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在名將如雲的中國曆史上是惟一有資格被稱為兵仙的名將,他僅用了3年時間就從一個流浪漢成為劉邦手下的大將軍。


    並在此後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率軍定三秦、擒魏、破代、取趙、降燕、滅齊、直至垓下之戰全殲楚軍迫使西楚霸王項羽自刎。


    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硬是憑一己之力打下了大漢2/3的疆域。


    助劉邦稱帝建漢,劉邦稱讚他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你,但後來卻因劉邦的忌憚而被殺害。


    同時,韓信還是中國曆史上創造成語最多的人。


    他僅活了35歲,卻為曆史創造了30多個成語。


    這些成語既展現了韓信的軍事才能,也展現了他曆經屈辱冷落、輝煌失意和悲慘下場的一生。


    “韓信,秦末漢初楚國人,生於淮陰縣,從小家庭貧困,父母早亡。”


    “《史記》記載他不善買賣謀生,常靠人接濟。”


    “曾被收留在南昌的亭長家,但遭到亭長妻子的厭惡而自行離開。”


    “後在城下釣魚時,被一位漂洗紗絮的婆婆接濟了幾十天,這令韓信十分感激。”


    “韓信在淮陰街市,被一個年輕人侮辱,揚言韓信怕死就從他的胯下鑽過。”


    “韓信忍辱負重不顧眾人恥笑,從這個年輕人的胯下鑽了過去。”


    “秦二世二年,韓信在反秦起義軍首領項梁率軍渡淮水時投奔楚軍。”


    “但項梁在定陶縣兵敗身死。後韓信轉投項羽,擔任郎中。”


    “期間,韓信多次進獻計策不被采納。”


    “在漢王劉邦進入漢中時,韓信從楚軍逃出,轉投劉邦,在漢軍中管理倉庫,仍未受重用。”


    “韓信因犯法被判死罪處以斬刑,在行刑時見到滕公夏侯嬰。”


    “漢王不是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嗎?為什麽要斬壯士!”


    “韓信的話和表現令夏侯嬰很欣賞他,於是推舉給劉邦,韓信就此被劉邦任命為治粟都尉。”


    “韓信雖不被劉邦重用,但很受丞相蕭何賞識。”


    “蕭何數次向劉邦舉薦韓信,但始終無果。”


    “韓信因自己仍不被重視,在漢軍接近南鄭時,便同十多名將領半路逃跑,蕭何連忙將韓信追迴。”


    “劉邦不解,蕭何解釋說韓信的才能舉世無雙,欲爭奪天下,必靠韓信。”


    “最終劉邦被說服,於漢高祖元年正式拜韓信為大將。”


    “封拜大將後,韓信與劉邦深談平定天下之策。”


    “指出對手項羽的弱點,建議劉邦施行仁義,封賞功臣。”


    “劉邦此時屯駐漢中南鄭,項羽分封諸侯時將關中一分為三,各封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來阻隔劉邦。”


    “為脫此險境,韓信設計公開修複褒斜棧道,實則西出故道,偷越秦嶺,突襲陳倉。”


    “漢高祖元年,劉邦同韓信率大軍,北上越秦嶺,過陳倉,後向東行軍進入關中,攻打章邯大軍。”


    “章邯抵擋不住,退守廢丘,漢軍大勝。”


    “後韓信兵分幾路,攻奪關中各地城邑,迅速攻克好畤,雍王被迫逃亡至廢丘。”


    “韓信奪取廢丘,雍王自殺。”


    “後韓信占領鹹陽,翟王與塞王先後投降。”


    “同年九月,平定三秦。”


    “漢高祖二年,漢軍彭城兵敗,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棄漢投楚。”


    “劉邦遊說魏王魏豹不成,便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擊魏國。”


    “韓信設疑兵佯裝從臨晉渡河,卻暗中從夏陽渡河偷襲安邑。”


    “最終,魏豹被俘,韓信平定魏地,改為河東郡。”


    “而後,韓信獲劉邦增兵三萬,與漢將張耳乘勝北進,攻打趙、代兩國。”


    “韓信請求劉邦增兵,誘敵出擊,運動出兵,速戰速決,成功收服代國,活捉代國國相夏說。”


    “漢高祖三年,韓信同張耳率數萬軍隊,東進攻打趙國。”


    “趙王和成安君陳餘得知此事,派二十萬重兵把守井陘口。”


    “期間,陳餘並未聽從謀士李左車利用地勢,斷其後路的計策。”


    “韓信聽聞此事後,夜間派出兩千輕裝騎兵,隱蔽在上山觀察趙軍。”


    “而後調遣一萬人背靠河水擺開陣勢,欺騙趙國。”


    “天亮後,韓信率軍走出井陘口,假裝無法支持趙軍的迎戰,拋下旗鼓逃入軍中。”


    “趙軍中計,傾巢而出追趕漢軍。”


    “此前韓信派出的兩千輕騎趁趙軍營壘空虛,將趙軍軍旗替換成漢軍軍旗。”


    “趙軍得知戰事不利,欲迴營,見營中皆為漢旗,便四散逃跑。”


    “漢高祖三年十月,漢軍大敗趙軍,俘虜無數人馬,斬殺陳餘,活捉趙王歇,並傳令活捉李左車。”


    “韓信在趙國一戰中十分認可李左車的軍事才能,奉李左車為上賓,並向其詢問向北攻取燕國的計策。”


    “李左車認為此時漢軍已是疲敝之師,並且可能受到齊燕兩國聯合夾擊,不宜主動出擊。”


    “韓信按照李左車所說,安撫趙國百姓,鞏固國土;”


    “派遣能言善辯者出使燕國,佯裝進攻,依靠此前戰爭威名,威嚇燕國投降。”


    “漢高祖三年,燕國投降後,韓信派兵報告劉邦,請求立張耳為趙王,來震懾趙國,劉邦應允。”


    “劉邦與楚國作戰,接連戰敗。”


    劉備:韓信出生於泗水郡淮陰縣,今江蘇淮安市淮陰區。


    他的家族是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貴族,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但在韓信9歲時,因秦始皇滅亡楚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韓信的家族就沒落了。


    所以等到韓信成年後,家道中落父母早亡的他無依無靠,整天背著把破劍到處瞎溜達,還常常要餓著肚子。


    有一次,一位老婆婆看到韓信快要餓死了,就施舍了一碗飯給他。


    等到韓信功成名就衣錦還鄉時,就賞賜老婆婆千金來答謝她。


    還有一次,韓信在淮陰街上瞎溜達時、被一個屠戶侮辱。


    你雖然長得高大、其實是個膽小鬼、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


    韓信為了自己的遠大誌向,便強忍屈辱從屠戶的胯下鑽了過去,於是就有了成語胯下之辱。


    由於秦始皇死後,即位的秦二世實行殘暴的統治,從而導致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的爆發。


    秦朝各地紛紛響應、六國舊貴族也趁機發起複國運動。


    韓信認為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來了、於是背著自己的破劍投靠了反秦起義軍首領楚國貴族項梁。


    但卻在其麾下,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


    次年,項梁兵敗被秦將章邯斬殺後,韓信又歸屬其侄項羽。


    期間,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驕傲自大的項羽都不予采納。


    項羽和劉邦滅亡秦朝後,項羽憑借著手中四十萬大軍的絕對實力自封為西楚霸王。


    並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來分封給各路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他把滅秦最大的功臣劉邦封為漢王,領地是秦朝流放犯人的漢中一帶。


    同時,項羽為了困鎖可能與其爭奪天下的勁敵劉邦,又將關中一分為三。


    封給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史稱三秦,以此來牽製劉邦。


    而韓信由於在項羽那裏得不到重用,又聽說漢王劉邦知人善用,遂在劉邦進入漢中時,從項羽軍中逃出轉投劉邦。


    但隻被任命為管理倉庫的小官,仍未受重用,韓信雖不被劉邦重用,但很受劉邦丞相蕭何的賞識。


    “漢高祖四年,劉邦令張耳防守趙國,任命韓信為相國,前往滎陽攻打齊國。”


    “韓信領兵東進,聽聞劉邦已經派人說服齊國歸順,便沒有渡過平原津,想停止進軍。”


    “但謀士蒯通勸說韓信繼續攻打齊國,韓信聽取他的建議,帶兵渡過黃河,乘勝打到齊國都城臨淄。”


    “韓信平定臨淄後,向東追趕逃亡的齊王至高密西麵。”


    “漢高祖四年,楚國派將領龍且帶兵二十萬援救齊國並與齊王田廣聯手,對戰韓信。”


    “有人向龍且分析當前應堅守陣地,並招安那些已降的城邑。”


    “齊楚二軍聯合,攻擊漢軍。”


    “龍且不聽勸阻,率先出擊。”


    “韓信采用囊沙斷流的戰術,後帶領一半軍隊過河對戰龍且,佯裝戰敗,向後撤退。”


    “龍且中計,渡淮水追趕。”


    “韓信派人疏通堵塞的河水,致使龍且多半士兵渡河失敗。”


    “是年十一月,韓信斬殺龍且,龍且的軍隊以及齊王田廣在濰水東岸四散逃走。”


    “韓信追擊敗兵至城陽,俘虜田廣。”


    “楚軍全部投降,齊國平定。”


    “漢高祖四年,齊國平定。”


    “韓信上書劉邦,認為齊國狡詐多變,又臨近楚國,局勢不穩,便自薦擔任代理齊王,安定齊地。”


    “此時,劉邦正被楚軍圍困滎陽,聽聞韓信所言,十分憤怒。”


    “但還是聽取了手下張良、陳平的建議,應允下來。”


    “並派張良前去,封韓信為齊王,同時調走韓信的大半軍隊,攻打楚軍。”


    “楚國失去將領龍且,項羽便派盱台人武涉遊說韓信投奔楚國。”


    “韓信感念劉邦恩情,嚴詞謝絕。”


    “武涉離開,謀士蒯通勸韓信背叛劉邦與楚、漢三分天下。但韓信念與劉邦的情義拒絕了蒯通。”


    “漢高祖五年四月,楚漢兩軍議和,以古運河鴻溝為界,各自撤退。”


    “項羽東撤,劉邦違背協議追擊楚軍,漢軍戰敗。韓信率三十萬大軍與劉邦會師。”


    “是年十二月,漢軍將退至垓下的楚軍包圍。”


    “韓信命將士夜裏唱楚國民歌,擾亂楚軍軍心。”


    “項羽帶兵突圍,漢軍乘勝追擊,又在京縣索亭兩地進攻楚軍。”


    “楚軍大敗,自此不能西進。”


    “在漢軍的進攻下,項羽最終在烏江亭自刎。”


    “項羽死後,劉邦奪走韓信軍權。”


    “漢高祖五年,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定都下邳。”


    “韓信抵達楚國,召見過去給他飯食的漂母,贈她一千金作為報答。”


    “他又前去亭長家,贈送他一百錢作為報答。”


    “韓信與楚軍將領鍾離眜交好,項羽死後,鍾離眜轉投韓信。”


    “漢高祖五年冬十月,劉邦派兵前往楚國抓捕鍾離眛。”


    “途中,有人舉報韓信造反,劉邦聽取謀士陳平之策,前往韓信封地打探虛實。”


    “劉邦即將到楚國時,韓信欲出兵造反,但擔心失敗被擒。”


    “後韓信聽取謀士建議,欲取鍾離眜首級來取悅漢王。”


    “鍾離眛得知消息後,痛罵韓信,隨後自殺。”


    “韓信攜鍾離昧首級朝見劉邦,卻被劉邦擒住。”


    “韓信慨歎狡兔死,良狗烹。”


    “之後韓信被押送至洛陽,劉邦赦免了韓信的罪過,封他為淮陰侯。”


    “韓信任淮陰侯期間,整日裝病拒絕朝見外出。”


    “韓信曾去拜訪將軍樊噲,樊噲以異姓王之禮對待韓信,韓信出門後,自嘲竟淪落與樊噲等人同等地位。”


    “劉邦曾與韓信私下談論將領的才能高低,詢問各自帶兵數量。”


    “其中,韓信認為劉邦帶兵不能超過十萬,而自己則帶兵則講求多多益善。”


    “韓信好友陳豨被任命以趙相國身份監領趙、代任邊兵,向韓信辭行。”


    “韓信叮囑他會幫助陳豨反叛,從都城起兵做內應。”


    “漢高祖十年,陳豨反叛。”


    “劉邦帶兵征討,韓信裝病沒有跟隨,暗中與家臣謀劃。”


    “夜間假傳詔令,赦免官府的罪犯奴隸,之後捉拿呂後和太子。”


    “陳豨的一位家臣得罪韓信,被韓信囚禁。”


    “家臣的兄弟上書,向呂後告發韓信反叛。”


    “呂後假傳陳豨已死,需群臣朝賀,誘使韓信進宮。”


    “韓信一入宮門,便被呂後命令的武士綁起來。”


    “漢高祖十一年韓信在長樂宮的鍾室被斬殺,三族也被誅殺。”


    曹操:韓信因自己長期得不到重用,因此覺得劉邦也並非明主,遂逃離劉邦另尋明主。


    蕭何聞訊連夜將韓信追迴,並對劉邦說韓信是國士無雙的人才、欲爭奪天下必靠他。


    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和國士無雙的成語,最終劉邦被蕭何說服,拜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拜將後,劉邦向其詢問平定天下之策,韓信指出對手項羽的弱點是婦人之仁、匹夫之勇。


    建議劉邦施行仁義、封賞功臣、先奪關中、再奪天下的策略。


    劉邦又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迴答說多多益善、於是就有了成語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多多益善。


    此後,韓信不負眾望,他用成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一舉擊敗了項羽困鎖劉邦的三個小弟、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從而奪取關中。


    用成語木罌渡軍,奇妙的渡河方法和突然襲擊的戰術擊敗魏軍、俘虜魏王豹、從而平定魏國。


    用成語背水一戰、拔旗易幟、置之死地而後生、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先後破代、取趙、降燕、奪取燕趙大地。


    用成語囊沙壅水、半渡而擊、滅亡齊國、奪取齊地,還被劉邦封為齊王。


    最後用成語十麵埋伏全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而死、從而幫助劉邦奪得天下稱帝建立漢朝。


    但劉邦稱帝後,因韓信幫他打下了2/3的江山,功勞太大無法封賞,在漢初三傑之中功勞也是最大的。


    同時、韓信又是個能獨當一麵、打仗戰無不勝的人,使劉邦對他十分忌憚猜疑。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功高震主、不賞之功、勳冠三傑、獨當一麵、戰無不勝。


    不久,劉邦采取陳平偽遊雲夢之計,即劉邦先假裝巡遊韓信的封地雲夢澤,等韓信前來拜見時將其逮捕。


    韓信被捕後大喊著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於是就有了成語偽遊雲夢、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韓信被劉邦逮捕至長安後,從王貶為淮陰侯、因此他常常悶悶不樂、日夜怨恨。


    最後積怨謀反,於是就有了成語居常鞅鞅。


    韓信趁劉邦外出平定異姓諸侯王叛亂時,圖謀發動政變襲擊留守長安的皇後呂雉和太子劉盈,但卻被家臣的弟弟向皇後呂雉告發。


    於是,呂雉和相國蕭何合謀將韓信誘騙至長樂宮鍾室殺害,於是就有了成語鍾室之禍。


    由於韓信能封王拜將是蕭何推薦的,最後又是被蕭何設計殺害的,後人由此提煉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