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繁華。


    錦繡燦爛,人傑輩出,群星閃耀。


    那是一個空前的時代,甚至在很多方麵也是絕後的時代。


    大唐,給予人思想上的寬容是曆代少有的,自由的空氣也孕育了文化上非凡的創造力。


    這樣的創造力像血液流淌在大唐帝國的每一寸土地上,不隻在氣象萬千的長安城。


    任何一座大唐的城市,任何一處大唐的鄉村,都能感受到撲麵而來的繁華。


    就是在這樣的盛世大唐背景下,誕生了一位傳奇人物張旭。


    草聖張旭的書法成就,在書法曆史上和書聖王羲之齊名。


    張旭的草書,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被稱為大唐三絕。


    “唐朝是個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時代,到了大唐皇帝李隆基在位執政的時期,藝術更是空前繁榮。”


    “李隆基執政的前二十年,勵精圖冶。”


    “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可謂百業興旺,人才鼎盛。”


    “像李白、杜甫、張若虛、張旭、吳道子、顏真卿、賀知章、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王之渙、王維、張九齡等,一大批日後在文學、詩歌、藝術上千古流芳的人物都集中活躍在這個時期。”


    “在這些人中,張旭無疑是他們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在唐玄宗時,張旭的草書、吳道子的繪畫、裴旻的劍舞被並稱三絕。”


    “到了唐玄宗後的五十多年,唐文宗李昂更是以詔書禦封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唐朝三絕,這個地位不可謂不高。”


    “但是不管是前三絕,還是禦封唐三絕,這裏麵都有大名鼎鼎的草聖張旭。”


    “張旭,字伯高,公元685年出生於江蘇蘇州吳縣一個官宦之家。”


    “成年後因被舉薦入仕,24歲那年在洛陽擔任過長史,因此在書法史上後人多稱之為張長史。”


    “唐朝時,因書法被實際上的開國之君唐太宗李世民提升為國之藝術,設立了專門的書法博士部門及官銜,故書法在唐代得到空前繁榮。”


    “唐太宗李世民自己本人無限推崇王義之書法,朝夕禦覽臨摹。”


    “因此在書法上亦是登堂入室,是個很不錯的帝王書法家。”


    “王義之的書聖封號也是在他的禦封之下,最終得以千年確立。”


    “當然,此後一千多年的曆史也無可辯駁地證明了,王羲之書聖的名號當之無愧。”


    “張旭之前的草書代表人物,是東漢未年的張芝。”


    “如果說草書是由張芝最終確立完備,使草書成為了書法藝術奠堂的一朵奇葩異花。”


    “那麽真正把草書發展成為完成脫離了實用,向純藝術方向挺進,讓形式重於內容的,張旭則是曆史第一人。”


    “在張旭以前,草書無論怎麽寫怎麽狂草,對於讀書之人基本上可識可認。”


    “但到了張旭這兒,可識可認也被他拋棄了,狂草書法完全成了抒情的舞蹈。”


    “美感成為了草書最核心的主題,至於認不認識也退居很次要的位置。”


    “他的這一貢獻在書法藝術史,甚至整個中華文明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開創性的貢獻。”


    “比如張旭的《草書古詩四帖》對於沒有深厚草書基礎的人來說,簡直是天書。”


    “因為書法作品中的漢字,已經完全被點線所代替。”


    “連綿不絕的線條,一筆數字的勾連,點線如藤蔓似的纏繞,已經分不清誰是誰字。”


    “但是,這種線條和看似無序的點畫,分明又給人以無限美感和憾人心魄的藝術享受。”


    杜甫:相比於張旭對李白推崇備至,李白對張旭的弟子懷素和尚更加推崇。


    草聖張旭是個狂人,狂到目中無人。


    詩仙李白也是狂人,也狂到目中無人。


    李白是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而張旭則是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張旭比李白年長,由於李白出名較早。


    兩人從出名的那一刻起,就互相知曉對方。


    兩位狂人相遇時,彼此都已經名冠大唐。


    那年安史之亂,大唐盛世已經風雨飄搖。


    江蘇一小城的一個酒肆裏,兩位顛沛流離的狂人相遇了,兩人舉杯對飲。


    店小二沒看錯,白衣的劍客和灰衣的老者一直喝個沒停,應該是第八壇了。


    他們先談酒,再談詩。


    忽而觥籌交錯,忽而仰天大笑,普通人無法理解兩個狂人的世界。


    最後張旭說他一生三個愛好,作詩、喝酒、寫字。


    除了寫字,前兩者李白都是第一。


    因此張旭此生佩服的人不多,李白算一個。


    李白後來作詩稱讚張旭心藏風雲,是個大人物。


    那天他倆從日上三竿,一直喝到月明星稀。


    李白仰天大笑而出門,張旭對天怒吼而狂奔。


    張旭在多個場合提到過李白,對李白推崇備至。


    而李白晚年,極力推從的卻是張旭的徒弟懷素,認為懷素比張旭的草書要好。


    在他看來,李白不善草書,屬於一般水平,對草書的理解有限。


    而張旭本身就是寫詩之人,對詩歌的欣賞,和李白對草書的欣賞是不一樣的。


    也正因如此,相比於對方,張旭更加佩服李白。


    巍巍大唐,人才輩出。


    狂人張旭站在藝術之巔,依然喝酒、作詩、寫草書。


    “張旭之所以有這種天馬行空的藝術創作,主要得益於張旭出生的環境以及成長的經曆。”


    “張旭出生時,正值大唐盛世,社會環境非常安定。”


    “他出生於一個衣食無憂的官宦世家,從小隨其堂舅勤習書法。”


    “張旭的一生除了書法和飲酒,幾乎對什麽事都不大上心。”


    “與之稍晚的翰愈,曾經對張旭一生的好惡和藝術活動有相關記載。”


    “張旭除了熱愛書法長於草書外,其它的技能沒有興趣也不願去從事。”


    “張旭每次醉酒之後,大唿狂叫,下筆如神。”


    “他一生專注於書法,觀舞劍、聽音樂,都能從中悟出筆法的奧妙。”


    “他把全部的精神傾注於草書之中,凡是人所具備的喜怒哀樂等種種情緒。”


    “隻要被外物所觸發,都能用草書的形式表現和發泄。”


    “他看到外界事物,日月星辰、鳥獸蟲魚,一係列天地之間的變化可喜可驚的事物,一律可以寄托到書法之中。”


    “所以張旭的草書,變化不測猶如鬼神出沒,不可捉摸。”


    “他就以草書終其一生,而垂名後世。”


    “翰愈以張旭的例子說明,人的內心充滿各種複雜的情感。”


    “而人能感受到的客觀外界事物則萬萬千千,怪怪奇奇,瞬息萬變。”


    “外部世界的風雲變幻,與人複雜的內心世界交相唿應。”


    “外動於物而內感於心,使人忽驚忽喜,不能自已。”


    “於是用草書的形式吐露與發泄,在草書中體現了對廣大外部世界的無限包容。”


    “這才是使得張旭的書法,達到變化猶如鬼神出沒的境界的最重要條件。”


    “張旭從小跟隨其習書的堂舅陸彥遠,其本人雖在後世書名不顯,但陸彥遠的書法之源可是正宗的嫡傳王羲之之法。”


    “陸彥遠的父親陸柬之是唐朝著名書法家、唐朝大書法家虞世南的親外甥。”


    “唐太宗在世時,就曾極力稱讚過陸柬之善書法。”


    “陸柬之學習書法一開始就是跟從舅舅虞世南的,而虞世南則是師從王羲之的嫡係後人智永和尚。”


    “由此,便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這一係書法的根源,從魏晉到隋唐的書法發展的師承脈絡,從王羲之父子到智永和尚到虞世南又到陸柬之再到張旭。”


    “作為聞名一時的大書法家,陸柬之在當世就有人把他和褚遂良、歐陽詢、虞世南一起並稱書法初唐四大家。”


    “陸柬之受虞世南的影響很大,不過兩人所擅長的書體並不相同,陸柬之的名氣也不如虞世南大。”


    “除虞世南外,陸柬之又學歐陽詢,晚年臨摹王羲之的作品,深通其神。”


    “從書法這一傳承的流派脈絡可知,張旭的書法之源與用筆之法是完完全全王羲之父子的正宗嫡傳。”


    張旭:我前所未有的狂草之所以能煉成,得益於公孫大娘。


    那年春天,開元盛世,大唐的繁榮已經到了鼎盛。


    詩歌有李白和孟浩然這樣的大家,作畫有吳道子這樣的俊傑,專攻行書的書法大家虞世南已經去世。


    春天不愧是萬物複蘇的時節,路邊的草地旁桃花繁茂。


    那時的他喝醉了,袒胸露乳,懷裏抱著一個壇子,壇子裏裝的是上好的桂花酒。


    河岸上異常熱鬧,一群人圍繞著一個女子。


    隻見那女子手持寶劍,矯健的身姿隨劍起舞,畫麵感極強。


    這位女子叫公孫大娘,是舞劍高手。


    他擠進人群,癡迷的看著公孫大娘舞劍的手法,各種舞姿變幻莫測,動作銜接如天馬行空。


    他如癡如醉的看著,驟然發現舞劍和書法竟是如此相似。


    他忽然仰脖把壇子裏的桂花酒一飲而盡,狂奔迴客棧,鞋子都奔掉了,也全然不顧。


    他來到客棧要了筆,在客棧的牆壁上揮墨寫字。


    字跡如野馬脫韁,如蛟龍入海。


    他搖頭晃腦,口中不斷狂吼,全然不顧周圍逐漸聚攏了很多看客。


    他忽然癲狂,披散掉自己的頭發。


    一頭紮進墨缸裏,提起頭發在牆上繼續揮斥方遒。


    他以身體為筆杆,以頭發為狼毫,扭動身體,揮毫潑墨。


    他還記得在場所有人都和他一樣瘋狂了,大家鼓掌,喝彩。


    他大聲喊到有沒有酒,身邊的隨從連忙遞上酒壇,他又是一飲而盡。


    他的書法就像剛剛公孫大娘的劍舞一樣,時而婉約靈動,時而風沙驟起,時而鋒芒近刺,時而波濤洶湧,周圍的人都看呆了。


    他最後收筆,又怒吼奔出門去。


    第二日,他聽人講述昨日的情景,甚為自豪。


    對於自己的怪異行為,他從來就不曾放在心上,從來就不在乎別人怎麽看。


    因為他已經清醒地意識到,對於他來說,書法就是一切。


    他活著隻關注怎樣才能自由地釋放出書法的激情,而自由才是一切創造力的起點。


    “張旭除了能取法古人先賢外,更重要的是他如曆史上一些偉大的書法家一樣善於觀察自然現象。”


    “從大自然中悟道學習,取法自然,從而使自己的書法產生了質的飛躍。”


    “把草書從張芝時代的抒情兼實用變為純粹抒情的藝術,使草書不再重內容而更重形式的美感。”


    “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書法藝術理念,與前朝曆代完全不一樣。”


    “形式就是內容,形式重於內容,美感是草書的核心與靈魂,是否可識可讀都不再重要。”


    “這種變化是深刻的,它與此後的藝術主張是一脈相承的。”


    “藝術的使命就是帶來美,以及藝術是為開啟人類心靈情感而存在。”


    “在張旭弱冠成年之後,其藝術已經日臻化境,名聲為大唐朝野所知。”


    “當時的文化知識界讀書人,無不以現場目睹張旭狂草而書為榮。”


    “在唐朝的許多大詩人中有不少本身也是精於書法的詩人,如少小離家老大迴的賀知章,謫仙人李白。”


    “他們自身就是書法家,尤善草書,隻是書名被詩名所掩蓋。”


    “由於張旭善長草書,不擅長其他的,所以對入朝做官也沒有什麽興趣。”


    “但是,由於他的名氣太大,草書又是大唐一絕。”


    “在他成年後又是喜愛藝術的唐玄宗在執政當皇帝,這樣他不做官也為唐玄宗所不允許。”


    “沒有辦法,在多次被舉薦後,張旭隻好出仕做官。”


    “像張旭這種身負才華、性格怪癖的人放在朝庭為官,朝中大臣們也有些擔憂。”


    “於是隻好把張旭放到地方為官,到江蘇常熟縣任縣尉。”


    “張旭在常熟縣任縣尉時,很是有趣。”


    “由於當地人們非常喜歡其書法,所以為了獲得其寫的官司判決書,導致有事無事去縣衙告狀打官司的地方百姓特別多。”


    “官司的輸贏倒在其次,他們隻為獲得草聖張旭親筆寫的判決書。”


    “這樣一來,張旭的俗事特別的多,煩不勝煩。”


    “本來性格乖張、行為怪異的他,到後來更加舉止失常。”


    “動不動用墨汁潑洗頭發,也不乘坐轎子,赤裸上身後在去縣衙的路上狂奔唿號。”


    “一時常熟縣百姓紛紛為之側目,還以為張旭顛狂了。”


    “這種情況由其上司府衙傳到朝廷,大唐朝廷上下也直唿無可奈何。”


    “最後沒辦法了,隻好調張旭去大唐陪都洛陽幹文書工作,出任左率府長史。”


    “這個工作倒也適合他,寫寫文書,飲飲酒,時時醉而狂書。”


    “由於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喜歡與加持,朝廷也無人可奈何張旭的這種行為。”


    李白:在書法一道上,我遠不如張旭,張旭的狂草價值百金不是我能比擬的。


    大唐的姑蘇城,是個天堂一樣的地方。


    三月,柳絮紛飛,彌漫了整個姑蘇城。


    姑蘇城南十裏的吳縣有一戶人家,姓董。


    因為母親生病,家裏無錢醫治。


    董生聽說張旭比較慷慨,又是自己的同鄉。


    於是找人代寫一封求助信給張旭,希望張旭能資助他一些銀兩。


    此時的張旭遠在百裏外的常熟,擔任常熟縣尉。


    那日張旭接到此信,為董生的孝義所感。


    但是苦於自己常年放浪形骸,並無積蓄。


    於是書寫三幅草書,落款狂人張旭,並寫信一起寄迴給董生。


    信上告訴董生,這三幅草書價值百金,引得董生將信將疑。


    那日的吳縣,柳絮已過,烈日炎炎。


    董生抱著三幅草書,攤街售賣,但無人問津。


    更多的人是好奇,許多百姓不理解,幾付看不懂的字,有什麽可賣的。


    董生熬了半晌,實在饑渴難耐,對張旭失望至極。


    更感慨自己母親病重,自己卻無可奈何。


    董生於是當街哭了起來,嘴裏大罵張旭用三幅爛字來敷衍他,他母親命不久矣。


    董生不明白張旭狂草的價值,但不代表其他人不知道。


    當大街上的讀書人知道董生售賣的是張旭的狂草時,頓時搶購一空。


    就這樣,不提張旭賣不出去。


    一提張旭大名,三幅草書被搶購一空。


    董生攜百金迴家,為母治病。


    董生後來特意寫信給張旭,萬分感謝他的相助。


    “公元717年,登基後的第五年,唐玄宗帶著吳道子等人從長安前往陪都洛陽巡視工作。”


    “這在唐朝中期是很正常的,主要是從國家的安全與經濟漕運工作出發。”


    “長安去洛陽,洛陽返迴長安,往來穿梭辦公基本是個常態。”


    “這一次唐玄宗李隆基的洛陽之行,由於帶去了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作為當朝繪畫一絕,畫聖的名氣並不比張旭小。”


    “盡管年齡上還比張旭大五歲,但吳道子為了書藝曾經向張旭求教學習過書法,從這點上講吳道子是張旭的同輩弟子學生也是成立的。”


    “當然了,吳道子這種聞道有先後的求學精神,也是永遠值得後人學習的。”


    “唐玄宗這次由吳道子隨駕前往東都洛陽,正好趕上常駐洛陽的大將軍裴旻的母親過世了。”


    “裴旻將其母的喪事安排洛陽著名的天宮寺操辦,以便高僧為其超度亡靈。”


    “正是這個契機,大唐三絕的畫聖吳道子、草聖張旭、劍舞聖手裴旻湊到了一起,上演了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三絕同台競技表演秀。”


    “唐代草聖張旭是草書史上一座高峰,其弟子眾多,其中親傳弟子中最出名的首推顏真卿。”


    “在隔代弟子中,光耀曆史名氣最大則是狂草大師懷素和尚。”


    “在草書的曆史長河中,張旭與懷素並稱大唐書法史上的草書雙峰。”


    吳道子:張旭不僅草書厲害無比,培養弟子更是厲害。


    張旭憑借著獨樹一幟的草書藝術,吸引了眾多名流的追捧。


    自創顏體的大書法家顏真卿,曾兩度辭去官職,專門拜倒在張旭的門下請教筆法。


    在隔代弟子中,名氣最大的懷素和尚得到了張旭的真傳。


    酒肉和尚懷素豪爽隨便,不拘小節,好喝酒,喜吃肉,自稱狂僧。


    懷素也總在喝得天昏地暗、酩酊大醉時,提筆揮斥方遒,字寫得氣勢磅礴。


    因為懷素也是以狂草字體著名,所以與張旭合稱為草書雙絕。


    張旭的狂草深受世人的喜愛,之所以如此。


    因為張旭的書法已經達到了書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草書的靈動奔放狀態。


    張旭的狂草猶如一壺美酒,甚至像一劑春藥。


    一筆一劃都閃耀著光芒,一張一弛都美到爆炸。


    仿佛飛舞的火焰,顛覆了人們對書法的固有印象。


    無可匹敵到隻有張旭自己能夠達到他的境界,實在是由不得人不喜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