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驤!給老子滾進來!”
朱元璋一聲咆哮,沒過一會,毛驤跌跌撞撞跑了進來。
進屋之後,毛驤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渾身瑟瑟發抖。
看著張天賜和朱元璋,毛驤心裏暗罵,這他娘又出了什麽事?
“毛驤,咱聽說,咱大明的鹽,多到堆成了山,可百姓還是買不到。”
“咱還聽說,給咱大明流血流淚的士兵,給咱老朱家賣命的士兵,居然不配買鹽吃?”
朱元璋一腳踩在毛驤腦袋上,狠狠地碾壓著:“你他娘的,都查了些什麽!”
“你要是幹不了!就他娘別幹!滾迴家掏大糞去!”
毛驤臉和地麵死死貼著,嘴巴根本張不開,隻能嗚咽著發出聲音。
隨後,朱元璋一腳將毛驤踢開:“給咱查!無論是誰!無論是誰!”
“查不清楚!咱誅你九族!”
毛驤咳著血,門牙都掉了半顆,卻還是單膝跪地,嘶啞著說道:“陛下放心,臣定然查個水落石出。”
朱元璋一揮手,毛驤退步下去。
轉頭,朱元璋看向張天賜:“咱不希望,查到最後發現你在騙咱。”
張天賜立刻舉手豎起三根手指:“陛下,微臣願意以父母之名,後代之命,向陛下發誓。”
“微臣一言一句,皆為真實,若有虛假,微臣天打五雷轟,祖墳炸稀爛,生孩子沒屁眼!”
張天賜一番毒誓發出來,聽的朱元璋是嘴角直抽。
不過也因為張天賜的毒誓,朱元璋的心情也不像剛剛那麽憤怒了。
“你這麽發毒誓,就不怕老祖宗怪罪你?”
張天賜心底暗笑【咒的是前身的親戚,跟他這個穿越者有什麽關係?】
再說了,穿越前張天賜就是孤兒啊,聽說還是父母主動遺棄,放到孤兒院門口的。
哪怕毒誓真的應驗,那生而不養,讓他吃遍人間疾苦的父母,死了也就死了,張天賜可沒什麽心理負擔。
“迴稟陛下,若是祖宗知道微臣明明有能力讓老百姓過得更好,卻因為種種而無動於衷,那祖宗才會真的怪微臣。”
朱元璋點了點頭,沉默片刻,聲音有些低沉:“咱大明立國三年了…”
“老百姓過得還是不好,你說,是咱哪沒做好嗎?”
好家夥,這可是送命題啊。
大明弊病可多了去了。
皇親國戚的問題,勳貴問題,文臣內鬥,軍隊沒有信仰,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事,若是全部說上,隻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啊。
“陛下,大明初立,法不完善,民間有疾,也算正常。”
朱元璋看著低著頭的張天賜,嗬嗬笑了笑:“罷了,你不願意說便不說吧。”
張天賜知不知道大明有什麽問題?朱元璋認為他是肯定知道的。
如果可以,朱元璋真想將張天賜關進大牢,狠狠地折磨張天賜,逼他把腦子裏的東西都交出來。
然而,朱元璋可不是傻子,通過強迫手段換來的知識,很可能會夾雜著毒性,倒時很可能像食了五石散或芙蓉膏一樣,明知有毒卻還忍不住吸食。
朱元璋是想千秋萬代,可是他也知道千秋萬代並不可能。
朱元璋最希望的就是,讓大明比最長壽的漢朝在長壽一些。讓大明的退場,也如同漢朝退場時那樣的壯烈。
張天賜這時偷偷抬頭看向朱元璋,發現朱元璋正坐在椅子上,看著天花板不知道在想什麽。
上次勸朱標給商賈鬆鬆綁,結果朱標不聽勸。
眼下正是個合適的機會,或許可以通過其他方麵,給商人鬆鬆綁,將商人綁到和皇權同一輛戰車上,對儒家和文官之權,進行打擊。
張天賜想了想,勸朱標時以商人免費幫扶大明種樹入手,隻可惜效果沒那麽好。
那勸朱元璋是不是可以從糧食方麵來入手?
剛想開口,張天賜又微微搖頭,否決了這個想法。
朱元璋是佃戶出身,對糧食確實有著十分嚴重的執念。
但是朱元璋對商賈可是十分厭惡,若是讓商賈摻和到糧食中……即便張天賜有三寸不爛之舌,怕是也難以說服朱元璋。
又思索半天,朱元璋見張天賜一直皺眉沉思,雖然心底好奇,卻也沒有主動打擾。
等到下午兩點多,張天賜這才迴過神。一個能讓商賈參與其中,提升商賈社會地位,又能讓朱元璋安心滿意的計劃成型。
“陛下,您為何這樣看我?”張天賜剛想說話,就看到朱元璋似笑非笑的看著自己,搞得張天賜總覺得背後毛毛的。
朱元璋端起碗,喝了口濃茶:“咱就知道你小子肯定想到了什麽好主意,說吧。”
張天賜尷尬的撓了撓頭,心想自己的想法不會被朱元璋看穿了吧?
“陛下,微臣想到了該如何讓百姓能隨意買鹽,不再受那些貪官汙吏的控製,而且還能買到便宜鹽的方法了!”
朱元璋眉頭一挑,緩緩點頭:“說吧,咱倒要看看你這聰明的腦袋裏還有多少好法子。”
張天賜笑著撓了撓頭,上前對朱元璋解釋道:“現在的鹽引說是官府批發,實際上卻依然掌控在勳貴重臣手中。”
“現在鹽引規矩還算合理,可到了後世卻並不一定可以遵守,地方官員和鹽販很可能勾結向朝廷要引,地方官員也很可能販賣鹽引,從中斂財。”
朱元璋想了想,也是點頭認同:“你說的不錯,可是曆朝曆代皆是如此販賣,即便鹽引有弊,可卻要比沒有鹽引要好。”
張天賜嗬嗬笑了笑,決定將後世的銷售資格證和工商合會拿出來。
“陛下,鹽引有弊端,那邊改進就好。”
“人人皆知,鹽販暴利,所以都想售賣私鹽牟利。”
“正所謂堵不如疏,不如取消鹽引。鹽引規定了販賣鹽的地點和斤兩,如此嚴苛反而容易導致商人之間的團結。”
“不如將鹽引拆分成三份,一份允許製鹽,一份允許運鹽,一份允許售鹽。三者皆不限量,隻要向朝廷抵押擔保,便可批準。”
“十個巨商可擰成一股繩,百個小商可推舉商首,但是如果有一千個,一萬個商人,便是刀架在他們脖子上要他們團結,他們也不可能真的團結起來。”
朱元璋聞言眼前一亮,先是細細品味,隨後哈哈大笑。
不過片刻,朱元璋又認真問道:“可若是他們真團結起來了呢?”
朱元璋一聲咆哮,沒過一會,毛驤跌跌撞撞跑了進來。
進屋之後,毛驤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渾身瑟瑟發抖。
看著張天賜和朱元璋,毛驤心裏暗罵,這他娘又出了什麽事?
“毛驤,咱聽說,咱大明的鹽,多到堆成了山,可百姓還是買不到。”
“咱還聽說,給咱大明流血流淚的士兵,給咱老朱家賣命的士兵,居然不配買鹽吃?”
朱元璋一腳踩在毛驤腦袋上,狠狠地碾壓著:“你他娘的,都查了些什麽!”
“你要是幹不了!就他娘別幹!滾迴家掏大糞去!”
毛驤臉和地麵死死貼著,嘴巴根本張不開,隻能嗚咽著發出聲音。
隨後,朱元璋一腳將毛驤踢開:“給咱查!無論是誰!無論是誰!”
“查不清楚!咱誅你九族!”
毛驤咳著血,門牙都掉了半顆,卻還是單膝跪地,嘶啞著說道:“陛下放心,臣定然查個水落石出。”
朱元璋一揮手,毛驤退步下去。
轉頭,朱元璋看向張天賜:“咱不希望,查到最後發現你在騙咱。”
張天賜立刻舉手豎起三根手指:“陛下,微臣願意以父母之名,後代之命,向陛下發誓。”
“微臣一言一句,皆為真實,若有虛假,微臣天打五雷轟,祖墳炸稀爛,生孩子沒屁眼!”
張天賜一番毒誓發出來,聽的朱元璋是嘴角直抽。
不過也因為張天賜的毒誓,朱元璋的心情也不像剛剛那麽憤怒了。
“你這麽發毒誓,就不怕老祖宗怪罪你?”
張天賜心底暗笑【咒的是前身的親戚,跟他這個穿越者有什麽關係?】
再說了,穿越前張天賜就是孤兒啊,聽說還是父母主動遺棄,放到孤兒院門口的。
哪怕毒誓真的應驗,那生而不養,讓他吃遍人間疾苦的父母,死了也就死了,張天賜可沒什麽心理負擔。
“迴稟陛下,若是祖宗知道微臣明明有能力讓老百姓過得更好,卻因為種種而無動於衷,那祖宗才會真的怪微臣。”
朱元璋點了點頭,沉默片刻,聲音有些低沉:“咱大明立國三年了…”
“老百姓過得還是不好,你說,是咱哪沒做好嗎?”
好家夥,這可是送命題啊。
大明弊病可多了去了。
皇親國戚的問題,勳貴問題,文臣內鬥,軍隊沒有信仰,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事,若是全部說上,隻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啊。
“陛下,大明初立,法不完善,民間有疾,也算正常。”
朱元璋看著低著頭的張天賜,嗬嗬笑了笑:“罷了,你不願意說便不說吧。”
張天賜知不知道大明有什麽問題?朱元璋認為他是肯定知道的。
如果可以,朱元璋真想將張天賜關進大牢,狠狠地折磨張天賜,逼他把腦子裏的東西都交出來。
然而,朱元璋可不是傻子,通過強迫手段換來的知識,很可能會夾雜著毒性,倒時很可能像食了五石散或芙蓉膏一樣,明知有毒卻還忍不住吸食。
朱元璋是想千秋萬代,可是他也知道千秋萬代並不可能。
朱元璋最希望的就是,讓大明比最長壽的漢朝在長壽一些。讓大明的退場,也如同漢朝退場時那樣的壯烈。
張天賜這時偷偷抬頭看向朱元璋,發現朱元璋正坐在椅子上,看著天花板不知道在想什麽。
上次勸朱標給商賈鬆鬆綁,結果朱標不聽勸。
眼下正是個合適的機會,或許可以通過其他方麵,給商人鬆鬆綁,將商人綁到和皇權同一輛戰車上,對儒家和文官之權,進行打擊。
張天賜想了想,勸朱標時以商人免費幫扶大明種樹入手,隻可惜效果沒那麽好。
那勸朱元璋是不是可以從糧食方麵來入手?
剛想開口,張天賜又微微搖頭,否決了這個想法。
朱元璋是佃戶出身,對糧食確實有著十分嚴重的執念。
但是朱元璋對商賈可是十分厭惡,若是讓商賈摻和到糧食中……即便張天賜有三寸不爛之舌,怕是也難以說服朱元璋。
又思索半天,朱元璋見張天賜一直皺眉沉思,雖然心底好奇,卻也沒有主動打擾。
等到下午兩點多,張天賜這才迴過神。一個能讓商賈參與其中,提升商賈社會地位,又能讓朱元璋安心滿意的計劃成型。
“陛下,您為何這樣看我?”張天賜剛想說話,就看到朱元璋似笑非笑的看著自己,搞得張天賜總覺得背後毛毛的。
朱元璋端起碗,喝了口濃茶:“咱就知道你小子肯定想到了什麽好主意,說吧。”
張天賜尷尬的撓了撓頭,心想自己的想法不會被朱元璋看穿了吧?
“陛下,微臣想到了該如何讓百姓能隨意買鹽,不再受那些貪官汙吏的控製,而且還能買到便宜鹽的方法了!”
朱元璋眉頭一挑,緩緩點頭:“說吧,咱倒要看看你這聰明的腦袋裏還有多少好法子。”
張天賜笑著撓了撓頭,上前對朱元璋解釋道:“現在的鹽引說是官府批發,實際上卻依然掌控在勳貴重臣手中。”
“現在鹽引規矩還算合理,可到了後世卻並不一定可以遵守,地方官員和鹽販很可能勾結向朝廷要引,地方官員也很可能販賣鹽引,從中斂財。”
朱元璋想了想,也是點頭認同:“你說的不錯,可是曆朝曆代皆是如此販賣,即便鹽引有弊,可卻要比沒有鹽引要好。”
張天賜嗬嗬笑了笑,決定將後世的銷售資格證和工商合會拿出來。
“陛下,鹽引有弊端,那邊改進就好。”
“人人皆知,鹽販暴利,所以都想售賣私鹽牟利。”
“正所謂堵不如疏,不如取消鹽引。鹽引規定了販賣鹽的地點和斤兩,如此嚴苛反而容易導致商人之間的團結。”
“不如將鹽引拆分成三份,一份允許製鹽,一份允許運鹽,一份允許售鹽。三者皆不限量,隻要向朝廷抵押擔保,便可批準。”
“十個巨商可擰成一股繩,百個小商可推舉商首,但是如果有一千個,一萬個商人,便是刀架在他們脖子上要他們團結,他們也不可能真的團結起來。”
朱元璋聞言眼前一亮,先是細細品味,隨後哈哈大笑。
不過片刻,朱元璋又認真問道:“可若是他們真團結起來了呢?”