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充國於建元四年出生在隴西上邽,早年間擔任騎士,後作為擅長騎射的六郡良家子被任命為羽林衛士。


    元狩四年,漢武帝取得第三次征討匈奴的勝利。


    漢廷大舉移民,趙充國也因此舉家搬遷到金城郡的令居縣。


    天漢二年,趙充國以假司馬之職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


    後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漢軍斷糧數日,死傷頗多。


    後趙充國與一百多名壯士突圍陷陣,李廣利帶領士卒緊隨其後,這才得以脫險。


    此役中,趙充國全身負傷二十餘處,李廣利把此事上奏給武帝。


    武帝下令召趙充國進宮,並詢問趙充國的傷情,不久後,趙充國拜為中郎。後遷任車騎將軍長史。


    “漢昭帝時期,武都郡氐人造反,趙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之職帶兵攻打並平定叛亂。”


    “因平定有功升為中郎將,不久後,率兵駐守上穀郡,迴來後又被任為水衡都尉。””


    “隨後又被派去攻打匈奴,並在攻打匈奴的途中成功俘獲匈奴的西祁王。”


    “後因功被提升為後將軍,同時兼任水衡都尉。””


    “趙充國任水衡都尉期間,因北方匈奴和烏桓寇邊侵擾,所以時常被朝廷召去參予軍事決策。”


    “元鳳三年),匈奴因烏桓首先走到單於墓塚。””


    “引起匈奴怨恨,匈奴隨後決定以兩萬兵力向烏桓發動進攻。”


    “大將軍霍光認為此時是襲擊匈奴的絕好機會,但卻沒有確切的決定,遂征求趙充國的意見。””


    “趙充國直言蠻夷互相攻打對漢朝有益,如果發兵阻擊,隻會招惹麻煩。”


    “隨後霍光又詢問中郎將範明友的意見,範明友則提出可以出擊。””


    “於是霍光任命範明友為度遼將軍,率二萬騎兵兵發遼東。”


    “匈奴聞訊隨之罷兵,範明友轉而進擊烏桓,斬獲頗豐,但同時漢朝受到了匈奴和烏桓雙方的怨恨。””


    “元平元年,趙充國參與西漢權臣霍光等人的廢帝行動。”


    “並成功廢黜了昌邑王劉賀,並擁立戾太子劉據之孫劉詢為帝,即漢宣帝。””


    “宣帝登基後,趙充國被冊封為營平侯。”


    “本始二年宣帝任命趙充國為蒲類將軍,領兵三萬餘騎,從酒泉郡發兵匈奴。””


    “趙充國本預計與其他兵馬合擊匈奴於蒲類澤,匈奴提前得知漢軍將至,便立即撤出了蒲類澤,但趙充國因及時趕到還是有所斬獲。””


    “此後,趙充國見匈奴遠遁,為避免無謂勞師,趙充國便決定提前撤軍。”


    “戰後,趙充國因過早撤軍而遭到責備,但不久後還是升任為後將軍,並兼任少府等職。””


    “元康二年,匈奴派兵襲擊西漢在車師的屯田卒。”


    “宣帝聽聞後,與趙充國等商議,並準備發兵反擊。””


    “隨後在丞相魏相的勸說下,才沒有發兵。””


    “不久,當匈奴大舉十多萬騎兵向邊境開來。””


    “降漢的匈奴人題除渠堂泄露了匈奴的計劃,漢廷遂派趙充國統領四萬騎兵駐守邊境的五原、朔方等九郡。”


    “匈奴單於見漢軍準備齊全,自知攻打無望,便領兵退去了。””


    “宣帝時,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奉命出巡羌人各部。先零羌酋長希望在特定時節渡河到湟水北岸放養牲畜。”


    “義渠安國報告給宣帝,卻被趙充國彈劾奉使不敬。””


    “此後,羌人侵入內地,縣官無法阻擋。””


    “元康三年先零與二百多位羌人酋長解除怨仇,在交換人質後訂立盟誓。”


    “羌人的結盟使得漢庭朝野震驚,漢宣帝急召趙充國入宮問計。””


    “趙充國認為羌人之所以容易被控製,是因為各部都有自己的首領,經常互相攻擊,不能統一。”


    李世民:而且十多年前,西羌人叛亂時,也是都先解除仇怨,再立定盟約同大漢抗衡。


    隨後趙充國在分析完羌人的具體情況後,提出需注意潛在危機,防止事態擴散。


    幾個月後,西羌向匈奴借兵並發兵敦煌等地,趙充國再次提出。


    狼何等小部落勢必不可能單獨作出這樣的計劃,並懷疑匈奴使者已經到達羌人部落中,先零、罕開等部族才解除仇怨訂立盟約。


    等到時機成熟,則必定爆發變亂。


    趙充國提議撤換守軍義渠安國。


    同時提議派遣西漢名臣辛武賢出使西羌來分化西羌內部,並趕築防禦設施,以做應戰準備。


    但未被漢宣帝采納,後義渠安國重新出使西羌,抵達後便以逆而不順之罪誅殺三十多位羌人首領。


    並讓士兵斬殺一千多名羌人,這直接導致漢羌關係惡化。


    神爵元年西羌進犯西漢,並殺死地方長吏,守軍義渠安國出兵平叛,未果,大敗。


    漢宣帝急召趙充國詢問誰能堪當大將,趙充國毛遂自薦。


    因趙充國年事已高,漢宣帝放心不下。


    於是詢問需要多少人馬才能攻克,趙充國提出百聞不如一見,同年四月,趙充國率兵西征。


    一方麵,趙充國率輕騎先行抵達黃河岸邊,勘察前沿地形,當人馬到達後,就已做好渡河準備。


    但恐被羌人截擊,並分派隊伍搶先渡河,渡河後再安營置陣。


    到了天亮之時,趙充國軍已安置完畢,於是大股部隊以此渡河。


    當時有小股羌人騎兵襲擊,趙充國提出,部隊剛渡河還需休整。


    這些騎兵隻需消滅即可,為防止是誘兵之計謀,不可追擊。


    並提出警戒與休整相結合的方法,采取固守策略,麵對小股西羌軍不為所動。


    西羌軍多次攻敵未果,軍心逐漸渙散,內亂漸起。


    隨後,西羌首領轉向襲擊漢軍糧道,趙充國之子趙卬便由陸路運糧更改為水路運糧。


    同時趙充國采用穩紮穩打的戰術逐漸推進,待趙充國攻入湟中後,采取攻心為主,用兵為輔的策略。


    如,趙充國告訴西羌各族首領,漢軍前來隻誅殺有罪之人,而不殺無罪之人。


    如果有罪之人幫助抓捕犯罪之人,不僅可以得到賞錢還能和家人團聚。


    另一方麵,宣帝已征調六萬軍隊準備兵發西羌,而辛武賢上奏提出以逸待勞策略。


    先擄掠西羌人部份部族的家人,等到秋冬之後,西羌自會瓦解。


    隨後,宣帝把這封奏疏交給趙充國,讓他與了解羌人情況的校尉及士兵進行討論。


    趙充國與長史董通年上書進諫,認為匈奴將與羌族聯合進軍侵擾。


    到時西域與漢朝的交通要道則會被阻斷,所以邊境地方的兵力勢必需要調集起來。


    同時,趙充國提出,部分部族隻是被脅迫起兵的。


    而建議漢宣王嚴懲主謀者,寬恕脅從者的建議,提出以安撫為主,用兵為輔的分化方針。


    宣帝將他的上書發給群臣議論,群臣不接受趙充國的提議。


    於是宣帝任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辛武賢為破羌將軍,發璽書嘉納其策。


    同時發書給趙充國,指責他遲遲不肯用兵,並告訴他朝廷已按辛武賢之策行動,命令他帶兵擾亂敵軍。


    “神爵元年六月二十八日,趙充國再次上疏陳述戰略部署的得失利害,希望漢宣帝能夠收迴成命。”


    “漢宣帝接到奏書後自覺理虧,便收迴了成命。”


    “同年七月,趙充國則趁西羌疏於戒備之際發起襲擊,讓羌軍防守不及。”


    “羌人大為驚恐,紛紛棄輜重糧草而逃。”


    “而後趙充國又命令軍隊慢行驅趕羌人避免其反擊,西羌軍大敗。”


    “戰後,趙充國立即將大軍開至羌遊牧地區,采用分化製度。”


    “分化出西羌內部分願意歸降的部族,並承諾給予他們獎勵。””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同時,趙充國下令不得燒毀住所、損害農牧。””


    “不久後,西羌軍被分化,西羌殘部逐漸退守到青海路以西之外。””


    “而罕部的羌人聽聞趙充國的事跡後派來首領表示原意歸還土地。”


    “趙充國將此事匯報給漢宣帝後與諸將商量此事,但手下將士多說不可放此人歸去。””


    “但是趙充國還是將罕部首領歸還,並表示以求自安,不是為國家忠心策劃。”


    “不久後,漢朝給予迴複,命令罕部首領將功贖罪,罕部率軍而降。”


    “湟中捷報傳入京師之後,恰逢趙充國腸胃和腿部染疾。””


    “漢宣帝便給趙充國下了一道召令要求他專心養病,並命令辛武賢作為破羌將軍掃平剩餘羌軍。”


    “但是趙充國還是給漢宣帝上書,提出政治分化已有成效。”


    “不需要再耗費兵力和資源來進行殺伐,多采取安撫為主即可,並在奏書中提出了屯田策。””


    “當時,羌族投降者多達數萬,趙充國意料到其必定自行瓦解。”


    “便意圖讓騎兵解散,讓士兵屯田,等待敵人自行瓦解。”


    “但奏書還未呈上,趙充國就收到了命令其進兵的璽書。”


    “其子趙卬聽聞後大為驚懼,並派人勸告趙充國,即使戰敗也可保全將軍之位。”


    “但是不符合皇帝的心意,那可能就無法保全性命了,那也就無法保證國家安定了。”


    “趙充國卻提出,如果早早聽從自己之言,便不會有嚴重的羌患爆發。”


    “並且相信聖明的君主是值得他進忠直言的,於是趙充國在奏上提出了屯田策。”


    “趙充國在奏書中指出,軍隊是為宣揚皇帝恩德、也是除去禍患的工具。”


    “對外使用軍隊得當,那麽國內就會有祥瑞產生,必須慎重對待。”


    “湟中地區尚有大量未被開墾的羌人故田和公田,開展罷騎屯田能夠節省開支並積攢實力。”


    “如此一來,羌人將不攻自潰。”


    “並指出屯田有十二個好處,提出過早出兵則會失去這些好處。”


    “但是趙充國的主張被群臣責難,不久,在趙充國他的堅持下,朝臣們逐漸改變了觀點。”


    “宣帝也下令詢問如何應對羌人的進攻,趙充國迴答,部分羌人內部已經開始出現叛亂,到明年即可被消滅。”


    “其次,提出邊境雖長,軍士數量也不足,但屯田軍能夠登高望遠來加強彼此聯係。”


    “從而達到以逸待勞之法,羌人見漢軍有備,不久便會自行瓦解。”


    “雖然羌人的小規模搶掠不能完全禁止,但對比大規模用兵也是值得的。”


    “而且漢朝還需抵禦匈奴等人的進攻,也不能長時供給西北邊境。”


    “最後,提出朝廷先前已遣使者安撫羌族各部,羌族各部應該不會再生異心。”


    李隆基:於是,趙充國三次上奏屯田計劃,提出屯田既能內部省去浪費,又能外部備戰守禦。


    他還指出湟中的地形對漢軍有利,而羌人則處於風寒之地,最多支持到明年春天,屆時羌人必將全軍覆滅。


    最終,宣帝批準了趙充國的屯田計劃。


    趙充國采取罷騎令萬名步兵屯田,不再進行軍事行動。


    羌人見漢軍采取了長期穩定的戰略,紛紛前來投降。


    次年五月,趙充國歸京,友人浩星賜勸他說。


    應該把軍功分給破羌和強弩兩位將軍,以求你能明哲保身,趙充國卻告訴浩星賜。


    他不能因為一時的官職就欺瞞君主,如果給君主留下了輕鬆就能取勝的印象的後果則是遺患無窮的,並把實情告訴了漢宣帝。


    最終漢宣帝也認同了趙充國的看法,於是免去辛武賢破羌將軍的官職,仍命其迴任酒泉太守。


    趙充國則複任後將軍、衛尉,此舉也因此招惹了辛武賢的怨恨。


    秋日,西羌之亂徹底平定,西漢設立金城屬國,專門安置歸順的羌人。


    並設護羌校尉等職來安撫羌人,宣帝下詔命朝臣推舉堪任護羌校尉的人選。


    當時趙充國患病,四府共同推薦辛武賢的小弟辛湯。


    趙充國聞訊立即向漢宣帝上奏提出,辛湯酗酒,不能讓他主管蠻夷事務。


    不如用辛湯的兄長辛臨眾,當時辛湯已接受了護羌校尉的任命。


    宣帝接到趙充國的建議後,又降詔改用辛臨眾。


    後來辛臨眾因病卸任,五府再度推薦辛湯接替供職。


    結果辛湯屢次在醉酒後觸犯羌人,再次激起了羌人叛亂。


    辛武賢與趙卬閑聊時,趙卬告訴他張安世曾招惹皇帝不滿。


    但趙卬家將軍認為張安世曾多年忠誠謹慎,應該被寬恕。


    後來,辛武賢因被免去將軍職位而懷恨在心,舉報趙卬泄露宮中秘密。


    宣帝以趙卬違反禁令進入趙充國幕府司馬處屯兵為由,將其交給法官審訊,趙卬最終自殺。


    趙卬死後,趙充國請求退出朝政,宣帝允準,並賜於他安車、駟馬及黃金六十斤,返迴家中養老。


    不過在討論四夷問題時,宣帝仍時常征詢趙充國的意見。


    甘露二年,趙充國去世,終年八十六歲,獲賜諡號為壯。


    甘露三年,匈奴唿韓邪單於來朝,宣帝提出以戎狄賓服,思股肱之美。


    於是在未央宮麒麟閣圖畫皆有功德,知名當世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等十一位功臣,趙充國位列第四。


    漢成帝時,西羌動亂,成帝追思趙充國的功勳,命黃門侍郎揚雄在趙充國畫像旁作頌稱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