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爾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和分析人格特質。他首先從三個方麵搜集原始資料,即記錄一個人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行為,這叫生活資料(l資料),讓個人自己評定有關人格特質的問卷,這叫問卷資料(c資料),以及進行客觀的測驗,這叫測驗資料(t資料)。然後,對這些資料進行複雜的因素分析,從各種變量中求得大量的相關,經數學處理把這些資料歸結為少數基本特質。


    2.人格特質上的差異


    卡特爾把各種人格特質分為表麵特質和根源特質兩類。前者指的是那些外部觀察到的成串地關聯著的行為反應;後者指的是決定外現行為的潛在變量,它實際上影響著一個人的人格結構。根據根源特質的來源還可分出來自遺傳的體質性特質和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形成的特質。


    卡特爾又根據表麵特質和根源特質如何表現的方式,分出三種特質,即激發一個人趨向某一目標的動力特質,描繪一個人在獲取他的目標時如何行動的氣質特質,以及決定一個人如何順利地達到他的目標的能力特質。


    卡特爾認為,表麵特質隻能說明現象,根源特質才是人格的本質,它是一個人人格的建築塊料。例如,大膽、獨立和堅韌等人格特質可以在個體身上直接表現出來,都是表麵特質。這些表麵特質在統計學上彼此有高相關,經過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它們的共同的根源特質是“自主性”。卡特爾認為,根源特質各自獨立,相關極小,並且普遍地存在於各種不同年齡和不同社會環境的人的身上,隻是在每個人身上的強度不同。例如,所有的人都有智力,但並不是有相同的智力。這就決定人與人之間的人格差異。卡特爾又指出,各個根源特質的深度也不一樣,根源特質越深刻,則這些特質就越穩定,對行為的效應也就越全麵。


    卡特爾經過多年的探索,分析出有兩極性的十六種基本的根源特質。他根據這些根源特質編製的《十六種人格因素問卷》被不少國家用作預測職業和學業成就的工具。


    (三)艾森克的研究


    1.人格的結構和維度


    艾森克反對把人格定義抽象化。他指出,人格是有機體現實的和潛在的行為模式的總和,這種行為模式包括四個主要方麵:認知方麵(智力),動作方麵(性格),情感方麵(氣質)和軀體方麵(體格)。人格就是一個人的性格、氣質、智力和體格的穩定的持久性組織。這個組織決定一個人對環境的獨特的順應方式。性格是穩定的動作係統,氣質是穩定的情感係統,智力是穩定的認知係統,體格是穩定的身體形態和神經內分泌係統。


    艾森克由人格特質發展到對人格維度進行研究。他指出,維度是代表一個連續的尺度,並不是非此即彼。每一個人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具有某種特質,每個人都可在這個連續尺度上占有一個特定的位置。


    艾森克運用標準分析法進行人格特質的差異研究,這種方法也屬於因素分析,隻是更富演繹成分。他在有關人格的潛在變量的假設基礎上用統計方法對這些假設進行驗證,得出人格特質的兩個基本維度,即情緒穩定性一神經過敏性;內傾—外傾。這兩個基本維度不僅經過數學統計上和行為觀察的證實,也得到了實驗室內許多實驗的證實,受到各國心理學家的重視,且已在醫療、教育和司法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人格特質上的差異


    艾森克以內外傾為緯,以情緒性為經,組織起基本的32種人格特質,形成如下的二維模型(圖2—2)。


    圖2—2的內圈係希波克拉底的四種氣質,外圈就是艾森克用因素分析研究人格特質問的相關所得出的結果。後來他又增加了精神過敏性一非精神過敏性這一維度,從而把人格特質的研究擴展到了變態行為領域。


    我們從圖2—2中可以看出:(1)人格的不同維麵與氣質類型的關係。穩定外向維麵與多血質有關;穩定內向維麵與黏液質有關;不穩定外向維麵與膽汁質有關;不穩定內向維麵與抑鬱質有關。(2)穩定外向維麵包括善交際、開朗、健談、易共鳴、隨和、活潑、無憂無慮、領導力八種人格特質;穩定內向維麵包括被動、謹慎、深思、平靜、有節製、可信賴、性情平和、鎮靜八種人格特質,如此等等。(3)根據某個特質得分的多寡,就可判定某人的人格屬於哪一個人格維麵。例如,一個人在活潑的特質上得分高,就可認為這個人屬於穩定外向維麵;一個人在節製的特質上得分高,就可認為這個人屬於穩定內向維麵。


    (四)人格特質研究的進展


    現代人格特質研究無疑是人格研究的最富有成果的方麵。此類研究按全部取樣準則,收集了幾乎包括正常人全部人格特征的原始變量,然後用可靠的因素分析法分析出各自的人格特質。到了20世紀80年代,克魯格又編製了臨床分析問卷(caq),將卡特爾的十六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延伸到成人的心理病理特征領域。由16pf和caq因素結構所確定的人格特質測量模式,大大地擴展了艾森克的人格三維模式,使人們對人格的潛在變量有了更為廣泛深入的認識。


    但是,人們對那些構成人格特質的功能單位是表示懷疑的。我們知道,人格特質理論的基本原理是:設a、b、c、d四種行為表現總是一同出現,其中a與b,a與c,b與c,c與d等具有實質上的高相關,它們就組成一個單一的功能單位。又設e、k、g也在一個單一的組群中,e、k、g與a、b、c,d沒有相關。於是,在七種行為中實際上就有兩個功能單位,即x和y。各自顯示其功能統一的x和y變量組,就被認為反映了人格差異的結構單元。這就是所謂人格特質。


    人們不禁要問:這些結構單元究竟是在什麽基礎上產生的?它們所代表的恰恰就是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嗎?關於這點,凱利認為,人格特質理論家所得出的有關人格的原始變量和潛在變量都來自於生活資料、問卷資料和測驗資料,也就是說,都是在人們對自己或他人行為評定的基礎上產生的。他指出,評定其實並不能揭示實體性的特質,而隻是反映出人們對行為的各種構念一人格特質便是人格理論家對他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進行觀察和概括得出的種種構念。比如焦慮,我們描述的不過是患者的一種構念狀態,而並不是必然屬於他的一種特質。因素分析技術也僅隻是將人們對行為的看法集中到一起罷了,實際上並沒有發現什麽實質性的功能單元。而且,一個人的人格也不是一些特質的簡單結合。因此,有人認為,人格特質差異研究中忽視人的整體性,與人格類型差異研究相比有不足之處,應該把這兩方麵結合起來,才能對一個人的人格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


    四、人格測量


    人格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組織,在每一個體身上都有其獨特的結構。正確地了解、鑒定人格特征和人格類型,對因材施教、合理使用人才、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以及臨床診斷等方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人格測量有多種方法,較常用的是測驗法人格測驗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人格調查表,二是人格投射測驗。


    (一)人格調查表


    人格調查表是人格測驗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形式。它又分為自陳量表和評定量表兩種。自陳量表是一種由被試自己迴答問卷中的各個問題,並據此評定其人格特征的測驗。評定量表則由熟悉測驗對象的人(如家長、教師等)根據量表中的項目對測驗對象的人格特征逐項加以評定的測驗。


    目前,國內外最常用的人格調查表有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問卷和艾森克人格問卷等。


    1.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簡稱mmpl)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是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臨床心理係主任哈茲威和臨床心理學家莫肯利於20世紀40年代製定的,一直被廣泛應用於心理學、醫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


    mmpi共有550個題目(調查表中實際出現565題,其中15題是重複題),分為十四個量表,其中包括十個臨床量表和四個效度量表。十個臨床量表分別為:疑病(hs)、抑鬱(d)、臆病(hy)、精神病態(pd)、男子氣與女子氣(mf)、妄想狂(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症(sc)\輕躁狂(ma)和社會內向(si)。4個效度量表分別為:疑問分數(q)、說謊分數(l)、效度分數(f)和校正分數(k)。mmpi適用於16歲以上有閱讀能力的被試。


    臨床量表涉及身體的各個方麵(如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消化係統、生殖係統等)、精神狀態以及對家庭、婚姻、宗教、政治、法律、社會等態度。它們不僅能鑒別有無精神疾病,而且能勾勒出一個人廣泛的人格特征。


    效度量表是用於檢查被試迴答時是否小心、誤解題意、故意作假、特殊反應以及接受測驗的態度。它們是判斷測驗結果是否可靠的重要指標。


    2.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問卷(簡稱16pf)


    16pf是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研究所卡特爾教授編製的。卡特爾通過因素分析獲得十六種人格的根源特質。他認為每一個人的人格都可以用這十六種相互獨立的人格特質加以描述。16pf就是測定這十六種人格特質的量表。它共有187題,每題都分為三種迴答(是的;不一定;不是的),根據被試的迴答,可計算他(她)的每種人格特征的分數,以轉換成標準分後,就可對其人格特質作出解釋。16pf除可獲得十六種人格特質的有關數據外,還可通過一定公式,計算出被試的人格類型(包括適應型與焦慮型;內向型與外向型;感情用事型與安詳機警型;怯懦型)以及心理健康、專業成就、創造能力、適應新環境的能力等情況。


    16pf與mmpi一樣都適用於16歲以上有閱讀能力的被試。由於該測驗獲得的信息較多,又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所以較廣泛地應用於教育、職業指導和各種管理工作中。


    3.艾森克人格問卷(簡稱epq)


    這一問卷是由英國倫敦大學心理係和精神病研究所編製,1952年發表時稱為“莫斯萊醫學問卷”,1959年和1964年曾增改和修訂,最後於1975年再次修訂時正式命名為艾森克人格問卷。


    epq有成人問卷和少年問卷兩種類型。少年問卷適用於10一16歲少年,成人問卷適用於16歲以上成人,前者共有八十八題,後者共有九十題。每種類型都含有四個量表,即e、n、p、l。前三個量表是從三個不同人格維度測查一個人的人格特點與類型,l是效度量表。各量表的意義如下:


    e外向一內向:高分表示人格外向,好交際,渴望刺激和冒險,情感易於衝動。低分表示人格內向,好靜,不喜歡刺激,喜歡有秩序的生活方式。


    n神經**性(又稱情緒性):反映的是正常行為並非指病症。高分可能是焦慮、擔憂,有較強的情緒反應,甚至可能出現不理智的行為。低分表示情緒穩定。


    p精神**性:這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人格特征,隻是程度不同。高分可能是孤獨、不關心他人、與人不友好、感覺遲鈍,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


    l測定被試的掩飾、假托和自我隱蔽等情況。


    epq由於項目較少,測查容易,項目內容較適合於我國國情,因此經過我國心理學工作者陳仲庚等修訂後廣泛應用於醫學、司法、教育等實際領域。


    (二)人格投射測驗


    投射測驗是一種間接測驗,它向被試提供模糊而不確定的測驗刺激,以便引起被試的想象,讓他的動機、情緒、焦慮、衝突、價值觀念或願望等在不知不覺中反映出來,測驗者據此測定被試的人格特征。


    人格投射測驗是建立在如下假設之上的:個體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參與者。個體會主動地、有選擇地接受刺激,加上主觀的意義,並對此作出相應的反應。每個人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處理外界信息,整理自己的經驗。當外部刺激越模糊時,個體越容易將自己的情緒、態度、願望等投射於這一刺激,從而更多地暴露其人格特征。人格投射測驗就是用這一技術探討個體內在隱蔽的行為或潛意識的深層態度、衝動與動機,據此推論一個人的人格麵貌。


    最常用的人格投射測驗有羅夏墨跡測驗和主題統覺測驗。


    1.羅夏墨跡測驗


    此測驗是由瑞士精神病學家羅夏建立的。測驗共有十張墨跡圖片。圖片基本上左右對稱,其中五張由濃淡墨色組成,兩張在濃淡墨色上加以紅色斑點,三張由彩色構成。所有圖片都毫無意義。測驗時,主試依次呈現圖片,問被試:“這看上去像什麽?”對被試的迴答作詳細記錄,並記下完成的時間。被試若不願迴答時。主試應盡量鼓勵他,實在不能迴答時,再換下一張圖片。全部圖片看完後,主試再問被試一些問題,要求他解釋迴答的內容,指明圖片的哪一部分,為什麽說它像,主試將其迴答記在另外一張記錄紙上。


    對被試的反應結果進行評分,主要根據以下四個標推:(1)位置,即被試注意的墨跡是全部還是部分。(2)決定反應的因素,即被試的知覺是以形狀為主,還是以顏色為主。(3)反應的內容,即被試的答案中提及的是什麽東西。(4)反應的獨特性,即被試的迴答是否與眾不同。


    羅夏墨跡測驗的解釋不能隻根據某方麵的分數,應根據許多方麵的結果作綜合性的解釋,因而需要經過特殊訓練的專業人員擔任主試,此測驗不僅用於臨床診斷,而且還用於人格發展研究和人類學研究。


    2.主題統覺測驗(簡稱tat)


    主題統覺測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默裏和摩根於1935年編製而成的,該測驗全套共有三十張主題不明確的黑白圖片,另有一張空白卡片。圖片的內容以人物為主,兼有部分景物。具體測驗時,主試根據被試性別以及成人還是兒童,抽選出相應的十九張黑白圖片,按次序一一呈現給被試,要求被試根據每張圖片講一個故事。故事由被試隨意編造,但必須說明故事發生的原因,可能出現的結果,以及個人的感想。故事越生動越好。另外,還要求被試在空白卡片上想象出一幅圖畫,然後根據這幅圖畫編一個相應的故事。測驗完畢後,主試與被試進行一次談話,以便深入了解故事的內容。


    主題統覺測驗所運用的投射原理是:被試所編造的故事有一部分固然受當時知覺的影響,但其想象部分卻反映了他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就是說,他在編故事時,總是不自覺地將隱藏在內心的、情緒、衝突等穿插在故事情節中,並從這一張圖到下一張圖表現出一致的主題。因此,在測驗解釋時,研究者特別注意被試編造故事的主題,找出故事的主角或英雄人物,因為這個主角或英雄人物很大程度上是被試的化身。


    思考題


    1.我國傳統的差異心理思想有哪些合理因素?


    2.試述智力的結構差異。


    3.智力測驗在學校教育中有什麽作用?


    4.結合教育實際談談人格類型差異研究的實際意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教育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屹峰 劉燕華編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屹峰 劉燕華編著並收藏教育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