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北宋神人沈括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說到古代的科學家,那就不得不提宋朝。
宋朝是中華曆史上存在感比較高的一個朝代,曆史名人多如繁星。
比如一代文豪詞宗蘇東坡,精忠報國嶽飛,憂國憂民的範仲淹,變法大家王安石。
還有歐陽修、李清照、辛棄疾等等,那真的多得數不過來。
但有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就如皓月般輝煌,但卻不為人所知。
他的名字叫做沈括,乃是一位全才,精通天文、經濟、軍事、文學、音樂、物理、化學、書畫……
後世學者稱其為中國科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其著作《夢溪筆談》乃是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
然而就是這樣建立了卓越功勳,做出了巨大成就的人物,卻因為道德瑕疵而飽受詬病。
沈括因病去世後,無人給他立碑,沒人給他撰寫墓誌銘。
自古以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都是做人做官的基本要求。
無論文治,還是武功,以及自然科學,沈括取得的成就都很突出。
卻遭如此冷遇,全因沈括官場所為,令君子不恥。
人總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沈括晚年開始審視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對過往的從政經曆萌生出一絲悔意。
但為時已晚,沒有人可憐他,落到這步田地,隻能令人扼腕歎息。
“沈括生於浙江錢塘,他的父親沈周是宋真宗時期的進士。”
“沈括從八歲開始,根據父親任職地方變動,跟隨前往泉州、金陵等地遊曆。”
“十七八歲時,因為燈下讀書患上眼疾,治愈後對醫藥產生興趣,開始研習醫藥收集良方。”
“因見到了畢昇的活字印刷,於是進行深入研究、改良和推廣。”
“青年時代的沈括親曆了吳中大饑荒,看到了範仲淹救濟災民的過程。”
“沈括二十歲時,父親沈周去世。”
“公元1053年宋仁宗時期,因父蔭任職沭陽縣主簿。”
“沭陽縣靠著沭水,沈括修堤疏渠,分導節製沭水主流支流,治理出上等好田七千頃。”
“次年,代理東海縣令,研究東海地理沿革,糾正《圖經》的錯誤。”
“公元1063年中進士,任館閣校勘,刪定三司條例。”
“北宋慣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前往南郊圜丘祭祀,負責的吏員為謀私利,羅列不必要項目和故意鋪張。”
“沈括查閱南郊祭祀的曆史沿革,撰寫出一部《南郊式》,皇帝命他掌管以後南郊祭祀事務。”
“第一次按照《南郊式》籌辦,就節省出數以萬計的費用,宋神宗非常滿意。”
“當時這些部門的官員對於天文幾乎完全不懂,沈括設置渾儀、景表、五壺浮漏,修造新曆法,向全國征集觀測天象的書籍。”
“並在司天監招用文人,將方技科分為五項,這些措施均被采納予以施行。”
“當時國家大規模登記民間車輛準備作戰車使用,市易司因為無法禁止私販四川井鹽,於是將四川的私井全部填封而用解池的鹽代替。”
“大臣們就這兩件事上疏,宋神宗都不予迴應。”
“沈括說民間車輛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裏路,老百姓稱作太平車,也隻能在太平日子裏用用罷了。”
“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私井很多,無法做到完全禁絕。”
“非要禁絕就得加強警戒的投入,可能得不償失。”
“宋神宗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話,第二天這兩件事都停止了。”
朱元璋:沈括如此小人也能被後世人敬仰嗎?不過也是,要是以科學方麵才能來看的話,沈括確實當之無愧。
開始聽到沈括名字的時候,他還有些意外,這樣的小人怎麽也能名垂千古。
不過一想到沈括在德方麵令人不齒,但在才方麵確實令人歎為觀止,他就釋然了。
畢竟按照主播的要求,隻要在科學方麵的成就斐然,那就能流芳百世。
他對沈括的德行是看不上的,但對其才華確實佩服不已。
沈括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不但父親博學多才,就連母親也是才女。
小時候的沈括是個熱愛學習的好孩子,十四歲就讀完了家裏所有的書籍。
沈括的興趣十分廣泛,不僅讀四書五經,對醫藥、軍事等方麵的雜書也廣泛涉獵。
年輕的沈括隨父親遊曆了不少地方,每到一處沈括就仔細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不管是鄉野村夫還是知名學家都前去拜訪。
沈括對所有新鮮的事物都很好奇,不懂的事物一定要弄個明白。
例如沈括在讀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詩裏說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不禁讓沈括產生了疑惑,為什麽這裏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
為了弄清楚這個奇特的現象,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
四月的山上,乍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
沈括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遲。
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得出來,沈括能有之後的博學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且沈括有一個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麵記錄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每個地方的農作物種的是什麽,人們靠什麽維持生活,每個地方的山川河流是怎樣的,都是沈括的記錄對象。
沈括從小體弱多病,家人常常抓來中藥湯劑。
沈括病愈後就對醫書產生了興趣,有空就找一些醫書來看。
沈括學識淵博,24歲時就踏上了仕途,33歲時考中進士。
在沈括被推薦到昭文館編校書籍時,接觸到很多關於天文的書籍。
一年四季,鬥轉星移,為了更好地記錄北極星的位置。
沈括連續三個月都沒睡過好覺,每夜起床三次觀察天象,用來記錄星星的位置。
能每天按時按點地來做一項工作,要多大的動力才行啊!
也難怪沈括能用三個月的時間,畫了兩百多張星空圖。
沈括在才華方麵的體現數不勝數,這也是無可爭議的地方。
但可惜的是,隻有才沒有德,注定沒有好下場。
“宋神宗熙寧三年,沈括守母喪期滿迴京,被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器重,協助王安石實行新法。”
“熙寧六年,沈括開始參與王安石變法決策,比如淮鹽法,改革陝西鹽鈔法。”
“著述《論錢荒八因說》,主張根據市場需要,調節貨幣流通量。”
“熙寧七年,朝廷派沈括赴淮南巡查饑荒災情。”
“給災民發放錢糧,查看當地水利設施,疏通河渠。”
“讓荒廢的農田重新變為良田,變救濟為解決根本問題。”
“赴兩浙巡查水利和農業生產,發現很多政策執行中的問題。”
“熙寧八年,沈括任河北西路察訪使。”
“按照慣例,凡是銀冶的地方,轉運使就收取銀冶的息錢。”
“沈括認為靠近寶藏國家就會貧窮,這是必然的事。”
“靠近的人多了,窩藏的奸偽之徒就無法檢查出來。”
“朝廷每年給契丹幾十萬兩銀子,他們如果知道了開鑿礦山的好處,會把中國的歲幣更加看輕。”
“那我們沒有什麽可以送他們,邊境將再起爭端。”
“朝廷征用京城附近百姓馬匹,百姓不堪重負。”
“沈括認為北方人善於騎馬作戰,而我們則擅長強弩,不能舍自己的長處去勉強做不擅長的事。”
“沈括改革考核強弩的標準,將射出距離遠近和射入硬物的程度作為考核指標。”
“類似這樣既減輕百姓負擔,又有成效的合理化建議有三十多項,皇帝都一一采納了。”
“次年,沈括升職三司使,三司使即為國家最高財政長官。”
“王安石為變法專設了三司條例司,該機構掌管新法的製定和頒布,是以財政為中心的變法活動的總樞紐。”
王安石:沈括是個小人,不可親近。
他被皇上任命為參知政事,住持變法大計。
此時的他權勢熏天,沈括有心依附,便大肆鼓吹新法之好。
起初,他相當器重沈括的才能。
但是很快就發現沈括巧言諂媚,不是正人君子所為。
之後皇上有意委任沈括來主持保甲法的施行,但被他直接排除在變法核心層之外。
不過後麵朝中掣肘變法的勢力很大,他也急需延攬人才。
對於沈括這樣一個優缺點都非常明顯的人,他決定用其所長。
事實證明,他的這一策略非常正確。
他讓沈括負責汴河水利,沈括表現得很好。
汴河水利工程包括疏浚和淤田兩大部分,其中淤田是將黃河淤泥覆蓋在兩岸鹽堿地上,使之變為良田。
沈括親自勘察汴河兩岸共八百四十多裏河段,首創分層築堰新技術。
築成台階形堤堰,引水灌注入內,淤田一萬七千多頃變為良田。
對於沈括此人,他是非常惋惜的。
明明才華無可挑剔,但德行方麵卻令人不齒。
他隻希望沈括聽完主播所說的,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從而改過自新。
如此一來,他的變法集團也能增添一員大將。
“熙寧八年,遼國派使臣蕭禧談判河東一帶地界劃分,聲稱一定要達到目的。”
“宋神宗派沈括出使遼國,沈括出發前到樞密院查閱檔案。”
“找到以往兩國締約邊境的文件,指定是以古長城為界。”
“遼使蕭禧提出要求的地界在宋地一方,距長城有三十多裏。”
“沈括據此向皇帝做了奏報,宋神宗開天章閣召見沈括,說幸虧有沈括,否則那些不去探究事情原委的大臣差點誤了國家大事。”
“蕭禧看到沈括拿出的證據,才理屈作罷。”
“沈括來到契丹宮庭,和契丹宰相楊益戒談判。”
“沈括已提前找到相關檔案並預先讓隨同吏員背熟,楊益戒但凡提出問題,沈括就迴頭讓吏員據檔案迴答。”
“到第二次談判,仍是如此。”
“楊益戒無計可施,隻好埋怨宋朝連幾裏土地都舍不得,可能會葬送兩國友好。”
“沈括反駁他說軍隊的強大來自正義,衰弱來自理屈。”
“現在契丹拋棄你們以前皇帝的信譽,用暴力對待百姓,這樣對我們反而不是什麽壞事。”
“會談一共進行六次,契丹也沒占到便宜。”
“沈括迴國,沿途畫下山川地貌,記錄風俗人情,修撰成《使契丹圖抄》一書獻給朝廷。”
朱棣:烏台詩案以後,沈括的仕途徹底斷絕了,隻能說是咎由自取,一報還一報。
盡管沈括因為科學方麵的成就被後世人敬仰,但他依舊看不起此等無恥小人。
王安石實行新法,沈括是其堅定的變法派。
於是沈括得到王安石的器重,並擔任朝廷派出巡察新法執行成果的欽差大臣。
沈括在到處考察後,給王安石和皇上的匯報隻是報喜不報憂,一派歌舞升平。
蘇軾與王安石這位改革宰相觀點卻不一致,和沈括所匯報的也不一樣。
在王安石推行新政如火如荼時期,蘇軾曆數新政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和災難。
敢於直諫,敢講真話的蘇軾,與變法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爭辯。
自然遭到外放的命運,被下放到杭州擔任通判。
雖然蘇軾被外放,但是在最高統治階層心中的地位還是不低的。
所以沈括被宋神宗派到杭州監督變法事宜的時候,還特地囑咐沈括要格外關照蘇軾。
沈括到杭州見到蘇軾後,噓寒一番,迴憶往事,臨走時向蘇軾索要新作。
沉浸在昔日舊友相逢中的蘇軾,向來性情耿直,沒有多想,就把當時許多詩詞近作等手書一份給沈括。
其中就有引發文字獄大案的《王複秀才所居雙檜二首》,其中有一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
沈括拿著蘇軾的禮物迴到京城後,始終想把蘇軾往死裏整的禦史找到沈括索要蘇軾的禮物。
但禦史的文字敏感度並不高,看了半天也沒看出他們想要的東西來。
本來就憑禦史的政治素養,加上宋神宗的欣賞,蘇軾也就沒什麽大事。
但沈括忽然意識到還有人要搞蘇軾,於是自告奮勇琢磨蘇軾的那首詩。
皇天不負有心人,沈括真就琢磨出來了。
按照沈括所說的,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這兩句詩是在隱刺皇帝。
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哪裏有這樣的臣子。
沈括這一搞,禦史跳了出來,把蘇軾的《杭州紀事詩》曲解得神鬼共怒。
比如詩句“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禦史認定蘇軾是在指責興修水利的這項措施簡直一塌糊塗。
詩句“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禦史認定蘇軾是在諷刺禁止人民賣鹽。
最終,禦史認定蘇軾不僅與新政對著幹。
而且譏諷皇上,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
宋神宗在這樣的證據麵前,沒有任何理由袒護蘇軾。
於是,蘇軾被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禦史台審訊。
這樣,牽連蘇軾三十多位親友,涉及一百多首詩詞的文字獄大案拉開帷幕。
宋朝的禦史台又被稱為烏台,於是這起案件又被稱為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後,沈括的名聲臭了,從此徹底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台。
“沈括查訪兩浙時,發現了新法執行中有傷害普通自耕農等弊端。”
“在三司使任上時,沈括上疏詳述了新法的一些弊端,提出差役法和免役法的折中方案。”
“因王安石於熙寧九年十月辭去宰相,而沈括的上疏在十一月份,由此給人落下反複小人的話柄。”
“宰相吳充是保守派,問沈括免役法既然好,老百姓為何一直詆毀和反對它。”
“沈括就說新法在施行中的確有一些弊端,於是被禦史彈劾說是對役法的言行前後反複。”
“沈括就被罷免了三司使,改任延州知州。”
“到延州後,沈括親自酌酒,令百姓中的清白子弟比賽騎馬射箭,獎勵能力超群者。”
“百姓們激動喜悅,爭相前往唯恐錯過比賽。”
“沈括又挑選能射穿箭靶、飛身上車的人千餘名,將這些人都補充到中軍,延州軍隊的聲威一下就超過了其他州府。”
“京城禁軍被派往邊境駐防,朝廷賞賜他們兩次卻沒有賞賜地方軍。”
“沈括認為地方守軍每一年都有戰鬥,在賞賜上卻被區別對待,容易引起變亂。”
“於是將賞賜的敕書藏了起來,假托朝廷的命令賜給地方軍隊幾萬錢,並將此事上報朝廷。”
“宋神宗下詔說這是樞密院的失誤,若不是沈括看到問題的要害,必然軍政會產生混亂。”
“這件事之後,有來不及請示報告的又需要決斷的,沈括均可自行處理。”
“皇城使以下的官職,沈括有以朝廷名義補授的權力。”
“朝廷軍隊到五原卻遭遇大雪,糧餉受阻沒能及時運到。”
“眼看部隊就要出亂子,將領非但不履職安撫士兵,反而帶著自己的兵先逃了。”
“一時間這三萬多兵士就要湧進延州城,處理不當必將釀成兵亂殃及百姓。”
“沈括做出決定,出城用酒食接待迴來的軍隊,隻得到幾千人。”
“沈括佯裝不知他們是逃兵,還輕描淡寫問他們的領隊是誰。”
“士兵們看不追究他們,就放心迴營了。”
“就這樣,不到十天,潰散的士兵全迴來了。”
張居正:沈括兩麵三刀的政治投機行為,最終還是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王安石變法遇到極大的阻力,多次請求辭相後,終獲批準。
吳充是王安石同年進士,又是兒女親家。
王安石就推舉吳充代替自己,繼續完成變法事業,沒想到吳充政治主張並不完全與王安石相同。
這時,沈括已官至掌管全國財政的三司使,想更上一層樓。
沈括瞅準了新任宰相與下野宰相之間的罅隙,覺得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
於是沈括就給新任宰相吳充呈上條陳,曆數新法的諸多不便。
吳充把條陳藏在衣袖裏,準備呈給宋神宗。
本來這是密件,卻被禦史知道了,就給皇帝上了奏折。
批評沈括反複無常,前麵剛說新法絕對不會擾民,現在又說新法的諸多不便,豈不自相矛盾。
宋神宗早就反感沈括見風使舵的一套做法,便借機免去沈括翰林學士的官職,貶到外地。
一年後,原本宋神宗打算重新起用沈括。
但禦史再次上書,批評沈括是個反複無常的小人,於是宋神宗發下去的詔命又被撤迴了。
由於沈括在道德方麵的小人行徑,使得沈括徹底斷絕了官場生涯,從而導致了最終的悲慘命運。
沈括在北宋是學問最為廣博豐富的,對於當時製度、文化沿襲、人物事跡等了然於胸,對天文、算法、音律等尤其鑽研的深透。
盡管他也承認沈括的才華確實無可爭議,但怎麽也掩蓋不了道德方麵的敗壞。
“公元1082年,朝廷官員來到延州,要修建永樂城並獲得了皇帝批準。”
“宋朝修永樂城令西夏感到威脅,重兵進攻永樂城。”
“沈括建議守城方略,朝廷官員輕視敵人,並不聽從。”
“半夜西夏突然攻城,永樂城陷落,生還的將士很少。”
“沈括被問責貶為員外郎,往隨州安置。”
“直到公元1089年因沈括編撰《天下州縣圖》完成有功,朝廷詔令表彰。”
“沈括的自由遷徙禁令才得以解除,允許他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
“於是沈括前往潤州修築夢溪園,在此著述《夢溪筆談》,居潤州八年後去世,終年六十五歲。”
“《夢溪筆談》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是一部涉及自然科學、工藝技術、社會現象、曆史總結等的綜合筆記性著作。”
“全書三十卷,內容涵蓋天文、曆法、氣象、地理、地質、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曆史、文學、建築、醫藥、藝術、法律、軍事、音樂、考古、人事等諸多領域。”
“共有條目六百多條,其中科學技術方麵的超過兩百條,記載著沈括的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
“《夢溪筆談》具有世界影響力,外國在十九世紀中期就排印了這部著作,更被譯為法、德、英、意大利等多種語言。”
“二十世紀以後,世界各地的學者對《夢溪筆談》進行深入係統的研究,產生很大的影響。”
徐光啟:沈括是一個無所不通的全才,堪稱中華史上最為博學之人。
在並不算長久的生命裏,沈括所取得的成就之多,涉及領域之廣,隻能用歎為觀止四個字來形容。
在數學領域,沈括創立了隙積學和會圓術兩種數學方法。
在天文領域,沈括改進了測量天體方位的渾儀和測定時刻的漏壺,製造了測日影的圭表。
最為厲害的是,沈括還創製了十二氣曆,參照節氣定月。
地理學方麵,沈括首先推出華北平原過去曾是海濱,乃是由河水衝積而成。
沈括編繪的《天下州縣圖》,更是地圖學上的一座豐碑,還發明木刻立體地形圖。
此外,關於古代氣候變遷、龍卷風生成原理、月球和潮汐之間關係等等方麵,沈括均有涉獵。
物理學方麵,沈括深入研究過指南針,發現了磁偏角現象。
聲學中的應弦共振現象、空穴效應,沈括都提出了重要的理論解釋。
化學方麵,沈括曾率先采用膽水煉銅、用石油製墨的技術。
經濟學方麵,沈括改革了鹽鈔法和鑄銅法。
還提出了貨幣理論,認為貨幣需要流通,否則就是死錢,會越來越不值錢。
水利工程方麵,沈括曾主持過治理沭水,以及主持過汴河的疏浚工程。
更為難得的是,沈括不僅參與實踐,還善於總結分析,有多部相關的著作。
藝術領域,沈括是樂律行家,撰寫過《樂論》等著作。
沈括還是書畫收藏與鑒賞行家,曾撰寫過《圖畫歌》。
軍事領域方麵,沈括曾經駐守邊境多年,取得過靈武之役的大勝,為此編寫多部軍事著作。
醫藥學方麵,沈括搜集醫方,著成《良方》和《靈苑方》兩本醫藥學巨著。
至於文學方麵,沈括的著作《夢溪筆談》,本身就是一部富有文學色彩的好作品。
他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要是沈括沒有道德方麵的瑕疵,絕對是深受各朝代萬分敬仰的存在。
宋朝是中華曆史上存在感比較高的一個朝代,曆史名人多如繁星。
比如一代文豪詞宗蘇東坡,精忠報國嶽飛,憂國憂民的範仲淹,變法大家王安石。
還有歐陽修、李清照、辛棄疾等等,那真的多得數不過來。
但有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就如皓月般輝煌,但卻不為人所知。
他的名字叫做沈括,乃是一位全才,精通天文、經濟、軍事、文學、音樂、物理、化學、書畫……
後世學者稱其為中國科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其著作《夢溪筆談》乃是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
然而就是這樣建立了卓越功勳,做出了巨大成就的人物,卻因為道德瑕疵而飽受詬病。
沈括因病去世後,無人給他立碑,沒人給他撰寫墓誌銘。
自古以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都是做人做官的基本要求。
無論文治,還是武功,以及自然科學,沈括取得的成就都很突出。
卻遭如此冷遇,全因沈括官場所為,令君子不恥。
人總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沈括晚年開始審視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對過往的從政經曆萌生出一絲悔意。
但為時已晚,沒有人可憐他,落到這步田地,隻能令人扼腕歎息。
“沈括生於浙江錢塘,他的父親沈周是宋真宗時期的進士。”
“沈括從八歲開始,根據父親任職地方變動,跟隨前往泉州、金陵等地遊曆。”
“十七八歲時,因為燈下讀書患上眼疾,治愈後對醫藥產生興趣,開始研習醫藥收集良方。”
“因見到了畢昇的活字印刷,於是進行深入研究、改良和推廣。”
“青年時代的沈括親曆了吳中大饑荒,看到了範仲淹救濟災民的過程。”
“沈括二十歲時,父親沈周去世。”
“公元1053年宋仁宗時期,因父蔭任職沭陽縣主簿。”
“沭陽縣靠著沭水,沈括修堤疏渠,分導節製沭水主流支流,治理出上等好田七千頃。”
“次年,代理東海縣令,研究東海地理沿革,糾正《圖經》的錯誤。”
“公元1063年中進士,任館閣校勘,刪定三司條例。”
“北宋慣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前往南郊圜丘祭祀,負責的吏員為謀私利,羅列不必要項目和故意鋪張。”
“沈括查閱南郊祭祀的曆史沿革,撰寫出一部《南郊式》,皇帝命他掌管以後南郊祭祀事務。”
“第一次按照《南郊式》籌辦,就節省出數以萬計的費用,宋神宗非常滿意。”
“當時這些部門的官員對於天文幾乎完全不懂,沈括設置渾儀、景表、五壺浮漏,修造新曆法,向全國征集觀測天象的書籍。”
“並在司天監招用文人,將方技科分為五項,這些措施均被采納予以施行。”
“當時國家大規模登記民間車輛準備作戰車使用,市易司因為無法禁止私販四川井鹽,於是將四川的私井全部填封而用解池的鹽代替。”
“大臣們就這兩件事上疏,宋神宗都不予迴應。”
“沈括說民間車輛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裏路,老百姓稱作太平車,也隻能在太平日子裏用用罷了。”
“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私井很多,無法做到完全禁絕。”
“非要禁絕就得加強警戒的投入,可能得不償失。”
“宋神宗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話,第二天這兩件事都停止了。”
朱元璋:沈括如此小人也能被後世人敬仰嗎?不過也是,要是以科學方麵才能來看的話,沈括確實當之無愧。
開始聽到沈括名字的時候,他還有些意外,這樣的小人怎麽也能名垂千古。
不過一想到沈括在德方麵令人不齒,但在才方麵確實令人歎為觀止,他就釋然了。
畢竟按照主播的要求,隻要在科學方麵的成就斐然,那就能流芳百世。
他對沈括的德行是看不上的,但對其才華確實佩服不已。
沈括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不但父親博學多才,就連母親也是才女。
小時候的沈括是個熱愛學習的好孩子,十四歲就讀完了家裏所有的書籍。
沈括的興趣十分廣泛,不僅讀四書五經,對醫藥、軍事等方麵的雜書也廣泛涉獵。
年輕的沈括隨父親遊曆了不少地方,每到一處沈括就仔細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不管是鄉野村夫還是知名學家都前去拜訪。
沈括對所有新鮮的事物都很好奇,不懂的事物一定要弄個明白。
例如沈括在讀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詩裏說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不禁讓沈括產生了疑惑,為什麽這裏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
為了弄清楚這個奇特的現象,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
四月的山上,乍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
沈括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遲。
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得出來,沈括能有之後的博學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且沈括有一個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麵記錄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每個地方的農作物種的是什麽,人們靠什麽維持生活,每個地方的山川河流是怎樣的,都是沈括的記錄對象。
沈括從小體弱多病,家人常常抓來中藥湯劑。
沈括病愈後就對醫書產生了興趣,有空就找一些醫書來看。
沈括學識淵博,24歲時就踏上了仕途,33歲時考中進士。
在沈括被推薦到昭文館編校書籍時,接觸到很多關於天文的書籍。
一年四季,鬥轉星移,為了更好地記錄北極星的位置。
沈括連續三個月都沒睡過好覺,每夜起床三次觀察天象,用來記錄星星的位置。
能每天按時按點地來做一項工作,要多大的動力才行啊!
也難怪沈括能用三個月的時間,畫了兩百多張星空圖。
沈括在才華方麵的體現數不勝數,這也是無可爭議的地方。
但可惜的是,隻有才沒有德,注定沒有好下場。
“宋神宗熙寧三年,沈括守母喪期滿迴京,被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器重,協助王安石實行新法。”
“熙寧六年,沈括開始參與王安石變法決策,比如淮鹽法,改革陝西鹽鈔法。”
“著述《論錢荒八因說》,主張根據市場需要,調節貨幣流通量。”
“熙寧七年,朝廷派沈括赴淮南巡查饑荒災情。”
“給災民發放錢糧,查看當地水利設施,疏通河渠。”
“讓荒廢的農田重新變為良田,變救濟為解決根本問題。”
“赴兩浙巡查水利和農業生產,發現很多政策執行中的問題。”
“熙寧八年,沈括任河北西路察訪使。”
“按照慣例,凡是銀冶的地方,轉運使就收取銀冶的息錢。”
“沈括認為靠近寶藏國家就會貧窮,這是必然的事。”
“靠近的人多了,窩藏的奸偽之徒就無法檢查出來。”
“朝廷每年給契丹幾十萬兩銀子,他們如果知道了開鑿礦山的好處,會把中國的歲幣更加看輕。”
“那我們沒有什麽可以送他們,邊境將再起爭端。”
“朝廷征用京城附近百姓馬匹,百姓不堪重負。”
“沈括認為北方人善於騎馬作戰,而我們則擅長強弩,不能舍自己的長處去勉強做不擅長的事。”
“沈括改革考核強弩的標準,將射出距離遠近和射入硬物的程度作為考核指標。”
“類似這樣既減輕百姓負擔,又有成效的合理化建議有三十多項,皇帝都一一采納了。”
“次年,沈括升職三司使,三司使即為國家最高財政長官。”
“王安石為變法專設了三司條例司,該機構掌管新法的製定和頒布,是以財政為中心的變法活動的總樞紐。”
王安石:沈括是個小人,不可親近。
他被皇上任命為參知政事,住持變法大計。
此時的他權勢熏天,沈括有心依附,便大肆鼓吹新法之好。
起初,他相當器重沈括的才能。
但是很快就發現沈括巧言諂媚,不是正人君子所為。
之後皇上有意委任沈括來主持保甲法的施行,但被他直接排除在變法核心層之外。
不過後麵朝中掣肘變法的勢力很大,他也急需延攬人才。
對於沈括這樣一個優缺點都非常明顯的人,他決定用其所長。
事實證明,他的這一策略非常正確。
他讓沈括負責汴河水利,沈括表現得很好。
汴河水利工程包括疏浚和淤田兩大部分,其中淤田是將黃河淤泥覆蓋在兩岸鹽堿地上,使之變為良田。
沈括親自勘察汴河兩岸共八百四十多裏河段,首創分層築堰新技術。
築成台階形堤堰,引水灌注入內,淤田一萬七千多頃變為良田。
對於沈括此人,他是非常惋惜的。
明明才華無可挑剔,但德行方麵卻令人不齒。
他隻希望沈括聽完主播所說的,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從而改過自新。
如此一來,他的變法集團也能增添一員大將。
“熙寧八年,遼國派使臣蕭禧談判河東一帶地界劃分,聲稱一定要達到目的。”
“宋神宗派沈括出使遼國,沈括出發前到樞密院查閱檔案。”
“找到以往兩國締約邊境的文件,指定是以古長城為界。”
“遼使蕭禧提出要求的地界在宋地一方,距長城有三十多裏。”
“沈括據此向皇帝做了奏報,宋神宗開天章閣召見沈括,說幸虧有沈括,否則那些不去探究事情原委的大臣差點誤了國家大事。”
“蕭禧看到沈括拿出的證據,才理屈作罷。”
“沈括來到契丹宮庭,和契丹宰相楊益戒談判。”
“沈括已提前找到相關檔案並預先讓隨同吏員背熟,楊益戒但凡提出問題,沈括就迴頭讓吏員據檔案迴答。”
“到第二次談判,仍是如此。”
“楊益戒無計可施,隻好埋怨宋朝連幾裏土地都舍不得,可能會葬送兩國友好。”
“沈括反駁他說軍隊的強大來自正義,衰弱來自理屈。”
“現在契丹拋棄你們以前皇帝的信譽,用暴力對待百姓,這樣對我們反而不是什麽壞事。”
“會談一共進行六次,契丹也沒占到便宜。”
“沈括迴國,沿途畫下山川地貌,記錄風俗人情,修撰成《使契丹圖抄》一書獻給朝廷。”
朱棣:烏台詩案以後,沈括的仕途徹底斷絕了,隻能說是咎由自取,一報還一報。
盡管沈括因為科學方麵的成就被後世人敬仰,但他依舊看不起此等無恥小人。
王安石實行新法,沈括是其堅定的變法派。
於是沈括得到王安石的器重,並擔任朝廷派出巡察新法執行成果的欽差大臣。
沈括在到處考察後,給王安石和皇上的匯報隻是報喜不報憂,一派歌舞升平。
蘇軾與王安石這位改革宰相觀點卻不一致,和沈括所匯報的也不一樣。
在王安石推行新政如火如荼時期,蘇軾曆數新政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和災難。
敢於直諫,敢講真話的蘇軾,與變法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爭辯。
自然遭到外放的命運,被下放到杭州擔任通判。
雖然蘇軾被外放,但是在最高統治階層心中的地位還是不低的。
所以沈括被宋神宗派到杭州監督變法事宜的時候,還特地囑咐沈括要格外關照蘇軾。
沈括到杭州見到蘇軾後,噓寒一番,迴憶往事,臨走時向蘇軾索要新作。
沉浸在昔日舊友相逢中的蘇軾,向來性情耿直,沒有多想,就把當時許多詩詞近作等手書一份給沈括。
其中就有引發文字獄大案的《王複秀才所居雙檜二首》,其中有一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
沈括拿著蘇軾的禮物迴到京城後,始終想把蘇軾往死裏整的禦史找到沈括索要蘇軾的禮物。
但禦史的文字敏感度並不高,看了半天也沒看出他們想要的東西來。
本來就憑禦史的政治素養,加上宋神宗的欣賞,蘇軾也就沒什麽大事。
但沈括忽然意識到還有人要搞蘇軾,於是自告奮勇琢磨蘇軾的那首詩。
皇天不負有心人,沈括真就琢磨出來了。
按照沈括所說的,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這兩句詩是在隱刺皇帝。
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哪裏有這樣的臣子。
沈括這一搞,禦史跳了出來,把蘇軾的《杭州紀事詩》曲解得神鬼共怒。
比如詩句“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禦史認定蘇軾是在指責興修水利的這項措施簡直一塌糊塗。
詩句“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禦史認定蘇軾是在諷刺禁止人民賣鹽。
最終,禦史認定蘇軾不僅與新政對著幹。
而且譏諷皇上,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
宋神宗在這樣的證據麵前,沒有任何理由袒護蘇軾。
於是,蘇軾被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禦史台審訊。
這樣,牽連蘇軾三十多位親友,涉及一百多首詩詞的文字獄大案拉開帷幕。
宋朝的禦史台又被稱為烏台,於是這起案件又被稱為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後,沈括的名聲臭了,從此徹底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台。
“沈括查訪兩浙時,發現了新法執行中有傷害普通自耕農等弊端。”
“在三司使任上時,沈括上疏詳述了新法的一些弊端,提出差役法和免役法的折中方案。”
“因王安石於熙寧九年十月辭去宰相,而沈括的上疏在十一月份,由此給人落下反複小人的話柄。”
“宰相吳充是保守派,問沈括免役法既然好,老百姓為何一直詆毀和反對它。”
“沈括就說新法在施行中的確有一些弊端,於是被禦史彈劾說是對役法的言行前後反複。”
“沈括就被罷免了三司使,改任延州知州。”
“到延州後,沈括親自酌酒,令百姓中的清白子弟比賽騎馬射箭,獎勵能力超群者。”
“百姓們激動喜悅,爭相前往唯恐錯過比賽。”
“沈括又挑選能射穿箭靶、飛身上車的人千餘名,將這些人都補充到中軍,延州軍隊的聲威一下就超過了其他州府。”
“京城禁軍被派往邊境駐防,朝廷賞賜他們兩次卻沒有賞賜地方軍。”
“沈括認為地方守軍每一年都有戰鬥,在賞賜上卻被區別對待,容易引起變亂。”
“於是將賞賜的敕書藏了起來,假托朝廷的命令賜給地方軍隊幾萬錢,並將此事上報朝廷。”
“宋神宗下詔說這是樞密院的失誤,若不是沈括看到問題的要害,必然軍政會產生混亂。”
“這件事之後,有來不及請示報告的又需要決斷的,沈括均可自行處理。”
“皇城使以下的官職,沈括有以朝廷名義補授的權力。”
“朝廷軍隊到五原卻遭遇大雪,糧餉受阻沒能及時運到。”
“眼看部隊就要出亂子,將領非但不履職安撫士兵,反而帶著自己的兵先逃了。”
“一時間這三萬多兵士就要湧進延州城,處理不當必將釀成兵亂殃及百姓。”
“沈括做出決定,出城用酒食接待迴來的軍隊,隻得到幾千人。”
“沈括佯裝不知他們是逃兵,還輕描淡寫問他們的領隊是誰。”
“士兵們看不追究他們,就放心迴營了。”
“就這樣,不到十天,潰散的士兵全迴來了。”
張居正:沈括兩麵三刀的政治投機行為,最終還是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王安石變法遇到極大的阻力,多次請求辭相後,終獲批準。
吳充是王安石同年進士,又是兒女親家。
王安石就推舉吳充代替自己,繼續完成變法事業,沒想到吳充政治主張並不完全與王安石相同。
這時,沈括已官至掌管全國財政的三司使,想更上一層樓。
沈括瞅準了新任宰相與下野宰相之間的罅隙,覺得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
於是沈括就給新任宰相吳充呈上條陳,曆數新法的諸多不便。
吳充把條陳藏在衣袖裏,準備呈給宋神宗。
本來這是密件,卻被禦史知道了,就給皇帝上了奏折。
批評沈括反複無常,前麵剛說新法絕對不會擾民,現在又說新法的諸多不便,豈不自相矛盾。
宋神宗早就反感沈括見風使舵的一套做法,便借機免去沈括翰林學士的官職,貶到外地。
一年後,原本宋神宗打算重新起用沈括。
但禦史再次上書,批評沈括是個反複無常的小人,於是宋神宗發下去的詔命又被撤迴了。
由於沈括在道德方麵的小人行徑,使得沈括徹底斷絕了官場生涯,從而導致了最終的悲慘命運。
沈括在北宋是學問最為廣博豐富的,對於當時製度、文化沿襲、人物事跡等了然於胸,對天文、算法、音律等尤其鑽研的深透。
盡管他也承認沈括的才華確實無可爭議,但怎麽也掩蓋不了道德方麵的敗壞。
“公元1082年,朝廷官員來到延州,要修建永樂城並獲得了皇帝批準。”
“宋朝修永樂城令西夏感到威脅,重兵進攻永樂城。”
“沈括建議守城方略,朝廷官員輕視敵人,並不聽從。”
“半夜西夏突然攻城,永樂城陷落,生還的將士很少。”
“沈括被問責貶為員外郎,往隨州安置。”
“直到公元1089年因沈括編撰《天下州縣圖》完成有功,朝廷詔令表彰。”
“沈括的自由遷徙禁令才得以解除,允許他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
“於是沈括前往潤州修築夢溪園,在此著述《夢溪筆談》,居潤州八年後去世,終年六十五歲。”
“《夢溪筆談》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是一部涉及自然科學、工藝技術、社會現象、曆史總結等的綜合筆記性著作。”
“全書三十卷,內容涵蓋天文、曆法、氣象、地理、地質、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曆史、文學、建築、醫藥、藝術、法律、軍事、音樂、考古、人事等諸多領域。”
“共有條目六百多條,其中科學技術方麵的超過兩百條,記載著沈括的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
“《夢溪筆談》具有世界影響力,外國在十九世紀中期就排印了這部著作,更被譯為法、德、英、意大利等多種語言。”
“二十世紀以後,世界各地的學者對《夢溪筆談》進行深入係統的研究,產生很大的影響。”
徐光啟:沈括是一個無所不通的全才,堪稱中華史上最為博學之人。
在並不算長久的生命裏,沈括所取得的成就之多,涉及領域之廣,隻能用歎為觀止四個字來形容。
在數學領域,沈括創立了隙積學和會圓術兩種數學方法。
在天文領域,沈括改進了測量天體方位的渾儀和測定時刻的漏壺,製造了測日影的圭表。
最為厲害的是,沈括還創製了十二氣曆,參照節氣定月。
地理學方麵,沈括首先推出華北平原過去曾是海濱,乃是由河水衝積而成。
沈括編繪的《天下州縣圖》,更是地圖學上的一座豐碑,還發明木刻立體地形圖。
此外,關於古代氣候變遷、龍卷風生成原理、月球和潮汐之間關係等等方麵,沈括均有涉獵。
物理學方麵,沈括深入研究過指南針,發現了磁偏角現象。
聲學中的應弦共振現象、空穴效應,沈括都提出了重要的理論解釋。
化學方麵,沈括曾率先采用膽水煉銅、用石油製墨的技術。
經濟學方麵,沈括改革了鹽鈔法和鑄銅法。
還提出了貨幣理論,認為貨幣需要流通,否則就是死錢,會越來越不值錢。
水利工程方麵,沈括曾主持過治理沭水,以及主持過汴河的疏浚工程。
更為難得的是,沈括不僅參與實踐,還善於總結分析,有多部相關的著作。
藝術領域,沈括是樂律行家,撰寫過《樂論》等著作。
沈括還是書畫收藏與鑒賞行家,曾撰寫過《圖畫歌》。
軍事領域方麵,沈括曾經駐守邊境多年,取得過靈武之役的大勝,為此編寫多部軍事著作。
醫藥學方麵,沈括搜集醫方,著成《良方》和《靈苑方》兩本醫藥學巨著。
至於文學方麵,沈括的著作《夢溪筆談》,本身就是一部富有文學色彩的好作品。
他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要是沈括沒有道德方麵的瑕疵,絕對是深受各朝代萬分敬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