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過去。
陳雲樵養傷,下山采買的就換成了隨緣。
除了兩人的吃用之外,還要為陳雲樵買些藥材,花銷開始變大。
陳雲樵逐漸適應了獨臂獨眼的生活,從開始的上個廁所都需要隨緣的幫助,到現在可以跟著下地幹活。
二人眼看著錢袋子見底兒,眼看著菜地裏的瓜果成熟,終於,在花掉最後一錠銀子後,迎來了豐收的日子。
後山裏的田長勢極好,沒有辜負二人的精心照料。
伴著陣陣秋風,兩人開始收割,攤曬,用手一點一點兒地搓開穀殼。
終於,新米被倒進了米缸,放菜的地窖堆滿了白菜,蘭因寺可以自給自足了。
養好傷的陳雲樵依舊沉默寡言,隨緣讓做什麽,就做什麽。
最近一段時間,陳雲樵開始跟著隨緣做早課晚課。
除了這些,變化並不大。
他依舊沒有背下來楞嚴咒,卡在了第一迴上,怎麽也記不住。
隨緣放棄了繼續教授陳雲樵楞嚴咒,在經過往生咒的失敗後,隨緣不再教授陳雲樵其他經文。轉而開始給他解釋起心經來。
往生咒,通篇五十九個字,算上迴向偈也不過一百一十六個字,是早晚課誦讀的十小咒之一,極其簡單。
就是這麽簡單的經文,陳雲樵依舊背不下來。依舊是背了上句忘了下句,教了下句,又忘了上句。
隨緣發現他好像除了心經之外,什麽都背不下來。一篇心經,也是耗時一個多月才背下來的。
陳雲樵學心經學的極慢。進度絲毫不下於之前學習背誦楞嚴咒。
心經,全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般若經類的精要。可以理解為般若經類的總綱。
心經通篇精華,多一字累贅,少一字則殘缺。要想吃透心經,不讀其他般若經是極其艱難的。
打個比方,如果說類似金剛經、地藏經這類經文理解難度是a,誦讀其他般若經後心經的理解難度就是sss,而不讀其他經文,隻讀心經,然後理解心經的難度,是ssssss………………,
隨緣也不知道後麵還有多少個s。
經文與經史子集不同,經史子集理解起來,可以依照經驗,逐字逐句理解,然後連起來成段、成篇,最終理解整本。
經文不同。
經文是不能逐字逐句去理解的。
如果把經文拆解開來理解,隻會有兩個結果,要麽心生邪見,離題十萬八千裏,要麽不知所雲,迷失在其間,不得其法。
因此,隨緣教授陳雲樵理解心經的路途,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他們在休息的時候講,在收割的時候講,在早課結束的時候講,在窖藏蔬菜的時候講……
一有時間,隨緣就開始講,但他講的極慢,一句話出口,再等下一句,往往要隔許久。
這不是為了照顧陳雲樵的理解能力,而是隨緣自己慎重。
為人講經,一旦講錯,將會為自身惹來無邊的業力,其可怕程度不啻於殺生,甚至比殺生要恐怖的多。
隨緣要想好每一句話,確保這句話說出去是對的,陳雲樵聽了以後,產生的理解,還是對的。
這既是對他自己負責,也是對陳雲樵負責。
在講經之初,隨緣就說過,他會講的很慢,他講完一句,陳雲樵要說他的理解,隨緣借此來判斷是否與自己表達的有所偏差,然後再往下繼續講。
於是這兩個人,一個講的慢,一個理解的更慢,往往一天過去了,還停留在一句話裏,沒有前進。
陳雲樵看起來呆呆的,人也確實呆呆的,隨緣已經足夠小心,在脫口而出之前,絞盡腦汁想辦法講的通俗易懂了,但陳雲樵給出的反饋依舊跟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有所偏差。
於是眼看著樹葉枯黃,落了滿地,眼看著白霜爬上了草葉,隨緣的講經之旅依舊遙遙無絕期。
與講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雲樵的武功進度。
當初冬的第一場雪落下的時候,陳雲樵的武功進度已經十分喜人了。
雖然距離大師兄二師兄還相覷甚遠,但這時候再遇上那十八個人,已經不至於丟了胳膊了。
第一場雪過後,天氣徹底變冷了,沒有農活做的二人,也有了更多的時間講經。
做過早課,吃過早飯後開始,講到中午吃飯,休息一陣後,下午講到天黑,做過晚課後,休息。
在漫長的冬日裏,陳雲樵最大的變化,就是習慣了蘭因寺的吃飯規律。
從開始的吃晚飯,到後來的偶爾吃,再到現在的不吃。
除此之外,陳雲樵的飲食也越來越向隨緣靠攏。到了初春的時節,他已經不再吃葷腥。
在陳雲樵跟著隨緣一段時間後,uu看書 uukashu 隨緣就有交代,如果陳雲樵忍不住饞了,可以去山下自己吃一頓肉食,悄悄地下山,吃完悄悄地迴來即可。
初時陳雲樵還要下山,逮一隻兔子,或是獵一隻山雞打打牙祭,每次吃完,還要給人家念誦心經。除了心經,他不會其他的經文,隻能念誦心經。
到了後來,就再也沒有下山去過了。
到了開春,冰雪融化,萬物複蘇。一場春雨過後,兩個人又開始忙碌了起來。
到了春種的時候了。
忙完春種,兩人又恢複了悠然的時光。
一個講經,一個聽,或是一個禪定,一個練武。
在這個與世隔絕的深山裏,倒也還算愜意。
對於這個笨“徒弟”,隨緣初時心中那個恨鐵不成鋼的勁兒早已過去。
日子還長,一切都有時間慢慢來。三藏係統蘇醒還遙遙無期,許多要做的事兒還沒有頭緒。
隨緣並不著急,借著這段閑暇的時光,他已經快要將祖庭講經堂裏的收獲消化完畢。
那次講經堂論經,他收獲很大。
他是堅持到最後的那個人,眾同修中,他的收獲最大。
連宏德法師也沒有他的收獲大。
他覺得,他已經摸到了不動心的邊兒了。相信等把那次的收獲全部消化完畢,不動心應該會清晰地出現在“眼前”。
然而平靜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山中避世,終非仙神,一副皮囊,還是要與世俗有所接觸的。
初夏的早晨,山下的一陣喧囂,打破了蘭因寺長久的清淨。
陳雲樵養傷,下山采買的就換成了隨緣。
除了兩人的吃用之外,還要為陳雲樵買些藥材,花銷開始變大。
陳雲樵逐漸適應了獨臂獨眼的生活,從開始的上個廁所都需要隨緣的幫助,到現在可以跟著下地幹活。
二人眼看著錢袋子見底兒,眼看著菜地裏的瓜果成熟,終於,在花掉最後一錠銀子後,迎來了豐收的日子。
後山裏的田長勢極好,沒有辜負二人的精心照料。
伴著陣陣秋風,兩人開始收割,攤曬,用手一點一點兒地搓開穀殼。
終於,新米被倒進了米缸,放菜的地窖堆滿了白菜,蘭因寺可以自給自足了。
養好傷的陳雲樵依舊沉默寡言,隨緣讓做什麽,就做什麽。
最近一段時間,陳雲樵開始跟著隨緣做早課晚課。
除了這些,變化並不大。
他依舊沒有背下來楞嚴咒,卡在了第一迴上,怎麽也記不住。
隨緣放棄了繼續教授陳雲樵楞嚴咒,在經過往生咒的失敗後,隨緣不再教授陳雲樵其他經文。轉而開始給他解釋起心經來。
往生咒,通篇五十九個字,算上迴向偈也不過一百一十六個字,是早晚課誦讀的十小咒之一,極其簡單。
就是這麽簡單的經文,陳雲樵依舊背不下來。依舊是背了上句忘了下句,教了下句,又忘了上句。
隨緣發現他好像除了心經之外,什麽都背不下來。一篇心經,也是耗時一個多月才背下來的。
陳雲樵學心經學的極慢。進度絲毫不下於之前學習背誦楞嚴咒。
心經,全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般若經類的精要。可以理解為般若經類的總綱。
心經通篇精華,多一字累贅,少一字則殘缺。要想吃透心經,不讀其他般若經是極其艱難的。
打個比方,如果說類似金剛經、地藏經這類經文理解難度是a,誦讀其他般若經後心經的理解難度就是sss,而不讀其他經文,隻讀心經,然後理解心經的難度,是ssssss………………,
隨緣也不知道後麵還有多少個s。
經文與經史子集不同,經史子集理解起來,可以依照經驗,逐字逐句理解,然後連起來成段、成篇,最終理解整本。
經文不同。
經文是不能逐字逐句去理解的。
如果把經文拆解開來理解,隻會有兩個結果,要麽心生邪見,離題十萬八千裏,要麽不知所雲,迷失在其間,不得其法。
因此,隨緣教授陳雲樵理解心經的路途,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他們在休息的時候講,在收割的時候講,在早課結束的時候講,在窖藏蔬菜的時候講……
一有時間,隨緣就開始講,但他講的極慢,一句話出口,再等下一句,往往要隔許久。
這不是為了照顧陳雲樵的理解能力,而是隨緣自己慎重。
為人講經,一旦講錯,將會為自身惹來無邊的業力,其可怕程度不啻於殺生,甚至比殺生要恐怖的多。
隨緣要想好每一句話,確保這句話說出去是對的,陳雲樵聽了以後,產生的理解,還是對的。
這既是對他自己負責,也是對陳雲樵負責。
在講經之初,隨緣就說過,他會講的很慢,他講完一句,陳雲樵要說他的理解,隨緣借此來判斷是否與自己表達的有所偏差,然後再往下繼續講。
於是這兩個人,一個講的慢,一個理解的更慢,往往一天過去了,還停留在一句話裏,沒有前進。
陳雲樵看起來呆呆的,人也確實呆呆的,隨緣已經足夠小心,在脫口而出之前,絞盡腦汁想辦法講的通俗易懂了,但陳雲樵給出的反饋依舊跟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有所偏差。
於是眼看著樹葉枯黃,落了滿地,眼看著白霜爬上了草葉,隨緣的講經之旅依舊遙遙無絕期。
與講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雲樵的武功進度。
當初冬的第一場雪落下的時候,陳雲樵的武功進度已經十分喜人了。
雖然距離大師兄二師兄還相覷甚遠,但這時候再遇上那十八個人,已經不至於丟了胳膊了。
第一場雪過後,天氣徹底變冷了,沒有農活做的二人,也有了更多的時間講經。
做過早課,吃過早飯後開始,講到中午吃飯,休息一陣後,下午講到天黑,做過晚課後,休息。
在漫長的冬日裏,陳雲樵最大的變化,就是習慣了蘭因寺的吃飯規律。
從開始的吃晚飯,到後來的偶爾吃,再到現在的不吃。
除此之外,陳雲樵的飲食也越來越向隨緣靠攏。到了初春的時節,他已經不再吃葷腥。
在陳雲樵跟著隨緣一段時間後,uu看書 uukashu 隨緣就有交代,如果陳雲樵忍不住饞了,可以去山下自己吃一頓肉食,悄悄地下山,吃完悄悄地迴來即可。
初時陳雲樵還要下山,逮一隻兔子,或是獵一隻山雞打打牙祭,每次吃完,還要給人家念誦心經。除了心經,他不會其他的經文,隻能念誦心經。
到了後來,就再也沒有下山去過了。
到了開春,冰雪融化,萬物複蘇。一場春雨過後,兩個人又開始忙碌了起來。
到了春種的時候了。
忙完春種,兩人又恢複了悠然的時光。
一個講經,一個聽,或是一個禪定,一個練武。
在這個與世隔絕的深山裏,倒也還算愜意。
對於這個笨“徒弟”,隨緣初時心中那個恨鐵不成鋼的勁兒早已過去。
日子還長,一切都有時間慢慢來。三藏係統蘇醒還遙遙無期,許多要做的事兒還沒有頭緒。
隨緣並不著急,借著這段閑暇的時光,他已經快要將祖庭講經堂裏的收獲消化完畢。
那次講經堂論經,他收獲很大。
他是堅持到最後的那個人,眾同修中,他的收獲最大。
連宏德法師也沒有他的收獲大。
他覺得,他已經摸到了不動心的邊兒了。相信等把那次的收獲全部消化完畢,不動心應該會清晰地出現在“眼前”。
然而平靜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山中避世,終非仙神,一副皮囊,還是要與世俗有所接觸的。
初夏的早晨,山下的一陣喧囂,打破了蘭因寺長久的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