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來說,最熟悉的曆史。


    肯定是三國這一時期,這當然是拜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賜。


    否則,這一曆史上最混亂的時期。


    如果沒有羅貫中,將同五代十國一樣不會為人所知。


    可以說,正是羅貫中的如椽巨筆,將這一時代深深地映刻在了中國人的心中。


    羅貫中堪稱中國古典長篇章迴體的鼻祖,對中國的發展有劃時代的意義。


    “羅貫中元末明初著名家,也是中國章迴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稱得上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描繪曆史上著名的三國時期,塑造許多英雄人物形象,紛繁複雜的劇情吸引世人的目光。”


    “然而,羅貫中的一生卻並不如自己的那樣輝煌,他曾經選錯陣營一敗塗地。”


    “之後飽受困頓和苦難,也正是在此情況下才寫出來《三國演義》。”


    “可以說,《三國演義》有多輝煌,他就有多淒涼。”


    “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


    “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


    “因此,不少北方的讀書人,如關漢卿等人都先後搬遷到了杭州一帶。”


    “身為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


    “7歲開始,羅貫中在私塾學習四書五經。”


    “14歲時母親病故,於是輟學隨父親去杭州一帶做生意。”


    “雖然出身商人家庭,但是羅貫中對商業不感興趣。”


    “在父親的同意下到慈溪隨當時的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修得一身好文彩準備貨與帝王家。”


    “1356年,羅貫中辭別趙寶豐,到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幕府作賓。”


    “陳友諒勢力最大,坐鎮長江上遊。”


    “朱元璋實力也不弱,卻夾在中間。”


    “張士誠處於沿海地區,經濟狀況最好。”


    “選來選去羅貫中最終投靠張士誠,認為他能在未來取得一番成就。”


    “第二年,在羅貫中的建議下,張士誠打敗朱元璋部下的進攻,由此可見確有一些本領。”


    “然而,張士誠並不是一個明主,弟弟兵敗後曾被元朝俘虜。”


    “再加上當時元朝雖然沒落,但依然是天下第一勢力。”


    “收到朝廷的納降文書,張士誠選擇投降。”


    “降元後,張士誠貪圖享樂。”


    “一直到至正二十三年,看到元朝沒落,張士誠才又再次稱王。”


    “這個時候包括羅貫中在內的許多幕僚都建議暫緩稱王,因為稱王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


    “可惜的是,他的建議並沒有被張士誠采納。”


    “羅貫中自此對張士誠失去信心,辭別幕僚職務返迴老家。”


    “路上遇到同鄉,意外得知父親已經逝世、繼母改嫁,便不再打算迴老家而是浪跡天涯。”


    朱棣:羅貫中之所以能創作出《三國演義》這本傳世經典,在於他的人生中有兩個夢想。


    一是英雄夢,虛負淩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羅貫中生活的元末明初是王朝更迭,戰爭不止的亂世。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羅貫中本想在這一亂世中謀取一英雄之名。


    隻是天不遂人願,羅貫中投錯了明主,隻能著書立說圓自己的英雄夢。


    羅貫中的坎坷心路曆程,在《三國演義》中有所展現。


    東漢末年,王室衰頹,綱紀不振,小人當道,諸侯爭霸不斷。


    羅貫中選取這一典型亂世為背景,正是與自己所處時代相唿應。


    羅貫中身處亂世,對元朝的殘暴和醜惡極其厭惡,對動亂時代的苦難百姓非常同情,對仁君十分向往。


    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不遺餘力刻畫曹操排除異己、嫉賢妒能的形象,借此抨擊和諷刺元朝的殘暴統治。


    大力渲染劉備同情百姓,不顧行軍速度攜十萬民眾渡江。


    張飛從荊州出兵西川途中明令不得搶奪民財等仁慈愛民形象,深度表達羅貫中對百姓因戰亂而困苦不堪的同情。


    徐庶毛遂自薦受到劉備的厚待禮遇,劉備三顧茅廬等情節的描述表達了對仁君明主的極度向往。


    鞭笞督郵,劉備怒而辭職,百姓哀求的描寫表達了羅貫中對清明政治的憧憬。


    二是軍事家,運籌帷幄於帳中,決勝於千裏之外。


    羅貫中著作《三國演義》的特點總結起來就是取亂世背景,以政治題材資料為素材,最善於寫戰爭。


    最善於寫戰爭,《三國演義》體現尤為明顯。


    上百場戰爭都寫得各具特色,無一重複。


    赤壁之戰,描述更是精彩異常。


    赤壁之戰的特點之一是兩國開戰,三方參與。


    既有大量的軍事活動,又有大量的外交活動,將三國時期的主要謀臣戰將都引入這些活動之中。


    特點之二是推進和解決矛盾的方法是以鬥智伐謀為主,而不是以交鋒為主。


    作品中大量描寫和記敘的是文戰,而不是武戰。


    特點之三是時代特征,赤壁大戰之前是軍閥混戰。


    赤壁之戰一把火,燒出了半個世紀的三國鼎立格局。


    特點之四是地理特征,曹操與孫權中間橫著一條長江。


    於是作戰雙方,都圍繞這一條大江大做文章。


    這條大江的陰晴變化,時刻都影響著作戰雙方的戰略戰術。


    特點之五是多重矛盾相互交叉,既有敵我之間的矛盾,如曹操要滅孫權。


    又有盟軍內部的矛盾,如周瑜要殺諸葛亮。


    既有明槍,又有暗箭。


    既有結盟,又有背叛。


    既有正義的伸張,又有陰謀的破滅。


    特點之六是矛盾鬥爭的結果出人意料,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


    最強者敗,最弱者勝。


    兵最多者敗得最慘,兵最少者獲利最大。


    《三國演義》能將戰爭描繪的惟妙惟肖,某種程度上也與羅貫中的早年經曆有關。


    甚至可以說,羅貫中也愛好軍事,且擅長軍事。


    早年在張士誠帳下為幕僚時,就曾頻頻獻妙計,幫助張士誠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由此可以說,羅貫中還有一個軍事夢。


    通過對於各場戰爭栩栩如生的描繪,來表達自己能夠做到運籌帷幄於帳中,決勝於千裏之外。


    雖然略顯浪漫,卻也將羅貫中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的十分真切。


    “羅貫中浪跡天涯期間,遇到正在撰寫《水滸傳》的施耐庵。”


    “羅貫中非常認可寫書勸世的主張便拜其為師,自此開始學習寫書的生涯。”


    “張士誠起義成功後,曾要求施耐庵作自己的幕僚。”


    “在施耐庵的幫助下,張士誠打了許多大勝仗,奠定與朱元璋、陳友諒三足鼎立的基礎。”


    “張士誠並不是一個明主,成功後開始居功自傲,貪圖享樂。”


    “看著這樣一個人並不是明主,施耐庵灰心喪誌離開官場隱居寫書,所以《水滸傳》的梁山多少與張士誠有關。”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機漸漸成熟。”


    “羅貫中自己開始撰寫《三國演義》,並得到施耐庵的許多指點。”


    “期間雖然遭遇了各種各樣的挫折,但最終還是有驚無險,並成功寫下《三國演義》。”


    “值得一提的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多少也有羅貫中的影子。”


    “曾經施耐庵為躲避兵亂全家遷往興化,結果卻因《水滸傳》被朱元璋禁錮。”


    “羅貫中趕往金陵找到好友幫忙營救,一年多後施耐庵終於出獄。”


    “但也患了嚴重的疾病,最後藥石無用而去世。”


    “羅貫中幫忙料理了喪事,同時帶著《水滸傳》書稿去福建找人刻印,期間還對該書進行修改。”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水滸傳》。”


    “兩部中的語言通俗生動,對話詼諧幽默,細節描寫細膩入微。”


    “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更是深入人心。”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連試三年。”


    “由於曾與朱元璋為敵,羅貫中不得不放棄了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機會。”


    “早期經曆與其晚年的特殊心境是羅貫中偏好政治曆史題材,並在這類上取得藝術成功的關鍵。”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


    曹雪芹:施耐庵根本不存在,不過是羅貫中的化名。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巨作的內容上有許多情節相似的地方。


    而且兩個作者都是元末明初人,更巧的是倆人居然還在同一個地方。


    《水滸傳》裏麵有影射朱元璋的內容,因此在明初是禁書,不可能實名出版。


    羅貫中的生平資料相對多一點,而施耐庵在曆史資料中卻查不到蹤跡。


    《水滸傳》的明代早期版本有不少羅貫中單獨署名的,後期版本中才出現了施耐庵與羅貫中的聯合署名。


    從名字分析施耐庵用山東口音正著讀就是實乃俺,倒著讀就是俺乃是。


    而根據當時許多作家撰書署名的習慣,施耐庵—羅貫中的潛台詞很可能就是俺乃是羅貫中。


    因此《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作者都是羅貫中,施耐庵隻是羅貫中為了避免麻煩取的化名罷了。


    “羅貫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麵的,編撰數十種,這些作品中《三國演義》的成就最高。”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以劉備、曹操、孫權三方的爭霸為主線。”


    “以諸葛亮、周瑜、司馬懿等人的智謀為輔線,描繪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


    “全書以宏大的結構描繪了三國時期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


    “作品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動亂時代百姓的痛苦和對仁君的向往,體現了鮮明的擁劉反曹的傾向。”


    “《三國演義》語言簡潔明快而又生動,把曆史和文學自然結合,有現實的描繪,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


    “創作《三國演義》時,羅貫中主要參考《三國誌》和《三國誌注》兩部史書,但也加入了自己的主觀判斷和評價。”


    “比如對三國時期各方勢力進行描繪時,對劉備一方有著明顯的傾向和偏愛。”


    “對曹操和司馬懿的魏國,表現出極大的厭惡和批判。”


    “對孫權和周瑜的吳國,表現出一定的尊重和理解。”


    “尤其是對劉備和諸葛亮的相互成就,表現出了極大的同情和讚揚。”


    “其實這何嚐不是羅貫中自己心聲,多麽想遇到自己的伯樂成就一番事業,但卻遇到張士誠這樣扶不起的主子。”


    “羅貫中的三國是一段曆史,也是一段現實,寫的又何嚐不是自己。”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動蕩時期,在政治鬥爭中不但抉擇。”


    “《三國演義》一書就是他的現實遭遇,同時也是自己的失誤與悲哀。”


    “所以說羅貫中寫書很厲害,輪到自己時卻選錯陣營。”


    “並不是因為智慧不行,而是因為沒有遇到伯樂。”


    “《三國演義》很多內容都在刻畫諸葛亮與劉備,而諸葛亮何嚐不是羅貫中自己所希望的樣子。”


    “公元1385年,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裏廬陵逝世。”


    吳承恩:羅貫中之所以尊劉貶曹,隻因為他一心向往正統。


    要知道,元末明初也是一個正統與蠻夷激烈較量的時代。


    元滅宋得以統治中國,可漢人曆來從內心深處對於蒙古族的蠻夷統治極度不滿,希望早日恢複正統,羅貫中自然也不例外。


    元朝的統治,前後不到兩百年。


    在其統治期間,暴亂和起義不斷,元朝幾乎不得安生。


    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重要一點就是實現正統夢。


    無論是讀《三國演義》原著,還是看《三國演義》電視劇。


    都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主觀傾向,即擁劉反曹,維護正統。


    羅貫中極力塑造劉備一方人物的忠義,寬厚與坦誠。


    而曹操一方人物的奸詐虛偽,爾虞我詐與相互利用。


    因為劉備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代表的是正統。


    曹操祖上世食漢祿卻想謀取帝位,無視大漢正統。


    諸葛亮陣前罵死王朗的劇情,可以說是把這種傾向表現到極致。


    王朗之所以氣到墜馬身亡,諸葛亮言語刻薄狠毒隻占其一。


    更重要的是王朗乃漢朝舊臣,其內心應十分懼怕別人罵他無視正統,背叛朝廷,不忠不義。


    羅貫中維護的正統,不僅希望廣大民眾心向往之,更要讓反叛正統的人畏懼害怕,從而棄暗投明。


    羅貫中還通過對君臣關係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向往一種親密無間的君臣關係。


    《三國演義》電視劇中,每當曹操出現時,總是有一大幫文臣武將跟隨。


    曹操一本正經,文臣武將正襟危坐,場麵拘謹威嚴,等級嚴明。


    而當劉備出現時,則大多隻與諸葛亮等少數人在一起。


    並且有說有笑,十分放鬆。


    羅貫中有意通過這種情景對比,來表達自己對正統之下親密無間的君臣關係的向往。


    而《三國演義》對劉備與屬下相處模式的描述,更是將這種向往之情表露無遺。


    所以不管從維護正統的角度考慮,還是向往君臣和諧關係的角度考慮,羅貫中這才選擇尊劉貶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