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內部事務基本了了,那就去江湖上看看吧,該履行中原諸侯盟主的責任了。
公元前606年春,晉成公決定教訓一下鄭國。原因很簡單,鄭國又跟著楚國混了。
春秋中後期的鄭國著實可憐,由於其戰略位置太過於重要,夾在晉楚兩大國中間,兩頭受氣,又兩頭關照。
晉國和楚國無論是哪個,無論是高興還是不高興,都要拿鄭國來出氣,目的便是要將鄭國拉到自己麾下。
在晉靈公時期,尤其是公元前610年以來,晉國是連續打擊鄭國。
公元前610年,晉國對鄭國表示了嚴厲的批評,鄭國非常不服。鄭國本就是楚國的鐵杆兄弟,城濮之戰後才無奈跟了晉國。
十多年來,鄭國對晉國一直是小心翼翼的侍候著。但晉國就是對鄭國橫鼻子豎臉的,這讓鄭國真的很失望。
鄭國搞了一出致晉國中軍元帥趙盾書後,趙盾感覺到了鄭國問題的主要責任在晉國,因為晉國總是受賄,從而在處理一些國際問題上令諸侯不服。
於是,為把鄭國爭取過來,晉國與鄭國訂立盟約,互派質子,雙方重歸於好。
楚國見狀,立即出兵。鄭國見楚國來了,立即投降楚國。
於是,公元前608年,鄭國又宣布脫離晉國為首的中原聯盟,加入楚國為首的南聯盟。
公元前607年,鄭國按照楚國的指示,出兵討伐晉國鐵杆盟友宋國。結果宋國慘敗,這讓晉國非常惱火。
公元前607年,晉國由趙盾率軍討伐鄭國,楚國來援,雙方發生北林之役,晉軍損失了大夫解揚後撤軍。
楚軍撤後,趙盾再次率軍討伐鄭國。結果楚軍很快又北上,趙盾不敢與楚直接開戰,隻好撤軍。
這些事,我們前麵講過了。楚國的咄咄逼人,讓晉國在國際社會真的抬不起頭來。
晉國人坐不住了,必須與楚國真刀真槍幹一場!
與楚國爭雄,關鍵便是鄭國,晉成公決定再次討伐鄭國。
公元前606年春,晉成公親率晉三軍直撲鄭國。
鄭國人慌了,繼續向楚國求援是規定動作。
但此時晉大軍壓境,最近幾年來年年陷入戰爭的鄭國實在耗不起了。鄭國國君鄭穆公無奈派人出使晉軍,請求結盟。
晉國派出了大夫士會出使鄭國,鄭穆公知道晉國人喜歡賄賂,便命人給士會送上重禮。
誰料士會拒絕了,他給鄭國人留下了一個不貪賄、注重禮節、謙虛低調的好印象。
鄭國人不知道的是,士會是整個晉國這個時候最有智慧的大夫之一,他很快便要進入晉國六卿班子了。
士會代表晉國與鄭國簽訂盟約後,晉大軍撤迴絳都。
但楚國立即在楚莊王率領下,不但北上,而且乘勢討伐了陸渾之戎,大軍直接經過天子腳下。
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楚莊王親自導演了一場中原問鼎的大戲,等於是昭告天下:咱楚國本屬華夏,中原,也有咱楚國的一部分。
楚莊王搞完了中原問鼎後,直接討伐鄭國。
剛剛與晉國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的鄭國,立即撕毀條約,轉而與楚國簽訂友好同盟條約。
夾在晉楚兩國之間的鄭國,貌似找到了自己在春秋江湖的節奏:
楚國也好,晉國也好,你們兩個超級大國咱都惹不起,誰來咱便投降誰就是。
盟約精神,到了這個時代,已經很沒有什麽意義了。
盟約代表著國家信義,是什麽讓鄭國這樣的中原諸侯一年之內屢次不要這個國家信義了呢?
當然是生死存亡這樣的巨特大問題必須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什麽國家信義!
晉成公很鬱悶,趙盾更鬱悶,晉國真的不濟了麽?但又有什麽辦法呢?
晉成公的案頭上,堆放著一堆來自列國諸侯的相關報告。但晉國的精力是有限的,該優先處理哪一個呢?
齊國派人來告急,原來,北狄中的一支赤狄入侵了齊國。
你晉國不是諸侯聯盟盟主嗎?那要幫眾小弟解決外敵入侵這樣的問題啊。
關於赤狄入侵,晉國自己都存在嚴重隱患,幫得了你齊國嗎?
曹國遭到了宋國的討伐,宋國打鄭國打不過,但教訓曹國還是有一套的。
曹國和宋國都是晉國的小弟,晉國要出麵調解啊。但這個是同盟圈內部矛盾,可以慢慢解決。
需要立即解決的是陳國。原來陳國看到鄭國時不時被楚國教訓,離楚國更近的陳國怕了,幹脆主動向楚國示好。
人家鄭國是因為受到楚國打擊才不得已投降楚國,你小小陳國居然搞主動投降楚國,這還不是反了天了?
晉成公終於可以放心大膽地大怒一迴了!
公元前605年,晉成公命中軍元帥趙盾親自出兵,聯合了衛軍前去討伐陳國。
陳國這下真慘了,因為此時的楚國在做什麽?
楚國正在內亂!
公元前605年,楚國爆發令尹鬥越椒之亂,楚莊王忙著國內平亂,一時無暇顧及與晉爭霸。
就這樣,晉、衛聯軍大舉侵入陳國,把陳國痛痛快快地暴揍了一頓。
陳國又有什麽辦法?
這個時候的陳國,也如同鄭國一樣,同樣處於晉楚兩大超級強國中間,成為大國爭霸的出氣筒。
被暴揍後的陳國立即表示跟晉國走!但晉國人走後,楚國大兵又來了,陳國又被迫向楚國屈服。
反正這段時間,楚國越來越強勢,而晉國與楚國最大的不同,在於此時的楚國隻有晉國這一路敵人,而晉國必須提防西線秦國的威脅,以及北狄的時時侵擾!
晉國必須好好考慮一下大局了。
武功再高亦怕菜刀,別看秦國這樣的國家實力無法與晉國比,或者北狄這種武裝根本就是強盜而已,但終歸是令晉國在與楚國爭霸中疲於奔命的。
公元前606年春,晉成公決定教訓一下鄭國。原因很簡單,鄭國又跟著楚國混了。
春秋中後期的鄭國著實可憐,由於其戰略位置太過於重要,夾在晉楚兩大國中間,兩頭受氣,又兩頭關照。
晉國和楚國無論是哪個,無論是高興還是不高興,都要拿鄭國來出氣,目的便是要將鄭國拉到自己麾下。
在晉靈公時期,尤其是公元前610年以來,晉國是連續打擊鄭國。
公元前610年,晉國對鄭國表示了嚴厲的批評,鄭國非常不服。鄭國本就是楚國的鐵杆兄弟,城濮之戰後才無奈跟了晉國。
十多年來,鄭國對晉國一直是小心翼翼的侍候著。但晉國就是對鄭國橫鼻子豎臉的,這讓鄭國真的很失望。
鄭國搞了一出致晉國中軍元帥趙盾書後,趙盾感覺到了鄭國問題的主要責任在晉國,因為晉國總是受賄,從而在處理一些國際問題上令諸侯不服。
於是,為把鄭國爭取過來,晉國與鄭國訂立盟約,互派質子,雙方重歸於好。
楚國見狀,立即出兵。鄭國見楚國來了,立即投降楚國。
於是,公元前608年,鄭國又宣布脫離晉國為首的中原聯盟,加入楚國為首的南聯盟。
公元前607年,鄭國按照楚國的指示,出兵討伐晉國鐵杆盟友宋國。結果宋國慘敗,這讓晉國非常惱火。
公元前607年,晉國由趙盾率軍討伐鄭國,楚國來援,雙方發生北林之役,晉軍損失了大夫解揚後撤軍。
楚軍撤後,趙盾再次率軍討伐鄭國。結果楚軍很快又北上,趙盾不敢與楚直接開戰,隻好撤軍。
這些事,我們前麵講過了。楚國的咄咄逼人,讓晉國在國際社會真的抬不起頭來。
晉國人坐不住了,必須與楚國真刀真槍幹一場!
與楚國爭雄,關鍵便是鄭國,晉成公決定再次討伐鄭國。
公元前606年春,晉成公親率晉三軍直撲鄭國。
鄭國人慌了,繼續向楚國求援是規定動作。
但此時晉大軍壓境,最近幾年來年年陷入戰爭的鄭國實在耗不起了。鄭國國君鄭穆公無奈派人出使晉軍,請求結盟。
晉國派出了大夫士會出使鄭國,鄭穆公知道晉國人喜歡賄賂,便命人給士會送上重禮。
誰料士會拒絕了,他給鄭國人留下了一個不貪賄、注重禮節、謙虛低調的好印象。
鄭國人不知道的是,士會是整個晉國這個時候最有智慧的大夫之一,他很快便要進入晉國六卿班子了。
士會代表晉國與鄭國簽訂盟約後,晉大軍撤迴絳都。
但楚國立即在楚莊王率領下,不但北上,而且乘勢討伐了陸渾之戎,大軍直接經過天子腳下。
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楚莊王親自導演了一場中原問鼎的大戲,等於是昭告天下:咱楚國本屬華夏,中原,也有咱楚國的一部分。
楚莊王搞完了中原問鼎後,直接討伐鄭國。
剛剛與晉國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的鄭國,立即撕毀條約,轉而與楚國簽訂友好同盟條約。
夾在晉楚兩國之間的鄭國,貌似找到了自己在春秋江湖的節奏:
楚國也好,晉國也好,你們兩個超級大國咱都惹不起,誰來咱便投降誰就是。
盟約精神,到了這個時代,已經很沒有什麽意義了。
盟約代表著國家信義,是什麽讓鄭國這樣的中原諸侯一年之內屢次不要這個國家信義了呢?
當然是生死存亡這樣的巨特大問題必須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什麽國家信義!
晉成公很鬱悶,趙盾更鬱悶,晉國真的不濟了麽?但又有什麽辦法呢?
晉成公的案頭上,堆放著一堆來自列國諸侯的相關報告。但晉國的精力是有限的,該優先處理哪一個呢?
齊國派人來告急,原來,北狄中的一支赤狄入侵了齊國。
你晉國不是諸侯聯盟盟主嗎?那要幫眾小弟解決外敵入侵這樣的問題啊。
關於赤狄入侵,晉國自己都存在嚴重隱患,幫得了你齊國嗎?
曹國遭到了宋國的討伐,宋國打鄭國打不過,但教訓曹國還是有一套的。
曹國和宋國都是晉國的小弟,晉國要出麵調解啊。但這個是同盟圈內部矛盾,可以慢慢解決。
需要立即解決的是陳國。原來陳國看到鄭國時不時被楚國教訓,離楚國更近的陳國怕了,幹脆主動向楚國示好。
人家鄭國是因為受到楚國打擊才不得已投降楚國,你小小陳國居然搞主動投降楚國,這還不是反了天了?
晉成公終於可以放心大膽地大怒一迴了!
公元前605年,晉成公命中軍元帥趙盾親自出兵,聯合了衛軍前去討伐陳國。
陳國這下真慘了,因為此時的楚國在做什麽?
楚國正在內亂!
公元前605年,楚國爆發令尹鬥越椒之亂,楚莊王忙著國內平亂,一時無暇顧及與晉爭霸。
就這樣,晉、衛聯軍大舉侵入陳國,把陳國痛痛快快地暴揍了一頓。
陳國又有什麽辦法?
這個時候的陳國,也如同鄭國一樣,同樣處於晉楚兩大超級強國中間,成為大國爭霸的出氣筒。
被暴揍後的陳國立即表示跟晉國走!但晉國人走後,楚國大兵又來了,陳國又被迫向楚國屈服。
反正這段時間,楚國越來越強勢,而晉國與楚國最大的不同,在於此時的楚國隻有晉國這一路敵人,而晉國必須提防西線秦國的威脅,以及北狄的時時侵擾!
晉國必須好好考慮一下大局了。
武功再高亦怕菜刀,別看秦國這樣的國家實力無法與晉國比,或者北狄這種武裝根本就是強盜而已,但終歸是令晉國在與楚國爭霸中疲於奔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