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個科學家被主播提及,最緊張的莫過於徐光啟。


    畢竟他也在科學領域有不小的成就,自然希望借助主播的嘴名傳天下。


    而且他覺得自己的機會非常大,原因也很簡單。


    在清朝滅亡之前,科學並不被世人重視。


    也正因如此,整個古代中國搞科學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就更不用說做出一些重大成就了。


    而他恰恰就是那個信奉科學的少數人之一,而且也在科學方麵做出了卓越的功績。


    所以,他猜測主播有很大的可能提及自己。


    事實也正如徐光啟所猜測的那樣,蘇晨下一個介紹的科學家就是徐光啟。


    華夏文明擁有五千年的曆史,四大發明更是令國人自豪。


    但在明清時期,卻以天朝上國自居進而固步自封。


    實際上當時的中國,在數學、天文、曆法、火器、軍事等方麵,早已遠遠的落後於西方。


    而那時卻有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他便是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


    在晚明儒道佛三教普遍浸潤下的東方世界,出現一個具有近代自然科學傾向的士大夫,本來就是一個奇跡。


    徐光啟的出現,固然得益於一個文化交融的大時代格局,但同時還有三個缺一不可的條件。


    一是,對自然事物的濃厚興趣。


    二是,對異族文化的平視與包容。


    三是,對事物本源的積極探究。


    有了這三個條件,作為儒家士大夫的徐光啟,這才成為信奉科學的徐光啟。


    要提及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就不得不提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徐光啟。


    徐光啟在科學方麵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直到如今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也正因為如此,現如今上海的徐家匯的名字來曆,便於徐光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徐光啟,於大明嘉靖四十一年出生於鬆江府一個貧苦的家庭當中。”


    “父親是個小商人,家裏有一點土地,但日子過得並不寬裕。”


    “所以徐光啟從小就從事農業生產勞動,這對他後來的成長有很大影響。”


    “徐光啟在20歲左右的時候進了縣學,成了生員。”


    “35歲時迴鄉參加了本省的鄉試,一舉奪得了鄉試的第一名,中了解元。”


    “42歲時又到北京參加中央一級的考試,中了進士,後來在翰林院作了個小官。”


    “當時由於朝廷的腐敗,徐光啟在政治上很不得誌。”


    “在總共隻有七年的天啟年間,徐光啟在朝三進三出,雖說做到了禮部右侍郎的官位。”


    “但是奸臣當道,他一事無成,最後落職迴家。”


    “這倒使徐光啟有了比較充裕的時間,能夠更加專心致誌地從事科學研究事業。”


    “從萬曆到天啟之際,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在北京居住。”


    “這期間,徐光啟和利馬竇來往密切。”


    “兩人一起研究數學、天文、曆法以及地理、水利等學問。”


    “兩人合作共同翻譯了不少科學方麵的著作,其中有《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等。”


    “因此,徐光啟從而成了中國介紹西方科學成就的先驅者。”


    “1629年,崇禎皇帝繼位後,委派徐光啟負責重修曆法的工作。”


    “僅用了四年時間,徐光啟就編成了《崇禎曆法》。”


    “這部書共130多卷,雖是集體寫成的。”


    “但徐光啟作為主編,從思想方法到編輯體例等都是由他規劃決定的,而且全書大部分也由他修改審定。”


    “同時,這部書是中國曆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李鴻章:徐光啟主政的最大成就,應該就是編寫《崇禎曆書》了。


    縱觀徐光啟的一生,對清朝而言,最有用的成就還是《崇禎曆書》。


    由於欽天監推算日食不準,崇禎皇帝召迴了已退休的三朝舊臣徐光啟,要他主持曆法改革。


    70歲的徐光啟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各種測量與編製工作中,一大批年輕官員擔任助手。


    由於專心過度,徐光啟還不慎從觀象台上摔下來,腰部受了傷。


    總算皇天不負有心人,這部用西方天體理論指導的曆書,終於完成了。


    崇禎是明朝末代皇帝,國家已風雨飄搖,召迴一個重臣,僅僅是為著一部曆書。


    而這部既不能打仗又不能救流民的曆書,竟成了徐光啟最大的政績。


    之所以如此,這是因為天文曆法在中華傳統政治中,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地位。


    無論崇禎還是徐光啟,都是把它當做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來看待的。


    因此,曆書編好後,崇禎皇帝讓大臣們充分商議,直到明朝滅亡之前才頒行天下。


    清朝入主中原後,順治皇帝也認為這部曆書非常好,直接改名後照樣頒行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當徐光啟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銜的顯赫身份去世時,因為家中沒有錢而被迫請求朝廷的撫恤。


    這在明末那個貪汙腐敗的時代,為官清廉的徐光啟無疑是一個另類。


    這一點,尤為讓他敬佩,能做到這一點的在明末鳳毛麟角。


    “徐光啟以淵博的中西天文學知識,取長補短,互相參照,突破了傳統的範圍。”


    “使曆法的科學性達到了新的高度,向近代天文學和數學邁出了可貴的一步。”


    “徐光啟一生著述很多,除翻譯以外,他還有很多自己關於自然科學的學術著作。”


    “不過徐光啟用心盡力的,還是對傳統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總結。”


    “徐光啟先後花費了幾十年的工夫,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寫出了一部被後人稱為農業百科全書的科技著作——《農政全書》。”


    “此書較之其它農書,最突出的特色是農政,也是此書之所以命名為《農政全書》的原因。”


    “這部書從墾田、種植、農事、水利、農器製造、樹藝、牧養,一直講到除蟲、荒政,是一部真正的農業方麵的百科全書。”


    “《農政全書》大量吸收了我國曆代農學著作資料,同時又有徐光啟自己的著述。”


    “對相關資料不隻是抄錄,每篇後麵都有他自己的見解、評論或實際驗證。”


    “徐光啟自己新增加的部分,都是他長期觀察研究和親身試驗後撰寫的,書中那些專題論述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徐光啟在數學、天文、曆法、生物等方麵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我國科學史上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


    “1633年12月,徐光啟在北京的寓所裏病逝,終年71歲。”


    張之洞:拋開做官來說,徐光啟本質上就是個科學天才。


    19歲中秀才,35歲中舉人,42歲中進士,徐光啟前前後後為科舉忙乎了太長時間。


    但是,漫長的趕考歲月、繁忙的行政工作,都沒有影響到徐光啟的科研事業。


    《農政全書》如期出版,而徐光啟也成為中國曆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


    應該說,這得益於徐光啟的童年以及他的傳教士朋友。


    出身於社會底層的徐光啟,從小就嚐過耕織的辛勞。


    徐光啟經常下地幫助父親做農活,還向別的老農學技術,給棉花結頂打杈,產量比原來增加不少。


    小小童心,頗受鼓舞,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已然萌發。


    後來遇上了傳教士利瑪竇,徐光啟又深切體會到西方科技對富國強兵的積極意義。


    於是放棄了詩詞歌賦,重拾童年愛好,在天文地理、水利測繪等領域一點即通。


    徐光啟對科技的貢獻,該從一個甘薯說起。


    父親去世那年,江南水災,農田盡淹。


    已是朝廷大員的徐光啟迴家守孝,十分憂心。


    若不及時補種別的莊稼,來年肯定會出現饑荒。


    恰在此時,一位朋友提到,福建一帶從外國引進了一種高產農作物甘薯,極易成活。


    徐光啟心思一動,立即讓朋友帶來一些秧苗,開荒試種,果然豐收。


    於是徐光啟把種植心得編成小冊,發送父老鄉親。


    於是乎,本來隻在福建沿海種植的甘薯,就這樣得以在江浙推廣。


    幾年以後的初冬,守孝後迴朝不久的徐光啟因與大臣們政見不合。


    一氣之下,告病到天津閑住,繼續試種甘薯。


    徐光啟利用地窖保溫技術,成功地將這一高產農作物品種介紹到了寒冷的北方,而地窖儲存法也在北方沿用至今。


    徐光啟在天津時,見當地的農業種植水平不高,導致了軍糧供給緊張、百姓生活困難。


    於是又想辦法在兩縣開渠種稻,進行各種農業試驗。


    官場的日子沒幾年平安,很快,宦官魏忠賢權傾朝野。


    徐光啟拒絕趨炎附勢,遭到參劾,再度退休。


    這一次,徐光啟幹脆迴到上海,將積累多年的農業資料係統地進行增廣、審訂、批點、編排,這就是著名的《農政全書》。


    一想到徐光啟在科學方麵的成就,他就不禁深深的惋惜。


    徐光啟可是中華曆史上難得一見的科學家,翻譯了西方大量的科學著作。


    在徐光啟那個時代,華夏和西方的科學成就相差無幾,兩者還在同一起跑線上。


    可隨後大清入主中原,就把科學徹底束之高閣,以至於大清徹底落後於西方的腳步。


    他有時不禁感慨,如果大清在立國之初重視徐光啟的科學成就,說不定如今也不會被西方列強欺辱。


    “明朝一共277年,入過內閣、掌過相權的人,沒上百也有八十。”


    “可這277年裏,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寫了一部《農政全書》的科學家,隻此一位,別無他人。”


    “隨便拿本數學書來,點、線、麵、直角、四邊形……這些名詞,統統都是徐光啟翻譯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徐光啟影響了曆史四百年,注定還要影響一代代更多的中國人。”


    “論環境,明代鬆江府是個小地方,和幾百年後的國際大都市可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論出身,徐光啟家境並不好,父母是耕田的農民,就指望著他讀書中舉光耀門楣。”


    “這樣的背景,徐光啟哪來的機會去認識傳教士階層,去接觸最新銳的中西思想碰撞的火花。”


    “說起這個,就不得不說一次應聘。”


    “萬曆二十一年,已經31歲並且有了12年教齡的徐光啟,受聘到廣東韶州教書。”


    “家鄉連年遭遇自然災害,科考又屢試不中。”


    “徐光啟把心一橫,出遠門謀生。”


    “這次南下,成為徐光啟命運的轉折點。”


    “明朝的廣東是沿海通商之地,不乏國際友人的身影。”


    “韶州教書先生徐光啟便在此認識了他平生第一個傳教士朋友,意大利傳教士郭居靜。”


    “這兩人的相識,對於中國科學史的意義是難以估量的。”


    “徐光啟從郭居靜那裏知道了西方科學知識,這是一次多麽富有啟蒙意義的衝擊。”


    “可以想象,徐光啟麵對著天文、數學、測量、武器製造等,內心有多麽的震動。”


    “於是,徐光啟當機立斷,邀請郭居靜到自己的家鄉傳教。”


    “來而不往非禮也,天主教也向好學又好客的徐老師打開了大門。”


    “就在徐光啟38歲那年,他在赴京參加考試途中,終於和傳教士利瑪竇會麵了。”


    “徐光啟對西學的鍾情,毫無疑問是受益於朋友。”


    “當時的晚明,海外貿易快速發展,社會思想多元化。”


    “但政治日趨衰敗,女真族的軍隊在步步緊逼,農民起義的烽火在點點燃燒。”


    “徐光啟深深地感到,隻有關注農兵、崇尚實踐,才能延長明朝微弱的唿吸。”


    蔡元培:可惜了,曆史給明朝的最後一個複蘇機會,到底沒有被明朝抓住。


    徐光啟的科學成就遠遠不止《農政全書》,澤及後人的也絕不僅《崇禎曆書》。


    徐光啟的翻譯天賦和中文版《幾何原本》,惠及了世世代代的華夏子孫。


    徐光啟考中進士後不久,有一次去看望利瑪竇。


    利瑪竇談道古代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得有一本拉丁文著作,名叫《幾何原本》。


    在歐洲影響深遠,可惜要譯成漢語很難。


    徐光啟見既然有這樣的好書,當即表示不管有多麽困難,也要把它翻譯成中文。


    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裏,徐光啟一離開翰林院,就趕到利瑪竇那兒。


    由利瑪竇講述,徐光啟筆譯。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嚐試,譯名從無到有,全部靠徐光啟去體悟創造。


    不可思議的是,徐光啟的許多譯名十分恰當。


    點、線、直線、曲線、平行線、角、直角、銳角、鈍角、三角形、四邊形……如今數學課本上耳熟能詳的術語,都是徐光啟在三百年前定下來的。


    曆時一年,《幾何原本》譯出六卷,刊印發行。


    徐光啟撫摸著書,感慨這部光輝的數學著作在此後的百年裏,必將成為天下學子必讀之書,但到那時候隻怕已太晚了。


    隻是可惜,曆史比徐光啟預感的更悲哀。


    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權力更迭之際,科學再度被打入冷宮。


    不但書的後半部分遲遲不能翻譯,就連徐光啟已經譯出的上半部分也不再發行。


    直到晚清廢科舉、興新式學堂時,幾何學才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程。


    這相比徐光啟發出的百年之歎,又晚了近兩百年。


    “在不設宰相的明朝,俗稱閣老的內閣大學士,實際上手握相權。”


    “名稱換來換去不打緊,宰相的權力,那是換湯不換藥的。”


    “鬆江小地方的一個寒門子弟徐光啟,坐到這個位子上,的確不容易。”


    “第一步,19歲的徐光啟考中秀才。”


    “於是擺脫了務農的命運,可以在私塾教書為生。”


    “這一教就是16年,直到碰到了賞識他的恩師。”


    “徐光啟才時來運轉,中了會元,邁出了第二步。”


    “等到徐光啟考上萬曆皇帝的進士時,已經42歲了。”


    “至此,入仕的三部曲總算大功告成。”


    “徐光啟到北京後,先在翰林院打了個前哨,接著就到禮部上任了。”


    “從萬曆、泰昌、天啟到崇禎,皇帝不停地換。”


    “徐光啟的官做得也不大順,三起三落。”


    “可是技術型官員徐光啟,隻要在任上,就沒那麽多繁文縟節,卷起袖子埋頭實幹。”


    “徐光啟的宗旨就一條,想要關心國計民生,就要農業和軍事兩手抓。”


    “徐光啟一邊讀兵書練武藝,引進和仿製紅夷大炮,訓練火器營,加強京師的戒備和操練。”


    “一邊忙著興修水利和技術發明,在天津開辟水田,改革軍屯,推廣高產作物。”


    “這些技術上的事情,一點也難不倒徐光啟。”


    “水文、地理、測繪、武器製造等旁門左道的西洋技術,終於派上用場了。”


    “雖說這些對奄奄一息的明朝不可能妙手迴春,但至少對百姓的生活、軍隊的防務,還是頗有益處的。”


    梁啟超: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火器、軍事、水利等方麵的研究,堪稱學貫中西。


    萬曆二十一年的時候,徐光啟在韶州首次接觸到了西洋傳教士郭居靜。


    從郭居靜那裏,徐光啟第一次見到一幅世界地圖,第一次知道在大明帝國之外竟有那麽大的一個世界。


    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圓的,第一次聽說麥哲倫乘船繞地球環行了一周。


    第一次聽說伽利略製造了天文望遠鏡,能夠清楚地觀測天上星體的運行。


    所有這些對徐光啟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之事,畢竟那時的中國人還認為天圓地方。


    從此,徐光啟開始學習西方的數學、天文、曆法等自然科學,研究西方的火器、軍事技術。


    徐光啟雖然精通數學、天文、曆算、火器、軍事等先進的西方技術,學貫中西,然而卻是命運多舛。


    當時大明帝國在與滿清八旗精兵的對陣中一敗再敗,徐光啟上奏抵禦清兵的十條建議不被皇帝采納。


    幾次上書請求去練兵以報效國家,也被同僚四處拆台。


    泰昌帝即位之後,遼陽被八旗精兵攻破。


    泰昌帝啟用徐光啟,重迴朝中的徐光啟提議鑄造西洋大炮,卻遭到兵部尚書的彈劾而丟官。


    天啟三年,徐光啟再次得到重用,任禮部右侍郎。


    但僅僅在一年之後的天啟五年,又遭到魏忠賢的彈劾,徐光啟被迫再次辭官歸隱。


    崇禎五年,崇禎皇帝以徐光啟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要事務。


    然而此時的徐光啟已年滿七十,並於第二年去世。


    徐光啟雖有經世治國之才,忠君報國之誌,真的是生不逢時。


    從徐光啟十年苦讀到被信任掌權之時,已是即將離世之人,不得不令人扼腕歎息。


    徐光啟盡心盡責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中國科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