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同一首詩,放不同人的身上便有不同的體會。甚至無須你親自去解釋,便會有人為你撰寫中心思想、創作背景、作者立意。
比如之前秦剛抄來的那半闕醜奴兒,馬倫夫子為他的解釋便是,真實刻畫出了一個少年喪母、出身貧困的未冠少年,遭遇青春苦悶、生活無助之時的不愁裝愁、欲說還休的微妙心態。
而如今的這首《金雞報曉》,扣在秦剛的身上,縱使那些恨不得雞蛋裏挑骨頭的洛黨學子,也不至於能夠聯想到王圖霸業、一統天下的謀逆之心。
大家分明讀到的是那種“雖出身平庸、卻胸懷為國掃除天下之壯誌”的年輕才子之氣魄,而又從另一個層麵與那篇《少年華夏說》形成了遙相唿應。
至此,中太一宮中的這場賽詩會已經進行不下去了,無論是先前已經作出的詩詞,還是後麵備而未成的作品,大家都覺得,好詩詞可能還會有,但詩詞皆為思想而服務,秦剛的這首報曉詩,立意之高遠、眼界之開闊,甚至就算是在這抑揚起伏的人心拿捏方麵,於這滿座之士中,當是無人敢及了。
由此,一首《金雞報曉》,秦剛頓時聲揚東京、名動一時。
“此子非一般人物啊!”
章惇敲擊著案上抄錄的這首《金雞報曉》詩句說道,此時與其一同在書房裏商議事情的,是戶部尚書李清臣、中書舍人蔡卞以及左司諫張商英。
宋朝官員的休假製度是相當令後世人羨慕的。
表麵上看,元旦休假七天,分別是正月初一與前後的各三天。但是,前麵提到過,從臘月二十開始,官府衙門就要“封印”休息,開始過七天的冬至假,接著便是元旦的七天假,再接著,從宋真宗開始,認為大宋王朝國泰民安,乃是天降福瑞,於是又加了五天的天慶節假,正好再與後麵七的元宵節假連在一起。
於是,宋朝的官員可以從臘月二十開始封印,一直休息到正月二十才正式開印辦公。
當然,這種福利製度主要還是針對地方官員的。而對於京官,尤其是朝中重臣,那就是形式大於意義了。
比如今天隻是正月初七,但是新黨目前在京的核心成員,就已經聚集在章惇的住所,為了開年後就要準備恢複新法的一係列重要部署在進行商議。
在此之前,已經確定好了幾件大事:
一是讓李清臣二月份就去任中書侍郎,為的是能夠主持三月份開始的省試,因為這是趙煦親政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這輪進士的選拔決定了接下來幾年的朝廷新鮮血液,容不得有半點閃失。而李清臣空下來的戶部尚書一職,將會由調迴京城的蔡京來接任。
二是關於官家親政之後,年號是一定要變更的。大家都基本認同將會在殿試結束之後的四月初一,正式啟用“紹聖”這一新年號,這不僅是官家內心對於神宗皇帝的高度推崇、更是所有新黨成員的共同理想。
三是朝中新黨人員的布局也都基本完成,除了在座的核心人員以外,林希、郭知章、劉拯等人都已順利迴朝,而周秩、翟思、上官均、黃履這些人也將於元旦休假結束後陸續返京。所以,章惇也將於四月開始,正式拜相,全麵地、正式地接手中樞。
至於目前還占據著一些重要職位的舊黨人士,在章惇為首的這些人眼裏,不過是放在路邊暫時還犯不著費勁把他們撇開的無用垃圾而已。
唯一有點麻煩的是,曾布作為新黨骨幹,年前也被小皇帝召還入京,目前先任同知樞密院,據說官家有意讓其之後接任樞密使,成為西府之首。
曾布雖與章惇一樣同為王安石的學生,但各自認為自己才繼承了新法的真正衣缽,而且在麵對向舊黨複仇的這件事上,曾布更願意選擇保持自己的態度與立場,不肯依附於章惇等人。又或者說,他更願意獨自向趙煦效忠。
不過,在麵對保守派舊黨眾人的負隅反抗一事方麵,大家的立場還是一致的。再說了,目前章惇的手中,也沒有合適的樞密使一職的人選,與其被舊黨人士占據,還不如便宜曾布這個目前階段的“友軍”呢!
這件事議完放下後,大家輕鬆了許多,於是章惇便拿過這份由其子章援從朋友那抄錄過來的詩句與大家閑聊。
李清臣沒有接話,隻是略略抬起眼皮關注了一下張商英的態度。就在年前,就由他鼓動發起了一波以意圖通過彈劾秦剛而將秦觀、黃庭堅等蜀黨人士拉下水的攻勢,可惜竟然無功而返,這可是張司諫自迴京以來難得的第一次挫敗。
“哼!吟詩結社。蘇老坡的一幫弟子皆是好於此事。”果然,張商英的口中就不會給好評。
“天覺【注,張商機,字天覺】此話過矣,秦剛此子未必如此。”章惇卻是出言維護,“我在迴京路上,曾與其偶遇,當時誤以為他也是如陳瓘此流前來做說客的,便直言譏問其當今朝局可有何可教我。”
李清臣卻是不知此段故事,當下便有了興趣問道:“既是子厚你的誤解,那麽這個秦剛也應該是並沒有準備,他是如何迴複的呢?”
章惇便將當時秦剛所提的“與誰共治天下”的說法細細講來,聽得蔡卞、李清臣一臉愕然,就連原本想譏笑幾句的張商英竟也失去了攻擊的興頭。
“這還不算,此子離開之際,隨口占了一句不知是何詞牌的句子,令老夫至今也常常為之感慨啊!”
三人驚異,俱問是何詞句?
章惇收斂起了他向來凜冽的目光,少有地露出了一絲自省神情,緩緩念出了他所聽到的那幾句《山坡羊》:“傷心熙元經行處,律條萬言皆做了土。興,百姓苦;廢,百姓苦。”
“興,百姓苦;廢,百姓苦。”李清臣不由自主地重複著這句話,竟然露出了與章惇頗為相似的神情。
而張商英卻皺了皺眉說道:“從這兩句詩中的立場來看,此子至少也是支持新法的,不知為何,卻非得與秦觀、黃庭堅這等人混跡於一處。”
“據說秦少遊是其族兄,兩者都姓秦嘛!”蔡卞倒也能理解這種同族之情。
因為聽了另幾人如此之說,李清臣這才開口道:“我那不成器的幼子禠兒倒是與這秦剛私下裏交好,也曾帶他來我家裏作客,因其入京之後,做了一項銀霜炭的生意,便與其聊過行商市易的話題,卻是少有的有見識之人。”
章惇對此也甚感興趣,便追問詳情。
李清臣便將秦剛當日談商論戰的觀點複述給他們三人。
聽完之後,眾人皆沉默了半晌。
不想卻是最有敵意的張商英率先開了口:“子厚【注:章惇,字子厚】,此子可攬,但若不能為我所用,必不可令其入朝。”
要說張商英一直是個狠人呢!他的這番話也甚得章惇之意。
“還好,元旦之日,我曾遣人給其投過拜帖。如此這樣,明天我便再安排人去邀其過府一敘。”章惇一邊說一邊看了看另三人。
蔡卞一拱手道:“子厚有此惜才之心,此子理當迷途知返,棄暗投明。”
李清臣的心底卻是搖了搖頭,一是他認為秦剛未必會是趨炎附勢之徒,二是他也並不完全認同張商英這種非友即敵的鬥爭手法。
不過,章惇如果萬一招攬成功的話,他還是非常樂見於秦剛能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的。於是,他也罕見地對此發表了一點意見:“大行不拘小節,子厚可多給年輕人一點空間。”
正月初八。
這是秦剛先前約好去郭府拜訪郭侍郎的日子。
一早,秦剛便換上了正式的衣飾,與曾過來投過帖的黃小個,帶著精心準備的年禮,來到東榆林巷的郭府。
門口送上名帖,門人便立刻前去稟告,不一會兒,便出來了一位管家模樣的中年人,對著秦剛施禮道:“我家老爺有請,秦宣義請隨我來。”
秦剛便讓黃小個帶著年禮在門房這邊休息等候,他便謝了那位管家後,跟隨他一路進去。
郭府應該是朝廷的官產,專門發放給一些在京高官居住。他的這處,雖然比不上李清臣府上的規模龐大,但是勝在精致考究。院內曲徑通幽,假山鬆梅相間,倒也顯得空間大了許多。
管家帶著秦剛卻沒有在前院停留,直接穿過後進入了後院,地麵換成了石板路,一邊是一處已經結上厚冰的池塘,一邊是迴旋伸入更後方院落的連廊。
轉過一彎,拾階而上便進入了一間半高的廳堂,進門後便見堂中主座處早已坐了一對中年夫婦,其中男子目威嚴、髯麵長須,想來應是當今的工部侍郎郭知章,而一邊的麗人頗為富態,眼眉之間,也多有慈色。
管家上前請安道:“迴稟老爺夫人,秦宣義過來了。”
秦剛不敢怠慢,立即上前問候請安。
偷眼瞥看,郭侍郎仍然是一副威嚴之色不變,倒是王夫人卻是笑眯眯地點頭迴應。
那邊的管家已經徑自退下,一旁已有丫環過來,引導秦剛在側座坐下,又送上了茶水。
郭知章似乎有點心不蔫,低頭理了理案上的茶杯後才抬頭開口:
“我聽小娘提及過你,說你是高郵軍此次解試的解元。高郵我是去過的,文風昌盛之地,你能考出這等成績,的確不俗。”
秦剛趕緊再次站起謙虛了一兩下。但是以其敏感的交談感覺,這郭侍郎說完了前麵的這種簡單認可之後,接下來就要起“但是”了。
“但是,”郭知章果然是轉折了,“我聽說你入京之後卻又經營那木炭生意,年前還曾被朝堂彈劾。所以,讀書的士子,還是以學業為重,這樣也可避免各種無端之禍啊!”
一上來就教導別人做人,秦剛內心稍稍有點不適,繼續保持著謙卑的語氣迴了一句稍硬板的話:“郭侍郎說的非常有道理,學生記下了。”
是的,他隻是說“記下了”,卻並沒有說迴去就停了生意這樣的舉動。
王夫人卻是笑著埋怨丈夫道:“這裏可不是你的工部衙門。秦家小郎今天是客人,可別一上來就把人給嚇到了。”
王夫人這一說,秦剛這才意識到,今天見麵的地方放在了內院,對方又是夫婦二人,這,這簡直就像是一場父母見婿會嘛!
秦剛這時想起前兩次郭小娘曾對他說過,郭知章夫婦有三個兒子,卻沒有女兒,因此對其非常喜愛,以至於待其親若閨女。
也就是說,郭知章現在看待並審視他的眼光,很有可能正是站在一個未來嶽父的立場上, 如此看來,開始的那段對話,反倒是他多心了。
好在有了王夫人在其中的插話,接下來的對話氛圍也就好了不少。
不過聊了半天下來,秦剛總體知曉了兩位長輩的意思:其實他們對於秦剛的基本條件是並不滿意的,可是耐不住郭小娘堅持,作為伯父與嬸娘,也就隻能勉強認可。
隻是,他們想想,還是需要對秦剛提一些意見與要求。
比如,不要再去涉及經商的事情,讀書人,還是要把精力放在科舉應試之上。當然,他們也考慮到,或許就是因為秦剛的家庭原因,導致他在省試之前依舊還要去打理生意,所以,王夫人也委婉地提出:如果經濟上有困難的話,他們倒是可以資助一些的。
如果一來,倒是讓秦剛有些尷尬了。
要是這次來見的是郭員外一家,也就是郭小娘的父母,他肯定會有所準備,也會有相應的迴話。但是誰曾想這郭侍郎夫婦倒是把郭小娘視為了親生女兒來對待。
秦剛隻能選擇迴避這個話題。
郭知章是什麽人,他豈能聽不出秦剛的話外之意?
原本就是後世所說的“老父親心態”,此刻看向秦剛的眼光裏,分明就更多了幾分挑剔與不滿意的忿恨。
之前聽王夫人說,這小子現在就有著從八品的右宣義郎官階,原本還以為是地方大族的蒙蔭受官,但剛才一聊,才知卻是朝廷賞賜得官,而所謂的高郵秦氏宗族身份也不過是新近才去歸附。
再說了,就算是正宗的高郵秦氏宗族,其目前的倚靠,不過是正在京城國史編修院的秦觀。雖說郭知章與秦觀的關係還算不錯,但看看如今朝堂局勢,這個關係接下來反倒是麻煩。
而秦剛現在的官品,外行看熱鬧,多有感歎與羨慕,但在工部侍郎的眼裏,沒有差遣的官職,品級再高,也不過是一件好看的官袍。
迴頭再看最重要的家庭實力,這秦剛的家庭脫離貧困也就不過半年的時間。就算是各種商業生意勢頭很好,這個根基對於幾代富賈的郭小娘自家來說,也是無法相比的。
郭知章甚至覺得,這秦剛家的生意還是很成問題的,居然在這進京趕考的關鍵時期,還需要分心去折騰什麽銀霜炭的事情。
也虧得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若不是郭小娘帶來的堂弟郭員外的親筆信,確認這父女倆都是看中了秦剛這個意向準女婿的話,剛才他有好幾次都想端茶送客了。
當然,他不知道的是,秦剛的感覺並不比他好多少:他在來之前,著實是低估了侍郎夫婦對於郭小娘的看重,更是錯估了今天的會麵的真正目的。
所以,他在剛才的各種現場找補表現,換個角度來看,要是說成是他曲意奉承也是差不多的。
臨近中午,就算是王夫人挽留他在家吃午飯,秦剛同樣是看出郭知章並無此意,自己也是堅持以家裏有事為由,告退了。
秦剛離開之後,郭知章的次子郭洵正好從國子監迴來。
因為從門房處聽說,自己父母正在會見一個叫做秦剛的士子,便急急趕過來一見,雖然未曾趕上見到本人,但是還急急地詢問:“是叫秦剛?高郵來的秦剛?就是前日在中太一宮作出《金雞報曉》的那個秦剛?哎呀呀!沒見著啊!那我得找堂妹詳細問一問了。”
比如之前秦剛抄來的那半闕醜奴兒,馬倫夫子為他的解釋便是,真實刻畫出了一個少年喪母、出身貧困的未冠少年,遭遇青春苦悶、生活無助之時的不愁裝愁、欲說還休的微妙心態。
而如今的這首《金雞報曉》,扣在秦剛的身上,縱使那些恨不得雞蛋裏挑骨頭的洛黨學子,也不至於能夠聯想到王圖霸業、一統天下的謀逆之心。
大家分明讀到的是那種“雖出身平庸、卻胸懷為國掃除天下之壯誌”的年輕才子之氣魄,而又從另一個層麵與那篇《少年華夏說》形成了遙相唿應。
至此,中太一宮中的這場賽詩會已經進行不下去了,無論是先前已經作出的詩詞,還是後麵備而未成的作品,大家都覺得,好詩詞可能還會有,但詩詞皆為思想而服務,秦剛的這首報曉詩,立意之高遠、眼界之開闊,甚至就算是在這抑揚起伏的人心拿捏方麵,於這滿座之士中,當是無人敢及了。
由此,一首《金雞報曉》,秦剛頓時聲揚東京、名動一時。
“此子非一般人物啊!”
章惇敲擊著案上抄錄的這首《金雞報曉》詩句說道,此時與其一同在書房裏商議事情的,是戶部尚書李清臣、中書舍人蔡卞以及左司諫張商英。
宋朝官員的休假製度是相當令後世人羨慕的。
表麵上看,元旦休假七天,分別是正月初一與前後的各三天。但是,前麵提到過,從臘月二十開始,官府衙門就要“封印”休息,開始過七天的冬至假,接著便是元旦的七天假,再接著,從宋真宗開始,認為大宋王朝國泰民安,乃是天降福瑞,於是又加了五天的天慶節假,正好再與後麵七的元宵節假連在一起。
於是,宋朝的官員可以從臘月二十開始封印,一直休息到正月二十才正式開印辦公。
當然,這種福利製度主要還是針對地方官員的。而對於京官,尤其是朝中重臣,那就是形式大於意義了。
比如今天隻是正月初七,但是新黨目前在京的核心成員,就已經聚集在章惇的住所,為了開年後就要準備恢複新法的一係列重要部署在進行商議。
在此之前,已經確定好了幾件大事:
一是讓李清臣二月份就去任中書侍郎,為的是能夠主持三月份開始的省試,因為這是趙煦親政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這輪進士的選拔決定了接下來幾年的朝廷新鮮血液,容不得有半點閃失。而李清臣空下來的戶部尚書一職,將會由調迴京城的蔡京來接任。
二是關於官家親政之後,年號是一定要變更的。大家都基本認同將會在殿試結束之後的四月初一,正式啟用“紹聖”這一新年號,這不僅是官家內心對於神宗皇帝的高度推崇、更是所有新黨成員的共同理想。
三是朝中新黨人員的布局也都基本完成,除了在座的核心人員以外,林希、郭知章、劉拯等人都已順利迴朝,而周秩、翟思、上官均、黃履這些人也將於元旦休假結束後陸續返京。所以,章惇也將於四月開始,正式拜相,全麵地、正式地接手中樞。
至於目前還占據著一些重要職位的舊黨人士,在章惇為首的這些人眼裏,不過是放在路邊暫時還犯不著費勁把他們撇開的無用垃圾而已。
唯一有點麻煩的是,曾布作為新黨骨幹,年前也被小皇帝召還入京,目前先任同知樞密院,據說官家有意讓其之後接任樞密使,成為西府之首。
曾布雖與章惇一樣同為王安石的學生,但各自認為自己才繼承了新法的真正衣缽,而且在麵對向舊黨複仇的這件事上,曾布更願意選擇保持自己的態度與立場,不肯依附於章惇等人。又或者說,他更願意獨自向趙煦效忠。
不過,在麵對保守派舊黨眾人的負隅反抗一事方麵,大家的立場還是一致的。再說了,目前章惇的手中,也沒有合適的樞密使一職的人選,與其被舊黨人士占據,還不如便宜曾布這個目前階段的“友軍”呢!
這件事議完放下後,大家輕鬆了許多,於是章惇便拿過這份由其子章援從朋友那抄錄過來的詩句與大家閑聊。
李清臣沒有接話,隻是略略抬起眼皮關注了一下張商英的態度。就在年前,就由他鼓動發起了一波以意圖通過彈劾秦剛而將秦觀、黃庭堅等蜀黨人士拉下水的攻勢,可惜竟然無功而返,這可是張司諫自迴京以來難得的第一次挫敗。
“哼!吟詩結社。蘇老坡的一幫弟子皆是好於此事。”果然,張商英的口中就不會給好評。
“天覺【注,張商機,字天覺】此話過矣,秦剛此子未必如此。”章惇卻是出言維護,“我在迴京路上,曾與其偶遇,當時誤以為他也是如陳瓘此流前來做說客的,便直言譏問其當今朝局可有何可教我。”
李清臣卻是不知此段故事,當下便有了興趣問道:“既是子厚你的誤解,那麽這個秦剛也應該是並沒有準備,他是如何迴複的呢?”
章惇便將當時秦剛所提的“與誰共治天下”的說法細細講來,聽得蔡卞、李清臣一臉愕然,就連原本想譏笑幾句的張商英竟也失去了攻擊的興頭。
“這還不算,此子離開之際,隨口占了一句不知是何詞牌的句子,令老夫至今也常常為之感慨啊!”
三人驚異,俱問是何詞句?
章惇收斂起了他向來凜冽的目光,少有地露出了一絲自省神情,緩緩念出了他所聽到的那幾句《山坡羊》:“傷心熙元經行處,律條萬言皆做了土。興,百姓苦;廢,百姓苦。”
“興,百姓苦;廢,百姓苦。”李清臣不由自主地重複著這句話,竟然露出了與章惇頗為相似的神情。
而張商英卻皺了皺眉說道:“從這兩句詩中的立場來看,此子至少也是支持新法的,不知為何,卻非得與秦觀、黃庭堅這等人混跡於一處。”
“據說秦少遊是其族兄,兩者都姓秦嘛!”蔡卞倒也能理解這種同族之情。
因為聽了另幾人如此之說,李清臣這才開口道:“我那不成器的幼子禠兒倒是與這秦剛私下裏交好,也曾帶他來我家裏作客,因其入京之後,做了一項銀霜炭的生意,便與其聊過行商市易的話題,卻是少有的有見識之人。”
章惇對此也甚感興趣,便追問詳情。
李清臣便將秦剛當日談商論戰的觀點複述給他們三人。
聽完之後,眾人皆沉默了半晌。
不想卻是最有敵意的張商英率先開了口:“子厚【注:章惇,字子厚】,此子可攬,但若不能為我所用,必不可令其入朝。”
要說張商英一直是個狠人呢!他的這番話也甚得章惇之意。
“還好,元旦之日,我曾遣人給其投過拜帖。如此這樣,明天我便再安排人去邀其過府一敘。”章惇一邊說一邊看了看另三人。
蔡卞一拱手道:“子厚有此惜才之心,此子理當迷途知返,棄暗投明。”
李清臣的心底卻是搖了搖頭,一是他認為秦剛未必會是趨炎附勢之徒,二是他也並不完全認同張商英這種非友即敵的鬥爭手法。
不過,章惇如果萬一招攬成功的話,他還是非常樂見於秦剛能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的。於是,他也罕見地對此發表了一點意見:“大行不拘小節,子厚可多給年輕人一點空間。”
正月初八。
這是秦剛先前約好去郭府拜訪郭侍郎的日子。
一早,秦剛便換上了正式的衣飾,與曾過來投過帖的黃小個,帶著精心準備的年禮,來到東榆林巷的郭府。
門口送上名帖,門人便立刻前去稟告,不一會兒,便出來了一位管家模樣的中年人,對著秦剛施禮道:“我家老爺有請,秦宣義請隨我來。”
秦剛便讓黃小個帶著年禮在門房這邊休息等候,他便謝了那位管家後,跟隨他一路進去。
郭府應該是朝廷的官產,專門發放給一些在京高官居住。他的這處,雖然比不上李清臣府上的規模龐大,但是勝在精致考究。院內曲徑通幽,假山鬆梅相間,倒也顯得空間大了許多。
管家帶著秦剛卻沒有在前院停留,直接穿過後進入了後院,地麵換成了石板路,一邊是一處已經結上厚冰的池塘,一邊是迴旋伸入更後方院落的連廊。
轉過一彎,拾階而上便進入了一間半高的廳堂,進門後便見堂中主座處早已坐了一對中年夫婦,其中男子目威嚴、髯麵長須,想來應是當今的工部侍郎郭知章,而一邊的麗人頗為富態,眼眉之間,也多有慈色。
管家上前請安道:“迴稟老爺夫人,秦宣義過來了。”
秦剛不敢怠慢,立即上前問候請安。
偷眼瞥看,郭侍郎仍然是一副威嚴之色不變,倒是王夫人卻是笑眯眯地點頭迴應。
那邊的管家已經徑自退下,一旁已有丫環過來,引導秦剛在側座坐下,又送上了茶水。
郭知章似乎有點心不蔫,低頭理了理案上的茶杯後才抬頭開口:
“我聽小娘提及過你,說你是高郵軍此次解試的解元。高郵我是去過的,文風昌盛之地,你能考出這等成績,的確不俗。”
秦剛趕緊再次站起謙虛了一兩下。但是以其敏感的交談感覺,這郭侍郎說完了前麵的這種簡單認可之後,接下來就要起“但是”了。
“但是,”郭知章果然是轉折了,“我聽說你入京之後卻又經營那木炭生意,年前還曾被朝堂彈劾。所以,讀書的士子,還是以學業為重,這樣也可避免各種無端之禍啊!”
一上來就教導別人做人,秦剛內心稍稍有點不適,繼續保持著謙卑的語氣迴了一句稍硬板的話:“郭侍郎說的非常有道理,學生記下了。”
是的,他隻是說“記下了”,卻並沒有說迴去就停了生意這樣的舉動。
王夫人卻是笑著埋怨丈夫道:“這裏可不是你的工部衙門。秦家小郎今天是客人,可別一上來就把人給嚇到了。”
王夫人這一說,秦剛這才意識到,今天見麵的地方放在了內院,對方又是夫婦二人,這,這簡直就像是一場父母見婿會嘛!
秦剛這時想起前兩次郭小娘曾對他說過,郭知章夫婦有三個兒子,卻沒有女兒,因此對其非常喜愛,以至於待其親若閨女。
也就是說,郭知章現在看待並審視他的眼光,很有可能正是站在一個未來嶽父的立場上, 如此看來,開始的那段對話,反倒是他多心了。
好在有了王夫人在其中的插話,接下來的對話氛圍也就好了不少。
不過聊了半天下來,秦剛總體知曉了兩位長輩的意思:其實他們對於秦剛的基本條件是並不滿意的,可是耐不住郭小娘堅持,作為伯父與嬸娘,也就隻能勉強認可。
隻是,他們想想,還是需要對秦剛提一些意見與要求。
比如,不要再去涉及經商的事情,讀書人,還是要把精力放在科舉應試之上。當然,他們也考慮到,或許就是因為秦剛的家庭原因,導致他在省試之前依舊還要去打理生意,所以,王夫人也委婉地提出:如果經濟上有困難的話,他們倒是可以資助一些的。
如果一來,倒是讓秦剛有些尷尬了。
要是這次來見的是郭員外一家,也就是郭小娘的父母,他肯定會有所準備,也會有相應的迴話。但是誰曾想這郭侍郎夫婦倒是把郭小娘視為了親生女兒來對待。
秦剛隻能選擇迴避這個話題。
郭知章是什麽人,他豈能聽不出秦剛的話外之意?
原本就是後世所說的“老父親心態”,此刻看向秦剛的眼光裏,分明就更多了幾分挑剔與不滿意的忿恨。
之前聽王夫人說,這小子現在就有著從八品的右宣義郎官階,原本還以為是地方大族的蒙蔭受官,但剛才一聊,才知卻是朝廷賞賜得官,而所謂的高郵秦氏宗族身份也不過是新近才去歸附。
再說了,就算是正宗的高郵秦氏宗族,其目前的倚靠,不過是正在京城國史編修院的秦觀。雖說郭知章與秦觀的關係還算不錯,但看看如今朝堂局勢,這個關係接下來反倒是麻煩。
而秦剛現在的官品,外行看熱鬧,多有感歎與羨慕,但在工部侍郎的眼裏,沒有差遣的官職,品級再高,也不過是一件好看的官袍。
迴頭再看最重要的家庭實力,這秦剛的家庭脫離貧困也就不過半年的時間。就算是各種商業生意勢頭很好,這個根基對於幾代富賈的郭小娘自家來說,也是無法相比的。
郭知章甚至覺得,這秦剛家的生意還是很成問題的,居然在這進京趕考的關鍵時期,還需要分心去折騰什麽銀霜炭的事情。
也虧得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若不是郭小娘帶來的堂弟郭員外的親筆信,確認這父女倆都是看中了秦剛這個意向準女婿的話,剛才他有好幾次都想端茶送客了。
當然,他不知道的是,秦剛的感覺並不比他好多少:他在來之前,著實是低估了侍郎夫婦對於郭小娘的看重,更是錯估了今天的會麵的真正目的。
所以,他在剛才的各種現場找補表現,換個角度來看,要是說成是他曲意奉承也是差不多的。
臨近中午,就算是王夫人挽留他在家吃午飯,秦剛同樣是看出郭知章並無此意,自己也是堅持以家裏有事為由,告退了。
秦剛離開之後,郭知章的次子郭洵正好從國子監迴來。
因為從門房處聽說,自己父母正在會見一個叫做秦剛的士子,便急急趕過來一見,雖然未曾趕上見到本人,但是還急急地詢問:“是叫秦剛?高郵來的秦剛?就是前日在中太一宮作出《金雞報曉》的那個秦剛?哎呀呀!沒見著啊!那我得找堂妹詳細問一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