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深刻影響中華民族兩千年,最終卻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曆朝曆代的老百姓無不感慨萬千,尤其是曆代的儒家學子。


    不管曆朝曆代的古人如何心情複雜,蘇晨沒有耽誤大家的時間,繼續接下來的直播。


    “作為中國古代十聖之首的孔夫子,主播已經給出了問題的答案。”


    還沒等蘇晨繼續,不少人注意到一個問題。


    王陽明:主播,十聖是什麽,有老夫嗎?


    “十聖是指十位傑出的聖人,這十人在曆史上某一領域有著傑出的貢獻,被我們後人尊稱為聖人。”


    十聖是中國曆史上各個領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後世將這些人物尊稱為聖人是對他們所取得的成就的充分肯定。


    他們在思想、文學、藝術、醫學、科技等多個領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貢獻是中華文明不可多得的民族瑰寶。


    “孟子出生於公元前372年,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


    “在孟子的時代,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是古代思想和文化高度繁榮的一段時期。”


    “那個時期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儒家、法家、道家、名家等各家思想層出不窮,都有各自的思想和主張。”


    “孟子本名孟軻,是戰國時期鄒國人,祖先是魯國的貴族孟孫氏。”


    “孟孫氏衰落後,一部分人遷到了鄒國,孟子就在那裏出生的。”


    “而到了孟子這代,他們家族也沒有什麽貴族光環了。”


    “所以,孟子其實和孔子差不多,也是一個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的人。”


    “孟軻在成為孟子之前,其實也是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好在有一個言傳身教的母親。”


    “孟母為了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曾經搬了三次家。”


    “從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看出,孟母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當然,孟母的教育也非常嚴格。”


    “在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迴家。”


    “孟母一邊織布,一邊詢問學習情況。”


    “孟子敷衍的迴答令孟母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


    “孟子被嚇到了,連忙詢問母親為什麽要發這樣大的火。”


    “孟母斥責孟子荒廢學業,如同剪斷這布一樣。”


    “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


    “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


    “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孟子聽後嚇了一跳,從那以後再也不敢怠慢學習。”


    “在母親的影響下,孟子果然學有所成。”


    “接著孟子師從孔子的孫子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孫子。”


    “而孟子受業於子思門下,算起來是孔子的第五代傳人。”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提出了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的治國理念,是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


    “和孔子一樣,孟子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並推行於天下。”


    “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主要都是遊說各國諸侯。”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我的一生都以傳承和發揚儒家思想為己任,終於是做到了,沒有讓儒學在我手上沒落。


    孔孟,他能與孔子並列,此生無憾了。


    他是孔子的忠實信徒,對孔子的崇拜是無以複加的。


    自有百姓以來,未有盛於孔子的,從有人以來,還沒有出現過像孔子這樣的聖人。


    他平生最大的誌願,就是學習孔子的儒家思想。


    在他出生的時候,孔子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了,孔門弟子也沒有活著的人了。


    他為沒有能成為孔子的門徒而遺憾,他隻是私下得益於孔子的傳人而已。


    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雖然不是孔子親收的弟子,但也算是孔子的再傳弟子了。


    儒家發展到他的時代,已經有些沒落了。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朱學派和墨家學派是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學派。


    世道衰微,邪說橫行,他看在眼裏,急在心上。


    楊朱主張個人第一,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也,這是目無君上。


    墨子主張兼愛,天下同仁,不分親疏,這是目無父母。


    楊朱學派和墨家學派無父無君,和禽獸沒什麽兩樣。


    楊墨之道一日不滅,孔子之道就不能興盛。


    他作為繼承孔子思想的門徒,責無旁貸的要出來捍衛聖人之道。


    反對楊墨,駁斥謬論,端正人心,繼承孔子的事業。


    在他看來,隻要能以言論反對楊墨的,就是孔子的門徒。


    他不僅畢生都以孔子為人生榜樣,就連生活經曆與孔子也非常相似。


    比如他們兩人都長期開門授徒,宣揚儒家學說。


    君子有三樂,其一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這種教育人才的快樂,就是拿天子之位都不換。


    在從政方麵,他也和孔子一樣。


    有很大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夠施行仁政,恢複王道。


    因此,從四十歲起,他也開始了周遊列國之路。


    “孟子趕上了好時代,當時諸子百家爭鳴。”


    “儒、墨、道、名、法、農等各家紛紛著書立說,提出各種政治主張。”


    “他們往來於各諸侯國間,名氣大、待遇高。”


    “還常常受到國君的接見,有的還能得個高官做做。”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孟子開始了他的政治理想推銷之路。”


    “他去過齊國、魏國、宋國等很多國家,曆時二十多年,見過很多國君。”


    “孟子晚年時來到魏國,向魏惠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


    “魏惠王年輕的時候,幹得還不錯。”


    “魏國在魏惠王的領導下,曾經打敗過韓、趙、宋三國,迫使三國來朝拜。”


    “魏惠王還是各路諸侯中第一個稱王的,率領諸侯朝見過周天子。”


    “不過,到了晚年,魏惠王就每況愈下了。”


    “魏國東敗於齊國,太子都犧牲了。”


    “西邊又割讓給了秦國七百裏土地,為了避風頭,不得不把都城遷到了離秦國遠一些的大梁。”


    “南邊又被楚國搶去了八個城池,這實在是奇恥大辱。”


    “所以,孟子來魏國時,魏惠王詢問孟子有沒有什麽富國強兵的好辦法。”


    “孟子很不高興,直言不諱的指責魏惠王何必說利呢?”


    “並且明確指出,上上下下都相互爭著要牟利,那國家就危險了。”


    “牟利確實是一些禍亂的開始,孟子給出的藥方隻有仁義罷了。”


    “當然,孟子並不是不要功利,而是反對一開始就談利益。”


    “魏惠王聽了孟子所說的,覺得很委屈,認為自己治理國家已經很講仁義了。”


    “比如,河內遭了饑荒,他就把一部分百姓遷到了河東,還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


    “河東遭饑荒的時候,也是按同樣的法子辦的。”


    “其他的國君,可都沒有像他這麽為老百姓著想的。”


    “但是,他們的百姓並沒有減少,他魏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加,他不明白這是為什麽。”


    “孟子比喻道,兩軍對壘,戰鼓剛敲響,雙方剛交戰,一方就棄甲而逃。”


    “有個士兵跑了一百步才停下,另一個跑了五十步才停下。”


    “逃跑了五十步的人譏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


    “五十步也好,一百步也好,都是在逃跑,都是一路貨色。”


    “所以天下烏鴉一般黑,你魏惠王隻是沒有別的諸侯那麽黑而已。”


    “魏惠王死後,他的兒子魏襄王繼位。”


    “孟子對這位新君印象非常不好,言明看起來就不像是一個國君的樣子。”


    莊子:孟子空談仁政治國,缺乏實際操作性,不受各諸侯王待見也是情理之中。


    魏國是孟子周遊列國的重要一站,這個曾經在戰國中前期屬於強國,可惜早已不複當年之勇。


    對於孟子的到來,魏國國君魏惠王對此相當歡迎,希望孟子能幫助他實現國家複興,並積極征求他的建議。


    對此孟子的對策是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賦稅。


    並稱如果做到這些,那麽地方百裏而可以王,並進一步規勸魏惠王仁者無敵。


    這套理論聽起來相當高明,沒有任何毛病。


    然而,其既沒有分析出魏國為什麽會從強權轉向沒落,更沒有提出什麽重振國威的實際建議。


    也許對於太平盛世的守成之君還算能錦上添花,但對於正處於危機中的魏國,可謂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在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僅僅隻是仁政根本就不可能無敵於天下。


    至於土地百裏稱王的,也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更強的大國所吞並。


    這和商鞅見秦孝公提出的富國強兵理論形成了鮮明對比。


    更何況,魏國之前霸權時代的文武重臣也都是清一色的實幹家。


    所以對孟子的治國主張,魏惠王由期望轉向失望也就不足為奇了。


    大國魏國不能用其理論,孟子又嚐試著周遊到小國宋國去施展抱負。


    孟子的大弟子就對此詢問宋這樣的小國,麵臨齊楚這樣的大國夾擊該如何自保。


    對此孟子則認為要效仿商湯行仁政,並表示如果施行仁政則天下無敵,齊楚雖然強大也不用懼怕。


    這話迴答的確霸氣十足,一副視強國為糞土的豪邁氣概,但在現實中完全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對於宋國這樣的小國來說,還是蘇秦、張儀那套縱橫之術更有效果。


    朝秦暮楚的操作雖然卑微,但對於宋國這樣的小國來說卻是真正生存之道。


    孟子大概忘記了,宋國在春秋時期曾有個國君宋襄公,就是言必稱仁義,連打仗都要講仁義,最後戰敗身亡。


    當時春秋的宋國國力還算尚可,尚且最後慘敗告終。


    而戰國時期已經淪落為三流國家的宋國要這麽蠻幹,恐怕隻會死的更快。


    從這兩個事例可以看出,孟子的理論鄙視實用主義,推行理想主義,妄圖用仁政去治理國家,而不講究實際的對策。


    這種完全沒有可操作性的理論,自然會被各諸侯國國君束之高閣了。


    “孟子後來又去了齊國,當時是齊宣王在位。”


    “齊宣王對孟子那一套王道和仁政不感興趣,於是推脫寡人有疾。”


    “此外,齊宣王告訴孟子不喜歡儒家那一套教化百姓的先王之樂,就喜歡聽世俗的靡靡之音。”


    “總之,他覺得孟子說的那一套都挺好。”


    “但是他這人毛病多,施行不了。”


    “對這麽一個不求上進的國君,孟子也有一套說辭。”


    “如果有人向大王報告,我可以舉起三千斤重,但是舉不起一根羽毛。”


    “我可以看到秋天鳥的細毛,但是看不到一車柴火,大王肯定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舉不起一根羽毛,是因為不肯舉。”


    “看不到一車柴火,是因為不肯看。”


    “不實行仁政也是一樣,是不肯幹,而不是不能幹。”


    “當時,所有的諸侯國都在變法圖強。”


    “各路諸侯也都是崇尚霸道,熱衷於富國強兵,開疆拓土,講求實際功利。”


    “但孟子推崇的是省刑罰、薄稅賦,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的仁政。”


    “對於國君普遍關心的攻城略地,孟子極為反感。”


    “孟子曾說善於打仗的人,要給予最重的刑罰。”


    “唆使諸侯拉幫結夥打仗的,要給予次一等的刑罰。”


    “強令百姓墾荒種地的,要給予再次一等的刑罰。”


    “孟子主張學習堯舜禹那一套,在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根本行不通。”


    “雖然政治上不是很得意,但是孟子的名氣卻越來越大。”


    “在遊曆過程中,雖然孟子受到了列國的尊崇和禮遇,待遇比孔子那時候也強多了。”


    “可是孟子的思想基本沒有被哪個國君推行,因為實際上完全做到仁政是很難的。”


    “經過二十幾年的遊曆,沒有啥實際成果。”


    “於是孟子歸隱故土,和弟子們著書立說,寫成了《孟子》一書。”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書。”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以及《論語》、《中庸》、《大學》並稱《四書》。”


    “《四書》是儒家思想的靈魂,也是科舉考試必考的內容,也將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


    “孟子成為儒家思想的代表,開始以孔孟並稱。”


    “到了元朝,更是追封孟子為亞聖公,亞聖之名便成了孟子的代稱。”


    嬴政:孟子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以致於一生都未能施展抱負也就不足為奇了。


    孟子對國君普遍缺乏應有的禮數,和國君對其的尊敬禮待形成了鮮明反差。


    總體而言,各國國君對於孟子都是相當尊敬優待,即使他們對孟子的主張思想不予采納。


    比如齊宣王,拜孟子為客卿,出門時安排隨從數百人,待遇是沒得說了。


    然而,一次齊宣王派人請孟子次日上朝議政。


    孟子推說自己有病,不能上朝,結果第二天卻跑去別人家裏吊喪。


    世人認為孟子不應該如此對待齊宣王,但孟子卻壓根不以為然,還認為自己才是最尊敬齊宣王的那一位,因此不必拘於小節。


    此外,孟子有時麵見齊宣王一言不發掉頭就走,還說自己是在磨磨齊宣王的性子。


    儒生認為這是孟子不畏君權、極具風骨的表現,但其實不然。


    自古以來中華都是一個禮尚往來的社會,孔子本人也很重視禮。


    且不說是國君,哪怕是一個對你優待尊重的普通人,也應該以禮還之。


    但孟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擺出名士派頭,給國君們難堪。


    這也是遇上了齊宣王這樣寬宏大量的國君,還有尊重士人的戰國時代大背景。


    要是放在他大秦,他肯定不會給孟子好果子吃。


    孔子重禮,孟子好仁。


    但在禮數方麵,孟子還不如他的祖師爺孔夫子。


    總是孟子的這番操作,也難怪國君們都是對其敬而遠之了。


    孟子除了對國君缺乏禮數,在關鍵問題上的態度也讓人無法認同。


    孟子在齊國的時候,正逢燕國內亂,再加上兩國有世仇。


    因此齊國就想出兵討伐燕國,為此齊國大夫特此去征求孟子的意見。


    一開始,孟子明確表示了支持的態度。


    但後來,孟子卻又表示自己的表態屬於閑聊性質,不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還鄙夷的表示齊國和燕國是一丘之貉,辯解自己不可能勸說一個和燕國一樣不仁義的國家去攻打燕國。


    孟子的話不僅前後矛盾不一致,而且自己在齊國享受優待還鄙夷齊國的行為無疑是在吃飯砸鍋,因此自然引起了齊國上下的不滿。


    正因為孟子存在種種的大小問題,以致於其一生都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負。


    然而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在當時的戰國亂世大背景下。


    孟子美好而空洞的政治理論完全是空中樓閣,不能幫助各諸侯國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正所謂空談誤國,無論是家事國事,都隻有從現實出發,認認真真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孟子一生雖然並非功成名就,但是《孟子》一書卻被封為儒家經典,關鍵在於孟子的思想主張。”


    “第一個思想主張,仁者無敵。”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其實就是人心,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百姓的衷心擁護。”


    “反之,如果不顧百姓死活,推行暴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被百姓推翻。”


    “想要做到仁,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五點。”


    “一是親民,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民同樂。”


    “二是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三是尊人權,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認為如何對待百姓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四是富有同情心,要求統治者用推恩辦法來治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樣做便能得到百姓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


    “五是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要求對一切的暴君汙吏進行嚴厲的譴責,力圖實現清正廉潔的政治氛圍。”


    “雖然孟子的仁政理念並沒有得到實施,但是並非純屬理論。”


    “如果要是從經濟政策著手,對農業社會而言,百姓隻要平安度日,得以養生送死無憾。”


    “然後加以適當的教育,提升社會秩序的水平,國家自然會步入正軌。”


    “但可惜在戰爭年代,孟子的思想並沒有得到各個諸侯國的實施。”


    “第一個思想主張,性善論。”


    “在孟子的倫理哲學中,性善論是他的一個標簽,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


    “孟子的性善論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而荀子的性惡論強調了教育的必要性。”


    “孟子以性善論作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認為仁、義、禮、智、信等倫理道德的要求源於人的本性本心。”


    “同時性善論認為通過學習人人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君子,又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義。”


    “第一個思想主張,因材施教。”


    “孟子一貫以孔子的正統繼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


    “孟子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眾多等優秀的學生,還與弟子一起著書立說。”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因材施教,提出了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


    “當得意門生詢問有的君子,為何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


    “孟子認為父子之間由於感情深厚,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往往不嚴,對於兒子的一些錯誤和毛病也因為溺愛和驕慣而放任,從而使正確的教育難以為繼。”


    “所以,易子而教既能從嚴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不傷害感情。”


    王陽明:孟子一生並非功成名就,能夠被稱為亞聖,最應該感謝的是唐朝儒家大師韓愈。


    孟子被稱為亞聖的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因為孟子在繼承和發揚儒家學說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果儒家學說是一座高樓大廈的話,那麽孔子就是那個為儒家學說打好地基的人。


    而孟子則是把這個高樓大廈建立起來的人,像孟子以後的儒家大師是把這座高樓大廈進行內部裝修的人。


    在荀子之後的儒家大師,西漢的董仲舒,唐朝的韓愈,北宋的朱熹。


    不過是把這座高樓大廈的內部裝飾,進行了一些翻新和改造而已。


    孟子能成為儒家的亞聖,其實孟子本人可能都想不到。


    因為孟子懷有繼承孔子學說的夢想,懷有成為孔子那樣的聖人的夢想。


    一生也在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一生也在開館辦學,傳播儒家學說。


    但是孟子在生前理想破滅,夢想難以實現,沒有人在乎他。


    即使有一些國家,像魏國、齊國的國君,一度很重視他。


    但從來也沒有人願意,接受並實施他的仁政主張。


    也就是說,孟子的生前是特別失敗的,特別淒涼的。


    孟子能最終成為亞聖,首先要大力感謝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


    韓愈很推崇孟子,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把孟子列為孔子的繼承人,說孟子是在先秦儒家中唯一有資格繼承儒家道統的人。


    自此以後,孟子的地位開始上升。


    到了宋朝的時候,由於宋朝的理學的興起。


    作為對理學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孟子逐步走向前台。


    作為孟子忠實信徒的王安石,更是利用自己變法的權力,把《孟子》一書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


    元朝人雖然野蠻,但對漢族的儒家文化也是很推崇的。


    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之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孟子之所以被選中做了孔子之後儒家學說的唯一繼承人,主要在於孟子的思想主張。


    第一,孟子的成才之路和孔子相似。


    孔子熱愛學習,後來辦學,再到後來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建設一個以仁愛為本的大同世界。


    孟子也是如此,學成之後,帶領大批弟子遊說諸侯,希望能在孔子的仁愛學說基礎上,建立起一個用仁政治理國家,一個王道理想的世界。


    第二,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


    並把孔子的倫理思想,發展成為政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的學說。


    第三,孟子是第一個明確提出性善論的思想家,這個性善論深刻影響了中華文化。


    第四,孟子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修身養性的道德原則。


    比如仁、義、禮、智,比如培養浩然之氣等。


    第五,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主張。


    這是孟子總結曆史興亡的規律,十分大膽提出的以民為本的主張。


    如何對待民眾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興衰有莫大的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