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曹操派至各地的使者們紛紛完成使命,陸陸續續地返迴了許都,向曹操複命。
令人欣喜的是,前往江東的毛玠和去往西涼的張既皆帶迴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孫權、馬騰以及韓遂等人皆表示願意結盟,攜手應對魏延這個勁敵。
然而,唯獨河北的袁紹態度強硬,毫不猶豫地斷然拒絕了曹操的聯盟提議。
這一結果盡管早有預料,但著實令曹操陷入了兩難的困境之中。畢竟,袁紹的實力不容小覷,他們牽製住了曹軍超過半數的主力軍隊。
此時此刻,夏侯淵、張遼、荀攸、荀彧、賈詡、徐晃、李典、樂進、劉曄、張繡等眾多能征善戰的文臣武將依然堅守在黃河沿岸,嚴密防備著袁軍可能發起的進攻。
眼下,雖然曹操想要集中精力揮師南下,全力剿滅風頭正盛、日益坐大的魏延,但又不得不警惕著袁紹這頭猛虎。
如此一來,他手頭可用的兵力就顯得捉襟見肘了。麵對這般棘手的局麵,曹操隻得召集郭嘉和荀彧前來商議對策。
隻見二人聽聞此事後,皆是眉頭緊鎖,苦思冥想良久,卻始終未能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妙計來。
就在眾人沉默不語之際,郭嘉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終於緩緩開口說道:
“主公,據校事府的消息,此前江東軍曾先後對江夏、南海以及長沙等地發動偷襲,此舉已然使得雙方結下了深深的仇怨。
依在下之見,魏延接下來極有可能將矛頭指向江東的孫權,而我們恰好可以趁此良機,先集中力量解決掉盤踞在河北的袁紹。
江東之地,其勢力絕非劉表、劉璋之類可比,且孫權擁有一支強大無比的水軍,憑借著長江天險,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如此一來,魏延恐怕難以在短時間內突破江東防線。隻要江東能成功拖住魏延一段時間,對於我方而言便是極為有利的局勢。
待我軍擊潰袁軍主力後,便可迅速調集兵力揮師南下,與江東形成夾擊之勢,定讓魏延插翅難逃。”
眾人聞聽郭嘉這番言論,紛紛陷入了沉思當中。
過了好一會兒,隻見曹操微微皺起眉頭,若有所思地緩緩開口道:
“如今黃河一線的袁軍仍有足足十萬之眾,而且青、幽、並、冀各州的後勤糧草供應更是源源不斷。
以目前的形勢來看,想要在短期內一舉擊破袁軍,實非易事啊!”
從建安五年官渡之戰前夕雙方展開對峙以來,至今已過去了整整兩年時光。
在此期間,曹軍雖曾多次取得局部戰役的重大勝利,但始終未能真正傷及袁軍的根本。
畢竟,那富庶繁華的北方四州一直源源不斷地為袁紹輸送著充足的糧食和大量兵員。
正因如此,這袁軍就好似一條百足之蟲,即便遭受重創,依然頑強抵抗,難以被徹底消滅。
麵對如此局麵,曹操心中著實沒底,他深知要在短時間內平定河北戰事談何容易。
然而此時此刻,南方的魏延勢力卻如滾雪球般不斷膨脹壯大,對中原地區的安全構成了愈發嚴峻的威脅。
倘若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製,後果必將不堪設想。
郭嘉緩緩地抬起頭,稍稍眯起雙眼,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他稍作沉默,似乎在腦海深處仔細斟酌著每一個細節和可能性。過了片刻,終於開口說道:
“根據伏完公從河北帶迴的情報來看,如今袁紹已然病重,生命垂危,恐怕難以支撐太久。
如此一來,他膝下的三個兒子必然會為了爭奪那大位繼承權,而引發一場激烈的內亂。”
說到此處,郭嘉眼中閃過一絲精明之色。
眾人皆知,袁紹向來偏愛幼子袁尚,並有意將其當作未來的世子悉心栽培。
然而,按照傳統宗法製度,長子袁譚才應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這種違背常理的做法無疑是埋下了禍根,成為袁家內部矛盾激化的根源所在。
曹操靜靜地傾聽著郭嘉的分析,不時微微頷首表示讚同。
待郭嘉講完之後,曹操沉思片刻,表示對郭嘉所提出的離間之計頗為認可。
不過,他並未完全放鬆警惕,而是謹慎地提醒道:
“雖說此計甚妙,但切不可掉以輕心。畢竟袁紹帳下謀士眾多,皆是才智過人之輩。
如果我們的離間說辭不夠精妙,恐怕很難逃過他們的法眼,被輕易識破。”
郭嘉深以為然,他深知此次行動必須萬無一失。於是,他再次陷入沉思之中,開始精心構思能夠迷惑人心的說辭。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郭嘉終於胸有成竹地將自己的想法一一道出。
隻見曹操越聽越是欣喜,臉上逐漸浮現出滿意的笑容,最後更是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當場拍板決定就依照郭嘉所謀劃的計策展開行動。
隨後,曹操與郭嘉等人商議之後,決定調遣援軍分頭趕赴潁川以及淮南兩地的前線。
要知道,此兩地地理位置至關重要,潁川和淮南分別連接著南陽以及江東的廬江一帶。
不管是防範魏延的征南軍,還是給身處困境中的江東提供強有力的援助,這兩個地方都堪稱軍事戰略上的要害之地。
此時此刻,曹仁與曹洪正率軍屯駐於潁川的陽翟城,他們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嚴密監視著南陽方向的虎賁軍。
而另一邊,夏侯惇則親率勁旅鎮守在淮南的壽春城中,原本這支兵馬的任務是防禦廬江的江東軍,但如今局勢有變,他們已然成為了支援江東的先頭部隊,肩負著重要的使命。
與此同時,就在不久之前被緊急派往支援袁曹大戰前線的臧霸和楊阜等將,也已各自統率所部人馬踏上歸途。
其中,臧霸率軍折返迴徐州的泰山郡和琅琊郡一帶,那裏毗鄰著袁譚統治下的青州,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戰火。
而楊阜則帶領部下馬不停蹄地趕迴關中,隻因關中與漢中交界,形勢同樣不容樂觀。
麵對如此複雜多變的戰局,曹操深知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有絲毫鬆懈,必須做到萬無一失才行。
令人欣喜的是,前往江東的毛玠和去往西涼的張既皆帶迴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孫權、馬騰以及韓遂等人皆表示願意結盟,攜手應對魏延這個勁敵。
然而,唯獨河北的袁紹態度強硬,毫不猶豫地斷然拒絕了曹操的聯盟提議。
這一結果盡管早有預料,但著實令曹操陷入了兩難的困境之中。畢竟,袁紹的實力不容小覷,他們牽製住了曹軍超過半數的主力軍隊。
此時此刻,夏侯淵、張遼、荀攸、荀彧、賈詡、徐晃、李典、樂進、劉曄、張繡等眾多能征善戰的文臣武將依然堅守在黃河沿岸,嚴密防備著袁軍可能發起的進攻。
眼下,雖然曹操想要集中精力揮師南下,全力剿滅風頭正盛、日益坐大的魏延,但又不得不警惕著袁紹這頭猛虎。
如此一來,他手頭可用的兵力就顯得捉襟見肘了。麵對這般棘手的局麵,曹操隻得召集郭嘉和荀彧前來商議對策。
隻見二人聽聞此事後,皆是眉頭緊鎖,苦思冥想良久,卻始終未能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妙計來。
就在眾人沉默不語之際,郭嘉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終於緩緩開口說道:
“主公,據校事府的消息,此前江東軍曾先後對江夏、南海以及長沙等地發動偷襲,此舉已然使得雙方結下了深深的仇怨。
依在下之見,魏延接下來極有可能將矛頭指向江東的孫權,而我們恰好可以趁此良機,先集中力量解決掉盤踞在河北的袁紹。
江東之地,其勢力絕非劉表、劉璋之類可比,且孫權擁有一支強大無比的水軍,憑借著長江天險,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如此一來,魏延恐怕難以在短時間內突破江東防線。隻要江東能成功拖住魏延一段時間,對於我方而言便是極為有利的局勢。
待我軍擊潰袁軍主力後,便可迅速調集兵力揮師南下,與江東形成夾擊之勢,定讓魏延插翅難逃。”
眾人聞聽郭嘉這番言論,紛紛陷入了沉思當中。
過了好一會兒,隻見曹操微微皺起眉頭,若有所思地緩緩開口道:
“如今黃河一線的袁軍仍有足足十萬之眾,而且青、幽、並、冀各州的後勤糧草供應更是源源不斷。
以目前的形勢來看,想要在短期內一舉擊破袁軍,實非易事啊!”
從建安五年官渡之戰前夕雙方展開對峙以來,至今已過去了整整兩年時光。
在此期間,曹軍雖曾多次取得局部戰役的重大勝利,但始終未能真正傷及袁軍的根本。
畢竟,那富庶繁華的北方四州一直源源不斷地為袁紹輸送著充足的糧食和大量兵員。
正因如此,這袁軍就好似一條百足之蟲,即便遭受重創,依然頑強抵抗,難以被徹底消滅。
麵對如此局麵,曹操心中著實沒底,他深知要在短時間內平定河北戰事談何容易。
然而此時此刻,南方的魏延勢力卻如滾雪球般不斷膨脹壯大,對中原地區的安全構成了愈發嚴峻的威脅。
倘若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製,後果必將不堪設想。
郭嘉緩緩地抬起頭,稍稍眯起雙眼,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他稍作沉默,似乎在腦海深處仔細斟酌著每一個細節和可能性。過了片刻,終於開口說道:
“根據伏完公從河北帶迴的情報來看,如今袁紹已然病重,生命垂危,恐怕難以支撐太久。
如此一來,他膝下的三個兒子必然會為了爭奪那大位繼承權,而引發一場激烈的內亂。”
說到此處,郭嘉眼中閃過一絲精明之色。
眾人皆知,袁紹向來偏愛幼子袁尚,並有意將其當作未來的世子悉心栽培。
然而,按照傳統宗法製度,長子袁譚才應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這種違背常理的做法無疑是埋下了禍根,成為袁家內部矛盾激化的根源所在。
曹操靜靜地傾聽著郭嘉的分析,不時微微頷首表示讚同。
待郭嘉講完之後,曹操沉思片刻,表示對郭嘉所提出的離間之計頗為認可。
不過,他並未完全放鬆警惕,而是謹慎地提醒道:
“雖說此計甚妙,但切不可掉以輕心。畢竟袁紹帳下謀士眾多,皆是才智過人之輩。
如果我們的離間說辭不夠精妙,恐怕很難逃過他們的法眼,被輕易識破。”
郭嘉深以為然,他深知此次行動必須萬無一失。於是,他再次陷入沉思之中,開始精心構思能夠迷惑人心的說辭。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郭嘉終於胸有成竹地將自己的想法一一道出。
隻見曹操越聽越是欣喜,臉上逐漸浮現出滿意的笑容,最後更是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當場拍板決定就依照郭嘉所謀劃的計策展開行動。
隨後,曹操與郭嘉等人商議之後,決定調遣援軍分頭趕赴潁川以及淮南兩地的前線。
要知道,此兩地地理位置至關重要,潁川和淮南分別連接著南陽以及江東的廬江一帶。
不管是防範魏延的征南軍,還是給身處困境中的江東提供強有力的援助,這兩個地方都堪稱軍事戰略上的要害之地。
此時此刻,曹仁與曹洪正率軍屯駐於潁川的陽翟城,他們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嚴密監視著南陽方向的虎賁軍。
而另一邊,夏侯惇則親率勁旅鎮守在淮南的壽春城中,原本這支兵馬的任務是防禦廬江的江東軍,但如今局勢有變,他們已然成為了支援江東的先頭部隊,肩負著重要的使命。
與此同時,就在不久之前被緊急派往支援袁曹大戰前線的臧霸和楊阜等將,也已各自統率所部人馬踏上歸途。
其中,臧霸率軍折返迴徐州的泰山郡和琅琊郡一帶,那裏毗鄰著袁譚統治下的青州,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戰火。
而楊阜則帶領部下馬不停蹄地趕迴關中,隻因關中與漢中交界,形勢同樣不容樂觀。
麵對如此複雜多變的戰局,曹操深知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有絲毫鬆懈,必須做到萬無一失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