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忘憂這話一出口,眾人細細一品其中的含義,都忍不住拍手叫好。
“好,好一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話概括的太精辟了,文章詩詞本就如此!”房玄齡讚道。
“李子憂年方十六,能夠出口成章,果然有八鬥之才,難怪子憂的詩已經傳唱滿長安。”
“真是少年才俊,不愧能夠做出那幾首傳世的好詩。”
人群裏,李二聽到這兩句話後,也忍不住擊掌叫好。
如今李忘憂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給李二帶來的惡感,早已煙消雲散。
現在李二看李忘憂,倒是怎麽看怎麽喜歡。
李忘憂被眾人誇獎的麵皮微紅,連忙岔開話題問道:“房相今日來定周村,可是有事?”
房玄齡撚須笑道:“無事,我等今日隻為來踏春賞花。”
踏春?賞花?
李忘憂一頭黑線,這話豁鬼呢?
要是往年三月,踏春賞花倒是好時候。可今年關中道蝗災四起,連這定周村周圍,即便有李家的鴨子不停捕食蝗蟲,四下田野裏卻也根本見不到什麽春景。
賞花自然是不行了,欣賞一下漫天飛舞的蝗蟲,倒是一景。
房玄齡此話自然是托詞,實際是李二想來這定周村看看,他與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人自然需要伴駕左右。
李二作為大唐皇帝,當然也不是吃飽了沒事幹才來定周村。
之所以今日與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微服私訪,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一則是來親眼看看這無需人力,可以自動提水灌溉的水車,以及李忘憂治理的三百畝鹽堿地,究竟成效如何。
其次是因為關中道蝗災趨勢越來越大,各地都在匯報蝗災蔓延的情況,李二也要親眼看看蝗災到底嚴重到什麽程度。
三是朝堂上那件“蝗災天譴”的公案,至今依舊糾纏不清,讓李二心情憋悶,也是借此出來走走,散散心。
李二輕衣簡從,在房玄齡、杜如晦以及長孫無忌等人伴駕下,一行人由戶縣縣令楊纂帶著來定周村巡視。
剛才親眼看過水車,又見那鹽堿地已然改良,種植上了水稻,眾人都讚歎不已。
長孫無忌壓低了聲音,朝李二笑道:“為陛下賀,我大唐有這水車之法與治理鹽堿地之法,既可以增加田畝,又能讓田地再無旱澇之憂,這可是天大的喜事!”
房玄齡和杜如晦也是讚不絕口。
心情原本不佳的李二,此時也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心中對於李忘憂,更是愈發滿意。
他們老李家的麒麟子,不僅文采出眾,還有這等經世之學,實屬難得,也不知道是如何學來這一身本事。
無論水車還是四輪馬車,對於大唐來說,都是國之利器,李忘憂可以說為大唐立下了大功。
但越是如此,李二就越覺得自己有責任教育這個小子。
這等利國利民的東西,他居然不想著敬獻朝堂,反而拿去換什麽田地、耕牛還有那長安馬車專營權,實在是可惡至極!
而且這小子還攛掇了長孫皇後,入股他那馬車行。
不好好琢磨如何報效朝堂,反而一天到晚琢磨商賈之事,賺取那些阿堵物,實在該打!
自覺自己是李忘憂這混賬小子的長輩,李二的話說出口就不那麽好聽了,帶上了教訓的口吻。
“小子,過來,我且問你。既然你將這水車,以及發明改良土地之法獻給朝堂,為何又向楊明府索要耕牛作為酬勞?”
李二自覺是一片好心,卻注定啊媚眼做給瞎子看,白費功夫。
李忘憂一直看這虯髯男人不爽,對他的話自覺得心中無比膩味,又如何能聽得進李二的教訓。
更何況雙方所處立場完全不同,看到此事的觀點自然也完全不一樣。
在李二這大唐皇帝看來,治下臣民有好東西,獻給官府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至於獎勵,那應該由官府酌情發放,而不是私自索取。
在皇權至高無上的華夏曆朝曆代,可沒有知識產權保護這種說法。
對國家民生有力的東西,即言為公器,王權是不認可私人創造的獨占性。
這也是古人一旦有點好東西,便敝掃自珍的原因。
自立門派,祖傳秘方,傳子不傳女等等,也都源於這種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社會大環境,讓他們被迫想辦法自保利益。
所以李二站在大唐皇帝,以及李忘憂長輩的立場上,覺得自己教訓這混賬小子是很正常的。
包括房玄齡在內,幾位重臣也是點頭微笑,覺得李二這話問的沒毛病。
楊纂要不是看在老師虞世南的麵子上,加上確實愛惜李忘憂那份才情,又如何會拿什麽耕牛與他做交換。
與其說是交換,不如說是楊纂送給李忘憂的禮物來的恰當,什麽討教還價,不過是楊纂與他逗悶子罷了。
李忘憂卻不會那麽看,自己“發明”的東西,憑什麽空口白牙,一句話就給自己充公了?
簡直就是強盜邏輯!
“我這兩樣格物技巧,難道不值二十頭耕牛嗎?”李忘憂脖子一梗,語氣不善的迴答道。
李二聞言一愣:“自然是值,但如何能如此計算?水車乃是功在社稷的公器,如何能為自己牟取私利?”
“為何不能?我要耕牛也是為了大唐社稷著想。”
李忘憂這話讓所有人都傻眼了,你問楊纂要耕牛,居然還是為了大唐社稷著想,這是什麽道理?
房玄齡怕他胡說八道,連忙輕咳一聲:“小郎何出此言?莫要開玩笑了。”
李忘憂臉上笑容忽然一收,他覺得有義務給這些大唐的朝堂大佬們科普一下,為何要進行知識產權保護。
“《呂氏春秋》,諸公應該都讀過吧?”
這些朝堂大佬皆是飽學之士,包括李二也熟讀經書,自然知道李忘憂所言,紛紛點頭。
李忘憂繼續道:“《呂氏春秋》裏麵,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難道諸公都忘記了嗎?”
他這話卻是讓眾人為之一怔,這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與此事有何關係?
(未完待續)
“好,好一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話概括的太精辟了,文章詩詞本就如此!”房玄齡讚道。
“李子憂年方十六,能夠出口成章,果然有八鬥之才,難怪子憂的詩已經傳唱滿長安。”
“真是少年才俊,不愧能夠做出那幾首傳世的好詩。”
人群裏,李二聽到這兩句話後,也忍不住擊掌叫好。
如今李忘憂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給李二帶來的惡感,早已煙消雲散。
現在李二看李忘憂,倒是怎麽看怎麽喜歡。
李忘憂被眾人誇獎的麵皮微紅,連忙岔開話題問道:“房相今日來定周村,可是有事?”
房玄齡撚須笑道:“無事,我等今日隻為來踏春賞花。”
踏春?賞花?
李忘憂一頭黑線,這話豁鬼呢?
要是往年三月,踏春賞花倒是好時候。可今年關中道蝗災四起,連這定周村周圍,即便有李家的鴨子不停捕食蝗蟲,四下田野裏卻也根本見不到什麽春景。
賞花自然是不行了,欣賞一下漫天飛舞的蝗蟲,倒是一景。
房玄齡此話自然是托詞,實際是李二想來這定周村看看,他與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人自然需要伴駕左右。
李二作為大唐皇帝,當然也不是吃飽了沒事幹才來定周村。
之所以今日與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微服私訪,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一則是來親眼看看這無需人力,可以自動提水灌溉的水車,以及李忘憂治理的三百畝鹽堿地,究竟成效如何。
其次是因為關中道蝗災趨勢越來越大,各地都在匯報蝗災蔓延的情況,李二也要親眼看看蝗災到底嚴重到什麽程度。
三是朝堂上那件“蝗災天譴”的公案,至今依舊糾纏不清,讓李二心情憋悶,也是借此出來走走,散散心。
李二輕衣簡從,在房玄齡、杜如晦以及長孫無忌等人伴駕下,一行人由戶縣縣令楊纂帶著來定周村巡視。
剛才親眼看過水車,又見那鹽堿地已然改良,種植上了水稻,眾人都讚歎不已。
長孫無忌壓低了聲音,朝李二笑道:“為陛下賀,我大唐有這水車之法與治理鹽堿地之法,既可以增加田畝,又能讓田地再無旱澇之憂,這可是天大的喜事!”
房玄齡和杜如晦也是讚不絕口。
心情原本不佳的李二,此時也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心中對於李忘憂,更是愈發滿意。
他們老李家的麒麟子,不僅文采出眾,還有這等經世之學,實屬難得,也不知道是如何學來這一身本事。
無論水車還是四輪馬車,對於大唐來說,都是國之利器,李忘憂可以說為大唐立下了大功。
但越是如此,李二就越覺得自己有責任教育這個小子。
這等利國利民的東西,他居然不想著敬獻朝堂,反而拿去換什麽田地、耕牛還有那長安馬車專營權,實在是可惡至極!
而且這小子還攛掇了長孫皇後,入股他那馬車行。
不好好琢磨如何報效朝堂,反而一天到晚琢磨商賈之事,賺取那些阿堵物,實在該打!
自覺自己是李忘憂這混賬小子的長輩,李二的話說出口就不那麽好聽了,帶上了教訓的口吻。
“小子,過來,我且問你。既然你將這水車,以及發明改良土地之法獻給朝堂,為何又向楊明府索要耕牛作為酬勞?”
李二自覺是一片好心,卻注定啊媚眼做給瞎子看,白費功夫。
李忘憂一直看這虯髯男人不爽,對他的話自覺得心中無比膩味,又如何能聽得進李二的教訓。
更何況雙方所處立場完全不同,看到此事的觀點自然也完全不一樣。
在李二這大唐皇帝看來,治下臣民有好東西,獻給官府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至於獎勵,那應該由官府酌情發放,而不是私自索取。
在皇權至高無上的華夏曆朝曆代,可沒有知識產權保護這種說法。
對國家民生有力的東西,即言為公器,王權是不認可私人創造的獨占性。
這也是古人一旦有點好東西,便敝掃自珍的原因。
自立門派,祖傳秘方,傳子不傳女等等,也都源於這種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社會大環境,讓他們被迫想辦法自保利益。
所以李二站在大唐皇帝,以及李忘憂長輩的立場上,覺得自己教訓這混賬小子是很正常的。
包括房玄齡在內,幾位重臣也是點頭微笑,覺得李二這話問的沒毛病。
楊纂要不是看在老師虞世南的麵子上,加上確實愛惜李忘憂那份才情,又如何會拿什麽耕牛與他做交換。
與其說是交換,不如說是楊纂送給李忘憂的禮物來的恰當,什麽討教還價,不過是楊纂與他逗悶子罷了。
李忘憂卻不會那麽看,自己“發明”的東西,憑什麽空口白牙,一句話就給自己充公了?
簡直就是強盜邏輯!
“我這兩樣格物技巧,難道不值二十頭耕牛嗎?”李忘憂脖子一梗,語氣不善的迴答道。
李二聞言一愣:“自然是值,但如何能如此計算?水車乃是功在社稷的公器,如何能為自己牟取私利?”
“為何不能?我要耕牛也是為了大唐社稷著想。”
李忘憂這話讓所有人都傻眼了,你問楊纂要耕牛,居然還是為了大唐社稷著想,這是什麽道理?
房玄齡怕他胡說八道,連忙輕咳一聲:“小郎何出此言?莫要開玩笑了。”
李忘憂臉上笑容忽然一收,他覺得有義務給這些大唐的朝堂大佬們科普一下,為何要進行知識產權保護。
“《呂氏春秋》,諸公應該都讀過吧?”
這些朝堂大佬皆是飽學之士,包括李二也熟讀經書,自然知道李忘憂所言,紛紛點頭。
李忘憂繼續道:“《呂氏春秋》裏麵,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難道諸公都忘記了嗎?”
他這話卻是讓眾人為之一怔,這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與此事有何關係?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