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太陽高懸於湛藍的天空之上,仿佛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耀眼光芒。
陽光穿透輕薄的雲層,直直地落在攸縣的城牆上,牆麵上斑駁陸離,歲月留下的痕跡被照耀得清晰可見。
整整一夜過去了,霍篤和鄧展始終堅守在城樓上,未曾合眼片刻,卻沒有等來陳應的消息。
霍篤和鄧展二人實在難以支撐下去,於是便一同走下城牆去稍作休憩。
然而,就在他們剛剛離開不久,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
從建昌方向突然出現了一支氣勢洶洶的江東軍,正朝著攸縣東門緩緩挺進。遠遠望去,可以看到一麵繡著大大的“周”字的將旗在風中獵獵作響、肆意飄揚。
旗下的將士們個個精神抖擻,手持鋒利無比的兵器,他們邁著堅定有力的步伐,就像是一條由鋼鐵鑄就而成的巨大長龍,以排山倒海之勢蜿蜒而來。
這支隊伍不僅人數不少,而且裝備精良,其中還夾雜著一些衝車以及高聳入雲的雲梯,其目的顯然不言而喻,那便是要強攻攸縣這座城池!
攸縣城牆上負責守衛的士兵們目睹此景,瞬間變得緊張萬分。緊急的號角聲驟然響起,劃破了原本寧靜的秋日長空。
正在城內休息的霍篤和鄧展聽到警報後,又匆匆忙忙地飛奔登上城牆。
當兩人站定在城頭,定睛望向遠處正不斷逼近的江東軍時,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擔憂之情。
在此之前,他們一直認為江東軍的主力早已繞過攸縣,向著臨湘方向進發了。
誰能料到,在建昌這個地方竟然還隱藏著如此規模龐大且來勢洶洶的敵軍呢?
麵對眼前嚴峻的形勢,霍篤和鄧展深知這場戰鬥必將異常艱難,但他們的眼神中並沒有絲毫退縮之意,反而透露出一種視死如歸的決然。
而此時,那支打著“周”字旗號的江東軍中,為首的將領騎在高大的駿馬之上,眼神冷峻地注視著攸縣。
隻見他右手猛地一揮手中的寶劍,大軍前進的速度陡然加快,仿佛要瞬間踏平眼前這座小城。
這員將領便是周瑜周公瑾。此前不久,他已經收到了太史慈和陳武圍殲了那支出城北上的荊州軍的消息。
憑借著對戰場局勢的精準判斷,周瑜果斷率領著建昌城中剩餘的兵馬,並攜帶著攻城器械,朝著攸縣進發。
決心與太史慈、陳武的兩支兵馬合兵一處,一舉攻破這座阻擋江東軍踏入長沙地界的堅固堡壘。
然而,當江東軍離攸縣城池尚有一段距離時,周瑜卻出人意料地下令全軍停止前進。
一時間,整個隊伍戛然而止,沒有絲毫拖泥帶水。隨後,大軍就這麽靜靜地佇立在原地,不再向前挪動半步,似乎在等待著某個重要時刻的來臨。
這突如其來的舉動使得攸縣城樓上的霍篤和鄧展兩人不禁麵麵相覷,心中滿是疑惑。
他們一邊暗自揣測著敵軍的用意,一邊默默觀察計算著城外敵軍的大致數量。
突然,一名北門守軍急匆匆地跑來稟報,聲音中難掩驚慌之色:
“啟稟將軍,北門外出現了一支江東軍!”
此消息如同平地驚雷,在眾人耳邊炸響,讓在場所有人都不由得心頭一緊。
霍篤心頭猛地一顫,一種不祥的預感瞬間湧上心頭,他隱隱覺得陳應所率領的那支兵馬或許已經陷入了極度危險的境地。
想到此處,他不敢有絲毫耽擱,當機立斷地將東門的防衛托付給了鄧展,而自己則心急如焚地往北門而去。
剛剛登上北門城樓,一陣嘈雜的議論聲便傳入了霍篤的耳中。
他循聲望去,隻見城樓上的守軍們正指著城外的敵軍、嘴中議論紛紛。
霍篤極目遠眺,眼前所見的一幕令他瞠目結舌、怒不可遏。隻見陳應的首級竟然被高高懸掛在了江東軍的軍旗之下!
原來,太史慈深知要想攻破攸縣並非易事,唯有先設法擾亂城內守軍的軍心,摧毀他們的抵抗意誌,方能覓得破城之機。
因此,他特意命人將陳應的頭顱示眾,企圖以此來打擊城中荊州軍的士氣和信心。
望著那顆曾經熟悉無比的頭顱如今卻被殘忍地懸於敵陣之中,霍篤隻覺一股怒火直衝腦門,他雙目圓睜,滿臉漲得通紅,脖頸處青筋暴起,宛如一頭憤怒至極的雄獅。
緊接著,他扯開嗓子,高聲怒吼起來:
“城外的這幫狗賊殺害了陳應將軍!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我們一定要死守城池,絕不能讓敵人的陰謀得逞,定要用他們的鮮血,來祭奠那些犧牲的兄弟們!”
霍篤的怒吼如同驚雷一般在城樓上炸響,瞬間傳遍了整個北門。
原本有些驚慌失措的守軍們聽到他的唿喊後,猶如醍醐灌頂般迴過神來。
他們紛紛握緊了手中的兵器,一雙雙眼睛燃燒著熊熊怒火,死死地盯向城外那群耀武揚威的敵軍,心中暗暗發誓,哪怕戰至最後一人,也絕不退縮半步!
東門城下,正在列陣備戰的周瑜收到了太史慈、陳武的兵馬抵達北門的消息。
聽聞此訊,周瑜的眼中閃過一絲興奮之色,他深知這是一個絕佳的進攻時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下達了攻城的命令。
隨著他手中令旗一揮,江東軍如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分別從攸縣的東門和北門外同時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一時間,喊殺聲震耳欲聾,兵器相交之聲不絕於耳。荊州軍在霍篤和鄧展的指揮下,毫不畏懼地迎擊著江東軍的進攻。
盡管江東軍攻勢兇猛,但荊州軍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和出色的戰鬥技巧,一次又一次地擊退了敵人的衝擊。
然而,戰爭總是殘酷無情的,城下堆積如山的屍體見證了這場激戰的慘烈程度。
不僅如此,城樓上的傷亡情況亦不容樂觀,鮮血染紅了城牆,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血腥味,整個攸縣仿佛被一片血雨腥風所籠罩......
經過數個時辰的鏖戰,城內三千名荊州軍此刻隻剩下一千餘人,而八千江東軍也傷亡過半。
望著眼前的慘狀,周瑜心痛不已,但他明白再這樣下去隻會造成更多無謂的犧牲。權衡利弊之後,他不得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當江東軍緩緩撤離戰場時,夕陽西下,餘暉將大地染成一片金黃......
陽光穿透輕薄的雲層,直直地落在攸縣的城牆上,牆麵上斑駁陸離,歲月留下的痕跡被照耀得清晰可見。
整整一夜過去了,霍篤和鄧展始終堅守在城樓上,未曾合眼片刻,卻沒有等來陳應的消息。
霍篤和鄧展二人實在難以支撐下去,於是便一同走下城牆去稍作休憩。
然而,就在他們剛剛離開不久,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
從建昌方向突然出現了一支氣勢洶洶的江東軍,正朝著攸縣東門緩緩挺進。遠遠望去,可以看到一麵繡著大大的“周”字的將旗在風中獵獵作響、肆意飄揚。
旗下的將士們個個精神抖擻,手持鋒利無比的兵器,他們邁著堅定有力的步伐,就像是一條由鋼鐵鑄就而成的巨大長龍,以排山倒海之勢蜿蜒而來。
這支隊伍不僅人數不少,而且裝備精良,其中還夾雜著一些衝車以及高聳入雲的雲梯,其目的顯然不言而喻,那便是要強攻攸縣這座城池!
攸縣城牆上負責守衛的士兵們目睹此景,瞬間變得緊張萬分。緊急的號角聲驟然響起,劃破了原本寧靜的秋日長空。
正在城內休息的霍篤和鄧展聽到警報後,又匆匆忙忙地飛奔登上城牆。
當兩人站定在城頭,定睛望向遠處正不斷逼近的江東軍時,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強烈的擔憂之情。
在此之前,他們一直認為江東軍的主力早已繞過攸縣,向著臨湘方向進發了。
誰能料到,在建昌這個地方竟然還隱藏著如此規模龐大且來勢洶洶的敵軍呢?
麵對眼前嚴峻的形勢,霍篤和鄧展深知這場戰鬥必將異常艱難,但他們的眼神中並沒有絲毫退縮之意,反而透露出一種視死如歸的決然。
而此時,那支打著“周”字旗號的江東軍中,為首的將領騎在高大的駿馬之上,眼神冷峻地注視著攸縣。
隻見他右手猛地一揮手中的寶劍,大軍前進的速度陡然加快,仿佛要瞬間踏平眼前這座小城。
這員將領便是周瑜周公瑾。此前不久,他已經收到了太史慈和陳武圍殲了那支出城北上的荊州軍的消息。
憑借著對戰場局勢的精準判斷,周瑜果斷率領著建昌城中剩餘的兵馬,並攜帶著攻城器械,朝著攸縣進發。
決心與太史慈、陳武的兩支兵馬合兵一處,一舉攻破這座阻擋江東軍踏入長沙地界的堅固堡壘。
然而,當江東軍離攸縣城池尚有一段距離時,周瑜卻出人意料地下令全軍停止前進。
一時間,整個隊伍戛然而止,沒有絲毫拖泥帶水。隨後,大軍就這麽靜靜地佇立在原地,不再向前挪動半步,似乎在等待著某個重要時刻的來臨。
這突如其來的舉動使得攸縣城樓上的霍篤和鄧展兩人不禁麵麵相覷,心中滿是疑惑。
他們一邊暗自揣測著敵軍的用意,一邊默默觀察計算著城外敵軍的大致數量。
突然,一名北門守軍急匆匆地跑來稟報,聲音中難掩驚慌之色:
“啟稟將軍,北門外出現了一支江東軍!”
此消息如同平地驚雷,在眾人耳邊炸響,讓在場所有人都不由得心頭一緊。
霍篤心頭猛地一顫,一種不祥的預感瞬間湧上心頭,他隱隱覺得陳應所率領的那支兵馬或許已經陷入了極度危險的境地。
想到此處,他不敢有絲毫耽擱,當機立斷地將東門的防衛托付給了鄧展,而自己則心急如焚地往北門而去。
剛剛登上北門城樓,一陣嘈雜的議論聲便傳入了霍篤的耳中。
他循聲望去,隻見城樓上的守軍們正指著城外的敵軍、嘴中議論紛紛。
霍篤極目遠眺,眼前所見的一幕令他瞠目結舌、怒不可遏。隻見陳應的首級竟然被高高懸掛在了江東軍的軍旗之下!
原來,太史慈深知要想攻破攸縣並非易事,唯有先設法擾亂城內守軍的軍心,摧毀他們的抵抗意誌,方能覓得破城之機。
因此,他特意命人將陳應的頭顱示眾,企圖以此來打擊城中荊州軍的士氣和信心。
望著那顆曾經熟悉無比的頭顱如今卻被殘忍地懸於敵陣之中,霍篤隻覺一股怒火直衝腦門,他雙目圓睜,滿臉漲得通紅,脖頸處青筋暴起,宛如一頭憤怒至極的雄獅。
緊接著,他扯開嗓子,高聲怒吼起來:
“城外的這幫狗賊殺害了陳應將軍!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我們一定要死守城池,絕不能讓敵人的陰謀得逞,定要用他們的鮮血,來祭奠那些犧牲的兄弟們!”
霍篤的怒吼如同驚雷一般在城樓上炸響,瞬間傳遍了整個北門。
原本有些驚慌失措的守軍們聽到他的唿喊後,猶如醍醐灌頂般迴過神來。
他們紛紛握緊了手中的兵器,一雙雙眼睛燃燒著熊熊怒火,死死地盯向城外那群耀武揚威的敵軍,心中暗暗發誓,哪怕戰至最後一人,也絕不退縮半步!
東門城下,正在列陣備戰的周瑜收到了太史慈、陳武的兵馬抵達北門的消息。
聽聞此訊,周瑜的眼中閃過一絲興奮之色,他深知這是一個絕佳的進攻時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下達了攻城的命令。
隨著他手中令旗一揮,江東軍如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分別從攸縣的東門和北門外同時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一時間,喊殺聲震耳欲聾,兵器相交之聲不絕於耳。荊州軍在霍篤和鄧展的指揮下,毫不畏懼地迎擊著江東軍的進攻。
盡管江東軍攻勢兇猛,但荊州軍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和出色的戰鬥技巧,一次又一次地擊退了敵人的衝擊。
然而,戰爭總是殘酷無情的,城下堆積如山的屍體見證了這場激戰的慘烈程度。
不僅如此,城樓上的傷亡情況亦不容樂觀,鮮血染紅了城牆,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血腥味,整個攸縣仿佛被一片血雨腥風所籠罩......
經過數個時辰的鏖戰,城內三千名荊州軍此刻隻剩下一千餘人,而八千江東軍也傷亡過半。
望著眼前的慘狀,周瑜心痛不已,但他明白再這樣下去隻會造成更多無謂的犧牲。權衡利弊之後,他不得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當江東軍緩緩撤離戰場時,夕陽西下,餘暉將大地染成一片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