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唐代詩人李益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益是大唐詩壇裏為數不多的長壽詩人,壽長八十多歲。
唐代宗大曆四年考取進士及了第,宋以後有書把他歸為大曆十才子。
李益的詩成就高,擅長絕句,尤其是七言,邊塞詩也很出名,有一首詩《江南曲》寫的是深入人心。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
“猧兒撼起鍾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
“這個世上最擾亂人心,最無可奈何的事情當數感情。””
“不管是攜手一生,還是天各一方,都總是令人難忘。”
“你見或者不見,都是你藏在心底的一道傷疤。”
“而這個世上最不可預測的事情,隻有兩件,一是茫茫無際的大海,一是變化多端的人心。”
“你看不透深邃的大海,你也看不清人心的盡頭。””
“就像這首《春曉》的作者元稹,與初戀管兒突如其來的一場相遇,驚豔了青春的歲月,最終以相忘於江湖告終。”
“但元稹卻在20年後仍然念念不忘管兒,寫下多首詩懷念。”
“更是將這一段往事作為原型編寫成《鶯鶯傳》,哪怕世人都來批評和指責他。””
“罵他年少輕狂、追名逐利、薄情寡義負心漢也要記錄下他們曾經相愛的一點一滴。”
“說到《鶯鶯傳》,又讓人想到中唐的另一部傳奇《霍小玉傳》,作者是詩人蔣防。””
“蔣防在這部中描寫了霍小玉和李益的愛情糾葛,給世人演繹另一段癡情佳人薄幸郎的故事。”
“李益與霍小玉相戀,霍小玉原為霍王與一個婢女所生的女兒。”
“霍王去世後,霍小玉淪為歌妓,後來遇到李益,與李益相戀。”
“霍小玉知道自己的身份,日後很難成為李益的良配。”
“於是定下八年相戀之約,隻期許八年相戀時光,隨後便自願削發為尼。”
“但李益卻在登科後,在母親的安排下很快另娶他人,把與霍小玉約定拋到腦後。”
“導致霍小玉在日複一日的思念和等待中,20歲的年紀就香消玉殞。”
“《霍小玉傳》不過是蔣防用來詆毀李益、討好上司以求升職的工具。”
“中唐以後,牛李黨爭相爭的局麵非常嚴重,把天下攪得風雲四起,很多官員受其牽聯甚至喪命黃泉。”
“比如李商隱就夾在兩黨相爭的局麵中一生鬱悶不已。”
“當時的元稹、李紳同屬於李黨成員的骨幹,而令狐楚、李益則是牛黨成員的骨幹。”
“而蔣防不僅受恩於元稹和李紳,還同時是白居易的好友,為了奉承元稹,打壓敵壘,於是創作了《霍小玉傳》。”
“實際上蔣防的這一舉動,事後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大好處。”
“元稹、李紳被罷相後,蔣防被調離出京,年僅44歲就去世了。”
蘇軾:李益出生於天寶五年,隴西狄道人,他的家鄉隴西之地是戰略要地。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
代宗廣德二年,李益的家鄉被吐蕃占領,舉家遷往中原,居於洛陽,李益始終忘不了失去家鄉的沉痛事實。
李益在中原地區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以讀書仕進為唯一目標。
代宗永泰元年,唐王朝宣布開設兩都貢舉,李益在洛陽參加河南府試的考試,而後參加省試,落榜。
代宗大曆四年,李益考中進士第,大曆五年去長安參加製舉,後又考中拔萃科。
大曆六年,考中製科的諷諫主文科,授職河南府參軍。
三年任期到後,擔任華州鄭縣主簿,主要做協助主官掌管文書的工作。
任期結束,提拔他做渭南縣尉,但李益並未赴任。
德宗建中元年,唐帝國已經顯露出藩鎮割據的端倪。
李益毅然進入朔方節度使崔寧的軍隊,以平生報國憤的滿腔熱情開始了他人生中近二十年的軍旅生涯。
德宗建中二年,崔寧受宰相楊炎的排擠罷職歸朝,李益也不得不東歸。
建中四年,李益考中書判拔萃科,授職侍禦史。
興元元年,朝廷任命原山南東道行軍司馬樊澤興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李益應樊澤的邀請,去襄陽擔任掌書記,這是他第二次從軍。
唐興元元年,幽州盧龍軍度使朱滔任命李益為盧龍軍觀察支使,他未赴任。
大約興元元年底或貞元元年,李益第三次從戎,跟隨廊坊節度使唐朝臣的軍隊。
貞元二年七月,唐朝臣調為單於大都護、擔任振武綏銀節度使,由論惟明繼任鄜坊節度使。
李益沒有跟隨唐朝臣同往振武,他作有《送柳判官赴振武》《送客歸振武》等詩。
為他人送行,自己留在了論惟明的幕府,繼續任掌書記一職。
在論惟明的幕府,李益結識了柳宗元的叔父柳縝。
貞元三年十一月,論惟明死在任職期間,李益結束了這次從軍,返迴洛陽家居。
貞元四年,應邠寧節度使張獻甫的聘邀,在他的幕府做掌書記。
在邠寧期間,李益與著名詩人孟郊、李觀、柳宗元等人都有過交遊。
他創作於這一時期的詩歌主要有《上黃堆烽》《邠寧春日》《赴邠寧留別》等。
在這一年,任職左補闕的盧景亮請李益輯錄他所作的從軍詩以求觀賞。
於是李益從自己以前的詩作當中輯錄了五十首贈給了盧景亮,並寫了一篇序言一《從軍詩序》。
李益離開邠寧,結束他的第五次從軍。
貞元十一年,李益和第一任盧氏夫人結婚。
婚後不久,李益第二次南下,於貞元十二年春客居揚州。
在這期間,結識了青年詩人劉禹錫,他們詩酒唱和,相交甚歡。
兩次漫遊生活擴大了李益詩歌的題材內容,創作出大量詩歌,其中比較著名的如《揚州送客》《汴河曲》等詩篇。
約在貞元十七年,李益從洛陽出發,向北行走。
他先到了河東,之後又去了河北,這一路走來,他創作了《石樓山見月》《北至太原》等詩歌。
後來他到了幽州,節度使劉濟留他在幕府,並征辟他為從事,後又進為營田副使,這是李益生平第六次從軍,也是最後一次。
劉濟十分看重李益的才華,這使他倍加感激,加上多年來的漂泊流浪,他感憤地寫下了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樓的詩句。
約在貞元十五年,李益離開了劉濟幕府,結束了從建中元年以來近二十年的戎馬軍旅生活。
大約在唐憲宗元和元年,李益入朝任都官郎中。
元和三年,李益和楊於陵、韋貫之等人一同擔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的考官,應試及第的牛僧孺、李宗閔等指切時弊,觸犯了權貴。
宰相李吉甫借此排擠異已,楊於陵、韋貫之等人均遭貶謫,牛僧孺等人也被排斥。
李益盡管也主持正義,但由於他的態度沒有楊、韋等人堅決,所以,並未遭受貶謫。
此時唐穆宗剛剛主政,卻想效仿唐玄宗前往華清宮度假,李益、李絳等人均極力勸諫,穆宗不聽,執意由複道前往華清宮。
事後,考功員外郎李渤提出李益諫幸華清宮,應特予遷升,穆宗並未聽從。
唐文宗大和元年,李益擔任禮部尚書,兩年後辭官。
大和三年,李益在東都洛陽宜教裏的私人宅第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可是李益長長久久活到了84歲,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這首《寫情》,才是李益與霍小玉之間真實的情感記錄。”
“李益被無端爽約,從軍邊塞多年的男兒熱血被激發。”
“失去愛人讓李益痛苦悲傷到絕望,但是既然你不重視這份感情,那我也不必挽留!”
“你是你,我是我,一刀兩斷,你我再無幹係。”
“李益或許有負霍小玉的地方,但絕不是蔣防在《霍小玉傳》中寫的那麽不堪。”
“李益有過長達20年的戍邊生涯,是唐代出塞最久的詩人,也是唐朝詩人中難得的長壽之人,寫過很多邊塞詩歌。”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大多抒發將士們久戍邊關、思念家鄉的怨望之情,情調帶點感傷。”
“但是分享一首李益難得的慷慨激昂之作,筆道有力,霸氣側漏。”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隻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這首詩短短四句,每一句都含一個典故,引經據典,氣勢磅礴。”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伏波,是古代對將軍的一種稱號,不同將軍的能力高低不同,所得稱號也不同。”
“馬援在一次南征中凱旋而歸,此時他已經58歲,他的好朋友登門對他表示慰問和祝賀。”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
“定遠,指的班超,班超被封為定遠候,在西域定居31年之久,在老年時曾上書皇上,祈求迴鄉。”
“浩瀚海洋的深處,這裏指位於大沙漠深處的敵人老窩。”
“隻輪本意指任何一隻車輪,這裏指任何一個人。”
“薛仁貴西征突厥時,雙方對壘之時,敵方派來幾十名精英陣前挑戰,薛仁貴連發三箭,射死其中三人。”
“其餘人員一見心驚膽戰,不敢再戰,繼而請降。”
“於是軍中流傳開來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願像東漢的將領馬援一樣,寧願戰死於邊關,馬革裹屍而葬,也沒必要像班超那樣一定要活著返迴玉門關。”
“應當誓守邊關,全力殲滅敵人,不放過任何一個膽敢來犯的敵人,並叫他們再也不敢來犯!”
“整首詩一連用三個名將的故事,謳歌了戍邊將士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雄渾有力,霸氣威武,其中的愛國情懷讓人心潮起伏,不愧為千古佳作。”
李清照:唐代傳奇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霍小玉傳》,講述的是霍小玉與李益的愛情悲劇。
霍小玉母女原本是霍王府的婢女,霍王病逝後,她們母女二人被趕出霍王府。
為了生活,霍小玉淪落風塵。
霍小玉16歲那年,遇到了進京趕考的才子李益,二人一見如故,墜入愛河。
霍小玉知道自己身份低賤,就和李益約定,他們要好好相處八年,度過彼此生命中最好的一段時光。
八年之後,李益才剛而立之年,不影響他再覓良人。
誓言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兩年之後,李益中舉被派往華縣擔任主簿。
他為了功名利祿,馬上迎娶了豪門大戶的女兒為妻。
此後,霍小玉鬱鬱寡歡,相思成疾,最終香消玉殞。
這個故事被當時的文人蔣防寫成了,一直流傳到今天。
看看李益的所作所為,他就是一個渣男,但這個渣男後來活到了80餘歲,成為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
李益是甘肅人,少年時由於吐蕃入侵,他們一家搬到了鄭州。
他科舉高中後,很長一段時間在兵營中從事文職工作。
在這段時間裏他寫了很多邊塞詩,比如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就是他寫的詩句。
李益這個人還是很有才華的,雖然人品不怎麽樣,但能力很強。
經過近20年在軍營中的磨練,中年以後返迴長安為官。
雖然有很多鄙視李益的人品,但對他的詩還能公允評價。
總體而言,就邊塞詩這個題材而言,在中唐時期李益寫得最好。
他有從軍經曆,了解戰爭的殘酷也知道將士的英勇無畏。
當時,大唐與吐蕃之間戰爭不斷,互有傷亡。
李益看到大唐的普通士兵的英雄氣概十分感慨,在他的詩中大唐兵卒如有神助,所向披靡。
李益在邊塞詩中不僅抒發壯誌豪情,也敢於揭露朝廷的無能與戍邊大將的腐敗。
這一點是同時代詩人很少涉及的主題,說明李益這個人也不是沒有一點可取之處。
在中唐時期,李益的詩作十分受歡迎,以至於很多人都忘記了他年輕時犯的錯。
李益寫詩很重視通俗,他喜歡把口語融入詩中。
同時李益這個人略懂音律,他希望自己的詩能夠唱出來,於是他在創作中特別注意音韻上的美感。
如果李益在年輕時沒有辜負霍小玉的感情,那他又會怎樣呢?
坦率講,李益的行為不算十惡不赦,但是在現代人的眼中,他始終是一個薄情郎、負心漢。
唐代宗大曆四年考取進士及了第,宋以後有書把他歸為大曆十才子。
李益的詩成就高,擅長絕句,尤其是七言,邊塞詩也很出名,有一首詩《江南曲》寫的是深入人心。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
“猧兒撼起鍾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
“這個世上最擾亂人心,最無可奈何的事情當數感情。””
“不管是攜手一生,還是天各一方,都總是令人難忘。”
“你見或者不見,都是你藏在心底的一道傷疤。”
“而這個世上最不可預測的事情,隻有兩件,一是茫茫無際的大海,一是變化多端的人心。”
“你看不透深邃的大海,你也看不清人心的盡頭。””
“就像這首《春曉》的作者元稹,與初戀管兒突如其來的一場相遇,驚豔了青春的歲月,最終以相忘於江湖告終。”
“但元稹卻在20年後仍然念念不忘管兒,寫下多首詩懷念。”
“更是將這一段往事作為原型編寫成《鶯鶯傳》,哪怕世人都來批評和指責他。””
“罵他年少輕狂、追名逐利、薄情寡義負心漢也要記錄下他們曾經相愛的一點一滴。”
“說到《鶯鶯傳》,又讓人想到中唐的另一部傳奇《霍小玉傳》,作者是詩人蔣防。””
“蔣防在這部中描寫了霍小玉和李益的愛情糾葛,給世人演繹另一段癡情佳人薄幸郎的故事。”
“李益與霍小玉相戀,霍小玉原為霍王與一個婢女所生的女兒。”
“霍王去世後,霍小玉淪為歌妓,後來遇到李益,與李益相戀。”
“霍小玉知道自己的身份,日後很難成為李益的良配。”
“於是定下八年相戀之約,隻期許八年相戀時光,隨後便自願削發為尼。”
“但李益卻在登科後,在母親的安排下很快另娶他人,把與霍小玉約定拋到腦後。”
“導致霍小玉在日複一日的思念和等待中,20歲的年紀就香消玉殞。”
“《霍小玉傳》不過是蔣防用來詆毀李益、討好上司以求升職的工具。”
“中唐以後,牛李黨爭相爭的局麵非常嚴重,把天下攪得風雲四起,很多官員受其牽聯甚至喪命黃泉。”
“比如李商隱就夾在兩黨相爭的局麵中一生鬱悶不已。”
“當時的元稹、李紳同屬於李黨成員的骨幹,而令狐楚、李益則是牛黨成員的骨幹。”
“而蔣防不僅受恩於元稹和李紳,還同時是白居易的好友,為了奉承元稹,打壓敵壘,於是創作了《霍小玉傳》。”
“實際上蔣防的這一舉動,事後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大好處。”
“元稹、李紳被罷相後,蔣防被調離出京,年僅44歲就去世了。”
蘇軾:李益出生於天寶五年,隴西狄道人,他的家鄉隴西之地是戰略要地。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
代宗廣德二年,李益的家鄉被吐蕃占領,舉家遷往中原,居於洛陽,李益始終忘不了失去家鄉的沉痛事實。
李益在中原地區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以讀書仕進為唯一目標。
代宗永泰元年,唐王朝宣布開設兩都貢舉,李益在洛陽參加河南府試的考試,而後參加省試,落榜。
代宗大曆四年,李益考中進士第,大曆五年去長安參加製舉,後又考中拔萃科。
大曆六年,考中製科的諷諫主文科,授職河南府參軍。
三年任期到後,擔任華州鄭縣主簿,主要做協助主官掌管文書的工作。
任期結束,提拔他做渭南縣尉,但李益並未赴任。
德宗建中元年,唐帝國已經顯露出藩鎮割據的端倪。
李益毅然進入朔方節度使崔寧的軍隊,以平生報國憤的滿腔熱情開始了他人生中近二十年的軍旅生涯。
德宗建中二年,崔寧受宰相楊炎的排擠罷職歸朝,李益也不得不東歸。
建中四年,李益考中書判拔萃科,授職侍禦史。
興元元年,朝廷任命原山南東道行軍司馬樊澤興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李益應樊澤的邀請,去襄陽擔任掌書記,這是他第二次從軍。
唐興元元年,幽州盧龍軍度使朱滔任命李益為盧龍軍觀察支使,他未赴任。
大約興元元年底或貞元元年,李益第三次從戎,跟隨廊坊節度使唐朝臣的軍隊。
貞元二年七月,唐朝臣調為單於大都護、擔任振武綏銀節度使,由論惟明繼任鄜坊節度使。
李益沒有跟隨唐朝臣同往振武,他作有《送柳判官赴振武》《送客歸振武》等詩。
為他人送行,自己留在了論惟明的幕府,繼續任掌書記一職。
在論惟明的幕府,李益結識了柳宗元的叔父柳縝。
貞元三年十一月,論惟明死在任職期間,李益結束了這次從軍,返迴洛陽家居。
貞元四年,應邠寧節度使張獻甫的聘邀,在他的幕府做掌書記。
在邠寧期間,李益與著名詩人孟郊、李觀、柳宗元等人都有過交遊。
他創作於這一時期的詩歌主要有《上黃堆烽》《邠寧春日》《赴邠寧留別》等。
在這一年,任職左補闕的盧景亮請李益輯錄他所作的從軍詩以求觀賞。
於是李益從自己以前的詩作當中輯錄了五十首贈給了盧景亮,並寫了一篇序言一《從軍詩序》。
李益離開邠寧,結束他的第五次從軍。
貞元十一年,李益和第一任盧氏夫人結婚。
婚後不久,李益第二次南下,於貞元十二年春客居揚州。
在這期間,結識了青年詩人劉禹錫,他們詩酒唱和,相交甚歡。
兩次漫遊生活擴大了李益詩歌的題材內容,創作出大量詩歌,其中比較著名的如《揚州送客》《汴河曲》等詩篇。
約在貞元十七年,李益從洛陽出發,向北行走。
他先到了河東,之後又去了河北,這一路走來,他創作了《石樓山見月》《北至太原》等詩歌。
後來他到了幽州,節度使劉濟留他在幕府,並征辟他為從事,後又進為營田副使,這是李益生平第六次從軍,也是最後一次。
劉濟十分看重李益的才華,這使他倍加感激,加上多年來的漂泊流浪,他感憤地寫下了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樓的詩句。
約在貞元十五年,李益離開了劉濟幕府,結束了從建中元年以來近二十年的戎馬軍旅生活。
大約在唐憲宗元和元年,李益入朝任都官郎中。
元和三年,李益和楊於陵、韋貫之等人一同擔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的考官,應試及第的牛僧孺、李宗閔等指切時弊,觸犯了權貴。
宰相李吉甫借此排擠異已,楊於陵、韋貫之等人均遭貶謫,牛僧孺等人也被排斥。
李益盡管也主持正義,但由於他的態度沒有楊、韋等人堅決,所以,並未遭受貶謫。
此時唐穆宗剛剛主政,卻想效仿唐玄宗前往華清宮度假,李益、李絳等人均極力勸諫,穆宗不聽,執意由複道前往華清宮。
事後,考功員外郎李渤提出李益諫幸華清宮,應特予遷升,穆宗並未聽從。
唐文宗大和元年,李益擔任禮部尚書,兩年後辭官。
大和三年,李益在東都洛陽宜教裏的私人宅第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可是李益長長久久活到了84歲,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這首《寫情》,才是李益與霍小玉之間真實的情感記錄。”
“李益被無端爽約,從軍邊塞多年的男兒熱血被激發。”
“失去愛人讓李益痛苦悲傷到絕望,但是既然你不重視這份感情,那我也不必挽留!”
“你是你,我是我,一刀兩斷,你我再無幹係。”
“李益或許有負霍小玉的地方,但絕不是蔣防在《霍小玉傳》中寫的那麽不堪。”
“李益有過長達20年的戍邊生涯,是唐代出塞最久的詩人,也是唐朝詩人中難得的長壽之人,寫過很多邊塞詩歌。”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大多抒發將士們久戍邊關、思念家鄉的怨望之情,情調帶點感傷。”
“但是分享一首李益難得的慷慨激昂之作,筆道有力,霸氣側漏。”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隻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這首詩短短四句,每一句都含一個典故,引經據典,氣勢磅礴。”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伏波,是古代對將軍的一種稱號,不同將軍的能力高低不同,所得稱號也不同。”
“馬援在一次南征中凱旋而歸,此時他已經58歲,他的好朋友登門對他表示慰問和祝賀。”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
“定遠,指的班超,班超被封為定遠候,在西域定居31年之久,在老年時曾上書皇上,祈求迴鄉。”
“浩瀚海洋的深處,這裏指位於大沙漠深處的敵人老窩。”
“隻輪本意指任何一隻車輪,這裏指任何一個人。”
“薛仁貴西征突厥時,雙方對壘之時,敵方派來幾十名精英陣前挑戰,薛仁貴連發三箭,射死其中三人。”
“其餘人員一見心驚膽戰,不敢再戰,繼而請降。”
“於是軍中流傳開來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願像東漢的將領馬援一樣,寧願戰死於邊關,馬革裹屍而葬,也沒必要像班超那樣一定要活著返迴玉門關。”
“應當誓守邊關,全力殲滅敵人,不放過任何一個膽敢來犯的敵人,並叫他們再也不敢來犯!”
“整首詩一連用三個名將的故事,謳歌了戍邊將士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雄渾有力,霸氣威武,其中的愛國情懷讓人心潮起伏,不愧為千古佳作。”
李清照:唐代傳奇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霍小玉傳》,講述的是霍小玉與李益的愛情悲劇。
霍小玉母女原本是霍王府的婢女,霍王病逝後,她們母女二人被趕出霍王府。
為了生活,霍小玉淪落風塵。
霍小玉16歲那年,遇到了進京趕考的才子李益,二人一見如故,墜入愛河。
霍小玉知道自己身份低賤,就和李益約定,他們要好好相處八年,度過彼此生命中最好的一段時光。
八年之後,李益才剛而立之年,不影響他再覓良人。
誓言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兩年之後,李益中舉被派往華縣擔任主簿。
他為了功名利祿,馬上迎娶了豪門大戶的女兒為妻。
此後,霍小玉鬱鬱寡歡,相思成疾,最終香消玉殞。
這個故事被當時的文人蔣防寫成了,一直流傳到今天。
看看李益的所作所為,他就是一個渣男,但這個渣男後來活到了80餘歲,成為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
李益是甘肅人,少年時由於吐蕃入侵,他們一家搬到了鄭州。
他科舉高中後,很長一段時間在兵營中從事文職工作。
在這段時間裏他寫了很多邊塞詩,比如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雲天就是他寫的詩句。
李益這個人還是很有才華的,雖然人品不怎麽樣,但能力很強。
經過近20年在軍營中的磨練,中年以後返迴長安為官。
雖然有很多鄙視李益的人品,但對他的詩還能公允評價。
總體而言,就邊塞詩這個題材而言,在中唐時期李益寫得最好。
他有從軍經曆,了解戰爭的殘酷也知道將士的英勇無畏。
當時,大唐與吐蕃之間戰爭不斷,互有傷亡。
李益看到大唐的普通士兵的英雄氣概十分感慨,在他的詩中大唐兵卒如有神助,所向披靡。
李益在邊塞詩中不僅抒發壯誌豪情,也敢於揭露朝廷的無能與戍邊大將的腐敗。
這一點是同時代詩人很少涉及的主題,說明李益這個人也不是沒有一點可取之處。
在中唐時期,李益的詩作十分受歡迎,以至於很多人都忘記了他年輕時犯的錯。
李益寫詩很重視通俗,他喜歡把口語融入詩中。
同時李益這個人略懂音律,他希望自己的詩能夠唱出來,於是他在創作中特別注意音韻上的美感。
如果李益在年輕時沒有辜負霍小玉的感情,那他又會怎樣呢?
坦率講,李益的行為不算十惡不赦,但是在現代人的眼中,他始終是一個薄情郎、負心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