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曠世名著《西遊記》是一部奇書,那麽作者吳承恩就是一位奇士。


    吳承恩是古今造神第一人,不僅為勾劃了一個奇幻瑰麗的世界,更塑造了孫悟空、豬八戒等眾多經典人物。


    這些角色的出現,大大豐富了神話人物譜係,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吳承恩的一生,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


    少年時揚名一方,鴻鵠之誌,胸懷天下。


    青年時屢試不第,剛正不阿,初心不改。


    老年時看透官場,專心寫作,淒涼離世。


    “明朝嘉靖年間有這麽一個人,從小到大就對一些鄉野雜文和古代神話故事有著濃厚興趣,他就是吳承恩。”


    “吳承恩是淮安下麵的一個小縣城,吳家也算是當地的一個望族。”


    “但整個吳家很少有入朝為官的領軍人物出現,所以吳承恩父親希望自己這個兒子能夠入仕為官,光宗耀祖。”


    “但是吳承恩從小開始雖然對文學很感興趣,可是感興趣的領域卻跑偏了,喜歡神話故事,這就讓吳父很不理解。”


    “因此,吳父經常同吳承恩談心,告訴他神話故事並沒有辦法幫助家族走上輝煌。”


    “隻有學習文章經略,這才能夠振興家族。”


    “因此,吳承恩收起了熱愛中國神話故事的那顆炙熱的心,轉向去認真鑽研經略文章。”


    “吳承恩這個人極有毅力,並且特別的愛學。”


    “從私塾開始,吳承恩就得到老師的喜愛。”


    “通過勤奮學習,這也讓吳承恩在繪畫、詩詞、經略、文章和圍棋等多方麵都十分的優秀,更是被稱之為天才。”


    “後來在私塾老師的幫助下,吳承恩進入了當地知府開辦的書院讀書。”


    “但是在這期間,他心裏對神話奇聞的興趣又上來了。”


    “一邊讀書,一邊收集著淮安當地的奇聞軼事。”


    “而書院的教習老師們也算比較大度,並沒有多加幹涉吳承恩的興趣,隻要他在學業上認真學習就可以了。”


    “但嘲諷的是,吳承恩雖然聰明勤奮好學,卻沒有考上科舉。”


    “吳承恩適齡後第一年報考科舉,在鄉試就被刷下來了。”


    “後來幾年情況也是差不多,連續的失敗讓吳承恩很是喪氣。”


    “而吳父認為就是他那個喜愛神話奇聞的興趣害了他,於是吳父就不讓吳承恩繼續創作神話異聞故事。”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吳承恩對仕途也是十分的迷茫。”


    “吳父甚至打算托人把吳承恩塞進官府當個小吏,先穩定下來再一步步的升官。”


    “但是吳承恩卻認為,這樣等於讓上半生的寒窗苦讀白白耽誤了。”


    蒲鬆齡:少年時揚名一方,可最終卻屢試不第,這對吳承恩的打擊可想而知。


    年少的的吳承恩不僅滿腹詩書,而且精於繪畫書法。


    吳承恩的驚才絕豔,讓他遇見了一生中重要的伯樂,那就是在當地開辦書院的淮安知府葛木。


    葛木一到任便建學堂,招收學子,興教化,更是常到書院授課。


    而吳承恩,便是最得葛木賞識的那個人。


    葛木在吳承恩才華橫溢的筆墨文章裏,看到了一個少年的磊落風骨。


    於是邀吳承恩代寫《告先師廟文》,此文被工匠刻於書院大殿上,以表對吳承恩的鼓勵和認可。


    葛木在任期間,廣施惠政,安撫百姓,頗見成效。


    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吳承恩有了一個清晰的人生方向。


    那就是立誌做一個選賢任能,為民做主的賢相清官。


    吳承恩與同窗好友,前去金陵參加每三年舉辦一次的鄉試。


    吳承恩將心中經天緯地的治世策略書寫在考場上,他盼望能得到主考官的欣賞,以實現父親和恩師葛木的殷切期盼,以及自己的遠大理想。


    可是那長長的榜單沒有容下他吳承恩,致使吳承恩心中抑鬱難解。


    明明被人稱讚文采斐然,都是經世致用之道,怎麽就能名落孫山。


    不久之後,吳承恩的父親懷著滿心遺憾去世。


    吳承恩不甘十年寒窗付諸東流,更不願滿腹才華無用武之地。


    更怕的是辜負恩師葛木的深深期望與栽培,負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於是開始了人生中漫長的科舉之路。


    隻是可惜,二十年的奔波,七赴鄉試,皆一無所獲。


    “後來吳承恩中年的時候,機會終於降臨到他的頭上。”


    “朝廷補了吳承恩一個歲貢生的身份,貢生相當於已經有擔任地方官員或者中央小官員的機會了。”


    “吳承恩再一次滿懷希望地來到北京城,北京城的一切都讓吳承恩感覺到明媚溫暖。”


    “吳承恩和其他的貢生一起在宮廷外等待接見,而那時候正值嘉靖皇帝統治。”


    “當時或許是因為吳承恩的年齡太大了,一起來的貢生們都領到了官職。”


    “然後迴去喝酒慶祝了,但是自己一直在等待。”


    “直到宮廷內人出來,告訴吳承恩官職已經分配完了,突如其來的打擊也讓吳承恩有些不知所措。”


    “吳承恩沒有時間在繼續科舉了,他浪費了青春年華去學習經略文章,但卻換來的卻是無情打擊。”


    “其實貢生們早就做好不被選中的心理準備,畢竟貢生人數還是多。”


    “朝廷的官職也是有限的,不可能麵麵俱到。”


    “吳承恩的落選也是情有可原,失望的吳承恩隻能夠找了個酒家借酒消愁。”


    “但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麽過,自己拒絕了父親給自己安排的崗位,自己又沒有被朝廷選上。”


    “現實很無情的摧殘了這個未來大作家的自信心,無奈之下,吳承恩萌生了一個念頭。”


    “既然無法為官,那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自己試著去行萬裏路。”


    “恰恰就是這個行萬裏路,讓吳承恩奠定了撰寫《西遊記》這部傳奇的想法。”


    “吳承恩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在各地周遊,也曾經在湖南某個城市短暫定居過。”


    “因為吳承恩的文章和畫畫都十分出色,因此常常當晚寫出一些書法和畫出一些風景畫,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去賣。”


    “最開始並沒有多少人問津,這也是因為吳承恩比較靦腆,不會叫賣。”


    “而市場的攤位太多了,人們很多時候會被其他吆喝聲給吸引,因此忽視了吳承恩的小攤子。”


    “很長一段時間,吳承恩每天都賺不到什麽錢,吃住都成了問題。”


    王陽明:吳承恩編撰《西遊記》,更多的是用神話的形式來表達對現實的失望和不滿。


    吳承恩自幼家境清貧,但他非常聰慧,勤奮好學。


    閱讀過非常多的誌怪,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


    早年博覽群書的基礎,造就了吳承恩深厚的文學底蘊。


    吳承恩雖然在讀書時期憑借自身的努力,得到了當時書院創建人葛木的賞識。


    但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生活的困頓和多年科考不中,讓吳承恩加深了對官場腐敗的認識。


    最後吳承恩補得一個歲貢生,然而那時他已年近五十。


    好景不長,吳承恩自身性格上的清廉耿直讓他不容於官場。


    最終因被人誣告,憤而辭官,拂袖歸去。


    生活和官場上的失意,讓吳承恩加深了對官場腐敗的認識。


    使得吳承恩更多的寄情於創作誌怪,表達內心的憤懣。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遊記》誕生了,它體現了吳承恩的抱負和在官場上的理想。


    吳承恩本身的性格其實和唐僧有著不少的共同點,比如耿直。


    但奈何前往西天取經靠著唐僧一個人是絕對完不成的,這正如吳承恩在現實生活中達不到的個人政治理想。


    所以,吳承恩在中幻想著感化敵人,有了徒弟三人護送並求得正果。


    “後來遇到了一個和尚,這個和尚很慷慨的買了吳承恩不少字畫,又多給了他一些錢。”


    “吳承恩就很疑惑,詢問和尚為什麽要買他如此多字畫。”


    “這個大師認為世間萬物皆平等,大多數人常會因為現實的困惑而丟棄心中所念。”


    “大師也是看到吳承恩心並不在做生意之上,也並不像惰性之人,就伸出援手幫助一下。”


    “和尚的意思也很明顯,就是你吳承恩心根本就不在做生意謀生之上。”


    “既然心裏有夢想,那就該去追逐夢想,而不是在這裏當個生意人混個溫飽。”


    “吳承恩後來攢夠了盤纏,就繼續進行周遊全國的夢想。”


    “在周遊路途中,吳承恩每到一個地方,常常詢問或者到酒館聽當地人侃大山。”


    “了解了不少全國各地的奇聞軼事,並耐心的一一記下來。”


    “而在周遊中,吳承恩開始萌生了寫一部曆史神話的想法。”


    “但這個想法隻是基本架構,還得是籌備到位才能夠正式開始寫。”


    “漂泊了近十年的時間,朝廷後來任命吳承恩到浙江長興當個縣丞。”


    “這個官不大不小,操心的事其實也不多,主要就是幫助縣令處理一些政務瑣事。”


    “對於這份閑職,吳承恩也心滿意足了。”


    “吳承恩沒有心懷天下、濟世安民的雄偉理想,他隻有對神話異聞故事的熱愛。”


    “後來吳承恩經常就和朋友一起吟詩作賦,平時休息就出去喝酒作詩,自己更是和許多當時的名人也有朋友關係。”


    “而很多人也喜歡吳承恩這種與世無爭、樂觀向上的性格,這也是吳承恩朋友越來越多的原因。”


    “但是好日子總是會到頭,吳承恩和自己的上司關係並不好。”


    “上司是一個比較刻薄貪婪的官員,而吳承恩這個人比較正直闊達,於是兩人相處極不融洽。”


    “最開始上司還沒有想動吳承恩的意思,這也是因為吳承恩背後的朋友不少是達官貴人。”


    “但吳承恩看不慣這個長官囂張跋扈,倆人經常吵架。”


    “這也讓他的長官十分的氣憤,發誓要把吳承恩給整下去,這就有了誣告事件。”


    “吳承恩聽到這種無稽之談的誣告,氣的肺都要炸開了。”


    “文人最在乎自己的節操,當時別人把一件無中生有的事講的是那麽冠冕堂皇。”


    曹雪芹:從諷刺的角度看《西遊記》,吳承恩可能會得罪所有人。


    《西遊記》備受世人喜愛,在他看來,《西遊記》是一部諷刺。


    一方麵,《西遊記》是諷刺佛家的。


    因為佛家有很多妖怪,或是下界作亂,或是下界吃人,但最後卻不受懲罰。


    像如來的舅舅大鵬鳥,一口吃光了獅駝國所有的人,罪惡如此深重。


    最後一點事沒有,還得如來允諾,以後眾生供奉先讓大鵬吃。


    觀音菩薩的寵物鯉魚精,在陳家莊每年要吃兩個童男童女。


    最後孫悟空找到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二話不說,直接去用籃子把鯉魚收了。


    當時菩薩就要走,還是孫悟空讓菩薩現身,讓老百姓拜的。


    寵物吃了那麽多孩子,老百姓依然還要拜菩薩,真是諷刺。


    另一方麵,《西遊記》是諷刺道家的。


    因為西天路上的妖怪,很多都和道家有關。


    壽星的坐騎白鹿精和狐狸精聯手,欺騙比丘國王,差點害死一千多個小孩兒。


    可是到頭來,壽星來了就帶走,對白鹿精一點懲罰都沒有。


    壽星還感慨自己來得及時,不然白鹿精就被孫悟空打死了。


    這話說得頗為溺愛,可惜都沒給比丘國百姓道個歉。


    再一方麵,《西遊記》是諷刺皇帝權貴的。


    因為有些國王犯錯,不把老百姓當人看。


    比如滅法國國王,殺了那麽多和尚,最後屁事沒有。


    隻是國家的名字改了一下,但還是做國王。


    烏雞國國王,對文殊菩薩所變的和尚不尊重。


    因為被文殊菩薩變化的和尚難住了,國王直接把和尚放禦水河裏泡三天。


    烏雞國國王雖然被懲罰,但後來還是做了國王。


    比丘國國王為了自己長壽,居然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孩兒的心做靈藥。


    最後也沒受到懲罰,反而得到了壽星的三個火棗,吃了延年益壽。


    “雖然說是這麽說,但是很多人還是相信吳承恩的品行。”


    “一直以來吳承恩都是一個不爭、開朗、虛心的人,這樣的人哪裏會有花花腸子去招惹別人,很多人都已經看出來是吳承恩的上司故意整他的。”


    “吳承恩直接就是轉身就走,再也不在這個官府繼續幹下去了,迴到家裏的吳承恩又要開始為生計發愁。”


    “最開始還有朋友的資助,但不能夠永遠靠著朋友幫助。”


    “吳承恩又在朋友的幫助下成為當時荊王府的一個小官員,而荊王是一個很爽朗大度的王爺。”


    “吳承恩一生中最崇拜的帝王是漢武帝和唐太宗,而眼前的荊王身上的那股皇家氣質和魅力,以及舉手投足間那股氣場,這也讓吳承恩對帝王的想法有了初步的概念。”


    “據說《西遊記》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就是吳承恩參考荊王而得來的。”


    “吳承恩一生見過最大的官員就是荊王,而嘉靖皇帝自己從未見過。”


    “後來吳承恩開始撰寫了人生第一部,也是最偉大的《西遊記》。”


    “但是最開始隻寫了十幾話,就這十幾話在當時社會中認為他這是違反禮法人倫。”


    “猴子成精了,又上天又遁地的,玉皇大帝是能夠隨便寫的?”


    “豬八戒是天將竟然貪戀人間美色?各種各樣的嘲諷讓吳承恩備受打擊。”


    “而許多文人更是認為吳承恩的作品太過諷刺,就奉勸他認真修改一下。”


    “但吳承恩寧願不寫,也不願意修改。”


    “後來,吳承恩中斷了寫書。”


    “這主要就是明朝社會太過嚴厲,對言語和文字的控製力度是很大的,這也導致了吳承恩這種超前的想法是無法實現的。”


    “後來自己人到不惑了,認為自己時日不多了。”


    “吳承恩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專心的把《西遊記》全部寫完,中國一代名著由此產生。”


    “正因為吳承恩這樣不同尋常的經曆,才讓他看透了人性,看清了世態炎涼,寫出了《西遊記》這樣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著。”


    張居正:吳承恩隱身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才是他真正的化身。


    《西遊記》仿佛距離現實最遠,但其實以神話故事的形式反映了諸多現實問題。


    比如教派的虛偽,人性的複雜,官僚體係的腐敗等。


    誓要將批判進行到底的吳承恩更有妙筆生花,把自己也寫進了書中。


    吳承恩化身為書中人物,以其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直接鞭撻腐朽。


    吳承恩在書中的化身不是旁人,正是大鬧天宮的孫悟空。


    孫悟空是吳承恩的化身,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著充足依據的。


    玉皇大帝請來佛祖將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不可一世的齊天大聖遭受滅頂之災。


    書中有一首詩評說道,偷桃偷酒遊天府,受錄承恩在玉京。


    這首詩感歎的正是孫悟空的身世遭遇,而吳承恩的名字赫然在目。


    吳承恩把自己名字嵌入其中,與孫悟空同病相憐的情愫一目了然。


    孫悟空一心想施展遠大抱負,卻不料被官僚體製戲弄玩耍。


    雖然被封為齊天大聖,有了天庭官職。


    但已厭煩了腐朽與沒落,便毅然決然拋棄所謂的天恩厚祿,走上一條改天換地的道路。


    而這,正是孫悟空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吳承恩的遭遇跟孫悟空有著驚人相似,也是因為不溶於官府衙門而退隱山林。


    隨後奮筆疾書鞭撻醜惡,潛意識中也有著換了人間的想法。


    隻不過,吳承恩沒有能力和條件付諸實施,隻得借神話裏的孫悟空來痛快發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