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乃是益州巴郡之郡治所在,即後世的重慶市。
此地地理位置獨特,雖非益州邊陲,卻位於成都平原中心地帶,可謂是腹心之地。其地為益州水路交通之樞紐,東可至永安,南可達南中,西北更能直抵成都。
水路交織,縱橫交錯,交通極為便利。因此江州不僅是巴郡政治之中心,亦是益州軍事重鎮與經濟中心。
這座曾經繁華的城池,如今卻被戰爭的陰霾所籠罩。江州城頭,一名年過五旬的男子迎風而立,此人正是趙韙。
歲月無情,在他臉上刻下深深淺淺的印痕,滿臉皺紋猶如溝壑縱橫,訴說著他曆經的滄桑歲月。他的頭發已然半白,卻梳理得一絲不苟,透露出一種嚴謹和自律。
趙韙身形高大挺拔,盡管年事漸高,但仍保持著軍人特有的風姿。他麵容嚴肅莊重,不苟言笑,不怒自威。
而他的身後站著兩位年輕的將領,分別是他的部將龐樂和李異。他們二人跟隨趙韙多年,曆經戰火洗禮,勇猛無比。
此次反叛劉璋,兵發成都,二將更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成為了全軍的先鋒和尖刀,打得劉璋的東州兵毫無還手之力,連連敗退。
然而此時此刻,趙韙卻沒有絲毫喜悅之情,反而一臉愁容,望著江州城外的敵軍軍營發呆。
隻見劉璋的東州兵如同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源源不斷地湧來,將江州城緊緊圍困,水泄不通。
城外,密密麻麻的軍帳連綿不絕,一眼望不到盡頭,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軍帳之間,彩旗飄揚,刀槍林立,閃爍著寒光,散發著陣陣令人膽寒的肅殺之氣。
趙韙眉頭緊鎖,心情沉重無比。他實在想不明白,為何短短數月時間,自己就從當初圍攻成都、掌握戰場優勢的一方,變成了如今被敵軍重重包圍、困守孤城的劣勢方。這種巨大的形勢逆轉讓他感到萬分沮喪和困惑。
趙韙的內心早已對劉璋充滿了怨恨,他原本認為劉璋這個人軟弱無能,容易被人操縱,但沒想到劉璋穩定局勢之後竟然打算借助東州派對付自己。
東州兵胡作非為,與益州人時常發生衝突,劉璋一直沒能有效地處理這個矛盾。這一方麵是個性使然,再加上劉璋自己與東州人的立場相近,多少有點偏頗。
不僅如此,劉璋還在暗中扶持新勢力,試圖奪取趙韙和本土派的權力,這些所作所為已經嚴重損害到了趙韙以及益州本地派的利益,因此,趙韙別無選擇,隻能奮起反抗。
趙韙本就是益州本土人士,再加上他之前治理過益州,又是益州本土派的重要人物,因此在益州有著極高的威望和人脈。
當初,他在朐?起兵西進時,得到了益州本地世家大族的大力支持。其中,蜀郡、廣漢郡、犍為郡等郡的豪強大族紛紛響應,趙韙的軍隊迅速壯大,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到達了成都城下。
與此同時,漢中的張魯也在暗中煽動唆使益州境內的少數民族發動叛亂。賨(cong)人的首領杜濩、巴郡七姓夷王樸胡、巴夷袁約等人率領各自的部族聯軍向巴郡發起了攻擊。
此時的益州境內到處都是叛亂,東州派的實權掌軍人物龐羲被困在了益州北部與巴夷少數民族叛軍的戰鬥之中,無法分身應對趙韙對成都的圍攻。
成都作為益州的首府,麵臨著巨大的危機。趙韙的軍隊已經兵臨城下,而城內的劉璋則陷入了困境。
正當趙韙誌得意滿,幻想著拿下成都自己掌權後的場景時,成都境內的東州兵怕本土派掌權會株連到自己,便拚命死戰,成都城攻防戰曠日持久,但城防卻依然牢牢掌握在劉璋和東州兵的手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趙韙的軍隊未能攻破成都城,反而因為長時間的戰鬥損失慘重。
與此同時,由於利益上的糾紛和策略上的分歧,趙韙和支持他的益州世家之間的矛盾逐漸浮現出來。他們原本以為可以迅速攻占成都,但現在卻陷入了僵局,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合作關係受到了嚴重影響。
而另一邊,劉璋也沒有坐以待斃,他在背後派人拉攏中立的世家,試圖借助益州當地人的力量來打擊趙韙。
這些中立的世家對趙韙的叛亂並不支持,看到劉璋的誠意後,紛紛表示願意與劉璋合作,這使得劉璋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資源,進一步增強了他對抗趙韙的實力。
此外,平定了巴夷少數民族叛軍之後的龐羲也開始率軍迴援成都,龐羲的歸來給趙韙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成都的東州兵在士氣和戰鬥力上都有所提升。
趙韙一方的形勢變得越來越不利,人心不穩,內部也出現了分裂。有些人開始懷疑趙韙的領導能力,並認為這場戰爭已經失去了勝利的希望。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選擇了轉投劉璋,背叛了趙韙,趙韙的叛軍內部士氣大受影響,他的軍隊在東州兵的猛烈攻擊下節節敗退。
最終,趙韙的叛軍被徹底擊敗,他隻好率領殘部退出成都,往江州而去。
而劉璋命令大軍追擊,龐羲、吳懿、吳班、劉璝以及新選拔的張任等將領率軍一直追到江州城下,就這樣趙韙的叛軍被圍困在江州城中。
“將軍,城外的劉璋軍最近又增兵了。”
正當趙韙陷入沉思的時候,身後的部將龐樂麵露憂慮之色,開口說道。
“那又如何?江州城易守難攻,城內仍然有近萬守軍,糧草補給能供應一年,本將倒要看看劉璋能奈我何。”
趙韙雖然心中煩悶,但嘴上仍不認慫,他和劉璋勢同水火,除了堅守沒有其他的可能。
“可是將軍,久守必失啊,如今咱們就隻剩下一城之地,如何與占有整個益州的劉璋爭鋒?”
龐樂對於戰事前景十分悲觀。
江州的守軍不到一萬人,被城外加上地方兵近三萬人的劉璋軍死死圍困在這座孤城之中,況且以前支持他們的世家態度也發生了改變。
此地地理位置獨特,雖非益州邊陲,卻位於成都平原中心地帶,可謂是腹心之地。其地為益州水路交通之樞紐,東可至永安,南可達南中,西北更能直抵成都。
水路交織,縱橫交錯,交通極為便利。因此江州不僅是巴郡政治之中心,亦是益州軍事重鎮與經濟中心。
這座曾經繁華的城池,如今卻被戰爭的陰霾所籠罩。江州城頭,一名年過五旬的男子迎風而立,此人正是趙韙。
歲月無情,在他臉上刻下深深淺淺的印痕,滿臉皺紋猶如溝壑縱橫,訴說著他曆經的滄桑歲月。他的頭發已然半白,卻梳理得一絲不苟,透露出一種嚴謹和自律。
趙韙身形高大挺拔,盡管年事漸高,但仍保持著軍人特有的風姿。他麵容嚴肅莊重,不苟言笑,不怒自威。
而他的身後站著兩位年輕的將領,分別是他的部將龐樂和李異。他們二人跟隨趙韙多年,曆經戰火洗禮,勇猛無比。
此次反叛劉璋,兵發成都,二將更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成為了全軍的先鋒和尖刀,打得劉璋的東州兵毫無還手之力,連連敗退。
然而此時此刻,趙韙卻沒有絲毫喜悅之情,反而一臉愁容,望著江州城外的敵軍軍營發呆。
隻見劉璋的東州兵如同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源源不斷地湧來,將江州城緊緊圍困,水泄不通。
城外,密密麻麻的軍帳連綿不絕,一眼望不到盡頭,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軍帳之間,彩旗飄揚,刀槍林立,閃爍著寒光,散發著陣陣令人膽寒的肅殺之氣。
趙韙眉頭緊鎖,心情沉重無比。他實在想不明白,為何短短數月時間,自己就從當初圍攻成都、掌握戰場優勢的一方,變成了如今被敵軍重重包圍、困守孤城的劣勢方。這種巨大的形勢逆轉讓他感到萬分沮喪和困惑。
趙韙的內心早已對劉璋充滿了怨恨,他原本認為劉璋這個人軟弱無能,容易被人操縱,但沒想到劉璋穩定局勢之後竟然打算借助東州派對付自己。
東州兵胡作非為,與益州人時常發生衝突,劉璋一直沒能有效地處理這個矛盾。這一方麵是個性使然,再加上劉璋自己與東州人的立場相近,多少有點偏頗。
不僅如此,劉璋還在暗中扶持新勢力,試圖奪取趙韙和本土派的權力,這些所作所為已經嚴重損害到了趙韙以及益州本地派的利益,因此,趙韙別無選擇,隻能奮起反抗。
趙韙本就是益州本土人士,再加上他之前治理過益州,又是益州本土派的重要人物,因此在益州有著極高的威望和人脈。
當初,他在朐?起兵西進時,得到了益州本地世家大族的大力支持。其中,蜀郡、廣漢郡、犍為郡等郡的豪強大族紛紛響應,趙韙的軍隊迅速壯大,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到達了成都城下。
與此同時,漢中的張魯也在暗中煽動唆使益州境內的少數民族發動叛亂。賨(cong)人的首領杜濩、巴郡七姓夷王樸胡、巴夷袁約等人率領各自的部族聯軍向巴郡發起了攻擊。
此時的益州境內到處都是叛亂,東州派的實權掌軍人物龐羲被困在了益州北部與巴夷少數民族叛軍的戰鬥之中,無法分身應對趙韙對成都的圍攻。
成都作為益州的首府,麵臨著巨大的危機。趙韙的軍隊已經兵臨城下,而城內的劉璋則陷入了困境。
正當趙韙誌得意滿,幻想著拿下成都自己掌權後的場景時,成都境內的東州兵怕本土派掌權會株連到自己,便拚命死戰,成都城攻防戰曠日持久,但城防卻依然牢牢掌握在劉璋和東州兵的手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趙韙的軍隊未能攻破成都城,反而因為長時間的戰鬥損失慘重。
與此同時,由於利益上的糾紛和策略上的分歧,趙韙和支持他的益州世家之間的矛盾逐漸浮現出來。他們原本以為可以迅速攻占成都,但現在卻陷入了僵局,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合作關係受到了嚴重影響。
而另一邊,劉璋也沒有坐以待斃,他在背後派人拉攏中立的世家,試圖借助益州當地人的力量來打擊趙韙。
這些中立的世家對趙韙的叛亂並不支持,看到劉璋的誠意後,紛紛表示願意與劉璋合作,這使得劉璋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資源,進一步增強了他對抗趙韙的實力。
此外,平定了巴夷少數民族叛軍之後的龐羲也開始率軍迴援成都,龐羲的歸來給趙韙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成都的東州兵在士氣和戰鬥力上都有所提升。
趙韙一方的形勢變得越來越不利,人心不穩,內部也出現了分裂。有些人開始懷疑趙韙的領導能力,並認為這場戰爭已經失去了勝利的希望。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選擇了轉投劉璋,背叛了趙韙,趙韙的叛軍內部士氣大受影響,他的軍隊在東州兵的猛烈攻擊下節節敗退。
最終,趙韙的叛軍被徹底擊敗,他隻好率領殘部退出成都,往江州而去。
而劉璋命令大軍追擊,龐羲、吳懿、吳班、劉璝以及新選拔的張任等將領率軍一直追到江州城下,就這樣趙韙的叛軍被圍困在江州城中。
“將軍,城外的劉璋軍最近又增兵了。”
正當趙韙陷入沉思的時候,身後的部將龐樂麵露憂慮之色,開口說道。
“那又如何?江州城易守難攻,城內仍然有近萬守軍,糧草補給能供應一年,本將倒要看看劉璋能奈我何。”
趙韙雖然心中煩悶,但嘴上仍不認慫,他和劉璋勢同水火,除了堅守沒有其他的可能。
“可是將軍,久守必失啊,如今咱們就隻剩下一城之地,如何與占有整個益州的劉璋爭鋒?”
龐樂對於戰事前景十分悲觀。
江州的守軍不到一萬人,被城外加上地方兵近三萬人的劉璋軍死死圍困在這座孤城之中,況且以前支持他們的世家態度也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