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了陳國問題,晉成公必須考慮赤狄入侵問題了。
這些年來,北狄部落中最會惹事的便是這個赤狄,幾乎年年入侵中原的魯、齊、鄭、衛等國。
但今年赤狄貌似認定晉國不行了,於是公元前605年秋,赤狄大舉入侵晉國。
於是,自晉國的懷邑至晉國的邢丘,遭到了赤狄部落大肆燒殺搶掠,晉國邊境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晉成公大怒,命立即組織三軍討伐赤狄。
關於赤狄,我們在講晉襄公時已經詳細講過了,這是北狄的一支部落,因有一個喜好穿紅色衣服的特征,所以叫赤狄。
當年入侵中原,直接滅了邢國、衛國的那一支狄人武裝便是赤狄。
晉國一貫來對北狄的態度是團結一部分,拉攏一部分,打擊一部分。
之所以能夠實現這樣的戰略,那是因為北狄並非一個部落,更不是一個國家。
北狄不但有赤狄、長狄、白狄等大部落,大部落中又有小部落,各部落之間經常互相攻伐。
晉國本身便是與北狄混居的,所以晉國不但在周邊有南部的薑戎,西北的白狄,北部、東南部的赤狄等,許多狄人還居住在晉國境內。
晉國的拓疆史,很大一部分便是侵占北狄部落的領地不斷得以擴張。
對需要擴張的北狄部落,晉國采取的當然是打。對稍邊遠一點的,晉國采取的策略是結親。
如晉獻公曾經娶了來自小戎部落的夫人小戎子、還有白狄的小狐子,晉文公和趙衰分別娶了赤狄中一個叫廧咎如部的叔愧、季愧兩姐妹等。
公元前638年晉國把陸渾之戎遷去了伊川,占領了陸渾之戎原有的地盤。
到公元前627年後,晉國發動了箕地之役,大敗白狄。對了,就在那場戰役中,中軍元帥先軫陣亡。
所以,晉國與北狄各部落武裝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
箕地一役使白狄勢力大大消弱,赤狄便強勢崛起了,現在已經成了晉國最大的麻煩之一。
晉成公決定對討伐赤狄,但大家意見不統一。
六卿會上,趙盾默不作聲,他知道晉成公的意思。但持重老成的他不想直接反對國君,他需要的是六卿中的其他同誌發發言。
六卿中最想打仗的便是上軍佐先縠了,作為先軫之孫先克之子,年輕氣盛的他總想著有朝一日像爺爺和父親那樣成為晉國的中軍元帥。
這就需要戰功,而戰功意味著他需要獲得參加戰役的機會。
但自他擔任上軍佐開始,先縠數次跟著趙盾出兵中原,卻總是疲於奔命勞而無功,心中的鬱悶是可想而知的。
與強大的楚國對抗確實存在很大的風險,但現在要對付區區赤狄,又有什麽好縮手縮腳的?
“主公,對赤狄,臣的意見就一個字:打。隻要他們進犯,來一次打一次,打得他們滿地打牙,從此不敢再犯。”先縠第一個開口。
先縠認為自己與國君的意見應該一致,很快會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
他的直接領導上軍帥郤缺沒有接著發言,下軍帥欒盾口才本就一般,平時很少發言,下軍佐胥克剛剛接替被處分了的哥哥胥甲之職位,不敢發言。
大家把目光朝向了中軍佐荀林父。
荀林父早有話要講了。他輕咳了一聲,緩緩道:“主公,臣認為此時打擊赤狄,時機尚不成熟。”
晉成公不悅地看了看他:“哦,說說你的理由。”
荀林父道:“我們應該確定對外的戰略,不能哪裏有問題便撲向哪裏,這樣太被動了。
對外的戰略必須要有一個主動性,不能被人牽著鼻子走,把方針政策定下來,嚴格按這個方針政策去落實,這就能做到將國際局勢的主動權牢牢把握在手裏。
赤狄純粹就是一夥強盜,今天這裏打一槍,明天那裏搶一次。如果我們隻根據敵情而出兵,往往就是等我們集結大軍趕到,赤狄已經撤走了。
這些年我們已經多次疲於奔命了,沒有任何的效果,且助長了赤狄的氣焰。”
大家想想,對啊,這些年,無論是對秦國,還是北狄,晉軍總是聞風出動,結果往往是勞而無功。
對楚國,卻又不敢主動出擊。這樣下去,著實令人鬱悶。
晉成公也聽著有道理,他對荀林父道:“那依你看,計將何出?”
荀林父早就想表現一下自己了,他現在是中軍佐,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趙盾這個中軍元帥一旦去世,那他是妥妥地接任。
這個時候,他需要將自己的才華表現出來!
“主公,臣有三策。第一,示弱對赤狄,讓赤狄積累民怨,任由其猖狂。
別看赤狄現在很猖狂,其實他們每次入侵,並非隻針對晉國。他們是沒有任何戰略目的性的,隻知道搶掠。
但搶掠去的財物,往往大部分是被赤狄的上層人給拿去了,普通的赤狄民眾是很少有收獲的。
而且,他們每發動一次入侵,就需要大量的普通民眾參與,參與而沒有獲得,民眾的意見一定會非常大。
民怨積累的過程就是其內部消耗的過程,到時我們主動出擊,一舉將其殲滅。
第二,示威以對中原,會盟以試諸侯之心。
現在我們總是鄭國出了問題便去找鄭國,陳國出了問題便去找陳國,這樣太被動了。
對於楚國,我們暫時不與其正麵交鋒。這幾年來,臣認為趙元帥的策略是正確的,不與楚國正麵交鋒。
但如果不采取點主動策略,那中原諸侯一定會背棄我們。
所以,臣提議由主公您立即主持一次盟會,看看哪些諸侯對我們懷有二心。
我們可以不出兵教訓,但至少要給諸侯們一個壓力,也讓楚國人看看,中原仍舊是我們晉國的,而不是你楚國的。
第三,示強以對秦國。中原那邊立威以定諸侯後,我們要把主要精力用於對付秦國。
對秦國,必須要開一次戰,把秦國打服,不能總讓秦國人先來騷擾。
臣的策略是聯合白狄,這個是有條件的,因為白狄被我們打服後,現在總受到赤狄和秦國的打擊,日子很不好過。
如果我們善待白狄,那他們一定會答應聯合出兵的。”
包括晉成公在內,眾人聽得是心悅誠服。
荀林父的戰略非常有道理,而且抓住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掌握主動。
無論是對中原諸侯,還是對秦國、赤狄,按荀林父的意見,不能被動去應付,而是要主動去挑事,再去擺平。
尤其是對赤狄的這一策略,我們看著便很熟悉,這是什麽策略?
這便是後來西漢時對匈奴的策略。
西漢在總結了一開始對匈奴進犯組織抵抗最終慘敗的教訓後,采取了示弱政策,甚至和親,對邊境屢屢被侵犯幾乎無動於衷。
到後來漢武帝時,抓住匈奴內部矛盾主動出擊,大規模殲滅匈奴有生力量,留下了“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
這都是經曆了高祖帝、漢文帝、漢景帝足足三代以來的積累,積累匈奴的內部矛盾和西漢的國力,最後強拳出擊,取得大勝。
這些年來,北狄部落中最會惹事的便是這個赤狄,幾乎年年入侵中原的魯、齊、鄭、衛等國。
但今年赤狄貌似認定晉國不行了,於是公元前605年秋,赤狄大舉入侵晉國。
於是,自晉國的懷邑至晉國的邢丘,遭到了赤狄部落大肆燒殺搶掠,晉國邊境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晉成公大怒,命立即組織三軍討伐赤狄。
關於赤狄,我們在講晉襄公時已經詳細講過了,這是北狄的一支部落,因有一個喜好穿紅色衣服的特征,所以叫赤狄。
當年入侵中原,直接滅了邢國、衛國的那一支狄人武裝便是赤狄。
晉國一貫來對北狄的態度是團結一部分,拉攏一部分,打擊一部分。
之所以能夠實現這樣的戰略,那是因為北狄並非一個部落,更不是一個國家。
北狄不但有赤狄、長狄、白狄等大部落,大部落中又有小部落,各部落之間經常互相攻伐。
晉國本身便是與北狄混居的,所以晉國不但在周邊有南部的薑戎,西北的白狄,北部、東南部的赤狄等,許多狄人還居住在晉國境內。
晉國的拓疆史,很大一部分便是侵占北狄部落的領地不斷得以擴張。
對需要擴張的北狄部落,晉國采取的當然是打。對稍邊遠一點的,晉國采取的策略是結親。
如晉獻公曾經娶了來自小戎部落的夫人小戎子、還有白狄的小狐子,晉文公和趙衰分別娶了赤狄中一個叫廧咎如部的叔愧、季愧兩姐妹等。
公元前638年晉國把陸渾之戎遷去了伊川,占領了陸渾之戎原有的地盤。
到公元前627年後,晉國發動了箕地之役,大敗白狄。對了,就在那場戰役中,中軍元帥先軫陣亡。
所以,晉國與北狄各部落武裝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
箕地一役使白狄勢力大大消弱,赤狄便強勢崛起了,現在已經成了晉國最大的麻煩之一。
晉成公決定對討伐赤狄,但大家意見不統一。
六卿會上,趙盾默不作聲,他知道晉成公的意思。但持重老成的他不想直接反對國君,他需要的是六卿中的其他同誌發發言。
六卿中最想打仗的便是上軍佐先縠了,作為先軫之孫先克之子,年輕氣盛的他總想著有朝一日像爺爺和父親那樣成為晉國的中軍元帥。
這就需要戰功,而戰功意味著他需要獲得參加戰役的機會。
但自他擔任上軍佐開始,先縠數次跟著趙盾出兵中原,卻總是疲於奔命勞而無功,心中的鬱悶是可想而知的。
與強大的楚國對抗確實存在很大的風險,但現在要對付區區赤狄,又有什麽好縮手縮腳的?
“主公,對赤狄,臣的意見就一個字:打。隻要他們進犯,來一次打一次,打得他們滿地打牙,從此不敢再犯。”先縠第一個開口。
先縠認為自己與國君的意見應該一致,很快會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
他的直接領導上軍帥郤缺沒有接著發言,下軍帥欒盾口才本就一般,平時很少發言,下軍佐胥克剛剛接替被處分了的哥哥胥甲之職位,不敢發言。
大家把目光朝向了中軍佐荀林父。
荀林父早有話要講了。他輕咳了一聲,緩緩道:“主公,臣認為此時打擊赤狄,時機尚不成熟。”
晉成公不悅地看了看他:“哦,說說你的理由。”
荀林父道:“我們應該確定對外的戰略,不能哪裏有問題便撲向哪裏,這樣太被動了。
對外的戰略必須要有一個主動性,不能被人牽著鼻子走,把方針政策定下來,嚴格按這個方針政策去落實,這就能做到將國際局勢的主動權牢牢把握在手裏。
赤狄純粹就是一夥強盜,今天這裏打一槍,明天那裏搶一次。如果我們隻根據敵情而出兵,往往就是等我們集結大軍趕到,赤狄已經撤走了。
這些年我們已經多次疲於奔命了,沒有任何的效果,且助長了赤狄的氣焰。”
大家想想,對啊,這些年,無論是對秦國,還是北狄,晉軍總是聞風出動,結果往往是勞而無功。
對楚國,卻又不敢主動出擊。這樣下去,著實令人鬱悶。
晉成公也聽著有道理,他對荀林父道:“那依你看,計將何出?”
荀林父早就想表現一下自己了,他現在是中軍佐,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趙盾這個中軍元帥一旦去世,那他是妥妥地接任。
這個時候,他需要將自己的才華表現出來!
“主公,臣有三策。第一,示弱對赤狄,讓赤狄積累民怨,任由其猖狂。
別看赤狄現在很猖狂,其實他們每次入侵,並非隻針對晉國。他們是沒有任何戰略目的性的,隻知道搶掠。
但搶掠去的財物,往往大部分是被赤狄的上層人給拿去了,普通的赤狄民眾是很少有收獲的。
而且,他們每發動一次入侵,就需要大量的普通民眾參與,參與而沒有獲得,民眾的意見一定會非常大。
民怨積累的過程就是其內部消耗的過程,到時我們主動出擊,一舉將其殲滅。
第二,示威以對中原,會盟以試諸侯之心。
現在我們總是鄭國出了問題便去找鄭國,陳國出了問題便去找陳國,這樣太被動了。
對於楚國,我們暫時不與其正麵交鋒。這幾年來,臣認為趙元帥的策略是正確的,不與楚國正麵交鋒。
但如果不采取點主動策略,那中原諸侯一定會背棄我們。
所以,臣提議由主公您立即主持一次盟會,看看哪些諸侯對我們懷有二心。
我們可以不出兵教訓,但至少要給諸侯們一個壓力,也讓楚國人看看,中原仍舊是我們晉國的,而不是你楚國的。
第三,示強以對秦國。中原那邊立威以定諸侯後,我們要把主要精力用於對付秦國。
對秦國,必須要開一次戰,把秦國打服,不能總讓秦國人先來騷擾。
臣的策略是聯合白狄,這個是有條件的,因為白狄被我們打服後,現在總受到赤狄和秦國的打擊,日子很不好過。
如果我們善待白狄,那他們一定會答應聯合出兵的。”
包括晉成公在內,眾人聽得是心悅誠服。
荀林父的戰略非常有道理,而且抓住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掌握主動。
無論是對中原諸侯,還是對秦國、赤狄,按荀林父的意見,不能被動去應付,而是要主動去挑事,再去擺平。
尤其是對赤狄的這一策略,我們看著便很熟悉,這是什麽策略?
這便是後來西漢時對匈奴的策略。
西漢在總結了一開始對匈奴進犯組織抵抗最終慘敗的教訓後,采取了示弱政策,甚至和親,對邊境屢屢被侵犯幾乎無動於衷。
到後來漢武帝時,抓住匈奴內部矛盾主動出擊,大規模殲滅匈奴有生力量,留下了“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
這都是經曆了高祖帝、漢文帝、漢景帝足足三代以來的積累,積累匈奴的內部矛盾和西漢的國力,最後強拳出擊,取得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