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是《呂氏春秋》裏麵記載的故事。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隻要能夠把這些人贖迴來幫助他們恢複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迴來,但拒絕了國家的補償。
子曰: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複贖人矣。
意思是子貢不收錢,以後將沒有人再去為魯國贖人了。因為子貢不缺錢,不代表其他人也不缺錢。
但由於有子貢這個先例,其他魯國人未必好意思收取國家補償和獎勵,如此一來,便沒有人再願意從國外贖迴魯國人了。
而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主要是想說明,違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惡的東西。
將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兩種做法隻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這道理,在場的諸位大佬,包括李二自然都懂,但卻不明白這與李忘憂說的有和關聯?
李忘憂指著江邊水車說道:“我如果不問楊明府索要耕牛,而是免費獻給朝堂,試問以後這天下,誰還願意去搞格物之學?研究經世致用之學?大家幹脆都等著別人來創造,然後拿去用就好了。這與子貢贖人有何不同?”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子路受牛看似失了小節,但卻能鼓勵人向善。我為了大唐的江山永固,問楊明府索要報酬,有什麽不對嗎?”
他這番話,倒是讓李二與長孫無忌等人有些不知如何反駁。
道理似乎沒錯,但有違於千百年來的皇權至上原則。
付出,就應該得到迴報,便是李忘憂提出這兩個典故的意思。
李二不滿輕哼一句:“難道聖人問你索要這水車技術,你也要向他收取耕牛不成?”
“為何不可?”李忘憂奇道:“皇宮內采買物品,難道都不給錢的嗎?為何聖人要強取豪奪我家之物?”
“朝堂自然會有賞賜,如何叫搶?”李二怒道。
“為何要賞賜?這本來就是我應得的,為何變成朝堂賞賜於我?搶走我的東西,再施舍賞賜給我,這不是強盜嗎?”李忘憂眼珠子都快翻到天上去了。
他的話噎的李二一時語塞,無言以對。
李二有脫靴子抽他的衝動了,這混賬小子,一點麵子不給朕留啊!
又雙叒被懟了!
李忘憂的話讓眾人都有以袖遮臉的衝動,這小子,又來勁了。
在場眾人,除了楊纂以外,都見識過了李忘憂前兩次懟李二的場麵。也就是李二心胸開闊,不然李忘憂墳頭草應該已經三尺高了吧?
楊纂心中大急,連忙開口:“子憂,你怎麽說話呢,好好迴話!”
房玄齡也輕咳一聲:“李公的意思是說,朝堂賞賜隻會更多,為何小郎隻用這水車與改良土壤之法,換取了區區二十頭耕牛?”
“多要楊明府不給啊。”李忘憂嘟囔一句。
房玄齡也鬱悶了,這小子到底聽懂自己話沒有?
其實李忘憂自然清楚,如果以進獻的名義,將水車製作之法獻於大唐,自己可能得到的遠遠更多,甚至說不定封官加爵,也不是不可能。
可問題是他不樂意!
一來是不願意做官,二來是李忘憂也是個小倔驢。
就如他所言,明明是我的東西,我賣二十頭耕牛也是我樂意,憑什麽由那些朝堂大佬用施舍的方式賞賜於自己?
小爺我不伺候!
李二被李忘憂的話給氣得麵色鐵青,差點就打算一甩衣袍便走。
這個混賬小子,就應該被程咬金那貨抓起來狠狠收拾,否則他就學不會好好說話。
他開始後悔今日微服出巡,為何沒把程咬金給帶上。
那日張亮府裏,程咬金揍李忘憂屁-股,可是讓李二都覺得心情無比愉悅……這混賬小子,便該如此收拾才是。
被掃了麵子的李二幹脆不理李忘憂,丟下一句“奇技淫巧”,便轉過身去觀察那三百畝鹽堿地改良而成的稻田。
這一看去,卻讓李二忍不住又想脫靴子抽李忘憂了。
他也懶得與李忘憂這混賬小子廢話,扭頭看向一旁恭敬伺立的楊纂,怒道:“楊明府,為何這塊稻田中的秧苗,插得如此亂七八糟?你們縣衙便是這樣督促農事的嗎?”
李二指的便是李忘憂讓人用拋秧法,種植的兩畝水稻田。
與周圍的稻田比起來,這兩畝稻田之中的水稻秧苗種的簡直慘不忍睹。
其他稻田中,水稻秧苗都是橫平豎直,一行行一列列甚是整齊,看著便讓人覺得賞心悅目。
而這兩畝地中,那些水稻毫無章法,胡亂插入稻田之中,看的李二火大。
連長孫無忌與房玄齡等人看得也是連連搖得,心中覺得李家小郎到底還是年幼,對這農事完全不上心。
如此隨便播種水稻秧苗,等到秋收之時,那能有什麽好的收成?
即便李家不用靠田裏這些收成過日子,但如此浪費土地,卻是大不敬,甚至往嚴重裏說,觸犯了《唐律疏議》。
在大唐如果土地拋荒,那是要被抓進縣衙,打板子吃官司的。
農業社會,隻要不是糊塗到極點的君王,對於農事都是相當重視的。
在李二看來,李忘憂這兩畝水稻田,完全就是在糟蹋土地。所以問向楊纂的話語中,也帶上了幾分怒意。
楊纂又哪裏會明白李忘憂為何如此種植水稻,見李二語氣不善,他也不禁有些膽寒,連忙將求助的目光投向李忘憂。
“子憂,你快給李公解釋一下吧。”
李忘憂眼皮一翻,又想犯渾diss李二的時候,卻聽見不遠處又傳來那令他毛骨悚然的大笑。
“哇哈哈哈,賢侄,老子又來看你這個小娃娃了!”
(未完待續)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隻要能夠把這些人贖迴來幫助他們恢複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迴來,但拒絕了國家的補償。
子曰: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複贖人矣。
意思是子貢不收錢,以後將沒有人再去為魯國贖人了。因為子貢不缺錢,不代表其他人也不缺錢。
但由於有子貢這個先例,其他魯國人未必好意思收取國家補償和獎勵,如此一來,便沒有人再願意從國外贖迴魯國人了。
而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主要是想說明,違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惡的東西。
將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兩種做法隻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這道理,在場的諸位大佬,包括李二自然都懂,但卻不明白這與李忘憂說的有和關聯?
李忘憂指著江邊水車說道:“我如果不問楊明府索要耕牛,而是免費獻給朝堂,試問以後這天下,誰還願意去搞格物之學?研究經世致用之學?大家幹脆都等著別人來創造,然後拿去用就好了。這與子貢贖人有何不同?”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子路受牛看似失了小節,但卻能鼓勵人向善。我為了大唐的江山永固,問楊明府索要報酬,有什麽不對嗎?”
他這番話,倒是讓李二與長孫無忌等人有些不知如何反駁。
道理似乎沒錯,但有違於千百年來的皇權至上原則。
付出,就應該得到迴報,便是李忘憂提出這兩個典故的意思。
李二不滿輕哼一句:“難道聖人問你索要這水車技術,你也要向他收取耕牛不成?”
“為何不可?”李忘憂奇道:“皇宮內采買物品,難道都不給錢的嗎?為何聖人要強取豪奪我家之物?”
“朝堂自然會有賞賜,如何叫搶?”李二怒道。
“為何要賞賜?這本來就是我應得的,為何變成朝堂賞賜於我?搶走我的東西,再施舍賞賜給我,這不是強盜嗎?”李忘憂眼珠子都快翻到天上去了。
他的話噎的李二一時語塞,無言以對。
李二有脫靴子抽他的衝動了,這混賬小子,一點麵子不給朕留啊!
又雙叒被懟了!
李忘憂的話讓眾人都有以袖遮臉的衝動,這小子,又來勁了。
在場眾人,除了楊纂以外,都見識過了李忘憂前兩次懟李二的場麵。也就是李二心胸開闊,不然李忘憂墳頭草應該已經三尺高了吧?
楊纂心中大急,連忙開口:“子憂,你怎麽說話呢,好好迴話!”
房玄齡也輕咳一聲:“李公的意思是說,朝堂賞賜隻會更多,為何小郎隻用這水車與改良土壤之法,換取了區區二十頭耕牛?”
“多要楊明府不給啊。”李忘憂嘟囔一句。
房玄齡也鬱悶了,這小子到底聽懂自己話沒有?
其實李忘憂自然清楚,如果以進獻的名義,將水車製作之法獻於大唐,自己可能得到的遠遠更多,甚至說不定封官加爵,也不是不可能。
可問題是他不樂意!
一來是不願意做官,二來是李忘憂也是個小倔驢。
就如他所言,明明是我的東西,我賣二十頭耕牛也是我樂意,憑什麽由那些朝堂大佬用施舍的方式賞賜於自己?
小爺我不伺候!
李二被李忘憂的話給氣得麵色鐵青,差點就打算一甩衣袍便走。
這個混賬小子,就應該被程咬金那貨抓起來狠狠收拾,否則他就學不會好好說話。
他開始後悔今日微服出巡,為何沒把程咬金給帶上。
那日張亮府裏,程咬金揍李忘憂屁-股,可是讓李二都覺得心情無比愉悅……這混賬小子,便該如此收拾才是。
被掃了麵子的李二幹脆不理李忘憂,丟下一句“奇技淫巧”,便轉過身去觀察那三百畝鹽堿地改良而成的稻田。
這一看去,卻讓李二忍不住又想脫靴子抽李忘憂了。
他也懶得與李忘憂這混賬小子廢話,扭頭看向一旁恭敬伺立的楊纂,怒道:“楊明府,為何這塊稻田中的秧苗,插得如此亂七八糟?你們縣衙便是這樣督促農事的嗎?”
李二指的便是李忘憂讓人用拋秧法,種植的兩畝水稻田。
與周圍的稻田比起來,這兩畝稻田之中的水稻秧苗種的簡直慘不忍睹。
其他稻田中,水稻秧苗都是橫平豎直,一行行一列列甚是整齊,看著便讓人覺得賞心悅目。
而這兩畝地中,那些水稻毫無章法,胡亂插入稻田之中,看的李二火大。
連長孫無忌與房玄齡等人看得也是連連搖得,心中覺得李家小郎到底還是年幼,對這農事完全不上心。
如此隨便播種水稻秧苗,等到秋收之時,那能有什麽好的收成?
即便李家不用靠田裏這些收成過日子,但如此浪費土地,卻是大不敬,甚至往嚴重裏說,觸犯了《唐律疏議》。
在大唐如果土地拋荒,那是要被抓進縣衙,打板子吃官司的。
農業社會,隻要不是糊塗到極點的君王,對於農事都是相當重視的。
在李二看來,李忘憂這兩畝水稻田,完全就是在糟蹋土地。所以問向楊纂的話語中,也帶上了幾分怒意。
楊纂又哪裏會明白李忘憂為何如此種植水稻,見李二語氣不善,他也不禁有些膽寒,連忙將求助的目光投向李忘憂。
“子憂,你快給李公解釋一下吧。”
李忘憂眼皮一翻,又想犯渾diss李二的時候,卻聽見不遠處又傳來那令他毛骨悚然的大笑。
“哇哈哈哈,賢侄,老子又來看你這個小娃娃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