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公元前627年,魯國國君魯僖公薨了。
按規定,一國發生國君去世、新君即位等重大事件時,必須向盟國通報,當然也必須向盟主匯報。
但新任國君魯文公因為要處理國家大喪實在太忙,所以沒有親自赴晉國向晉襄公匯報,隻是派出卿大夫公子敖出使晉國。
晉襄公處理完了一大堆事後,發現魯國的這個問題線索還沒有處置完畢,那現在可以騰出手來要教訓魯國了。
晉襄公之所以必須教訓魯國,那是為了維護晉國霸主權威的需要!
父親晉文公以及曆代晉君好不容易把一個強大的晉國交給自己,無論哪一方麵都要將晉國維護好。
所以,在晉襄公時代的晉國,真的很忙很忙,單單史料記載的事件便相當多。
關於魯國的事,則記載得更為詳細。因為史料中有一部份量很重的《春秋》,這正是魯國人編寫的。
聽說自己將要受處分,魯國國君魯文公慌了,他馬上作出補救措施:帶了大把的財物去晉國朝見晉襄公。
晉襄公一看,喲,服軟了啊,但總不能這樣放過你魯國吧。太傅,你辛苦一趟,去接見一下魯侯吧。
太傅,即陽處父。
公元前625年4月13日,陽處父受命,在晉國接受了走了將近一個月才到達晉國的魯文公的朝見。
這代表什麽?
這代表晉國正式開啟了大夫級別的官員,接受諸侯國國君朝見之先例!
按理,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你晉國再強大,大夫就是大夫,人家國家再弱小,那也是諸侯啊,兩國的外交活動,必須講究一個外交人員地位上的平等。
你晉國太霸道了吧?
但晉襄公就是要立威,就是要霸道!
而且,晉襄公也實在太忙,老是把精力放在接見各國國君一係列繁文?節的朝見禮儀上,寡人治什麽國理什麽政?
晉襄公此舉不但開啟了在晉國由大夫接受諸侯國國君朝見之先例,還開啟了在整個春秋江湖,由大夫接受其他諸侯國國君來本國朝見之先例!
有了第一次,便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然後對晉國來說,這就形成了慣例。
過了兩個月,即公元前625年6月,晉襄公在垂隴,即今河南鄭州市西北,召集了一個小規模的諸侯會盟,參加的國家有魯國、陳國、鄭國、宋國等五國。
這一次,晉襄公依舊沒有親自參加,他派出了大夫士穀全權代表自己。
士穀是晉獻公時期赫赫有名的士蒍之子,這裏開始登上春秋江湖舞台。
在接下來的晉國風雲中,士氏家族將繼續著先祖的榮耀。
這次會盟主要商討的是衛國居然入侵晉國該受何種處罰的問題。
就在這次會盟中,陳國替衛國講了好話。
再加上衛國逮捕了執政大臣孔達,主動並交給晉國處置,所以晉國最終放過了衛國。
由士穀代表晉襄公主持的諸侯會盟,進一步展示了晉國的強勢,也令天下諸侯不安起來。
這叫什麽?
這叫強權政治!
但晉襄公實在顧不過來,因為他確實是夠辛勞的。將中原諸侯那些事務處理得差不多了,晉襄公又得提防西方的秦國了。
秦國在做什麽?
秦國在醞釀著複仇行動!
崤山之戰、彭衙之戰,秦國接連慘敗於晉國,再是晉國組織了諸侯聯軍討伐秦國,奪取了秦國重鎮汪邑和彭衙。
短短三年間,三次軍事上的失利,秦穆公坐不住了。
此時的秦穆公,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了,他本堅定地執行著曆代秦國國君既定的戰略方針:
東進,向中原靠攏,融入華夏中原,成為華夏中原一分子。
但是,在強大的晉國麵前,秦穆公幾乎要失望了。
他已經很努力了,而且也獲得了河西五城,將秦國的疆域東進到了黃河,達成了與晉國以黃河為界的偉大戰略目標。
但他再也無法前進了,因為晉國實在太強大了。
秦穆公必須調整對秦國的戰略方針。但連續三次失利於晉國,這還怎麽調整?
這口氣必須先出掉!
秦人本就是血氣方剛的,秦穆公雖然是花甲老人了,但他必須要為秦國做最後的一件事:如當年韓原之戰那樣,再次打敗晉國!
關於秦國的情報不斷傳到晉襄公手裏,晉襄公皺著眉,思忖著該怎麽來應付來自秦國無休無止的軍事行動呢?
晉國國家最高領導人會議召開了,趙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主公,秦國屢屢敗於我國,這口氣放在誰身上都吃不消。
現在,我們南有楚西有秦兩大主要敵人。相比秦國,楚國更令人擔心。
楚國始終不服我們晉國,他們一直在爭取陳、蔡、許、江、鄭等國,一個不慎,這些牆頭草便會倒向楚國。
據臣所知,秦人好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如果不讓他們得到一些便宜,那他們一定會死打蠻纏下去,這將耗費我們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依臣所見,對秦國,我們作好敗一仗的準備。
但要做到敗而無損,既要讓秦國出了氣,掙迴點麵子,同時要向秦國展示強大的軍事實力,讓他們知難而退。
等到時機成熟,我們再組織聯軍,以被秦國侵犯為理由,給秦國以更大的打擊。”
不愧是趙衰,這樣的想法是戰略性的。
隻要你秦國再來進犯晉國,那我們晉國便輸你秦國一陣。
用趙衰的原話講,這叫避其鋒芒。
但要滿足四個戰略目的:一是保證輸而無損;二是給你秦國一點麵子;三是展示軍威;四是積累以後收拾你秦國的借口。
對秦國的戰略方針就這樣定下了,而秦國的報複性行動也不出意料地來了。
公元前624年夏,秦穆公親率秦軍主力,以孟明視為帥,白乙丙、西乞術為副,渡過黃河,浩浩蕩蕩向晉國殺來。
這一次,秦穆公甚至燒掉了渡船,向全天下展示了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
秦軍將士士氣極度高昂,全軍上下同仇敵愾,氣勢非常令人震撼。
放著這樣一支軍隊,晉國哪怕國力再強,如果想要硬碰硬與秦軍對戰,極有可能失敗!
哪怕是僥幸取勝,那也應該是慘勝。
如果這個時候楚軍進犯,那晉國霸業極有可能在晉襄公時代便被終結!
如果沒有趙衰為晉襄公提出的“避其鋒芒”方針,晉國真的危險了。
現在,晉襄公在強大的秦軍麵前,命令全軍將士,避免與秦軍接觸,堅守城池而不出戰!
秦軍渡過黃河燒掉渡船這樣的舉動,被後來項羽給照搬了,並演繹了一場“破釜沉舟”的經典戰例,即巨鹿之戰。
把這些實踐提升到理論水平,那就是後來兵家提出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最早案例。
這樣的軍隊是可怕的,甚至是不可戰勝的。
但晉國就是那樣強大,他們隻用了一招,就輕輕鬆鬆破解了秦軍的一切準備!
晉軍采取了避其鋒芒的戰術,任憑你秦軍怎麽囂張,廣袤的晉國土地上,就當你們來旅遊吧。
秦軍在渡過黃河前,首先奪迴了原本是秦國後來被晉軍奪取的汪邑和彭衙兩邑。
渡過黃河後,秦軍攻取了晉國的王官和郊邑。
在王官,秦穆公擺開了架勢。
可恨的晉國佬,那就在這裏,與寡人打一場吧。
但是晉軍就是避而不出,秦穆公知道,想要與晉軍決戰的計劃落空了。
那就這樣了麽?
是的,隻能這樣。
無奈之下,秦穆公命令秦軍再次南下自茅津渡渡過黃河,直抵崤山。
在那裏,秦穆公收拾了公元前629年前戰死於崤山的三千秦軍將士屍骨,就地掩埋後撤軍迴國。
秦國,總算是對晉國取得了一場象征性勝利。
但秦穆公也好,孟明視也好,對這場勝利隻能說是苦笑。
因為,秦軍根本沒有撼動過晉軍半毛,最多也隻是收迴了被晉國占領的兩個城邑。
至於占領了晉國在黃河以東的王官和郊邑,那對秦國來講是兩塊飛地,根本無法管理。
秦國無非就是取得了一場勝利,晉襄公估量了一下,晉軍根本沒有受到任何損失。
晉國的損失,無非是在外界名聲上,晉軍戰敗了。
其實晉軍根本沒有戰,敗的結局卻是為了今後更大的勝利打個基礎罷了。
秦國也終於想通了,這個世道,隻要有晉國在,那秦國想要繼續東進隻能說是癡人說夢。
秦人的夢想,那就去西方吧。
從此,秦國調整了戰略,將東進改成了西拓。
正是這個戰略方向的調整,最終了秦穆公的偉業。
在秦穆公的最後幾年裏,秦國大舉兼並吞滅西戎少數民族部落,史稱拓地千裏滅“國”十二,成就西方霸主!
按規定,一國發生國君去世、新君即位等重大事件時,必須向盟國通報,當然也必須向盟主匯報。
但新任國君魯文公因為要處理國家大喪實在太忙,所以沒有親自赴晉國向晉襄公匯報,隻是派出卿大夫公子敖出使晉國。
晉襄公處理完了一大堆事後,發現魯國的這個問題線索還沒有處置完畢,那現在可以騰出手來要教訓魯國了。
晉襄公之所以必須教訓魯國,那是為了維護晉國霸主權威的需要!
父親晉文公以及曆代晉君好不容易把一個強大的晉國交給自己,無論哪一方麵都要將晉國維護好。
所以,在晉襄公時代的晉國,真的很忙很忙,單單史料記載的事件便相當多。
關於魯國的事,則記載得更為詳細。因為史料中有一部份量很重的《春秋》,這正是魯國人編寫的。
聽說自己將要受處分,魯國國君魯文公慌了,他馬上作出補救措施:帶了大把的財物去晉國朝見晉襄公。
晉襄公一看,喲,服軟了啊,但總不能這樣放過你魯國吧。太傅,你辛苦一趟,去接見一下魯侯吧。
太傅,即陽處父。
公元前625年4月13日,陽處父受命,在晉國接受了走了將近一個月才到達晉國的魯文公的朝見。
這代表什麽?
這代表晉國正式開啟了大夫級別的官員,接受諸侯國國君朝見之先例!
按理,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你晉國再強大,大夫就是大夫,人家國家再弱小,那也是諸侯啊,兩國的外交活動,必須講究一個外交人員地位上的平等。
你晉國太霸道了吧?
但晉襄公就是要立威,就是要霸道!
而且,晉襄公也實在太忙,老是把精力放在接見各國國君一係列繁文?節的朝見禮儀上,寡人治什麽國理什麽政?
晉襄公此舉不但開啟了在晉國由大夫接受諸侯國國君朝見之先例,還開啟了在整個春秋江湖,由大夫接受其他諸侯國國君來本國朝見之先例!
有了第一次,便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然後對晉國來說,這就形成了慣例。
過了兩個月,即公元前625年6月,晉襄公在垂隴,即今河南鄭州市西北,召集了一個小規模的諸侯會盟,參加的國家有魯國、陳國、鄭國、宋國等五國。
這一次,晉襄公依舊沒有親自參加,他派出了大夫士穀全權代表自己。
士穀是晉獻公時期赫赫有名的士蒍之子,這裏開始登上春秋江湖舞台。
在接下來的晉國風雲中,士氏家族將繼續著先祖的榮耀。
這次會盟主要商討的是衛國居然入侵晉國該受何種處罰的問題。
就在這次會盟中,陳國替衛國講了好話。
再加上衛國逮捕了執政大臣孔達,主動並交給晉國處置,所以晉國最終放過了衛國。
由士穀代表晉襄公主持的諸侯會盟,進一步展示了晉國的強勢,也令天下諸侯不安起來。
這叫什麽?
這叫強權政治!
但晉襄公實在顧不過來,因為他確實是夠辛勞的。將中原諸侯那些事務處理得差不多了,晉襄公又得提防西方的秦國了。
秦國在做什麽?
秦國在醞釀著複仇行動!
崤山之戰、彭衙之戰,秦國接連慘敗於晉國,再是晉國組織了諸侯聯軍討伐秦國,奪取了秦國重鎮汪邑和彭衙。
短短三年間,三次軍事上的失利,秦穆公坐不住了。
此時的秦穆公,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了,他本堅定地執行著曆代秦國國君既定的戰略方針:
東進,向中原靠攏,融入華夏中原,成為華夏中原一分子。
但是,在強大的晉國麵前,秦穆公幾乎要失望了。
他已經很努力了,而且也獲得了河西五城,將秦國的疆域東進到了黃河,達成了與晉國以黃河為界的偉大戰略目標。
但他再也無法前進了,因為晉國實在太強大了。
秦穆公必須調整對秦國的戰略方針。但連續三次失利於晉國,這還怎麽調整?
這口氣必須先出掉!
秦人本就是血氣方剛的,秦穆公雖然是花甲老人了,但他必須要為秦國做最後的一件事:如當年韓原之戰那樣,再次打敗晉國!
關於秦國的情報不斷傳到晉襄公手裏,晉襄公皺著眉,思忖著該怎麽來應付來自秦國無休無止的軍事行動呢?
晉國國家最高領導人會議召開了,趙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主公,秦國屢屢敗於我國,這口氣放在誰身上都吃不消。
現在,我們南有楚西有秦兩大主要敵人。相比秦國,楚國更令人擔心。
楚國始終不服我們晉國,他們一直在爭取陳、蔡、許、江、鄭等國,一個不慎,這些牆頭草便會倒向楚國。
據臣所知,秦人好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如果不讓他們得到一些便宜,那他們一定會死打蠻纏下去,這將耗費我們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依臣所見,對秦國,我們作好敗一仗的準備。
但要做到敗而無損,既要讓秦國出了氣,掙迴點麵子,同時要向秦國展示強大的軍事實力,讓他們知難而退。
等到時機成熟,我們再組織聯軍,以被秦國侵犯為理由,給秦國以更大的打擊。”
不愧是趙衰,這樣的想法是戰略性的。
隻要你秦國再來進犯晉國,那我們晉國便輸你秦國一陣。
用趙衰的原話講,這叫避其鋒芒。
但要滿足四個戰略目的:一是保證輸而無損;二是給你秦國一點麵子;三是展示軍威;四是積累以後收拾你秦國的借口。
對秦國的戰略方針就這樣定下了,而秦國的報複性行動也不出意料地來了。
公元前624年夏,秦穆公親率秦軍主力,以孟明視為帥,白乙丙、西乞術為副,渡過黃河,浩浩蕩蕩向晉國殺來。
這一次,秦穆公甚至燒掉了渡船,向全天下展示了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
秦軍將士士氣極度高昂,全軍上下同仇敵愾,氣勢非常令人震撼。
放著這樣一支軍隊,晉國哪怕國力再強,如果想要硬碰硬與秦軍對戰,極有可能失敗!
哪怕是僥幸取勝,那也應該是慘勝。
如果這個時候楚軍進犯,那晉國霸業極有可能在晉襄公時代便被終結!
如果沒有趙衰為晉襄公提出的“避其鋒芒”方針,晉國真的危險了。
現在,晉襄公在強大的秦軍麵前,命令全軍將士,避免與秦軍接觸,堅守城池而不出戰!
秦軍渡過黃河燒掉渡船這樣的舉動,被後來項羽給照搬了,並演繹了一場“破釜沉舟”的經典戰例,即巨鹿之戰。
把這些實踐提升到理論水平,那就是後來兵家提出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最早案例。
這樣的軍隊是可怕的,甚至是不可戰勝的。
但晉國就是那樣強大,他們隻用了一招,就輕輕鬆鬆破解了秦軍的一切準備!
晉軍采取了避其鋒芒的戰術,任憑你秦軍怎麽囂張,廣袤的晉國土地上,就當你們來旅遊吧。
秦軍在渡過黃河前,首先奪迴了原本是秦國後來被晉軍奪取的汪邑和彭衙兩邑。
渡過黃河後,秦軍攻取了晉國的王官和郊邑。
在王官,秦穆公擺開了架勢。
可恨的晉國佬,那就在這裏,與寡人打一場吧。
但是晉軍就是避而不出,秦穆公知道,想要與晉軍決戰的計劃落空了。
那就這樣了麽?
是的,隻能這樣。
無奈之下,秦穆公命令秦軍再次南下自茅津渡渡過黃河,直抵崤山。
在那裏,秦穆公收拾了公元前629年前戰死於崤山的三千秦軍將士屍骨,就地掩埋後撤軍迴國。
秦國,總算是對晉國取得了一場象征性勝利。
但秦穆公也好,孟明視也好,對這場勝利隻能說是苦笑。
因為,秦軍根本沒有撼動過晉軍半毛,最多也隻是收迴了被晉國占領的兩個城邑。
至於占領了晉國在黃河以東的王官和郊邑,那對秦國來講是兩塊飛地,根本無法管理。
秦國無非就是取得了一場勝利,晉襄公估量了一下,晉軍根本沒有受到任何損失。
晉國的損失,無非是在外界名聲上,晉軍戰敗了。
其實晉軍根本沒有戰,敗的結局卻是為了今後更大的勝利打個基礎罷了。
秦國也終於想通了,這個世道,隻要有晉國在,那秦國想要繼續東進隻能說是癡人說夢。
秦人的夢想,那就去西方吧。
從此,秦國調整了戰略,將東進改成了西拓。
正是這個戰略方向的調整,最終了秦穆公的偉業。
在秦穆公的最後幾年裏,秦國大舉兼並吞滅西戎少數民族部落,史稱拓地千裏滅“國”十二,成就西方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