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衍與隨從由揚州迴水寨的時候,接船的人見到了他們,卻沒有帶他們沿彎彎繞繞的水汊灣去水寨,而是直接從湖麵的水路轉去了一處岸邊。
在船隻靠岸前,就已經看到了一片規模不大的村莊,還有一些房子正在繼續修建中。
胡衍上了岸後,很快就看到了迎過來的趙四。原來,這就是對外宣稱要歸化入籍的神居村。
神居水寨在之前就已經依附了不少附近的村民,以及一些逃難而來的百姓。他們有的是老弱婦孺,有的隻為活命吃口飯,並不是真正地願意加入湖匪當中的。
那時水寨的大當家在趙四的影響下,也不想把所有的生計都去指望打家劫舍,便收攏了這些百姓成為寨民,在水寨附近開荒種地,種菜打漁。
現在秦剛與趙四要想將水寨的身份洗白,便直接以這些寨民為主,在離神居山不遠的地方,尋到了這麽一處荒廢不久的村子,先前就派人來慢慢地修複。
前幾天交接完第一批天醇酒後,送貨的人帶迴了整整一千貫的迴款,一下子就讓捉襟見肘的水寨財政危機瞬間解除。
趙四便立即抽調了更多的人手,抓緊對於這個村落的恢複建設,並把最早的一批寨民直接遷移了過來。
因為手頭有了錢,就采購了一批糧食,這樣先搬來的村民吃飯問題就解決了。這裏的田地拋荒了沒多長時間,現在把冬麥種下去,來年春天就有收成了。
按照這樣的安排,這一處的神居村可以很好地隔絕外界與水寨之間的聯係。水寨裏淘汰下來的寨兵,多數可以留在水寨裏的酒坊、香水坊做工,少量可靠的人也可以安排在村裏。
這樣的一處地方,既不會刻意地顯得突兀,但也不會讓官府的手輕易可以伸過來。
趙四拉著胡衍在村裏轉了一圈,正好看見前一個老者過來見禮,便介紹道:
“胡兄弟,認識一下,這位是孫叔,是寨裏的老人,原來一直在山後養蜂。我說這裏的花很多,讓他把蜂箱都搬過來了。以後,孫叔就是這神居村的村老,村裏的事都由他在張羅。”
在高郵時,胡衍聽秦剛說過孫叔,是趙四的心腹之人,也是那晚驚險一夜中最關鍵的幫手,自然是不敢怠慢,趕緊與孫叔行禮問好。
趙四又說:“這次我讓胡兄弟過來,一是來看一看神居村的現狀,二是想讓孫叔這次就與胡兄弟迴高郵,請秦先生幫著向軍衙引見,把村裏歸籍的事先定下來。”
不僅僅在宋朝,古時的官府,大多隻能直接管理到城池及其附近有限的一些區域,而一旦到了鄉野,多是依賴於本地的鄉紳村老或者豪強的自治。
尤其是像高郵湖區域,一直以來匪患甚重,在湖泊附近的許多地方,有的被土匪強占了去,有的是村民逃荒舍棄。時間一長,根本就不再會有人納稅,那裏的戶籍也就會在官府裏最終被消掉,同時也意味著朝廷稅賦的縮減。
而秦剛與趙四謀劃的事情,從官府的角度來看,恰恰是在幫著官員創造了政績。
原本荒蕪的土地上,重新聚集起了百姓,建立了新的村莊後,主動要求歸入官府戶籍,這不僅僅隻是賬麵上納稅丁口的增長,有點心計的官員,則可以把這種結果與自己平時的練兵剿匪、教化治民等等的努力成果結合起來匯報。
你看啊,正是因為本官剿匪得力,土匪潰散了,百姓才有可能重新聚起來;正是因為自己教化有功,百姓也才會主動來官府投奔,這裏麵的邏輯不是非常緊密嘛!
官府最終確認歸籍一事,自然是需要派出官員到村裏去具體檢查的。而有了現在的神居村,本來就算是來了人也不會看出任何的問題,更不要說秦剛可以在中間起的協調作用。
當晚,胡衍便在村裏住了一夜,內心深處,自然是比前兩天住在水寨裏的感覺好多了——畢竟,誰也不想總是與“匪”字關聯在一起。
臨走前,他把與辛第迦簽定了香水發售的合同以及新增加瓊花漿新酒發賣的事情都與趙四作好了對接。
白酒是由水寨這邊直接交大壇裝的酒,再由辛第迦自行灌裝進定製瓷瓶裏。而香水不一樣,需要辛第迦在下次白酒交貨時,將為香水而定製的包裝瓷瓶送來,由水寨這裏封裝靜置足夠時間後才能供貨。
迴到了高郵,胡衍趕緊去見秦剛,這次他自己獨立處理的事情有點多,也分別都挺重要。他的內心既是驕傲,也有一點不安。
見到了大哥,一五一十地把這次在水寨以及揚州的事情都細細了匯報了一番,包括辛第迦派人送來的禮單與禮品,他都交了出來,想聽聽秦剛的評價。
“辦得挺不錯啊!”秦剛滿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水寨裏的事情不需多說,四哥那裏的事都是十分妥當的。揚州的這個蕃商是一個老奸巨滑之徒,不過商人有商人的弱點,他們永遠隻關心自己的利益。凡事按照這個角度去考慮,就會提前知曉他們的想法。所以,他給你送禮,則說明他在你身上看到了利益點,這很正常,這些禮物我都知道了,你跟著我做事,也不能白做,你就自己先收下吧!”
胡衍則有點不是很明白:“我能給那個蕃商什麽樣的利益呢?”
“你在幫我做事,也是我信得過的人。但你又不等同於我,所以,”秦剛則幫他分析,“如果能夠交結好你,一方麵,他可以提前知曉一些我的想法,另一方麵,萬一有的事情,在我這裏走不通的話,他就可以嚐試走你這條路。”
“大哥,你放心,隻要是你不同意的事,他要找我,我也是不會同意的。”胡衍則立刻表示。
“我當然相信你此時的誠意。”秦剛笑笑說,“但是人和人永遠是會有利益差別的,所以不要把話說滿。我隻是希望你我兄弟之間,一旦有了差別與分歧,都可以放在明處講清楚。”
胡衍則有點心虛地說:“我隻知道大哥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
秦剛便讓胡衍將水寨那裏帶迴來的精酒,其實就是提純後的酒精送去秦家莊,再按照他吩咐的方法,定時給孵化房以及雛鴨棚進行消毒。
因為孫叔的過來,秦剛已經叫黃小個去軍衙那裏送去了拜帖,約好了明天上午去拜訪。
此時,軍衙後堂,毛滂的個人書房,金宇走進來時,毛滂正手握一封最新的邸報皺著眉頭,沉默了許久。
金宇曉得是有麻煩的事在思考,便一直站在一邊。
毛滂沉思了良久,開口說:“邸報上講,呂、範二相已經是第三次上書要辭相位了,官家的挽留之語中規中矩。看來,章惇複相的日子也近了。”
這話讓不懂此時官場政局變化的人聽起來,有點跳躍性過大。但是金宇卻是十分明白:朝廷的宰相要想辭職,並不是簡單地遞交一份辭呈就可以。即使是皇帝十分希望其辭職,也不能一下子批準,一定要下詔挽留,說各種客氣的挽留之語。然後,大臣堅持想辭職的話,就得不斷地上第二封、第三封辭呈,皇帝也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挽留多次以上,才能作出“依依不舍”的態度準許其離任。
皇帝對於兩位舊相的第三次辭職的挽留信中就已經說起了場麵話,可見內心同意他們二人離職的態度已經十分明顯,估計再勉強來幾個來迴就會最終恩準。
而政事堂一下子少了兩位宰執,自然需要有人迅速補進去。或者也可以反過來說,親政後的官家要想安排新人進入政事堂,就必須要有舊人從裏麵出來。
小皇帝趙煦想召迴的人,就是新黨在此時僅存的元老級幹將章惇。
章惇的性格素以果斷狠絕出名,尤其是對於政敵。
元佑年間他一度被趕出朝堂,又目睹同黨戰友蔡確慘死於嶺南。而此番重迴朝堂之後的可能性舉動,足以讓舊黨一派瑟瑟發抖。
毛滂自認自己算不上舊黨,但這個標準又由不得自己。無論是在杭州、京城,還是來到高郵上任,他走的都是蘇軾的門路,自然是被劃入蜀黨一列。而無論是蜀黨、洛黨、還是朔黨,在新黨人的眼中,俱是舊黨一派。
章惇的迴京,是要等候一個最合適的機會,而京城裏的政治空氣,卻是早就開始轉向了。
以張商英為代表的新黨言官,正在四處出擊,羅織罪名,對於舊黨一派進行瘋狂打擊,正在為章惇複相創造更好的條件。
雖然遠在千裏之外的高郵官場,卻也敏銳地感覺到了這場政局變動的趨勢。而毛滂之前在秋賦征收過程中,處置了一大批弄虛作假的吏員,同樣也是打破了地方政治的固有平衡。這些利益受損之人,自然也不缺自己的人脈與關係。此時都開始有些蠢蠢欲動的傾向。
“知軍不必過於擔心。”金宇思考了良久,才緩緩開口道,“你若仔細想想,如今這新黨得勢之根本原因何在?”
“根本原因……”毛滂突然想明白了一點,說:“你的意思是指官家?”
“對!官家信任新黨,新黨才有了今天的機會。官家信新黨,又是因為舊黨隻聽之前的太皇太後的話,而隻有新黨才真心實意地支持他。所以,如今之朝局之爭,並非新舊黨之爭,而是帝黨對後黨的清算!”
“帝黨?後黨?”毛滂的眼睛漸漸有點明亮,“你這說法倒是有些講究。”
“不是講究,而是事實!現在,我們不必自已亂了陣腳。想今年年初,朝中多有唿籲太後還政之聲,但加起來,也比不過高郵解試中秦剛的一篇《少年華夏說》。這不僅僅是一篇文采出眾的好賦,更是催促太後還政的檄文啊!所以,再想想,給此文以高分且錄取秦剛為解元的人是誰?正是毛知軍您啊!”
毛滂點點頭,之後高太後震怒,派出劉惟簡為欽差,的確是查得他頗為狼狽。
金宇繼續分析:“太後駕崩,官家親政,劉欽差去而複返,其態度卻是完全反轉。說明了什麽?至少說明秦剛的帝黨記號已經被標明。而我們如今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態度鮮明地與他綁在一起。”
聽了金宇的一番分析,毛滂沉思了一會,猶豫地著問道:“官家,能知道秦剛?”
“絕對知道。上期邸報寫到官家新的口詔中,就出現過《少年華夏說》的句子。如今官家是少年天子,喜愛此文乃是人之常理。既喜愛並熟知文章,秦剛就應該是簡在帝心的人物,綁定他,是我們眼下唯一正確的選擇。”
“嗯!”毛滂顯然已被說服,他拿起稍早前秦剛派人送來的拜帖,“秦剛明天過來,說是在湖西之地遇上一群聚集成村的百姓,其村老托他前來引見,想談談歸籍之事,我本想明天見了後,將這事交給縣衙去處理……”
“知軍差矣!這事必須得接在我們的手裏,而且不要多問,應允便是!”金宇立刻說道,“我知道您擔心什麽。這湖麵之事錯綜複雜,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不必去糾結其實質。流民安置、聚村歸籍,毛知軍你一定拿來作為自己的政績上報,關鍵是,要強調秦剛的舉薦之功……”
一番話說得毛滂是恍然大悟。
次日,秦剛領了孫叔前來拜見,毛滂的態度甚是和藹,先是對於神居村百姓能夠主動來歸籍的行為大加讚賞,然後簡單地問了一些村裏的情況,便說道:
“高郵湖西之地,來往多靠行船,孫老丈來一趟也不方便。此事既是秦宣義推薦,自然不會有什麽差錯,歸籍的手續就由子規你直接幫他們辦理了吧。”
“下官遵囑。”金宇立即恭敬地應道。
秦剛也帶了孫叔一同感謝。
從知軍這裏出來後,金宇也強調,正是因為是秦剛推薦,所以就直接為神居村做歸籍登記,而裏正也就直接委派孫叔擔任。之後待手續辦完後,再派一吏員跟著孫叔到村裏看一看,並當眾宣讀一下軍衙府對裏正的任命公文即可。
秦剛心裏便知,這件事,金宇與毛滂是幫了大忙了。雖然他還不太清楚這件事的背後是對方實際上想借此與他綁得更緊,但人情總歸還是人情。
在將孫叔以及一同前去神居村察看情況的吏員送走之後,秦剛站在湖邊,遠眺著一望無邊的湖麵:
突然發現,這裏離他剛來到這裏並出事時的那片水域距離並不遠,視野所能看到的一處小點,似乎就是玩珠亭。
隻是,此時的季節已變、風景也變,而站在湖邊人的心情與眼界同樣都有了極大的改變。
在你缺乏足夠實力的時候,往往也無法駕馭任何的人脈關係。
就如秦剛最早來到這個世界一樣,一個小小的胥吏之家,區區十貫的債務,舉手投足間便可令其家破人亡,而要想擺脫這些困境的種種努力,每一步都有著“舉步維艱”的困擾。
而到如今,經營起月入萬貫以上的官禁生意、幫助千餘人的匪幫悄悄洗白,這些原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不過是簽幾份場麵上的契約、去講幾句人情請托,便可輕鬆搞定。
當然,與初來之時的孑然一身相比,秦剛此時的肩上,已經擔負著了太多人的未來與命運。也正因為如此,逐漸穩固的高郵,不應該成為他安享生活的地方,而隻能成為麵向新征程的出發地。
京城,也該要去了!
在船隻靠岸前,就已經看到了一片規模不大的村莊,還有一些房子正在繼續修建中。
胡衍上了岸後,很快就看到了迎過來的趙四。原來,這就是對外宣稱要歸化入籍的神居村。
神居水寨在之前就已經依附了不少附近的村民,以及一些逃難而來的百姓。他們有的是老弱婦孺,有的隻為活命吃口飯,並不是真正地願意加入湖匪當中的。
那時水寨的大當家在趙四的影響下,也不想把所有的生計都去指望打家劫舍,便收攏了這些百姓成為寨民,在水寨附近開荒種地,種菜打漁。
現在秦剛與趙四要想將水寨的身份洗白,便直接以這些寨民為主,在離神居山不遠的地方,尋到了這麽一處荒廢不久的村子,先前就派人來慢慢地修複。
前幾天交接完第一批天醇酒後,送貨的人帶迴了整整一千貫的迴款,一下子就讓捉襟見肘的水寨財政危機瞬間解除。
趙四便立即抽調了更多的人手,抓緊對於這個村落的恢複建設,並把最早的一批寨民直接遷移了過來。
因為手頭有了錢,就采購了一批糧食,這樣先搬來的村民吃飯問題就解決了。這裏的田地拋荒了沒多長時間,現在把冬麥種下去,來年春天就有收成了。
按照這樣的安排,這一處的神居村可以很好地隔絕外界與水寨之間的聯係。水寨裏淘汰下來的寨兵,多數可以留在水寨裏的酒坊、香水坊做工,少量可靠的人也可以安排在村裏。
這樣的一處地方,既不會刻意地顯得突兀,但也不會讓官府的手輕易可以伸過來。
趙四拉著胡衍在村裏轉了一圈,正好看見前一個老者過來見禮,便介紹道:
“胡兄弟,認識一下,這位是孫叔,是寨裏的老人,原來一直在山後養蜂。我說這裏的花很多,讓他把蜂箱都搬過來了。以後,孫叔就是這神居村的村老,村裏的事都由他在張羅。”
在高郵時,胡衍聽秦剛說過孫叔,是趙四的心腹之人,也是那晚驚險一夜中最關鍵的幫手,自然是不敢怠慢,趕緊與孫叔行禮問好。
趙四又說:“這次我讓胡兄弟過來,一是來看一看神居村的現狀,二是想讓孫叔這次就與胡兄弟迴高郵,請秦先生幫著向軍衙引見,把村裏歸籍的事先定下來。”
不僅僅在宋朝,古時的官府,大多隻能直接管理到城池及其附近有限的一些區域,而一旦到了鄉野,多是依賴於本地的鄉紳村老或者豪強的自治。
尤其是像高郵湖區域,一直以來匪患甚重,在湖泊附近的許多地方,有的被土匪強占了去,有的是村民逃荒舍棄。時間一長,根本就不再會有人納稅,那裏的戶籍也就會在官府裏最終被消掉,同時也意味著朝廷稅賦的縮減。
而秦剛與趙四謀劃的事情,從官府的角度來看,恰恰是在幫著官員創造了政績。
原本荒蕪的土地上,重新聚集起了百姓,建立了新的村莊後,主動要求歸入官府戶籍,這不僅僅隻是賬麵上納稅丁口的增長,有點心計的官員,則可以把這種結果與自己平時的練兵剿匪、教化治民等等的努力成果結合起來匯報。
你看啊,正是因為本官剿匪得力,土匪潰散了,百姓才有可能重新聚起來;正是因為自己教化有功,百姓也才會主動來官府投奔,這裏麵的邏輯不是非常緊密嘛!
官府最終確認歸籍一事,自然是需要派出官員到村裏去具體檢查的。而有了現在的神居村,本來就算是來了人也不會看出任何的問題,更不要說秦剛可以在中間起的協調作用。
當晚,胡衍便在村裏住了一夜,內心深處,自然是比前兩天住在水寨裏的感覺好多了——畢竟,誰也不想總是與“匪”字關聯在一起。
臨走前,他把與辛第迦簽定了香水發售的合同以及新增加瓊花漿新酒發賣的事情都與趙四作好了對接。
白酒是由水寨這邊直接交大壇裝的酒,再由辛第迦自行灌裝進定製瓷瓶裏。而香水不一樣,需要辛第迦在下次白酒交貨時,將為香水而定製的包裝瓷瓶送來,由水寨這裏封裝靜置足夠時間後才能供貨。
迴到了高郵,胡衍趕緊去見秦剛,這次他自己獨立處理的事情有點多,也分別都挺重要。他的內心既是驕傲,也有一點不安。
見到了大哥,一五一十地把這次在水寨以及揚州的事情都細細了匯報了一番,包括辛第迦派人送來的禮單與禮品,他都交了出來,想聽聽秦剛的評價。
“辦得挺不錯啊!”秦剛滿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水寨裏的事情不需多說,四哥那裏的事都是十分妥當的。揚州的這個蕃商是一個老奸巨滑之徒,不過商人有商人的弱點,他們永遠隻關心自己的利益。凡事按照這個角度去考慮,就會提前知曉他們的想法。所以,他給你送禮,則說明他在你身上看到了利益點,這很正常,這些禮物我都知道了,你跟著我做事,也不能白做,你就自己先收下吧!”
胡衍則有點不是很明白:“我能給那個蕃商什麽樣的利益呢?”
“你在幫我做事,也是我信得過的人。但你又不等同於我,所以,”秦剛則幫他分析,“如果能夠交結好你,一方麵,他可以提前知曉一些我的想法,另一方麵,萬一有的事情,在我這裏走不通的話,他就可以嚐試走你這條路。”
“大哥,你放心,隻要是你不同意的事,他要找我,我也是不會同意的。”胡衍則立刻表示。
“我當然相信你此時的誠意。”秦剛笑笑說,“但是人和人永遠是會有利益差別的,所以不要把話說滿。我隻是希望你我兄弟之間,一旦有了差別與分歧,都可以放在明處講清楚。”
胡衍則有點心虛地說:“我隻知道大哥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
秦剛便讓胡衍將水寨那裏帶迴來的精酒,其實就是提純後的酒精送去秦家莊,再按照他吩咐的方法,定時給孵化房以及雛鴨棚進行消毒。
因為孫叔的過來,秦剛已經叫黃小個去軍衙那裏送去了拜帖,約好了明天上午去拜訪。
此時,軍衙後堂,毛滂的個人書房,金宇走進來時,毛滂正手握一封最新的邸報皺著眉頭,沉默了許久。
金宇曉得是有麻煩的事在思考,便一直站在一邊。
毛滂沉思了良久,開口說:“邸報上講,呂、範二相已經是第三次上書要辭相位了,官家的挽留之語中規中矩。看來,章惇複相的日子也近了。”
這話讓不懂此時官場政局變化的人聽起來,有點跳躍性過大。但是金宇卻是十分明白:朝廷的宰相要想辭職,並不是簡單地遞交一份辭呈就可以。即使是皇帝十分希望其辭職,也不能一下子批準,一定要下詔挽留,說各種客氣的挽留之語。然後,大臣堅持想辭職的話,就得不斷地上第二封、第三封辭呈,皇帝也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挽留多次以上,才能作出“依依不舍”的態度準許其離任。
皇帝對於兩位舊相的第三次辭職的挽留信中就已經說起了場麵話,可見內心同意他們二人離職的態度已經十分明顯,估計再勉強來幾個來迴就會最終恩準。
而政事堂一下子少了兩位宰執,自然需要有人迅速補進去。或者也可以反過來說,親政後的官家要想安排新人進入政事堂,就必須要有舊人從裏麵出來。
小皇帝趙煦想召迴的人,就是新黨在此時僅存的元老級幹將章惇。
章惇的性格素以果斷狠絕出名,尤其是對於政敵。
元佑年間他一度被趕出朝堂,又目睹同黨戰友蔡確慘死於嶺南。而此番重迴朝堂之後的可能性舉動,足以讓舊黨一派瑟瑟發抖。
毛滂自認自己算不上舊黨,但這個標準又由不得自己。無論是在杭州、京城,還是來到高郵上任,他走的都是蘇軾的門路,自然是被劃入蜀黨一列。而無論是蜀黨、洛黨、還是朔黨,在新黨人的眼中,俱是舊黨一派。
章惇的迴京,是要等候一個最合適的機會,而京城裏的政治空氣,卻是早就開始轉向了。
以張商英為代表的新黨言官,正在四處出擊,羅織罪名,對於舊黨一派進行瘋狂打擊,正在為章惇複相創造更好的條件。
雖然遠在千裏之外的高郵官場,卻也敏銳地感覺到了這場政局變動的趨勢。而毛滂之前在秋賦征收過程中,處置了一大批弄虛作假的吏員,同樣也是打破了地方政治的固有平衡。這些利益受損之人,自然也不缺自己的人脈與關係。此時都開始有些蠢蠢欲動的傾向。
“知軍不必過於擔心。”金宇思考了良久,才緩緩開口道,“你若仔細想想,如今這新黨得勢之根本原因何在?”
“根本原因……”毛滂突然想明白了一點,說:“你的意思是指官家?”
“對!官家信任新黨,新黨才有了今天的機會。官家信新黨,又是因為舊黨隻聽之前的太皇太後的話,而隻有新黨才真心實意地支持他。所以,如今之朝局之爭,並非新舊黨之爭,而是帝黨對後黨的清算!”
“帝黨?後黨?”毛滂的眼睛漸漸有點明亮,“你這說法倒是有些講究。”
“不是講究,而是事實!現在,我們不必自已亂了陣腳。想今年年初,朝中多有唿籲太後還政之聲,但加起來,也比不過高郵解試中秦剛的一篇《少年華夏說》。這不僅僅是一篇文采出眾的好賦,更是催促太後還政的檄文啊!所以,再想想,給此文以高分且錄取秦剛為解元的人是誰?正是毛知軍您啊!”
毛滂點點頭,之後高太後震怒,派出劉惟簡為欽差,的確是查得他頗為狼狽。
金宇繼續分析:“太後駕崩,官家親政,劉欽差去而複返,其態度卻是完全反轉。說明了什麽?至少說明秦剛的帝黨記號已經被標明。而我們如今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態度鮮明地與他綁在一起。”
聽了金宇的一番分析,毛滂沉思了一會,猶豫地著問道:“官家,能知道秦剛?”
“絕對知道。上期邸報寫到官家新的口詔中,就出現過《少年華夏說》的句子。如今官家是少年天子,喜愛此文乃是人之常理。既喜愛並熟知文章,秦剛就應該是簡在帝心的人物,綁定他,是我們眼下唯一正確的選擇。”
“嗯!”毛滂顯然已被說服,他拿起稍早前秦剛派人送來的拜帖,“秦剛明天過來,說是在湖西之地遇上一群聚集成村的百姓,其村老托他前來引見,想談談歸籍之事,我本想明天見了後,將這事交給縣衙去處理……”
“知軍差矣!這事必須得接在我們的手裏,而且不要多問,應允便是!”金宇立刻說道,“我知道您擔心什麽。這湖麵之事錯綜複雜,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不必去糾結其實質。流民安置、聚村歸籍,毛知軍你一定拿來作為自己的政績上報,關鍵是,要強調秦剛的舉薦之功……”
一番話說得毛滂是恍然大悟。
次日,秦剛領了孫叔前來拜見,毛滂的態度甚是和藹,先是對於神居村百姓能夠主動來歸籍的行為大加讚賞,然後簡單地問了一些村裏的情況,便說道:
“高郵湖西之地,來往多靠行船,孫老丈來一趟也不方便。此事既是秦宣義推薦,自然不會有什麽差錯,歸籍的手續就由子規你直接幫他們辦理了吧。”
“下官遵囑。”金宇立即恭敬地應道。
秦剛也帶了孫叔一同感謝。
從知軍這裏出來後,金宇也強調,正是因為是秦剛推薦,所以就直接為神居村做歸籍登記,而裏正也就直接委派孫叔擔任。之後待手續辦完後,再派一吏員跟著孫叔到村裏看一看,並當眾宣讀一下軍衙府對裏正的任命公文即可。
秦剛心裏便知,這件事,金宇與毛滂是幫了大忙了。雖然他還不太清楚這件事的背後是對方實際上想借此與他綁得更緊,但人情總歸還是人情。
在將孫叔以及一同前去神居村察看情況的吏員送走之後,秦剛站在湖邊,遠眺著一望無邊的湖麵:
突然發現,這裏離他剛來到這裏並出事時的那片水域距離並不遠,視野所能看到的一處小點,似乎就是玩珠亭。
隻是,此時的季節已變、風景也變,而站在湖邊人的心情與眼界同樣都有了極大的改變。
在你缺乏足夠實力的時候,往往也無法駕馭任何的人脈關係。
就如秦剛最早來到這個世界一樣,一個小小的胥吏之家,區區十貫的債務,舉手投足間便可令其家破人亡,而要想擺脫這些困境的種種努力,每一步都有著“舉步維艱”的困擾。
而到如今,經營起月入萬貫以上的官禁生意、幫助千餘人的匪幫悄悄洗白,這些原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不過是簽幾份場麵上的契約、去講幾句人情請托,便可輕鬆搞定。
當然,與初來之時的孑然一身相比,秦剛此時的肩上,已經擔負著了太多人的未來與命運。也正因為如此,逐漸穩固的高郵,不應該成為他安享生活的地方,而隻能成為麵向新征程的出發地。
京城,也該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