了他的第二項施政決定:
“本學政使決定,在環州設立新蒙學課本編撰處,著黃龍友負責,再招募兩位可參加,各位學政可自願報名,參與編撰者,補貼五貫每月。要求,以三字為句,四句一組,百組為內。限期……兩個月,編成新本。龍友,你可有信心?”
隨著黃友迫不及待的應承之下,眾學政官員也激動不已,當下先前那個迴答仁義問題的中年學政官員便搶著報了名,秦剛默默地記下了他的名字:成峰。
隨後便又有兩人同時報了名,再後麵的人反應稍慢即沒有了機會。
他們倒不是因為這每月五貫錢的補貼,而是深知,有了秦剛這位提舉天下學政使的要求,能夠參與到編撰這本蒙學新課本之中,將會是個人多麽難得的成名立業之機會!
秦剛便說:“三人就三人罷,你等四人,先拿出一個大綱,看看百組之句,大約需要納入哪些個典故哲理,定綱之後,便分頭草擬,最後再匯總校改。此書,就叫《三字經》吧!”
其實,關於這本想要新編的《三字經》,是不是曆史上的那本,並不重要,包括它的開頭是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秦剛希望它能具有的三個特征:易於誦念、口語淺顯、故事表現。所以,有了秦剛並倡導的這本《三字經》,或許會讓曆史上的那本出現得更早一些、或者說會更加優秀一些。畢竟,就為學童開蒙一事,一本《三字經》,是遠遠不夠的。
對於黃友而言,之前他曾多次地感慨李綱能夠跟在秦剛的身邊,多有各種露臉與立功的機會,但是這次,他才深深的地感覺到,由於自己紮根於童子營的事務之中,又確實是殫精竭慮,終有所得。而此次被秦剛委以重任,顯然是那李綱所遠遠難以企及的高度,於是心裏甚是飄飄然了起來。
送走了這些學政官員,秦剛終於能夠迴到自己在環州的落腳之處。
久候於他的秦婉,也在著急於向他匯報一下這一個多月以來賬目情況。
應該說,由於綠曲親衛營與童子營的存在,秦剛來到西北之後,都是赤字財政,所以才會有之前胡衍的報怨。好在當時的那些赤字,都還有著那筆從京城帶來的積蓄墊底。
然後從保安到環州,諸多工坊在先後穩定下來的產出,也能彌補一部分。
不過,從宋夏和議簽定,各地榷場先行開放之後,西鳳醇恢複了大量生產,並正式向西夏境內進行銷售,更因為西夏數次戰敗之後,境內民生疲弊、物價飛漲,從生活用品到糧食菜肉,都需大量向宋地采購。
此時一心想要悔過自新的胡衍,更是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在上麵,一方麵是之前記賬的劉寨主、趙將軍的抵賬戰利品的兌現,二是直接通過與各地寨主之間的戰利品的收購倒賣,卻是著著實實地大賺了一筆。
“好在陣亡的綠曲兵士的撫恤金都是由兩浙那邊的談大爺負責,西北這裏隻是支付了一些受傷將士的補貼,原本是下個月的總賬便可重新迴歸盈利。隻是,奴婢聽小李官人講,大爺答應了給陝西各地官立圖書館各捐書一百冊,這些書籍的價格,奴婢也去打聽了,價格不低,所以這樣子一來,下月起的開支還得持平一段時間。”
“無妨!”秦剛點點頭道,“我答應捐書,是因為從下月起,各路都會有商人來我這裏洽談購買好幾樣新商品的圖紙,我賣給他們的價格不低,而且圖書館興建時間有早有晚,正好可以用這筆錢也抵掉這裏的開銷。”
“那便最好。對了,奴婢還沒有恭喜大爺再升新官,就是不知接下來,大爺迴京之後,如何安置我等?”
“孫老經略給我有承諾,這童子營自然是留在環州,我想有那龍友管理,倒也能讓我放心。西北的各處產業是接下來對西夏貿易的重點,不但保留還須發展,隻能先讓衍哥再多管理一段時間,穩定之後,再看安排一兩人管理便是。所以,我在這裏再待一個月左右,到時候,你便與我一同迴京去吧!”
“奴婢遵命。”秦婉應了之後,猶豫了一下又問道,“不知大爺對駟哥如何安排?”
“對啊,這次朝廷將他升到了環慶路的兵馬副都監,我與他商量過,他得先行與孫經略迴慶州整頓兵馬,應該會在這裏待個一年半載吧?”秦剛正在說著,突然有點狐疑地問道,“駟哥之事,你直接問他不就可以了麽?幹嘛兜個圈子問到我這裏?”
秦婉突然臉色一紅,急忙口稱告退,轉身即走。
秦剛想了想,突然間便笑了,如果秦婉能有此意,趙駟不過比她多大了幾歲而已,而且為人脾性,都是自己身邊這幾人中最不錯的,這兩人在一起,卻也不失是樁好姻緣,改天他倒要惦記著,去趙駟那邊探聽一下心意。
考慮完他人的大事,卻是要趕緊處理自己的:迴環州後,李清照的第二封信已經來到。
第一封信裏,李清照對他迴寫的《點絳唇》甚為欣賞,不過也毫不客氣地指出:“劉郎未老,桃樹盡栽早”,雖然看出用的是劉禹錫之典,但此處張揚個人之誌,寫在了思念“蛾眉”之人的下句,未必有點“功利心過重,煞了風景”。
這一句卻是看得是秦剛頗有點心驚,果真是雙識文之慧眼,一下子看出這兩句之間的風格不協調,幸好並沒往他是剽竊的方向去想。
不過,卻對他最後一句“又去西北了”大加讚賞,說是“文近直白,頗得十八叔一貫之無賴神韻”,又讓秦剛對自己這一神來之改得意了一番。
秦剛給她的迴信還在半路之際,小丫頭又已發出第二封信,提到了父親最近升任為禮部員外郎,公務要比先前忙碌了許多,過去經常結識的朋友也少了來往,而她因為再也不許隨意外出,而在家裏隻能看看金石古書,頗為無聊,所以定要秦剛將其在西北之事,多多與她說來。而且,她還提到,近日秦觀因貶至郴州後所寫的數首詩詞已經傳至京城,尤其是其所寫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一句,感動了一片京城裏的癡男信女。她也評道:少遊叔此兩句砌盡了無窮恨、問盡了無限愁,她讓秦剛去信代為好生安慰。
不過信裏所說的這點卻讓秦剛有了意外的收獲,他覺得有了這些詩詞的佐證,秦觀在郴州的替身隻要安心隱居,加上皇帝的默許,這件事的安全性已經大大地上升了許多。
而正在此時,流求的來信也終於寄到,經明州轉發的此信為林劍所寫,雖然之前約定的隱語中並無秦觀的代稱,但卻以客至漢村,與五哥、六哥相處甚歡等語,很清晰地講清了秦觀已經平安到達流求,隻是沒有留在條件更好的秦城,而是直接去了正在開發建設中的漢城,主持那裏的新興事業。
同時,在大名府酒坊開始運作之後,高郵湖的神居水寨已經基本撤空,後來的一批人到了流求後,正好也就隨著秦觀去了漢城安置。
由於秦觀本人的到來,宮十二、顧大生與李峰三人都算有了主心骨,再加上這一年兩浙路遇災饑荒,溫州港那邊又加運了三批的流民,更南邊的唐城已經完成了前期的勘址、規劃,正在積極籌備發兵,以在次年春耕前完成移民。
流求如此順利,秦剛頓覺心裏安定了許多,秦、漢、唐三城如成,流求必成糧倉寶地,而海貿中轉、水師拓建,也會因為老師秦觀在陰錯陽差之下的出海一行,解決了後顧之憂,諸事至此,何其幸也!
因為這次不僅僅隻是簡單地禮節拜見,而是從常理分析,朝廷新設立這樣一個提舉全國的新職位,又怎可能不會給其一定的財權或者其他特權呢?
章楶見狀也趕緊讓人通知涇原路的各地學政前來,讓其一並接待。
原本以為隻是簡單地接見幾個學政官員,加上了解一下各地的基本情況,結果被章楶與孫路這樣唯恐厚此薄彼地一折騰,倒也讓秦剛有些為難。
“伯紀,你倒幫我想想,在對這些充滿期待而來的各地學政,我該用什麽樣的應對或饋贈,才能讓他們滿意呢?”秦剛有點頭疼,便把這個問題拋給了李綱。
李綱倒是非常實在地問道:“修撰此次可否能從朝廷為州學、縣學多爭取一些經費與投入呢?”
“若是一地需用個幾千貫,倒還能夠有所商量,隻是這些錢看似不少,但也隻能是一次性的投入。隻是一州之地,數千學子,還有年年的學習,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
李綱聽後,思考了一會兒道:“學生這段時間與菱川書院的幾位學長交流,問及當初書院對於他們的最大吸引力時,就有多人都提到一個共同之點,就是菱川書院裏的豐富藏書。”
李綱的這一說法,令秦剛的心中略有一動,卻未開口,靜待李綱的繼續闡述。
“昔日學習,李綱的家中富足,尚能買得起五經傳注以及一些精版校閱過的經史子集。但也見過許多家貧的同學,隻能借閱後再自己手抄,不僅極費精力,而且傳抄過程中又多有錯漏。想必天下貧寒士子皆會有此盼心:擁有一間裝滿好書的屋子多好!”
秦剛來自於現代,所以一直不能確切地感受到這一時代貧寒學生對於書籍的渴求。而經李綱的提醒,他便憶起了自己的前身當初四處求借書籍迴家抄寫的模糊迴憶。而且當年他在高郵端陽詩會中力拔頭籌,知軍毛滂拿出來的最重磅獎品,就是一本在尋常縣城裏根本買不著的《程文匯編》。
“今之學生求學,好的學堂書院及裏麵的老師固然重要,但是那些一則投錢巨大、二則耗費時日須久。但如能在每一州縣,設立一所官立閱書堂,裏麵存放正版校閱過的經史子集、供本地學生來此借閱,勢必意義無窮!”
李綱的這個提議令秦剛耳目一新:“閱書堂?或者叫圖書館如何?”
“對,老師提的圖書館之名更為妥帖。而且它的標準可高可低,能為讀書者遮風擋雨、能為書籍防潮防蛀即可。而且圖書館不需要像私人藏書樓那樣需求孤本或珍本,而隻需有普遍通用的正版書籍,數量從數十冊至數百冊皆可。而且除了官府先期的投入,還可以倡議本地鄉紳踴躍捐書,以補其缺。”
“伯紀出的好策略!”秦剛聽得大喜,“各個州縣設立官辦圖書館,可由我先行出錢,地方出地,置辦些基礎書籍,其後可大力接受民間捐贈。本官還可以當這首捐之人,以作‘拋磚引玉’之效!”
“修撰此舉,功德無量。”李綱心悅誠服地讚歎道。
其實此時之人,確實少有能夠看到此時讀書人出頭的瓶頸所在。許多貧苦出身的學子,他們的智力沒有問題、學習精神更是刻苦,但是最後卻栽在了看不到正規的書籍上麵。
其一,他們所能讀到的,有可能是已經傳抄了十幾遍後的手抄本,到處都是錯漏之處;
其二,“讀書破萬卷,下筆猶有神”的說法,就是指看的書不夠的話,見識與學問也不會太高,個人底蘊自然會差上一大截;
其三,此時科舉考試中的許多試題,多是取自於當朝的典故。而記載這些典故的書籍,卻是嚴禁民間私藏,那麽能夠收藏它們的官立圖書館,則給予了寒門子弟一個可以與世族子弟拉近差距的好地方。
幾天後,當涇原與環慶兩路的各地學政官們來到環州的時候,秦剛把他們帶到了環州州衙旁的一處建築,原本這是一處空置的院落,如今的門楣上卻掛有一塊新置的匾額,上書“環州官立圖書館”七個大字。
走進去便是一處寬敞明亮的大堂,擺放了滿滿的書案,足以坐得下三五十人,兩邊的廂房裏矗立著簡單牢固的木質書架,上麵擺放著最近三四天裏,秦剛派人在環州本地能夠收集到的各類正規書籍。
“各位皆為各地學政,都是一地之文明及開化的倡導者與先行者,本官在西北也有一年多,深知大家的兢兢業業與不辭辛苦,於心甚慰。”秦剛把眾人引進大堂之後,便先行開口肯定一番,“西北之地民生困弊,學政之事,猶如獨木行舟,猶難為也。秦剛來此,先是代表朝廷感謝各位這些年來在地方的努力支撐。”
上官講話,多為訓誡之語,但像秦剛這樣上來卻是鼓勵加感謝的,倒也少見。眾人稍愣之後,先行反應過來的學官們則趕緊躬身口稱:“謝學政使勉勵!”
“關於學習,本官嚐有思考。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仁義也’。然烏鴉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情,說明其雖為禽獸,也曾有仁義之情。再觀北酋西夷,雖為人形,卻常行背信棄義之事,此便為人卻仍不講仁義者。何如?”
秦剛這是給諸位學政提出了一個偏哲學思考的問題了。
結果底下還真有人能答得上來,一中年學政官上前答道:“禽獸雖有善舉,然不知其仁義,故泯然也;世人縱多惡行,卻知其不仁義,天下譴之,終能感化也!”
“善也!”秦剛喜道,再問,“究其因何故也?”
“下官不知,請學政使提點。”那學政官迴道。
“書卷也!”秦剛則明確給出了答案,“聖人造字,述以成書,則仁信可記,禮義可敘,文化得以傳承。故人與禽獸之別,雖在仁義之約束,卻有賴於書卷之記述,中原之人崇讀書而明仁禮,明仁禮而為華夏;失禮則為蠻夷,再失則為禽獸,何也?無讀書也!”
秦剛這是將先秦以來關於“華夷之辨”的觀點搬了出來,指出區分華夷的標準是有否禮儀,然後再進一步分析,能否弘揚禮儀的關鍵則在於讀書。
“於我華夏之地,廣設圖書館,此提議出自我身邊的這位李伯紀。”秦剛不忘推薦一下站在第一排的李綱,後者此時慌忙向眼前的眾位學政官員行禮。
秦剛繼續說道:“學而無書,事倍功半;學而有書,事半功倍。歐陽文忠公曾有言曰:‘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詩聖杜子美更有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高爾基曰‘書籍乃士人進步的階梯’……”
秦剛一不小心說滑了嘴,卻發現底下眾人皆沉醉於他所講的這些至理名言之中,唯有最前麵的李綱正努力思考著,順便小聲詢問:“老師,這高什麽基是何人?”
秦剛沒去理會他,又一連串地講出了他在後世聽得耳朵都能出老繭的一大堆讀書名言:“書籍是打開智慧的鑰匙;讀一本好書,便似與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這最後一句是漢時大儒劉向劉子政之語。”李綱不再發問,而是對著一旁的學政官員喃喃自語,“想必其它之語皆是出自老師之手,老師之智慧,何異於聖賢之人乎。”
“學政使精言妙語,下官當牢記於心!”
屬官們的馬屁秦剛也不去管了,隻要他們能把這些話都能記住,也算是一件不錯的事。
“所以,本使在西北諸地,不求各位多設學堂、多招賢師,現決定,每州縣撥款五十貫,因地製宜,設一‘官立圖書館’,入館之書,不求新舊,但必是精校之本。本使並以個人名義,向各地建成之圖書館,每館各捐書一百本。”秦剛最後作了自己的首次施政決定。
這每個地方五十貫的費用看起來並不多,但是西北人少,官府空屋甚多,稍稍花點錢,整修一下,便足以辦些書架書桌,餘者還可收購些舊書。更何況學政使還表示了,其實花費最大的購書一塊,他已用個人名義捐出了一百書,有此示範,其實各地都會有些鄉紳大戶,向他們每家募捐幾本書籍,豈不是又得名聲、又顯風雅之大好事情?
至於圖書館設立之後的看護、維持、管理之事,這便就是交給各位學政官們自己去謀劃的了,哪能是上官幫你把所有的問題全解決了呢?
之後,又有一地方學政提出,聽聞學政使來西北收容了大量孤童成立了童子營,不僅供其吃穿,還能教其文化,希望能一瞻其況。
秦剛看了看這個官員,心底默默地給他加了一個馬屁精的標簽,不過口頭上也是應承了其請求:“大家可隨我來。這孤童在各地皆有,本官此舉,不敢求各位皆來仿效,日後但有其想入圖書館求讀,望能依聖人‘有教無類’之訓,不以其窮弊而拒之,順手供以食水,便為大善也!”
眾人皆言:“善也!”
秦剛攜各地學政官來童子營觀摩,負責的黃友喜出望外,不僅賣力的向眾位官員展示了童子營中孩子們在操場上的整齊規範操練,更是帶他們聆聽了課堂中學習時的朗朗書聲。
隻是聽了課堂裏的朗讀之聲之後,秦剛的臉色突然一變,急忙把黃友拉在一邊問道:“這堂上學生所誦讀的是何?”
黃友一聽,便頗為自得地講道:“迴稟老師,學生在教習這些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基礎都比較差,原來蒙學所用的《千字文》對於他們來說,有點拗口難讀,好多孩子四個字一句的總是給我漏一個字。於是學生就想,不如改成三字一句,豈不更容易,所以就改成這樣來教他們了!”
黃友短短的幾句話,卻是說得秦剛心底大震。當初盼兮去讀蒙學之時,他便知道,當時的私塾蒙學教材,多為《千字文》以及《百字姓》,都是四字一句,而且就如黃友所說,其實成句都十分拗口難記,其實並不十分適合孩子啟蒙所讀。
秦剛之前曾經想過《三字經》,但記憶中,那應該要到南宋中後期才會出現。不過,此時黃友的說法,則證明一定會有人已經注意到了此時蒙學教材的種種不足,三字經的前身在此時出現,並不稀奇,正好現在有兩路的學政官員都在這裏,秦剛決定好好推一把。
他立即將眾人再次召集過來,先讓黃友講了自己為何想到要將蒙學課本從四字改成三字的理由,然後又進一步啟發大家,這蒙學教育,重在淺入深出,四字改三字,看似一字之差,但立即下降了孩子們的記憶難度。接下來,還應該改動句式,讓這些語句的內容更加淺顯易懂,不要讓孩子們望而生畏;最後,最好記憶的應該是故事,這種蒙學課本應該有故事性,最好能將自古以來的典故傳說、哲理大義都包含在裏麵。
最後秦剛宣布了他的第二項施政決定:
“本學政使決定,在環州設立新蒙學課本編撰處,著黃龍友負責,再招募兩位可參加,各位學政可自願報名,參與編撰者,補貼五貫每月。要求,以三字為句,四句一組,百組為內。限期……兩個月,編成新本。龍友,你可有信心?”
隨著黃友迫不及待的應承之下,眾學政官員也激動不已,當下先前那個迴答仁義問題的中年學政官員便搶著報了名,秦剛默默地記下了他的名字:成峰。
隨後便又有兩人同時報了名,再後麵的人反應稍慢即沒有了機會。
他們倒不是因為這每月五貫錢的補貼,而是深知,有了秦剛這位提舉天下學政使的要求,能夠參與到編撰這本蒙學新課本之中,將會是個人多麽難得的成名立業之機會!
秦剛便說:“三人就三人罷,你等四人,先拿出一個大綱,看看百組之句,大約需要納入哪些個典故哲理,定綱之後,便分頭草擬,最後再匯總校改。此書,就叫《三字經》吧!”
其實,關於這本想要新編的《三字經》,是不是曆史上的那本,並不重要,包括它的開頭是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秦剛希望它能具有的三個特征:易於誦念、口語淺顯、故事表現。所以,有了秦剛並倡導的這本《三字經》,或許會讓曆史上的那本出現得更早一些、或者說會更加優秀一些。畢竟,就為學童開蒙一事,一本《三字經》,是遠遠不夠的。
對於黃友而言,之前他曾多次地感慨李綱能夠跟在秦剛的身邊,多有各種露臉與立功的機會,但是這次,他才深深的地感覺到,由於自己紮根於童子營的事務之中,又確實是殫精竭慮,終有所得。而此次被秦剛委以重任,顯然是那李綱所遠遠難以企及的高度,於是心裏甚是飄飄然了起來。
送走了這些學政官員,秦剛終於能夠迴到自己在環州的落腳之處。
久候於他的秦婉,也在著急於向他匯報一下這一個多月以來賬目情況。
應該說,由於綠曲親衛營與童子營的存在,秦剛來到西北之後,都是赤字財政,所以才會有之前胡衍的報怨。好在當時的那些赤字,都還有著那筆從京城帶來的積蓄墊底。
然後從保安到環州,諸多工坊在先後穩定下來的產出,也能彌補一部分。
不過,從宋夏和議簽定,各地榷場先行開放之後,西鳳醇恢複了大量生產,並正式向西夏境內進行銷售,更因為西夏數次戰敗之後,境內民生疲弊、物價飛漲,從生活用品到糧食菜肉,都需大量向宋地采購。
此時一心想要悔過自新的胡衍,更是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在上麵,一方麵是之前記賬的劉寨主、趙將軍的抵賬戰利品的兌現,二是直接通過與各地寨主之間的戰利品的收購倒賣,卻是著著實實地大賺了一筆。
“好在陣亡的綠曲兵士的撫恤金都是由兩浙那邊的談大爺負責,西北這裏隻是支付了一些受傷將士的補貼,原本是下個月的總賬便可重新迴歸盈利。隻是,奴婢聽小李官人講,大爺答應了給陝西各地官立圖書館各捐書一百冊,這些書籍的價格,奴婢也去打聽了,價格不低,所以這樣子一來,下月起的開支還得持平一段時間。”
“無妨!”秦剛點點頭道,“我答應捐書,是因為從下月起,各路都會有商人來我這裏洽談購買好幾樣新商品的圖紙,我賣給他們的價格不低,而且圖書館興建時間有早有晚,正好可以用這筆錢也抵掉這裏的開銷。”
“那便最好。對了,奴婢還沒有恭喜大爺再升新官,就是不知接下來,大爺迴京之後,如何安置我等?”
“孫老經略給我有承諾,這童子營自然是留在環州,我想有那龍友管理,倒也能讓我放心。西北的各處產業是接下來對西夏貿易的重點,不但保留還須發展,隻能先讓衍哥再多管理一段時間,穩定之後,再看安排一兩人管理便是。所以,我在這裏再待一個月左右,到時候,你便與我一同迴京去吧!”
“奴婢遵命。”秦婉應了之後,猶豫了一下又問道,“不知大爺對駟哥如何安排?”
“對啊,這次朝廷將他升到了環慶路的兵馬副都監,我與他商量過,他得先行與孫經略迴慶州整頓兵馬,應該會在這裏待個一年半載吧?”秦剛正在說著,突然有點狐疑地問道,“駟哥之事,你直接問他不就可以了麽?幹嘛兜個圈子問到我這裏?”
秦婉突然臉色一紅,急忙口稱告退,轉身即走。
秦剛想了想,突然間便笑了,如果秦婉能有此意,趙駟不過比她多大了幾歲而已,而且為人脾性,都是自己身邊這幾人中最不錯的,這兩人在一起,卻也不失是樁好姻緣,改天他倒要惦記著,去趙駟那邊探聽一下心意。
考慮完他人的大事,卻是要趕緊處理自己的:迴環州後,李清照的第二封信已經來到。
第一封信裏,李清照對他迴寫的《點絳唇》甚為欣賞,不過也毫不客氣地指出:“劉郎未老,桃樹盡栽早”,雖然看出用的是劉禹錫之典,但此處張揚個人之誌,寫在了思念“蛾眉”之人的下句,未必有點“功利心過重,煞了風景”。
這一句卻是看得是秦剛頗有點心驚,果真是雙識文之慧眼,一下子看出這兩句之間的風格不協調,幸好並沒往他是剽竊的方向去想。
不過,卻對他最後一句“又去西北了”大加讚賞,說是“文近直白,頗得十八叔一貫之無賴神韻”,又讓秦剛對自己這一神來之改得意了一番。
秦剛給她的迴信還在半路之際,小丫頭又已發出第二封信,提到了父親最近升任為禮部員外郎,公務要比先前忙碌了許多,過去經常結識的朋友也少了來往,而她因為再也不許隨意外出,而在家裏隻能看看金石古書,頗為無聊,所以定要秦剛將其在西北之事,多多與她說來。而且,她還提到,近日秦觀因貶至郴州後所寫的數首詩詞已經傳至京城,尤其是其所寫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一句,感動了一片京城裏的癡男信女。她也評道:少遊叔此兩句砌盡了無窮恨、問盡了無限愁,她讓秦剛去信代為好生安慰。
不過信裏所說的這點卻讓秦剛有了意外的收獲,他覺得有了這些詩詞的佐證,秦觀在郴州的替身隻要安心隱居,加上皇帝的默許,這件事的安全性已經大大地上升了許多。
而正在此時,流求的來信也終於寄到,經明州轉發的此信為林劍所寫,雖然之前約定的隱語中並無秦觀的代稱,但卻以客至漢村,與五哥、六哥相處甚歡等語,很清晰地講清了秦觀已經平安到達流求,隻是沒有留在條件更好的秦城,而是直接去了正在開發建設中的漢城,主持那裏的新興事業。
同時,在大名府酒坊開始運作之後,高郵湖的神居水寨已經基本撤空,後來的一批人到了流求後,正好也就隨著秦觀去了漢城安置。
由於秦觀本人的到來,宮十二、顧大生與李峰三人都算有了主心骨,再加上這一年兩浙路遇災饑荒,溫州港那邊又加運了三批的流民,更南邊的唐城已經完成了前期的勘址、規劃,正在積極籌備發兵,以在次年春耕前完成移民。
流求如此順利,秦剛頓覺心裏安定了許多,秦、漢、唐三城如成,流求必成糧倉寶地,而海貿中轉、水師拓建,也會因為老師秦觀在陰錯陽差之下的出海一行,解決了後顧之憂,諸事至此,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