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齒寒的道理出自《左傳》,對於唐人來說確實不算是什麽高深的道理,但是新羅人真的懂得嗎?


    李績覺得未必。


    “不試試又怎麽會知道呢?說不定新羅人真的會答應,就算新羅人不答應也無妨,我軍獨自攻打百濟也不會在話下。”


    如果沒有房遺愛的那個計策,李治肯定會被說服,畢竟李績的建議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李治沉吟道:“朕昨天也問過晉國公,他提了一條計策。”


    雖然房遺愛在軍事上並沒有什麽過人之處,卻總能別出機杼,李績頗有些期待的問道:“不知道晉國公有何高見?”


    李治解釋道:“他認為新羅國內並非是鐵板一塊,新羅王族就要斷絕,因為王位的繼承,新羅國內也是暗潮洶湧,如今是金春秋和金庾信占據了優勢,而且這二人頗有才能。”


    “如今還有不少新羅貴族子弟在國子監求學,可以將這些貴族子弟放迴去,將遼東的叛亂歸咎於金春秋和金庾信,要求新羅交出金春秋和金庾信。”


    李績瞬間就洞徹了這一條計策,他也不得不說承認這是一條妙計,能夠讓新羅人離心,甚至直接發生叛亂。


    “好計策!”


    李治微微頷首:“確實是好計策,用了此計,攻打新羅就能事半功倍!”


    “可若是許諾新羅好處,聯絡新羅一起攻打百濟,此計就沒法用了。”


    李績聽了也不由思索起來,新羅還在百濟之後,不可能先攻新羅再攻百濟。


    若是能聯絡新羅攻打百濟還好,倘若新羅不答應攻打百濟,到時候再指責新羅就沒用了,白瞎了這一條好計策。


    李績笑道:“晉國公獻了這樣一條好計謀,若是新羅人不答應一同攻打百濟,這條妙計就白費了。”


    “與其賭新羅人會不會短視,不如用了此計,兵分兩路,一路攻打新羅,一路攻打百濟。”


    雖說需要多出動兵馬,可一旦功成,就等於付出更小的代價,取得雙倍戰果。


    李治高興道:“朕也是這麽想的。”


    “這幾年,安東都護府也囤積了不少糧草,而且,工部也改進了海船,有了火炮和蒸汽機,海船不但戰力大增,運輸能力也大增,可以源源不斷的運送糧草,大大降低了補給難度。”


    相比當初攻打高句麗,補給的難度確實降低了不少。


    一方麵,安東都護府統治著大片遼東的土地,這幾年也累積了不少糧草。


    加上可以用海船直接運送糧草前往安東都護府,比在路上運送糧草更加節省。


    用人力牲畜來運送糧草,光是路上消耗的糧草就不是一筆小數目,運送的路程越遠,消耗的糧草越多。


    所以,勞師遠征對於補給來說是一大難題。


    如果能夠就地搜刮到糧草還好,如果敵方心狠手辣不顧自己百姓的死活實行堅壁清野,那麽糧草補給將會是一大難題。


    相比高句麗,新羅和百濟的國力不算強,不會出動太多兵馬,又有蒸汽船提高了運送糧草的效率,補給確實不算難題,對於如今強盛的大唐來說不算什麽。


    征詢了李績的意見之後,李治心裏也有底了,既然連最懂軍事的李績都讚同出兵,那麽這一次遠征確實沒什麽問題。


    在李績告退之後,李治思索了片刻,立即宣召許敬宗。


    許敬宗很有能力,也很會來事,缺點就是太官迷,不太有擔當,總體來說,李治對許敬宗還是頗為滿意的。


    許敬宗跟著內侍匆匆走進了兩儀殿,殿中那幅輿圖也立即映入了他的眼簾。


    兩儀殿裏怎麽突然擺了一幅輿圖?


    難道皇帝召見他是與戰事有關?


    他雖然是文臣,對於戰事卻也並非一無所知,早年也曾投身瓦崗軍,和魏征一同掌管文書。


    隻可惜,歸順秦王之後,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之流,並沒有他的用武之地,隻能做個學士。


    “臣拜見陛下。”


    “不必多禮!”


    李治並沒有起身,而是倚在了龍椅的靠背上。


    “先帝在覆滅了高句麗之後,曾有意繼續攻打新羅和百濟,新羅和百濟一日不滅,遼東便無法徹底安寧。”


    “隻可惜,先帝病重,隻能暫且擱置出兵。朕繼位已久,想重提出兵之事,卿身為宰相,覺得如何?”


    許敬宗在心裏飛快的思索起來,出兵攻打新羅和百濟風險不大,如果成功卻是不小的功績。


    不但皇帝能借此樹立威望,彰顯功績,他身為宰相也能平添功政績。


    許敬宗恭聲道:“陛下英明果決,慧眼如炬,臣讚同陛下的出兵之舉。”


    “臣以為可先攻百濟,攻占百濟之後,再挾大勝之威攻打新羅,必能一戰而定。”


    李治笑道:“朕想出兵兩路,一路攻打新羅,一路攻打百濟。”


    許敬宗聽了不禁遲疑道:“還請陛下三思,出兵之事非同小可,遼東乃是苦寒之地,我軍勞師遠征,一同出兵兩路攻打新羅和百濟有些冒險。”


    “不如先出兵攻打百濟,同時讓安東都護府陳兵震懾新羅,使其不敢妄動,待攻占了百濟之後,休整兵馬,再圖新羅,方才穩妥。”


    李治笑道:“許卿所說也是老成持重之言,不過,朕新得了一條妙計,可以同時圖謀新羅和百濟。”


    許敬宗拱手道:“臣洗耳恭聽!”


    李治將房遺愛的籍冊再次說了一遍。


    許敬宗聽完之後,拱手歎道:“晉國公妙計,有此妙計,若是不攻打新羅,倒是白瞎了這條妙計,日後再攻新羅,反倒是更廢功夫。”


    李治笑著頷首:“朕也是這麽想的,不能白瞎了這條妙計,分兩路出兵對於我朝來說也並非難事。”


    許敬宗沉吟道:“陛下所言甚是,隻是兵戎乃國之大事,向來都是慎之又慎,朝臣隻怕未必會讚同。”


    當初先帝想征討遼東,大多數朝臣都反對,先帝還是執意出兵了,結果取得了大捷,一舉覆滅了高句麗。


    這也給了李治信心,朝中有反對的聲音又如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李二你的綠帽掉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月餘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月餘火並收藏大唐:李二你的綠帽掉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