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北岸的黎陽,有一座雄偉壯觀的袁軍大營矗立於此。這座大營宛如一頭沉睡的巨獸,散發著令人膽寒的氣息。
此刻,袁紹正怒發衝冠地端坐於中軍大帳的主位之上,他那原本俊朗的麵容此時因憤怒而變得扭曲猙獰,陰沉至極的臉色猶如暴風雨來臨前的天空,仿佛隨時都能迸發出驚雷閃電,將眼前之人吞噬殆盡。
而在營帳之內,正跪著一個瑟瑟發抖的身影,他便是袁紹的外甥高幹。
隻見他低垂著頭顱,根本不敢抬起頭來與袁紹對視一眼,生怕觸碰到舅舅那如刀般銳利且充滿怒火的目光。
自從西線延津的敗報傳入袁紹耳中後,他心中的憤恨便如同火山噴發一般洶湧而出,無法遏製。
於是,他立刻派人快馬加鞭前往西線,將那裏的主帥高幹緊急召迴了黎陽。
這段時間,袁紹汲取了去年官渡之戰的深刻教訓,不再像以往那般衝動魯莽、輕舉妄動。
相反,他明智地采納了謀士荀諶的建議,穩紮穩打,按兵不動。中軍主力猶如定海神針一般牢牢駐守在黎陽大營之中,與黃河南岸曹操所率的曹軍白馬大營隔水對峙,遙遙相望。
這種以靜製動的軍事策略,乃是袁紹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抉擇。他深知,隻有耐心等待東西兩翼的戰報傳來,全麵了解戰場局勢,才能尋得最佳時機,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然而,令袁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一直被他寄予厚望、委以重任的外甥高幹,竟然如此莽撞行事。
在未偵查地形地勢的情況下,擅自率領大軍貿然渡過黃河追擊曹軍,結果不幸落入了敵人精心設下的埋伏圈,導致麾下士兵幾乎全軍覆沒,損失慘重。
隻見袁紹那原本白淨的麵龐此刻已漲得通紅,額頭上青筋暴起,顯然已是憤怒到了極點。他瞪大雙眼,死死地盯著下方跪著的高幹,眼中仿佛要噴出火來。
隨著思緒的不斷翻湧,他的怒火愈發旺盛,終於按捺不住,扯開嗓子大聲質問道:
“本將向來對你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可你竟然這般報答於我!你倒是說說,兩萬大軍如今究竟還剩下多少人?”
高幹跪在地上,身體微微顫抖著,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來自上方袁紹的雷霆之怒。
猶豫再三後,他才緩緩抬起頭來,但目光卻始終不敢與袁紹對視,隻是低垂著眼簾,吞吞吐吐地迴答道:
“大概......大概還有兩千多人。”
聲音輕若蚊蠅,幾近不可聞。
袁紹一聽這傷亡比,臉色瞬間變得陰沉似水,那副恨鐵不成鋼的神情表露無遺。
他猛地一拍身前的案幾,震得桌上的筆墨紙硯紛紛跳動起來,同時怒喝道:
“本將軍見你平日裏行事沉穩,這才放心地讓你鎮守並州,並單獨統領一軍前來援助作戰。
誰曾想你竟如此無能,拿這個戰果迴報本將......”
袁紹喋喋不休地責罵著,而高幹則是一聲不吭地伏在地上,不敢吱聲。
他深知這一仗打得實在太過窩囊,完全是因為自己立功心切、貪功冒進,再加上一時的輕敵大意,才會導致大軍不慎落入敵人精心設計的陷阱之中。
此次戰役不僅使得整個西路大軍十傷其八,更痛失了呂曠、呂翔兩位得力戰將。如此巨大的損失,怎能不讓他心生愧疚和懊悔呢?
每每想到這裏,高幹便覺得心如刀絞,對自己的過錯悔恨交加。
就在這時,原本一直沉默不語的荀諶突然邁步而出,拱手施禮後高聲說道:
“主公息怒!曹軍向來詭計百出、陰險狡詐,實難防範,此次高幹將軍也不過是一時疏忽罷了。
還望主公念及往日之功,從輕發落。”
高幹聞聽此言,不禁微微抬起頭來,眼中滿含感激之情望向荀諶。
袁紹聽罷,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些許,但仍覺有些憋悶與惱怒,於是繼續斥責道:
“本將不是一次地說過,為將著應當三思而後行,豈能如此莽撞行事?
你看那譚兒,他率領東路兵馬穩紮穩打,渡過倉亭以後,深入兗州腹地鄄城。猶如一顆釘子紮在了曹軍的心髒之中,這才是真正的替本將分憂。”
相較於三子袁尚而言,長子袁譚在袁紹心中的地位簡直有著雲泥之別,二者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然而此次袁譚在東路戰場上的出色表現著實令人矚目,可謂是大放異彩。
就在數日之前,當袁紹接獲來自東路的戰報時,他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和激動之情,竟當著眾多將領和幕僚的麵毫不吝嗇地對袁譚大肆褒獎讚揚。
這一番舉動不僅讓袁譚倍感榮耀,同時也引發了袁熙和袁尚兄弟倆強烈的嫉妒之心。
今日,袁紹再次當著高幹的麵,情不自禁地又一次對袁譚讚不絕口,口中盡是溢美之詞。
可就在這時,一名傳令兵匆匆跑了進來,將一份軍報送到了負責軍情收集的謀士逄紀的手中。
逄紀接過軍報之後,迫不及待地展開閱覽。然而僅僅隻是看了一眼,他那原本舒展的眉頭便緊緊皺起,臉上露出一副無比震驚的神情。
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使得帳內眾人皆心生疑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逄紀。
“元圖,發生何事?”
袁紹見狀,心急地追問起來。
“主公,東線傳來消息,曹軍斷我軍糧道,譚公子無奈撤軍,但在廩丘境內遭到曹軍的埋伏,現已撤迴倉亭。”
逄紀將軍報中的信息複述道。
袁紹聽罷,臉色又陰沉了下來。心中暗自思忖:又是埋伏,曹軍怎如此厲害呢?剛剛自己誇完這個長子,就有敗報傳來,真是尷尬呀!
沉默片刻後,袁紹努力平複了一下情緒,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問道:
“具體說說傷亡多少人吧?”
逄紀微微抬頭看了一眼袁紹,然後如實迴答道:
“大約七八千人。”
聽到這個數字,袁紹緊繃的神經稍稍放鬆了一些。畢竟對於擁有龐大兵力的袁軍來說,這點損失尚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不過,盡管如此,他也深知戰爭局勢瞬息萬變,如果不能盡快想出應對之策,扭轉當前不利局麵,那麽後續恐怕還會麵臨更多更大的挫折與困境。
此刻,袁紹正怒發衝冠地端坐於中軍大帳的主位之上,他那原本俊朗的麵容此時因憤怒而變得扭曲猙獰,陰沉至極的臉色猶如暴風雨來臨前的天空,仿佛隨時都能迸發出驚雷閃電,將眼前之人吞噬殆盡。
而在營帳之內,正跪著一個瑟瑟發抖的身影,他便是袁紹的外甥高幹。
隻見他低垂著頭顱,根本不敢抬起頭來與袁紹對視一眼,生怕觸碰到舅舅那如刀般銳利且充滿怒火的目光。
自從西線延津的敗報傳入袁紹耳中後,他心中的憤恨便如同火山噴發一般洶湧而出,無法遏製。
於是,他立刻派人快馬加鞭前往西線,將那裏的主帥高幹緊急召迴了黎陽。
這段時間,袁紹汲取了去年官渡之戰的深刻教訓,不再像以往那般衝動魯莽、輕舉妄動。
相反,他明智地采納了謀士荀諶的建議,穩紮穩打,按兵不動。中軍主力猶如定海神針一般牢牢駐守在黎陽大營之中,與黃河南岸曹操所率的曹軍白馬大營隔水對峙,遙遙相望。
這種以靜製動的軍事策略,乃是袁紹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抉擇。他深知,隻有耐心等待東西兩翼的戰報傳來,全麵了解戰場局勢,才能尋得最佳時機,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然而,令袁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一直被他寄予厚望、委以重任的外甥高幹,竟然如此莽撞行事。
在未偵查地形地勢的情況下,擅自率領大軍貿然渡過黃河追擊曹軍,結果不幸落入了敵人精心設下的埋伏圈,導致麾下士兵幾乎全軍覆沒,損失慘重。
隻見袁紹那原本白淨的麵龐此刻已漲得通紅,額頭上青筋暴起,顯然已是憤怒到了極點。他瞪大雙眼,死死地盯著下方跪著的高幹,眼中仿佛要噴出火來。
隨著思緒的不斷翻湧,他的怒火愈發旺盛,終於按捺不住,扯開嗓子大聲質問道:
“本將向來對你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可你竟然這般報答於我!你倒是說說,兩萬大軍如今究竟還剩下多少人?”
高幹跪在地上,身體微微顫抖著,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來自上方袁紹的雷霆之怒。
猶豫再三後,他才緩緩抬起頭來,但目光卻始終不敢與袁紹對視,隻是低垂著眼簾,吞吞吐吐地迴答道:
“大概......大概還有兩千多人。”
聲音輕若蚊蠅,幾近不可聞。
袁紹一聽這傷亡比,臉色瞬間變得陰沉似水,那副恨鐵不成鋼的神情表露無遺。
他猛地一拍身前的案幾,震得桌上的筆墨紙硯紛紛跳動起來,同時怒喝道:
“本將軍見你平日裏行事沉穩,這才放心地讓你鎮守並州,並單獨統領一軍前來援助作戰。
誰曾想你竟如此無能,拿這個戰果迴報本將......”
袁紹喋喋不休地責罵著,而高幹則是一聲不吭地伏在地上,不敢吱聲。
他深知這一仗打得實在太過窩囊,完全是因為自己立功心切、貪功冒進,再加上一時的輕敵大意,才會導致大軍不慎落入敵人精心設計的陷阱之中。
此次戰役不僅使得整個西路大軍十傷其八,更痛失了呂曠、呂翔兩位得力戰將。如此巨大的損失,怎能不讓他心生愧疚和懊悔呢?
每每想到這裏,高幹便覺得心如刀絞,對自己的過錯悔恨交加。
就在這時,原本一直沉默不語的荀諶突然邁步而出,拱手施禮後高聲說道:
“主公息怒!曹軍向來詭計百出、陰險狡詐,實難防範,此次高幹將軍也不過是一時疏忽罷了。
還望主公念及往日之功,從輕發落。”
高幹聞聽此言,不禁微微抬起頭來,眼中滿含感激之情望向荀諶。
袁紹聽罷,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些許,但仍覺有些憋悶與惱怒,於是繼續斥責道:
“本將不是一次地說過,為將著應當三思而後行,豈能如此莽撞行事?
你看那譚兒,他率領東路兵馬穩紮穩打,渡過倉亭以後,深入兗州腹地鄄城。猶如一顆釘子紮在了曹軍的心髒之中,這才是真正的替本將分憂。”
相較於三子袁尚而言,長子袁譚在袁紹心中的地位簡直有著雲泥之別,二者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然而此次袁譚在東路戰場上的出色表現著實令人矚目,可謂是大放異彩。
就在數日之前,當袁紹接獲來自東路的戰報時,他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和激動之情,竟當著眾多將領和幕僚的麵毫不吝嗇地對袁譚大肆褒獎讚揚。
這一番舉動不僅讓袁譚倍感榮耀,同時也引發了袁熙和袁尚兄弟倆強烈的嫉妒之心。
今日,袁紹再次當著高幹的麵,情不自禁地又一次對袁譚讚不絕口,口中盡是溢美之詞。
可就在這時,一名傳令兵匆匆跑了進來,將一份軍報送到了負責軍情收集的謀士逄紀的手中。
逄紀接過軍報之後,迫不及待地展開閱覽。然而僅僅隻是看了一眼,他那原本舒展的眉頭便緊緊皺起,臉上露出一副無比震驚的神情。
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使得帳內眾人皆心生疑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逄紀。
“元圖,發生何事?”
袁紹見狀,心急地追問起來。
“主公,東線傳來消息,曹軍斷我軍糧道,譚公子無奈撤軍,但在廩丘境內遭到曹軍的埋伏,現已撤迴倉亭。”
逄紀將軍報中的信息複述道。
袁紹聽罷,臉色又陰沉了下來。心中暗自思忖:又是埋伏,曹軍怎如此厲害呢?剛剛自己誇完這個長子,就有敗報傳來,真是尷尬呀!
沉默片刻後,袁紹努力平複了一下情緒,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問道:
“具體說說傷亡多少人吧?”
逄紀微微抬頭看了一眼袁紹,然後如實迴答道:
“大約七八千人。”
聽到這個數字,袁紹緊繃的神經稍稍放鬆了一些。畢竟對於擁有龐大兵力的袁軍來說,這點損失尚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不過,盡管如此,他也深知戰爭局勢瞬息萬變,如果不能盡快想出應對之策,扭轉當前不利局麵,那麽後續恐怕還會麵臨更多更大的挫折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