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惠王以君子之心奪小人之腹,不應該仇怨樂毅,如果能放下心中仇怨。


    君臣一心,齊國必能徹底滅亡,燕國勢必改寫曆史。


    然後,曆史不能重演,一代名將樂毅,滿腔抱負,最終淹沒在燕惠王的仇怨與猜忌下。


    “樂毅,魏國名將樂羊後代。”


    “樂羊葬於中山國靈壽,後中山為趙所滅。”


    “樂毅有賢才,好兵法,甚為趙人器重。”


    “趙武靈王時期的沙丘之亂以後,樂毅離趙而至燕,被任命為亞卿。”


    “建議燕昭王聯絡趙、楚、魏等國共同對付強齊,遂被派往諸國行合縱之事。”


    “前284年,樂毅統率趙、秦、韓、魏、燕五國之兵伐齊,大敗齊軍於濟西。”


    “此後,樂毅與韓、秦兩國之兵迴國,魏入略宋地,趙得河北地。”


    “樂毅獨率燕國軍隊追逐敗逃的齊軍,直至齊都臨淄。”


    “攻占臨淄之後,盡取齊國寶物、財物、祭器運往燕國。”


    “燕昭王大喜,親至濟上勞軍,樂毅被封為昌國君。”


    “樂毅留居齊地5年,接連攻下齊國70餘城,皆改為燕國郡縣,獨莒、即墨兩城未下。”


    “燕惠王立,田單施反間計,使燕以騎劫代樂毅。”


    “樂毅畏誅,以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遂亡入趙,被封於觀津,號曰望諸君。”


    “燕在齊之軍隊敗北之後,燕惠王複召樂毅,表示不忘其功,燕惠王封其子樂間為昌國君。


    “樂毅遂溝通燕趙兩國聯係,被燕、趙任命為客卿,再無作為。”


    “樂毅乃戰國時期魏國大將樂羊的後裔,樂陽領兵出戰中山國,因軍功受封靈壽。”


    “周赧王八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國力強盛,吞並靈壽,樂毅因此成為趙國人士。”


    “樂毅自小少年聰穎,喜好兵法,趙武靈王時受推舉為官。”


    “周慎靚王三年,燕王噲因禪讓王位於相國子之而引起國內大亂,鄰邦齊國趁機伐燕。”


    “樂毅向趙武靈王進言主謀聯合楚、魏伐齊存燕,趙武靈王因此派遣樂池護送燕國公子職為國君,燕昭王得以即位。”


    “周赧王二十四年,趙武靈王禪位於太子趙何,四年後的周赧王二十八年趙國爆發內亂,趙武靈王死於沙丘之亂。”


    “此時燕昭王因為與齊國的國仇即位後決意一雪前恥,銳意改革,聽取相國郭隗的建議,招攬賢才。”


    “樂毅於是奔燕國而來,被燕昭王任為亞卿,主抓燕國軍事。”


    “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國經過28年的勵精圖治,燕昭王認為討伐齊國的時機已到,於是開始籌畫伐齊之戰。”


    “樂毅清楚的知道燕國與齊國的實力差距,隨即向燕昭王進言,他認為齊國作為霸主的餘威尚在,要想討伐齊國應聯合其他各國。”


    “於是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使臣,命令他出使趙國,樂毅向燕昭王迴報稱,諸國皆認為齊湣王驕縱爭相聯合燕國討伐齊國。”


    “於是燕昭王封樂毅為大將軍,趙惠文王亦將趙國相國印章交給樂毅。”


    “樂毅作為燕趙兩國共相,帶領燕國聯合趙國、秦國、魏國、韓國兵將共同討伐齊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樂毅先是以趙相職司指揮聯軍從趙國東麵攻取齊國靈丘,隨後從此處南下與齊軍在濟水之西正麵相遇。”


    劉徹:樂毅本是中山國之人,後來趙武靈王滅了中山國,樂毅就此成為趙國之人。


    年少之時,樂毅聰明好學,尤其是兵法,後經人舉薦入趙國為官,深得趙武靈王的信任。


    然而趙國沙丘之亂後,趙武靈王被圍困餓死。


    樂毅並沒有受到繼任趙王的信任,心灰意冷之下去往了魏國。


    值此之際,燕國燕昭王廣招天下賢士,聲名遠播,在魏國鬱鬱不得誌的樂毅聽聞,心生去意。


    後來樂毅作為魏國使臣出使燕國,燕昭王聽聞樂毅才能,以賓客之禮相待,更加堅定了樂毅入燕之心。


    終於,在燕昭王幾番盛情邀請之下,樂毅終於獻禮接受了燕昭王邀請。


    入燕後的樂毅深得燕昭王信任,命其與後來入燕的劇辛、鄒衍等人一起輔政燕國,變法富國。


    當時的燕國有個世仇,那就是東方霸主齊國,燕昭王對樂毅、劇辛、鄒衍等人委以重任,就是為了強國複興,希望有朝一日複仇齊國。


    就這樣,在樂毅等人的努力下,燕國國力大增,日漸強大。


    加上北方東胡、高夷等遊牧部落被燕國名將秦開驅逐到遼河以西,燕國無論是領土、國力都達到了頂峰。


    都說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樂毅就等燕昭王一聲令下,破齊複仇。


    公元前287年,驕橫自大的齊湣王在蘇秦的離間下,派兵滅亡了宋國,打破了諸侯國之平衡局麵。


    燕王見時機到來,在蘇秦的合縱連橫之計下與其他諸侯國組成聯軍,並且由樂毅擔任聯軍主帥。


    兩軍在濟水之西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聯軍猛攻,倉促迎敵的齊軍大敗,齊湣王率領殘軍退守都城臨淄。


    然而此時燕昭王被前方勝利衝昏了頭腦,不顧名將劇辛逼迫齊國割地求和的建議,堅持讓樂毅帶領燕軍繼續攻打齊國。


    樂毅果然不負所托,率領燕軍一路攻到齊國都城臨淄,齊王逃往莒邑。


    在一番猛攻之下,樂毅成功拿下臨淄,並將齊國珍寶財物等掠劫一空,悉數運迴燕國。


    燕昭王大喜,下令樂毅繼續攻打齊國剩餘都城,直至滅亡齊國。


    樂毅率領燕軍作戰五年有餘,橫掃了整個齊國,東方霸主齊國最終就僅剩莒和墨兩座城池。


    前所未有的強盛,讓燕國舉國沸騰,燕昭王也因此一躍成為戰國七大雄主之一。


    可是好景不長,樂毅對莒和墨兩座城池圍而不攻,試圖通過收服人心的政策,從根本上瓦解齊國,這讓齊國有了喘息反擊的機會。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終究還是未能看到樂毅徹底滅亡齊國的那一刻,因病而亡,燕太子樂資繼位,是為燕惠王。


    齊國名將田單趁機離間燕惠王於樂毅,造謠稱樂毅之所以不滅齊國莒和墨兩城,皆是因為樂毅想以此留在齊國,借機稱王!


    本就於樂毅有仇怨的燕惠王信以為真,派遣將軍騎劫代替了樂毅,並下令召其迴燕。


    樂毅深知燕惠王不懷好意,擔心迴到燕國後被殺,於是趁著夜色去往了趙國。


    田單見離間計奏效,再次用計迷惑燕軍,在即墨城把騎劫所率燕軍打敗,騎劫也在此戰中陣亡。


    緊接著田單率領各地反燕民眾連戰連捷,將燕軍追到黃河以北,成功收複所有失地,複國成功。


    而去往趙國的樂毅,不僅沒有受到冷落,反而受到趙王的尊重優寵,把趙國觀津城賜予樂毅,封其為望諸君。


    損兵折將的燕惠王此時方才醒悟,自己釀成大錯,派人攜書信一封前往趙國向樂毅道歉。


    並言自己是受左右蒙蔽,派遣騎劫代替其是為了讓樂毅迴國修整,好與其共商大計。


    然而樂毅並沒有看到燕惠王真心悔過之意,信中反而責備其背信棄義、拋棄燕國,有愧於燕昭王的一片深情厚誼。


    此時樂毅對燕惠王已是心灰意冷,麵對其無理指責,堅持不迴燕國,直至客死於趙國。


    “齊湣王命令齊國觸子為將,直言若觸子不出戰就要挖了觸子的祖墳,觸子無奈出戰,五國之師大敗齊軍,攻破齊軍主力,觸子亦不知所蹤。”


    “此戰之後,樂毅又以燕國上將軍職司帶領燕國軍隊乘勝追擊。”


    “齊國將領達子此時帶領剩餘的部隊退守秦周,達子請求齊湣王犒賞軍隊。”


    “齊湣王不願,齊國士氣低落之下又被樂毅打敗,齊國大將達子戰死。”


    “周赧王三十三年,樂毅一舉攻破臨淄,齊國皇宮的寶物盡數為燕國所有。”


    “燕國立國以來從未有如此大勝,燕昭王封樂毅於昌國,號昌國君。”


    “樂毅攻下齊國城池之後休整燕軍、禁止搶劫掠奪,在齊國故地寬徭薄賦,修複舊政,使齊國百姓休養生息。”


    “如此齊軍人心潰散,樂毅半年之年攻下齊國城池七十多座。”


    “此後樂毅率領燕軍將齊軍困守在即墨、聊城、莒城等三座城池,然莒城和即墨為齊國陪都,城防堅固,再加上留守即墨的田單、莒城中的王孫賈等人足智多謀。”


    “樂毅放棄強攻的策略轉而圍困三座城池,企圖齊國臣民從內心深處真正臣服於燕國。”


    “燕國有人向燕昭王進讒言,稱樂毅圍困齊國乃是想自己稱王。”


    “燕昭王召開置酒大會,稱讚樂毅為燕國報了齊國之仇,齊國是樂毅打下來的。”


    “即便他真的想在齊國稱王也願意與他共為列國,結歡同好。”


    “燕昭王殺了進讒言的人,賜給樂毅妻子王後的服飾,以公子之禮對待樂毅的兒子,立樂毅為齊王,樂毅惶恐不受,願意以死明誌。”


    “樂毅圍困即墨等三城期間,田單等人積極為複國做準備,周赧王三十六年燕昭王病逝,太子即位為惠王。”


    “樂毅與太子幕僚騎劫早有嫌隙,這讓田單等人看到了希望。”


    “於是散播謠言稱樂毅之所以不再攻城是因為不被新王信任,為保兵權想在齊國稱王,如果燕軍換了領軍之人,齊人就會因害怕而投降。”


    “這樣的謠言正中燕惠王的下懷,燕惠王因此任命自己的心腹騎劫為大將軍接替樂毅的兵權。”


    “樂毅心知返迴燕國恐難以善終,遂轉而投奔趙國。”


    “騎劫本無領兵之才,更換將領後,田單繼續使用反間計對付燕軍,經過一係列的謀算。”


    “田單最終收複燕國奪取的七十多座城池,迎立齊襄王,齊國複國。”


    “樂毅投奔趙國之後,趙惠文王為威懾燕、齊兩國,封樂毅於望津,號望諸君。”


    “燕惠王擔心趙國用樂毅趁燕國疲敝之時趁機攻打燕國,於是向樂毅去信一封,責備他不該棄燕奔趙。”


    “解釋當初解除他的兵權的原因,痛陳被奸人蒙蔽識人不明的悔恨,直言不敢有一日忘了樂毅的功勞。”


    “希望他不要忘記昭王的恩遇而做出對燕國不利的事。”


    “樂毅向燕惠王陳情自己出走的原因,表示從沒有一日忘記燕昭王的恩情,同時也指出惠王的昏庸和識人不明。”


    “燕惠王隨即封樂毅的兒子樂閑為昌國君,樂毅從此作為趙、燕兩國的使者往來於兩國之間,後卒於趙國。”


    李隆基:樂毅是魏國名將樂羊的後裔。樂羊是魏文侯時期國相翟璜的門客。


    當年樂羊的兒子樂舒曾經殺死了翟璜的兒子,逃亡中山國為將。


    雖然這事並非樂羊指使,但翟璜對樂羊卻也有很大的意見。


    魏文侯準備攻打中山國,希望能有一位比較不錯的將領率軍出擊。


    翟璜雖對樂羊有意見,但樂羊確實有才,為國薦才正是國相的責任。


    樂羊就被魏文侯任命為大將,前去攻打中山國。


    到了前線,樂羊麵對敵強我弱的情況,故意施展緩兵之計,借此麻痹中山軍隊。


    可這消息傳到魏國朝堂卻引發軒然大波,魏國的大臣們都認為樂羊裏通中山國,誣陷樂羊叛國。


    這時發生一個現在看起來十分殘忍的事情。


    中山國君知道是樂羊領軍之後,就殺死樂舒,做成肉羹,派使者送到軍前。


    樂羊先是圍著肉羹轉了幾圈,說了一句話,這是我兒子,端起來就吃了下去。眾人見狀無不駭然。


    封神榜周文王姬昌吃了兒子伯邑考的肉,樂羊吃了兒子樂舒的肉。


    盡管相隔了近千年,可這種勇氣和非凡的毅力現代人是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樂羊吃下去的目的也很簡單,無非就是換取魏文侯的信任。


    這意思很明白,連兒子的肉都吃得下去,我怎麽會對你有二心。


    可這種做法到了朝堂中,卻被大臣們理解成另一種意思。


    他連兒子的肉都吃得下去,還有誰的肉吃不下去呢?


    這話糙理不糙啊,魏文侯聽了之後,開始認為樂羊是個心地殘忍的人,虎毒不食子,他連禽獸都不如。


    話說迴來,中山國君知道樂羊吃了兒子的肉之後,也是十分懼怕。


    他知道樂羊是一定要將中山國滅掉,再抵抗下去也是增加無謂的犧牲。


    樂羊最終打敗中山軍隊,滅掉中山國。


    魏文侯獎賞樂羊的軍功,將其分封在靈壽,也就是河北省石家莊市附近。


    樂氏的後人就都在靈壽安家落戶,數百年之後,樂毅出生,樂家又一位軍事天才橫空出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