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攻城略地曹參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曹參做了大漢三年的相國,去世之後,百姓歌頌曹參的事跡。
蕭何為法,顜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
曹參的聰明之處正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清靜無為,讓經曆了秦末戰亂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因此在政事上無所事事反而成為大功臣,蕭規曹隨的故事也千古傳誦。
“曹參是泗水郡沛縣人,秦朝時期作為沛縣地獄掾。”
“在縣裏有一定威望與地位,他與主吏蕭何都和任亭長的劉邦關係良好。”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於是許多地方的人民都殺掉當地長官響應起義。”
“沛縣縣令想主動帶領沛縣人來響應陳勝以免被縣裏人殺掉。”
“曹參、蕭何趁機勸縣令把先前因押送犯人不力而流亡在外的劉邦等人召集迴來。”
“讓他們幫助脅迫百姓聽從縣令的指揮,於是縣令命人去召迴劉邦。”
“可隨後縣令反悔,不讓劉邦進城,並且想殺掉出主意的蕭何、曹參,於是二人翻出城牆投靠劉邦。”
“之後劉邦號召城內人民反抗,於是城裏的人便殺掉了縣令,迎接劉邦進城。”
“在推舉起義軍首領時,曹參、蕭何擔心自己做首領後起義失敗被誅殺全族。”
“便推舉劉邦為首領,並為其招募沛縣子弟,共得到兩三千人。”
“劉邦起兵之後,曹參便以中涓的身份跟隨其起兵反秦,率軍先向沛縣以北進攻。”
“攻下了多座城池,並將反叛到魏王的城池收複,於是劉邦賜給他七大夫的爵位。”
“後來曹參又向西在碭縣附近打敗秦將司馬仁的軍隊,奪取了碭郡的部份地區。”
“之後曹參繼續在碭郡作戰,進攻秦將章邯的軍隊。”
“漢軍在北邊攻打爰戚和亢父時,曹參又率先登上城池,劉邦加封其為五大夫。”
“後來曹參率軍向北進攻章邯的軍隊,一路追擊到臨濟,又率軍向南擊敗秦將李由的軍隊,斬殺了李由並俘虜了秦朝的一名軍侯。”
“秦二世三年,楚懷王任命劉邦為碭郡長,命他去攻擊碭郡郡尉的軍隊。”
“這時曹參的爵位被升為執帛,封號為建成君,後來又升為戚公。”
“隨後曹參跟隨劉邦攻打碭郡郡尉的軍隊,又在東郡打敗敵軍,追擊到開封,將秦將趙賁圍困在城中。”
“隨後曹參率軍向西進攻秦將楊熊,將其擊敗,同時俘虜秦國司馬和禦史各一人,其爵位因此被提升為執珪。”
“劉邦沿著黃河向西進攻時,曹參也跟隨著劉邦,封鎖了黃河渡口後迴軍擊敗趙賁。”
“之後曹參又隨劉邦向南招降了南陽郡守,平定了南陽郡。”
“隨後曹參隨漢軍向西攻破武關,進而又攻下了鹹陽以東的多座城市,打敗秦軍,為滅亡秦朝做出了巨大貢獻。”
“隨後漢軍進入鹹陽,秦朝滅亡。”
“曹參在反秦運動中攻城略地、平定叛亂,立下許多戰功。”
“使劉邦能夠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為滅亡秦朝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久後項羽進入鹹陽,封劉邦為漢王。”
“這時曹參被劉邦封為建成侯,隨劉邦進入漢中,後被升遷為將軍。”
“漢高祖元年八月,曹參跟隨劉邦攻打三秦的軍隊。”
“其間守衛景陵二十多天,擊敗了三秦將領章平的軍隊,於是劉邦將寧秦作為封邑賞賜給他。”
“而在漢軍從漢中向東多次打敗敵軍、包圍雍王章邯、攻入鹹陽的戰役中,曹參也跟隨著劉邦。”
“之後曹參作為將軍圍攻在廢丘的章邯,又作為中尉跟隨劉邦從臨晉關出兵向東。”
“後來王武、程處、柱天侯先後在各自領地反叛劉邦時,他領軍將其全部擊敗。”
“隨後曹參又在昆陽進攻羽嬰,接著又一路攻打到滎陽。”
“漢高祖二年,劉邦任命曹參為代理左丞相,進入關中屯駐軍隊。”
“過了一個多月,滎陽戰事吃緊,魏王魏豹反叛,曹參便跟隨大將軍韓信討伐魏豹。”
“最終,曹參隨韓信活捉了魏豹,不久奪取了平陽,全部平定魏國的土地,共得到五十二座城邑。”
“於是劉邦把平陽賜給曹參作食邑,接著曹參跟隨韓信進攻趙國。”
“韓信與常山王張耳在井陘關攻打安成君陳餘時,曹參受命迴軍把趙國的別將戚將軍圍困在鄔縣城中。”
“戚將軍出城逃跑,曹參追擊並斬殺了他,之後曹參率兵到敖倉劉邦的營地。”
杜甫:曹參可以說是一個全才,戰爭年代,他可以作為將軍帶兵打仗攻城拔寨。
天下太平的時候,他又可以作為丞相治理國家。
不過有一點很奇怪,就是曹參雖然打仗無數,可好像從來沒有過什麽標誌性戰役;
雖然他能治理好國家,又好像沒有什麽獨特的政治舉措。
雖然曹參不是一個特點明確突出的人,可他一輩子都在做正確事情的人。
在劉邦還是一個無賴亭長的時候,曹參就是縣裏的小官吏,他和劉邦關係處的非常好。
所以等劉邦起義之後,他也就追隨了劉邦。
之後劉邦從小頭目當上了漢王,又從漢王當上了皇帝。
曹參都一直跟隨在他左右,立下了無數戰功。
曹參一共打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
俘虜了兩個諸侯王,諸侯國丞相三人,將軍六人,郡守、司馬、軍侯、禦史各一人。
就是因為這些功勞,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把曹參封為平陽侯,賞食邑平陽一萬零六百三十戶,這僅次於蕭何。
從一個縣衙小吏,到開國功臣的前幾名,曹參的這一步走對了。
後來劉邦把自己的長子劉肥封到了齊國,那齊國是漢朝第一大諸侯國,下屬有七十座城市。
為了謹慎起見,就讓曹參去齊國做了丞相,輔佐劉肥治理齊國。
曹參深知自己責任重大,可以前總是帶兵打仗,沒有什麽治國經驗。
他就想集思廣益,選擇一套合理的治國方針。
曹參從齊國召集了好多能人開會,到場的有白胡子老頭,也有年輕的書生,足足有好幾百人。
可讓曹參為難的是,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念,讓他不知道該選擇什麽好。
後來聽說膠西有一個蓋公,他精通黃老之學,因為人家本事實在太高,所以沒有去參加會議。
曹參就派人帶著重禮請來了蓋公,蓋公告訴曹參。
現在天下的情況,國家就應該盡量少給百姓限製,讓他們自由發展,這樣天下就太平了。
除了理念,蓋公還給曹參講了很多實際的例子。
從那以後,曹參就在齊國實行了無為而治的政策。
所以在他當丞相的九年裏,齊國十分安定,百姓也過的很好。
“韓信擊潰趙國後,曹參又以左丞相的身份跟隨,擊潰了齊國的軍隊,奪取了齊國大部分地區。”
“不久後,曹參跟隨韓信擊敗並斬殺了楚將龍且,俘虜了周蘭。”
“最終漢軍共平定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其中曹參俘虜了原齊王田廣的丞相田光、代替丞相留守的許章和膠東將軍田既。”
“隨後韓信率軍進攻項羽,而曹參領兵去平定齊國剩下的尚未歸降漢軍的地方。”
“至此項羽的力量遭到了削弱,這其中有許多曹參的功勞,為漢軍戰勝楚軍奠定了基礎。”
“漢高祖五年,項羽兵敗身亡後,劉邦登基稱帝。”
“曹參歸還了漢丞相相印,被任命為齊國相國,輔佐劉邦長子齊王劉肥。”
“漢高祖六年,諸侯剖分符節受封,曹參以總共攻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
“又參與俘獲諸侯王二人、諸侯國相國三人、將軍六人、高級官吏四人的功勞。”
“獲得的食邑為擁有一萬零六百三十戶人家的平陽,封號為平陽侯,而以前的食邑被收走。”
“而在天下安定後確定大臣們功勞大小的排名問題上,因為曹參在曆次作戰中受到七十多處創傷,攻城略地的功勞最多,眾人大多認為他應當排在第一。”
“但關內侯鄂千秋卻認為曹參應當為第二,而蕭何為第一。”
“最終劉邦讚同了他的觀點,便讓蕭何功居第一,而曹參仍憑軍功功居第二的位置。”
“漢高祖十年八月陽夏侯陳豨反叛,曹參以齊國相國的身份領兵攻打陳豨的部將張春的軍隊,打敗了敵軍。”
“漢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叛,曹參又跟從齊王劉肥率領十二萬人馬,與高祖一起攻黥布的軍隊。”
“大敗敵軍,收複了許多參與叛亂的城市,幫助穩固了漢朝初期的局勢。”
“漢惠帝元年,諸侯國取消了相國的製度,曹參改任齊國丞相。”
“當時天下剛剛平定,齊王劉肥很年輕,曹參便向齊國各地的長老、士人詢問安撫百姓的辦法。”
“但齊國原有的那些讀書人很多,持有的學說彼此不一。”
“最終他采納長者蓋公的建議,采取黃老之道治理齊國,清靜無為,讓百姓自行安定。”
“所以他當齊國丞相九年後齊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人們都稱讚他是一位賢相。”
“而黃老學說,也成為了曹參日後治理漢朝的政策基礎。”
“先前劉邦征討黥布其間受傷並在之後病危,臨終時呂後向其詢問如果蕭何去世後誰能夠接替相國的位置,劉邦的迴答便是曹參。”
“蕭何病重時,漢惠帝向他詢問相國的接班人人選,他推舉的賢臣也隻有曹參。”
“到了漢惠帝二年七月,相國蕭何去世,曹參聽說後,趕快讓門客去收拾行裝。”
“認定自己將做相國,不久後朝廷的使者便來召見曹參入朝為相國。”
“曹參離任齊國相國時,囑咐後任齊國丞相要首先去考慮監獄、集市這種善惡兼容的地方。”
“慎重對待以監獄和集市為寄托的人,不要輕易幹涉他們。”
“擔任相國期間,曹參選擇各郡國中一些不善文辭而又持中忠厚的人。”
“召來任命為丞相史,同時斥退那些十分注重言語文辭、想追求聲譽的人。”
“而對於屬下犯錯的情況,曹參也會盡量幫忙開脫,使得丞相府沒出過什麽大事。”
“曹參為政期間采用黃老之道治國,治理政務同蕭何時期沒有絲毫變更。”
“一切按照蕭何時期的法令來做,施政時適當放寬法律、不去嚴苛地懲罰犯人。”
“使得百姓安定,社會經濟恢複,漢朝國力增強。”
“曹參在做了三年相國後,於漢惠帝五年八月去世,諡號為懿侯。”
“曹參去世時,百姓皆歌頌曹參不改變蕭何的律令,為政清靜無為,使得百姓生活安寧。”
李白:曹參知道自己剛從馬背上下來,不擅長治國。
他就找人教他如何治國,這條路走的很對。
等到漢惠帝繼位的第二年,相國蕭何去世了。
臨終之前他推薦曹參接替自己的職位,曹參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大漢朝的第二任相國。
當了相國之後,曹參就從全國各郡縣尋找人才幫助自己。
他的選拔標準是,穩重厚道不善言辭。
還把很多特別追求表麵文章,沽名釣譽的官吏辭退迴家。
有了理想的人替自己幹活,曹參基本就天天在家裏喝酒,要是有人上門給想給他提意見。
他就一頓猛灌把對方灌醉,讓他有話也說不出口。
看到新任相國這麽治理國家,漢惠帝有點著急,可人家是老資格,又不好意思當麵訓斥。
當時曹參的兒子曹窋在宮中做事,漢惠帝就告訴他,你迴家問問你老爹。
現在高皇帝已經不在了,新皇帝還年輕,你這當相國的整天就知道喝酒,到底是怎麽想的。
說完又囑咐曹窋,你可不要說這是我讓你問的。
曹窋接受了任務以後,就找了個機會原原本本的問了曹參。
結果曹參一下子就把酒桌給掀翻了,還讓人打了曹窋兩百板子。
最後他告訴曹窋,這些事不是你管的,好好上你的班就是了。
第二天漢惠帝就看到了一瘸一拐的曹窋,他得知曹參這樣的態度,也是實在憋不住了。
就當麵問曹參,曹窋的那些話是我讓他問的,你幹嘛那麽狠啊!
曹參聽完之後就給漢惠帝行了一個禮,陛下您覺得自己和高祖皇帝誰更厲害一些?
漢惠帝一愣,這不廢話嗎,我當然比不上高祖皇帝了。
曹參又接著問,那陛下覺得,我和蕭相國比,誰本事大一些?
漢惠帝笑了,好像你不如蕭相國。
這時曹參也笑了,高祖皇帝平定了天下,蕭相國給國家定下了規矩。
既然陛下不如高祖皇帝,我比不上蕭相國,那我們就按照他們走過的路走不就行了嗎!
漢惠帝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你在這等著我那。
曹參前後一共當了三年相國,他堅決執行了蕭何製定的路線方針,所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定。
治理一個大國家和治理齊國又不一樣,曹參選擇了走蕭何走過的路,這一次他又做對了。
一個人做對一件事情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正確的事情,曹參就做到了。
蕭何為法,顜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
曹參的聰明之處正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清靜無為,讓經曆了秦末戰亂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因此在政事上無所事事反而成為大功臣,蕭規曹隨的故事也千古傳誦。
“曹參是泗水郡沛縣人,秦朝時期作為沛縣地獄掾。”
“在縣裏有一定威望與地位,他與主吏蕭何都和任亭長的劉邦關係良好。”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於是許多地方的人民都殺掉當地長官響應起義。”
“沛縣縣令想主動帶領沛縣人來響應陳勝以免被縣裏人殺掉。”
“曹參、蕭何趁機勸縣令把先前因押送犯人不力而流亡在外的劉邦等人召集迴來。”
“讓他們幫助脅迫百姓聽從縣令的指揮,於是縣令命人去召迴劉邦。”
“可隨後縣令反悔,不讓劉邦進城,並且想殺掉出主意的蕭何、曹參,於是二人翻出城牆投靠劉邦。”
“之後劉邦號召城內人民反抗,於是城裏的人便殺掉了縣令,迎接劉邦進城。”
“在推舉起義軍首領時,曹參、蕭何擔心自己做首領後起義失敗被誅殺全族。”
“便推舉劉邦為首領,並為其招募沛縣子弟,共得到兩三千人。”
“劉邦起兵之後,曹參便以中涓的身份跟隨其起兵反秦,率軍先向沛縣以北進攻。”
“攻下了多座城池,並將反叛到魏王的城池收複,於是劉邦賜給他七大夫的爵位。”
“後來曹參又向西在碭縣附近打敗秦將司馬仁的軍隊,奪取了碭郡的部份地區。”
“之後曹參繼續在碭郡作戰,進攻秦將章邯的軍隊。”
“漢軍在北邊攻打爰戚和亢父時,曹參又率先登上城池,劉邦加封其為五大夫。”
“後來曹參率軍向北進攻章邯的軍隊,一路追擊到臨濟,又率軍向南擊敗秦將李由的軍隊,斬殺了李由並俘虜了秦朝的一名軍侯。”
“秦二世三年,楚懷王任命劉邦為碭郡長,命他去攻擊碭郡郡尉的軍隊。”
“這時曹參的爵位被升為執帛,封號為建成君,後來又升為戚公。”
“隨後曹參跟隨劉邦攻打碭郡郡尉的軍隊,又在東郡打敗敵軍,追擊到開封,將秦將趙賁圍困在城中。”
“隨後曹參率軍向西進攻秦將楊熊,將其擊敗,同時俘虜秦國司馬和禦史各一人,其爵位因此被提升為執珪。”
“劉邦沿著黃河向西進攻時,曹參也跟隨著劉邦,封鎖了黃河渡口後迴軍擊敗趙賁。”
“之後曹參又隨劉邦向南招降了南陽郡守,平定了南陽郡。”
“隨後曹參隨漢軍向西攻破武關,進而又攻下了鹹陽以東的多座城市,打敗秦軍,為滅亡秦朝做出了巨大貢獻。”
“隨後漢軍進入鹹陽,秦朝滅亡。”
“曹參在反秦運動中攻城略地、平定叛亂,立下許多戰功。”
“使劉邦能夠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為滅亡秦朝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久後項羽進入鹹陽,封劉邦為漢王。”
“這時曹參被劉邦封為建成侯,隨劉邦進入漢中,後被升遷為將軍。”
“漢高祖元年八月,曹參跟隨劉邦攻打三秦的軍隊。”
“其間守衛景陵二十多天,擊敗了三秦將領章平的軍隊,於是劉邦將寧秦作為封邑賞賜給他。”
“而在漢軍從漢中向東多次打敗敵軍、包圍雍王章邯、攻入鹹陽的戰役中,曹參也跟隨著劉邦。”
“之後曹參作為將軍圍攻在廢丘的章邯,又作為中尉跟隨劉邦從臨晉關出兵向東。”
“後來王武、程處、柱天侯先後在各自領地反叛劉邦時,他領軍將其全部擊敗。”
“隨後曹參又在昆陽進攻羽嬰,接著又一路攻打到滎陽。”
“漢高祖二年,劉邦任命曹參為代理左丞相,進入關中屯駐軍隊。”
“過了一個多月,滎陽戰事吃緊,魏王魏豹反叛,曹參便跟隨大將軍韓信討伐魏豹。”
“最終,曹參隨韓信活捉了魏豹,不久奪取了平陽,全部平定魏國的土地,共得到五十二座城邑。”
“於是劉邦把平陽賜給曹參作食邑,接著曹參跟隨韓信進攻趙國。”
“韓信與常山王張耳在井陘關攻打安成君陳餘時,曹參受命迴軍把趙國的別將戚將軍圍困在鄔縣城中。”
“戚將軍出城逃跑,曹參追擊並斬殺了他,之後曹參率兵到敖倉劉邦的營地。”
杜甫:曹參可以說是一個全才,戰爭年代,他可以作為將軍帶兵打仗攻城拔寨。
天下太平的時候,他又可以作為丞相治理國家。
不過有一點很奇怪,就是曹參雖然打仗無數,可好像從來沒有過什麽標誌性戰役;
雖然他能治理好國家,又好像沒有什麽獨特的政治舉措。
雖然曹參不是一個特點明確突出的人,可他一輩子都在做正確事情的人。
在劉邦還是一個無賴亭長的時候,曹參就是縣裏的小官吏,他和劉邦關係處的非常好。
所以等劉邦起義之後,他也就追隨了劉邦。
之後劉邦從小頭目當上了漢王,又從漢王當上了皇帝。
曹參都一直跟隨在他左右,立下了無數戰功。
曹參一共打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
俘虜了兩個諸侯王,諸侯國丞相三人,將軍六人,郡守、司馬、軍侯、禦史各一人。
就是因為這些功勞,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把曹參封為平陽侯,賞食邑平陽一萬零六百三十戶,這僅次於蕭何。
從一個縣衙小吏,到開國功臣的前幾名,曹參的這一步走對了。
後來劉邦把自己的長子劉肥封到了齊國,那齊國是漢朝第一大諸侯國,下屬有七十座城市。
為了謹慎起見,就讓曹參去齊國做了丞相,輔佐劉肥治理齊國。
曹參深知自己責任重大,可以前總是帶兵打仗,沒有什麽治國經驗。
他就想集思廣益,選擇一套合理的治國方針。
曹參從齊國召集了好多能人開會,到場的有白胡子老頭,也有年輕的書生,足足有好幾百人。
可讓曹參為難的是,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念,讓他不知道該選擇什麽好。
後來聽說膠西有一個蓋公,他精通黃老之學,因為人家本事實在太高,所以沒有去參加會議。
曹參就派人帶著重禮請來了蓋公,蓋公告訴曹參。
現在天下的情況,國家就應該盡量少給百姓限製,讓他們自由發展,這樣天下就太平了。
除了理念,蓋公還給曹參講了很多實際的例子。
從那以後,曹參就在齊國實行了無為而治的政策。
所以在他當丞相的九年裏,齊國十分安定,百姓也過的很好。
“韓信擊潰趙國後,曹參又以左丞相的身份跟隨,擊潰了齊國的軍隊,奪取了齊國大部分地區。”
“不久後,曹參跟隨韓信擊敗並斬殺了楚將龍且,俘虜了周蘭。”
“最終漢軍共平定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其中曹參俘虜了原齊王田廣的丞相田光、代替丞相留守的許章和膠東將軍田既。”
“隨後韓信率軍進攻項羽,而曹參領兵去平定齊國剩下的尚未歸降漢軍的地方。”
“至此項羽的力量遭到了削弱,這其中有許多曹參的功勞,為漢軍戰勝楚軍奠定了基礎。”
“漢高祖五年,項羽兵敗身亡後,劉邦登基稱帝。”
“曹參歸還了漢丞相相印,被任命為齊國相國,輔佐劉邦長子齊王劉肥。”
“漢高祖六年,諸侯剖分符節受封,曹參以總共攻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
“又參與俘獲諸侯王二人、諸侯國相國三人、將軍六人、高級官吏四人的功勞。”
“獲得的食邑為擁有一萬零六百三十戶人家的平陽,封號為平陽侯,而以前的食邑被收走。”
“而在天下安定後確定大臣們功勞大小的排名問題上,因為曹參在曆次作戰中受到七十多處創傷,攻城略地的功勞最多,眾人大多認為他應當排在第一。”
“但關內侯鄂千秋卻認為曹參應當為第二,而蕭何為第一。”
“最終劉邦讚同了他的觀點,便讓蕭何功居第一,而曹參仍憑軍功功居第二的位置。”
“漢高祖十年八月陽夏侯陳豨反叛,曹參以齊國相國的身份領兵攻打陳豨的部將張春的軍隊,打敗了敵軍。”
“漢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叛,曹參又跟從齊王劉肥率領十二萬人馬,與高祖一起攻黥布的軍隊。”
“大敗敵軍,收複了許多參與叛亂的城市,幫助穩固了漢朝初期的局勢。”
“漢惠帝元年,諸侯國取消了相國的製度,曹參改任齊國丞相。”
“當時天下剛剛平定,齊王劉肥很年輕,曹參便向齊國各地的長老、士人詢問安撫百姓的辦法。”
“但齊國原有的那些讀書人很多,持有的學說彼此不一。”
“最終他采納長者蓋公的建議,采取黃老之道治理齊國,清靜無為,讓百姓自行安定。”
“所以他當齊國丞相九年後齊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人們都稱讚他是一位賢相。”
“而黃老學說,也成為了曹參日後治理漢朝的政策基礎。”
“先前劉邦征討黥布其間受傷並在之後病危,臨終時呂後向其詢問如果蕭何去世後誰能夠接替相國的位置,劉邦的迴答便是曹參。”
“蕭何病重時,漢惠帝向他詢問相國的接班人人選,他推舉的賢臣也隻有曹參。”
“到了漢惠帝二年七月,相國蕭何去世,曹參聽說後,趕快讓門客去收拾行裝。”
“認定自己將做相國,不久後朝廷的使者便來召見曹參入朝為相國。”
“曹參離任齊國相國時,囑咐後任齊國丞相要首先去考慮監獄、集市這種善惡兼容的地方。”
“慎重對待以監獄和集市為寄托的人,不要輕易幹涉他們。”
“擔任相國期間,曹參選擇各郡國中一些不善文辭而又持中忠厚的人。”
“召來任命為丞相史,同時斥退那些十分注重言語文辭、想追求聲譽的人。”
“而對於屬下犯錯的情況,曹參也會盡量幫忙開脫,使得丞相府沒出過什麽大事。”
“曹參為政期間采用黃老之道治國,治理政務同蕭何時期沒有絲毫變更。”
“一切按照蕭何時期的法令來做,施政時適當放寬法律、不去嚴苛地懲罰犯人。”
“使得百姓安定,社會經濟恢複,漢朝國力增強。”
“曹參在做了三年相國後,於漢惠帝五年八月去世,諡號為懿侯。”
“曹參去世時,百姓皆歌頌曹參不改變蕭何的律令,為政清靜無為,使得百姓生活安寧。”
李白:曹參知道自己剛從馬背上下來,不擅長治國。
他就找人教他如何治國,這條路走的很對。
等到漢惠帝繼位的第二年,相國蕭何去世了。
臨終之前他推薦曹參接替自己的職位,曹參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大漢朝的第二任相國。
當了相國之後,曹參就從全國各郡縣尋找人才幫助自己。
他的選拔標準是,穩重厚道不善言辭。
還把很多特別追求表麵文章,沽名釣譽的官吏辭退迴家。
有了理想的人替自己幹活,曹參基本就天天在家裏喝酒,要是有人上門給想給他提意見。
他就一頓猛灌把對方灌醉,讓他有話也說不出口。
看到新任相國這麽治理國家,漢惠帝有點著急,可人家是老資格,又不好意思當麵訓斥。
當時曹參的兒子曹窋在宮中做事,漢惠帝就告訴他,你迴家問問你老爹。
現在高皇帝已經不在了,新皇帝還年輕,你這當相國的整天就知道喝酒,到底是怎麽想的。
說完又囑咐曹窋,你可不要說這是我讓你問的。
曹窋接受了任務以後,就找了個機會原原本本的問了曹參。
結果曹參一下子就把酒桌給掀翻了,還讓人打了曹窋兩百板子。
最後他告訴曹窋,這些事不是你管的,好好上你的班就是了。
第二天漢惠帝就看到了一瘸一拐的曹窋,他得知曹參這樣的態度,也是實在憋不住了。
就當麵問曹參,曹窋的那些話是我讓他問的,你幹嘛那麽狠啊!
曹參聽完之後就給漢惠帝行了一個禮,陛下您覺得自己和高祖皇帝誰更厲害一些?
漢惠帝一愣,這不廢話嗎,我當然比不上高祖皇帝了。
曹參又接著問,那陛下覺得,我和蕭相國比,誰本事大一些?
漢惠帝笑了,好像你不如蕭相國。
這時曹參也笑了,高祖皇帝平定了天下,蕭相國給國家定下了規矩。
既然陛下不如高祖皇帝,我比不上蕭相國,那我們就按照他們走過的路走不就行了嗎!
漢惠帝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你在這等著我那。
曹參前後一共當了三年相國,他堅決執行了蕭何製定的路線方針,所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定。
治理一個大國家和治理齊國又不一樣,曹參選擇了走蕭何走過的路,這一次他又做對了。
一個人做對一件事情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正確的事情,曹參就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