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功蓋諸葛王猛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猛生於青州北海郡劇縣,字景略,後住在魏郡。
少年時,身為布衣平民的王猛身材魁梧英俊,喜好讀兵書。
為人豪邁不計較小事,交遊時遇到不誌同道合的人也一概不同其交往。
曾經到鄴城遊曆,當時的人不能理解王猛,隻有後趙大臣徐統發現他有奇才,征召他入朝做官。
但王猛逃走不應召,前往華山北邊隱居了。
“東晉永和十年,東晉征西將軍桓溫率軍北伐攻入關中。”
“王猛便穿粗布衣前去拜見,與其談論天下大事。”
“桓溫發覺了王猛的才能,而王猛也準確分析了關中百姓不願前來迎接桓溫的原因。”
“與王猛交談過後,桓溫稱讚王猛的才能江東無人能比,之後王猛被暫時任命為軍謀祭酒。”
“後來桓溫作戰失利將要退兵,臨行前王猛收到桓溫贈與的車馬,被任命為高官都護,並被邀請迴到晉朝。”
“王猛便迴到華山請教老師,老師不讚成王猛前往東晉,並告訴他將來自然有施展抱負的機會。”
“於是王猛謝絕桓溫,留在了北方。”
“當時前秦皇帝苻生暴虐無道,民眾十分怨恨,前秦宗室苻堅也計劃除掉苻生。”
“此時苻堅聽說了王猛的名聲,派尚書呂婆樓將其請來。”
“二人一見如故,對天下大事的看法也很一致,從此王猛開始輔佐苻堅。”
“前秦壽光三年,苻堅殺死苻生並在之後自立為大秦天王。”
“隨後王猛被任命為中書侍郎並能掌握機要事務,後因始平治安混亂、豪強橫行而調任始平令。”
“王猛到任後,對百姓申明善惡、嚴刑峻法,同時遏製地方豪強,將一名官員鞭笞至死並因此獲罪。”
“苻堅便親自審問王猛,王猛向苻堅表示治理混亂的世道便需要嚴明的法律,而對於殘暴的人應當全部鏟除以肅清地方。”
“苻堅聽後十分讚同,將王猛比作名相管仲、子產,並赦免了他。”
“隨後王猛屢獲升遷,備受苻堅寵愛,一年之中升官五次,擔任尚書左仆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等職。”
“朝中宗親、大臣有人詆毀王猛時,苻堅也都將詆毀的人貶職或處死,自此王猛權傾朝野內外。”
“此後王猛又被授與司徒、錄尚書事等職,但王猛很謙虛,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不接受任命。”
“建元二年,王猛與前將軍楊安、揚武將軍姚萇率軍進攻東晉荊州南鄉郡,俘虜了一萬多戶民眾返迴。”
“同年先前羌族人斂岐背叛前秦向已經歸降前秦的隴西人李儼稱臣,李儼便也反叛了前秦。”
“到了建元三年二月,王猛與隴西太守薑衡、南安太守邵羌、揚武將軍姚萇等討伐斂岐,最終攻克了略陽,迫使斂岐逃走。”
“四月李儼受到前涼皇帝張天錫的大舉進攻而被迫向前秦請求支援,王猛率軍前去救援,在枹罕大勝前涼軍。”
“之後與張天錫議和,將李儼帶迴,前秦西部邊境得以安定。”
“建元三年底,晉公苻柳、趙公苻雙等五名前秦宗室一起發起反叛。”
“王猛於建元四年正月受苻堅命令率軍前去征討占據蒲阪的苻柳。”
“起初王猛固守不戰,苻柳便隻留長子苻良守城,自己親率部隊前去進攻長安。”
“王猛便派部將鄧羌趁夜突襲了苻柳的部隊,並派兵在其撤退路徑上發動進攻,苻柳隻得率領殘兵逃迴城中。”
“九月,王猛攻破蒲阪並斬殺苻柳,不久後王猛又攻下陝城徹底平定了叛亂。”
“自此前秦西方的敵人前涼不敢再進攻前秦,內部叛亂也被剿清,為前秦擊敗東方的前燕創造了外部條件。”
“建元五年四月,東晉大司馬桓溫第三次北伐,前去進攻前燕。”
“前燕被迫向前秦求援,前秦朝臣們大多反對救援前燕。”
“但王猛看出前燕無力抵擋桓溫軍隊,如果桓溫獲勝將對前秦不利。”
“於是勸說苻堅派兵救援前燕,待桓溫退兵後再趁勢攻擊士卒疲憊的前燕,苻堅采納了王猛的意見。”
“隨後前燕吳王慕容垂在前秦援軍到達前便擊敗桓溫,前秦便轉而與前燕締結友好關係。”
蘇軾:王猛家是一貧如洗,為了養家,王猛從小便以販賣畚箕為業。
雖然生活貧苦,王猛依然手不釋卷,刻苦學習,尤好軍事,這應該是能成就大事之人的共同點。
後趙暴君石虎終於死了,子孫相互殘殺,一年中皇帝換了三個。
北方各地豪族紛紛割據自立,重新陷入群雄爭霸的局麵。
東晉權臣桓溫北伐,擊敗前秦皇帝苻健,駐軍灞上,關中父老簞食漿壺,犒勞晉軍。
王猛聽到這個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徑投桓溫大營求見。
桓溫請王猛談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在眾目睽睽之下,一麵捫虱,一麵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
就是桓溫並非真正想北伐,收複失地。
而是想保存實力,留敵自重。
所以長安城近在咫尺,桓溫始終躊躇不前。
王猛暗帶機關的話,直戳桓溫心中的小心思。
桓溫沉默良久,無言以對。
撤軍時,桓溫力邀王猛一同南下,以高官厚祿許之,但被王猛拒絕。
王猛心想東晉朝廷士族盤踞,講求門第,自己很難出頭;
而追隨桓溫則等於助其篡晉,勢必玷汙清名。
故繼續隱居讀書,等待明主。
前秦宗室苻堅想謀奪帝位,需要一位富於機謀的謀臣。
呂婆樓向他推薦了王猛,兩人一見如故,談及興廢大事,句句投機,苻堅覺得自己得到了臥龍。
苻堅發動政變,勒殺堂兄符生,降帝號為大秦天王,封王猛為中書侍郎,參與軍國大事。
當時朝廷內外有一批皇親國戚,仗恃與皇室同族或有功,胡作非為。
強太後弟弟強德,搶男霸女,為非作歹。
王猛立即收捕,先斬後奏。
苻堅的赦書還未到達,強德已身首異處了。隨後王猛又將橫行不法的權貴二十多人斬殺。
百官震恐,無不收斂。
王猛還力求唯才是舉,任用了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
改革措施帶來了一派新氣象,當時秦境安定清平,家給人足。
王猛處事果決,講求效率。
河北人麻思請假迴故裏葬母,王猛批準了,待到麻思剛出潼關,發現沿途官府均已接到通知。
經過一係列富國強兵的革新措施,前秦國力逐漸強大。
當時前秦四麵受敵,北有鮮卑,西有前涼以及吐穀渾,東有前燕,南有東晉。
“此時王猛從出使前秦的前燕散騎侍郎郝晷處獲得了前燕許多情報,郝晷也暗中歸附了王猛。”
“不久後慕容垂受到前燕太傅慕容評的排擠而投奔前秦,前燕實力更為虛弱,王猛便積極謀劃攻取前燕的事宜。”
“建元六年,王猛先勸降了前燕武威王慕容築,順利取得洛陽,又擊退了前來進攻的樂安王慕容臧。”
“不久後苻堅派王猛帶領鎮南將軍楊安等十名將領及六萬士兵討伐前燕,同時親自為王猛送行並為其提供後勤補給。”
“七月王猛攻打壺關,此時前燕朝堂上卻仍相互掣肘無法集中力量抵抗前秦軍。”
“不久王猛攻下壺關後又幫助楊安攻下晉陽,沿途城池紛紛歸降。”
“前燕軍統帥慕容評此時因畏懼王猛而不敢與其交戰,開始與王猛對峙以迫使其退兵。”
“慕容評為人貪婪,與王猛對峙時仍借機倒賣物質發戰爭財,前燕士兵都因此心懷不滿、喪失鬥誌。”
“王猛聽說後更加確定此戰必勝,還派兵燒毀了前燕軍的補給裝備。”
“前燕皇帝慕容暐也寫信責備慕容評並催促他出戰,慕容評隻得與王猛交戰。”
“交戰前王猛在軍前慷慨激昂地鼓舞了士氣,最終前秦取得大勝,殺敵五萬多人,慕容評隻身逃走。”
“後來王猛率軍包圍前燕國都鄴城,一路上軍紀嚴明,不騷擾百姓,原先盜賊橫行的鄴城也因王猛的到來而安定下來。”
“隨後前燕散騎侍郎餘蔚趁夜打開鄴城城門,前秦軍順利占領鄴城。”
“慕容暐不久後也被捉住,前燕各地紛紛投降,至此前燕滅亡。”
“隨後王猛又被任命留在冀州守衛,並被苻堅授予見機行事的權力來選拔治理當地的官員。”
“王猛上書推辭,苻堅拒絕了,命其按以前一樣行事。”
“不久後王猛又被召迴朝中並被加封都督中外諸軍事等職,爵位也升至清河郡侯。”
“王猛反複上書推辭,苻堅也專程下詔將其駁迴。”
“最終王猛接受冊封,此後前秦國內所有事務無論大小都交給王猛處理。”
“王猛治理國家時剛正賢明,清廉嚴肅。在治理前秦的數年間。”
“他在朝中罷免屍位素餐者,提拔重用有才而不得誌的人。”
“同時在各地勸勉農耕桑蠶、訓練軍隊,任用官員時都給他們分配符合各自才能的官職。”
“刑罰也都依據實際的罪惡來定,使得前秦各地經濟恢複、社會安定。”
“建元七年,王猛寫信勸說前涼皇帝張天錫認清局勢臣服前秦。”
“張天錫見信後主動向前秦請罪,成為前秦的藩屬。”
“自此經過王猛的治理後前秦國富兵強,戰無不勝,在形式上統一了長江以北的中國。”
“建元十一年六月,王猛臥病不起,苻堅親自去祭祀來為王猛祈禱,後來苻堅又派人祭祀各地神明並赦免了境內死刑以下的罪犯。”
“而王猛病重時仍上書談論朝政,提出許多有益的意見並勸告苻堅不要為其一人的性命來耗費民力。”
“彌留之時,苻堅前去看望,王猛臨終前囑托苻堅不要急於去吞並江南的東晉。”
“而要鏟除鮮卑、羌人的威脅,說完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一歲。”
“苻堅十分悲痛,在王猛入殮時三次去吊喪,並賞賜許多物品,並將其按西漢重臣霍光的儀式下葬,諡號為武公。”
李清照:王猛製定的戰略是先北後南,先掃平北方割據勢力,再行南征。
王猛以前燕毀約不肯割地為由,統兵三萬占領重鎮洛陽。
王猛再伐前燕。取南路一舉攻下壺關,所過州郡不戰而降。
北路楊安攻晉陽,圍城兩月未下。王猛馳援,觀察敵情後。
令兵士挖地道,潛入城中,打開城門,秦軍一擁而入,攻下晉陽。
前燕朝野震動,人心浮動。
當年十月,王猛統兵南下,與前燕太傅慕容評在鄴城對峙。
慕容評欲堅壁清野,拖垮秦軍。王猛遂派五千騎兵奇襲了燕軍糧倉。
雙方都陷入糧草不繼的局麵,不得不迅速開戰。
決戰那之前,王猛進行了戰前動員。
全軍振奮,士氣百倍。戰至中午,燕軍全線崩潰。
王猛率軍乘勝追擊,愈戰愈勇。慕容評單騎逃迴鄴城。
王猛高歌猛進,包圍了鄴城,申明軍紀,與百姓秋毫無犯,盡得民心。
同年十一月,苻堅禦駕親征,率十萬精兵助陣,前燕君臣見解圍無望,舉國投降。
王猛鎮守鄴城,任賢選能,穩定人心,發展生產,形勢迅速穩定下來。
滅亡勁敵前燕,前秦基本統一了北方。
王猛病重,苻堅憂心忡忡,親自祈禱。
王猛的遺言,僅僅數言,卻都關係到前秦的興衰存亡,可謂把形勢看的極透。
淝水之戰後,符堅經常痛悔忽略王猛的遺言,但悔之晚矣,終成千古之恨。
王猛是曆史上偉大政治家的典範,得到了君王的絕對信任,得以一展長才,助明主成就霸業,和商鞅不同的是,他最終得以善終。
王猛在苻堅剛剛登基時雖然沒立下功勞,卻受到苻堅的重用。
這引起了氐族人姑臧侯樊世的不滿,他當眾侮辱王猛是不去耕種卻坐享其成的小人。
王猛聽後反而說不僅要讓樊世這些人耕種,還要讓他為自己做飯,二人因此產生矛盾。
後來王猛又和樊世在苻堅麵前產生爭執,苻堅見狀發怒,將身為功臣的樊世處死,以顯示王猛的地位。
此後氐族人說王猛壞話時苻堅也沒有聽從,還將一些人處以鞭刑,此後公卿以下便無人敢反對王猛。
少年時,身為布衣平民的王猛身材魁梧英俊,喜好讀兵書。
為人豪邁不計較小事,交遊時遇到不誌同道合的人也一概不同其交往。
曾經到鄴城遊曆,當時的人不能理解王猛,隻有後趙大臣徐統發現他有奇才,征召他入朝做官。
但王猛逃走不應召,前往華山北邊隱居了。
“東晉永和十年,東晉征西將軍桓溫率軍北伐攻入關中。”
“王猛便穿粗布衣前去拜見,與其談論天下大事。”
“桓溫發覺了王猛的才能,而王猛也準確分析了關中百姓不願前來迎接桓溫的原因。”
“與王猛交談過後,桓溫稱讚王猛的才能江東無人能比,之後王猛被暫時任命為軍謀祭酒。”
“後來桓溫作戰失利將要退兵,臨行前王猛收到桓溫贈與的車馬,被任命為高官都護,並被邀請迴到晉朝。”
“王猛便迴到華山請教老師,老師不讚成王猛前往東晉,並告訴他將來自然有施展抱負的機會。”
“於是王猛謝絕桓溫,留在了北方。”
“當時前秦皇帝苻生暴虐無道,民眾十分怨恨,前秦宗室苻堅也計劃除掉苻生。”
“此時苻堅聽說了王猛的名聲,派尚書呂婆樓將其請來。”
“二人一見如故,對天下大事的看法也很一致,從此王猛開始輔佐苻堅。”
“前秦壽光三年,苻堅殺死苻生並在之後自立為大秦天王。”
“隨後王猛被任命為中書侍郎並能掌握機要事務,後因始平治安混亂、豪強橫行而調任始平令。”
“王猛到任後,對百姓申明善惡、嚴刑峻法,同時遏製地方豪強,將一名官員鞭笞至死並因此獲罪。”
“苻堅便親自審問王猛,王猛向苻堅表示治理混亂的世道便需要嚴明的法律,而對於殘暴的人應當全部鏟除以肅清地方。”
“苻堅聽後十分讚同,將王猛比作名相管仲、子產,並赦免了他。”
“隨後王猛屢獲升遷,備受苻堅寵愛,一年之中升官五次,擔任尚書左仆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等職。”
“朝中宗親、大臣有人詆毀王猛時,苻堅也都將詆毀的人貶職或處死,自此王猛權傾朝野內外。”
“此後王猛又被授與司徒、錄尚書事等職,但王猛很謙虛,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不接受任命。”
“建元二年,王猛與前將軍楊安、揚武將軍姚萇率軍進攻東晉荊州南鄉郡,俘虜了一萬多戶民眾返迴。”
“同年先前羌族人斂岐背叛前秦向已經歸降前秦的隴西人李儼稱臣,李儼便也反叛了前秦。”
“到了建元三年二月,王猛與隴西太守薑衡、南安太守邵羌、揚武將軍姚萇等討伐斂岐,最終攻克了略陽,迫使斂岐逃走。”
“四月李儼受到前涼皇帝張天錫的大舉進攻而被迫向前秦請求支援,王猛率軍前去救援,在枹罕大勝前涼軍。”
“之後與張天錫議和,將李儼帶迴,前秦西部邊境得以安定。”
“建元三年底,晉公苻柳、趙公苻雙等五名前秦宗室一起發起反叛。”
“王猛於建元四年正月受苻堅命令率軍前去征討占據蒲阪的苻柳。”
“起初王猛固守不戰,苻柳便隻留長子苻良守城,自己親率部隊前去進攻長安。”
“王猛便派部將鄧羌趁夜突襲了苻柳的部隊,並派兵在其撤退路徑上發動進攻,苻柳隻得率領殘兵逃迴城中。”
“九月,王猛攻破蒲阪並斬殺苻柳,不久後王猛又攻下陝城徹底平定了叛亂。”
“自此前秦西方的敵人前涼不敢再進攻前秦,內部叛亂也被剿清,為前秦擊敗東方的前燕創造了外部條件。”
“建元五年四月,東晉大司馬桓溫第三次北伐,前去進攻前燕。”
“前燕被迫向前秦求援,前秦朝臣們大多反對救援前燕。”
“但王猛看出前燕無力抵擋桓溫軍隊,如果桓溫獲勝將對前秦不利。”
“於是勸說苻堅派兵救援前燕,待桓溫退兵後再趁勢攻擊士卒疲憊的前燕,苻堅采納了王猛的意見。”
“隨後前燕吳王慕容垂在前秦援軍到達前便擊敗桓溫,前秦便轉而與前燕締結友好關係。”
蘇軾:王猛家是一貧如洗,為了養家,王猛從小便以販賣畚箕為業。
雖然生活貧苦,王猛依然手不釋卷,刻苦學習,尤好軍事,這應該是能成就大事之人的共同點。
後趙暴君石虎終於死了,子孫相互殘殺,一年中皇帝換了三個。
北方各地豪族紛紛割據自立,重新陷入群雄爭霸的局麵。
東晉權臣桓溫北伐,擊敗前秦皇帝苻健,駐軍灞上,關中父老簞食漿壺,犒勞晉軍。
王猛聽到這個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徑投桓溫大營求見。
桓溫請王猛談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在眾目睽睽之下,一麵捫虱,一麵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
就是桓溫並非真正想北伐,收複失地。
而是想保存實力,留敵自重。
所以長安城近在咫尺,桓溫始終躊躇不前。
王猛暗帶機關的話,直戳桓溫心中的小心思。
桓溫沉默良久,無言以對。
撤軍時,桓溫力邀王猛一同南下,以高官厚祿許之,但被王猛拒絕。
王猛心想東晉朝廷士族盤踞,講求門第,自己很難出頭;
而追隨桓溫則等於助其篡晉,勢必玷汙清名。
故繼續隱居讀書,等待明主。
前秦宗室苻堅想謀奪帝位,需要一位富於機謀的謀臣。
呂婆樓向他推薦了王猛,兩人一見如故,談及興廢大事,句句投機,苻堅覺得自己得到了臥龍。
苻堅發動政變,勒殺堂兄符生,降帝號為大秦天王,封王猛為中書侍郎,參與軍國大事。
當時朝廷內外有一批皇親國戚,仗恃與皇室同族或有功,胡作非為。
強太後弟弟強德,搶男霸女,為非作歹。
王猛立即收捕,先斬後奏。
苻堅的赦書還未到達,強德已身首異處了。隨後王猛又將橫行不法的權貴二十多人斬殺。
百官震恐,無不收斂。
王猛還力求唯才是舉,任用了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
改革措施帶來了一派新氣象,當時秦境安定清平,家給人足。
王猛處事果決,講求效率。
河北人麻思請假迴故裏葬母,王猛批準了,待到麻思剛出潼關,發現沿途官府均已接到通知。
經過一係列富國強兵的革新措施,前秦國力逐漸強大。
當時前秦四麵受敵,北有鮮卑,西有前涼以及吐穀渾,東有前燕,南有東晉。
“此時王猛從出使前秦的前燕散騎侍郎郝晷處獲得了前燕許多情報,郝晷也暗中歸附了王猛。”
“不久後慕容垂受到前燕太傅慕容評的排擠而投奔前秦,前燕實力更為虛弱,王猛便積極謀劃攻取前燕的事宜。”
“建元六年,王猛先勸降了前燕武威王慕容築,順利取得洛陽,又擊退了前來進攻的樂安王慕容臧。”
“不久後苻堅派王猛帶領鎮南將軍楊安等十名將領及六萬士兵討伐前燕,同時親自為王猛送行並為其提供後勤補給。”
“七月王猛攻打壺關,此時前燕朝堂上卻仍相互掣肘無法集中力量抵抗前秦軍。”
“不久王猛攻下壺關後又幫助楊安攻下晉陽,沿途城池紛紛歸降。”
“前燕軍統帥慕容評此時因畏懼王猛而不敢與其交戰,開始與王猛對峙以迫使其退兵。”
“慕容評為人貪婪,與王猛對峙時仍借機倒賣物質發戰爭財,前燕士兵都因此心懷不滿、喪失鬥誌。”
“王猛聽說後更加確定此戰必勝,還派兵燒毀了前燕軍的補給裝備。”
“前燕皇帝慕容暐也寫信責備慕容評並催促他出戰,慕容評隻得與王猛交戰。”
“交戰前王猛在軍前慷慨激昂地鼓舞了士氣,最終前秦取得大勝,殺敵五萬多人,慕容評隻身逃走。”
“後來王猛率軍包圍前燕國都鄴城,一路上軍紀嚴明,不騷擾百姓,原先盜賊橫行的鄴城也因王猛的到來而安定下來。”
“隨後前燕散騎侍郎餘蔚趁夜打開鄴城城門,前秦軍順利占領鄴城。”
“慕容暐不久後也被捉住,前燕各地紛紛投降,至此前燕滅亡。”
“隨後王猛又被任命留在冀州守衛,並被苻堅授予見機行事的權力來選拔治理當地的官員。”
“王猛上書推辭,苻堅拒絕了,命其按以前一樣行事。”
“不久後王猛又被召迴朝中並被加封都督中外諸軍事等職,爵位也升至清河郡侯。”
“王猛反複上書推辭,苻堅也專程下詔將其駁迴。”
“最終王猛接受冊封,此後前秦國內所有事務無論大小都交給王猛處理。”
“王猛治理國家時剛正賢明,清廉嚴肅。在治理前秦的數年間。”
“他在朝中罷免屍位素餐者,提拔重用有才而不得誌的人。”
“同時在各地勸勉農耕桑蠶、訓練軍隊,任用官員時都給他們分配符合各自才能的官職。”
“刑罰也都依據實際的罪惡來定,使得前秦各地經濟恢複、社會安定。”
“建元七年,王猛寫信勸說前涼皇帝張天錫認清局勢臣服前秦。”
“張天錫見信後主動向前秦請罪,成為前秦的藩屬。”
“自此經過王猛的治理後前秦國富兵強,戰無不勝,在形式上統一了長江以北的中國。”
“建元十一年六月,王猛臥病不起,苻堅親自去祭祀來為王猛祈禱,後來苻堅又派人祭祀各地神明並赦免了境內死刑以下的罪犯。”
“而王猛病重時仍上書談論朝政,提出許多有益的意見並勸告苻堅不要為其一人的性命來耗費民力。”
“彌留之時,苻堅前去看望,王猛臨終前囑托苻堅不要急於去吞並江南的東晉。”
“而要鏟除鮮卑、羌人的威脅,說完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一歲。”
“苻堅十分悲痛,在王猛入殮時三次去吊喪,並賞賜許多物品,並將其按西漢重臣霍光的儀式下葬,諡號為武公。”
李清照:王猛製定的戰略是先北後南,先掃平北方割據勢力,再行南征。
王猛以前燕毀約不肯割地為由,統兵三萬占領重鎮洛陽。
王猛再伐前燕。取南路一舉攻下壺關,所過州郡不戰而降。
北路楊安攻晉陽,圍城兩月未下。王猛馳援,觀察敵情後。
令兵士挖地道,潛入城中,打開城門,秦軍一擁而入,攻下晉陽。
前燕朝野震動,人心浮動。
當年十月,王猛統兵南下,與前燕太傅慕容評在鄴城對峙。
慕容評欲堅壁清野,拖垮秦軍。王猛遂派五千騎兵奇襲了燕軍糧倉。
雙方都陷入糧草不繼的局麵,不得不迅速開戰。
決戰那之前,王猛進行了戰前動員。
全軍振奮,士氣百倍。戰至中午,燕軍全線崩潰。
王猛率軍乘勝追擊,愈戰愈勇。慕容評單騎逃迴鄴城。
王猛高歌猛進,包圍了鄴城,申明軍紀,與百姓秋毫無犯,盡得民心。
同年十一月,苻堅禦駕親征,率十萬精兵助陣,前燕君臣見解圍無望,舉國投降。
王猛鎮守鄴城,任賢選能,穩定人心,發展生產,形勢迅速穩定下來。
滅亡勁敵前燕,前秦基本統一了北方。
王猛病重,苻堅憂心忡忡,親自祈禱。
王猛的遺言,僅僅數言,卻都關係到前秦的興衰存亡,可謂把形勢看的極透。
淝水之戰後,符堅經常痛悔忽略王猛的遺言,但悔之晚矣,終成千古之恨。
王猛是曆史上偉大政治家的典範,得到了君王的絕對信任,得以一展長才,助明主成就霸業,和商鞅不同的是,他最終得以善終。
王猛在苻堅剛剛登基時雖然沒立下功勞,卻受到苻堅的重用。
這引起了氐族人姑臧侯樊世的不滿,他當眾侮辱王猛是不去耕種卻坐享其成的小人。
王猛聽後反而說不僅要讓樊世這些人耕種,還要讓他為自己做飯,二人因此產生矛盾。
後來王猛又和樊世在苻堅麵前產生爭執,苻堅見狀發怒,將身為功臣的樊世處死,以顯示王猛的地位。
此後氐族人說王猛壞話時苻堅也沒有聽從,還將一些人處以鞭刑,此後公卿以下便無人敢反對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